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王维诗的禅意和画境

合集下载

论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

论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

王维“诗中有画”论析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兼诗人与画家于一身,把诗画艺术融为一体,留下了千古名诗,也留下了传世名画,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享受。

他多才多艺,风华超群,自甘寂寞却又久享盛名。

北宋的苏轼也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

诗和画虽然是姊妹艺术,但由于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也就各有特色,各有局限。

“诗中有画”的说法,应该是以诗为主体,吸收画的某些因素,融入诗境,从而体现出一般诗作所难以达到的美感。

同时,我们说某个作家的“诗中有画”,应该是就他的全部作品的艺术特点而言。

这就要求作者在诗、画创作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在构思上,达到高度熟练,才有可能相互渗透,自然融合。

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理想的作家应该既是大诗人,又是大画家,王维可以说是古代诗人中具有这种条件的代表人物。

因此,“诗中有画”才能体现为王维全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它不仅表现在山水景色的形象刻画上,也表现在声、光、色、态的语言结合上,乃至表现在非山水景色的某些创作环节上。

“诗中有画”既然是王维全部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

我们从结构、炼材、语言、色彩四个方面分别进行赏析。

同时,这种特色体现在景色山水的篇章句上面较为明显,而在非景色山水的篇章句上面较为隐微,因此,我们在举例说明时,也就由显及隐,以便推求。

一、结构“经营位置”是画学六法之一,是画家的基本功。

画家善于把许多个别迹象通过经营位置组合成一个整体,王维的诗就吸取了这种特色。

例如:《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二句是本诗的主旨,作者大力描绘了农村的闲逸,也就鲜明地表示了对官场奔竞生活的厌恶。

作者在前八句中列举了农村生活的许多个别迹象,第九句只用“闲逸”二字一点,就把那些个别迹象贯穿起来了,组成一幅十分和谐而又具体、生动的完整画面。

《王维山水诗的哲思与禅境抒发》

《王维山水诗的哲思与禅境抒发》

王维山水诗的哲思与禅境抒发引言王维(701年-761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哲思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王维山水诗中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和表达禅境的艺术手法。

王维山水诗带来的心灵愉悦王维的山水诗以其细腻而优雅的描写方式,给读者带来了心灵上的愉悦。

在他笔下,大自然展现出宁静、恬淡、空旷和神秘等特质。

通过描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元素,王维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界中无尽的美好与平静。

哲思传递: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但是,王维山水诗并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摹,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包含着对生命和人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哲学意味。

首先,在王维的山水诗中,他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直接描写和间接隐喻,表达出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认知。

这种对时光流逝和生命脆弱性的垂怜感,让人深思自身存在的意义。

其次,王维山水诗中常常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态度。

在忙碌纷扰的社会中,他以温润静谧之笔,诉说着追求内心平静、超越物欲束缚的精神境界。

这种超脱尘世的抒发方式引导着读者反思自己和外部世界之间关系。

禅境之美:艺术手法探究禅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强调内心平和、超然寡欲等价值观念。

而王维山水诗就以其自然、虚无和回归内心等特质,展示了禅境美的艺术手法。

首先,在形式上,王维运用到了极简主义的手法。

他通过去除冗余而突出核心元素来书写山水景观,并用简约明快的语言风格传达出一种无为而治的禅境理念。

其次,王维山水诗中广泛运用比喻和隐喻的手法。

他通过将自然景物与人的内心状态相融合,传递思想和情感。

这种以意象表达哲思和感悟的艺术手段,让读者在欣赏诗歌时沉浸于禅境之美。

最后,王维山水诗中强调观察能力。

他教导读者要从日常琐事中发现美好,并通过审视自然界中微小之处来触发心灵深处的共鸣。

这种注重细节、培养对美感知能力的方法,有助于读者拓展自身对禅境之美的理解。

结论王维是中国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独特地将哲学思考与禅境抒发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王维诗歌的禅意

王维诗歌的禅意

王维诗歌的禅意1. 王维的诗啊,那禅意就像一阵清风,吹进你的心里。

你读他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好像跟着他走到了水源的尽头,没路可走了,嘿,人家不慌不忙地坐下看云卷云舒。

这哪里是没路了,这分明是一种豁达的禅意,告诉咱们生活中的困境都不是事儿。

2. 王维诗歌里的禅意就像是一盏灯,在黑暗中给人指引。

像“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能在安静里听到桂花落下的声音,你说神不神?这就是他内心的宁静啊,就像咱们在喧嚣的世界里,突然走进了一个静谧的小角落,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3. 嘿,你知道王维的诗禅意有多妙吗?他就像一个老禅师,用诗来给我们讲人生的道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花啊,自开自落,没人看它也不在乎,就像我们的生活,有时候不需要别人的关注,自己活得自在就好。

4. 王维的诗有那种禅意,就像深山里的清泉,凉凉的,润润的。

比如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空山之中,好像有人又好像没人,充满了一种空灵的感觉。

