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韦伯的价值中立思想
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评M韦伯社会学的价值思想
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评M韦伯社会学的价值思想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社会学的价值思想,特别是他关于价值关联(value-relevance)与价值中立(value-neutrality)的观点。
韦伯作为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学的发展与演变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概述韦伯的学术背景及其在社会学领域的贡献,然后详细介绍他对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其思想对当代社会学研究的影响与启示。
在概述韦伯的学术背景时,我们将关注他的教育经历、主要著作及其对社会学的独特贡献。
作为一位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学术圈中崭露头角,他的著作如《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为后来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韦伯关于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的观点。
他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研究者价值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研究问题的选择、理论构建以及解释和分析等方面。
但韦伯也强调,为了保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研究者应当尽量将个人的价值观念与研究对象相分离,实现价值中立。
这种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的平衡,对于确保社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韦伯的价值思想进行评价,分析其对当代社会学研究的影响与启示。
韦伯的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社会学研究过程中价值观念作用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和方法。
这一思想也提醒我们,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应当关注研究者的价值观念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并努力实现价值中立,以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价值关联:韦伯社会学中的价值取向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作为社会学的重要人物,他的理论体系中深刻地体现了价值关联的特点。
韦伯明确主张,社会科学的研究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研究者的价值判断。
他坚信,任何对社会现象的研究都会受到研究者自身价值观的影响。
韦伯的“价值中立”思想再认识——兼议我国学术从业人员的一种道德准则
或许 还 对 十多年 前 李金 和 郑 杭 生两 位 学 者在 《 会 社 科 学研 究》 的那场 辩 论 记忆 犹 新 。在 这 场论 战期 上
间和 随后 , 已有 不少 学 者 专 门撰 文 从 不 同层 面或 不
同视角 对韦伯 的“ 价值 中立 ” 思想 予 以 阐释和解 读 。
出“ 值 中立 ”的真 实 用 意 了 。韦伯 提 出 “ 值 中 价 价
立 ” 则主 要 针 对 的 是研 究 者 , 求 研 究 者 避 免将 原 要
自己的个人情 感和 主 观价 值 观渗 人 到研 究 中, 而 从 保证研 究 的 客 观 性 和科 学 性 。 因此 , 伯 讲 的 “ 韦 价
第3 0卷
第 2期
广 东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un lo a g o gE u ain Isi t o ra f Gu n d n d ct n tue o t
Vo . 0 No. 13 2 Ap . 01 r2 0
21 0 0年 4月
韦 伯 的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立 " 想 再 认 识 价 中 思
文 开启 了 国内学界 对 “ 价值 中立 ” 早 的 发难 , 最 随
很普 遍 。本 文 拟 立 足 于 原 著 对 韦 伯 的 “ 值 中 立 ” 价
思想 予 以重新 认识 , 正是 本文 的立 意和 任务 。 这
收 稿 日期 : O 0 —5 2 1 3 1
作 者 简介 : 萍 , , 南 沅 江 人 , 南 沅 江 琼 湖 书 院 政 治 教 研 组 教 师 。 陈 女 湖 湖
一
种 道德 准 则 , 正 时下 阻碍 我 国社科 发展 的 泛道德 化 和 不合理 的功 利诉 求这 两 个主要 障碍 。 纠
价值中立问题的探讨
价值中立问题1.什么是价值中立?社工能做到完全价值中立吗?(操作性)答:什么是价值中立:①价值中立最早是马克思·韦伯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经验科学和价值判断之间应划分明确界线,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既存知识”,它是关于“实然”的知识,另一类是规范知识,即关于“应然”的知识。
一门经验科学不能告诉他人应该做什么,而只能告诉他们他能够做什么,以及在特定的情况下,他希望去做什么。
他认为社会科学是一门关于具体现实的经验科学,它只能以研究“实然”为任务,而不应涉入“应然”领域。
一般认为,韦伯的价值中立观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它要求社会科学家一旦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停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相反地,应当根据资料的指引,从事实资料中概括出结论,而不管研究的结果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普遍有效性。
第二,强调“事实”’和“价值观念”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存在”与“应然”应该区分,“认识”与评价应该区分。
科学只能认识“存在”,不能评价“应然”。
虽然社会科学有时能帮助人们搞清自己能够或希望做什么,但是决不能劝导任何人应该做什么。
与社会工作更加相关的“价值中立”概念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1938 年在其“来访者中心疗法”中首先倡导的咨询原则。
所谓的价值中立,就是指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充分尊重、无条件认同和接纳来访者的价值观,对其思想和行为不做是非好坏的价值评判,不给来访者提供问题的答案,不把外在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强加给来访者,而由来访者自己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进而最终自己解决问题。
概括地说,价值中立原则就是要求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思想和行为不评价、不指导、不干涉。
我认为,社会工作中对于价值中立的定义与心理学中的定义在含义上基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工作吸收了心理学中的这一定义。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一、本文概述1、介绍马克斯·韦伯及其在社会学领域的重要性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法学家,被公认为是现代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在社会学领域的重要性无与伦比,其学说对后世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韦伯的学术生涯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他对于社会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对权威、官僚制、理性化以及宗教与社会的关系的深入研究。
韦伯的社会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两部主要作品《经济与社会》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
