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记叙文阅读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 构成一种情趣。
10.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 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 意义和特殊意义。
11.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 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使立意深刻。
八、结构手法及其作用 1.伏笔照应:伏笔是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 作出提示或暗示,从而使人物的出现、事件的发生,显得自然、合 理,易于读者理解。照应是指对前面所写的有关事实作必要的回应, 可以显示文章情节的连续性和布局的严谨,使内在联系显得更为紧 密,能及时唤起读者的联想和回味,有助于中心思想的表达。 2.衔接过渡:是文章内容转换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段落与段落、 层次与层次之间衔接的一种常见的形式。它像桥梁一样,具有承上 启下的作用,不仅可以使行文自然、语气连贯、脉络清晰、结构严 谨,而且有助于表现主题思想。 3.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 事情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使文章张弛有度,情节曲折,吸引 读者。
二、记叙线索及作用 1.含义:线索是贯串全文,将材料串联下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 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2.线索设置的方式: (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闻一多先 生的言行为线索。 (2)以事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一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 先后写了父母追问木雕下落、“我”回忆赠送木雕给万芳、父母 逼“我”索回木雕、“我”找万芳要回木雕等内容。 (3)以事件为线索(依据),围绕中心事件展开叙事,如《斑羚飞渡》 一文,围绕斑羚群“绝境求生”这一中心事件,先后写了斑羚群被 困伤心崖、老斑羚试跳失败、头羊指挥斑羚群分列结对、老少斑 羚试跳成功、斑羚群成功飞渡、头羊从容赴死等内容。
10.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 法。作用:强调、突出,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
11.呼告: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和他说 话的修辞方法。作用源自文库能增强抒情效果,增强感染力。
七、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 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 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3.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 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4.象征手法: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 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 5.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 批判和嘲笑,加强文章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具有辛辣、幽默 的特点。
(4)以时间为线索,如《最后一课》一文,先后写了上学路上、上 课之前、最后一课、下课之时等内容。
(5)以地点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先写发生在 百草园里的诸多趣事,再写在三味书屋的生活片段。
(6)以感情为线索,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围绕菲利普夫妇对 于勒的态度,先后写了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等内容。
(1)环境描写(在后面的小说中介绍) (2)人物描写 按描写内容分为:外貌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 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 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 ②语言描写: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 方法。 ③行动描写(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 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④心理描写: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 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 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⑤神态描写: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 五种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 示文章主题。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一、记叙文的要素 一篇完整的记叙文必须具备六大基本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的起因、经过、结果。如《羚羊木雕》一文,人物——“我”,妈妈, 爸爸,奶奶,万芳,万芳妈;时间——晚上;地点——“我”的家里;起 因——“我”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友万芳;经过——在爸妈 逼迫下,“我”向万芳索回羚羊木雕;结果——好朋友万芳为了不使 “我”为难,主动把羚羊木雕还给了“我”。
6.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 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7.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 侧重于“寓”。没有刻意地“借”意,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 透了作者的情感。
8.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 以虚衬实,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情感。作用是鲜明地刻画人物的 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三、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 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 要人物)。 “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 说明和见证作用等。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文章更具真 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 感受和思考。 2.第二人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里,运用了第 二人称“你(们)/您”,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 写的。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抒情,有 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7.反问:只问不答。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 要回答。作用: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
8.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 意思是相反的。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9.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间隔出现。
六、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 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用在记叙、 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 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易懂。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作用:能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 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 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 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排列在一 起。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 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把三项或三项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 致的几个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就构成了排比。作用:增加语势, 说服力强,感染力强,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6.设问:自问自答。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 来。作用:引发读者兴趣,引发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 文、承上启下、使内容条理清晰的作用。
易混辨析辨别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型、 姿态)进行描写。神态描写专指对脸部表情的描写刻画,描写时要 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
按描写角度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 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常用 的肖像描写,不只是为了勾画出人物的外部面貌,更是为了以“形” 来传“神”,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 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 性格。 如《背影》一文对“父亲买橘子”的动作描写属于正面描写,写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属于侧面描写, 正侧面描写结合,把父亲的爱子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线索的类型及其作用: (1)明线:贯串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 (2)暗线:与明线共同贯串全文,也为情感抒发提供切入点。 (3)双重线索: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 主要形式有:虚实结合、纵横交叉、一主一次、平行发展等。如 《藤野先生》,该文除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 外,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变化。
