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CO2 +6NADH+6H+ 2+ 2FADH+2HSCoA+2ATP 1分子的葡萄糖经无氧氧化、 丙酮酸脱氢和TAC循环, 共产生了6分子的CO2和 12对高能H、 4分子ATP
6.三羧酸循环能量储存方式:
① 以高能磷酸键直接生成2ATP ②以高能氢原子(4对H)一般认为是高能电子,由 NAD+和FAD+携带
有机物氧化时需O2分解成无机物(CO2 H2O)
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 :细胞利用氧氧化有机 物成为无机物(CO2 H2O),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与 动物中呼吸现象相似,也称为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或细胞氧化(cellular oxidation)。 细胞获能与非细胞获能的区别: 本质上无区别
转运条件:
导肽(1eader sequence)。N端一段20~80个氨基酸序列,富含带正电 荷氨基酸和疏水氨基酸,形成一边正电荷一边是疏水的螺旋 结构。线粒体基质腔带负电多,电荷引力! ②内外膜转位接触点:成孔膜蛋白形成通道 ③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 )类:HSP70、HSP60、HSP10;新生多肽相关复合物 (nascent associated complex,NAC), ATP。
内外膜转位接触点(translocation contact site):是内外膜的接触
点,该处的成孔膜蛋白形成装置使细胞质中合成的线粒体蛋白 质运输入线粒体内
基质腔(matrix space): 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装置,如
核糖体、mRNA、tRNA、rRNA。DNA 聚合酶、RNA聚合酶 等;含有 脂肪酸氧化酶系,丙酮酸氧化酶系、氨基酸氧化酶 系,三羧酸循环酶系、尿素合成酶系等。 标志酶是苹果酸脱氢酶.
现象不同:①在线粒体中、②产能储存于ATP中,
③一系列反应、能量逐步释放、④反应条件温和(恒温、恒压) ⑤有H20参与
ATP----细胞能量转换分子
细胞呼吸放出的能量变为ATP的高能磷酸键(1.72大卡)
ATP为能量携带、储能者、转换、环节分子
“能量货币”,(接上、断开) 非长期储能者
物质氧化的三阶段
第六章线粒体(mitochondrion)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生命现象体现于物质、运动 、信息 、能量等。
能量流与膜!
线粒体是能量转换中心,形成细胞中95%ATP;是物质 的氧化中心,呼吸链。合成尿素等物质。
线粒体形态(mitochondria)
荧光显微镜下线粒体(橘红色)
电子显微镜下线粒体
第一节 线粒体的一般描述:
四、 氧化磷酸化
经过糖酵解和三羧酸获得的高能氢原子(解离H+和e质子在溶液中,电子由NAD、FAD通过电子传递链)中 的能量通过一个传递链能量缓慢释放(不同于燃烧) 逐级传,此传递链叫电子传递链,释放的能量由氧化磷 酸化捕获储存在ATP中
1。电子传递链(呼吸链)
a)存在场所:线粒体内膜的一组镶嵌蛋白: b)功能:传递高能电子,最后交给氧使成为还原氧 O-,由 于有氧参与所以电子传递链由称呼吸链
FMN,FeS
嵌入
嵌入
FAD,FeS,Cytb
Cytb, Cytc1,FeS
嵌入
嵌入
Cyta, Cyta3,Cu
电子传递链特点:逐级传、能量泵出质子转为浓度势能
2.ATP酶复合体:
ATP酶形成场所:基粒 基粒组成:头部、柄部和基片 头部:偶联因子F1或ATP酶复合体
