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思想来源
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思想来源
2O O 9年 第 5 4卷 第 5期 ( 第 2 6 ) 总 2期
2O Vo.4 N 5 G n rl N 2 6) )9 15 的思 想 来 源 理
梁 国 楹
(德 州 学 院 历 史 系 , 东 德州 ,503) 山 2 32
了百家思想的“ 合流” 向, 学术 思潮演变 的必然结 果 , 趋 是 由此 , 汉代 政 治初步 实现“ 一统 ” 同时, 在 大 的 也逐 步实现
了 思想 的“ 一 统 ” 大 。 关 键 词 : 董 仲 舒 ; 一 统 ; 想来 源 大 思
中图分类号 : K 3 2
文献标识码 : A
山东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U N L O HA D N O MA N O R A F S N O G N R L U WE S I H m nt sa dS c l c ne ) a rY( u a ie n oi i c s ' i aS e
统” 论 的重要 思想来 源 。 理 春秋 战 国 以来 , 随着 社 会 生 产 的发 展 和 各 地经
要 的政 治理 论 。“ 一统 ” 大 的概念 是《 秋公 羊传 》 春 首
次 提 出 的, 原 始 意义 是 由帝 王 一人 统 治天 下 , 其
“ , 大” 即重视 、 尊重 ,一 统” 指天 下诸侯 皆统系 于周 “ , 天 子 。《 春秋 》 载 : 隐公 “ 年 , , 记 鲁 元 春 王正 月” 春 。《 秋公 羊 传》 阐发 道 :元 年 者 何 ?君 之 始 年 也 。春 者 “
何 ?岁 之始 也 。王者 孰 谓 ?谓 文 王也 。曷 为先 言王
而后 言 正 月 ? 王 正 月 也 。何 言 乎 王 正 月 ? 大 一 统
略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政治涵义
第 35 卷第 5 期 2019 年 10 月德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Dezhou UniversityV ol .35,No .5 Oct .,2019略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政治涵义季桂起(德州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摘 要: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是其整个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一统”表现了他对西汉时期历史走向的一种洞察与设计,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为社会担当的儒家思想家的政治主张。
董仲舒关于“大一统”理念的陈述,主要表现在他与汉武帝的《贤良对策》中。
董仲舒的国家构想是以《春秋》公羊学为宗旨,建立一个政治与文化、治术与学术相互依存的统一大帝国,作为实现“王道”社会的基础。
在阐释“大一统”观念时,董仲舒提出了两个重要主张:一是重新强调了上古时期“天命”的概念,以解决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提出“君权天授”,但同时又受到“上天”的制约。
他把“天命”与民意结合在一起阐释,赋予“民本”思想以自然的法则地位。
二是在文化上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以解决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问题,这为汉代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奠定了文化基础。
关键词:董仲舒;大一统;政治涵义;历史价值中图分类号:B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44(2019)05-0036-05收稿日期:2019-09-16作者简介:季桂起(1957-),男,河北南皮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化、文学研究。
在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建构的历史过程中,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正是由于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理政的主要指导思想,不仅保持了汉帝国数百年的稳定与强盛,而且为此后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是其整个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一统”表现了他对西汉时期历史走向的一种洞察与设计,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为社会担当的儒家思想家的政治主张。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与祖国的统一大业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与祖国的统一大业董仲舒,河北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广川镇)人,约生于公元前179年,死于公元前104年。
一生主要活动时间在汉景帝和汉武帝在位之际。
董仲舒在青少年时代就以好学不倦闻名,且为人廉洁正直,以学《春秋》闻名。
汉景帝时为“春秋公羊学”博士。
以教授弟子为业,并刻苦研究学问,史称“三年不窥园”。
《春秋》为孔子所著,是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公羊传》乃解释《春秋》的著作,并形成一个学派。
《公羊传》以阐发义理著称,大一统思想就是《公羊传》首先提出来的。
《春秋》开篇首书“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子传曰:“何言王正月,大一统也。
”为什么说王正月为大一统呢?何休注曰:“统者,总系之辞,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虫,莫不一一系于政教之始。
政,莫大于正始。
”徐彦进一步解释说:“所以书正月者,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在孔子所著《春秋》中,“元年春王正月”的含义基本上属历法上的,有统一历法的意思。
经过公羊子的阐发、何休的注释、徐彦的确认,变为政治上的统一。
董仲舒用具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春秋公羊传》,创造了今文经学。
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至高无上的。
“天者群物之主也,万物非天不生”。
(《春秋繁露·天命》),并认为人与天是合一的,相通的。
他还提出“道”是“天地之常经”,是自然社会变化的规律,是社会的根本法则,是永存不变的。
他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对于大一统,董仲舒直接了当地说:“统正,其余皆正”(《三代改制质文》)。
所以王者受命改制莫不正本而慎始。
王者受命,即受之天命,受之天命即所谓统正。
这样,大一统思想就把天命、王权、政令统一、国家统一结合起来,形成后代的正统观念,对维护国家的统一至为重要。