4.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 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如《智取生辰纲》第12段,打破谜 底说根由,枣客原是晁盖、吴用等七条好汉,属于补叙手法。作用: 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出 强调的作用。
易混辨析辨别补叙和插叙 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 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它和插叙的区别是补叙大多都 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
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物、 场景等。
作用: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表达的方法,能比 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 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四、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1.记叙: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 的片段贯串起来,让读者对事件的全貌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 晰的了解。 2.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进行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 刻画。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3.议论:记叙文的议论有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三种方 式。作用: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 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方式;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 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4.铺垫: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 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主要起烘托作用,推动 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特点等。
5.详略:根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是主 要内容,要详写;关系不密切的,是次要内容,要略写。详略得当,使 文章错落有致,突出人物形象特征;笔法富于变化,重点突出,体现主 题思想。
一、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 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二、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一般指散文取 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体现在表达 方式的灵活多样。总之,无论是叙事、描写或是抒情、议论、说明 都能在中心思想的统率下,得到尽情尽意的发挥。所谓“神不散”, 主要是从散文立意的角度而言的,就是要求立意高远,主题集中。 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或表现方法多么灵活,都应围绕一定的中 心,为中心思想服务。具体如下。
作用:抒发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 大的感染力。
五、叙述方式及作用 1.顺叙:按人物经历或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所进行的叙述。 如莫怀戚的《散步》,以时间为序记叙了祖孙三代人散步的情景。 作用: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 性。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提到前面叙述,然后再顺叙前面发生的事。 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中间描绘背影,结尾再现背 影,采用了倒叙手法。作用: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使情节曲折;造成 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内容对比鲜明,突出中心。 3.插叙:在叙述主要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了原来的叙述 而插进另一段有关内容的叙述,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 来的叙述。如《羚羊木雕》回顾“我”和万芳真挚的友情,采用的 就是插叙手法。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内容充实, 结构紧凑;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读者感到 有张有弛,活泼轻松。
10.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 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 意义和特殊意义。
11.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 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使立意深刻。
八、结构手法及其作用 1.伏笔照应:伏笔是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 作出提示或暗示,从而使人物的出现、事件的发生,显得自然、合 理,易于读者理解。照应是指对前面所写的有关事实作必要的回应, 可以显示文章情节的连续性和布局的严谨,使内在联系显得更为紧 密,能及时唤起读者的联想和回味,有助于中心思想的表达。 2.衔接过渡:是文章内容转换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段落与段落、 层次与层次之间衔接的一种常见的形式。它像桥梁一样,具有承上 启下的作用,不仅可以使行文自然、语气连贯、脉络清晰、结构严 谨,而且有助于表现主题思想。 3.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 事情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使文章张弛有度,情节曲折,吸引 读者。
二、记叙线索及作用 1.含义:线索是贯串全文,将材料串联下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 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2.线索设置的方式: (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闻一多先 生的言行为线索。 (2)以事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一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 先后写了父母追问木雕下落、“我”回忆赠送木雕给万芳、父母 逼“我”索回木雕、“我”找万芳要回木雕等内容。 (3)以事件为线索(依据),围绕中心事件展开叙事,如《斑羚飞渡》 一文,围绕斑羚群“绝境求生”这一中心事件,先后写了斑羚群被 困伤心崖、老斑羚试跳失败、头羊指挥斑羚群分列结对、老少斑 羚试跳成功、斑羚群成功飞渡、头羊从容赴死等内容。
10.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 法。作用:强调、突出,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
11.呼告: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和他说 话的修辞方法。作用源自文库能增强抒情效果,增强感染力。
七、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 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 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3.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 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4.象征手法: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 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 5.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 批判和嘲笑,加强文章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具有辛辣、幽默 的特点。
(4)以时间为线索,如《最后一课》一文,先后写了上学路上、上 课之前、最后一课、下课之时等内容。
(5)以地点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先写发生在 百草园里的诸多趣事,再写在三味书屋的生活片段。
(6)以感情为线索,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围绕菲利普夫妇对 于勒的态度,先后写了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等内容。
(1)环境描写(在后面的小说中介绍) (2)人物描写 按描写内容分为:外貌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 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 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 ②语言描写: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 方法。 ③行动描写(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 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④心理描写: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 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 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⑤神态描写: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 五种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 示文章主题。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一、记叙文的要素 一篇完整的记叙文必须具备六大基本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的起因、经过、结果。如《羚羊木雕》一文,人物——“我”,妈妈, 爸爸,奶奶,万芳,万芳妈;时间——晚上;地点——“我”的家里;起 因——“我”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友万芳;经过——在爸妈 逼迫下,“我”向万芳索回羚羊木雕;结果——好朋友万芳为了不使 “我”为难,主动把羚羊木雕还给了“我”。
