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把栏杆拍遍”为主题,通过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人的豪情壮志,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并背诵相关的诗词,掌握诗词的基本创作技巧,提高文学素养,激发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欣赏本节课将选取一些与“栏杆拍遍”主题相关的古代诗词,如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2.2 诗词创作技巧讲解教师将讲解与“栏杆拍遍”主题相关的诗词创作技巧,如韵律、对仗、意象等,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相关的诗词创作技巧,让学生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
3.2 实践法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创作等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如是否积极朗读、背诵、创作等。
4.2 创作作品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看其是否能运用所学的诗词创作技巧,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课程简介,诗词欣赏,诗词创作技巧讲解5.2 第二周:诗词欣赏,诗词创作技巧讲解,学生创作实践5.3 第三周:学生创作展示,教师点评,总结课程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选择适合的古代诗词教材,如《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等。
6.2 辅助材料: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古代诗词背景资料、注释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6.3 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播放诗词朗诵、背景音乐等,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诗词朗诵或相关背景音乐,引起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7.2 诗词欣赏: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诗词,解释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7.3 诗词创作技巧讲解:讲解与“栏杆拍遍”主题相关的诗词创作技巧,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7.4 学生创作实践:指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创作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把栏杆拍遍》。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文学价值。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抒发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坚定信念。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把栏杆拍遍》的原文及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3)如何运用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歌《把栏杆拍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诗歌:(1)让学生跟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
3. 翻译诗歌:(1)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点评并讲解诗歌中的难点字词。
4. 分析诗歌:(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如何在实际中运用诗歌的情感和哲理。
6.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栏杆拍遍》。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下一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原文及翻译掌握情况。
2. 学生对诗歌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诗歌情感和哲理的情况。
《把栏杆拍遍》“百花杯”语文学科决赛参赛教案
《把栏杆拍遍》“百花杯”语文学科决赛参赛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把栏杆拍遍》。
2. 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3.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学习如何欣赏和解读古典诗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理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2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和词语的理解。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解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 讲解法:教师对诗歌的背景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文本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 视频资料:展示诗歌的背景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1. 引导学生朗读《把栏杆拍遍》。
2.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第一感受。
4.2 讲解诗歌背景和作者意图1. 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2. 学生提问和讨论。
4.3 分析诗歌修辞手法和意象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学生分享和讨论自己的发现。
4.4 朗读和背诵1.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和背诵。
4.5 总结和作业布置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书写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和讲解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把栏杆拍遍》的诗歌内容和情感。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的辅助,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和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把栏杆拍遍》这首诗;(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3)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2)学会朗读、感悟诗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报国之志、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翻译及背诵;(2)作者背景及诗歌创作特点;(3)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的深入理解;(2)朗读、感悟诗歌的能力培养;(3)将诗歌中的情感态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辛弃疾吗?你能背诵他的哪些诗词?(2)简介辛弃疾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翻译诗句;(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朗读感悟(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把栏杆拍遍》;2. 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诗歌中“壮志未酬”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把栏杆拍遍》“百花杯”语文学科决赛参赛教案
《把栏杆拍遍》“百花杯”语文学科决赛参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把栏杆拍遍》。
