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指向研究漫谈_卢英顺

合集下载

歧义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歧义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歧义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周明强【摘要】现代汉语歧义研究已近60年,考察其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主要有结构的(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的(语义关系、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分析)、信息处理的("潜在歧义""制约"与"优选"的分析)、语用的(歧义度、语用、语境歧义分析)、认知的(意象图式、实验、实证、倾向性分析)等.要揭示歧义的现实性还可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进行言语社区和语言变异的分析.【期刊名称】《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00)004【总页数】11页(P26-35,72)【关键词】歧义研究;视角;方法【作者】周明强【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近 60年来的汉语歧义研究有过三次重大变化:一是研究重心由句法结构的研究转向语义,对用句法手段无法分化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弥补了单纯从句法结构上研究歧义的不足。

二是研究重心从句法、语义的角度转向语用,引进语境理论,更好地说明了歧义形成和消解的条件。

三是研究重心从交际语用转向认知。

这三次变化形成了结构、语义、语用和认知四个不同层次的研究视角。

语言的使用是社会的,歧义的研究还须有第五个层次——社会的层次,即社会语言学视角的言语社区和语言变异的研究。

朱德熙说:“一种语言语法体系里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

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加深入。

”[1]259歧义问题的讨论是从语法分析开始的,分析方法受结构主义理论影响最深。

在结构主义视角下的歧义分析,重视揭示语言的线性组合与语义产生的非线性 (意义产生有层次)之间的矛盾。

20世纪 50-60年代,美国结构主义语法与转换生成语法分析方法被引入到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来,给歧义研究也带来了活力和生机。

70年代以后,随着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格语法、配价语法等语法理论在国内广泛被接受,层次分析法和变换分析法被广泛地用到了歧义结构的分析中来。

现代汉语“X+于+VP”格式中“VP”的考察

现代汉语“X+于+VP”格式中“VP”的考察

现代汉语“X+于+VP”格式中“VP”的考察学界对“于”的省略及其相关格式已有颇多研究,但多数集中在对“于+NP”的探讨。

本文对现代汉语“X+于+VP”格式中的谓词性宾语“VP”的构成成分及其语义指向做了考察分析,旨在对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标签:X+于+VP 构成成分语义指向一、引言“于”最早产生于甲骨文,是一个象形字,表示气出受阻而仍然越过,本义是“超过”。

随着语言的发展,“于”在古代汉语中已经是一个很活跃的介词了,可以介绍多种对象,如处所、时间等。

到了现代汉语中,“于”发展出了更多的介引功能。

有关“于”及其相关结构的研究,目前已有相当丰富的成果,如:龚娜(2006)《“X于”结构的多角度考察——兼论“V+P+N”结构》,范宁(2012)《汉语“V双+于+NP”格式及其变异考察》等。

这些文章大多集中在对“X+于+NP”的研究上,对“X+于+VP”关注甚少。

本文拟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对“于”后的谓词性成分进行全面分析,并且对“VP”的构成成分及其语义指向进行考察。

二、“VP”的构成分析(一)“VP”为单个动词(1)他赚了一笔钱,结婚,在家安于写作。

(2)学术期刊应严格实行匿名审稿制度,维护学术的严肃性和公平性,鼓励不畏权威,敢于创新。

例(1)和例(2)中“X+于”结构后的“VP”都是一个单独的动词,如“摆布”“创新”。

(二)“VP”为动词性短语1.“VP”为动宾短语(3)他们不再像以往那样津津乐道于引进了多少“三来一补”项目,而是把重点、精力投放于扶持发展自营工业。

在北京大学语料库(CCL)检索到的语料中,这一类“VP”也是最多的。

2.VP为联合短语联合短语可分为名词性联合短语和谓词性联合短语,这里指的是动词性联合短语。

例如:(4)袁盎敢于直言进谏,为西汉梁孝王刘武怨恨,最后被赐死。

3.“VP”为主谓短语主谓短语“VP”主要是由有陈述关系的两部分组成。

例如:(5)如果你用心审视宋庆龄的每一组照片,你会惊叹于她的优雅无处不在。

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研究现状

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研究现状

理论•综述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研究现状□马婷婷摘要: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研究是句法语义互动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语义指向研究曾在1995〜2005十年间进入高峰 期,但自2008年后逐渐进入瓶颈期,研究成果低水平重复。

