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个初中文言文被动句

6 个初中文言文被动句
6 个初中文言文被动句

6 个初中文言文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子,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

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古汉语的被动句式一般不用“被”

字表示,可以分为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其中有标志的被动句中一般有:“于”

“见”“为”“被”“见……于”“为……所”等。以下整理出的是初中课内文言文里所有的被动句。

七年级(上)

《童趣》

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表被动)

八年级(上)

《观潮》

2.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为……所”表被动)

九年级(上)

《陈涉世家》

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为”表被动)

九年级(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语意被动)

九年级(下)

《愚公移山》

5.帝感其诚(语意被动)

《河中石兽》

6.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译为“被”)

文言文阅读中被动句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被动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 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 例如: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张衡传》) ⑤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张衡传》) 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 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

七年级上册 5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mǎo)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iāng)。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lì)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yā)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0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0山市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

文言文 - 被动句

被动句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1.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初中文言被动句总结

文言文中被动句类型解析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 “为”字句。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用“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如“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就是说:高山峰峦被大雪洗的干干净净,像擦拭过一样。 如:“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为所吞”是指两只小虫被癞蛤蟆吞掉(《童趣》),其中主动者“癞蛤蟆”没有出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句子中“及物动词”加上介词“于”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及物动词+于+名词”的被动句式,如《孟子二章》“百里溪举于市”说“百里溪从市场上被提拔起来,”属于被动意义,而“介”词于则介绍处所(名词)“又留蚊于素帐中”。其中的“于”表示被动的意思。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见”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用“被”表被动。 “被”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整理

文言文 整理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性活用 句式 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 (ji eng)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 (yu e)通“悦”《〈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 (r u)同“汝”《〈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i)通“智”《〈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 cn)通“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 (w功同“无”《山市》 7、裁如星点“裁” (c ci)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 (f c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b 01)通“攀”《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 (c c i) 通“才” 《伤仲永》仆对镜帖花环“帖” (ti ?通“贴”《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 (y c)通“耶”《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知” (zh i) 通“智”《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坐”(zu c)通“座”《口技》 15、止有剩骨“止”(zh !)通“只”《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要” (y o o)通“邀”《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y cu)同“又”《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诎” (q u)通“屈”《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 u) 通“父”《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衡”(h eng)同“横”《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 cn)通“拣”《核舟记》

22、选贤与能“与” (j u) 通“举” 《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矜”(gu mg)通“鳏”《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曾” (ceng)通“层”《望岳》 25、略无阙处“阙” (que)通“缺”《三峡》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转”(zhu an)通“啭”《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反” (f dn)通“返”《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 1)通“饲”《马说》 29、才美不外见“见”(xi cn)通“现”《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材” (c①通“才”《马说》 31、其真无马邪“邪” (y ?通“耶”《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 (zh i)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3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p 1)通“披”《送东阳马生序》 34、百废具兴“具” (j讣通“俱”《岳阳楼记》 35、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通“嘱”《岳阳楼记》 36、玉盘珍羞直万钱“羞” (xi ?同“馐”《行路难》 37、玉盘珍羞直万钱“直”(zh i)同“值”《行路难》九年级(上册) 3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zh e) 通“谪”《陈涉世家》 39、为天下唱“唱” (ch c ng) 通“倡”《陈涉世家》 40、固以怪之矣“以” (y !)通“已”《陈涉世家》 41、将军身被坚执锐“被”(p i) 通“披”《陈涉世家》 42、故不错意也“错”(cu ?通“措”《唐睢不辱使命》 43、仓鹰击于地上“仓” (ch aig)通“苍”《唐睢不辱使命》 44、欲信大义于天下“信”(x1n) 通“伸”《隆中对》 45、自董卓已来“已” (y i)通“以”《隆中对》 46、是以先帝简拔以“简”(ji a n) 通“拣”《出师表》 47、必能裨补阙漏“阙”(q ue)通“缺”《出师表》九年级(下册) 48、公输盘不说“说”(yu 通“悦”《公输》 49、子墨子九距之“距” (j功通“拒”《公输》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 (y?通“御”《公输》 51、公输盘诎“诎” (q u) 通“屈”《公输》 52、亲戚畔之“畔” (p c n) 通“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3、曾益其所不能“曾”(c e ng) 通“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4、困于心,衡于虑“衡” (h eng)通“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b 1通“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辟” (b 1通“避”《鱼我所欲也》 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 (bi C)通“辨” 《鱼我所欲也》 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 (d ?通“德”《鱼我所欲也》 59、乡为身死而不受“乡”(xi aig)通“向”《鱼我所欲也》 60、小惠未徧“徧”(bi cn)通“遍”《曹刿论战》 61、始一反焉“反”(f an)通“返”《愚公移山》 62、汝之不惠“惠”(hu1) 通“慧”《愚公移山》 6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w?通“无”《愚公移山》

