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示范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词,体会辛弃疾借登临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心情。
2、学习词中借景抒情、巧用动作描写、比喻、借代、用典的写作技巧。
3、总结怀古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学习词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直接入题。
今天我们就学习辛弃疾的怀古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起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一起总结怀古诗词的特点。
那么,何为怀古诗词呢?怀古诗词就是作者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怀念古人古迹有感而发写的诗词。
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是作者游览、登临建康赏心亭时有感而发写的诗词,因此,可以说是怀古词。
2.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注意字音。
zān jì liǎo qìng wèn玉簪螺髻把吴钩看了倩何人唤取揾英雄泪3.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问题探究(给同学们10分钟时间)4.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由于时间有限,略去)5.师生一起探讨学案上的问题,教师精讲点拨。
1)、作者登临建康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分析思路:找意象意象,就是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也就是诗歌中的物象。
双调的词往往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抒情言志。
我们看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也是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抒情言志,因此我们从上片来找意象。
上片的意象有:楚天、江水、遥岑、落日、断鸿、吴钩、栏干。
其中,楚天、江水的特点是:辽阔千里,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壮阔,显得空寂苍凉。
可以结合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来理解。
遥岑,远处的小山,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远山比喻成美人的玉簪、螺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远山的清秀之美。
然而,这么清秀的美景,这么赏心悦目的景,作者却认为它献愁供恨,只能引起人们的愁恨,这是因为诗人心中有愁恨,这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耿文超此课例获得全国首届国学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全国唯一)师:同学们,作家梁衡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不平凡的经历也成就了辛弃疾独特的词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去领略他词作的魅力!(板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师:我们先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分析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歌的一两种方法。
2、反复诵读,深入文本,体悟本词独特的韵味。
(多媒体出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交给学生几种鉴赏诗歌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诵读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而领会体悟词作的魅力和的思想感情。
)独特的韵味需要我们细细的品味,让我们这节课通过浅味、品味、深味(多媒体出示)这三个环节,一起去体味这首词的韵味。
(浅味,认知文本;品味,品鉴特色;深味,体悟韵味。
浅味环节主要通过预习和诵读,规范读音,疏通文义,整体把握诗歌感情基调,为进一步品味做铺垫。
品味环节主要是通过分析文本,鉴赏语言,总结感情,此环节还始终贯穿诵读原则,边分析,边诵读,两者相辅相成。
深味环节主要通过对比鉴赏,总结本词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独特之处,提炼古典诗歌中所蕴含的道德情怀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精神。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自由的朗读一遍全词,浅尝它的味道,注意三个方面:一、读准字音。
二把不理解的词义画出来。
三、初步把握感情基调。
(多媒体出示)(浅味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认知文本,其一是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识记字音、词义;其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初步朗读,整体把握全词感情基调,为进一步深入文本分析艺术特色,理解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师:找一个同学来试着读一遍全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得字音是否准确。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篇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学习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目标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三、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设想:1、通过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有关经历和思想,让学生“知人论世”整体把握词的写作背景和动机。
(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
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
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
)2、通过听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味,整体感知和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3、通过探讨词中典型的景色描写、典故运用所蕴涵的深层涵义及所依附的丰富情感,探索词的丰富意蕴。
从而让学生透过文本去理解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