(2)理解诗歌的背景,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偶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2)运用合作学习,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采用探究学习,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及诗人的情感变化。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含的情感内涵。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把栏杆拍遍》的作者辛弃疾,引导学生了解其生平事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
5. 诗歌朗诵:请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把栏杆拍遍》。
2. 写一篇关于《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
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其艺术特色。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背景和诗人情感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和意象分析的能力。
4. 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适当增加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八、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诗作,如《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2. 介绍宋代其他著名词人,如苏轼、李清照等,让学生了解其生平事迹和词作风格。
《把栏杆拍遍》“百花杯”语文学科决赛参赛教案
《把栏杆拍遍》“百花杯”语文学科决赛参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把栏杆拍遍》这首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韵律。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技巧。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文中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意识。
学生能够理解诗文中表达的人生哲理,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发。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把栏杆拍遍》的诗意和韵律。
诗中所表现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2.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把栏杆拍遍》的诗词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氛围。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释诗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分析诗文的深层含义。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把栏杆拍遍》。
2. 分析并欣赏诗文中的意境和韵律,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3. 深入研究诗文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写下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把栏杆拍遍》的诗意和韵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学习心得的表达。
3. 学生对诗文中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的感悟和应用。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深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和诗词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 引导探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自主解决问题。
3.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案标题:栏杆的拍摄技巧教学目标:1.了解栏杆的拍摄特点和技巧;2.学会运用不同的角度、光线和构图方式拍摄栏杆;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栏杆模型或实际栏杆;2.相机或手机等拍摄设备;3.几张栏杆的摄影作品。
教学过程:【导入】1.向学生展示几张栏杆的摄影作品,并引发学生对栏杆拍摄的兴趣;2.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提出自己对栏杆拍摄的疑问和期望。
【探究】1.讲解栏杆的拍摄特点和技巧:a.角度选择:可以选择正面、侧面或斜角拍摄,角度的选择会影响到整体的构图效果;b.光线利用: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如利用逆光拍摄可以突出栏杆的纹理和线条;c.构图技巧:可以运用对称、重复等多种构图方式,使栏杆在画面中有层次感和吸引力。
2.实际操作:a.提供栏杆模型或实际栏杆供学生拍摄;b.学生分组进行拍摄实践;c.引导学生通过调整角度、光线和构图方式等,不断尝试和改进,拍摄出满意的作品。
【总结】1.学生展示自己的栏杆摄影作品,并进行交流和分享;2.总结栏杆拍摄的要点和技巧,强调观察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3.鼓励学生多多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摄影能力。
【拓展】1.让学生选择其他具有特色的物体进行拍摄实践,如楼梯、花坛等;2.组织学生参加摄影比赛或展览,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评价】1.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作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2.鼓励学生提出对自己和他人作品的具体改进意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评眼光。
【家庭作业】拍摄自己身边的栏杆照片,并写上自己对照片的感受和意义。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把栏杆拍遍4篇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把栏杆拍遍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把栏杆拍遍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把栏杆拍遍》的作者、背景以及作品的主题。
2. 阅读并理解《把栏杆拍遍》的内容。
3. 分析并讨论《把栏杆拍遍》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把栏杆拍遍》的内容。
2. 分析并讨论《把栏杆拍遍》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分析并讨论《把栏杆拍遍》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课本《高中语文》第一册。
2. 电子板书及投影仪。
3. 学生自带的手机或相机。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先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栏杆图片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并与学生们讨论关于栏杆的相关话题。
然后教师可引出新课的话题:“在我们周围是否有一些看似平常却又不容忽视的事物呢?你们有没有留意过身边的栏杆?请你们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栏杆都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故事可读呢?”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作品就是一篇以栏杆为主题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Step 2:阅读理解(2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把栏杆拍遍》。
2. 学生们分组互相讨论并解答以下问题:a. 文章的主要讲述了哪些栏杆的故事?b. 通过这些栏杆的故事,作者想要传达什么信息?3.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然后各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答辩。
4. 教师逐一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主题与作者的意图。
Step 3:分析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句子,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2. 学生们可以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进行小组讨论并汇报。