就像你走进一个古老的庙宇,那种神秘又宁静的氛围一下子就把你包围了。

5.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啊,那可不得了。

就好比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内心深处宁静的大门。

他写“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那深深的树林里,只有明月相伴,他却不觉得孤独,这就是禅意带给他的一种自得其乐,咱们是不是也该学学呢?6. 你要是读王维的诗,就像走进了一个禅意的世界。

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他独自在竹林里,又弹琴又长啸的,好像这世界就他自己,可他却很享受。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需要自己和自己相处,找到内心的宁静。

7. 王维的诗禅意满满,就像一个心灵的避风港。

拿“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来说,傍晚的山啊,飞鸟啊,在他笔下都有一种自在的感觉,仿佛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有它的规律,我们跟着走就好,不要太焦虑。

8. 哇,王维的诗中的禅意,就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脸上。

禅意画境注真情—王维后期诗风浅探

禅意画境注真情—王维后期诗风浅探

禅意画境注真情—王维后期诗风浅探张晓静摘要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最杰出的代表,诗人描绘优美空灵的自然风光,表现他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的理解和体悟,具有画境和禅境。

那它们都表现在哪里?本文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画境禅境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

少有才名,现存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时的即兴之作。

他能诗会画,精通音乐,书法亦为大家。

王维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其中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

其诗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凝练、色彩明丽、风格清新自然,具有高超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具有画境。

王维在文学上成就很高,而且多才多艺,他的水墨山水画(首创)造诣很高,他自己曾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所以他擅长以绘画手法入诗,使诗歌具有了绘画的趣味。

唐代殷璠评价王维的诗是“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河岳英灵集》);苏轼则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论断(《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王维“诗中有画”的具体体现是:(一)善用绘画中“经营位置”的手法,运用透视学原理,采取虚实、远近、大小、主次、疏密、藏露等手法进行巧妙的画面布局与构图,创作符合透视学原理的完整的画面,使诗境具有画境。

透视可分线形透视和空气透视。

线形透视。

如《北垞》:“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栏。

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

”《画论》:“山林青翠断,江向白云平。

”《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都运用此原理,写出了近清远模糊。

空气透视。

易写景物的深远、迷远。

红色远视时变为灰色。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轻舟南垞去,北垞淼南即。

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南垞》)中国绘画讲究“三远法”,即高远、平远、深远。

宋代郭熙《林泉高致》谈“三远法”说,即“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本书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王维(?-819)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禅意,对中国文化和艺术有重要影响。

王维在诗歌中追求简洁明快,展示出自然之美,以及思想表达自由的精神。

他的诗歌追求自然之美,反映了禅宗晋武帝时期的文化气息:隐忍,淡泊和不为外物所迷惑。

他的讽刺式的诗词演绎的简洁,使他的作品具有凝练的哲学思维。

在王维的诗歌中,山水与淡泊的禅意相结合,使人从内心感受到静谧的美。

他的诗歌以淡泊的态度和耐人寻味的语言来展示自然之美,以超然的笔触描绘出一种可以逃离不快和烦恼的宁静。

他尊重季节,形象地把大自然形态上的变化和景象用诗句抒发出来,使人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清新气息。

王维诗歌的禅意,以一种深厚而纯粹的形式表达出来,具有深深的感悟和慨叹,犹如在大自然中漫步一般。

他的禅意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然的博大精深,追求的是生活的宁静,通过文学的形式,情思可以更深入地探索。

在那里,自然的温暖能让人们得到安慰,这是诗人王维以禅意写作产生的不可言喻精神影响。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王维(701年-761年),唐代文学家、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他的诗作以含蓄深远、意境优美闻名,被称为“诗中山水画境,以禅意灵动闻名”。

一、修身养性:王维诗中的禅意王维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以表达个人对于修身养性的追求。

他通过描绘山水间的景色,展现了自然的美妙和人文的情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登鹳雀楼》。

他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将自然风景与人类生活相联系,表达了修身养性的追求。

二、虚静意境:王维笔下的山水王维善于通过山水的描绘,表现出禅宗的虚静意境。

他的诗作中常运用自然物象来描绘人类情感,并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和思考,传达出一种超越日常琐碎的境界。

例如《送别》中的“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通过描述人们的离别情景,展现了对于人生易逝的思考。

三、自然与人生:禅意的体现王维的诗作中常将自然景色和人生相融合,体现出禅宗的境界。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送别》中的“明月一钩弓,飞鸟万里空”,都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传递出禅宗的精神。

四、超越尘嚣:禅与人生境界的追求王维的诗作常以超凡脱俗、超越尘嚣为目标。

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自然景色的展现,使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能够暂时远离纷扰,心境得到安宁和宁静。

他的诗作中弥漫着禅修的气息和追求禅境的精神,使我们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喧嚣世界的不朽魅力。

总结:通过对王维诗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常常运用山水描绘和自然意象来表达禅意境界。