汉武帝时,大举天下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应召,以贤良对策取得第一名,并被汉武帝封为江都相,辅助其兄易王刘非。
大一统的思想来源及其历史影响
"大一统"的思想来源及其历史影响早在先秦时期,由孔子首倡的“大一统”思想描绘了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理想状态,包括版图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等要素,其首要途径就是实现中国疆域版图的统一。
与中国历史发展相伴相随的“大一统”理念,无论是人文范围还是地理范围都是持续扩展的。
“大一统”的人文范围包括以汉族为主体的众多兄弟民族,在今天统称为“中华民族”,其地理范围在历史上是指秦汉唐元明清历代“大一统”王朝的本土疆界,在今天是指按通行的国际法中国所管辖的所有主权领土。
“大一统”理念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深刻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不但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个重要标准。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发现有一种理念,历经数千年的风风雨雨而长盛不衰,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直到今天,它依然在很大水准上支配着中国人对中国历史和国家前途的思维模式。
有学者称中国两千多年大一统思想的最大遗产就是中国人崇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大一统精神,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一、“大一统”的概念《辞海》“大一统”词条的解释为:“大,犹言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统一于周天子。
后世因称封建王朝能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
孔子作《春秋》,在记载列代周王即位时总是冠以“王正月”字样,对此,《公羊传·隐公元年》解释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后代学者对此段经文有进一步的诠释,如第一位系统阐释孔子“大一统”思想的西汉大儒董仲舒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唐代学者颜师古进而解释:“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
”从这里我们能够把握“大一统”的原始意义,即以周朝天子为核心将社会有序地组织起来,使中国完成真正的政治统一。
孔子:首创“大一统”思想“大一统”的概念及所蕴含的思想,虽然是由后代儒家阐发而成,但的确符合儒家创始人孔子本人的意向。
高中历史: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学习目标】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重点:董仲舒的思想的来源、理论基础、主张
难点: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的影响
【知识概述】
1.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3.主张: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君主应实行仁政;③“三纲五常”。
4.积极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对限制君主势力的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有一定作用限制。
【知识延伸】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大一统的思想来源
早在先秦时期,由孔子首倡的“大一统”思想描绘了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理想状态,包括版图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等要素,其首要途径就是实现中国疆域版图的统一。
与中国历史发展相伴相随的“大一统”理念,无论是人文范围还是地理范围都是不断扩展的。
“大一统”的人文范围包括以汉族为主体的众多兄弟民族,在今天统称为“中华民族”,其地理范围在历史上是指秦汉唐元明清历代“大一统”王朝的本土疆界,在今天是指按通行的国际法中国所管辖的所有主权领土。
“大一统”理念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深刻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不仅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个重要标准。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发现有一种理念,历经数千年的风风雨雨而长盛不衰,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直到今天,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中国人对中国历史和国家前途的思维模式。
有学者称中国两千多年大一统思想的最大遗产就是中国人崇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大一统精神,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一、“大一统”的概念《辞海》“大一统”词条的解释为:“大,犹言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统一于周天子。
后世因称封建王朝能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
孔子作《春秋》,在记载列代周王即位时总是冠以“王正月”字样,对此,《公羊传·隐公元年》解释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后代学者对此段经文有进一步的诠释,如第一位系统阐释孔子“大一统”思想的西汉大儒董仲舒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唐代学者颜师古进而解释:“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
”从这里我们可以把握“大一统”的原始意义,即以周朝天子为核心将社会有序地组织起来,使中国完成真正的政治统一。
孔子:首创“大一统”思想“大一统”的概念及所蕴含的思想,虽然是由后代儒家阐发而成,但的确符合儒家创始人孔子本人的意向。
董仲舒的思想与大一统
董仲舒的思想与大一统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诸家学派的思想精华,创立了新儒学,并使新儒学成为西汉的正统思想,而这种思想在之后中国的两千年历史中得以不断地丰富,直至现在,儒家思想对社会发展仍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董仲舒有属于他自己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体系政治、思想、哲学……,可谓包罗万象,庞大非常。
董仲舒是一位关照现实的思想家,是一位注重社会发展的思想家,他庞大的思想体系有着明确的服务对象,即:西汉的大一统。