3.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分析结果,并进行点评。
Step 4:拍摄栏杆(20分钟)1.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出发到学校附近或周围的环境中,拍摄各种栏杆的照片。
2. 学生们需要回到教室后,选择一些有趣的照片,并通过PPT或其他形式进行展示。
《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对辛弃疾的独特评价和深刻感悟。
2、学习作者以独特视角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词作内涵,感受其爱国情怀。
(2)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如选材、构思、语言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辛弃疾复杂的内心世界。
(2)体会作者对辛弃疾的独特评价和深刻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作的韵味和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关键问题,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处,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有许多璀璨的明星。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伟大的词人——辛弃疾的世界。
他一生渴望收复失地,却壮志难酬。
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辛弃疾的传奇人生。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英雄的悲愤与无奈。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他的作品风格大气磅礴,富有思想深度。
2、写作背景本文创作于一个呼唤英雄、渴望英雄精神回归的时代。
作者通过对辛弃疾的解读,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时代的思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围绕辛弃疾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辛弃疾的人生经历(1)学生分组讨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起义抗金、仕途坎坷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辛弃疾一生的主要事迹,理解他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2、辛弃疾的词作分析(1)选取文中提到的辛弃疾的词作,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让学生诵读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2)分析词作的艺术特色,如用典、抒情方式等。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把栏杆拍遍》。
(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分析并掌握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把栏杆拍遍》的背诵与理解。
(2)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把栏杆拍遍》,理解诗词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析:(1)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2)详细讲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把栏杆拍遍》。
2. 深入了解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把栏杆拍遍》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作者辛弃疾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词中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能力。
4. 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和爱国情怀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把栏杆拍遍》“百花杯”语文学科决赛参赛教案
《把栏杆拍遍》“百花杯”语文学科决赛参赛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把栏杆拍遍》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能够背诵并默写《把栏杆拍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把栏杆拍遍》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绝诗。
诗中通过描绘栏杆拍打的声音,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和人民疾苦的关切。
2.2 诗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栏杆、拍打声等。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把栏杆拍遍》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难点深入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图片或音频资料,引入栏杆拍打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栏杆拍打声与诗歌的关系。
4.2 朗读与讨论学生朗读《把栏杆拍遍》,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分组讨论,探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3 解析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深入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4 写作与分享分享自己的写作,互相交流和学习。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
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讨论积极性。
5.2 写作质量评估学生在写作中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
评价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5.3 知识掌握进行口头提问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诗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选用权威的语文教材,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配合教材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注释。
6.2 辅助材料收集相关的诗歌、文章和评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重难点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教学方法讲授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分析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教学过程导入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读感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读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延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教学资源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媒体课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拓展阅读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教学评价学生自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互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辛弃疾的评价和情感。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作者通过引用诗词和历史典故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观点的写作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第一篇:把栏杆拍遍教案《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解读文本所引辛词及其他作品,体会“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的意蕴。
