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战略的形成过程

合集下载

略论我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略论我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略论我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摘要:为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开辟国际市场等需要,我国必须实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实行这一战略需要国家有一定的综合实力,需有经济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也需要有善于从事国际经营管理的人才。

我国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对外投资,跨国经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广泛深入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更有效地为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 走出去”发展战略,在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我们要在坚持自主创新、克服“走出去”的文化障碍、加大国家支持等方面做大量艰苦的努力。

关键词:走出去,发展战略,对外投资,跨国经营,经济全球化,合作,竞争我国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工作实际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把外资“引进来”;另一方面是,鼓励和支持我国有条件的企业大胆地“走出去”,通过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以便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并不断增强国家经济的综合实力。

一、实行“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我国之所以必须“走出去”,首先是为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资源丰富,但又是相对资源短缺的国家。

据统计,我国现已发现矿产171种,探明有储量的158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

因此,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矿产品的产量与消费量之差额必将愈益增大,若仅靠国内提供资源,生产就难以持续发展。

从总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在45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有1/3不能满足需求,预计到2010年将会出现1/2的储量缺口,有些矿藏资源虽然具备一定储量,但品位较低,加大了开采和加工成本。

中央企业必须“走出去”

中央企业必须“走出去”

中央企业必须“走出去”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在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提出的重大举措。

中央企业覆盖了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国有经济的主导力量。

这种重要地位决定着在我国各类企业中,中央企业应率先实施“走出去”战略。

一、中央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走出去”战略是指我国有国际竞争力和相对比较优势的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更大的市场、更好的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到国外投资办厂,发展海外业务,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

(一)有利于缓解我国的资源短缺压力,确保能源安全。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需要足够的能源和原材料做支撑。

我国人口众多,使总量可观的资源人均后极其有限。

有资料表明,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面临的资源约束会越来越严重。

要突破资源瓶颈,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从国外获取有关资源。

2003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阶段,我国资源进口量剧增。

例如,2005年原油进口量为12682万吨,比1997年增长2.58倍;铁矿石进口量为27526万吨,比2000年增长2.93倍。

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由1990年的5%上升到目前的50%以上。

在能源和重要原材料行业,中央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这种地位决定了中央企业应该成为获取国外资源的主力军。

(二)有利于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资源全球配置,生产全球合作,资本全球融通。

由于经济全球化,企业必须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这样才有活力。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贸增速连续5年达到20%以上。

但必须看到,我国应对全球化的形式单一,突出表现在外资进入和对外投资在规模上的严重失衡。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动因分析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动因分析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 2015年7月113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动因分析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时宜伟摘 要:企业“走出去”战略随着“一带一路”的实施再一次成为社会热点。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微观主体两个角度,分析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得出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势在必行,只有“与狼共舞”才能“茁壮成长”。

关键词:走出去 经济全球化 人口红利 产能过剩 国际分工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7(a)-113-03目前,随着党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与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也就变得更为重要了。

那么企业为何要“走出去”,企业国际化能带来哪些好处,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1 宏观经济形势促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1)经济全球化势头不减,呼唤企业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经济全球化早已不是一个新生事物,这种现象经过长期发展并不断深化,时刻影响并改变着世界上每一个经济活动参与者。

经济全球化的背后,也离不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蓬勃发展。

而诸如大数据分析等崭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交通、物流、通讯等的效率提升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发展进步,都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

具体来看,2013年全球贸易总额约为378,402亿美元,比十年以前2003年的154,527亿美元,增长了约145%。

中国2014年全年进出口总额43,030亿美元,比2004年的11,546亿美元也增长了将近273%。

而2014年也是中国连续第二年在进出口总额上排名世界第一,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德国和日本。

这些数据表明,经济全球化势头强劲,而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正因为中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除做好“引进来”工作以外,更为重要的是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企业只有“走出去”,才能在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蕴含巨大市场潜力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中谋求更为丰厚的利润。