本文在梳理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试图指出 语义指向研究的新方向。

关键词: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瓶颈期新方向述补结构•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课题。

现代汉语 语言研究•直强调形式与意义的结合,随着认知语言学的 兴起,语义研究的重要性更为凸显。

因此,从语义指向的 角度研究“动结式”是汉语句法语义互动研究的•个突破 口,是建构汉语语义语法体系的重要内容。

一、结果补语的界定结果补语是现代汉语补语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果补语内部冇两种语义类型:1.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结果;2.表示对动作的评价、判断(刘月华等,2001:534)。

结果补语是补语的•种语义类型,经常直接粘附在动词或 少数形容词后使用,其句法表现形式为“动结式”,也叫 “述结式”①。

“动结式”这-术语最早由吕叔湘( 1980)提出,他将动词和补语直接粘着在•起的结构分为两种:•种补语表示趋向,叫作“动趋式”;•种表示结果,叫作“动 结式”。

真正将“动结式”作为•个专题研究的是工力。

工力(1943、1985:81)在《中围现代语法》中提到的 “使成式”是“动结式”的•种典型。

他将“使成式”定 义为具冇因果关系的述语和补语的组合。

后来又进•步从 形式和意义两个角度对“使成式”进行界定(causative form):形式上,及物动词带着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意 义上,•个动词性结构同吋表示出原因和结果。

但是工力 所说的“使成式”与“动结式”之间冇很大的差別。

“使 成式”只是“动结式”的•种典型类型。

“使成式”必须 是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的组合,且补语的语义 必须指向受事。

而“动结式”对前后两个成分的句法限制 相对宽松,所指范围比“使成式”宽泛许多。

试议否定副词_不_的语义指向特征

试议否定副词_不_的语义指向特征

试议否定副词“不”的语义指向特征苏哲(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128)摘要:语义指向分析揭示了句法成分在语法上和语义上的矛盾,指明了句法成分之间,特别是间接的句法成分之间语义上的种种联系,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

本文选取实际生活中的语言现象,采用语义指向分析的方法阐释了否定副词“不”在两个同义句中的语义指向特征。

关键字:语义指向;否定副词;不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3-0085-02引言在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主人公孟凡了有两句挂在嘴边的话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谁不说是呢?”和“谁说不是呢?”。

结合剧中的语境可以看出,这两句话都是一种对对方说法表示赞成的反问句式。

其实,这两句话的唯一不同仅仅在于否定副词“不”的位置有所不同而已。

陆俭明先生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中提出:“副词的语义指向问题就很值得研究。

从语法功能看副词比较单纯,它只能作状语,但是它在句中的语义指向却极为复杂。

……我们既可以从总体上来研究副词的语义指向问题,说明副词在语义指向上的规律,并根据语义指向的不同给副词分类;我们也可以研究个别副词的语义指向问题,……。

”2语义指向的定义八十年代初汉语语法学者在格语法、配价语法、论元结构理论、生成语义学、切分语法、系统功能语法等语法理论的影响下,提出了重视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研究语义结构关系和句法结构关系的不一致性的语义指向理论。

主要的代表学者有:范晓、胡裕树(1992)在《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中说:“语义指向是指词语在句子里在语义平面上支配或说明的方向。

他们把动词的动作方向也作为语义指向研究的内容之一。

”陆俭明先生(2003)谈到“所谓语义指向就是指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个成分直接相关。

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一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法。