他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传递出一种追求超越尘嚣的意境。

他的作品以其深远的艺术意境和哲理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让人们从中领略到禅与人生境界的美妙。

在读他的诗作时,我们不禁被引导到一个超脱尘嚣的意境中,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清净。

诗人王维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他的作品中,传递给后人一种禅意境界。

【王维诗歌中的山水画意与禅趣境界】

【王维诗歌中的山水画意与禅趣境界】

【王维诗歌中的山水画意与禅趣境界】一王维身兼诗人、画家于一体,且善书法、识音律,与之同时的殷璠评价摩诘诗“在泉成珠,着壁成绘”,后世子詹谓之“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中所具有的诗情画意的内蕴。

盖诗画虽有体式章法、水墨气象之不同,其终极指向却是殊途同归,即觉万象之情,发一己之思。

具体到王维,其诗中之画境,画中之诗境,构成了其艺术观照中独特的审美意趣。

山水诗自谢灵运始,便使山川成为了独立的审美对象,其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开了一代之诗风。

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过始宁野》)“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

”(《晚出西射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野旷沙岸静,天高秋月明。

”(《初去郡》)语词清丽精炼,境界天然,为其可爱之处,然谢诗摹形穷相,描物雕貌,寄以玄言奥理,极尽刻画之能,只得山川皮相,于其神韵之理,犹有未得。

且意象密集,重于写实,将山川隔于人外,情景割裂,未能以情贯之。

故有人批评其诗“尚巧似”(钟嵘《诗品》),此亦谢诗之桎梏。

反观王维之诗歌,静秀清逸,语尚天然,不事雕琢,多以常境入诗,精于写意,词句多真纯简约,寓大美于清淡。

与陶潜有可通之处,于至淡至纯之处,闪烁着生机与光华。

观其诗作中清淡天然之意,殆与陶潜之境略有相似。

如《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此为长篇叙事诗,直接取材于陶渊明《桃花源记》,而《蓝田山石门精舍》诗则意通桃源: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王维诗的禅意与画意

王维诗的禅意与画意

王维诗的禅意与画意王维,是唐代⼀位艺术造诣精湛,艺术品位极⾼的杰出诗⼈。

他擅长诗、书、乐、画,由于早年受母亲奉佛三⼗余年和当时社会崇尚佛教的影响,使他的⼭⽔⽥园诗中不仅有画意,更有禅意。

众所周知,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讲究“经营位置”和布局结构;绘画⼜是以线条⾊彩为艺术语⾔,⽤以抒情达意的。

王维充分调动绘画艺术⼿段来塑造意境。

如“⼤漠孤烟直,长河落⽇圆”,⼤漠孤烟,狼粪所燃,经风不散,不斜⽽直;长河直烟,纵横交错,可见⼤漠之⼴阔⽆垠;长河⽇圆,长圆相映成趣,整个画⾯给⼈壮阔苍茫的审美感受。

王维还善于捕捉和描写⼤⾃然的⾳响来刻画景物,富于图画美。

如“明⽉松间照,清泉⽯上流。

⽵喧归浣⼥,莲动下渔⾈”。

写明⽉的清光倾泻在刚刚被⾬⽔洗刷⼲净的青松上,清清的泉⽔闪烁着⽉亮的光辉,在⽯头上潺潺地流过,浣纱⼥的喧闹声以及动⽵之声,构成⼀幅⽣机勃发,诗意盎然的秋景,创造⼀种幽静的⾃然美。

绘画构思讲究虚实相间,常留虚⽩,供读者再创造。

王维深谙此道,在描绘⼭⽔景物时,往往从虚落笔,如“江流天地外,⼭⾊有⽆中”,江⽔浩淼,⼭⽔空濛,有以⼀当⼗的艺术效果。

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诗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园诗的另⼀特⾊是诗中有禅意。

这是和他多年受母亲奉佛的熏陶和他仕途受挫、理想落空之后,失落的⼼灵必须有所寄托,为此奉佛思想⽇渐滋长,也就有了“⼀⽣⼏许伤⼼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哀叹。

他感悟世事皆空,将⼭⽔⽥园作为⼀⽅净⼟来慰籍⼼灵。

如“中岁颇好道,晚家南⼭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知。

⾏到⽔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还期。

”诗中表现了诗⼈兴来独往,随意⽽安,⼼领神会,不求⼈知的情怀,达到主体的⾃我与⼤⾃然融合⼀起的“天地合⼀”的境界。

⽽佛教禅宗的摒除杂念,静⼼观照,⼜有助于诗⼈⼊定凝神,真切体验⼤⾃然的⼭⽔景物。

如“空⼭不见⼈,但闻⼈语响。

返景⼊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以静写静的诗,诗⼈通过环境中的声响衬托静,表现了在⼈世间难以找到的“寂”与“空”。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 , 字摩诘,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

他睿智早慧, 十五岁离家游学长安、 洛阳,十七岁即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那样名烁千古的篇章。