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
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学情分析班大部分学生语文素养较好,能自主预习课文,关于作者、作品、课文的字、词、翻译等内容都能自己预习到位,并能把老师交代的内容自觉完成,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就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小组合作开展得较为成功。
所以,课前老师把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安排好,让学生回家预习,在课堂上老师主要是将任务布置好,并组织学生有序地进行汇报,在学生讲叙不够清晰的情况下进行指导和讲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苦心情。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导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古往今来,文人们面对名川大山,总会抒写自己的感怀。
范仲淹赏岳阳楼,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怀;欧阳修游醉翁亭,有与民同乐之兴;杜甫登高,发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之感;苏轼览赤壁,描壮志难酬之意。
那么,与苏轼并称的豪放派大词人辛弃疾在登建康赏心亭时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来品读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活动2【讲授】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
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
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微课说课稿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微课说课稿高二语文郭莎《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微课说课稿高二语文郭莎一、说教材学生已经在人教版必修二、必修三学习了诗词鉴赏的相关常识,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方法,已经初步具备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且在本课之前,学生通过学习柳永的婉约词和苏轼豪放词,已经初步感知了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同时也为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
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
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把握词中的人物形象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词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用典手法,分析对人物形象。
四、说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的鉴赏能力。
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形象2、提问讨论:设计问题,师生互动。
3、点拨法:指点迷津,拓展思路。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幻灯片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辛弃疾的名字导入辛弃疾名弃疾,就是丢弃疾病的意思,但从之前我们学过的辛弃疾的诗词中,我们了解到,辛弃疾行伍出身,以武起事,后以文业,那么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有的是一块心病,那么他的心病是什么?他又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来了解一下。
(二)、解题1、作家及创作背景(1)提问:让学生来说说“我所知道的辛弃疾”(2)教师对作者和背景进行补充(幻灯片展示)(三)整体感知1、朗读指导①播放朗读视频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③指名学生朗读④全体学生齐读2、理解词意,概括内容,把握形象(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疏通词句,不理解的词句同桌讨论和向老师发问,教师巡视点拨;(2)请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幻灯片展示)同桌讨论后,教师提问并确定答案;①、在上片中,作者登亭看到了什么?明确:楚天、江水、远山、落日、断鸿、游子②、“楚天、江水、远山”这几个词描写出了什么?“游子”又有什么动作?他的心情可以用诗词中的那几个字表现出来?明确:描写出了祖国的壮美河山;“游子”拍栏杆,他的心情可以通过“献愁供恨”、“无人会”表现出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跟大家分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师:我们从泪光之中,一路走过来,柳永用他的温柔缠绵,感动了千年,今天我们一路走来,接着还要在泪光中继续往前走,请大家首先来看一看昆曲林冲《夜奔》的唱词:欲送登高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
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欲作悲秋赋。
回首西山日又斜,天涯孤客真难度。
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师生:齐诵。
师:读着林冲《夜奔》,我想到一个词搏杀,林冲是八十万禁军的教头,自己因为高衙内贪图美色,一次次陷害林冲,把他逼上了梁山。
这首昆曲说的就是林冲杀了陆谦之后,官兵追杀,柴进写了一封信,把他举荐给梁山,他没有办法日行,只能夜奔。
林冲为何要回首呀?他这一奔,丢弃的不仅是一个职位,而是对一个王朝的期盼,与梁山愈来愈近时,与朝廷就愈来愈远了,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宋词,就是一个大丈夫的泪,这就是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师:我们一起来放声读一遍,读出预习的理解来,然后来请一位同学读这首词的最后一句。
全体学生:自由诵读。
生1:读最后一句。
师:你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1:有谁能够想到换来歌儿舞姬,来抚慰英雄的忧伤。
师:什么的忧伤?生1:来抚慰我的忧伤。
师:如果是这样的读法,泪包含了哪些内容?生1:根据辛弃疾的生平,他一生是壮志难酬,我觉得这泪中夹杂着自己要为国家效力,却难以实现,师:也就是说满腹才华,却找不到这样一个伯乐,所以他的内心读到的,是一种?生1:是一种哀怨,是一种怀才不遇,是一种壮志难酬,师:你觉得结合全词来看,你觉得与这一句相照应的内容在全篇中还有吗?生1:我认为在上阕的最后一句无人会,登临意。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1、了解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并感受其爱国情怀。
2、阅读,品鉴辛词的豪迈气概。