语义指向分析刍议

语义指向分析刍议

语文研究 1998年第3期(总第68期)语义指向分析刍议周 刚80年代以来,我国汉语语法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语义分析方法,就是语义指向分析。

随着语法研究从描写到解释不断深入和发展,语义指向分析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对这一方法的系统探讨和研究还不多见,本文旨在对语义指向分析的演进、类型、作用和语义指向的形式标志等问题加以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语义指向分析的演进1 1 语义指向分析的来源关于语义指向分析的来源,语法学界已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陆俭明1995)语义指向分析产生于80年代,胡树鲜(1982)在 两组副词的语义特点及其多项作用点 一文中已有萌芽,沈开木(1983)开始提到语义关系上的 指向 ,而第一次完整使用语义指向这个术语的是刘宁生(1984)。

另一种则认为(沈开木1996),语义指向是由 指向 演化而来, 指向 是吕叔湘对沈开木(1983)一文审稿时提出来的,后来邵敬敏(1985)提出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

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其实语义指向分析的源头还可以追溯到60年代,文炼(1960)就已指出汉语的句子在形式和意义上的不一致性,并且具体分析了这种语法现象: 他洗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他看小说看得着了迷。

第 两句的格式相同,都是 主 谓 宾 谓(重用) 补 。

但是表达的语义关系不完全一样:第 句的补语是说明宾语的,而第 句的补语是说明主语的。

文章虽然没有用到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但是使用了 说明 一词,相当于语义的指向。

接着,李临定(1963)进一步讨论了有关补语跟其他成分的语义关系问题,却也没有使用 语义指向 这一术语,而延续使用 说明 一词。

语义指向分析方法至此呈现萌芽状态。

到70年代末,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1979)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 在语义上A指向C 的说法: 也有这种情形:论结构关系,A应该属于B,但是在语义上A指向C,例如:(a) 圆圆的排成一个圈 (圆的圈)|(b) 走了一大截冤枉路 (走得冤枉)|(c) 几个大商场我都跑了 (都总括几个)。

汉语语法学的一份书目

汉语语法学的一份书目

汉语语法学的一份书目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

———《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版。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版。

———《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版。

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1版。

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

——《现代汉语语法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主编(方绪军著《现代汉语实词》、张谊生著《现代汉语虚词》、齐沪扬著《现代汉语短语》、陈昌来著《现代汉语句子》、范开泰、张亚军著《现代汉语语法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

———《汉语语法三百问》,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版。

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版。

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范晓、张豫峰等《语法理论纲要》,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1版。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

———《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版。

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版。

邹韶华《语用频率效应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版。

———《求真集:对汉语语法问题的一些思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1版。

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修订本),语文出版社,1997年第1版。

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版。

———《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1978—2008)》,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版。

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语法研究人门》,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版。

马庆株主编《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论著指要》,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版。

———主编《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论文精选》,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版。

“加合”类副词性关联词语在BBC经典剧中的语义对比和搭配机制研究

“加合”类副词性关联词语在BBC经典剧中的语义对比和搭配机制研究

“加合”类副词性关联词语在BBC经典剧中的语义对比和搭配机制研究摘要:文章基于话语功能和话轮理论,以“only”和“只是”为例,从互动语言学角度对BBC四部经典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加合”类副词性关联词语进行对比研究,探究这两个词在口语体中的语义关系、搭配机制和话轮构建功能。

研究发现两者在语义表达,搭配衔接方式上有所异同,并且“only”位于话轮首时可以起到开启话轮的作用,而“只是”不仅可以开启话轮还可以延续和保持话轮,希望本文能为这类词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帮助读者,特别是大中小学生了解汉英口语体的共性和差异。