王维曾一度刻意功名,追求进取,其边塞类诗作大 多洋溢着青春活力和壮志雄心。

然而,宦途的坎坷波折又使他深感现实残酷,世 态炎凉,一生几度隐居,诗作笔锋更多地转向现实。

加之王维崇尚佛学,广交僧 侣, "隐逸"便经常成为其诗作的主旋律。

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评述王维: "在他身上, 禅、 诗、 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 '诗画是孪生姊妹' 那句话用得恰当了。

"(1)凭借着对自然、情感的敏锐捕捉以及超强的表现 力, 王维以清新淡远、 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情"、 " 诗中有画"、"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一面不倒的旗臶。

一、诗中有情 王维是个重情谊且善写情的人。

在其诗作中,生活小品和赠别之作甚多,内 容多述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关怀、 慰勉之情, 在数量上几乎与其山水田园诗平分 秋色。

而他写景之时,也往往是为了寓情。

在《淇上送赵仙舟》一诗中,诗人这 样写道: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才逢又别,倍感黯然神伤。

"相逢"二句,虽轻描淡写,却觉浓郁 深情,扑面而至。

接着诗人借"天寒"二句写景,铺开抒情之路,与结 句遥相呼应,令送别后的怅惘往来于心而不释。

王维诗歌 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

如《临 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

王维山水诗——论禅意与画意

王维山水诗——论禅意与画意

王维山水诗——论禅意与画意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从陶渊明那里撷取其淡远的情韵,从谢灵运那里吸取工致的笔意,结合自身对于禅意的独特把握,把自然界中最优美、最动人的画面,用精致疏淡的手法表现出来。

他的禅诗虽然表现的是一种游离于现实之外的休闲情调和幽冷孤独的寂寞情怀,但他对自然景物体味的细腻,对山水田园的色彩、声息、动态的细致深刻的感受,使作品意境更加深邃、画意更加浓郁、诗情更加丰厚,将意象与意境完美地统一。

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使艺术表现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画意王维,在我国诗歌史上以“诗佛”著称。

他既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又是精通禅理的佛教居士。

他所创作的诗作,风靡当世,留泽后代,享有崇高的声誉。

他所创造出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而其中之一则是能够将佛教禅宗的哲理思想融汇于诗作之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诗歌。

一、禅意禅和禅宗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禅指的是一种修道方式,而禅宗是佛教的一支,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一个重大变革。

佛教由释迦摩尼创立后,据说他的第二十八代菩提达摩于公元520~526(梁武帝时期)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的创始人。

他们主张一念顿悟直入佛教,并且提出禅学应当“不立文字”,即不以外在的语言文字枷锁束缚阻碍人们去把握心的世界。

认为“定无所入,慧无所依”,即修禅不须用外在的形式。

人们对禅法的获得不一定非要通过苦修,既可以隐遁山林,又可以混迹街市与朝廷;在声色名利场中,能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尘世中的解脱人,从世俗生活中体会宗教感情。

他们还破除了一切僧侣戒律,摒弃传统的“戒、定、慧”修行的准则,主张举手投足皆为禅,纯任自然,毫无拘束。

王维所选择的就是这样一种为摆脱尘世苦恼而参禅的方式。

王维的佛教渊源来自于家庭影响,在王维出生时,他母亲梦见维摩诘入室,于是给王维起了这个名号“维摩诘”。

当然,王维不是一开始就要遁入空门的。

他年轻时也是有满腔热血、有进取之心的男儿豪情,几经官宦沉浮后他变得消极了。

试析王维山水诗蕴涵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蕴涵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摘要:王维的山水诗得益于以禅家的态度来观照人生的一切,因了禅意而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禅意意境王维的山水诗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情语,也无动人的景语,似随意写出眼前景物,没去费力气刻画和涂饰,简洁得很。

而其诗却妙谛天成,境界自出,蕴涵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这是因为从中可以观照出诗人的人格理想的追求,诗中有诗人内在精神的折射。

这种内在精神,诗人的人格理想追求就体现在诗的禅意上。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名和字合起来是佛经中一位有名的居士。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位笃诚的佛教徒。

“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在母亲的熏陶下,在胜唐崇佛的风潮中,王维和其弟“俱奉佛,居常疏食,不茹荤血。

”王维师从名僧,和僧人交往很多,后由于仕途失意,一度隐居,日日禅诵,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禅宗分南北两派。

他的母亲所事之师大照即北宗祖师神秀的高足普济,这对王维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

大约在他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王维为侍御使出使南阳,途中遇到南宗祖师慧能的弟子神会,神会所宣扬的南宗心要,又使他一见倾心。

禅宗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人接触了大乘佛教后,体悟到自己内心深处奥秘的一种新的境界。

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往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的心情,不粘不着,不生不染,心念不起。

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心空的境界。

所谓空,是说世界上所有事物都虚幻不实。

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灭、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磐。