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组织支撑。要有专门的组织系统和精干的机构,特别要建立相适应的咨询机构、强有力的决策机构、务求实效的办事机构,落实战略的具体措施。
管理支撑。要有较高的管理水平来落实好、组织好每一项具体的战略举措,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资金投向最需要、最有效益的地方,能够使效益最大化。
机制支撑。要有灵活的机制,来保护、激励、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奖优罚劣,为战略的实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具备后发优势。我国的企业起步时间短、发展水平低,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和教训,探索一条后来居上,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3、新挑战——目前面临新问题,使“走出去”势在必行。
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应对挑战的重要途径,势在必行。
实力差距。我国企业的实力特别是技术实力与国外企业比较差距较大,投入少,科研水平低,导致企业的实力弱;我国企业的研发费只有美国的1/50、日本的1/40、韩国的1/3,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落后于世界水平;只有“走出去”,才能得到世界市场的洗礼,提升实力。
2、新机遇——重要战略机遇期,使“走出去”成为现实可能。
我们正处在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正处于小康社会的建设期、经济体制的完善期、经济结构的调整期、加入WTO的适应期、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具有现实可能性。
体制不断完善。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我国已加入WTO,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在形成,国家正根据需要逐步完善企业境外投资办厂的相关政策和法律,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根据需要修改现行法律4000多条;新一届政府提出继续推进深化农村、企业、金融、机构改革;这些都形成了良好的“走出去”的体制环境和政策平台,生产关系适时调整和变革,必然要求实施“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战略概述

走出去战略概述

“走出去”战略概述2011年NO.2 研究与探讨作者:于晓矫磊“走出去”战略又称国际化经营战略,是指中国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强国战略。

一、“走出去”战略构想的提出及其演进1979年8月,国务院提出“出国办企业”,第一次把发展对外投资作为国家政策。

由此开始尝试性的对外直接投资。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为了扩大出口,国家实行了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装配业务的战略,《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意见》出台,提出了支持我国企业以境外加工贸易方式“走出去”的具体政策措施。

2000年3月的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期间,“走出去”战略正式提出。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走出去”战略的最终明确,首次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并把它作为四大新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城镇化战略、人才战略和“走出去”战略)之一。

“走出去”战略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全面落实。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论述,标志着我国“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开放向纵深发展。

随后,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进一步简化各类审批手续,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符合国外市场需求的行业有序向境外转移产能,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深化境外资源互利合作,提高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质量。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的成果“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果。

据商务部提供的数字,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2003年以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2010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

其主要特点是:(一)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和行业分布日趋广泛。

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分布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大部集中在亚洲。

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战略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此,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在自 力更生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在这一重要方 针指引下,我国企业开始勇敢地迈向世界。
因此,可以说,是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为“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坚实的 理论基础,孕育了“走出去”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作为我党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 的形成和提出。
2000年初,江泽民总书记在向中央政治局通报“三讲”情况的讲话中, 在全面总结我国对外开放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把“走出去”战略上升到“关系 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之举”的高度。
同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 要求我们必须勇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充分利用好国外和国内 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 们必须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这同西部大开发一样,也是关系我国经济 和整个现代化建设发展全局的的战略”,“‘走出去’和‘引进来’是对外开放政策 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现在情况与二十多年前不同了,实 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更具备了,要求也更迫切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将会为实施这一战略带来更多的机遇。必须不失时机地‘走出去’,让我们的 企业到国际经济舞台上去施展身手。这个战略实施好了,对增强我国经济 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实施‘走出去’ 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加大信贷、保险外汇等支 持力度,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引导和协调。建立健全境外国有资产监管制 度”。
吴仪副总理在“2005年全国对外经济合作工作会议”上做出重要批示, 指出:“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对外经济合作工作,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 的统一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新特点,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综合实力和 国际竞争力,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必须不断完善体制 机制,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管理协调能力,健全促进、保障、服务和监管 等政策体系;必须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 经济安全。”

最新 中国企业走出去动因-精品

最新 中国企业走出去动因-精品

中国企业走出去动因1理论层面及经济层面??(1)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根据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一国的经济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仅有少量外来投资,无对外投资阶段;外资投入增加,依然没有对外投资阶段;对外投资增加,但仍少于外来投资阶段;净对外直接投资增加阶段。

该理论将一国吸引外资、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分析一国的投资水平同人均GDP的关系。

由于我国现处于该理论中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交叉阶段,我国的对外投资应有所发展并呈现上升趋势。

??(2)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是推动我国对外开放政策、适应当代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必然要求。

我国在接受外国投资,接受外国企业对中国经济资源整合的同时,也应该积极“走出去”,分享“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国际经济资源进行整合。

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深,国内市场面临严重的挤压和竞争。

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我国企业积极利用WTO提供的各种优惠待遇条款及争端解决机制,将我们的视野扩大到世界层面,积极对国外的竞争给予回应,向世界市场进军。