文言文被动句试题

被动句专项训练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实例一】 (1)郤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 译文: (2)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盐铁论·险固》 译文: (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分,职分。) 译文: (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 (5)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 类型A:上述被动句中的共同特点是: 【实例二】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译文: (2)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译文: (3)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译文: 类型B:上述被动句中的共同特点是: 【实例三】 (1)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 (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译文: (3)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译文: (4)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译文: (5)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史记·吴世家》) 译文: (6)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子·至乐》) 译文: 类型C:上述被动句中的共同特点是:

【实例四】 (1)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译文: (2)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 译文: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楚辞·渔父》) 译文: 类型D:上述被动句中的共同特点是: 【实例五】 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报任安书》) 译文: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文: 类型E:上述被动句中的共同特点是: 【实例六】 (1)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译文: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列传》) 译文: (3)风至苕折。(《荀子·劝学》) 译文: (4)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左传·哀公元年》) 译文: 类型F:上述被动句中的共同特点是: 判断下列句式属于上述哪一种类型,在括号中填写ABCDEF即可。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3、()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4、()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6、()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7、()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8、()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10、()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高中语文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文言特殊句式之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 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本讲主要介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不是用判断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加上判断词。 常见的文言判断句有以下几种: “……者,……也”式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例,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者也”式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例, 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者,……”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样的判断句比较少。例, 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教学内容

文言文汇总 目录 七年级上册 5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10 《论语》十二则 20 虽有嘉肴《礼记》25 河中石兽 30 *寓言四则(选二)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王安石 木兰诗 孙权劝学 口技林嗣环 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共工怒触不周山 狼蒲松龄八年级上册 21 桃花源记陶渊明 22 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 *核舟记(魏学洢) 24 *大道之行也(《礼记》) 26 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 *观潮 (周密) 29 *湖心亭看雪(张岱) 八年级下册 21 与朱元思书吴均 22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 *马说韩愈 24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26 小石潭记柳宗元 27 岳阳楼记范仲淹 28 醉翁亭记欧阳修 29 *满井游记袁宏道 九年级上册 21 陈涉世家司马迁 22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 策》 23 *隆中对陈寿 24 *出师表诸葛亮 九年级下册 17 公输《墨子》 18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 鱼我所欲也《孟子》 20 *《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21 曹刿论战《左传》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 国策》 23 *愚公移山《列子》

七年级上册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汇总

初中文言文阅读的复习要点及答题方法 新课标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对古文的考核重在考核学生记忆积累的过程,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不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情况,对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 2、顺畅朗读,断句停顿。 3、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4、理解文意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考查的选文内容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但材料短小,文意浅显,注重考查学生的文言迁移能力。本文将从以上四方面谈谈应试时的注意事项及方法。 一文言字词的复习 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所以我们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 (一)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1 一词多义 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如:间(1)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2)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当然,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 2 古今词义 从古至今,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2)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 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3)词义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天转移为“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这类词应将古今词意结合起来记忆,在考试时才能准确辨别。 3 通假字 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两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通假字的复习没有捷径可走,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文言文