王维受禅宗的影响,将诗歌的意境统一于空灵的禅境。

吕澄曾说“禅的意味渗透在学人的生活里,使它构成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

任运,任心,追求主观精神的自由境界,保持心的清静,万事无关,一尘不染,任松风解带,任山月照琴,是王维以禅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一切所持有的生活态度。

他所写的山水诗多持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表现出空寂闲静的境界,闪耀着一种似有若无的禅光佛影。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王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空灵之美、神韵缥缈和空明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具有独特风格。

王维(701-762),字摩诘,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作为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代表人物,王维与佛教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一生与佛教都有着特殊而又紧密的联系。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他的诗文里谈佛经、谈禅理,可谓是屡见不鲜。

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诗”,使诗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以至在他生前,好友苑盛《酬王维序》就认为其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观王(维)裴(迪)《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显然,不论是说王维“以佛入诗”,还是说其“以禅入诗”,都强调了王维诗歌与佛教禅理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为此很多研究者都倾向于穿透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寂”、“静”等特质层面解读其蕴涵于其中之禅意。

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够很自由地表现禅的意境,决定性的原因在于诗与禅的价值取向、情感特征、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巧妙联系。

本文尝试突破前人的审美视角,拟从王维对山水诗构思设计、描写手法、艺术表达三个层面的细腻特质捕捉沉淀于其中的禅意、禅理、禅趣。

一、构思设计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禅宗信奉“梵我合一”,“我心就是一切”的世界观。

在直觉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中“我”与自然溶为了一体,区别与界限消失了,“我”的情感、“本心”注入到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中,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也成为“我”,表现“我”的心境与思想。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意的形成及表现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意的形成及表现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意的形成及表现唐朝时期,禅宗思想犹如一朵盛开的桃花,在中国大地上喷香传代,遍染神州。

它不仅作为一种独立的教派与其他宗派分庭抗礼,传授宗法,而且还与美学相结合,形成禅宗美学。

王维生活的时代,士大夫学佛,佛的风气很盛。

他本人就是一个笃志学佛者。

他凭借自己的学识精习各种佛理,广交各派僧众,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

形成了他对自然、社会的独特审美情趣,这种情趣表现在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蕴,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禅味。

王维生前就有“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称誉。

(《王佑丞集笺注》)。

清人徐增说“縻洁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

”(《而菴诗话》)。

沈德潜在《说时晬语》中也有精辟的论断:“王佑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

”更直接道出了王维山水田园诗表现禅意的高妙之处。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深涧中。

”“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诠妙。

胡应麟的《诗薮》内编卷六云:“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正如称李白为诗仙,称杜甫为诗圣一样,王维有“诗佛”之称。

一王维山水诗中有富于精妙的禅理,这与他的一生自觉笃志学佛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有直接关系。

王维的母亲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他在《清施庄为寺表》中说:“臣之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大照即神秀弟子普寂卒于开元二十七年。

据此表所述,崔氏大约在王维八、九岁之时即已师事北宋高僧普寂,王维幼小的心灵便受到了家庭的熏陶。

王维生活在佛学思想盛行的唐朝,当时世人有学佛的风气,这种风气在士大夫中更是流行。

如北宋僧人神秀为朝廷迎至东都“时王公已下及京都士庶,闻风争来谒见,望尘拜服,日以万数”(《旧唐书·方丈传》)。

神秀弟子义福俗家弟子甚众,有名姓记载的各级朝官就有二十几人。

王维在这种时尚风气的影响下,自然而然的学习佛理,结交僧人,从而受佛教的影响。

从王维的诗文传可以看出,他对各种佛教典籍,如《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都是相当熟悉的。

王维的诗与画及禅之关系

王维的诗与画及禅之关系

三 、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诗中最爱用“静”、“澹”、“远”、 “闲”、“清”、“淡”、“孤”、“深” 一类字样。还有“禅”、“寂”、“空”、 “虚”、“无”、“无生”等字眼。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以及名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 暝》)“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 事》)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 淡宁和的无尽遐思。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二、王维诗对画的超越
王维诗当然有鲜明的绘画性也就是描述 性,但占主导地位或者说更代表王维诗歌特 色的恰恰是诗不可画,更准确地说是对诗歌 表达历时性经验之特征的最大发挥和对绘画 的瞬间呈示性特征的抵抗。
王维的诗与画及禅之关系
一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雄伟,还是边疆 关塞的辽阔荒远;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恬静, 还是丛林古刹的幽深,他都能运用最自然、 最凝练、最生动、最富于特征性的语言,点 缀成一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优美画卷。 在这一幅幅画卷里,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 景物融成一体,作者的个性与自然达到完美 的契合。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汉江临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 梓州李使君)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春中田园作》)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晓行巴峡》)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晚望》)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作》)

诗境禅意融山水——论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与禅趣

诗境禅意融山水——论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与禅趣

诗境禅意融山水——论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与禅趣王维一生学佛,以禅入诗,被赞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淡远,流动空灵的风格在诗坛独树一帜,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善于借助山水自然表达深奥晦涩的禅意,营造清远、静谧和物我相融的意境,并与禅趣的相融相偕。