哲学是一切思想的指导,董仲舒自然也不例外。
董仲舒的哲学,集中表现为“天”的哲学,“唯天为大”,是其“天论”的核心,同时,也是他大一统思想的灵魂所在。
“唯天为大”,是什么含义?天,是一切的主宰。
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天”不是简简单单指头顶的蓝天,他的“天”有着三重含义,而正是这三重含义,使得天变得至高无上。
首先,“天”是自然之天,“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矣。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这里的天,是宇宙万物的总称。
“天之道,终而复始。
故北方者,天之所终始也,阴阳之所合别也。
东至之后,阴俛而西入,阳仰而东出,出入之处常相反也。
多少调和之适,常相顺也。
有多而无溢,有少而无绝。
春夏多阳而少阴,秋冬少阳而多阴,多少无常,未尝不分而相散也,以出入相损益,以多少相溉济也。
”(《春秋繁露·阴阳终始》),这里的天,是自然界的运行规律。
其次,“天”是神灵之天,“天者,百神之君也。
”(《汉书·董仲舒传》),天是百神之君主,也就是神王,是天地万物的主宰。
另外,“天”还是道德之天,“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
”“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仁,天心,故次以天心。
”(《春秋繁露·俞序》),在此,天成为了绝对的仁者,天心,便是仁者之心。
经过这三重含义的叠加,“天”,就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存在,“天”,就成为了民众的信仰。
董仲舒天人合一政治思想的内容和实质
董仲舒天人合一政治思想的内容和实质2018-09-22从汉武帝即位始,汉朝进入政治、经济全面繁荣的全盛时期。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统治者急于寻找一种新的思想学说作为治国的理论指导。
这一时期,儒学宗师董仲舒阐发了“天人合一”政治论,促成了汉武帝独祟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
董仲舒,在政治上的基本主张是王权大一统,注重等级原则和华夷之辨。
董仲舒着力阐发了《公羊传》中大一统的思想,又吸收了墨、法、阴阳等家学说,对《公羊传》进行了神秘主义改造,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即天人合一政治论。
天人关系是我国古代政治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命题。
董仲舒所讲的天则含义复杂,且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他所说的天既有理性成分,也有神秘因素,既指自然规律,也包括伦理原则。
这样的天的权威自然是至高无上的。
在天与人的关系上,他认为:首先,人是天所派生的。
人是天以自身为参照,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
其次,“人副天数”。
由于人是天创造出来的,人从外在形体到内在的感情、道德、意志等方面都体现了天的意志和规律。
再次,天涵容人,并与人相沟通。
天在运行之中,产生了阴阳五行,并通过它们与人相沟通。
其四,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
董仲舒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
三者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它们对于人类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
人不能脱离其他因素而单独存在,必须以天地为自身存在的前提条件。
人与天相同而又相通,所以说:奉天成为处理人类社会政治问题的一条基本原则。
在现实政治中,董仲舒主张君权至上,拥护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
为巩固这一体制,保证汉家天下的长期延续,他为君权至上的合法性、合理性、神圣性作了精心论证。
他的天人合一论已经树立了天的无上权威,认为天的意志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命运。
于是他提出君权天予说,阐明君权的来源和权威性。
董仲舒认为天与人可以相互沟通,但这种沟通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
并非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有资格与天沟通。
中华先贤智慧系列之七:董仲舒 独尊儒术,成大一统
92文 孙聚成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建议,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也使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界的蔚然大宗,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
汉代兴办学校以广教化,广育贤才,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形成经学思潮,董仲舒被视为“儒者宗”。
据《汉书·董仲舒传》所载,汉武帝“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董仲舒发之。
”可见汉之得人在武帝,武帝之得人在选举与儒学,而选举和儒学的提倡则发自董仲舒。
由一个儒者之议影响朝廷的决策,由正确决策导致群士向慕,再由人才群集而迎来西汉帝国的极盛局面。
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他根据“大一统”的普遍法则,提出了思想也要“大一统”的论点:统一思想是大一统的关键,只有思想统一才能有统一的法度,百姓才知道行为的准则,才能维护与巩固政治的统一;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思想应该统一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上,百姓就知道该遵循什么原则,该做什么事情。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大一统的建议之后,确立了儒学的核心地位,巩固了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
董仲舒根据儒家的政治思想,强调董仲舒 独尊儒术,成大一统暴秦的统治如过眼烟云,转眼间就土崩瓦解。
灭秦者,秦也,为什么?严酷的刑律没有维护一个王朝,那什么才是王者之法宝?汉朝的统治者开始认真面对这个宏大的课题,也为汉朝采用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而思考。
这时,董仲舒博士精彩登场,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奠定了思想基础。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广川郡(今河北景县)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董仲舒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时勤奋好学,读起书来常常废寝忘食。
董仲舒家里有个花园,是个花香鸟语的好地方,但他却埋头于孔子编订的儒家经典《春秋》与老师布置的诗文,集中精力读书。