3、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理解品位辛弃疾在作品中使用的典故。
2、通过理解作品中的典故,了解辛弃疾的人生价值。
学情分析:辛弃疾词中所用的典故很多,学生初读觉得不易理解。
通过导学案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做到知人论世。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自主学习:1、用典的意义和作用: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2、走近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和。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3.写作背景: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案背景】【教案背景】面向学生:高中面向学生:高中 学科:语文学科:语文学科:语文课时:课时:1 1学生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1、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熟读成诵,把握诗歌大意。
、熟读成诵,把握诗歌大意。
【教学课题】【教学课题】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想象画面,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想象画面,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2.明确词中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明确词中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明确词中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⒉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⒉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⒉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为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平时教学中我们应有这样的意识:巧妙设计活动,不留痕迹地将鉴赏能力和高考考点的能力训练落实到位,为此,设计依据诗句内容想象并进行片段写作训练,由个别到类别进而归纳诗词用典的特征。
另外,诗歌教学要善于抓住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本词的“登临意”“英雄泪”便是肯綮之处,了解其内涵,词的内容乃至作者思想感情、作品风格特征便清晰可见。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 激情导入,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创设情境郭沫若曾拟写了这样一副墓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堂教学实录
《⽔龙吟?登建康赏⼼亭》课堂教学实录2019-09-20师:各位同学,⼤家好,很⾼兴今天能站在綦江中学的讲台上,希望我们今天能⼀起度过愉快的45分钟。
有⼀⾸词⼤家⼀定⾮常熟悉(PPT展⽰《满江红》),我们⼀起朗读⼀遍。
(⽣齐读)师:这是⼀⾸慷慨悲壮的英雄之歌,作者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将领,他⼀⽣的理想就是“待从头、收拾旧⼭河,朝天阙”,他时刻提醒⾃⼰“莫等闲,⽩了少年头,空悲切”,可最终功业未成,留给后⼈⼀个悲剧英雄的形象!在岳飞之后不久,有⼀个英雄⼈物踏着岳飞的⾜迹⼀路⾛来,这就是南宋著名词⼈⾟弃疾。
我们在初中时曾经学过他的⼀⾸词(PPT展⽰《破阵⼦》),我们⼀起朗读⼀遍。
(⽣齐读)师:这⾸词的题⽬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个“壮词”的“壮”体现在什么地⽅?⽣:壮观的战争场⾯描写。
师:虽然是作者梦中所想,但这⼀切对⾟弃疾来说都是真实的(PPT展⽰⾟弃疾南渡前经历)。
⾟弃疾的理想和岳飞⼀样,都是“收拾旧⼭河”,他早年亲历抗⾦⽃争,南归之后,时刻等待着重上战场建功⽴业,可他还是没能摆脱岳飞的命运,“可怜⽩发⽣”,理想与现实的巨⼤⽭盾让词⼈迸发出⼀股悲愤难平之⽓,落魄英雄的形象⽴现读者眼前。
⾟弃疾在很多词作中都塑造了这⼀鲜明的英雄形象,他的词被后⼈称作“英雄之词”。
今天我们就⼀起来学习其中有代表性的⼀⾸,《⽔龙吟·登建康赏⼼亭》,共同探究⾟弃疾在这⾸词中是如何展现⾃我英雄形象的。
我们集体将这⾸词朗读⼀遍。
(⽣齐读)师:⼤家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些字⾳、断句和重⾳(PPT展⽰朗读提⽰)。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词写于1174年秋,当时作者南归已经12年了,始终没有得到北伐中原的机会。
现在他⼜⼀次来到了建康城,登上了赏⼼亭。
作者登亭看到了什么呢?⽣:作者看到了⽔天相连的清秋景⾊,还有远处美丽的⼭峦。
师:很好,除了这些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呢?哪位同学补充⼀下?⽣:他还看到了落⽇、楼头和断鸿。
师:不错,两位同学在词中都有⾃⼰的发现。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作家梁衡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不平凡的经历也成就了辛弃疾独特的词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去领略他词作的魅力!(板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师:我们先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分析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歌的一两种方法。
2、反复诵读,深入文本,体悟本词独特的韵味。
(多媒体出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交给学生几种鉴赏诗歌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诵读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而领会体悟词作的魅力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独特的韵味需要我们细细的品味,让我们这节课通过浅味、品味、深味(多媒体出示)这三个环节,一起去体味这首词的韵味。
(浅味,认知文本;品味,品鉴特色;深味,体悟韵味。
“浅味”环节主要通过预习和诵读,规范读音,疏通文义,整体把握诗歌感情基调,为进一步“品味”做铺垫。
“品味”环节主要是通过分析文本,鉴赏语言,总结感情,此环节还始终贯穿诵读原则,边分析,边诵读,两者相辅相成。
“深味”环节主要通过对比鉴赏,总结本词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独特之处,提炼古典诗歌中所蕴含的道德情怀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精神。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自由的朗读一遍全词,浅尝它的味道,注意三个方面:一、读准字音。
二把不理解的词义画出来。
三、初步把握感情基调。
