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之死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谭嗣同之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谭嗣同之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谭嗣同之死》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学习谭嗣同热爱祖国敢于为革命舍身取义的崇高品质,认识这一人物思想上的局限性。

2、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和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相关文言文常识。

教学重点:1、本文的结构层次2、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和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谭嗣同的政治见解2、对谭嗣同的评价教具准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由前课五人之死意义所以重大,引出舍生取义,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署饮冰子、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

广东新会人。

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著名学者,梁启超12岁中秀才,17岁,次年访康有为,被这为今文经学大师所折服,于是依毅然退出学海堂,从学康三年,自称生平知有学自兹始”。

戊戌政变后,出亡日本,广读西书。

1902年创《新民丛报》。

其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一生著述等身,总约千万余字,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饮冰室合集》较称完备。

1912年回国,1918-1920年旅欧,回国后不遗余力地从事讲学和著述,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史”等。

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

主要著作收入《饮冰室文集》。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

1929年病逝。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

《谭嗣同之死》

《谭嗣同之死》
死亡影响
谭嗣同的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和讨论,激发了人们对于变法的思 考和对于改革的探索。
死亡原因
直接原因
谭嗣同参与的戊戌变法触动了顽 固派利益,被视为叛逆者,因此 被捕并最终被处决。
深层原因
谭嗣同所倡导的改革思想与当时 的封建制度存在矛盾,顽固派对 此极为反感,这也是导致其死亡 的重要原因之一。
促进了思想启蒙
谭嗣同的死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 ,推动了现代化进程。
个人价值
体现了勇气和牺牲精神
谭嗣同选择死亡,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这对个人而言是一种高尚的 价值。
提供了个人成长的启示
谭嗣同的成长经历和思想变化为个人成长提供了启示,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成 长和发展。
1896年,被荐进京做官,先后 任职于户部、度支部等。
时代背景
01
清朝末期,列强入侵,国势衰微,民族危机严重。
02 谭嗣同深感民族危机,开始致力于维新变法。
03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他积极参与新政,力主改
革。
谭嗣同的思想与改革主张
谭嗣同的思想受西方 文化影响,主张“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 。
还提倡发展民族工商 业,学习西方先进技 术,以增强国力。
他主张改革政治体制 ,推崇君主立宪制, 强调法律的重要性。
02
谭嗣同的死亡
死亡经过
被捕经过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 同被捕入狱。
临终遗言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在浏阳会 馆被押赴刑场时,高呼:“有心杀 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 哉!”慷慨就义。
民族觉醒
谭嗣同的死激发了民族觉醒和民众抗争,促进了中国近代史上的 进步和发展。

谭嗣同之死

谭嗣同之死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百多年前,一位吃辣椒长大的浏阳热血男儿,在北京城的刑部大牢里吟咏了这首传诵了一个世纪的绝命诗后,义无反顾地走上菜市口的刑场,在风云变色,草木同悲的天地见证下,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改革运动献上了第一颗大好头颅!这位奇男子就是戊戌百日维新运动中的重要人物谭嗣同。

谭嗣同原本是有机会躲过这场劫难的。

他的日本友人已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是完全可以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跨海东渡到日本避难的。

可是,他却断然拒绝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宁可选择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的流血第一人。

当时,谭嗣同对他的日本友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说完这句话后不久,他就和林旭、杨锐、康广仁、刘光第、杨深秀等五位戊戌变法中坚人物一起慷慨赴难,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壮烈牺牲时,只有卅三岁。

套一句汪精卫后来写的诗,谭嗣同烈士之死,确实算得上是“引刀成一快,不负壮年头”了。

三个月后,维新派人士在日本刊行了谭嗣同的《仁学》,由梁启超作序。

梁启超在序文中写道:“烈士发为众生流血之大愿也久矣。

虽然或为救全世界之人而流血焉,或为救一种之人而流血焉,乃至或为救一人而流血焉,其大小之界,至不同也。

然自仁者视之,无不同也。

何也?仁者平等也,无差别相也,无捡择法也,故无大小之可言也,此烈士所以先众人而流血也。

”谭嗣同信仰大乘佛教,又是一个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士大夫。

割肉喂鹰是佛教所赞颂的大乘菩萨行,成仁取义是儒门千圣相传的心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谭嗣同之所以不欲苟活于乱世,而毅然决然地选择走上断头台,一方面是以实际行动去体现他所信仰的大乘菩萨舍己救众生的大悲愿行,并期以一己之鲜血唤醒四万万中国人的灵魂;另一方面则是以身殉道,宁可抛弃短暂的物质生命,也要实现“道义为之根”的义理生命。

七年级谭嗣同之死教案

七年级谭嗣同之死教案

七年级谭嗣同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谭嗣同的生平事迹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理解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勇精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谭嗣同之死的原因和影响。

运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那段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培养学生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谭嗣同的生平事迹和其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