??2产业层面及政策层面??(1)对外投资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根据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投资时,应该首先考虑本国已经陷入或者即将陷入“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

而这些产业又应该同时是资本流入国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在投资国的资本、技术等优势的带动下,将资本、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转移到东道国。

目前我国有些“夕阳”产业,诸如轻工、机电、纺织、家用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已经实现了标准化和成熟化,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我国部分企业利用这种比较优势,对非洲、拉美、中东地区进行投资,成功地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国外市场,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另外,对于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避开由于大量在本国生产、制造并向国外出口该产品而可能导致的“比较优势陷阱”。

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战略
例如,中国铝业收购澳大利亚矿业巨 头力拓公司的部分股份。
(三)“走出去”战略方针
在投资区位选择上贯彻多元化原则 在投资主体上贯彻多元化原则 在进入国际市场方式上贯彻因地制宜原则 在进入产业领域及产业方向选择上,遵循比 较优势同后发优势相结合的原则 “走出去”与“引进来”要适度平衡

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2000年):“走出去” 作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被正式提出。 江泽民同志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 展,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并努力掌握 主动权;必须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更好 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要鼓励和支 持优势企业逐步扩大对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 通过建立海外销售网络、生产体系和融资渠道, 促进企业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 模化的跨国经营,加快培育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 努力促使我国经济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 迈出新的步伐。” 战略目标、战略思路基本明确
十五届五中全会(2001年):“走出去”战略 最终确定。 “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十五’期 间乃至更长的一短时间内,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 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最终确定,标志着中国 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即“走出去”与 “引进来”并重的阶段。
(二)走出去战略形成背景 1、“走出去”是“引进来”的必然结果,通过
二、构建我国“走出去”战略体系
(一)“走出去”战略目标

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更 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国际 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大力培 育我国的跨国公司,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 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走出去”战略布局

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

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

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一、背景与产品中国高铁的成长是无数科技工作者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在从国外引进了时速200公里动车组列车后,我国通过联合设计研究性实验和国产化实施,逐步掌握了时速200、250公里动车组列车的设计、制造和验证的技术,并自主建立了时速350公里动车组的设计、制造和验证体系,此后,我国成功研制生产出新一代高速列车CRH380型高速动车组,并逐渐在工程建设、高速列车、列车控制、客站建设、系统集成、运营维护和环保标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

事实证明,今天中国的高铁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准。

经过高速铁路建设和对既有铁路的高速化改造,中国已经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以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

截止2014年10月26日,中国高铁总里程达到12000公里,“四纵”干线基本成型。

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约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50%,稳居世界高铁里程榜首。

1.1企业的优势高铁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最显著的特点是运载量大、运行成本低、能耗少,既在大宗、大流量的中长以上距离的客货运输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又在大流量、高密度的城际中短途旅客运输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高铁不仅是一种交通方式,更是一种技术水平、综合国力的象征,让中国高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仅能连通世界各国,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同时也展示出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提升。

1.2企业的劣势相比于我国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速动车组技术的现实,配套轴承的国产化应用仍是空白,这于正力求高端的装备制造业是一处短板。

作为高铁基础零部件的高速列车轴承领域,瑞典SKF、德国FAG、日本NTN等国际巨头正牢牢占据着中国市场。

国务院提出的16个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领域,15个都与轴承相关,这是关键点。

高铁车轮也高度依赖进口,目前都尚未国产化。

1.3企业发展前景从社会效益、节约能源、治理环境污染等诸多方面分析,修建高速铁路对整个社会具有较好的效益,成为各国的共识;高速铁路促进地区之间的交往和发展,各国呼吁在建设中携手打破边界的束缚等1.4企业威胁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在此期间,高速铁路建设波及到亚洲、北美、澳洲以及整个欧洲,形成了交通领域中铁路的一场非同寻常的复兴运动。