他提出的“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和“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两个概念,不仅在社会学领域,而且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工具理性强调行动的效率与手段,而价值理性则关注行动本身所承载的价值。
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工具理性的过度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的异化和社会的失范。
韦伯对于权威类型的划分也极具启发性。
他区分了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和法理型权威,这一分类框架至今仍是理解和分析社会权力结构的重要工具。
韦伯对官僚制的研究也颇具洞见,他认为官僚制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但同时也指出了其固有的弊端,如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等。
在宗教与社会关系方面,韦伯提出了著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命题,认为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这一观点对理解宗教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思想深刻而广泛,他的理论框架和观点为后世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无论是在理论构建还是在实证研究方面,韦伯的贡献都是不可忽视的。
2、阐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及其在韦伯社会学思想中的地位韦伯,作为德国社会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社会学思想深受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影响。
对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有关“价值”问题的浅析
对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有关“价值”问题的浅析价值在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讨论中处于如下的地位,价值的关联是社会科学研究可能的前提,价值的无涉(价值中立)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
标签:韦伯;价值联系;价值中立韦伯所提及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价值中立”是一个颇具争议和误解的方面。
许多对韦伯价值中立原则的攻击是粗糙的,他们在讨论时,常把价值关联、文化意义和社会中主体赋予行动的意义等等论题予以丢弃。
认为韦伯的价值中立旨在丢弃一切价值因素,把社会科学确立于缩小价值影响的地位上。
甚至把韦伯的价值中立与实证主义完全抛弃价值因素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社会科学立场相混淆。
针对这一引起误解的问题,本文试图探析韦伯在讨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时把价值问题置于怎样的地位。
一、价值关联——社会科学研究可能的前提就像施特劳斯对实证主义的批评,“不形成价值判断而去研究社会现象,即一切重大的社会现象,是不可能的。
”①价值因素是无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完全剔除的。
韦伯提及的价值中立与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具有云泥之别。
由孔德掀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把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等同,致力于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全面运用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来。
追求对社会研究的精确性和连续性,把价值因素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驱逐出去,这是韦伯所不赞成的。
韦伯这种反实证主义倾向显然受到新康德主义的反实证主义的影响。
新康德主义在区分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同基础上提出了价值关联的思想。
新康德主义者强调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其研究方法的独特性。
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世界,有独立的生成变化过程,自然的事件的特征是在某种程度的可重复性,通过归纳综合而获得一般的客观规律,以此来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
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个别的东西可以理解为一般概念或一般规律的个例,所以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综合思维”的形式,采用“规范化”的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不可重复的历史现象,每一社会历史现象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历史意义,而个别的丰富意义是无法包含在同一的抽象的“规范化”和形式化的概念或普遍规律中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个别成为其个别特征的意义而不是从大量的个别社会历史现象进行规范化处理,抽象综合共性。
价值中立问题的探讨
价值中立问题1.什么是价值中立?社工能做到完全价值中立吗?(操作性)答:什么是价值中立:①价值中立最早是马克思·韦伯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经验科学和价值判断之间应划分明确界线,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既存知识”,它是关于“实然”的知识,另一类是规范知识,即关于“应然”的知识。
一门经验科学不能告诉他人应该做什么,而只能告诉他们他能够做什么,以及在特定的情况下,他希望去做什么。
他认为社会科学是一门关于具体现实的经验科学,它只能以研究“实然”为任务,而不应涉入“应然”领域。
一般认为,韦伯的价值中立观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它要求社会科学家一旦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停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相反地,应当根据资料的指引,从事实资料中概括出结论,而不管研究的结果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普遍有效性。
第二,强调“事实”’和“价值观念”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存在”与“应然”应该区分,“认识”与评价应该区分。
科学只能认识“存在”,不能评价“应然”。
虽然社会科学有时能帮助人们搞清自己能够或希望做什么,但是决不能劝导任何人应该做什么。
与社会工作更加相关的“价值中立”概念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1938 年在其“来访者中心疗法”中首先倡导的咨询原则。
所谓的价值中立,就是指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充分尊重、无条件认同和接纳来访者的价值观,对其思想和行为不做是非好坏的价值评判,不给来访者提供问题的答案,不把外在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强加给来访者,而由来访者自己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进而最终自己解决问题。
概括地说,价值中立原则就是要求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思想和行为不评价、不指导、不干涉。
我认为,社会工作中对于价值中立的定义与心理学中的定义在含义上基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工作吸收了心理学中的这一定义。
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马克斯·韦伯价值思想探析“Value-relation”and..