关键词:副词性关联词语语义关系搭配机制Semantic Comparison and Collocation Mechanisms of Additive AdverbialConjunctions in the BBC Classic TV SeriesZhang Yu, Yuan Surong(200234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Shanghai)Abstract: Based on discourse-functional grammar and turn-taking theory,this paper compares additive adverbial conjunctions “only” and “只是”in the four BBC classic TV se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 to explore 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s,collocation mechanisms and turn-constructing functions ofthe two words in the colloquialism,and discovers that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semantic expressions as well as collocating cohesive modes.“only” can initiate the turn,and“只是” does not only open it but also can continue an d maintain the turn.We hope the paper can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deep studies of such words,while help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commonalities and diversities of spoken Chinese and English.Keywords: adverbial conjunctions semantic relationships collocation mechanisms一、引言“只是”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有不同的语义和句法功能,它既可以作连词,在句中起到关联作用,又可以作为副词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卢英顺语言学讲义

卢英顺语言学讲义

卢英顺语言学讲义
卢英顺是中文的语言学家,他的讲义主要涉及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方面。

在语言学的基本概念部分,卢英顺讲解了语言的定义、语言的功能、语言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语言与意义的关系等内容。

在语音学部分,卢英顺介绍了音素和音位的概念,以及音素的分类和组合规则等内容。

在语法学部分,卢英顺讲解了词类、句法关系和句法规则等内容,并介绍了语法分析和句法树的方法。

在语义学部分,卢英顺介绍了词义的构成和表示方法,以及词义的语言和文化因素等内容。

在语用学部分,卢英顺讲解了话语的理解和表达,以及语用规则和言语行为的理论等内容。

卢英顺的讲义语言简明易懂,通俗易懂,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语言学的基本知识。

试论语义指向分析法

试论语义指向分析法

试论语义指向分析法作者:程树铭汤梦甜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从三个角度对语义指向进行了分析,分别是特殊句式中的语义指向、歧义句中的语义指向、具体词类中的语义指向,旨在通过对语言的不同方面的探讨发现语义指向可以研究的更多视角,希望能加深对语言内部机制的认识。

关键词:语法分析语义指向特殊句式歧义句词类一、语义指向的含义及其分析法的产生(一)语义指向的含义语义指向分析法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在语法学界虽已达成共识,但对于语义指向的含义却各有说法。

范晓(1992)、胡裕树(1994)认为语义指向是指句子中词语在语义平面上支配或说明的方向。

卢英顺(1995)认为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的某个成分在语义上和其他成分(一个或几个)相匹配的能力。

沈开木(1996)认为语义指向是指一个词指向它的对象的能力或特性。

陆俭明(1997)认为语义指向是指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一成分相关。

王红旗(1997)把语义指向看作是处在句子的同样句法位置上的具有同样语法性质的词语,可以同句子的不同句法成分发生语义联系的现象,是句法成分的语义关系同语法关系相对应的现象。

周刚(1998)认为语义指向指的是句子中某一个成分跟句中或句外的一个或几个成分在语义上有直接联系,其中包括一般所认为的语义辖域。

邵敬敏(2001)认为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其他成分之间在语义上的联系。

虽然学者们对语义指向的含义表述各异,但核心内容是相同的。

我们认为,语义指向就是句子中某个句法成分跟另外的句法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

(二)语义指向分析法的产生现代汉语的语法分析法主要有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成分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语义成分分析法等。