谭嗣同之死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谭嗣同选择英勇就义的深层原因。

引导学生从谭嗣同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谭嗣同的生平、戊戌变法的背景和过程,使学生对相关历史有初步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谭嗣同之死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戊戌变法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在戊戌变法中,有一位人物为了变法事业英勇牺牲,他是谁?从而引出课题——谭嗣同之死。

2、知识讲解介绍谭嗣同的生平,包括他的出生、成长经历和求学过程。

讲述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和结果,重点突出谭嗣同在变法中的主张和行动。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谭嗣同为什么选择留下来赴死,而不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逃走?谭嗣同之死对当时的社会和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小组汇报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

5、深入探究分析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句诗所表达的情感和信念。

引导学生思考谭嗣同的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6、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谭嗣同的生平、戊戌变法的概况以及谭嗣同之死的意义。

强调谭嗣同的爱国精神和英勇无畏的品质,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勇敢面对困难,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谭嗣同

谭嗣同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历史评价
千古罕见真贵族
再过数百年,人们也很难想象,我中华居然出过这样的人类骄子。

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1840年、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完败于洋夷,1894年竟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滚尿流,“安知蕞尔微三岛,竟敢横行大九州”!内忧外患,国仇家恨,求变之切为5000年所未有;那拉氏乾纲独断,发动政变,仁人志士亡命天涯或喋血街头;天地同悲,万马齐喑;礼仪之邦,原是人间地狱!
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行开天辟地之壮举。

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超前见识羞今人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媚大盗。

”——也就是说,二千年来,无非上面是强盗,下。

谭嗣同是怎么死的

谭嗣同是怎么死的

谭嗣同是怎么死的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政治家以及思想家了,他提倡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可是说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了,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谭嗣同是怎么死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谭嗣同是怎么死的谭嗣同出生于1865年,然而却就义于1898年,谭嗣同从小就和普通人不同,他虽然生长在官宦之家,然而却十分厌恶当朝政府的所作所为,他从小博览群书,喜好各种各样的文经学,然而却对当时的科举制度深恶痛觉,几次都曾故意不被考中,然而这样一位英雄谭嗣同的死,才会让所有人都觉得遗憾。

中日的甲午战争之后,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国家和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清朝政府为了可以自保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割地赔偿的协议,在这危机的关头,以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维新派,想要拯救国家于危难之时,提出了可以发展资本主义的戊戌变法。

然而戊戌变法还没有开始就受到了清朝封建而且顽固的抵制,封建顽固的清朝统治者全力打压谭嗣同等有的维新派观点,尤其是慈禧太后为了可以继续独揽大权,甚至直接幽径了光绪皇帝,并且命人逮捕了谭嗣同为首的众多维新派代表人物,之后在北京菜市处死了谭嗣同,杨锐,杨深秀等戊戌六君子,这就是谭嗣同怎么死的。

谭嗣同的死可以说是国家的一巨大损失了,然而正如其所说的一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革命总是需要人流血牺牲的,谭嗣同愿意用自己的一死唤醒更多的有识之士的救国救民情怀,他愿意用自己的一死来换回国家的自立自强,民族的生生不息。

谭嗣同著作谭嗣同著作可以说数不胜数,比如说谭嗣同最具代表作《任学》等等,在谭嗣同慷慨就义之后,后人把谭嗣同生前的各种著作收集在一起,编成了《谭嗣同全集》,直到现在为止,国内的各大书店以及网络上面都可以找到《谭嗣同全集》,由此可见谭嗣同著作对后人的影响有多大了。

《谭嗣同全集》里面收入了谭嗣同著作的全部内容,其中还包括了谭嗣同在自己生前就已经编撰好的专集,已经定稿的稿本,其中谭嗣同就义之后没有来得及整理的书简也都由后人整理收录到了《谭嗣同全集》里面,可以说《谭嗣同全集》是谭嗣同著作的最全综合了,后人想看谭嗣同的任何著作在《谭嗣同全集》里面都可以找得到。

戊戌变法六君子的处死日期

戊戌变法六君子的处死日期

戊戌变法六君子的处死日期戊戌变法六君子是指哪几个?戊戌变法六君子的处死日期你知道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六君子的处死日期,欢迎大家阅读。

戊戌变法六君子的处死日期戊戌六君子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戊戌变法六君子的人物生平谭嗣同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别署东海褰冥氏,湖南浏阳人。

他是改良主义运动中的激进派,为了变法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谭嗣同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猛烈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并对封建纲常伦理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其思想之激进和深刻,达到了同时代的最高水平,并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的先导。

谭氏富有文学才华,诗文都写得有气势,有词采。

诗作表现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有些山水诗融入了个人的生命感受,抒发了他冲破网罗、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进取精神。

诗风恢阔豪迈、刚健遒劲,所谓"拔起千仞、高唱入云"(谭嗣同《报刘淞芙书》),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入狱时有诗一首:“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谭嗣同全集》。