2014第7期·总第491期·□孙晶晶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综观西方哲学史,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历代哲学家致力于思考的问题。
韦伯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科学领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也绕不开事实与价值之一永恒的哲学难题。
韦伯把休谟的“从‘是’陈述不能直接推出‘应该’陈述”的观点发展成为事实与价值的二元论,并将它应用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
价值问题,即科学研究者的价值立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价值立场与研究结果客观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韦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不知所措、也最为关心的问题,作为韦伯方法论范畴的核心,这一问题贯穿着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始终。
而“价值关联”与“价值自由”,作为韦伯社会科学研究中同时并存的两个方法论原则,是其社会科学方法论集中探讨的问题。
一、价值关联———社会科学研究可能的前提何谓“价值关联”(Wertbeziehung)?韦伯的“价值关联”一词的用法直接取自老友李凯尔特。
李凯尔特认为,“价值关联”就是将价值附着于对象之上,使对象成为有价值的事物。
他在其名著《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提到,“我们通常希望而且能够撰写的仅仅是关于人的历史,这个情况已经表明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是受价值指导的,没有价值,也就没有任何历史科学。
”〔1〕用通俗的话讲,他认为在文化科学中,研究者必然运用自己的价值立场去考察被研究的社会历史现实,进而揭示其本质特征和它存在的真正意义。
李凯尔特所说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依据一定的价值与一定的实在发生联系的方式,便是“价值关联”。
它强调的是社会文化价值对科学研究者的制约作用和科学与社会价值体系的某种统一性。
韦伯直接承继了李凯尔特的“价值关联”思想,认为科学方法虽然重要,但由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文化现象,而历史文化现象的意义及其根据,并非由一个分析法则或系统的规律体系所能推演和了解的。
“经验实在对我们来说是‘文化’,因为并且只要我们把它置于与价值观念的关系之中,它便包括而且只包括那些通过这种关系才对我们有意义的实在的成分。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之断想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之断想——价值中立原则与理想类型方法陆绯云对马克斯·韦伯的方法论在他整个学说中的地位,历来的评说是很不一致的。
H. S. Hughes 在他的《意识与社会》一书中指出:韦伯之所以对现代人能产生伟大的影响,他有关方法论的一系列论文比他其它著作的贡献都大。
而T.Huff则遗憾地认为:由于韦伯部分方法论作品直到晚近才被翻译成英语,这使得用英语阅读的读者,不能完全了解韦伯的方法论思想,以至于认为韦伯在方法论上的贡献是极其有限的。
其结果也使评论者认为“韦伯方法论的写作决定了它是‘片断’、‘不完整的’,因而在韦伯的整个学说中是次要的”,但使Huff感到困惑的是,即使是那些以德文为母语的韦伯的追随者,如R. Bendix也疏于对韦伯方法论的注意,或低估它的价值。
德国社会学家Tenbruck指出,忽略或低估韦伯方法论研究的原因,是因为“从总体上来看,韦伯的方法论并没有告诉我们任何实质上重要的东西。
”相同的评价来自Hekman,他说,韦伯的方法论观点与他广博精深的理论相比是显得不全面的。
但在这段时间里帕森斯始终是韦伯方法论的诠释者,他主要受到德国学者V. Shelting的影响,而V. Shelting博士被公认为是韦伯方法论研究的权威。
学者们的评价可以是众说纷纭的,但有一个事实是肯定的,即韦伯并不象他的德国前辈黑格尔与马克思那样精于对方法论的推敲,他也没有象另一位社会学大师涂尔干一样写出一本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专著。
这主要是因为韦伯认为:“只有当实际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时,才会有科学的建立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而纯粹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思考,并不会对这种发展带来任何重要的贡献。
”在此意义上,Oakes有关方法论的角色是相对有限的观点就不无道理了。
但是,韦伯对方法论的看法,并不表明韦伯不重视对科学方法论的思考。
当实际问题提出需要时,韦伯便常常为方法论问题的思考所困扰。
“在韦伯经过四年的精神崩溃,开始基本康复后,他首先关心的,就是如何去解决社会科学中最困难的问题——即社会科学本身之哲学与方法论的问题。
价值中立
实证论意义上的“价值中立”与韦伯意义上的“价值中立”在以自然科学为典范的实证主义社会科学观中,“脱哲学化”与“脱价值化”原是两个紧密相关的主题,但早期实证主义更为关注的,主要还是社会科学的“脱哲学化”问题,当时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努力使社会科学研究与哲学分离开来并发展成为独立学科。
韦伯处在世纪之交,他关于社会科学观及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代表性著述,几乎都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撰写的。
这个时期的社会科学已经从哲学中分离独立出来,或者说,社会科学研究在摆脱思辨哲学、观念论及其形而上学方面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所以,韦伯也就不再像孔德、迪尔凯姆等人那样强调“脱哲学化”,而是把方法论思考的重点,从社会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转向了社会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