6.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 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7.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 侧重于“寓”。没有刻意地“借”意,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 透了作者的情感。
8.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 以虚衬实,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情感。作用是鲜明地刻画人物的 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三、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 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 要人物)。 “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 说明和见证作用等。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文章更具真 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 感受和思考。 2.第二人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里,运用了第 二人称“你(们)/您”,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 写的。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抒情,有 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7.反问:只问不答。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 要回答。作用: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
8.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 意思是相反的。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9.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间隔出现。
六、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 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用在记叙、 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 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易懂。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作用:能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 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 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 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排列在一 起。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 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把三项或三项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 致的几个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就构成了排比。作用:增加语势, 说服力强,感染力强,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6.设问:自问自答。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 来。作用:引发读者兴趣,引发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 文、承上启下、使内容条理清晰的作用。
易混辨析辨别肖像描写和神态描写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型、 姿态)进行描写。神态描写专指对脸部表情的描写刻画,描写时要 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
按描写角度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 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常用 的肖像描写,不只是为了勾画出人物的外部面貌,更是为了以“形” 来传“神”,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 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 性格。 如《背影》一文对“父亲买橘子”的动作描写属于正面描写,写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属于侧面描写, 正侧面描写结合,把父亲的爱子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线索的类型及其作用: (1)明线:贯串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 (2)暗线:与明线共同贯串全文,也为情感抒发提供切入点。 (3)双重线索: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 主要形式有:虚实结合、纵横交叉、一主一次、平行发展等。如 《藤野先生》,该文除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 外,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变化。
4.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 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如《智取生辰纲》第12段,打破谜 底说根由,枣客原是晁盖、吴用等七条好汉,属于补叙手法。作用: 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出 强调的作用。
易混辨析辨别补叙和插叙 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 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它和插叙的区别是补叙大多都 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
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物、 场景等。
作用: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表达的方法,能比 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 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四、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1.记叙: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 的片段贯串起来,让读者对事件的全貌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 晰的了解。 2.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进行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 刻画。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3.议论:记叙文的议论有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三种方 式。作用: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 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方式;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 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4.铺垫: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 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主要起烘托作用,推动 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特点等。
5.详略:根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是主 要内容,要详写;关系不密切的,是次要内容,要略写。详略得当,使 文章错落有致,突出人物形象特征;笔法富于变化,重点突出,体现主 题思想。
一、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 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二、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一般指散文取 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体现在表达 方式的灵活多样。总之,无论是叙事、描写或是抒情、议论、说明 都能在中心思想的统率下,得到尽情尽意的发挥。所谓“神不散”, 主要是从散文立意的角度而言的,就是要求立意高远,主题集中。 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或表现方法多么灵活,都应围绕一定的中 心,为中心思想服务。具体如下。
作用:抒发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 大的感染力。
五、叙述方式及作用 1.顺叙:按人物经历或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所进行的叙述。 如莫怀戚的《散步》,以时间为序记叙了祖孙三代人散步的情景。 作用: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 性。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提到前面叙述,然后再顺叙前面发生的事。 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中间描绘背影,结尾再现背 影,采用了倒叙手法。作用: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使情节曲折;造成 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内容对比鲜明,突出中心。 3.插叙:在叙述主要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了原来的叙述 而插进另一段有关内容的叙述,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 来的叙述。如《羚羊木雕》回顾“我”和万芳真挚的友情,采用的 就是插叙手法。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内容充实, 结构紧凑;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读者感到 有张有弛,活泼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