(多媒体出示)(“浅味”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认知文本,其一是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识记字音、词义;其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初步朗读,整体把握全词感情基调,为进一步深入文本分析艺术特色,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师:找一个同学来试着读一遍全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得字音是否准确。
(纠正读音,多媒体出示易读错字音)遥岑远目cén 献愁供恨gōng 玉簪螺髻zān jì鲈鱼堪脍kuài 倩何人qìng 揾英雄泪wèn师: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有哪些词义不理解,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交流。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王笃兰师:请同学们在巴洛克的音乐中欣赏一组图片,这是展示了人体刚健之美的地狱之门上思考者;这是是梵高的向日葵,这幅画中原始的冲动和热情的生命力在张扬的叶片中喷薄而出,让人心灵为之震动;这是精美绝伦的苏绣,画上老虎的每一根丝毛,秀女衣服上的每一缕轻纱都是丝线秀成;这是杨丽萍的舞蹈;还有一直响着的巴洛克的音乐,它以每分钟60-70拍的节奏与大脑的α波一致,有助于提高人的记忆力,大家知道这些精美绝伦的作品因何而来吗?生:心灵。
师:对,伟大的心灵,伟大的灵魂中跳跃的灵感用声音和节奏表达出来就是音乐,用斧头和石头表达出来是雕塑,用色彩和线条表达出来就是感动世界的名画,用手指和丝线表达出来就是美妙绝伦的刺绣,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则是曼妙的舞蹈,用语言表达出来呢?生:诗词。
师:文学作品,中国五千年文化史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名字叫宋词,这颗明珠上有一朵奇葩,它就是和苏东坡并称苏辛的辛弃疾。
同学们齐读辛弃疾名句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2、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5、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生读。
师:辛弃疾为什么能写出这么优美的诗词?行动是理想最高贵的表达,辛弃疾的词恰是他用生命和血泪写就的.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走近这位伟大的词人,领略他词作的优美。
师:先明确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了解词人的侠肝义胆.2、赏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3、熟悉答题模式,训练答题思路。
师:听老师范读课文,结合作者一生的传奇经历,初步感知其中蕴含的血泪凝成的深刻感情.师范读。
生齐读,进一步感知作者感情。
齐读课文,朗诵的要求:一、坐直身体,挺起胸膛。
二、字正腔圆,声音气息饱满。
三、边读边体会语言文字传达出的美。
师:任务二:自学本诗,选自己喜欢的一句重点按分析,然后小组讨论推选一个同学发言:答题步骤提示:1、内容上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结构上的作用3、对表达主题的作用4、用了什么艺术手法5、艺术效果.生自学讨论。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辛弃疾一、概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分别安排了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唐诗、宋词共三个单元的经典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及词人的复杂丰富的情感。
3.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特别是用典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点:1、熟诵,品读成味词人形象。
2、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
依据:形象是诗词的核心,品味形象是打开诗词鉴赏大门的钥匙,而品味形象要依靠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实现,而非教师机械灌输;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而抒情的技巧灵活多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学好这一特点对学好其他诗词具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教学难点:1、深入感受词人丰富复杂的情感。
2、理解本词典故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
难点的依据:本词的情感深沉复杂,需要在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和词人人生经历的基础才能有深入理解,而用典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显著特色,特别是较多典故抒发情感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婉约派柳永和豪放派苏轼的词,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后面将要学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婉约派李清照的词作。
所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已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掌握已经比较牢固。
但对借典抒情特别是典故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方面还很薄弱。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词人形象,饱含着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使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来实现。
本课通过自读,初步感受词人独特形象;通过品读,结合时代背景及词人经历深入把握词人形象,品味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通过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通过比读,感受苏辛词风的不同。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高华)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的写作背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学习本词典主要抒情方式(借景抒情、用典抒情)。
3)感受词人的英雄气质,体会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及豪迈沉郁的词风。
教学重点:学习本词的主要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悟词人复杂的内心感受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具:教材、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幻灯片导入1、出示:猜猜他是谁(1)他是南宋人(2)他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决心报国雪耻,收复失地。