他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思想,概括起来也就是“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
当然,“价值中立”的思想并非韦伯首创,而是实证主义“脱价值化”主张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在韦伯之前,人们谈论较多的是社会科学的“脱哲学化”问题,而对“脱价值化”则相对比较陌生,———正是在韦伯提出了“价值中立”之后,“脱价值化”及其可能性才开始迅速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热门话题,他被后人视为这一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的先驱当在情理之中,可后来的遭遇却是他生前未曾预料到的。
无论是赞同、支持还是批评、反对“价值中立”的人,往往都直接或间接地援引韦伯,而且通常都是以实证主义观点来诠释韦伯的,他不是被人借尸还魂,就是在十字架下代人受过。
实证主义所主张的“脱价值化”意义上的“价值中立”,既是一种社会科学观或关于社会科学及性质的总体性看法,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思想,但在韦伯那里,具有社会科学观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双重含义的,恰恰是“价值关联”的概念,而“价值中立”则主要属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的范畴。
如前所述,实证主义眼里的社会科学是一种自然科学化的纯粹的“事实科学”,价值问题以及价值判断是被排除在社会科学领域之外的,这种“脱价值化”意义上的“价值中立”,意味着一种全面而彻底的价值无涉。
试评韦伯的价值中立思想_李明
发展·月刊视点FAZHAN ·SHIDIAN一社会科学的研究是从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的超越开始的。
实证主义社会学把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原则移植到社会科学研究中,把社会现象看作外在于研究者的客观现象,用确定的方法追求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定性。
这是一个方法论命题,而不是本质判断。
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家的任务是描述客观事实,寻求客观规律;追求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要涉及自己的主观判断。
韦伯认为,价值相关是指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前,研究者在选题和收集资料上所表现出来的主观兴趣,同时,又指在研究工作得出结论之后,研究者在实际应用结论中之后,研究者在实际应用结论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目的性。
在通常情况下,研究者依据其所在社会中人们所持有的一般文化价值,选择经验中的某一部分题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因而特定时代的价值目标对社会科学家的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探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价值中立则指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后,必须放弃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此外,价值中立还包含另一层含义,即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严格区分。
价值中立不是取消价值关系,而是要求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严格确定经验事实与价值评价判断的界限,即在科学研究中不作评价判断,彻底清除形而上学和哲学世界观的影响。
可以说,韦伯是作为一种调和者的身份出现的。
也正是这一调和者的角色,使他的方法论基本上是两种相互分立的论点:(1)要求客观的或认可的评估意义上的评价,必须与经验事实和环境的陈述保持距离,科学是一个“无涉个人意念的价值判断”即价值中立的过程;(2)所谓“价值关联”实质是“对决定着一个给定主题及经验分析问题之选择的特殊科学兴趣做哲学意义的解释”。
由认识论的兴趣和价值观念构成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价值相关,借助理想类型程序来解释和说明历史现象,其结果是社会科学成为一种永无止境的再诠释过程。
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1)
韦伯及其理解社会学●第六章2007年6月14日是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逝世80周年纪念日●德国国内举行许多纪念活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纪念活动更是数不胜数。
●当韦伯的遗体在1920年6月17日被安葬在慕尼黑东郊墓地时,只有为数不多的亲友、学生和同事参加了其简短的葬礼。
这当中没有人会想到,80年后的今天,韦伯会享有如此高的世界性的声誉。
●韦伯与马克思、爱因斯坦一起并称为对世界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三个德国人,“重新发现和重视”韦伯的过程●1964年在海德堡召开的国际社会学大会,。
来自世界各国的一些著名社会学家,如哈佛的帕森斯(TalcottParsons),巴黎的阿隆(RaymondAron)、伯克利的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等人一致认为,韦伯的地位应仅次于马克思、迪尔凯姆之后,是社会学理所当然的“经典作家”。
在海德堡大会之后,一个“经典作家”韦伯的形象已经形成。
●帕森斯的介绍,使得韦伯被英语世界的读者广泛了解,并引发了世界范围的韦伯研究热。
帕森斯翻译了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也许是韦伯的广为人们阅读的著作。
