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词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1.语法条件:①全句必须是否定句。②宾语
必须是代词。如: “吾爱之,不吾叛也。”《左传》 不吾叛:不叛吾,不会背叛我。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宣公 十五年》 无尔诈:无诈尔,不欺诈你。 无我虞:无虞我,不欺诈我。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格,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 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主意还没有拿定,想找一个可以回报秦国 的使者,没有找到。者:复指“人”。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所寄,废寝 食者。《列子· 天瑞》 ——杞国有一个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安身, 弄得连觉也睡不着,饭也吃不下的人。定语 “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所寄,废寝食”后置, 用“者”字来复指中心词“人”
提问
以上四种宾语前置的原因是什么? 1、前两种宾语前置是上古汉语词序在文言
语言中的遗留。 2、后两种宾语前置是为了强调突出宾语。
二、古代汉语的定语后置
古代汉语中,定语后置,就是把定语置 于中心词之后,这种后置的定语,有个特殊 标志,后置的成分总是用复指代词“者”来 煞尾。 定语后置,作用在于突出中心词,较长 的定语后置,还可以使行文流利,语气舒畅。
如: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 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荀子· 王霸》 是之谓政令行:这就叫做政令通行。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 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 襄公 二十四年》 此之谓不朽:这就叫做不朽。
(四)无标志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有以上的前置条
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如: “有事而不告我。”《左传· 襄公二十八 年》 “诸侯莫违我。”《管子· 封禅》 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 已经从前置向后置发展,秦以后这种发展实 际上已经完成,但汉以后的文人写文章经常 仿古,所以在他们的文章中,还经常有否定 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现象。
(三)宾语用代词复指
1.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
如: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 僖公五年》 虢是灭:灭虢,消灭虢国。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 昭公二十三年》 吴是惧:惧吴,惧怕吴国。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 语· 先进》 异之问:问异,问别的事情。 由与求之问:问子路与冉求。
其中的“若”、“奈”仍然具有动词性,但 凝固后与“如何”的含义相同。如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 若何:怎么样。 “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 赵策散》” 奈何:怎么样。
“如何”、“若何”、“奈何”的中间还可插入代
词、名词或其他词语,说成“如……何”, 其含义是“对……怎么样”。如: “如太行王屋何?”《列子· 汤问》 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 僖公十五年》 若之何:对入侵之敌怎么办。 “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 项羽本纪》 奈若何:对你怎么办。
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人们称之 为“无标志的宾语前置”。如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 齐桓 公伐楚》) 是问:问是,问一问这件事。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 卫风· 氓》) 秋以为期:以秋为期,把秋天作为日期。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经· 小雅· 节南 山》) 尔瞻:瞻尔,看你。 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 夜以继日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史记· 匈奴列传》 ——夷狄为害很久 了。顺说应是:夷狄之为患 也久矣。 助哉!夫子。《史记· 周本纪》 ——勉励啊夫子!助:xu,勉励。夫子:指司 徒、司马以及蜀羌等族的将士。顺说应是: 夫子助哉
(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 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 周南· 桃夭》 ——夭夭:美丽茂盛的样子。灼灼(zhuo zhuo):鲜艳的样子。顺说应是:其花灼灼。
2.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
动词之前。如: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 成公二年》 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 3.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前置。如: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 范雎 说秦王》 何以:以何,用什么。
这种宾语前置在上古时期比较严格,很少例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这是两个并列的疑问句,同用一个动词
“欺”,但作宾语的“欺”“天”的位置却 不同。“谁”由于是疑问代词,故作宾语时 前置。“天”由于是一个名词,故作宾语时 没有前置,而是放在了动词“欺”的后面。 从上可见:在古代汉语中,只有疑问代词作 宾语时宾语才前置。其它代词作宾语时仍然 同现代汉语一致。
2.这种宾语前置,还常在前置宾语之前加上“惟
(唯)”字,构成“惟(唯)……是(之)”的格 式,强调宾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如: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 宣公十二年》 唯敌是求:唯求敌,只寻求敌人。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 为政》 唯其疾之忧:唯忧其疾,只担心他的疾病。 现代汉语成语中还残留着这种宾语前置的痕迹。 如: 唯利是图 惟命是听
四、古汉语的数量表示法(状谓倒序)
1、物量表示法(数量词+名词) (1)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不用量词。 一言以蔽之。 (2)数词先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然后再修 饰或补充名词。 人间能得几回闻。 马三匹。
2、行为数量(动量表示法)
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词与动
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 如“看两遍”、“踢三脚”。而古代汉语中 却不是这样的,其方法是:
但是,在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或突出句子
的某个成分,加强语气,句子的词序往往和 上述规则不同,这叫做倒装句或叫倒序句。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 古汉语中,最突出的特殊词序是宾语在一定 条件下要放在动词之前。遇有下列三种条件 的,宾语都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一、宾语前置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
三、谓语前置
主谓倒序 谓语部分,提到主语之前,以强调、突出 谓语所表达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 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比较简单的, 是不带宾语的。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 前。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赞叹或惋惜、斥 责和不满或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谁欤?哭者。《礼记· 檀弓下》 ——哭的人是谁啊?欤:同“与” 美哉!室。《左传· 昭公二十六年》 ——飘亮啊这房子。 惜乎!子不遇时。《史记· 李将军列传》 ——真可惜啊,你生不逢时。子:李广。
如: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
疏》) 未之尝闻:未尝闻之,不曾听说过。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不余欺:不欺余,不欺骗我。 这种宾语前置在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 如: 时不我待
3.若宾语不是代词,即使为否定句,也不前
置 “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左传》 “若不许君,将焉用之?”《左传》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庄子》 注意:“君”“子”虽然翻译成“您”,但 是他们是名词不是代词。
3.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复指,而不用“是”。如: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左传· 宣公二年》 我之谓:谓我,说的是我。 “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 传· 僖公二年》 斯之谓:谓斯,说的就是这件事。 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 已成为凝固形式,在文言语句中常见。
古代汉语的词序
※词序是汉语的重要表达手段之一 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主要是靠词语在句子中的
组合词序来实现的。 主语一般总在谓语之前,把谓语移到主语之前,一 般就不成话了。在动宾结构中,宾语一般在动词之 后。在偏正结构中,定语、状语等修饰语,一般都 在被修饰语之前。这几点古今汉语是一致的。列表 如下: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定语、状语是修饰关系,补语是述补关系,主谓是 陈述关系,谓宾是支配关系。
1.语法条件: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
②宾语是疑问代词。(疑问代词有三类:指 人的:谁、孰;指物的:奚、曷、胡、何; 表示处所的:安、焉、恶。这些词作宾语时, 宾语一定要前置。)如: “敢问何谓也?”《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何谓:谓何,说的什么。 “彼且奚适也?”《庄子· 逍遥游》 奚适:适奚,到哪里去。
1)一般的方法: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 语表示行为数量。 与现代的差别:①不用动量词。②数词的位置 在动词之前。如: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 文公十 六年》) 七遇:遭遇七次。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 公输》) 九距:抵抗了九次。
2)强调的方法: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后加“者”, 将数词置于句尾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赵策》)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 鸿门宴》) 注意:这种数词作谓语的情况仅限于数词 “三”。
外。只有“何如”常说成“如何”,但这两 种形式都已成为凝固形式,其意义已不是 “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怎样”等。 如: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 则何如:那又怎么样呢?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 齐桓公 伐楚》 如何:怎么样。
“如何”也可以说成“若何”、“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