2、认读文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辛弃疾这个人,感悟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3、比较,拓展,进一步引发学生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脊梁的精神实质。
二、教学重难点1、认读文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辛弃疾这个人,感悟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2、比较,拓展,进一步引发学生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脊梁的精神实质。
第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
朗读、感悟辛词《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体会词中炽热的情感,而如今他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
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把栏杆拍遍,才能发泄出郁积已久的悲愤之心。
(二)知识补充梁衡的散文是大散文,他从人们所熟知的一些事实入手,把文章的重点放在挖掘人物的心灵,探究历史的沉浮上,写大人物却从看似很小的个人性情出发,可挖掘出的是历史风云。
(三)整体感知。
作者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为我们塑造了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他以宏大的历史视野,选取八首辛词,勾勒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
他凭借独特的视角指出“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辛弃疾一人”,“辛弃疾的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人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
(四)研习新课文本内容震撼人心,我们看到辛的侠气,宏大的历史视野,辛的悲苦,作者用八首词串起他的一生,可说的很多,可最终作者用一个动作来概括他的特点,1.为什么作者将题目拟为“把栏杆拍遍”?大家想想“把栏杆拍遍”有哪些含义?讨论明确:①、介绍《水龙吟》中“把栏杆拍遍”的典故。
苏教版选修《把栏杆拍遍》教案4篇
【教学目的】1、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2、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但也可能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3 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二、阅读指导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原文及背景介绍2. 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特点分析3. 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韵律、意象等文学特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分享各自的见解。
3.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创作,培养他们的文学创造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读或个别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特点。
4. 探讨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5. 总结拓展:让学生模仿创作,分享自己的作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诗歌鉴赏能力:评估学生在解析诗歌时的理解程度。
3.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模仿创作的作品质量。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选用权威版本的诗歌教材,确保诗歌内容的准确性。
2. 参考资料:收集有关诗歌背景的资料,以便进行详细讲解。
3. 多媒体设备:准备PPT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课堂趣味性。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八、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朗读(5分钟):让学生齐读或个别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15分钟):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特点。
4. 主题探讨(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5.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
6. 创作分享(10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模仿创作作品,互相评价。
《把栏杆拍遍》“百花杯”语文学科决赛参赛教案
《把栏杆拍遍》“百花杯”语文学科决赛参赛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把栏杆拍遍》,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诗词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把栏杆拍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把栏杆拍遍》的作者辛弃疾,以及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
2.2 诗词文本解析分析《把栏杆拍遍》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3 诗词鉴赏与创作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诗词背景、文本解析和修辞手法等相关知识。
3.2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3 实践性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诗词鉴赏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以图片、音频等形式导入《把栏杆拍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作者辛弃疾和诗词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做好铺垫。
4.3 文本解析分析诗词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4.4 诗词鉴赏与创作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重要性和审美价值。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和分析能力,给予相应的评价。
5.2 诗词鉴赏与创作评价对学生的诗词鉴赏和创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
5.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诗词鉴赏与创作能力,给予综合评价。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与教辅准备《把栏杆拍遍》的文本教材和相关教辅资料,如辛弃疾的生平介绍、诗词鉴赏指南等。
《把栏杆拍遍》“百花杯”语文学科决赛参赛教案
《把栏杆拍遍》“百花杯”语文学科决赛参赛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把栏杆拍遍》,让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主题,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把栏杆拍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把栏杆拍遍》的作者辛弃疾,以及诗文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创作心境。
2.2 诗文内容:讲解诗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文的主题、意境、情感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诗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主题。
3.2 教学难点: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诗人的创作心境。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和《把栏杆拍遍》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讲解:详细讲解诗文的内容,分析诗文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5.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诗文,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主题,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6.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