也许帕森斯的翻译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也许通过他的所谓“结构功能”学说,把韦伯“帕森斯化”了。
但没有帕森斯的工作,韦伯就不可能被德国学者们“重新发现”。
正是韦伯的“出口转内销”,使得他在德国学术界被重新发现并受到重视。
韦伯(1864-1920)的生平简介和代表作1882年,18岁,考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84年,20岁,转入柏林大学.1889年,25岁,取得博士学位,并获得律师证. 1892年,28岁,获得柏林大学教师职位.开始学术研究.1894年,30岁,到弗莱堡大学任教.开始展示其才华.1897年,33岁,回到海德堡大学,任经济学教授.1897年,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898年,34岁,韦伯脱离教职.以私人学者的身份做研究.通过学者沙龙进行交流.●1902年后,(38岁后),韦伯开始潜心研究社会学.●1904-1905年,发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9年,韦伯和滕尼斯齐美尔等创建了德国社会学学会1912年,离开学会.1918年,韦伯到维也纳大学,重上讲台讲课.1919年,韦伯到慕尼黑大学讲课.1920年,56岁,韦伯患肺炎逝世代表作:<宗教社会学论文集>(1920)<经济与社会>(1921-1922)<社会科学方法论>(1903-1917)<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1905)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思想●一方法论的核心概念---”理解地解释”●(一)通则与具体的划分,同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划分不是对应关系●(二)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似之处●1,进行解释,发现通则;2,科学语言3,价值中立性与价值相关性(1)价值中立性价值中立性是指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之后,必须放弃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对韦伯“价值中立”原则的一些观点与想法
对韦伯“价值中立”原则的一些观点与想法被誉为“社会分析的科学和艺术的至今无人能及的大师”的韦伯,1903年开始社会学研究,在此之前主要研究经济学和法学。
作为“现代欧洲文明之子”,韦伯既深受德国特有的历史主义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又深受欧罗巴盛行的科学精神和实证思潮的影响。
与同时代人各执一端不同,“韦伯关于方法论的文章通常是以调和实证主义和新康德主义为特征的”。
在韦伯那里,价值关联和价值中立在方法论上并不相互排斥,相反对社会科学都不可或缺。
对前者,因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是人及社会现象;而对后者,因为社会科学也是科学。
韦伯认为任何社会现象都是由人的行动所构成的。
人的社会行动是社会学分析的基本单位,人的社会行动会与周围环境条件相联系,又与人的意愿动机等主观因素相关。
因此社会研究既要做因果性分析,又要对驱使人们行动的动机进行理解,使研究方法适合研究对象。
从理解个人行动背后的主观意义入手达到对整体社会的因果说明,这就是韦伯的“理解社会学”被称为“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的缘由。
社会学是一门这样的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
韦伯一方面拒斥19世纪后期英、法社会学中主张社会科学只关注事实而不涉及价值的实证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又反对德国经济学中的历史学派把经济学视为伦理科学、抹杀社会科学客观性的主观主义的偏颇。
上帝与凯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镶嵌”关系,可谓是韦伯“理解社会学”超越传统研究(尤其是实证主义)的独到之处。
首先,韦伯认为社会学研究也要讲价值中立,研究者的价值和物质利益不应该影响科学分析的过程,否则就不能获得对社会行动的科学理解,不能获得客观的和可检验的知识。
为此,必须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区分开来,不能从“忠实的陈述”推导出“应该的陈述”。
科学的任务不是提出实践活动的模式和理想,而是提供客观知识,使人做到“头脑的清明”。
对于教师来说,讲台不是先知和煽动家呆的地方,他不应去充当精神领袖进行信仰灌输,而是尽力做到“知识上的诚实”。
韦伯的历史观
韦伯的历史观韦伯(Max Weber)是德国的著名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对历史的研究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
韦伯的历史观被认为是一种价值中立的观点,他认为历史是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结果,不仅仅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韦伯的历史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韦伯强调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认为历史是由各种因素和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一的原因或规律。
他主张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历史背后的具体情境和背景,了解不同时代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变化和转变。
韦伯认为历史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他强调历史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和汲取经验教训,为当下和未来提供参考和启示。