(3)几经宦海沉浮,始终不得重用,内心充满失望与愤慨。
(4)他是词人,将豪放派词发展到顶峰。
(5)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6)我们初中曾学过他的《清平乐村居》、《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2、出示:辛弃疾的画像3、根据课下注释填空:辛弃疾,字,号,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其词多抒写挥发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与共为豪放派代表,合称“”。
二、朗读,整体感知在预习基础上单个学生朗读;听泛读;齐读。
三、找词眼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词眼,以词眼辐射全篇。
词眼:无人会,登临意。
“意”即思想感情,究竟有哪些“意”无人会呢?四、逐句分析讲解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就是很好的例子。
具体分析: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意象:长天秋水画面: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水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画面特点:气象阔大,笔力遒劲(境界)意境对于人物形象有烘托作用:烘托出词人磊落坦荡的胸怀。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意象:远山画面:举目远眺,那层层叠叠的远山,有如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如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然而眼前之景虽美,却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与愤慨。
思考:为何如此美景会引起词人的忧愁与愤慨呢?明确:结合社会背景,词人向北望是江淮前线,身为归正人的他欲效力而无由,;再向北望是中原旧疆,收复更是遥遥无期;南望山河虽美,无奈仅存半壁,朝廷本不想战,力主求和,有志之士不受重用。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1.1.2 能够分析和欣赏辛弃疾的诗词风格。
1.1.3 学会如何鉴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
1.2.2 学会通过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来进行鉴赏。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1.3.2 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2.2 诗词原文解析2.2.1 全文解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包括诗句的意义、诗句间的联系等。
2.2.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美。
2.3 诗词鉴赏方法指导2.3.1 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语言,如字词的选择、句式的运用等。
2.3.2 指导学生从形象、情感等方面来进行诗词鉴赏。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理解并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3.1.2 学会如何鉴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2 教学难点3.2.1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意境。
3.2.2 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4.1.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的内涵。
4.1.2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2 教学手段4.2.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词的图片、音乐等,丰富教学手段。
4.2.2 使用PPT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1.1 运用多媒体展示建康赏心亭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诗词的意境。
5.1.2 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5.2 诗词解析5.2.1 分组讨论诗词的意义、诗句间的联系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作者:柳迎春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4年第11期【教学目标】1赏析词中的借景抒情和用典抒情,探究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2诵读感悟辛词的豪放风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赏析词中的借景抒情和用典抒情,探究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表演法【课前准备】了解作者,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出身行伍,以武起事,以文成业”。
他曾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勇闯敌营,活捉了为金人效力的叛徒张安国,然后扬长而去;他曾谋略超群、创立了地方武装镇守一方;他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只能在慷慨悲歌中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爱憎情感,最终成为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他就是——生:辛弃疾。
师:对,他就是“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正如梁衡先生所说:“积北宋南宋三百年的历史,才出了一个辛弃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词中的景物描写以及所引典故,从而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作品的意蕴。
师:首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词。
其他同学认真听。
生1:朗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师:读得非常流利,我们似乎能感觉到一种淡淡的悲哀之情。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词,体会辛词独特的情感韵味。
师: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做过预习,并且通过初读诗词,我们知道这首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下片主要以言志为主。