5种亚基组成(α3β3γδε)
有子女,而只有女儿的mtDNA再传给→下一代。
原因:受精卵细胞质来自于卵细胞。
I II
III
1 2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7
③阈值效应(threshold effect)
线粒体突变基因累积到一定数量才发病称阈值效应
阈值是发病所需要的最少突变基因数目
它与组织类型、组织状态等有关 如:脑部mtDNA缺损时平时无临床症状 在癫痫发作时,能量供应不上导致脑梗死,细胞死亡。
mtDNA的特点:
基因少,所有基因为线粒体用,?,无内含子,非编码 区只有一处,双链都编码,有重叠基因。无组蛋白保 护,无DNA修复系统。 ②含自身复制、转录和翻译装置:
如 核糖体、mRNA、tRNA、rRNA。DNA 聚合酶、RNA聚合酶 等。
③4个密码子的含义与核基因密码子不同
核密码子与线粒体密码子的差异 密码子 UGA AUA AGA AGG 核密码意义 终止 异亮氨酸 精氨酸 精氨酸 线粒体密码意义 色氨酸 甲硫氨酸 终止 终止
第二节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一、线粒体的自主性 ①含自身的DNA(mtDNA)
2~10mtDNA/线粒体,双链闭合环状DNA ,大小为16,569bp (参照体:囊性纤维化CF基因为250Kb;肌营养不良蛋白DMD 基因为2300Kb),mtDNA基因共有37个基因,其中13种多肽 链基因(呼吸链酶复合体),22种tRNA基因和2种rRNA因。
五、ATP合成机理
1989,Paul D.Boyer提出结合变构机制(binding-change mechanism)来解释FI ATP合成的过程。
过程:
ADP + Pi进入O位,同时L位 已经存在松散结合ADP + Pi, T已经形成ATP但是紧密结合。 →质子流通过F1变构,γ亚 基120℃旋转,在旋转时使L 位 ADP + Pi紧密结合,并 且使原来在T的ATP松散并释 放, →继续旋转并变构到T位合 成ATP。循环……
①发现:1894年,德· Altmann发现,基本形状为线状、粒状
的颗粒,变形为哑铃型、分枝型;1897年Benda命名为线粒体, 所有真核细胞都有线粒体。大小? ②数目:数百上千, 数目与功能相关,心肌、肝脏、骨骼肌含 量丰富,淋巴细胞中线粒体少至只有几个 脑部?
③位置:分泌腺细胞中线粒体围绕分泌泡,肌细胞中线粒体围
②转运过程:
蛋白质合成后→分子伴侣去折叠(HSP70、HSP60、HSP10; NAC)→导肽引导,ATP水解→内外膜转位接触点,ATP水解→穿 膜(电荷引力和分子绞力)→导肽切除,分子伴侣帮助折叠。
第三节 细胞呼吸与能量转换
一、引言 :非细胞细胞获能量:
燃烧有机物
化学能变热能、光能等
本质是物质氧化反应,释放化学能
柄部:连接作用,有寡霉素敏感的蛋 白质
基部:偶联因子F0
至少由4种多肽组成的疏水蛋白
头部、柄部和基片共同形成ATP酶复合体和质子泵 质子浓度驱动ATP酶合成ATP
由于有氧原子加入电子氧化、有磷酸参与所以为氧化磷酸化
电子传递于与氧化磷酸化偶连,
一对高能氢原子可以获得:2~3分子ATP
四、化学渗透假说
英国化学家 Mttchell(1961年 ) 提出的化学渗透假说 (chemiosmotic coupllng hypothesls)
假说内容:氧化磷酸化与电子传递偶联,
电子自由能造成 H穿膜传递→ 转变为横跨线粒体内膜的电化学 质子梯度→质子顺梯度回流并释放出能量→ 驱动结合在内膜上 的ATP合成酶合成ADP
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 :线粒体内膜内表面有104~105个,由
头部、柄部和基部组成,基粒也称F0F1ATP酶复合体.