他认为历史是一种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变迁的反思,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韦伯还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他认为历史和现实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我们不能只看历史,也不能只看现实,而是要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他提出了“理解”(Verstehen)的概念,即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理解和解读来揭示其内在的意义和动力。
韦伯的历史观还强调了历史的个体性和独特性。
他认为每个时代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规律,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普遍性的规律和原则。
他主张我们应该关注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其背后的动机和意图,以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韦伯的历史观还强调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他主张历史研究应该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进行严谨的实证研究和分析。
他强调历史学家应该保持中立和客观的态度,不受主观偏见和价值判断的影响。
韦伯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的多样性、意义和价值,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注重历史的个体性和独特性,以及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他的观点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历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下的社会和文化,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观点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观点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观点对现代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观点:
1. 价值中立原则:韦伯主张社会科学研究应该保持价值中立,即研究者不应将自己的价值观带入研究中,以免影响研究的客观性。
他认为,社会科学的任务是描述和解释社会现象,而不是评价或改变它们。
2. 理想类型:韦伯提出了“理想类型”的概念,用于构建社会现象的理论模型。
理想类型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化的工具,它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和比较不同的社会现象。
3. 因果解释:韦伯强调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关注因果关系,即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他认为,社会现象是复杂的,往往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因此需要采用多元因果分析的方法。
4. 理解社会学:韦伯主张采用“理解”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他认为,人类行为是有意义的,因此需要通过理解行动者的主观意图和动机来解释他们的行为。
5. 比较研究:韦伯提倡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象,来揭示社会现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总之,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观点强调了价值中立、理想类型、因果解释、理解社会学和比较研究等方法,这些观点对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移情与超脱——兼评韦伯的“价值中立”观
论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移情与超脱——兼评韦伯的“价值中立”观张彦【摘要】由于价值的介入,长期以来社会科学何以能成为科学一直纷争不断,为化解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学危机,文章对韦伯有关学术遗产作了深度解析,进而指出:第一,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价值中立”不是价值无涉的价值中立,而是指进入研究领域后研究者对科学外价值立场超脱和对科学内价值立场移情的价值中立;第二,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两种移情,研究者才能在行动实践中实现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的内在一贯性。
【期刊名称】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16)002【总页数】8【关键词】社会科学;韦伯;价值中立;移情与超脱一、社会科学:价值关联产生的纷争与困境自然科学的任务是发现自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的任务是发现社会发展规律,如发现经济发展规律就是社会科学在现时代的重大任务之一。
毫无疑问,社会科学“脱胎”于自然科学,所以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要用事实来说话,真理最终要靠实践来检验。
自然研究和社会研究都旨在披露真相、认知真理,以便更好地改造世界,使人类生活越变越美好。
关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向来有方法论的一元论与二元论之争。
一元论者主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遵循着同样的方法论准则,社会科学应以自然科学为标准模式,建立统一的知识体系。
