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研讨会发言稿——高效备考,赢在高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效备考,赢在高考

第一部分教师如何组织冲刺阶段的高效复习一、现阶段学生复习存在的问题

【例1】家信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折射出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家信一:1894年7月,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触即发之际,“经远”舰驾驶二副陈京莹给其父亲写信道:日本觊觎高丽之心有年矣。兹值土匪作乱……高王请救兵于中国,中国兴兵靖难。日本乘此机会亦兴兵……以儿愚见,陆战中国可操八成必胜之权,盖中国兵多,且陆路能通,可陆续接济;但海战只操三成之权,盖日本战舰较多,中国只有北洋数舰可供海战,而南洋及各省差船,不特无操练,且船如玻璃也。……北洋员弁人等,明知时势,且想马江前车,均战战兢兢,然素受爵禄,莫能退避,惟备死而已。家信二:《与妻书》,是革命先烈林觉民在准备参加黄花岗起

义的前三天晚上写给妻子的。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

于就死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

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审题不清

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简要阐述。

(图1)

这份答案拟定的论题非常空洞,阐释论题时,审题不清,材料信息视而不见,而且没有就三个历史人物所体现的精神——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外来民族侵略阐述到位。当然不乏也有一份不错答案(见图2)。

(图2)

这份答案以家信一进行阐述,具备了较强的史料论证素养,分析了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和中国战败的原因,具备了丰富的家国情怀素养,阐述了中华民族的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精神。

从图1反映的现象,再结合我的调研,现阶段学生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知识混乱,时间概念不清,知道事实性知识很多,概念性知识不清晰。

2.获取信息、概括和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不强。

3.主观题审题能力不清,概括能力不强——只能照抄材料。这点是考生致命的能力缺陷,这就无法答到采分点上。

4.主观题回答时历史术语不强,习惯于口语化,语言啰嗦。

二、冲刺阶段教师组织复习的理念

针对上面学生遇到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尽量解决,而后阶段复习时间又少,内容又多,任务又重,能力要求又高,因此组织复习时树立科学的复习理念显得非常重要:

1.提升能力,形成学科素养

2.整合知识,形成学科体系

3.突破重点,形成聚焦效应

4.建构模式,形成答题套路。

根据复习的理念,可采取以下复习策略:

三、冲刺阶段教师组织复习的策略

策略一、把握考情明方向

1.教材知识与课程知识的有机统一

2.学习能力与学生发

展的有效结合

3.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16年高考命题立意由

“能力立意”到“素养立意”的重大转变)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刚提到高考考试内容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强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育人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查;指引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查。

策略二、渗透素养达立意

由教育部成立的“核心素养研制组”经过多次会议,最终在16年8月确定五个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见PPT)。原历史解释修改为唯物史观,足见用科学的历史观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原来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两个素养合并为历史解释一个素养,历史价值观修改为家国情怀,更能体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要求。新的核心素养目标增加了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这体现了高考的育人导向性。(当然新的素养是否科学,史学界还有很大争论,我学校的谢芳青校长也提过这个问题。但面临考试方向,我们还是需要更多的紧跟考纲,特别是注意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素养)

1.巧用唯物史观,解释历史现象。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指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例2】 (2015全国卷Ⅰ第26题)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

些民间崇拜,如后来Array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

妈祖、被视为妇幼保

护神的临水夫人等,

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

可,后世影响不断扩

大。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史实性错误)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史实性错误)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唯物史观;经济地位决定社

会政治地位)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史实性错误)

【例3】(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第27题)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

了( )

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扩大并非转移)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唯物史观;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教育重心的南移)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落后并非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或北或南,总体北移)

我们应将唯物史观这条红线贯穿教学全过程,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历史叙述与阐释之中。(1)掌握重要的唯物主义观: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或阻碍作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⑤矛盾的观点等。

(2)切忌片面看待历史问题:

①绝对化思维:非好即坏,非黑即白,非此即彼。

②以偏概全:只看到局部,不顾全局。

2.关联历史纵横,增强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例4】(16全国卷Ⅲ第41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见图3)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