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战略

十五届五中全会(2001年 走出去” 十五届五中全会(2001年):“走出去”战略 最终确定。 最终确定。 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十五’ “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十五’期 间乃至更长的一短时间内,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 间乃至更长的一短时间内, 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 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最终确定,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最终确定,标志着中国 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走出去” 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即“走出去”与 引进来”并重的阶段。 “引进来”并重的阶段。
例如, 例如,中国铝业收购澳大利亚矿业巨 头力拓公司的部分股份。 头力拓公司的部分股份。
(三)“走出去”战略方针 走出去”
在投资区位选择上贯彻多元化原则 在投资主体上贯彻多元化原则 在进入国际市场方式上贯彻因地制宜原则 在进入产业领域及产业方向选择上,遵循比 在进入产业领域及产业方向选择上, 较优势同后发优势相结合的原则 走出去” 引进来” “走出去”与“引进来”要适度平衡
经济全球化与“走出去” 经济全球化与“走出去” 战略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及其背景 走出去” 我国企业“走出去 走出去” 我国企业 走出去”战略体系的构建 我国企业“走出去”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特殊性及当前急 需解决的问题
一、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及其背景
(一)“走出去”战略的提出过程 走出去”
十五大(1997): ):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 十五大(1997):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 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十五届二中全会(1998) 十五届二中全会(1998):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 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 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主要是到非洲、 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主要是到非洲、 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 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 1999年 财富》全球论坛(上海):主题是“ ):主题是 1999年《财富》全球论坛(上海):主题是“中 未来50 50年 国:未来50年”。这次盛会及其后的大讨论为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最终明确奠定了基础。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最终明确奠定了基础。

走出去发展战略

走出去发展战略

中国企业“走出去”【标准表述】[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开放的必然选择]首先,走出去是开放的必然选择,中国的开放不只是向外国企业开放国内市场,同时也应该参与国际资源配置,比如现在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个开放战略。

其次,走出去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初的战略选择是把加工业引进来,当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也要根据产业梯度转移原理,再将它转移到其他国家去。

再次,走出去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面临的问题]企业“走出去”和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包括寻求更低的成本、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要素资源、更先进的技术等。

总的来看,我国企业“走出去”和对外投资发展历程较短,经验较为不足,总体收益并不理想。

当前,影响和制约企业进一步提升“走出去”质量,打造高水平跨国公司的主客观因素仍然比较突出,亟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第一,全球投资环境的不明朗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目前,全球经济仍处于寻求持续复苏的关键时期,国际有效需求总体不足,欧债危机阴霾未散,贸易保护措施层出不穷。

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导致我国企业跨国投资风险陡增,遭遇贸易壁垒的可能性增大,企业投资风险增加。

第二,竞争失序问题严重影响企业“走出去”的效率与效益。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快,势头猛,但较为遗憾的是,不同的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或并购目标常常趋向一致,相关企业之间往往缺乏沟通与合作,严重影响对外投资整体效益。

第三,国际化能力不足制约企业“走出去”的整体实力提升。

从战略目标规划能力角度看,中国企业国际化总体起步较晚,一些企业在走出国门前,缺乏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不清晰,随机性较强,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从国际化治理能力角度看,我国企业在大型投资管理、大型投资资本运作等方面都缺乏相关经验。

在直接面对国际市场时,往往按本土化的模式进行管理,存在管理上“水土不服”、对市场反应滞后等现象。

从国际化人才储备角度看,目前,我国企业“走出去”缺乏明确的国际化人才定位,企业吸引、获取并成功留住优秀国际化人才的能力明显不足,在人才发展和培训机制方面有待加强。

美的走出去 的过程

美的走出去 的过程

美的走出去的过程国内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先难后易型,先进入发达国家后进入发展中国家;一种是先易后难型,先进入发展中国家后进入发达国家。

而美的选择的是先易后难型的战略:2007年,美的在越南的工业园投产,“走出去”取得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08年,美的与开利公司进入蜜月期,这一年,双方的合资公司佛山美的开利正式成立,且获得成功,这为美的借助开利的力量加速国际化谱下了前奏曲。

随后,美的把目光瞄向了埃及。

这是一个能够辐射非洲、中东以及南欧的重大市场。

而开利公司在这个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地位。

基于此前的相互信任,经过反复的市场调研和协商后,美的和开利在埃及市场“喜结连理”。

2010年10月,美的以5748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开利在埃及子公司Miraco32.5%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美的由此将获得投资Miraco公司产品、品牌及市场的机会,从而拓展非洲市场。

马不停蹄,下一站,拉美。

再下一站,印度。

美的全球范围“攻城略地”,将触角延伸至世界各地。

美的直指全球白电前三美的全球化加码,其最直接目的是为企业“十二五”营收翻番做支撑,而分析人士认为,更深层次目标则是为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跻身全球白电前三强,以实现“做世界的美的”这一目标。

"十二五"期间,美的集团将全力冲刺销售收入2000亿元的目标。

如何"再造一个美的",全球化是必经之路。

在实现这一构想的过程中,全球化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美的电器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曾这样说。