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意义
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意义[摘要]董仲舒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大一统”思想是在汉初社会危机加重、阶级矛盾尖锐的历史背景下,为迎合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政治和缓解社会矛盾的需要而形成的。
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新秩序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奠基作用。
[关键词]董仲舒;大一统;社会背景;历史意义董仲舒是我国汉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在思想方面,他提出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思想,他的“大一统”思想,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大一统”思想的内涵“大一统”的概念是《公羊传》首次提出的。
《春秋经》开篇首句记载:“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传》阐发:“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谒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大”即以何为重,以何为大义,引申为重视、尊重。
“一”指统一、合一,指万物的根本。
“统”即纲纪意。
“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与周天子。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何以谓之‘王正月’?曰: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以统一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已受之于天也。
王者受命而王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
”后经进一步发挥,董仲舒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1]这样“大一统”思想不仅有了与生俱来的合理性,而且还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开始作为统治手段和主流思想登上了历史舞台。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政治方面,他主张建立和巩固以封建君主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在董仲舒看来,君主是上天之子,代表天的意志统治人民,臣民服从君主就是服从上天,而君也要服从天的意志,否则天就会以阴阳灾异来进行惩罚,要求君主“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一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
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
董仲舒,字伯道,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统一战线思想创始人,他提出的“大一统”政治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的统治理念和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认为有效的国家统治只能以一统为标准,绝不允许容许分裂。
他在《大学》中提出,“以大一统为宗旨,以克分裂为本,以团结实
力为势,则一切缺乏尊严、艰难困苦的担当可以克服,强大的国家才可以持久”。
也就是说,坚持“大一统”,只有唯一的中央权力,国家的力量才可以牢固而持久。
董仲舒认为,只有推进大一统,才能有效推进国家的发展,他主张将党、政府、军事、私企等组织机构的力量整合为一个有效的整体,使之协同行动,达到一心一德、一致一行的目标,进而形成全民为一家的整体,把国家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董仲舒的思想受到了当时广大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拥护。
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精英,而且也狠深的被普通百姓所接受,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可以重新阐释其精神,在当今社会政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解析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解析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作者:杨杨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7期【摘要】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的形成适应了汉初严重的社会危机、阶级矛盾尖锐的历史背景,符合汉武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发展国家政治,维护中央集权的需要。
“大一统”思想对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中华民族的大一统观念的形成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解析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它的历史意义,对我们更好地理解董仲舒的思想及其历史作用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董仲舒;大一统;社会背景;历史意义一、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形成背景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发生了三次统治思想的变化,最初是由秦代所推行的法家思想,其次是由西汉所推崇的黄老思想,这两种统治思想都短暂的发挥过其历史作用,但并未占据长期占据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直到汉武帝在任期间,董仲舒所倡导并提出的“大一统”思想开始长期占据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
在汉代建立初期,“清静无为”的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加之文帝、景帝所推行的与民休息政策,数十年发展过后,汉代出现了社会繁荣稳定的景象,但稳定背后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开始出现并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政治和社会的长期安定。
政治方面,日渐衰弱的君主地位以及礼崩乐坏。