6.3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阅读理解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古典文学的热爱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文本资源:《把栏杆拍遍》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7.2 图像资源:与诗文相关的图片、画作等。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把栏杆拍遍》。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意象、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情感分析和意象鉴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辛弃疾及其作品《把栏杆拍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2)分析诗歌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歌意境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情感等方面的分析方法。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把栏杆拍遍》。
2. 写一篇关于《把栏杆拍遍》的鉴赏心得,可以从意象、情感等方面入手。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和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2.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把栏杆拍遍》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4. 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把栏杆拍遍》“百花杯”语文学科决赛参赛教案
《把栏杆拍遍》“百花杯”语文学科决赛参赛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把栏杆拍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背景、诗歌内容、修辞手法等。
1.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把栏杆拍遍》是一首充满豪情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报国之志。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学习,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知识,但对这首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理解诗歌的主题,欣赏诗歌的美。
3.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情感。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2 诗歌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内容、背景、修辞手法等,让学生充分理解诗歌。
4.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4 诗歌欣赏: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
第五章: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把栏杆拍遍》,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诗歌感受的文章。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指导,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探索诗歌的内涵。
6.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诗歌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学习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6.3 情感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在感受诗歌美的产生对诗歌的热爱。
第七章:教学评价7.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7.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二选修《把栏杆拍遍》教案设计
高二选修《把栏杆拍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把栏杆拍遍》,让学生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背景,体会其爱国情怀。
2.分析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采用互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1.1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其爱国情怀。
1.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词的韵律美。
2.自主学习(15分钟)2.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中的难点字词。
2.2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做好笔记。
3.课堂讲解(35分钟)3.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讲解词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2教师举例分析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互动讨论(15分钟)4.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评价辛弃疾的爱国情怀?”4.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形成共识。
4.3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堂小结(5分钟)5.2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
6.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6.1学生背诵课文,加深对词的记忆。
6.2学生结合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3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鉴赏,提高文学素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把栏杆拍遍》这首词,深入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和爱国情怀,提高文学素养。
2.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栏杆拍遍》教案一、课文导入水龙吟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声鸿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儘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l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词人凭栏,捧着一心想用来杀敌的“吴钩”,看了又看,胸中的积怨仍无法驱散,只能一遍又一遍的拍打着栏杆,一下,一下……可是,又有谁能够理解呢?这首词“充满牢骚激愤之气,词人壮志难酬,孤独寂寞的心情,通过凭栏,强烈的表现了出来。
凭栏而抒发壮志,往往件伴随着激愤的、对现实不满的心情,因而词中常透出一股怨气和无奈。
凭栏,使词人更显得孤立、无助、冷清,倍增词中之哀。
以上的模式可以概括为凭栏→远眺→触景生情→抒发壮志。
“栏杆”已经成为一个意象,一个象征,一个词人抒发壮志难酬的情感的平台。
激活学生思维,我们所学习的诗歌中,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岳飞(?)《满江红》头两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骤急的暴雨刚过,词人登上高台,凭着栏杆,举目四顾。
看到了什么呢?只有祖国的破碎河山,金瓯残缺。
他忍不住满腔激愤,却因为“豺狼当辙”的局面而壮志难酬,只有怒发冲冠,仰天长啸。
欧阳修《踏莎行》中“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回词人是在为留守的女士设想了。
他劝慰她,别上高楼去靠着那高高的栏杆痴痴了望了吧。