在赏析过程中,我们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来展开,那么请同学们来思考第一个问题: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注意,在诗词鉴赏中,涉及景物描写的,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分析:作品中主要写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最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师:谁能结合老师的建议,来分析一下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苏轼《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
苏轼《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本节课标:1、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经历,理解辛弃疾的愤慨与痛苦。
2、体会辛词豪放的特点,比较苏辛词风,感受其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由辛弃疾的名字导入:同学们,辛弃疾,姓什么?请大家用“辛”字组词:艰辛、酸辛、辛辣、悲辛。
这些词,几乎就是辛弃疾一生的写照了。
连他自己也这样自嘲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永遇乐》) 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那么辛弃疾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辛酸、悲辛、艰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走近辛弃疾。
二、诵读1、师范读2、自由读,注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3、请学生单独朗读,并作朗读指导。
三、赏析赏析指导:诗言志,读诗,就是要读出字里行间所含蕴的“志”。
熟悉辛词的人都知道,辛弃疾的词,常常借景物言志,用典故言志。
读这首词,我们就要注意体会景中情,参透典中义:板书诗言志:上片借景抒情下片用典抒情(一)赏析上片请咱班的女同学齐读上片,然后展示上片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
师示范赏析“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并请大家依照示例,鉴赏“落日楼头……江南游子”一句。
1、“落日楼头……江南游子”这句词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写法上有什么特点?2、除写景言志外,词人还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情感,找到这些动词,感受词人此刻的心境。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却无人理解自己的满腔怨愤,词人激愤到把栏杆拍遍。
但是,就是把栏杆拍遍,又能如何呢?朝堂一片主和之声,无人理解他重用他,一腔悲愤只能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无人会,登临意!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但是,辛弃疾,他会吗?(二)赏析下片1、请男同学齐读下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师: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率领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
此人英武过人,智略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
本来他可以成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
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师:首先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生:齐读师:学习目标中有“知人论世”一词。
简言之,知人论世就是借助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来把握诗词思想情感的一种学习方法。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大屏上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生:自由诵读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请同学们齐读全词,要读准字音,断好句读。
生:齐读全词师:大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断句准确,但有一些字音读的不准。
“献愁供恨”的“供”读一声;“玉簪螺髻”的“髻”读四声;“倩何人唤取”的“倩”读“qìng”(教师同时在大屏幕上指着相对应的字)。
刚才没读准的同学请及时做好笔记。
生:做笔记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
下面请大家参照课下注释,口译词的内容,并圈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一会儿,我们共同解决它。
生:边读边画师:同学们已经试译完了全词,有什么不解之处,请说一说。
生:老师,“献愁供恨”这四个字我不理解。
师:哪位同学愿意帮忙解释一下?生:“献愁供恨”意思是倾诉着怨恨。
师:是谁倾诉着怨恨呢?生:是辛弃疾倾诉吧。
师:大家都这么认为吗?(无人回答)师:看来这点难住了大家。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是指词人站在赏心亭上,放眼望去,远处的山小而高的像女子头上的玉簪,低而矮的像女子头上的发髻,倾诉着无限的怨恨。
所以“倾诉”的主语是“山”。
生:“楚天”的“楚”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师:“楚”就是先秦时的楚国,主要在今天的湖北、湖南,后来也包括了江南。
生:“忧愁风雨”是什么意思?师:哪位同学愿意解释一下?生:“风雨”指飘摇的南宋国势。
“忧愁风雨”指令人担忧的飘摇的南宋国势。
师:还有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地方?(无人回答)师:理解了词的大意,我们进一步分析作品的思想情感。
谁愿意为大家深情朗读词的上片?一位学生主动起来朗读。
(读完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师:同学们的掌声是对你最好的肯定。
请坐。
刚才的这位同学能读的这么好是因为她对一些重点的词重读,对一些句子慢读,真正读出了作者的情感。
下面我们就通过以下两个问题进一步分析上片的思想情感。
(大屏幕出示)⑴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有何特点?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师:(学生思考半分钟后)谁愿意回答第一问?生:词的上片描写了楚天、江水、山、落日、断鸿等自然景物。
师:找的很准确,请坐。
楚天、江水、山这三种景物有何特点?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生:“楚天”辽阔——它后面用“千里”来修饰;“江水”悠长——水随天而去直到无迹;“山”秀丽——词中用女子头上的玉簪、发髻来比喻山。