二元论者认为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性质,因而不能盲目效仿自然科学方法,而要确立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
这两种基本观点的论争都可以追溯到韦伯的同时代人。
19世纪,由于科学已经取代宗教成为无可争议的权威,所以当孔德试图将自然科学中卓有成效的方法运用于社会生活领域而建立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时,实证主义迅速兴起实属历史之必然。
实证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理论假设(有的称之为本体论自然主义公设)便是断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有着基本的一致性,即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不存在本质的不同,并据此认为科学是统一的。
也谈价值中立
也谈价值中立2014-10-26 15:00:34 《江苏社会科学》郭星华价值中立,又称价值无涉,自从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证以来,就一直是一个争议颇多的论题。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价值中立的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被正式引介到我国学术界,并引起了我国社会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于是“价值中立”也与它在西方学术界的命运一样,我国学术界也对其褒贬不一,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
赞成者认为,“价值中立作为一种从事科学探究的规范性原则即研究者应持的立场,强调科学探究的客观性和自主性。
”(注:李金:《为“价值中立”辩护》,《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4期。
以后,凡未标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该文。
)反对者认为,由于“价值中立”在总体上包含根本缺陷但又有局部合理性(注:郑杭生:《究竟如何看待“价值中立”?》,《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3期。
),因而韦伯的“价值中立”和他的“价值关联”一样,本身就带有“乌托邦”的性质(注:参见侯均生:《“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评M.韦伯社会的价值思想》,《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5期。
);而且,只要谁坚持“价值中立”,谁就无法摆脱“价值中立悖论”的困境(注:参见郑杭生:《关于我的社会学定义--序董驹翔主编的[社会学]·答我的一些批评者》,《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第4期。
)。
在我国社会学界乃至社会科学界,如果仍然盲目地主张“价值中立”,甚至认为“价值中立”是社会科学的“规范性原则”,以为“价值中立”在国外是一个得到一致承认的、普遍的方法论原则,我们认为,这样做不仅不能“时刻保持一种理智的谦逊,走出乌托邦”(注:李金:《为“价值中立”辩护》,《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4期。
以后,凡未标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该文。
),而且,在“社会学与哲学之对话,方兴未艾”(注:金耀基:《范典与社会学之发展》,载李明、黄绍伦主编:《社会学新论》,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2页。
马克斯·韦伯“价值中立”思想探析
、
种非 理性 主义思潮 ( 如叔本 华 的 “ 生存意 志” 、尼采 的 “ 权 力意志 ”和弗洛伊德 的 “ 力 比多”和基尔凯郭尔 的 “ 孤独的 个体 ”等 )的猛烈 冲击 。这场 资本主义社会精神领 域的矛盾 和危机 ,在社会学界也有 明显的反映 ,孔德 、斯宾 塞 、杜尔
凯姆都 试图将理性或 价值 驱逐出社会科学研究 领域 。他们主 张用 自然科学 的模式 与方法 ,来建立社会科学 ,追 求社会科 学研究 领域 的客 观性 ,从 而使社会科学从 神学 及传统形而上 学 的统治下解放 出来 ,成为真正 的科学 。但是 ,其 缺陷在于 混 淆了社会科学 和 自然科学之间 的界 限。与此 相对立 的新康 德 主义者们认 为 ,自然科学要描述事实 ,寻求 一般规律 ,它 不 属于价值领域 , 与价值无涉 ; 而社会科 学则 属于价值领域 , 为此 ,必须借 助价值判断或价值关 系来理解和解释社会 现象 背后隐藏 的“ 意义” 。 新康德 主义 者区分了事实和价值的界限 , 从而纠正 了实证 主义者 的唯科学 主义倾 向,但却走 向了另一 个极端 ,即否认 了社会历史领域 里的规律性 ,陷人 了主观主
一
争议 颇多 的论题 。2 0 世 纪后期 ,“ 价值 中立 学说 ”传 人 巾国 并对 我 国的社会科学研 究方法产生 了很 大的影响 ,同时也引
起 了广泛的争论 。那 么 ,我们究竟应该 如何 看待和评价韦伯 的 “ 价值 中立 ”思想 ? 笔 者认 为 ,我们应该 坚持马克思 主义 的观点 ,用辩证 的、历史 的眼光理解 韦伯的 “ 价值 巾立 ” 。
韦伯摆脱了实证主义价值中立的局限性他认为价值中立不是取消价值关系而是要求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严格确定经验事实与价值评价判断的界限并进一步认为如果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择了研究课题它应该遵从他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而停止使用任何主观的价值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论马克斯·韦伯“价值中立”学说的概定
论马克斯·韦伯“价值中立”学说的概定作者:许立群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09期摘要“价值中立”学说虽然是由马克斯·韦伯系统提出并加以论证。
然而由于该学说的构建相当复杂,以及马克斯·韦伯对于“价值”这一概念没有明确的界定,使到后世学者对价值中立学说并没有得到一个较为统一的认识。
