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制度史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时期。
中国的封建制度下,国家的地方行政由封建官僚统治者负责,他们负责管理地方的行政事务,向中央政权汇报,并执行中央政权的命令。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地方行政制度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朝代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改革。
例如,唐朝时期,拓展了地方行政的职能和机构设置,进一步强化了地方行政的管理能力。
宋朝时期,设立地方监察机构,监督地方行政官员的行为,加强了地方行政的廉政建设。
而明朝时期,推行了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地方行政体系,提高了地方行政的素质和效能。
然而,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在清朝时期面临了严重的问题。
清朝统治者实行的统治政策导致了地方行政制度的腐败和贪污。
地方官员滥用职权,剥削百姓,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这为中国的近代史和现代史奠定了基础。
在20世纪初,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逐渐摆脱了封建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开始了新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的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措施。
首先,在1950年代,在土地改革和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废除了传统的地方行政制度,建立了人民公社系统,实行农村集体经济管理。
然而,由于计划经济的实施和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地方行政制度也面临了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中国政府通过实行县、市、省三级行政管理体制,重建和实施了一套相应的政府和官员选拔机制,建立了科学、规范和有效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近年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市场经济和社会管理等领域。
政府通过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提高了地方行政效能。
此外,中国政府还加强了地方政府的责任和监督机制,严肃处理腐败行为,打击不法行为,加强地方行政的廉政建设和法治建设。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来,中国将继续深化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地方行政管理水平,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中国行政制度史
刺史
乡、亭、里等
隋唐中央行政体制
皇权
尚书省-尚书令 中书省-中书令 门下省-侍中
使职
(仆射)
(内史 )
(纳言 ) (六部寺监)
六部(尚书、侍郎) 二十四司(头司 \司郎官 )
中书门下体制
皇权
尚书都省 (勾检文案、 收发文书)
中书省 (政事堂) 起草诏令
门下省 审查诏令
度支使、 户部使、 盐铁转运使
元丰改制
路政府
尚书省
中书
门下 中书 门下 省省
诸曹司 诸部司
尚书省
中书 中书省 门下
皇帝
枢密院
门下省
中枢政务会议及顾问咨 询机构
元朝中枢政务体制
御史台
路省政府 诸科 九房 两司
六部 两大部
枢密院
中枢政务 会议
中书省
皇
群相集
帝
议
翰林国 史院草 诏
中书省封 驳或颁下 实施
中国古代行政组织
三皇五帝
三皇
燧人氏
有巢氏
五帝
神农氏
黄帝 颛顼 帝喾 帝尧 帝舜
三王家天下
王
“内服”
宰、卿事、多尹、御事、 事、巫、卜、臣
“外服”
列国(邦伯)
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皇帝
丞相
诸卿(奉常\郎中令 \卫尉\太仆\廷尉\ 典客\宗正\治粟内史\
少府\中尉)
太尉
御史大夫
郡县制和编户制
郡县制
郡守(治中、别驾、 诸部从事及主薄、功曹等 )
枢密使 进呈
中书门下 代为进呈 省
中书门下 监督实施
枢密使 宣诏
皇帝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周振鹤原文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周振鹤原文摘要:一、引言:了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重要性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概述1.封建时代:分封制与郡县制2.秦汉时期:郡国并行制3.隋唐时期:道、州、县三级制4.宋元时期:路、州、县三级制5.明清时期:省、道、府、州、县五级制三、近现代地方行政制度改革1.清末民初:省、道、县三级制2.国民政府时期:行政督察区制度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市、县三级制四、当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改革与创新1.改革开放以来:行政区划调整与优化2.地方政府职能转变3.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相结合五、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未来发展展望1.行政区划调整与区域协调发展2.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3.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与国家战略相结合正文:一、引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史册,从封建时代的分封制与郡县制,到现代的省、市、县三级制,地方行政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梳理,探讨其演变过程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以期为今后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概述1.封建时代:分封制与郡县制封建时代,地方行政制度主要以分封制和郡县制为主。
分封制是指君主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宗室、功臣等,形成诸侯国。
郡县制则是在国家统一后,设立郡县,对地方进行统治。
2.秦汉时期:郡国并行制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
汉朝时期,郡国并行,分为13州,州辖下设有郡县。
3.隋唐时期:道、州、县三级制隋唐时期,地方行政制度调整为道、州、县三级制。
道为监察区,州为地方行政单位,县为基层政权。
4.宋元时期:路、州、县三级制宋元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继承了唐代的路、州、县三级制。
路为监察区,州为地方行政单位,县为基层政权。
5.明清时期:省、道、府、州、县五级制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调整为省、道、府、州、县五级制。
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道、府、州、县分别为下属行政单位。
三、近现代地方行政制度改革1.清末民初:省、道、县三级制清末民初,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变革,实行省、道、县三级制。
中国行政制度史
中国行政制度史中国行政制度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的中国存在着封建制度和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行政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改革,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行政管理体系。
古代中国的行政制度主要由封建皇帝和官僚体系组成。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负责任命和免职官员,制定政策和法律。
而官僚体系则负责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各级官员根据皇帝的指令,管理人民生活、军事和财政等事务。
宋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制度进一步发展。
宋朝实行科举制度,开创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性的选拔制度,这使得行政系统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行政管理体系分为三级,即中央、地方和县级,各级官员有明确的职责和权限,相对独立且有限制。
这样的制度不仅提升了行政管理的效率,也赋予了个别地方和县级官员一定的自治权。
明清时期,中国的行政制度也有所改变。
明朝时期,中国实行封建专制主义,官僚体系变得更加庞大和复杂,行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
清朝时期,清王朝实行了多项政治改革,包括设置了六部和九卿制度等。
这些改革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在行政管理中限制了地方官员的权力。
此外,清朝还引入了西方的部分行政制度,如巡抚制度和县署制度等,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近代中国,特别是20世纪初,中国的行政制度经历了较大的变革。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实行了共和制。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行政机构,国务院。
国务院作为中央行政机关,负责协调和管理国家事务。
此后,中国的行政制度进一步完善,引入了现代化的管理原则和体制,建立了严密的行政管理机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制度改革。
中国共产党通过废除封建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行政体制。
中国的行政制度从此完全摆脱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影响,涵盖了政府、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形成了一套行政管理体系。