康广仁康广仁(1867;1898),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

广东南海人。

康有为胞弟。

自少鄙弃八股科考,认为国家弱亡皆由八股锢塞人才所致。

曾纳赀为小吏,深感官场黑暗,挂冠而归。

从美国人嘉约翰学西医,计划在上海创设医学堂,未成。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2月和徐勤等在澳门创办《知新报》,宣传维新变法。

后到上海倡设女学堂。

和梁启超、谭嗣同等发起成立戒(不)缠足(脚)会。

创设大同译书局,刊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作。

1898年春挟金赴京,协助康有为开展维新运动。

主张废八股,开民智。

与御史宋伯鲁谋议上书,请变生童岁科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得旨允行。

由于看到顽固守旧势力强大,变法难以进行,屡劝康有为离京南归,收徒讲学,培养维新人才,待机变法。

戊戌政变时被捕,在狱中说:“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从容就义。

中国历史故事-戊戌六君子之谭嗣同简介 谭嗣同最后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戊戌六君子之谭嗣同简介 谭嗣同最后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戊戌六君子之谭嗣同简介谭嗣同最后是怎么死的?人物档案姓名: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朝代:清朝出生地:湖南浏阳妻子:李闰父亲:谭继洵师父:欧阳中鹄出生时间:1865年3月10日去世时间:1898年9月28日信仰:佛教职业: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主要成就:参加领导戊戌变法等谭嗣同是清末时期著名的革命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当初以自己的鲜血,为维新思想开路,唤醒国人意志的伟大牺牲者。

他生于公元1865年的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祖籍湖南浏阳,父亲谭继洵为湖北巡抚。

谭嗣同出生官宦之家,因此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十岁的时候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也因此受其师影响,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兴趣。

不过十岁之前,谭嗣同曾经有一奇遇。

据说在谭嗣同五岁的时候,曾经因为生了重病,曾经昏死三日,眼见就要没有气了,最后却又奇迹般的活了过来,这也是他的字“复生”的由来。

谭嗣同虽然出生官宦,但是却自有自己的思想。

他喜好经世致用之学,而厌恶空空学问,所以他对“八股文”痛恨异常,写下过“岂有此理”之言。

谭嗣同一生读书颇多,不仅限于儒学。

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后,他又先后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

光绪十年,谭嗣同离家出走,游历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

也许正是有这样的思想和性格,所以谭嗣同才会有革新的气魄,才会有后来为了自己的志向,不畏生死的勇气。

谭嗣同四处游历,读书学习,增长自己的游历学识。

后来甚至开始接触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这也是他维新思想的开端。

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当时在湖南家乡的谭嗣同名听到这个消息,满怀忧愤,开始宣传提倡新学,呼号变法。

他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奠定了维新思想的发展基础。

谭嗣同被杀

谭嗣同被杀

谭嗣同被杀谭嗣同被杀清末政治腐败,外国列强侵略中国,有被瓜分亡国的危险,爱国志士纷起救亡图存,谭嗣同就是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中流砥柱。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祖籍湖南浏阳。

他于清同治四年(1865)三月十日诞生于北京宣武门外烂漫胡同,父亲谭继洵在北京任户部员外郎,后升湖北巡抚。

他幼年丧母,五岁读经、史、习诗、词,曾随北京大刀王五习武,好骑马射箭,锻炼坚强性格。

他二十岁时曾在新疆巡按幕府中任职,后离开新疆,漫游祖国西北、东南各省,眼见各地劳动人民生活困苦情况,开始对社会现实和清朝统治者不满。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他悲愤异常,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他倡导新学,主张变法图强。

光绪二十二年(1896)八月,他任南京候补知府一年,著《仁学》一书。

次年,他积极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设立时务学堂,为推动维新运动而培养精通中外的人才,并参与筹办内河航运、开矿、修铁路等新政。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二月,他倡设“南学会”,后任《湘报》主笔,经常撰文宣传变法维新,宣传湖南自立,全力投入湖南的维新运动,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六月十一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决心变法维新,因这一年是戊戌年,所以叫戊戌变法。

光绪帝为了冲破顽固派对变法的统制,决定起用一些新人来推行变法,于是下令给湖南巡抚陈宝箴,要他即派黄遵宪、谭嗣同来北京。

九月五日,谭嗣同与杨锐、刘光第、林旭受光绪帝召见,并被授予四品衔军机章京(相当军机大臣的助理),特加上“参与新政”四字,使四人参与最高决策。

光绪帝还给四人一道密谕,要他们尽力辅佐变法维新运动,不要顾虑。

他们实际上成为光绪帝的主要助手,经常同皇帝见面,替皇帝草拟谕旨,审阅奏章,并承担光绪帝与变法首领康有为之间的联系人。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也在加紧抵制变法,她一面免除光绪帝亲信大臣翁同龢(he合)等人职务;一面派自己忠实走卒荣禄任直隶(北直隶:约今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山东部分地区)总督,统率北洋军,控制北京。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的生平简介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的生平简介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的生平简介说道谭嗣同,熟悉中国近代史的朋友应该都不陌生,包括他在内的“戊戌六君子”参加变法失败后被杀。