而美的选择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先行“试水”,看中的也是这些市场潜在的增长力。

以印度为例,有资料显示,这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在2010年家用空调消费量只有350万台,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

可见,扎根印度市场,对公司整体业绩的提升会有明显帮助。

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市场同样如此,这里消费人口众多,气候炎热,拥有相对强劲的经济增长潜力,未来市场可期。

新时期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意义

新时期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意义

新时期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意义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走出去的战略,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则肇始于2002年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全国文化厅局长座谈会上所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宣传当代中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大力传播当代中国文化,以打入国际主流社会和主流媒体为主,充分利用市经济手段和现代传播方式,树立当代中国的崭新形象,把我国建设成为立足亚太、面向全球的国际文化中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逐步完善走出去战略,直至《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对文化走出去战略进行了明确界定:抓好文化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初步改变我国文化产品贸易逆差较大的被动局面,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采取的重大措施有: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

随后,文化部出台的《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在未来五至十年内,推动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其中之一就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

十八大报告中,针对文化领域着重提出的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在文化领域,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这个口号鲜明、响亮的提出,为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做了最好的诠释和铺垫。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基本内涵中国文化的内涵很宽泛,既包括语言、书法、绘画等具体的符号或形式,也包括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无形而抽象的内容,甚至中国人际关系的相处模式和生产方式等,也都构成了中国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ppt课件 (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ppt课件 (2)
12
❖ 2、进一步发展阶段(1979-1985年)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国内企业到国 外投资办企业有了较迅速的发展。从1979年到 1985年的7年间,我国政府共批准在国外开办非 贸易性的合资、合作、独资企业180家,中方投 资1.77亿美元。这些企业分布在40多个国家和地 区,涉及的领域主要有资源开发、加工生产装配、 承包工程、金融、保险、航运服务和中餐馆等。 这些国外企业的建立,对于扩大我国对外经济技 术合作领域,探索新的合作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 用。
完整版ppt课件
25
❖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宏观管理目标 ❖ (1)对海外投资的规模与总量进行调控。 ❖ (2)调整和优化海外投资的地区、国别、
行业(领域)、主体、方式结构。 ❖ (3)提高海外投资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 (4)确保海外国有资产的保持和增值。 ❖ (5)为海外投资活动和海外投资企业提
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 它的实行有利于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
新形势,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
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有利于
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促进国内企业积极参
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完整版ppt课件
5
❖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合理配置资源
和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的要求
❖ 利用本国和他国的不同资源和要素优势,
完整版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17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 1、从发展规模和投资主体看,海外投资发展 速度比较快,平均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投资主 体不断优化。
❖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 直接投资在原来较低的基础上获得了迅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速度超过了 许多发展中国家。尽管国有企业是对外投资的 主体,但私营企业已开始崭露头角。

政治知识点:“引进来”和“走出去”与易错点

政治知识点:“引进来”和“走出去”与易错点

政治知识点:“引进来”和“走出去”与易错点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小编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政治知识点:“引进来”和“走出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引进来”的含义:“引进来”是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

实施“引进来”战略的原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单靠自身的力量,不足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需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

实施“引进来”战略的措施:①继续扩大外资利用规模,提高外资利用水平。

②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走出去”的含义:“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原因:国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越来越迫切要求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措施:①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努力实现境外投资主体多元化。

②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出口结构。

③企业要坚持以质取胜,培育我国的名牌产品,树立“中国制造”的良好国际形象。

④遵循和利用国际贸易规则,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⑤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展投资区域,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易错点1. 货币的本质是商品。

(×)分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货币具有商品的基本属性,但货币主要是以自身价值表现、衡量其他商品价值,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2. 使用价值大的商品价格高。

(×)分析:使用价值无所谓大小,它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文化走出去战略

文化走出去战略

3 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途径
前提 文化认知
文化
“走出去” 根本 综合国力 空间 多元渠道
3 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途径
经济传 播渠道
多元 渠道
教育交 流渠道
人际传 播渠道
大众媒 介渠道
四、思 & 想
4 思&想
文化 走出去
文化 自觉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文化 侵略
THANKS
文化“走出去”战略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现状
2 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现状
孔子学院文化品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现状
孔子学院文化品牌 文化旅游业
2 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现状
孔子学院文化品牌 文化旅游业 出版发行业
2 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现状
孔子学院文化品牌 文化旅游业 出版发行业 广播电视业
三、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途径
文化发展如何 实现“走出去”
SH
1. 文化走出去战略 2. 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现状
3. 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路径 4. 思 & 想
一、文化走出去战略
1 文化走出去战略
2002 年 11 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实施‘ 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 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 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 和感召力"。文化走出去正式作为国家“走出去”战 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来,并将传播当代中国 文化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 作为重要内容。