其中的语义指向分析法主要是从语义关系的角度来分析语法。

语义指向分析法的产生与语法结构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

任何一个句子的组成成分之间总是同时并存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

副词_只_的语义指向及语用歧义探讨_徐以中

副词_只_的语义指向及语用歧义探讨_徐以中

X 本课题的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十五0 规划项目( 01J 740001) 和江苏省/ 333 二期工程0 科研项目经费 的资助。本文的写 作 得到了杨亦鸣教授的悉心指导, 谨致谢忱。
# 48 #
义也表示 º 义, 也不能 解释下 面的例 句里的 现象, / [ 我 没教 过英语] , 只 学过英语0 。这里 的/ 只0 指向/ 教0 , 它 既不 表示 ¹ 义也不表示 º 义。所以周文中同时也承认/ 用语义 指向分 析法来分化, 比较简 单方便0 。但周 文没有 明确指 出语 义指 向的不同是由于语用前提的不同这一深层原因。
需要说 明的是, 在实 际话语 中,/ 只0 每 次指向 的成 分越 多, 句子的可接受性或自然性就越小, 比如:
( 5) [ 王老师没教过英语] , ( 王老师) 只 学过 英语。
( 6) [ 王老师没教过法语] , ( 王老师) 只 学过 英语。
我们发现例(5)在语感上比较自然, 例(6)的可接受性 就要差
2. 2 我们认 为/ 只0 在同一 句子中 可以有 不同的语 义指 向, 这种语义指向的不同主要是 由于语 用前提 º 的不同 造成 的。卢英顺( 1995a) 在 考察英 语中的/ only0 与汉 语/ 只0 异同 时也发现,/ 位于句 中的- only. 和- 只. 离 开一 定的 语境 和上 下文, 可以指向它后面其他所有成分0 。为了便于说明, 请看 这样一个例句:
NP + 只 + V + N2 + N3
由于/ 只0 可以指向句中除前面主语以外的大多数成 分, 因此上述公式可改写为:
NP + 只 + X1+ X2 + X3
2. 5 / 只0 每 次不仅可以指向一个 单项, 也 可以同时指向 几个项的联合体。换句话 说, 仔 细考察 后, 我们发 现/ 只0 还 可以同时指向/ 学过0 、/ 几年0 和/ 英语0 三个项目。如,

_上去_句法_语义特点探析

_上去_句法_语义特点探析

第34卷第4期Vol.34 .4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 our nal of A nhui Normal Univ er sity(Hum.&Soc.Sci.)2006年7月July.2006!语言研究∀#上去∃句法、语义特点探析*卢英顺(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关键词:趋向动词;上去;认知图景;结构隐喻摘%要:句法上,#上去∃可用作一般动词,但更多的是用作补语;位于其前的动词有的具有[趋上]语义特征,这是#上去∃的典型用法。

语义上,#上去∃的典型特征是表示客体在空间领域由较低处向较高处某一目标位移,这一语义特点可以分解为[趋上]、[空间]、[位移]和[到达]。

其他用法都是对典型用法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的偏离。

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06)04047806C ognitive Exploration of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Directional Verb shangqu in ChineseL U Ying shun(Dep ar tment of Chinese,Fudan Univ er sity,Shanghai China,200433)Key words:directio nal verb;shangqu;cog nit ive scene;metaphorAbstract:F irst o f all,this paper gives a compr ehensive descript ion of the sy ntactic and semant ic featur es of the directional v erb#shangqu∃in M andarin Chinese.Syntactically,it can be used as an or dina ry ver b,but in most cases,it is used as a co mplement o f a v erb.Some ver bs coming ahead o f it hav e the feature[ascent].Semantically,the ty pical features o f the w or d#shangqu∃can be divided into t he follow ing:[ascent], [space],[displacement]and[ar riv al].O ther uses ar e the results that"shang qu"dev iates fro m it s typical use.I n the r est part of the paper,an ex planatio n o f the features mentioned abo ve is g iv en by means o f the cog nit ive scene and str uctura l metapho r,etc.%%与#起来∃、#下来∃、#下去∃相比,语言学界对#上去∃的研究比较少,只是刘月华[1]、吕叔湘[2]对它的用法作了比较详细的列举,不过多停留在描写的层次,因而或有缺乏概括性之嫌,或不能涵盖复杂的语言现象。

韩国语形容词性状语的语义指向分析

韩国语形容词性状语的语义指向分析

韩国语形容词性状语的语义指向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例句的分析,考察了韩国语中形容词性状语的语义指向和其与汉语中的对应情况。