自古以来,想要变法都要付出代价,而谭嗣同也被梁启超成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谭嗣同的相关资料吧!谭嗣同的生平简介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

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

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后来参与领导了发生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变法,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最后怀着“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决心为变法而牺牲,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

虽然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是虚假的,但是他用博爱、平等、自由来冲决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常,在旧中国那个史况下,在激烈的反封建专制主义这点上,有它突出的进步性。

谭嗣同的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

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

七年级谭嗣同之死知识点

七年级谭嗣同之死知识点

七年级谭嗣同之死知识点谭嗣同,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的死是一段悲壮而令人深思的历史。

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说,了解谭嗣同之死是理解中国近代变革历程的重要一环。

首先,我们要知道谭嗣同所处的时代背景。

那是清朝末年,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

内部政治腐败,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苦;外部列强侵略,割地赔款,国家主权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寻求变革,试图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这就是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以实现国家的富强。

谭嗣同积极参与其中,他主张变法图强,倡导改革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西方的思想文化。

然而,戊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顽固派势力强大,他们坚决反对变法,最终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下令搜捕变法人士。

在这危急关头,谭嗣同本有机会逃走。

但他却选择了留下来,决心以死来唤醒民众。

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展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当。

谭嗣同之死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个人角度来看,他的英勇就义体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他不畏强权,为了理想和信念甘愿付出生命,成为了后人敬仰的楷模。

从历史的角度看,谭嗣同的死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变法改革的艰难,也让人们对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动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的牺牲激发了民众的觉醒,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学习谭嗣同之死这一知识点时,同学们还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细节。

比如,谭嗣同被捕后,在狱中写下了著名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句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豪迈气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此外,我们还要思考谭嗣同之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他的勇敢和坚定告诉我们,在追求正义和真理的道路上,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怕困难和挫折。

同时,也让我们明白,改革和进步往往需要付出代价,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不断努力,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民族英雄谭嗣同,被用钝刀行刑,我们难以想象!

民族英雄谭嗣同,被用钝刀行刑,我们难以想象!

民族英雄谭嗣同,被用钝刀行刑,我们难以想象!本文导读:有这样一个人,他被慈禧下令用钝刀行刑,砍了30刀才断气,但他临死前却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惧怕和怯懦,他是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牺牲的,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他便是:谭嗣同。

说起谭嗣同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谭嗣同出生于1865年,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一名维新派人士。

谭嗣同10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读王夫之的思想,受到了爱国主义启蒙。

12岁开始系统学习中国典籍,19岁游历各地、结交名士。

1895年,谭嗣同30岁,他的思想也成熟起来,这时帝国主义正对中国进行侵略,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人民陷入到深重的灾难之中,谭嗣同对此义愤填膺,开始倡导维新变法。

1897年,谭嗣同完成了维新派第一部哲学著作《仁学》,而后又创办了时务学堂,培养维新志士。

1898年,谭嗣同创建南学会宣传变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同年6月的时候,光绪颁布了《定国是诏》,决定变法。

谭嗣同参与领导了这次变法运动,但运动仅持续了一百余日就宣告失败了,故而这次运动又称“百日维新”。

变法之所以失败的如此迅速,一方面因为慈禧太后等人的早有密谋,一方面是因为袁世凯的告密。

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和康有为潜逃,只有谭嗣同、康广仁等六人站了出来,他们也被称为“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很快被抓,并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斩首示众。

人们不知道被斩首的人对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抱着多么深的关切,谭嗣同不怕死,他要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当时麻木不仁的百姓。

慈禧太后痛恨变法之士,本想对谭嗣同等人采用古代的酷刑,但因受关注太大,只得选择斩首示众这种刑法。

虽然是斩首,但慈禧太后不想让谭嗣同“痛快”地死去,于是下令将锋利的行刑刀换成了没有刀刃的钝刀,谭嗣同被坎了足足30刀才断气,他的头是被一刀一刀“锯”掉的。

谭嗣同死前承受的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但他却没有表现出丝毫怯懦,他大义凛然地接受着一切。

谭嗣同视死如归,他用鲜血为人民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谭嗣同:被称为“佛学彗星”,却成为变法流血第一人,慈禧下令用钝刀活剐30下

谭嗣同:被称为“佛学彗星”,却成为变法流血第一人,慈禧下令用钝刀活剐30下

谭嗣同:被称为“佛学彗星”,却成为变法流血第一人,慈禧下令用钝刀活剐30下1898年,33岁的谭嗣同被捕入狱,妻子李闰买通狱卒见到他后愧疚地说:“让我为你生一个孩子吧!你不能后继无人!”谭嗣同断然拒绝,见妻子面有哀色,便对她说了一番话,李闰这才释然。

