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误区矫正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提问误区与矫正

德加默曾说:“提问提得好即教得好。”提问,就是为了引起思考而提出问题。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但在实践中,笔者却发现很多教师把课堂提问带入了误区,影响课堂效率,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些课堂提问误区加以分析,提出一些走出误区的对策和技巧。

误区一:教师重复提问,重复学生回答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总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教师在提问时总是怕学生听不清楚或者听不懂,于是一味地重复。而学生回答了某一个问题,可能因为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响亮或者不是很清楚,于是教师又“大声地”、“清楚地”把学生的答案重复,直到认为学生听清楚了、听懂了为止。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重复提问,重复学生回答的习惯。

误区二:盲目随意提问,缺乏思考的价值

“提问什么”也就是“选择什么问题”,即确定问题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但是在实际当中教师经常出现随意、盲目提问的现象。笔者在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提问多达三十多个问题,少的一两个甚至都没有。课堂上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设置问题?一些老师对此把握是模糊的,随意的,提问缺乏思考的价值。有的提问缺乏探究性,不能引发学生思维活动,事实性问题比例较高,让学生独立思考、

答案开放,或让学生进行分析、评价的问题比较少。

误区三:过繁频繁的提问,学生不知所云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但是如果不考虑它的有效性,课堂提问多而杂,让学生听了不知所云,同样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近年来,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受到了教育界内外的严重批判,所以新课标实施之后,“满堂灌”销声匿迹,但由于少数教师的教学设想还不够成熟,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表现之一就是教师提问过多,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有学者对提问较多的30节公开课做了一项数据统计:开课教师提问次数平均每节课为30.6次,形式几乎一样,老师问学生答。试想,一堂课 45分钟,平均1.5分钟一个问题,学生有时间思考吗?只看见学生在不停地记,连抬头的时间都没有,举手也就成了机械运动了。甚至有的学生一堂课不写一个字,跟不上,没时间记笔记。

误区四:不留思考时间的提问,学生回答没有质量

教师提出问题后,总爱反复解释,反复地从不同的角度解说同一问题,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的回答当然也就没有质量,有的学生干脆照着教材全解等工具书回答老师的提问。

对策一:了解学生实际,控制问题难度

课堂上教师为了与学生互动,追求师生真实的教学情况、情感的自然流露,脱口而出“是不是”、“对不对”,这种问题不但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上课时应避免类似的“口头禅”,应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

而不应该为追求热闹而提过于简单的问题,也不能难度过大。

对策二:分析课本,找准问题

提问有一条总的原则和标准,就是要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来确定问题的主要内容。课程目标和内容是教学内容选择和确定的依据,是指引课堂教学沿着课程规范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必须比照、依据课程目标和内容来进行。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由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学内容和程序的安排,所以这些问题也必须遵循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要求,而不可过分偏离和扭曲课程目标和内容对它的要求。由于所提问题有了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依据,课堂教学就可以减少了提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对策三:善问、巧问,提出问题数量适当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要善于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质疑问难,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沟通、讨论来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敢于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对策四:提问之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提问之后要“等一等”,哪怕只是几十秒钟。让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为解决问题做出自身努力。经过这一点时间的思

考,他们也许就能恍然大悟,不仅省去教师讲的时间,而且有利于面向全体,提高课堂效率。在学生思考时,教师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如果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就介入,就会减少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过晚则会让学生过久处于迷惑状态,造成学习兴趣降低。当然,根据实际情况,有时教师无需介入,学生们就能解决问题。当学生真正有了阅读障碍,需要帮助时,教师的点拨式提问方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老师提问,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为标准。这样的标准,对于水平差一点的学生,虽有难度,但经过努力也可跟得上;对于水平高的学生,也不至因为节奏太慢而影响学习情绪。然后指名回答,这样的回答才是学生思考所得,才是有深度的,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的艺术是无穷的,但是我们却在实践中走入了误区。我们只有相继诱导,随机应变,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与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