厘清该学说的概念,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韦伯的价值中立学说的概定,应建立在英法的实证主义与德国的新康德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其中尤其要需要重视新康德主义者李凯尔特的“价值关联”学说,并结合韦伯所处的特殊的德国时代背景。
准确分析“科学外”和“科学内”的两种价值立场。
进而构建起对韦伯“价值中立”学说的科学理解。
关键词价值中立价值关联科学外价值立场科学内价值立场作者简介:许立群,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
中图分类号:C9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3.353一、问题的提出:“价值中立”学说的研究必要关于“价值”的问题,是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当中所无法避免的核心所在。
而价值中立,又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问题。
价值中立学说发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实证主义价值中立论。
第二,马克斯·韦伯系统化了的价值中立论。
第三,当代西方的价值中立论。
其中带有较大争议色彩的是韦伯的价值中立学说,使到后世学者对韦伯的价值中立学说并没有达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
因此,准确地界定韦伯的价值中立学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理论的背景: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学说产生的前提在理论上,韦伯的这一学说主要受英法的实证主义和新康德主义的影响;在时代背景方面,主要是受德国的时代特点影响。
韦伯东方伦理研究视域下的“价值中立”原则
韦伯东方伦理研究视域下的“价值中立”原则韦伯东方伦理研究视域下的“价值中立”原则摘要:韦伯东方伦理研究视域下的“价值中立”原则是韦伯在研究伦理问题时提出的一种方法论原则。
它主张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应坚持价值中立,即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摒弃个人价值观的干扰,客观客观地探究伦理问题。
韦伯将伦理研究视域下的“价值中立”原则与现实情境相结合,提出了一种颇具操作性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韦伯、东方伦理、价值中立、方法论、社会科学一、引言韦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在其广泛的研究领域中,伦理问题一直是他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在他的伦理研究视域下,他提出了“价值中立”原则,试图为研究伦理问题的学者提供一种方法论原则。
本文将通过对韦伯东方伦理研究视域下的“价值中立”原则的系统解读,探究其内涵以及应用。
二、韦伯东方伦理研究视域下的“价值中立”原则韦伯在研究伦理问题时,强调研究者应当尽量摒弃个人价值观的干扰,做到价值中立。
他认为,研究者的个人价值观和道德判断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偏见,因此,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应当尽量避免将自己的主观价值观带入研究过程中。
这样做可以保证研究者对伦理问题进行客观的研究,尽量减少研究结果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三、韦伯东方伦理研究视域下的“价值中立”原则的内涵在韦伯看来,研究者在进行伦理问题研究时,不能简单地将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强加于对象。
也就是说,研究者不能因为自己认为某种行为是不道德的,就将该行为简单地定性为不好。
相反,他强调研究者应当尽可能地剥离个人价值观,客观地探究伦理问题本身。
韦伯认为,研究者应当对伦理问题采取多个视角,尽量全面而客观地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
四、韦伯东方伦理研究视域下的“价值中立”原则的应用韦伯提出了一种颇具操作性的研究方法,来实现“价值中立”原则。
他建议研究者在研究伦理问题时,应当首先收集并了解各种不同的价值观。
研究者应该尽量公正和平等地对待各种观点,避免将某种观点视为正确或错误。
价值关联
① · 韦伯《科学论文集》, 图宾根, 年, 第页。
· 韦伯《科学论文集》, 图宾根, 年, 第页
· 韦伯《科学论文集》, 图宾根, 年, 第页。
④ · 韦伯《科学论文集》, 图宾根, 年, 第兜页。
⑤ · 杜尔克姆《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北京, 华夏出版社年版, 第一页。
上取决于我们通过它去打量世界的精神眼镜” 。⑥ 因此, 对于科学研究者来说, 价值思想是科学
研究中的重要因素, 如果一个研究者没有自己的价值思想简直是不可想像的事情。因为没有价
值思想, 就等于没有“ 筛选资料所必须的原则” 没有价值思想, 研究者便不能获得“ 对特殊现实
的真正认识” 。⑦
必须看到, 韦伯的“ 价值关联”原则与李凯尔特的原则是有区别的。如果说, 在李凯尔特那
是韦伯混淆了“ 价值”与“ 评价”的本质差别。韦伯错误地将二者都视为主观随意性的产物。
从韦伯的以上思想可以看出, 韦伯继承了李凯尔特的“ 价值关联”原则, 承认研究者的价值
立场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可以从韦伯对“ 价值关联”原则的说明和理解中琢磨出这
个原则的真实含义来。也就是说, 韦伯的“ 价值关联”原则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是, 科学, 特别是
们有意义。” ① 所以, 韦伯同意李凯尔特的看法, 认为在社会科学中任何研究者都不可能对文化
生活或社会事件作纯客观的和不带片面性的科学分析。社会科学工作者总是按照一定的观点
去收集和分析他所需要的经验资料。② 韦伯曾经尖刻地批评那些企图“ 从资料中直接提炼出某
种观点”和所谓追求“ 严格的” 、“ 没有成见的认识”的人是在“ 自欺欺人” , ③ 认为这些错误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