这世上最美的爱情莫过于双向的奔赴,谭嗣同和李闰同岁,在18岁那年因为包办婚姻而结成夫妻。

幸运的是,他们像是天生配套的钥匙和锁,彼此是那样契合。

但是,他们的爱情有两大遗憾:未能生育子女,不能共赴白头。

提起谭嗣同,很多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他那一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梁启超说谭嗣同是“中国为国流血第一人”。

自古变法总是伴有流血和牺牲,谭嗣同原本出身官宦之家,父亲是手握重权的湖北巡抚兼湖广总督。

这样的家境他本可以富足地躺平,但是他自小就与众不同,不是因为他天赋异禀,博古通今,而是他是个有想法的青年。

12岁那年,谭嗣同看着因循守旧的八股文,愤恨地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四个字,他的新思想也逐渐在萌芽。

1883年,谭嗣同的父亲与同在户部任职的同乡约定了儿女婚事,两个18岁的少男少女就此结为夫妻。

幸运的是,他们都是为新思想而歌的有志青年。

最重要的一点,他们两个都是自小失去了亲生母亲,彼此的慰藉成了他们未来生活里最温暖的存在。

为了考取功名,谭嗣同走南闯北,和李闰常处于聚少离多的状态。

但是,贤惠孝顺的李闰深得公婆心意。

有一次,谭嗣同的父亲见到李闰的父亲说:“咱们两个老头子真是走运,因为你有个好女儿,我有个好儿媳。

”说罢,两人相视一笑。

但是,李闰也有美中不足。

成婚6年时,她诞下了一子。

可惜,这个孩子在一岁那年早夭,李闰从此再未有孕。

即便她再崇尚新思想,仍然因不能为谭家延续香火而深感内疚。

为此,李闰提出了要为谭嗣同纳妾的请求,却遭到了谭嗣同的断然拒绝。

李闰百折不挠,常常由各种话题引到纳妾传宗接代上,都被谭嗣同温柔的话语打断了。

此时谭嗣同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事,而是天下大事。

清末四公子的结局如何?被杀或忧愤而死

清末四公子的结局如何?被杀或忧愤而死

清末四公子的结局如何?被杀或忧愤而死本文导读:谭嗣同谭嗣同,清末四公子之一,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维新派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其父谭继洵时任湖北巡抚。

1884年(光绪十年),谭嗣同离家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

《马关条约》签订后,满怀忧愤的谭嗣同在家乡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图强。

之后更与康有为等联合各地举人发起公车上书。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

下诏授给谭嗣同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

但这次变法在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破坏下仅历时百日就宣告失败,光绪帝被囚禁于中南海瀛台。

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之后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

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丁惠康,清末四公子之一,字叔雅,号惺庵,广东丰顺人,清末藏书家,福建巡抚丁日昌之子。

其父丁日昌历任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州船政大臣,福建巡抚,总督衔会办海防、节制沿海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

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和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雅好藏书,为官之余,搜罗古刻善本,不遗余力。

丁惠康20岁赴京读书,结交名流谭嗣同等人,忧国伤时,研讨方略。

其父“持静斋”所藏之书10余万卷,他尽发而读之,悉数被其继承。

曾仿莫友芝、江标所辑《持静斋书目》之体列,撰《清经籍志》,惜未成而卒于1909年。

陈三立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人,清末四公子之一,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

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

《谭嗣同之死》对译

《谭嗣同之死》对译

谭嗣同之死译文至初六日变遂发。

时余方访君寓,对坐榻上,有所擘划,到初六日,政变就发生了。

当时,我正在谭嗣同的寓所拜访他,相对坐在榻上,筹划着救助皇上的办法,而抄捕南海馆(康先生所居也)之报忽至,旋闻垂帘之谕。

可是搜查康有为住处,逮捕康有为的消息忽然传到,不久,又听说西太后垂帘听政的诏书。

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谭嗣同从容地告诉我说:“以前想救皇上,已经无法可救,现在想救康先生,也已经无法可救。

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我已经没有事可做,只有等待死期了!虽然这样,天下事情知道它不可能却要做它。

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您试着进入日本大使馆,拜见伊藤先生,请他发电报给上海领事来救护康先生吧。

”余是夕宿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

捕者既不至,我这个晚上就住在日本使馆,谭嗣同整天不出门,等待逮捕他的人。

逮捕的人结果没有来,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

就在那第二天,进入日本使馆,和我相见,劝我去日本,并且携带了他所著的书和诗文辞稿本数册。

家信一箱,托付给我。

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说:“没有出走的人,就没有办法谋取将来的事,没有牺牲的人,就没有办法报答贤明君主。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遂相与一抱而别。

现在康先生的生死不能预料,程婴、杵臼、月照、西乡,我和您分别充当他们。

”于是互相拥抱一下就分别。

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初十日遂被逮。

初七、八、九三天,谭嗣同又和侠士们商议救护皇上,事情终于没有成功。

初十日,就被捕了。

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

再四强之,君曰:被捕的前一天,有几位日本志士苦苦劝他去日本,谭嗣同不听;再三劝他,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各国变法,没有不经过流血就成功的,现在中国没听说有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人物故事-谭嗣同:从封疆大吏之子到阶下囚!