通过语义指向的分析总结出状语指向不同成分时应该变为哪种形态,掌握韩汉互译过程中句子成分之间出现哪些变化。

【关键词】状语语义指向形容词一、引言语义指向指的是句法结构的某一成分在语义上和其他成分(一个或几个)相匹配的可能性。

语义指向研究的是句子成分之间在语义上的搭配关系,句法结构研究的是句子成分的组合关系。

语义上的搭配关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组关系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是不一致的。

一般来说,我们在对状语的语义指向作静态分析时,状语的语义指向是确定的,而这种确定性是有深厚语义基础的。

这决定于状语在深层结构中与其他成分的同现关系。

乔母斯基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理论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相互转换提供了一套转换规则,可以使隐藏在表层结构之后的深层语义关系在表层结构中体现出来。

但是,在表层结构中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状语和状语的语义指向这两个成分能够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法结构中;二是状语和状语的语义指向之间存在着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

即以句子中主要成分(状语所指向的成分)为陈述对象,修饰成分(状语)为陈述部分。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各种不同的状语的语义指向。

在韩国语中目前还没有引用过语义指向这一概念,我们可以通过语义指向分析在中国的研究来研究韩国语状语在语义指向上指向哪些成分。

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韩国语动词做谓语的句子中,形容词性状语的语义指向问题,并考察与汉语的对应关系。

二、语义指向1.指向谓语韩国语的形容词性状语在语义上可以指向谓语。

这体现出了句子结构和语义关系相一致的一面。

2.指向主语状语用来修饰谓语,但语义却指向主语,这说明语义搭配关系和句法结构是不一致的。

三、形容词性状语同汉语形容词状语的对应关系中国人学习韩国语时遇到的困难之一是状语的变形问题。

即同一个形容词可以变形为不同形态的状语。

这不同形态的状语在语义上有很大的差别,导致韩汉互译有困难。

论趋向动词问题

论趋向动词问题

第27卷第1期2001年3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f Xuzhou N o rm al U n i .(Ph 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V o l .27,N o.1M ar .,2001[收稿日期]2000210212[作者简介]卢英顺(1962—),男,安徽无为人。

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文学博士。

论趋向动词问题卢英顺(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33) [关键词] 趋向动词;句法;语义[摘 要] “趋向动词”这一提法由来已久,似乎已为大家所认同。

笔者认为,这种提法不妥。

文章以“起来”、“下去”和“下来”为例,从句法、语义角度对它们进行考察,发现:在共时平面,它们的功能已经明显分化,因而不宜笼统地称之为趋向动词,应该将它们进行分化,兼属动词和助词。

[中图分类号] H 14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6425(2001)0120039205 一、趋向动词概述趋向动词指的是“上、下、进、出、来、去”以及“起来、下去、上来、上去”等具有一定方向的词。

从汉语语法学的历程来看,各家对趋向动词的界定不尽一致,对趋向动词的归属也存在着相当的分歧,[1](P186—194)与此相关的是对“动词+趋向动词”结构的看法不一。

从研究结果来看,早期对趋向动词的处理有点简单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到90年代,对趋向动词的研究越来越细致化,也越来越科学化,比如范晓根据动趋式的形式特征和语义特征上的差异,把“V 上”分为四类:动趋式、准动趋式、动结式和动态式,每一类里又分成若干次类。

[2](P313—328)动趋式内部的分化,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对趋向动词本身的不同处理,这是符合语言事实的。

关于趋向动词“起来”,吴洁敏[3]、贺国伟[4](P110—118)也作了比较细致的描写。

遗憾的是,对趋向动词较为细致的研究还没有全面展开,其他的趋向动词如“下去”、“下来”等等似少有问津。

语义指向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义指向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义指向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一、语义指向分析是什么(一)什么是语义指向?目前学术界有这样几种看法,范晓、胡裕树(1992)认为,“是词语在句子里在语义平面上支配或说明的方向”;卢英顺(1995)认为,“指的是句法结构的某一成分在语义上和其他成分(一个或几个)相匹配的可能性”;沈开木(1996)认为,“是一个词指向它的对象的能力或特性”;陆俭明(1997)认为,“指的是句中的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一个成分相关”;王红旗(1997)认为,“处在句子的同样句法位置上具有同样的语法性质的词语却可以同句子的不同成分发生语义联系的现象,是句法成分的语义关系同语法关系不对应的现象”;周刚(1998)认为,“语义指向是句子中某一成分跟句中或句外的一个或几个成分在语义上有直接联系,其中包括一般认为的语义辖域”。