就算看得再远,也只能看到一片平旷的草原,尽头处是轻烟淡霭笼罩的春山,而你思念的人,却还在春山另一边更远的地方。
凭栏和眺望的结果是失望,只有无限的感伤,其愁思“迢迢不断如春水”。
李煜《浪淘沙》下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词人用了倒叙手法,先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忘却了自己亡国之君的身份,一晌贪欢,然而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他回到了真实而凄惨的现实中来。
为什么“独自莫凭栏”呢?因为一旦凭栏向南眺望,便见到故国南唐的广阔江山。
虽然能望见,但是身为臣虏,无论如何也回不到故国去了。
无论如何也不能重新享有故国的无限江山和富庶生活了。
独自凭栏,再添一份孤独感。
以往是一国之君,万民之主,而现在伶仃一人,生活根本没有安全感。
今昔对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于是此人深叹“别时容易见时难”。
辛弃疾《摸鱼儿》“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和前两首的不同之处,在于词人不是在思念已沦陷之“故国”,而是抒发了对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的忧国之情。
上阙以“春”作为南宋王朝的化身。
因惜春而留春,因留不住而怨春,面对逝去的春光,哀感年华虚度,不得重用,而南宋国势日衰,借春归花落,传出了作者那一颗多么不平静的心!下阙则侧重写词人自己的遭遇。
“闲愁最苦”,说是“闲愁”,实是愁极怨极,与“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类同。
因为饱尝愁苦,郁积心头,反而觉得难以吐露,只能顾左右而言它。
最后,似乎是劝慰之语作结,但仍然没有从“最苦”的“闲愁”中挣脱开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强迫自己一个人不去倚高楼上的栏杆望远,也许是可以做到的。
但如何去阻止那为一片惨淡迷离的烟柳所遮住的沉沉欲落得斜阳呢?如何去挽救如日薄西山的国家的命运呢?这才是最令人断肠的“凭栏”。
结合自己以往读过的辛弃疾的词作谈谈你心目中的辛弃疾。
作家梁衡是如何评价辛弃疾的?由此导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整体把握。
1.课文第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何作用?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这是文章要告诉读者的主要问题。
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关键。
-2、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要求学生在文中画出关键语句并归纳概括。
例:"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
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总括起来看,辛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这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他本人的追求所决定的,也是他的词不同于他人作品的独特之处。
宋朝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特殊的人生历程,再加上才能和思想,成就了一个千古爱国词人--辛弃疾。
3、在散文创作中。
梁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
大事多指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性事物;大情一般指忧国忧民的情感;大理则多与民族气节、伦理道德等相关。
本文正是实践这一精神的代表作。
结合课文,谈谈本文所表现的“大事、大情、大理”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来表现这些“大事、大情、大理”的?(课后练习一)——在文中,大事制南宋期间,光复故土的伟业。
大情则指词人一腔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
大理,则指词人一腔爱国正气和不屈不挠为民请命的精神。
结合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在叙述辛弃疾如何浴血沙场,为国战斗的字里行间作者所说的大事。
而辛弃疾被朝廷废弃不用,一腔忧愤在身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词人的大情大理。
具体段落,可让学生在文中寻找并画出。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讨。
1.“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词《水龙吟》的最后一句,它传神地表现了词人登高远眺时的动作,作者在这里把它用作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
——通过“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作品传神地描述了词人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英雄形象,并传达了他如今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而无处可使的悲愤之心。
2、本文是一篇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散文,作者以酣畅的笔墨为词人辛弃疾传形写神,将其豪迈绝伦的个性抒写得淋漓尽致。
但是作者并没有按照传统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通过生平事件与时间顺序一一写来。
仔细阅读全文,思考作者这样构思有什么特点。
作品从哪几个方面来突出人物最光彩的特点。
——本文中,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的先后将词人一一道来。
而是抓住词人最为动人心魄的闪光点进行勾勒。
并始终将词人的诗词创作的特色,形成过程与其生平交融起来叙写。
作品分别从爱国、忧民、郁郁不得志以及在历史激荡、个体遭遇间所形成的词风等诸方面来突出词人的个性风采。
3.语言品析(课后练习三)仔细品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排比句和对偶句加以朗读并体会,并思考这样遣词造句在散文写作中的作用。
如:“南归之后。
他手里……和无奈的自嘲。
”“像屈原……只能热泪横流。
”“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大进大退。
”……——这些句子,简洁凝练,文采飞扬,不但读来朗朗上口,而且传神形象地表达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4.强化训练:谈谈你对“宋朝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特殊的人生历程,再加上才能和思想,成就了一个千古爱国词人--辛弃疾。
”一句的理解,并依据你的理解写一组句子,要求全面,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不少于60字。
宋朝特定的历史背景,如同一个硕大的碾盘,将武人的辛弃疾不停的揉压碾磨;个人特殊的人生历程,如同一柄龙泉宝剑,让政人的辛弃疾不停的在匣中鸣响;杰出的才能和思想,将如虹剑气化作龙蛇之笔,使词人的辛弃疾闪耀在宋代三百年历史的天空。
补充材料:唐宋词中的“凭栏”意象“凭栏总是销魂处”(晏殊《蹋莎行》),“独自莫凭栏”(李煜《浪淘沙》),“怒发冲冠,凭栏处”(岳飞《满江红》)……凭栏,似乎是所有词人最爱做的动作,而且似乎永远联系着惆怅,失落,不满等消极情绪。
词是一种感伤的文学,而危楼上的栏杆无疑成了这种感伤最频繁汇集的地方,涉及栏杆和凭栏的词作不胜枚举,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凭栏”意象如此广泛存在,这应该不是一种偶然。
一、词人为何如此喜欢凭栏。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当遇到棘手事、烦心事,可能会去阳台上、窗边上望望风景,放松一下心情。
当一个人思绪很乱时,很难再继续手上的事,这时或思考,或愁苦,总之外人看来就是在发呆,而靠在阳台栏杆上观景,这是一种发呆的理想形式!和风吹拂,风景如画,这时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在广阔的大自然的环抱下,心胸豁然开朗,宠辱皆忘。
词人大多感情细腻,很自然的会碰到万种愁绪,登楼,凭栏,也就很可能是他们慰藉自我,暂避烦闷的方式。
此乃以今人的想法来推测古人的行为。
从历史的渊源也可以来解释词人的凭栏。
它与民族心理有关。
登高的传统在中国古代由来已久,《诗经》中有对登高的最早描写,登高的目的,不仅仅是远望而领略山光风物,“唯一不永怀”,“唯一不永伤”,是因为思念,为了解脱因思念而导致的烦恼和忧伤。
可见,登高最早就与抒情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屈原的《九章·哀郢》中也说:“登大坟而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到了汉魏六朝,有王璨的《登楼赋》:“登兹楼以远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可见,唐宋以前,受登高传统的影响,凭栏现象就已产生,其目的不外“舒心”“销忧”,这些都为唐宋词人的大量凭栏做了铺垫,唐宋的凭栏是对登高传统的延续和推波助澜。
登高凭栏,还与栏杆的特性有关。
“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李煜《虞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