人物故事-谭嗣同:从封疆大吏之子到阶下囚!

谭嗣同:从封疆大吏之子到阶下囚!(谭嗣同)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刑场人山人海,围观6名“死囚”行刑过程,据说,其中一位,被刽子手以钝刀 锯头”30余刀,方才气绝,围观者无不惊骇,这个人,就是谭嗣同,在当时没人明白,一个封疆大吏的儿子,是如何落到砍头的境地的。

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谭家是当地的大宗族,祖辈家道中落,到谭嗣同父亲谭继洵这里,他以科考入仕,勤勤恳恳,备受重用,仕途顶点,他官至湖北巡抚,成为管辖一省地方之封疆大吏,重振家族,所以,谭嗣同的家世背景非常显赫。

谭继洵,作为一个身负衰败家族所有期望的人,他少年发奋,中年勤政,他深知教育对一个家族的重要性,因此对谭嗣同悉心培养,这样的家庭氛围下,谭嗣同丝毫没有纨绔子弟的轻浮习气,反而勤学自立。

谭继洵的升迁赴任之路,就是谭嗣同少年时的人生轨迹,他一直将儿子带在身边,到一地便寻名师教授,在北京、在西北、在湖南,这个过程中,谭嗣同小小年纪就见识了不同的人文地理,有了国和家的大概念,我们都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明白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上述内容,就是谭嗣同成长的客观环境,这样环境中成长的谭嗣同,心怀天下,由于年少就流转各地,他非常喜欢游历,19岁时,他开启十年漫游,往来于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苏、安徽等地,遍历名山大川,总行程八万余里,几乎绕地球一圈,他结交了很多志士,眼界更加开阔,对国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逐渐开始怀疑,接受过的教育,因为他发现,这样的教育下,国力衰微,列强虎视眈眈。

巨大的危机感,让谭嗣同大量购买西学书籍,外国历史、地理、政治、宗教及时事评论类书籍,给他打开了一扇大门,让他惊觉 国家落后西方多矣!”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惨败,谭嗣同深受刺激,思想学术大变,由旧学彻底转向了西学,萌生变法救国的思想,接下来的一切,历史课本中有非常详细的描述,谭嗣同参与创办时务学堂,宣传民权;创办南学会,开启民智;创办“ 湘报》,号召群众救亡御侮!谭嗣同坚定的革新之路,一次次触及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得到光绪帝一定的支持,这位平庸一生的皇帝,或许也曾想过改变这内忧外患的现状,1898年6月,他任命康有为为参赞新政,谭嗣同等四名维新志士为 军机四卿”,并在103天的时间内,陆续颁布230余条,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触犯了以慈禧为首顽固派利益。

中国历史故事-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的老婆是谁?他有没有后代?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中国历史故事-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的老婆是谁?他有没有后代?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中国历史故事-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的老婆是谁?他有没有后代?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生于公元1865年,去世于公元1898年,三十三岁便去世,可谓是英年早逝。

此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派人氏。

后来领导戊戌变法,随后变法失败,被斩杀,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之一。

鲁迅曾言:“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句话用来形容谭嗣同再合适不过了。

这位为了国家和自己的志向,不惜牺牲生命的勇士,绝对是后人需要尊重和敬仰的人。

如此大才,所娶妻子定然也不是一般人。

谭嗣同的妻子名叫李闰,是长沙宿儒李篁仙长女,出生书香门第。

李闰自幼时起便好博览群顺,擅胜诗韵,被推列晚清“湘中五子”。

年长之后,风采更甚,于十八岁之时嫁给谭嗣同为妻。

夫妻二人婚后育有一麟儿,但是却早夭去世,谭嗣同三十三岁去世后,没有血脉遗存。

谭嗣同领导戊戌变法之时,李闰陪同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南归浏阳道上。

当听到谭嗣同被斩首的消息传来后,李闰痛彻心扉,当即便由船首跃入湘水,欲殉情而死,后来幸好被人救回。

李闰苏醒之后,便立刻赶往长沙巡抚衙门。

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为同情戊戌变法之人氏,当即接见了李闰,好一番安慰。

李闰悲声道:“吾先曾谋虑如何救谭君,现在惟愿朝廷速治罪捕吾。

如此,则吾与谭君即可相会于地下矣。

”话还没说完,便从袖间抽出一把匕首,当即便抹颈自刎!鲜血喷溅巡抚一身。

观此情景,衙门中人无不惊惧异常,连忙叫来大夫,为其包扎伤口,并将其小心翼翼送回谭府。

第二日李闰醒来,不关心自己的伤势,当即便向丫鬟问道:“刑场杀夫之监斩者是谁?”当听到名字之后,李闰咬牙切齿,神情憎恨,颈伤顷刻迸裂,血沫飞出一丈多远,气绝而殒!此时,谭嗣同就义北京尚未足旬。