为了使新生政权得以长久稳定和发展,刘邦选择了依靠自己可以信赖的血缘宗亲来维护统治的分封制。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诸侯势力不断壮大、政治野心的不断扩大。
刘邦时期所推行的分封制使得诸侯割据、国家分裂,巩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统一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经济方面,由于地主阶级的大肆兼并土地,致使农民变成佃农甚至奴隶。
一些奸商为了谋取暴力开始聚敛财富、垄断盐铁商业,对国家的财政收入造成了严重的制约,使得政府和商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外交方面,汉王朝的统治受到来自北方匈奴的威胁,西汉统治者已经不能安心于由和亲所带来的短暂的稳定,实力正在日益壮大的南方少数民族潜伏者不安因素。
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刍议
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刍议
宋艳萍
【期刊名称】《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3
【摘要】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来源于《公羊传》,并在理论方面进行了系统阐发和深化。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有两种内涵,在《春秋繁露》中,“大一统”之意,为以一统为大,而一统,就是三统中的一统,所以“统”为“统绪”之意;而在“天
人三策”中,“大一统”有了“大统一”的蕴含,以迎合汉武帝雄才大略,欲统一政治、思想领域的需求。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对汉代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两种
内涵皆有学者加以秉承和延续。
随着历史的演进,“大一统”的“统绪”之意日渐
模糊,而“大统一”之意占据了主流。
【总页数】8页(P49-56)
【作者】宋艳萍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4.1
【相关文献】
1.董仲舒国家治理思想:历史观的创新与大一统思想的重构
2.论西汉时期“大共同体本位”之构建——以董仲舒“大一统”思想为视角
3.《春秋繁露》与董仲舒的
“大一统”思想的构建4.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建构5.作为经学式宪制的“大一统”——董仲舒的宪制思想发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合理性
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合理性作者:王泊宁贾小男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30期摘要:“大一统”思想最早出现在秦儒家经典中,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编《春秋》,正礼法。
希望使天下从“礼崩乐坏”步入正轨。
“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也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统一。
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统治阶级层面支持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得到巨大发展。
而“大一统”思想逐渐也成为了治国理念。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
”自此而后大一统思想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治国之理。
关键词:大一统;儒家;孔子一、“大一统”思想的起源《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蚩尤作乱,不顺从黄帝,于是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大战,擒杀蚩尤,天下有不顺从轩辕黄帝的,黄帝就去讨伐他。
尧舜时期,社会大体上从原始的部落迈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统一”可以看作是五帝时代的后续,因此后来的人们经常把虞、夏、商、周四代放在一起进行论述。
因为在这个时期,“统一”已经成为国君在建国与治国方面的行动指南。
尽管夏、商、周三代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但是他们的统治者已经被他们看作共同的领导人。
在商代末年,周武王伐纣,各方诸侯不期而会。
而在殷商时期诗经中就已出现“大一统”的观念,如《诗经·商颂·玄鸟》中所写“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可以看出商朝在统一国家时,对外多采用武力征服的方式。
商灭亡之后,周朝开始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制度,史料中曾记载诸如“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西周天子抚万邦”等词句,由此可见,周代已经出现了“大一统”思想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战乱四起,礼崩乐坏。
周代形成的“大一统”雏形随着“三家分晋”的出现面临瓦解。
天下缺少能够维持一统的政治秩序制度,便形成了诸侯争霸、群雄混战的局面。
在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动荡后,人们开始渴望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董仲舒“大一统”思想论文
浅谈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摘要:对于董仲舒,以往的学者多是批判他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观点,认为他扼杀了战国以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少数学者认为他的“大一统”及限制君权理论有积极意义。
为了追求国家安定、社会发展,董仲舒从促使政治进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大一统理论。
这些学说在汉代史学观念更新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们认为,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实在有再探讨的必要。
关键词:儒学董仲舒大一统历史意义一、“大一统”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1、在政治方面,董仲舒生活在汉初时期,汉朝在黄老“清静无为”的思想指导下,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得到增强。
但同时,匈奴的威胁日益加剧;国内政治秩序也陷入了无序的状态,急需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进行改革就必然需要一种思想作为主导。