表现了词人心中的愁和恨。
师:好!这位同学思考深入,而且回答问题有理有据。
只是为什么那么秀丽的山,美好的景却表现了词人心中的愁和恨呢?(无人回答)师:注意结合背景,知人论世。
大好河山都归谁所有?南宋朝廷如何应对?生:当时中原被金人占领,所以辛弃疾见到壮丽河山心中有恨;南宋朝廷主和派当权,不思收复失地,所以辛弃疾心中愁。
师:好!我们学习就是要这样。
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分析一下落日、断鸿这两个景物的特点及表现的情感?生:落日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之情。
断鸿指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师:你是怎么由落日想到南宋衰颓的国势;由断鸿想到辛弃疾飘零的身世?生:落日光芒黯淡,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指失群的孤雁,辛弃疾也因主战而不被朝廷所接纳。
师:能主动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来分析,很不错。
请坐。
辛弃疾即以断鸿自比,为何后面又说自己是“江南游子”呢?生:因为他家在山东历城,自己却独在江南。
师:他到江南的目的是什么?生:杀敌报国,收复失地。
师:由此可见:辛弃疾是把南宋当作自己的故国,把江南当作自己的家乡。
但南宋朝廷却十二年都不重用他。
生:他把南宋当家,南宋朝廷却不拿他当家人。
于是他就感到自己是飘零在江南的游子。
师:有时我们要把问题想得更深入一些,请坐。
我们分析完了词中景物所表达的情感,谁愿意再次深情朗读这一部分?一位学生主动起来朗读。
(读完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师:大家发现没有,这位同学读的这么好正是重读了“千里”、“愁”、“恨”、“看”、“拍”等刚才重点分析的词,慢读了“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表达作者悲伤情感的句子。
其实大家只要用心,都能读好。
师: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请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
赏析:这些词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大屏幕出示问题)生:看:“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空有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拍:“栏杆拍遍”是借拍打栏杆来发泄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以表现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师:这位同学对这两个动词的把握非常到位,请坐。
谁愿意用表演的形式把这两句话读一遍?(无人应声)师:既然同学们都不愿起来,那我来。
把吴钩看了(教师一手拿书——代指吴钩从身后移到身前,双眼直视),栏杆拍遍(教师用手拍打桌子)。
学生鼓掌师:然而此时却没有人能够理解词人登临的心情。
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齐答)想杀敌报国、收复失地,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慨。
师:看来大家都把握了上片的情感。
让我们再次齐读上片,感受其中的感情。
师生:齐读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各有什么特征?这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同桌讨论。
学生讨论师:谁愿意解读第一个点典故?生:第一个点典故是讲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鲈鱼,于是弃官回乡的故事。
这说明辛弃疾思乡了。
师:辛弃疾回家了吗?生:没有。
师:为什么?生:因为他想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心愿还没有实现。
师:这可以说辛弃疾有家不愿归。
他不回家还有其他原因吗?生:(另一个学生)他有家不能归。
因为他的家乡被金人占领了。
师:那他可以带兵打回去啊?生:南宋主和派当政,不支持他。
师:作者写这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生:表明有家难归的乡思,对金人入侵的仇恨,还蕴含着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
师:对!这个典故可谓收到了一石三鸟之效。
两位同学请坐。
原来不理解的同学请及时做好笔记。
师:第二个典故写了那些人?什么事?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生: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许汜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作者借这个典故批评批判了那些像许汜一样不顾国事、钻营私利、贪图享乐的人。
师:那作者对刘备的态度如何?生:刘备是一个英雄。
作者表达了对像刘备一样英雄的追慕,也折射出了自身的雄心壮志。
师:理解的很到位,请坐。
第三个典故呢?谁能分析一下?生: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此处借以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时光的感慨。
师:回答的非常准确。
你是如何看出来的?生:词中“可惜流年”指自己十二年光阴虚度,桓温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表明了作者徒然虚度时光的感慨。
“忧愁风雨”指令人担忧的飘摇的南宋国势。
如此国势之下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只能徒自羡慕桓温北伐。
师:能理解的这么深很不容易,请坐。
英雄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辛弃疾终于忍不住泪洒衣襟,然而却没有一个知己来安慰他。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师:全词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的特色。
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豪而不放”、“壮中见悲”,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顿挫。
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让我们再次齐读一遍全词,争取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读出栏杆拍遍的悲愤,读出壮志难酬的痛苦。
师生:齐读师:结合这首词,谈一谈你心目中的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组讨论。
生:辛弃疾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
他武能亲率领50几个士兵直入5万多精兵的敌营,生擒叛徒;文能写词作赋,名传千古。
生:辛弃疾是一个悲剧人物。
他少怀壮志,却一生蹉跎;能文能武却始终不被重用。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
郭沫若先生曾经为辛弃疾作了一副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我想这当是辛弃疾一生最好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