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

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

展望未来
•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要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 引导,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 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包括建立境 外经济合作区)和开展经营,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世界 品牌
• 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 进程 • 加强南南合作,提高合作水平和质量 • 正确认识贸易摩擦,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 加强规制建设,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对外承包工程的优点:
• 1.与中国服务贸易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具 有一定的相对优势。 • 2.对外承包工程对国民经济具有强烈的带动作用。 • 3.对外承包工程加快了建筑业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国际 先进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和吸收,培养了大批优秀 人才。
对外承包工程也有其缺陷和不足:
“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
含义
•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 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 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 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走出去”的投资模式相比,对外承包工程流动性 大,不易于长期占有当地市场。 • 2.相对贸易式“走出去”模式,对外工程承包是风险较高 的领域
投资式“走出去”模式
• 投资式“走出去”模式,即通常所说的对外直接投资,通 过采取绿地投资、跨国并购以及战略联盟等形式转移各种 经营资源的方式,在目标国家(或地区)建立子公司,并享 有一定的控制权和所有权。
主要优点
• 1. 获得更多收益。 • 2. 节约外汇支出。 • 3. 规避和突破各种贸易壁垒,有效地拓展海外市场。
战略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去”战略的形成过程
“走出去”战略的形成和提出在分类当中,我们大概将其分为三个时期,逐步发展过来的。

第一个时期就是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孕育了“走出去”战略。

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教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规律的高度,明确指出了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长期国策,并科学阐述了对外开放的内涵,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步骤和发展格局,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因此,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

在这一重要方针指引下,我国企业开始勇敢地迈向世界。

因此,可以说,是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为“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孕育了“走出去”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作为我党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的形成和提出。

第二个时期,就是江泽民同志时期。

江泽民同志承前启后,在总结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后,正式提出把“走出去”作为国家战略。

江泽民同志对“走出去”有一系列精辟的论述。

199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这个概念就比较清楚。

其实,再往前追述,胡耀邦同志曾经提出过“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这个思想实际就已经有了“走出去”的理论基础在里面。

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

同年,在全国外资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出:“我们不仅要积极吸引外国企业到中国来投资办厂,也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国外投资办厂,利用当地的市场和资源。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方针的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

所以,江泽民同志在1997年就提出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概念,缺一不可。

2000年初,江泽民总书记在向中央政治局通报“三讲”情况的讲话中,在全面总结我国对外开放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把“走出去”战略上升到“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之举”的高度。

同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勇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充分利用好国外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必须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这同西部大开发一样,也是关系我国经济和整个现代化建设发展全局的的战略”,“‘走出去’和‘引进来’是对外开放政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现在情况与二十多年前不同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更具备了,要求也更迫切了。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会为实施这一战略带来更多的机遇。

必须不失时机地‘走出去’,让我们的企业到国际经济舞台上去施展身手。

这个战略实施好了,对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2000年3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上基本上就把“走出去”战略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上来了。

2001年,就把它写入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纲要》是这样阐述的:“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

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发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

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

鼓励企业利用国外智力资源,在境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和设
计中心。

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实现国际化发展。

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在金融、保险、外汇、财税、人才、法律、信息服务、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完善境外投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约束机制,规范对外投资的监管”。

2002年,在党的第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提出:“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三个时期,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走出去”战略也非常重视。

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2003年10月,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战略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是适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之后,胡锦涛总书记有一系列的指示,“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境外投资的统筹协调,改善服务和监管,务求实效”。

“要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取得实效上下功夫。

这既是新形势下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加大信贷、保险外汇等支持力度,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引导和协调。

建立健全境外国有资产监管制度”。

吴仪副总理在“2005年全国对外经济合作工作会议”上做出重要批示,指出:“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对外经济合作工作,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必须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管理协调能力,健全促进、保障、服务和监管等政策体系;必须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


曾培炎副总理也在多个场合谈到“走出去”问题。

他曾经指出:“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要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结一下“走出去”战略提出和形成的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孕育了基本思想,第二个时期是正式提出,第三个时期是加快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