2、在经济方面,班固论当时形势曰:“汉兴六十余载,海内义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
”由此可见,汉初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当时的人民以及统治阶级内部也迫切希望结束无为之治,乘仓实财饶之运,大兴文教,再建武功,在足食足兵基础上,去迎接儒家理想中礼乐教化的盛世太平!3、在文化方面,在诸子百家中,法家的基本政治伦理思想由于秦王朝的灭亡而被证明是行不通的;道家又是以对现文明的批判为基本价值取向;黄老哲学“清静无为”的主张同样无法对社会进行积极的建设。
而儒家思想延续了历代以来的优良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经验。
所以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便应运而生了。
二、“大一统”思想的主要内容1、政治上的“大一统”就是建立和巩固以封建君主制为核心的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在董仲舒看来,政治上的“大一统”其实质上就是“尊君”。
“大一统”理念的思想渊源来自于儒家经典,是指统一历法。
统一历法也就是“改正朔”。
这“一统”天下不仅指人类社会,还包括天地万物在内,而万物一统世界的核心乃是圣王,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也就是说“大一统”就是统一于王权。
浅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及其影响
、
董 仲舒 “ 一统” 大 思想产 生的 背景
在 我 国封建社 会建 立之 初 , 其统 治思想 经 历 了 3次 变 化 , 先 是秦 始 皇 推行 的法 家 思 想 , 之 是 首 继
西汉前 期 统治者 所崇 尚的黄老思 想 , 但这 两者 均未 能 长期 占据 统 治 地位 , 最后 到 汉武 帝 时代 , 由董 仲 舒 倡导 的新 儒 学 即 “ 一统 ” 大 思想 登 上统 治思 想 的 宝座 , 成为 了封建 社会 长期 占统 治地 位 的社会 主流
心。 从儒学 思想 发展情 况看 , 一方 面 , 儒学 思想在 西
发展 , 出现 了前所 未有 的“ 民则人 给 家足 , 都廪 庾庚
皆满 , 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 , 贯腐而不可 校, 太仓 之粟陈 陈相 因 , 充溢 露 积于外 , 至腐败 不可 食, 众庶街巷有马, 阡陌之间成群 , 而乘牝者傧而不 得聚会” 的繁荣“ 治世 ”。 … 这一时期 , 在政治方面 , 西 汉统 治者 的统 治地 位 已经 稳 同 , 新 的阶级 矛盾却 但
初 见端倪 , 即文景 盛世 的繁 荣景 象背 后所 隐藏 的 亦
汉初期已为上层统治者所接受而得到发展。 高祖 以
叔孙通 为太子 太傅 和拜陆贾 为 大 中大夫外 , 文帝 又
诏贾 谊为 博 士 , 出改 正朔 、 提 易服 色 、 官名 、 礼 定 兴
乐 的建议 。景 帝时 虽“ 不任 儒者 ”但 设有 包括 儒者 ,
养 成的一 种 民族 心理 与 感情 , 团结、 聚华夏 民族 的精 神 支柱和 生动体现 。 是 凝 关键 词 :董 仲舒 ; 大一统 ” “ 思想 ; 史作 用 历
中图分 类号 : 2 45 B3.
董仲舒大一统名词解释
董仲舒大一统名词解释
董仲舒是中国西汉时期的思想家,他提出了“大一统”这一概念。
大一统是指统一天下、统一政权的理念。
董仲舒认为,只有通
过统一天下,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主张以天下为家,以天下为一,实现天下大一
统的理想。
董仲舒认为,大一统能够消除分裂和战乱,实现天下太平,使百姓安居乐业。
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政权产生了深
远影响,也为后来的统一王朝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历史角度来看,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概念是在中国古代社会
分裂状态下的一种政治理想,他认为只有通过统一天下,才能实现
国家长治久安。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一理念对于结束战乱、实
现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政治角度来看,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思想,主张强化中央政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现统一的行政管理和决策。
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王朝奠定了政治基础。
从社会角度来看,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反映了古代中国人追求
和平稳定、安定生活的愿望,他认为通过大一统可以消除战乱、实
现社会和谐。
这一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秩序
观念。
总的来说,董仲舒的大一统概念是古代中国政治思想中的重要
内容,它不仅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背景历史意义是什么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背景历史意义是什么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哲学家,儒客大家。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那么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背景是什么?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背景汉武帝时代,封建经济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哲学家,儒客大家。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那么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背景是什么?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背景汉武帝时代,封建经济已经恢复并开展,而由于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不力,造成中心与地方、汉民族与匈奴贵族、地主和农夫等冲突日益锋利的状况。
再提倡“无为〞,就必定会危及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为了加强和稳固封建统一政权,建立一个适应封建统治的理论格外必要。
所以,汉武帝一执政,即下了一道诏令,要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
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应运而生了。
董仲舒提出大统一的意义是什么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对民族的开展具有重要影响: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缓和了汉代严峻的社会冲突,维护了中心集权的政权统一和国家的富强稳定,为汉代社会的新秩序供应了一套新的理论依据。