传说将其大殓入棺时,人们发现:死者仍两手攥拳,紧不可解,满口银牙已尽数咬碎,颈间的血流积胸前,竟凝成一碗口大小的“刀”字。

谭嗣同本可以随来梁启超等人一同逃亡,但是最后他却选择了直面死亡,并且还曾经直言说过,他的死可谓是死得其所。

太惨了,谭嗣同被抓后,足足砍了三十多刀才断气

太惨了,谭嗣同被抓后,足足砍了三十多刀才断气

太惨了,谭嗣同被抓后,足足砍了三十多刀才断气谭嗣同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在十九世纪末期的时候,谭嗣同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起说服光绪皇帝,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这场变法革新在我国的近代史上可以说是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最终,这次变法以失败,但是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而谭嗣同也在变法失败后被慈禧抓捕,最终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迫害身亡。

戊戌六君子对于谭嗣同而言,他本有机会和康有为等人一样逃跑,但是在他看来,如果此时此刻逃走了,他的革命决心就无法显现出来。

正因如此,为了表达自己对于革命的坚定态度,也为了唤起当时百姓心中的革命斗志,谭嗣同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赴死刑场。

不仅如此,在临刑前,谭嗣同浩气凌然对众人说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从这两句诗中,就能够感受到谭嗣同身上壮烈的革命斗志与激情。

临刑前的谭嗣同在慈禧太后抓住这些维新人士之后,她并没有快刀斩乱麻,将他们立刻处死。

为了巩固自己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此时此刻的慈禧太后想尽一切办法去折磨这些革命人士,希望能够对百姓们起到警示的作用。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谭嗣同被判处了斩立决的罪名,而且刑具还被换成了没有开过刃的刀具。

在处死谭嗣同的过程中,每一刀都有着非常深厚的力道,但是又不足以将脖子切断。

最终,谭嗣同被砍了三十多刀后,惨绝的离开了人世。

谭嗣同被斩头的场面在当时的行刑现场,很多百姓并不知道真实情况,在他们看来,谭嗣同只是一个不忠于朝廷的乱臣贼子,因此并不值得同情。

但就在这种情况之下,谭嗣同依然喊出了一串强有力的宣言,那就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从谭嗣同的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股非常强大的革命力量,即使当时的人们还不能理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谭嗣同对于我国近代社会的革命所做出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谭嗣同以及部分维新人士虽然说戊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近代社会的思想起到了非常大的启蒙和解放作用,并且,在此次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的新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谭嗣同之死》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谭嗣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认识人物思想的局限性;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了解“新文体”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南海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曾吟联一副凭吊友人: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让康有为因为他的离去一度万念俱灰的人就是谭嗣同(字复生)。

超链接视频短片《谭嗣同》。

作者、背景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学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与康有为联合1300多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创办维新团体“强学会”,与康有为共倡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作为改良派的主将,与革命派论战,遭到反对。

引进介绍西方文化,发起领导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运动,成为“五四”文体改革的先导,创造了一种新的散文体裁“新文体”,将小说提高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地位。

作品结集为《饮冰室文集》。

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得到要巩固清朝统治、急于从慈禧手中将国家权柄夺回来的光绪皇帝的支持。

戊戌年(1898)6月11日,光绪帝宣布变法。

封建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和旧官僚感到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威胁,立即采取措施,派*诈阴险的荣禄任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以重兵控制北京政局,9月21日发动政变。

新政只维持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三.解读课文(一)介绍谭嗣同的出身、性情,交代其初学新学的情况。

倜傥:豪爽洒脱。

淹通:深通。

故操心危,虑患深:语出《孟子·尽心上》,内云:“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意思是说,受疏远的大臣和地位卑*的儿子,经常操心着危难的事,深深忧虑着祸患的降临,所以能通达事理。

补充:古代年龄称谓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â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 diã)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二)介绍谭嗣同撰述《仁学》的由来及其在湖南从事新政的情况。

需次:挨着次序,等待补官。

冥探:深探。

心法:思想方法。

衍绎:发挥。

提倡桑梓:(在)家乡提倡(新学)。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三)介绍谭嗣同北上从事新政的情况。