以上各家说法虽稍有差异,但总的意思是语言单位中某一语法成分在语义上直接与哪一个语法成分相联系。

因此,利用语义指向的理论来分析语言中的语法现象,并加以解释说明的方法就是语义指向分析。

(二)语义指向分析的现实基础众所周知,语言是在线性序列中生成的,语法关系也只能在线性的序列中得以实现。

然而各种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语义是非线性的,而是立体的”。

立体的语义结构由线性的语法结构来实现,语义结构与语法结构的不对应现象是难以避免的。

陆俭明也曾经强调说“相同的语法结构关系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的语法结构关系也可以表示相同的语义结构关系”。

其次,汉语自身的特点是语义指向分析的又一个现实依据。

汉语是一种形态很不发达的语言,在一个语言片段中没有明显的形态上的标志。

汉语的语言片段更多的是靠意义相合组合在一起,所以在组合中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排列顺序,而且没有形式上的标记。

(三)语义指向分析的理论基础语义指向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汉语语法研究中形成一股热潮,有其必然性。

50年代起,我国的语法研究开始受到美国结构主义语法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先后出现了一批成功运用描写语法学的理论和论著,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只重形式而忽视意义的倾向。

第六讲 语义指向分析

第六讲 语义指向分析

第六讲语义指向分析6.16.1.1 我们在第四章把语义特征分为三类:词汇语义特征、结构语义特征和语用语义特征。

其中词汇语义特征决定词语在句法结构中的分布特征,或者词语之间相互组合的可能性;结构语义特征和语用语义特征则跟表达意图或话语环境有关,有时结构语义特征和语用语义特征可能相互重叠在一起。

例如:1a.b.c.d. (1)中各例的“香喷喷”在词汇语义特征上都跟“猪蹄”相容,但不同位置对“香喷喷”所赋予的结构语义特征有所不同:(1)a直述状态,具有[+直述]的结构语义特征;(1)b强调主观努力的状态,具有[+主观努力]的结构语义特征;(1)c强调行为结果的状态,具有[+强调]的结构语义特征;(1)d表示补充或说明,并无强调意味,具有[+补说]的结构语义特征。

这些由结构赋予的语义特征同时也是说话人根据话语环境对词语的语序自觉调适的结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结构语义特征和语用语义特征有时具有一致性。

6.1.2 可以看出,词汇语义特征是稳定的,而结构语义特征和语用语义特征则随着结构或语序的变化而改变。

因此相比之下,词汇语义特征是第一位的,而结构语义特征和语用语义特征则是第二位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前者在言语活动中由结构或语序赋予的一种附加意义,或叫做寄生意义。

因此,一旦词语的词汇语义特征跟句中或句外相关实体不存在语义上相容的可能性,整个句子就变得不可理解,尽管其结构语义特征和语用语义特征仍然存在。

例如:2a.b.c.d. (2)b-c的“香喷喷”在人们的认知环境里,很少跟“中药”的味道发生联系,因此在受话人的解码过程中不能在句中找到具有与之相容的语义特征的词语,整个句子的合法性可疑。

这种情况说明,一个词语要进入句子发挥交际作用,就必定与句中别的成分或交际语境中的某一实体存在语义上的联系,反过来说,一个合法的句子的各个组成成分总是能够在句中或交际语境中找到与之组配的对象。

任何一厢情愿的组配都会造成不合格的句子。

宾内定语和主内定语的语义指向研究

宾内定语和主内定语的语义指向研究

第一章 概述1.1关于语义指向1.1.1 语义指向的提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的汉语语法研究往往形式与语义相互分离。

