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学[1]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勘与校勘学
校勘学的研究对象是古籍的校勘。作为一 门专门的科学,校勘学既然以古籍的校勘 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目的和任务便是总 结历代学者校勘古籍的经验,研究校勘古 籍的原则和规律,为具体进行古籍校勘提 供理论指导。校勘学理论是在校勘实践经 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具有指导校勘实 践的作用,同事又必须接受校勘实践的检 验,并在校勘实践中发展。
4
校勘源流
▪ 校勘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国 语·鲁语》载鲁大夫闵马父说:“昔正考父 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师。以《那》为 首。”此正考父为孔子的七世祖。春秋晚 期,孔子整理校勘六经,《公羊传·昭公十 二年》中记载孔子读鲁国《春秋》,发现 昭公十二年“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 一条有误,根据其它史实,他认为“伯于 阳”三字当为“公子阳生”。这比较具体 反应了孔子的校书活动。
校勘的概念
▪ 校,原指古代囚具,即刑枷。《说文》云:“校, 木囚也。”即奴隶肩负刑枷遮掩两耳。刑枷有约束 犯人之义,从而引申为考核校对。勘,《说文新 附》:“勘,校也。”可见,勘与校是近义词。也 有人认为,勘字古亦作“刊”,《玉篇》:“刊, 削也,定也,除也。” 。勘也就是比较审定的意 思。校勘,古又称校雠或雠校。是指以为了修正古 籍在流传中发生的各种文字错误,力图恢复原本真 貌为目的一项学术性工作,这就是古籍的校勘。具 体工作是搜集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广泛取证各种 资料,比较它们的文字语句的异同,审定其中的正 误。校勘不是简单的对古籍的校对,校对是书刊出 版中的一项专门工作。
1
校勘与校对
表面上看,校勘似乎就是古籍的校对。其实两者 是不ຫໍສະໝຸດ Baidu。校勘不是简单的对古籍的校对,校勘是 古籍整理中的一项专门工作,而校对是书刊出版 中的一项专门工作。例如新版《二十四史》的整 理,专家们对《二十四史》进行校勘、分段、标 点,属于古籍的整理工作。书局把经过整理的 《二十四史》排版印刷成书,要根据整理的底稿 本,一再核对排好的版样,这就是出版工作中的 校对。所以,校对是有明确可靠的底稿本作为断 定刊印本正误的依据,原则上不涉及书籍内容。 而校勘则需要搜集各种版本,比较异同,考证异 本文字语句,判断正误。两者区别明显。
5
6
7
西汉刘向大规模整理古籍,编制目录,把搜求版 本、校勘文字作为一道重要的工序,并给“校雠” 二字下定义,提到理论高度产生了校勘学。刘向、 刘歆校理群籍,完成《别录》,确定了校勘的规 范,明确古籍整理的程序,即:一为兼备众本, 二为审理篇目,三为校勘文字,四为确立书名, 五为厘定部居,六为录成专书。此后东汉郑玄博 通五经,并遍注群经,网罗众家,删繁裁芜,刊 改漏失,使后之学者略知所归。西晋荀勖,依刘 向成例校订典籍,贡献颇多。唐代陆德明的著 《经典释文》,博采汉魏各家注释以及古代青铜 铭文作音义和训诂工作,并对各家传本的文字异 同作校勘,是首部将校勘成果保留至今的著作。
10
郑 樵
11
▪ 清代校勘学达于鼎盛,名家辈出。《书目答问》附录清代校勘名 家有:何焯、惠栋、卢见曾、全祖望、沈炳震、沈廷芳、谢墉、 姚范、卢文弨、钱大昕、钱东恒、彭元瑞、李文藻、周永年、戴 震、王念孙、张敦仁、丁杰、赵怀玉、鲍廷博、黄丕烈、孙星衍、 秦恩复、阮元、顾广圻、袁廷梼、吴骞、陈鱣、钱泰吉、曾钊、 汪远孙。这些校勘大家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求实的学风,经他们校 勘过的书可称为善本。其中代表人物为卢文弨、顾广圻、戴震、 王念孙、段玉裁。根据校勘理论的根据不同,主要分为两个流派: 一派以卢文弨、顾广圻为代表,注重版本依据,异文比较,强调 保持原貌,主张说明异文正误而不作更改。因继承宋学传统,以 对校为主要手段,又称对校学派。一派以戴震、段玉裁为代表, 要求广泛搜集包括版本以外的各种异文材料,根据本书义理,运 用文字、音韵、版本、训诂和有关的历史知识,分析考证异文和 正误,明确主张订正刊误,敢于改正误字。因继承汉学传统,主 张考异文字正误,以理校为主,又称理校学派。清人的校勘名著 有如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卢文弨的《群书拾补》、王 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廿二 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等等。
8
刘向
陆德明
9
▪ 宋代,校勘学独立门户,中央专设校书机 构,由校书郎校理群书,并制定了校勘条 例。宋代校勘名家有刘涣、刘恕、刘羲仲、 宋祁、沈括、赵明诚、郑樵等。其中郑樵 贡献卓著,他所著《通志·校雠略》,极大 的推进了校勘的理论建设。宋代校勘学专 著有张淳《仪礼识误》、方崧卿《韩集举 证》、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岳珂 《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
2
校勘与校雠
▪ “校勘”常被称为“校雠”或“雠校”,尤其在古书中,这 两个词的含义是等同的。但在今天,应当明确加以区别开 来。“雠校”始见于汉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 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 曰‘雠’也。此处校勘是等同于校雠的,具体工作就是指 古籍整理工作,包括古籍分类、文字校勘、版本考证、内 容提要和编纂目录。南宋学者郑樵撰写《通志》一书中 《校雠略》篇具体内容是论述收藏整理、经营管理书籍的 理论和方法。他所说的“校雠”是指整个古籍整理而言。 清学者章学诚著《校雠通义》更是进一步明确“校雠”为 一种根据学术源流派别、并用以区别学术流派的古籍分类 著录的整理工作。至近代,出现了“校雠学”的专门学术 科目。因此,一方面“校雠”曾经等同于“校勘”,另一 方面,今天已经发展为两种不同学术科目。“校雠学”即 “古典文献学”包括“校勘学”的基本内容,但不等同于 “校勘学”。反之,“校勘学”是“校雠学”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但独立的“校勘学”所研究的内容要更专门, 3
12
钱大昕
13
▪ 近人对校勘卓有建树者首推陈垣,一九三 一年,他的《元典章校补释例》即《校勘 学释例》问世,该书归纳总结沈刻本《元 典章》衍、脱、讹、倒等谬误为六门四十 二例,例证一千余条,且该书总结校法四 例:本校法、对校法、他校法、理校法为 学术界公认。是我国校勘学理论集大成之 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