一、禅宗思想形成原因佛教自传人中国以来,就对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影响。

到了唐代,佛教内部各宗派相继成熟,尤其是禅宗备受推崇。

禅宗是在中国本土文化基础上,经过融合吸收所创造的成果。

它不仅作为一种独立的教派传授宗法,还与美学相结合,形成禅宗美学,对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艺创作、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维所生活的盛唐时期,禅宗思想成熟,是“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更是个隐逸的时代。

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入朝为官几乎成了当时所有知识分子最终追寻的目标;另一方面,官场中的腐败污浊致使一些知识分子被迫放弃了政治理想,转而隐逸求生,于吟诗作画中寻求心灵的寄托与庇护。

王维也不例外。

《旧唐书·王维传》中记载,王维出仕后半官半隐,曾“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晚年却因安史之乱被意外卷入政治波澜之中。

面对变幻无常的政局,王维在“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感叹下开始吃斋念佛。

但王维禅宗思想的形成不仅仅是由于政治受挫,也与他的生活经历有极大关系。

王维出生于奉佛之家,他的《请施庄为寺表》中记载,其母崔氏信奉佛教,“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自幼受到的来自家庭佛心佛性的熏陶,加之盛唐时期,佛教得到空前的兴盛和发展,尤其是禅宗的形成,更成为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受到帝王卿相、饱学鸿儒的弘扬提倡,学佛佞佛俨然成为风气。

王维与许多佛教徒都有交往,并时常客居寺中,“山中多法侣,禅颂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为应见白云。

”(《山中寄诸弟妹》)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从此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意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意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意林承雄王维是盛唐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其中山水田园诗尤为人所称道。

盛唐的殷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的诗曰:“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

北宋的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

在描写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方面,王维有着独树一帜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雄伟,还是边疆关塞的辽阔荒远;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恬静,还是丛林古刹的幽深,他都能运用最自然、最凝练、最生动、最富于特征性的语言,点缀成一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优美画卷。

在这一幅幅画卷里,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景物融成一体,作者的个性与自然达到完美的契合。

正如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所指出的:“恰巧南宗画创始人王维也是神韵诗的大师”,“在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姐妹’这句话用来品评他是最切不过了。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画意盎然;而且其中不少作品,尤其是后期的描写隐居终南、辋川的闲情逸致生活的诗歌,还包孕着耐人寻味的禅意,表现出一种静淡之美,这与其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现实的刺激,个人际遇的沉浮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试图从画意与禅意两个角度来探讨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价值。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黄庭坚说:“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四,《写真自赞》)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引晁以道的诗云:“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余曰,此宋画也。

”(《画禅论画》)诗画一体论的思想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影响是很深的。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他的绘画思想。

他曾在《偶然作(其六)》中云:“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不仅是一个大诗人,更是一个大画家。

在画坛上他堪与北宗之祖李思训媲美○2,有“文章冠世,画绝千古”之美誉。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王维(约701年-约761年)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意境深远而著称。

王维的诗歌作品中融入了禅宗思想的精髓,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禅意。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琴棋书画的赞美,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非凡境界,以此展现出禅宗哲学的追求和境界。

本文将从王维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探讨他诗歌中的禅意。

首先,王维的诗歌创作以意境优美著称,他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文字勾勒出一幅幅静谧而美丽的画卷。

他通过对山水、花草、鸟兽的细腻描写,展现出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进而引发读者内心中的向往和跳跃。

比如他的《画》中写道:“兔丝动花簇,鸟气酣翠蓝”,通过对细微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画面中的细腻与静谧,以此引导人们超脱尘世的束缚,感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其次,王维的诗歌主题常常与人生哲理和禅宗思想相呼应。

他以超然的心态面对人事,对人生境遇和存在意义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比如他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只今三里桃花水,数宿三生梦”,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态,意味着生死不过是一场梦幻,人生追求的真正意义远远超越于此。

王维通过表现虚无缥缈的禅宗哲学,引导人们认识到凡事皆苦,唯有超越世俗追求内心自由,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最后,王维以琴棋书画为表现手法,展现了其对禅宗修行的追求。

他频繁地将琴、棋、书、画等元素融入到诗歌中,通过这些艺术形式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禅理境界的追求和理解。

比如他在《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中写道:“闻道重阳节,应怜屐齿危”,通过描绘屐齿的危险,展示出人生追求禅宗境界所面临的困难和险阻。

而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提到的“无媒缘以报君”,则表达出了王维自己超脱世俗干扰,专注于禅修之道的态度。

总而言之,王维的诗歌充满了禅宗的禅意和哲思。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以及对艺术形式的运用,他诗中所蕴含的深邃感悟引导人们超脱尘世的罣碍,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浅析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浅析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浅析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王维是盛唐田园派诗人。