“大一统〞思想对于统治者的特权有了限制,并且对社会稳定、经济开展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乐观作用。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使得儒家思想以及整个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兼容精神得到了表达和丰富,是一种社会和谐观的表现。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政治思想,在其主观意愿上,都带有不同程度上的排他性。
董仲舒所提倡的“大一统〞思想是以阴阳五行为根底的天的体系,既把任何事物分类,又把其纳入“大一统〞的思想体系中,着这都为吸取接受儒、道、法、墨、阴阳等不同思想制造了客观条件,因此,“大一统〞思想本身就表达了兼容性。
在以后最为三大宗教的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能与之共存,相互交融,这都离不开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所具有的兼容性。
对“大一统”与董仲舒思想再认识
对“大一统”与董仲舒思想再认识《汉书·董仲舒传》,董子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
”对于董仲舒的“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从五四运动反孔倒儒开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也受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影响,对董子思想在传统社会中作用的评价一直是带有否定性的。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他对汉武帝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一个则是大一统天人合一奠定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关于前者,八十年代前颇具代表性的学者吴晗等人都认为董子之后儒家始为封建皇权所利用,而台湾学者徐复观五十年代撰写了文章,认为这是学术史的一件冤狱。
关于这个误识有了一定澄清。
关于大一统天人合一,八十年代之前,学界一般认为是有碍于历史进步的。
比如刘泽华先生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在理论上也是大倒退,是欺骗人民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的反动理论。
”近些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八十年代前对大一统思想的否定观点逐渐扭转,很多人认为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优势和精神财富,相关的学术文章数不胜数,但这些观点似乎忽视了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两面性历史作用。
董仲舒研究专家周桂钿先生认为:“董仲舒的大一统论即有造福百代的历史作用,又有贻害无穷的社会后果。
对于统一思想的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
”另一位有研究者在《董仲舒传》中也认为:“大一统增加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但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并强化了对老百姓思想的统治,禁锢了个人思想的自由发展。
”笔者认为,对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有两种经常出现的认识误区:1、大一统是国家结构地理疆域的概念,与统一、单一制同义,与分裂与联邦制相对。
2、大一统是一统天下于君主,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进步。
对此误识,笔者认为需要厘清检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的"大一统"理念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奠定了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班固在《汉书》中称其为“群儒首”。
简单说,董仲舒就是一个儒学大师,在孔子之后,朱熹之前。
《史记·儒林列传》称:“董仲舒,广川人也。
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於舍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今上即位,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云:“董仲舒,广川人也。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
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
汉代,广川既是“国”,又是“县”。
《史记》中的“广川”,没有写明是广川国还是广川县。
田雯《长河志籍考》:“董子,广川人。
德州者,唐元和十年所徙之长河县,汉信都国之广川县也。
夫汉县之所谓广川者,大矣,有城郭焉,有郊坰焉,百里之内,正值其地,或即董生下惟处,按图考碣,适相符契矣。
”历史上,行政区划变更频繁,现在山东与河北的德州段省界是卫运河,但汉代没有运河,广川包括现在的德州。
董仲舒上承孔子,下启朱熹,对儒学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董仲舒继承、吸纳、融合了先秦儒家、墨家、法家和阴阳家等诸多学派思想,把各家各派中有利于统一集权、尊君爱民、安定社会的主张,以及关于社会发展变化的思想,根据时代的需要、君臣士民的希望,作了全面的批判和总结,从而形成了他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顺应了春秋战国以后百家思想的“合流”趋向,是学术思潮演变的必然结果,也是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的产物。
归纳起来,董子的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天道至尊与天人合一,大一统与儒学独尊,君权神授与三纲五常,阳尊阴卑与任德教化,其中包含了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天人和谐、仁义诚信等具有现实意义、需要大力倡导的思想观念。
另外,他吸取秦王朝“任刑而不尚德”的历史教训,提出的刑德并用、以德治为主的治国原则,以及“限民名(占)田”,“塞兼并之路”,“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等政治思想,在当时也具有积极意义。
董子的思想不仅满足了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对汉代政治取向和政治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影响中国历史达两千年。
随着董仲舒对“大一统”的理论阐述,“统一”的政治理念逐渐渗透到了中国人的血液之中,进而转化为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
(戴玉亮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