七年级上 1、《论语》六则《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 (唐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虽有嘉肴 - 古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集锦 一、常用实词 知识点总结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 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人教版初中课内文言文中考真题精选 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课内文言文中考真题精选【含答案】 七下5伤仲永 1、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2、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结合原文1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 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 15孙权劝学 1、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的。 2、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成语:刮目相待启示:示例:学习的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 20口技 1、文章结尾交代道具的简单是为了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第三个:失火、救火。 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0狼 1、本文按照屠户、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理了屠户的。 遇狼目似瞑,意暇甚机智勇敢 2、请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八上21桃花源记 1、文中最后写剂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在陶渊明的眼里,“桃花源”为什么是理想社会?用自己的话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说明。 ①环境优美②社会太平③生活安逸(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渔人的行踪。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4、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归途中做记号。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感情基调:忧愁、伤感、愧忙、寂寞、孤独、郁闷;闲适、恬淡、喜爱、喜悦、欢乐;激愤、悲壮、慷慨激昂等。 2、思想内容:托物抒情、托物言志;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报国无门、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孤芳自赏、孤傲高洁、坚贞不屈、坚守节操、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怀古伤今、怀古伤己、昔盛今衰、物是人非、追古伤今、感时伤怀;淡泊宁静、超然物外、闲适恬淡、闲情逸趣;惜花伤春、悲秋己;热爱自然;思乡怀亲;赠人送友;离愁别恨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仗、借代、反问、设问、双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等 6、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想象和联想、渲染衬托、正面和侧面、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白描、象征、用典、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运用意象(饱含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物、景物)。 7、语言特点:清新自然、平淡质朴、民歌风味、绚丽、含蓄(蕴藉)、简洁、明快等。 8、风格: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

著名诗人的特色风格: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高适,悲壮苍凉;王维,诗中有画,诗中有道;陆游,宏丽悲壮;柳永,雅俗杂陈直抒胸臆;李清照,委婉含蓄;苏轼、辛弃疾雄阔、激昂、悲壮,辛弃疾还擅用典。 9、体裁:古体诗(唐以前的诗,包括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乐府)、近体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 10、意境: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意境深远、意境优美、幽静、苍莽、深远、热烈、高昂、壮阔、悠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朴、荒芜、孤寂、冷寂、慷慨悲凉、缠绵宛转、空寂寥落、萧条荒凉 11、情感载体: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汉惜古迹--怀旧梅花--傲骨 分类例证: (一)咏物类 抓住所咏之物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流露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的美好理想,或隐含的生活道理。喜用术语: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

文言文基本句式

精心整理 文言文基本句式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 2 3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4 1 2 3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 4 1. 。 “天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

初中文言文知识清单

初三语文总复习材料 文言文知识清单 一、七上文言文 1、《世说新语》二则 文学常识:1、《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2、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会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咏雪》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谢太傅和晚辈在下雪天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对她的赞赏之情。同时,谢道温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谢氏家族融洽、欢快和温馨的氛围。 写作特色:1、语言精练。2、本文客观地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写出,主讲人却未对两人的咏雪诗句作任何评价,只是“大笑乐”,这三个字耐人寻味。作者在文末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对谢道韫的才气的赞赏之情。 《陈太丘与友期行》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写陈元方驳斥父亲的朋友不讲信用、没有礼貌的故事,反映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道理。 写作特点: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2.详略得当。 人物形象:元芳:聪慧机智 友人:无信无礼 2、《论语》十二章 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就是“ 爱”。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论语》。《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文章主旨:《论语》一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这里所选的十二章,主要内容是谈学习态度(第七、九、十章)、学习方法(第一、四、五、十二章)以及如何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二、三、六、八、十一章) 写作特点:用只言片语来表现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生活态度、处世观点,既简洁,又富于哲理,体现出个人风格。 3、《诫子书》 文学常识: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他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四类: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主要有两大类: (一)名词作谓语的句子。 (二)因果倒装句用“……者,……也”格式连接。 (一)名词作谓语的句子 1.“……者,……也”格式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用“也”表判断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5.用“非”“乃”“则”等帮助构成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③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6.无标志判断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二)因果倒装句用“……(者),……也”格式连接。 ①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 二、被动句 (一)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二)用“见”“见……于……”“见于”来表示被动关系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暴见于王,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 (三)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四)用“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文言文句式及用法

文言文句式及用法 【知识梳理】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 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 用副词”乃” “则” “即” “皆” “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 论》) 3. 用动词”为” “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4.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5.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 用介词”于” “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0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 用”为” “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