他早期写过许多边塞诗、政治诗,诗作奋发向上,批判权贵,有盛唐的时代气概,满溢爱国热情。

但王维最受称誉的作品还是山水田园诗,尤其是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置身于大自然,其时的山水田园诗幽静恬适,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极其诗情画意。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王维通音乐、精绘画,但其对佛教禅理的倾心,更能从他的诗作中窥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恬适、幽静,与陶渊明,谢灵运一脉相承,并且有一种超逸美,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写秋雨之后的山村晚景,宁静幽远,欢快清新。

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整个画面基调。

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字句平淡,丝毫没雕饰。

“空”字绘出了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抒发归隐的情怀。

王士桢说王维的《山居秋螟》是“字字入禅”。

王维信奉禅宗,他的名“维”和字“摩诘”都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

此联直言山居空寂,有禅意而无苍凉之感。

颔联写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着清澈的泉水,潺潺地在石上流淌,意境深远灵动。

颈联中诗人以“竹喧”来点染洗衣妇的怡然喜悦,以“莲动”来烘托渔舟返航沿流而下的场景,句式和谐整齐,节奏抑扬,旋律回环,有着音乐美。

尾联更具神韵,借《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意而用之,暗寓自己的隐逸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志趣,随意率真,淡泊人生。

王维善于把佛教思想融入自己的才情中,深厚的艺术修养使诗、乐、画融为一体。

对大自然观察透彻细微,能达到主客观统一,即把自然的美化为艺术的美。

有着幽幽禅味的世外桃源有谁说不具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昵王维为什么要写禅诗,这与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也与其人生观紧密相连。

佛教主张去执除贪,四大皆空。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 - 诗词名句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 - 诗词名句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诗词名句篇1: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唐代诗人王维,幼年深受其母亲尚佛的影响,成年之后追随禅师潜修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

在其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多呈现出鲜明的佛理思想痕迹,同时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诗情画意见长,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

一.王维尚佛的缘由及过程唐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诗人擅佛也是平常之事。

王维从小深受其母亲信佛思想的熏陶,他的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不到三十岁就拜道光禅师门下;公元740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

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

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自此,王维开始对神会顿悟的南宗佛法颇具倾心。

《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档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曾为慧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慧能弟子神会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又与慧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深有交情,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其深。

王维赞慧能大师:“举手投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性怀海。

‘这也可以看作是王维自己的境界。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坛经》)除却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于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

王维最早谈到佛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表明其对佛教的信仰己日益牢固。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是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

当时,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而萌生隐遁的思想,遂开始倾心于佛教,寻求解脱。

两年后,王维居长安,即从荐佛寺道光禅师学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王维诗的禅意和画境
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思想上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

形成了儒、释、道三家并存的思想局面。

从唐太宗支持玄装译经,亲自为《孝经》、《道德经》和《金刚经》作注并颁布天下得到有力的证明。

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基础上,佛教得到很大的发展,并分化为天台、三论、法相、华严、禅宗等教派,其中以禅宗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

禅学进入到士人的思想的领域中,影响这他们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

最突出的表现为其诗歌创作中留有禅的气息,佛的印记。

他们将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都反映诗作中。

更有人在诗中直接讲佛理,如“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①,又如元好问所说:“诗为禅客填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

”(《嵩和尚颂序》),这正是当时诗人以禅入诗的最佳写照。

而当中佼佼者当数王维一人,他以佛家思想为主导,将飘渺的禅意与画般的诗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空灵的艺术效果,被世人称人为:诗佛。

王维的诗歌不像李白的大气磅礴,个性飞扬,也不想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②,含蓄深厚。

他把情景相融的意境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表现出意境浑然,含蓄携永的诗歌特点。

王维高超的绘画造诣给予诗歌的艺术表现一定的帮助。

他善于用心灵去感受世间万物,用精致的诗句描景状物。

苏轼评价其诗作“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当佛教禅意融入到其诗歌创作时,仿佛给予了诗歌灵魂。

使诗歌超脱了世俗功利,独立于人世。

归纳王维诗歌的中心观念,那便是“空”与“静”。

“’空’与’静’是佛教的最高范畴,是佛教哲学对宇宙、人生的抽象思辨。

”③王维诗歌中的“空”与“静”是他对人生的一种体验,以诗歌做媒介,通过具体物象的表现,把禅意表达出来。

形成了丰富的审美内涵
一、王维诗歌中的“空”
佛教常说的“空”,并非是指什么都没有。

而是要求从客观物象中领悟到空的奥秘。

强调的是一种从有到空的过渡。

王维明显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安史之乱起,王维因被迫接受叛军伪职而下狱;后来不仅得幸官复原职,而且步步高升,官至尚书右丞。

可是王维却无心仕途,恳请朝廷革除自己的职务。

④与其他读书人奋发入仕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淡泊名利观念便是佛教所说的“空”。

这不仅表现在王维的日常生活在,也深深地蕴含于王诗中:
《酌酒与裴迪》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无论世间有多么险恶、人心有多么难测和未来的日子有多么的难以预料,王维都用平常,的开朗阔达的心境去面对,他将世事比作浮云,表达自己一份远离斗争、知足常乐的心境。