国是:国事,国家大事。

辟:由君王征辟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大病:名词活用作动词。

患重病。

入觐:朝见皇上。

超擢:破格提拔。

少:同“稍”,稍微。

锐意:意志坚决,勇往直前。

问题讨论:1课文写光绪与慈禧矛盾紧张,有两个字十分传神,是哪两个字?光绪对慈禧是“畏”,因手中无权,“不敢行其志”。

西后对光绪则是“忌”,虽然大权在握,但光绪毕竟是皇帝,一旦得势,无可挽救。

一个力图守旧,一个意欲维新,矛盾不可调和。

2.课文写光绪破格提拔谭嗣同有什么作用?一是表明光绪急切地推行新政,实施变法。

二是交代光绪与慈禧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

三是为谭嗣同自甘牺牲“以酬圣主”埋下伏笔。

四、总结本堂课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四、五、六段。

1、第四段:介绍谭嗣同密谋袁世凯,以图解救光绪帝的情况。

君不之信:他不相信这件事。

宾语前置。

故事:旧例。

无所为计:计,办法、计策。

讲中外之故:讲求(研究)中国和外国(强弱不同)的原因。

缓急:偏义副词,偏指急。

激切:激昂、恳切。

径造:直接到达。

旷代:当代没人比得上。

首:告发。

皆受荣所节制:被动句。

健者:强有力的人。

参劾:向君王或国家元首告发。

市恩:把私人的恩惠来讨好人家。

条理:具体措施。

袁复召见:被动句。

问题讨论:在这一段中对谭嗣同这个人物刻画很生动,性格跃然纸上,怎样看待谭嗣同劾袁世凯的交往?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势来看,谭嗣同主张用袁世凯来救皇上是当时可能有的唯一选择。

这是因为:一、袁世凯主张变法;二、袁世凯接受了皇上的恩赐;三、只有袁世凯的实力才可以解救天津阅兵废君的危难。

“径造”袁寓“直诘”,看似怀有十分把握,实则诘责方式太“直”、所诘内容太露,经不住老*巨滑、装模作样的袁世凯的诓骗,他“直出密诏”,“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虽然他曾想用动听的美言奉承一番,“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天下健者,惟有足下”;想用耸听的危言反激一下,“首仆而杀仆”;还曾对袁世凯与荣禄之间的关系有过怀疑(既有怀疑,怎能不经调查而当面直言!),但都经不住袁及其幕府的三言两语便支吾过去。

2、第五段介绍谭嗣同被捕及就义的情况。

重点字词:擘画:(谋划,商量)竟日:(竟,终;整天)及难:(赶上灾祸)系狱:(被扣押在狱中)春秋:(年岁)问题讨论:(1)政变发生后谭嗣同做了哪些事?提示:一是劝梁启超出走以图将来,二是要梁启超设法营救康有为,三是把书籍文稿交托梁启超,四是与侠士(大刀王五)谋救光绪帝。

(2)谭嗣同为什么不肯逃亡?提示:一为“酬圣主”,二为报国家,有强烈的爱国之情。

他在狱中曾赋诗一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刑前更慷慨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所以,梁启超以一个“烈”字作为评价十分恰切。

但他的忠君思想,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也是显而易见,对此应有所批判。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是戊戌变法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

(他若逃亡,结局更惨。

)3、第六段介绍谭嗣同的治学及著述情况。

舍己从人:舍弃自己的短处,学习别人的长处持躬严整:四、学生思考讨论:1、谭嗣同具有怎样的政治见解,我们应如何评价?分析:谭嗣同的政治见解,文中并没有作很多正面的述说,但我们从字里行间也能看到一斑。

文章一开头就提到谭嗣同“奏对称旨”,回答皇帝的话很合皇帝的心愿。

原来光绪想“行其志”,即“欲行大改革”,却又因“畏西后”而“不敢”。

就是说,这一“大改革”是“西后”一派反对的,光绪又无权。

于是谭嗣同他们考虑该如何“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

谭认为,“今日可以效我圣主者,惟在足下”,非袁世凯莫属。

他“密奏”要光绪给袁世凯“以恩遇”,他“径造”袁寓“直诘”,最后竟至“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这次维新,最终失败了,但是,我们认为这次维新运动是中国最早的一次要求民权的运动,领导运动的知识分子,谭嗣同以及康有为、梁启超他们这些所谓维新派,都是略略有些资本主义思想的士大夫。

他们拥护皇帝,提倡君主立宪,主张抵御外侮,挽救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希望中国也走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道路。

这样的政治见解,这样的活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是应予肯定的。

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维新运动之失败,乃由于“西后”一派的阴谋,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维新派脱离群众,支持他们的社会力量非常脆弱,再加上他们眼光短浅,政治经验不足,把变法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身上,又幻想同拥有军权的袁世凯合作,依靠这些人的力量来成就大事,而没有缜密的计划。

另外,谭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是有一定见地的;当然,一待维新失败,便“惟待死期”,以流血“自嗣同始”则看法未免又有所偏。

谭嗣同的政治见解,实际就是戊戌维新领导的见解,我们正确评价谭嗣同的政治见解正是正确评价戊戌维新的问题。

2、如何评价谭嗣同这个人物?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革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他临危不惧,崐视死如归,千方百计关怀同志,认识到变法必须流血,超越了历史上主张革新的政治家的认识。

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

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崐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五、本文在语言上的特色:吸收了一些近似口语的词汇和句法。

如: “被捕”“向来”“询问”“查出”“设法”“今日”“可以”“救护”“今日可以救我圣上者”“数月以来”崐“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等。

这种近似口语的词句大量采用,就形成了崐一种基本上是文言,但又带有白话成分的新体散文──新民体,这是梁启超的贡献。

六、总结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