虚拟图象显示线粒体内膜
电子显微镜下的基粒
①头部:又称偶联因子F1,是由五种亚基αβγδε 组成。作用:
ATP合成酶的活性,但如果不和线粒体的内膜偶联,只能催化 ATP水解, F1抑制蛋白能抑制抑制ATP酶? ②柄部:连接头部和基部,寡霉素可以抑制其中的一个蛋白, 作用:柄部有调控质子通道的作用。 ③基部:又称偶联因子F0,是由a、b、c亚基和其它一些亚 基组成。作用:质子通道:
c)组成:四类酶和辅酶复合体
1)NADH-CoQ氧化还原酶: 2)琥珀酸-CoQ氧化还原酶 3)CoQH2-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 4)细胞色素C氧化酶复合体
表 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的组成和定位
复合物 复合物I 酶复合物及分子量 与膜结合方式 嵌入 辅基
NADH-C0Q氧化还原酶 85000 复合物II 琥珀酸-Q氧化还原酶 97000/140000 复合物III 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 280000/250000 复合物IV 细胞色素c氧化酶 200000/160000 复合物V ATP 酶复合体 500000
线粒体的结构
外膜、 内膜、膜间腔、 嵴、基粒、基质腔
线粒体内膜存在的电子传递链
膜间腔(inter membrane space):内外膜之间的腔隙,宽
约6~8nm, 标志酶是腺苷酸激酶。在嵴内的称嵴内腔。
嵴(cristae):内膜向内折入,能扩大内膜的面积达5~10倍,
嵴的形状有多样栅格状、分枝状、绒毛状、平行状。
①物质简单氧化:
糖类简单氧化(糖酵解) 氨基酸简单氧化 脂肪酸简单氧化 产物为乙酰CoA、高能电子、ATP
②物质彻底氧化:
三羧酸循环(TAC)
产物为水、二氧化碳、高能电子、ATP
③ 能量转换:
通过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产生ATP
二、 物质简单氧化
物质简单氧化包括: 糖酵解 脂肪酸β氧化 蛋白质分解和氨基酸转化
主讲糖酵解:
糖酵解:
1.存在场所:细胞质基质中 2.反应过程:1个葡萄糖经十多反应成2个丙酮酸
3.产物去处(丙酮酸去):
①无氧时:丙酮酸还原为乳酸 ②有氧时:丙酮酸到线粒体中彻底氧化 4.能量储存与: ①以高能磷酸键直接生成2ATP ②以高能氢原子2对H
高度不稳定,暂存NAD(辅酶Ⅰ)、FAD、NADP+ 两个电子和一个H+另一个H+在溶液中
绕肌原纤维、精子中线粒体围绕鞭毛----与功能关系; 线粒体可以向耗能区聚 微管作为轨道,
以动力蛋白为发动机。
Figure: Localization of mitochondria near sites of high ATP utilization in cardiac muscle and a sperm tail.
第二节 线粒体的结构
外膜(outer membrane):光滑 厚度为7nm,
膜脂:膜蛋白=4:6,含有大量的孔道蛋白(porin)构成直径 1~3nm的亲水通道,允许分子量5KD以下的分子通过,标志酶为 单胺氧化酶,胆固醇含量高。 内膜(inner membrane):厚度为5nm, 膜脂:膜蛋白=3:7,含 有大量的酶, 标志酶是细胞色素氧化酶,存在电子传递链,含丰 富的心磷脂使得内膜仅允许不带电荷的小分子物质通过, 内膜向 内凹陷形成嵴,内面有基粒。
组织对能依赖性从脑→骨骼肌→心Baidu Nhomakorabea肾→肝降低。
线粒体病变时:最先受损中枢神经系统→肌肉、心、肾 和肝等。ATP产生越少,累及器官越多,症状越重!
第五节 线粒体与疾病
引言:线粒体结构损伤可导致功能改变,使机体病变。这与线粒
体数量、mtDNA的拷贝、修复系统等有关。,
一、线粒体疾病特点
①突变率高 ②母系遗传 ③多质性 ④阈值效应
①突变率高
mtDNA突变率比核DNA高10-100倍
②母系遗传(maternal inheritance):母亲mtDNA传给→所
葡萄糖由糖原或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三、物质完全氧化:(三羧酸循环)
1.存在场所:线粒体基质中
三羧酸指:柠檬酸有三个酸根, 或为循环中有柠檬酸,草酰乙 酸,α酮戊二酸。
2 .循环入口:乙酰CoA 3 .循环出口: 物质彻底氧
化为水、二氧化碳
5.总反应方程式:
2CH2COSCoA+6NAD+ +2FAD+2ADP十2Pi+6H2O===
④自我分裂繁殖:
线粒体的起源的两种不同的观点, 1、内共生起源学说:线粒体起源于原始的需氧细菌 内共生,它们与宿主细胞间形成互利的共生关系,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分别演化为线粒体。
2、非共生起源学说:真核细胞的前身是一种好氧细 菌,这种细菌通过质膜内陷、扩张形成的双层膜分 别将基因组包围在其中,后来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 分化,从而逐渐形成了线粒体和细胞核等细胞器。
二、线粒体自主的受限性
①mtDNA上的基因太少,线粒体的蛋白绝大部分是细 胞核基因编码,线粒体本身的DNA复制、转录、翻译 装置是细胞核基因编码
②观察发现mtDNA有进入细胞核基因现象。mtDNA可以 稳定的整合到核基因组中。
③线粒体为细胞核基因的复制、转录、翻译提供能量。
三、蛋白质转运入线粒体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