浮云是这诗的中心意象。

浮云似幻似虚,有形无实的形态,给人一种脱俗的洁净感,这可以看作是“空”的一种表现形式。

王维对云这个意象尤为钟爱,云常常出现在他的诗歌上。

如《答裴迪》;“信心寒流广,苍苍秋雨晦。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送别》:“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终南山》:“白云回望和,青霭入看无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王维借助各种各样对云的描写,将很难用言语表达出来的禅意趣味灌注在诗歌中。

诗人投身于这一尘不染的空静之境中思考人生,悠然自得地向享受这属于自己的禅趣。

二、王维诗歌中的“静”
“静”是王维诗歌经常描写的另一种境界,“宁静之美,是王维诗歌的艺术特征。

”⑤古人云:“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

”⑥佛教看待静的观念是充满辩证法的思维特征。

“静”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

王维诗歌中的“静”也充分体现其思想,充满着辩证精神。

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当中,”静”是非绝对的概念。

如尘世间的纷扰是不可能根绝的,因而”佛家强调从动中求静,只有这样才能破除人们属于常识的无明,领悟静的真谛。

”⑦当王维诗歌要表现静时,总是会伴随这对动的描写。

如《过香积山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中,描写深山密林的荒僻,杳无人烟,忽然,从不知何处飘来一阵隐隐约约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原本寂静的山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了。

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中,诗人描写一场秋雨过后,举目一望,周围的景物焕然一新的景象。

皎洁的月光,洒在松林上清澈的泉水,流过山石,发出潺潺的声响。

竹林中传来浣女的欢笑声。

通过诗人的静中有动的艺术手法,这片山间松林更加幽静了。

王维的诗歌以静为基调在此之上再写自然界的动,表现出无限的生机和乐趣。

从这些描写自然之物的诗歌中,可以感受到王维平静的心境,一种已经超脱世俗枷锁的精神状态。

三、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

王维不仅是诗人,而且精通绘画,在生前已经是有名的画家。

据画史记载,“王维特妙山水,幽深之致,近古未有”。

(《封氏闻见记》卷五)⑧王维的绘画修养,使他能把画艺融于诗作之中,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诗中有画”一直被认为是王维诗歌的一大特色。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精于用色
王维的诗歌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颜色。

他对颜色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精妙的颜色的运用使诗歌的艺术效果更上一层楼。

不能不让人为之折服。

如《过香积寺》:“日色冷青松”,日光本是温暖的,客观上来说,日光不可能“冷青松”。

但王维的巧妙构思使阳光洒落在青松之上时,因为青色的影响是变得具有寒意了。

青色是冷色调,这样使全诗弥漫这寒冷的气氛,更给人一种寂静的感觉。

又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篇精巧的五绝,短短的四句话竟包含了三种颜色,其中以翠绿为主色调,配以白色和红色作点缀。

白色和红色不仅没有破坏以青色为主体的和谐感,还倍添几分生机,组成了一幅明丽清新的图景。

(二)、善于用线条组合
王维善于以线条的组合表现景之美。

如《使至塞上》中的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无垠,远望沙漠的尽头,可以看到横向的地平线——地平线,其上是孤烟,是一条竖线;“长河”又是一条横线,其上方的圆形的“落日”则是曲线。

这一组线条构成的图景,既丰富,有单调,既简练,又粗旷,很鲜明地再现了大沙漠的荒漠辽阔和雄伟。

又如《田园乐》:“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孤烟冉冉升起,是直线;高原是一条横线,而高原上面垂直了一条竖线——独树。

这些诗歌,就如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幅内容简单而意蕴丰富的中国画。

(三)、妙于营造层次感
中国画讲究构图层次感,画家运用色彩的浓谈巧妙的区分所画之物的前后远近,表现作品的层次美,进而方佛丰富画作的内容。

王维的诗歌中也能表现出景物层次的感。

如《山居秋暝》(见上文),月光、松林、清泉、石头,各种景物是采用由远及近的顺序,层次分明地将描绘成一幅幅动人的图画。

又如《送崔兴宗》:“塞迥山河净,天长云树微”,前景是明净的山河,远景则是远方的天边和树林。

树林因距离的遥远,而变得微小,又因远而朦胧。

形体越近,轮廓越分明,颜色越醒目;越远,轮廓越模糊,颜色越淡漠。

这诗歌从近景到远景的描绘,形成一幅略带哀伤的图画。

仿佛再现诗人往友人离开方向眺望神态。

一种空虚感、孤寂感悠然而生。

充分地表达出王维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王维的诗歌达到了禅意与画境的完美结合。

王维的独特艺术魅力,是后人无法复制的,是唐朝诗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注释
①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第173页
②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第240页
③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 第217页
④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第197页
⑤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第197页
⑥杜大宁《佛养心道养性》新世界出版社2007.1 第273页
⑦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 第226页
⑧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 第20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