在研究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单从结构关系入手或单从语义的角度来寻求汉语语法规律都是不全面的,在语言现象中,存在很多结构形式和语义关系不相对应的情况。

在这样的基础上,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汉语语法研究借鉴了大量的国外语法研究理论——生成语法、格语法、生成语义学、切夫语法、系统—功能语法等,逐渐走上了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研究道路。

语义指向分析法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一般认为,语义指向最早是由吕叔湘先生提出的,在《汉语语法分析》中,吕先生明确提出“在意义上A指向C”的说法:“也有这种情形:论结构关系,A应该属于B,但是在语义上A指向C,例如(a)‘圆圆的排成一圈’(圆的圈)︱(b)‘走了一大截冤枉路’(走得冤枉)︱(c)‘几个大商场我都跑了’(都.总括几个..)。

”①这是语法学界第一次明确提出同一句法成分在结构上和语义上的“指向”不一样。

该“说法”引起了一些学者们的关注,并引导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如沈开木(1983)②就是在吕先生的启发下写的,他在文中提到了语义关系上的“指向”。

还有一些学者虽然没有用“指向”二字,如胡树鲜(1982)采用“作用点”一说,但其讨论的内容其实是与语义指向分析一致的。

第一次完整提出并使用“语义指向”这一术语的,是刘宁生(1984)③。

在文中,他分析了由“在”组成的介词结构中居首时的语义指向,指出“在……”在句法上是全句的修饰语,但其语义指向并不一致,可以指向谓语,如“在您门口,我们捡着她丢的一块手绢”;也可以①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2②沈开木.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中国语文,1983(1)③刘宁生.句首介词结构“在……”的语义指向.汉语学习,1984(2)指向主语,如“在掌声中,第一个走进来的是蓝东阳”。

说语义指向

说语义指向

说语义指向卢涌【摘要】We write down semantic orientation as a directed semantic association between semantic components in semantic structure. Combined the practical modern Chinese, this paper gives a definition of semantic orientation 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m-antic orientation and semantic relation , as well as case and semantic scope.%语义指向是语义结构中一个语义成分跟其余一(多)个语义成分间的有向语义关联。

本文结合汉语实际尝试着重新探讨了语义指向的内涵,浅析了语义指向与语义关系,语义指向与语义格和语义辖域之间的关系。

【期刊名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8)002【总页数】6页(P90-94,99)【关键词】语义指向;语义关系;语义格;语义辖域【作者】卢涌【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监测与社会计算研究所/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语义指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便一直是汉语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从理论高度和语言事实方面对语义指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富的成绩。

但遗憾的是,学界至今对语义指向的内涵仍尚无统一的认识,对语义指向和其他语义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往往是不自觉的、零星的分析。

本文将对语义指向的内涵及其相关问题作一些浅薄的分析,从而为现代汉语语法事业提供一点研究材料。

语义指向作为一种理论方法虽然在汉语学界取得了共识。

但是,对于什么是语义指向等这类最根本的问题,学界却意见分歧,难以统一。

《语法、语汇研究十大认识问题》出版

《语法、语汇研究十大认识问题》出版

《语法、语汇研究十大认识问题》出版
佚名
【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卢英顺博士所著《语法、语汇研究十大认识问题》已于2014年4月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作者近20年教学、研究的结晶。

针对学术研究中容易被人忽视的认识问题,也就是语言研究观问题,
【总页数】1页(P122-12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建构主义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语法教学在思想与认识上的契合
2.建构主义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
论与语法教学在思想与认识上的契合3.论“这本书的出版”中“出版”的词性——对汉语动词、形容词“名物化”问题的再认识4.论英语语法的几个问题--《新
编英语语法教程》和《高级英语语法教程》的比较研究5.体现语言学新认识,反映
语法学研究新发展——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五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