如今,中国的行政制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书评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书评一、引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世界历史所瞩目。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演变与发展,本文将从史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行政制度进行详细的评述。
二、古代行政制度的起源与演变1. 《尚书》中的行政制度萌芽《尚书》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之一,记录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行政制度的萌芽,如“九五之尊”的天子制度、分封制以及官员的任免与考核等。
这些制度为后世的行政制度奠定了基础。
2. 《周礼》中的行政制度规范《周礼》详细记载了周朝时期的礼仪制度,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行政制度内容。
如“六官”制度,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分管不同行政事务。
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行政管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3. 《春秋》、《左传》中的行政制度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图强。
《春秋》及其注解《左传》记录了大量这一时期的行政制度变革,如郡县制的出现、官员选拔制度的改革等。
这些变革为秦朝统一六国后的行政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古代行政制度的成熟与发展1. 秦朝的一统与郡县制的确立秦朝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同时,秦朝还制定了严密的法律制度,如《秦律》,使行政管理更加法制化。
2. 汉朝的察举制与州刺史制度汉朝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创立了察举制,即由地方推荐人才入仕。
此外,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州刺史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与管理。
这些制度创新为汉朝的繁荣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3.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与三省六部制唐朝创立了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打破了世袭制的束缚,为寒门士子提供了晋升之途。
同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将中央行政机构划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下设六部,分管各项行政事务,提高了行政效率。
宋朝在继承唐朝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对科举制进行了完善和发展,如增设殿试等环节。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从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部分,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王朝。
在这一制度下,中国的政权由一个皇帝和一系列贵族统治。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封建制度将土地分配给贵族,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其优势,比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稳定。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缺点,如皇帝权力过于集中,贵族享有特权,民众的权益受到压制。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民生的不满。
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封建制度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政治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朝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是一种新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共和制。
它的特点是国家主权属于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然而,在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久,国内就陷入了动荡和分裂,政权频繁更迭,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由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全国各个地方的代表组成。
代表们通过选举产生,负责制定法律和大政方针。
此外,中国还采用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通过党的领导来保证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建制度和民国时期政治不稳定的问题,保证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然而,人权和民主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也是中国政治制度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结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制,再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各朝代中央行政制度
各朝代中央行政制度【原创版3篇】篇1 目录一、引言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1.战国时期2.秦汉时期3.隋唐时期4.宋元时期5.明清时期三、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1.夏商周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3.秦汉时期4.隋唐时期5.宋元时期6.明清时期四、结论篇1正文一、引言中央行政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都有其特点和重要性。
本文将详细阐述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以期对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1.战国时期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地主阶级逐渐崛起,为了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各个国家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这一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以诸侯为核心,辅以世卿制度。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和完善。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习惯上称为三公九卿制)。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内外朝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中央行政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三省六部制。
这一制度使得政府的职能更加明确,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唐朝还设立了节度使制度,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4.宋元时期宋元时期,中央行政制度在隋唐制度的基础上有所改进。
宋朝设立了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控制。
元朝则设立了行省制度,统一了全国的行政区划。
5.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清朝设立军机处,使得政府的决策更加迅速和保密。
三、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相对简单。
夏朝已有辅佐夏王的六卿,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
商朝建立起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机构,辅佐商王的主要大臣为尹,其下有主管力役的司徒、主管工程的司空和主管刑狱的司寇。
有关中国行政制度史的小故事
有关中国行政制度史的小故事
首先,西晋初年实行分封制。
西晋建国初期,司马炎认为他之所以能从曹魏手中夺得政权,与曹魏皇室孤立无援有关。
为屏藩王室,他恢复了分封制度,封皇族子弟二十七人为王,建立王国。
在王国内,具有相对独立的政权财权和武装。
西晋所建王国中有五个大国,六个次国,其余都是小国。
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次国置上、下两军,兵三千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
工国内文武官员,由国王自己选用。
不仅如此,晋朝还用诸王统率中央兵马镇守要害。
司马氏以为这样可以使西晋的统治得到巩固,但适得其反,结果是培养和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剧了争夺中央政权和帝位的斗争,导致了“八王之乱”,动摇了君主专制的中央政权。
其次,州刺史兼领军事。
州在西汉本为分察郡县的地方监察区,至东汉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长官称刺史,下设别驾、治中等属官。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适应频繁的战争环境,封建皇帝多委刺史兼领军事,都督诸州军事,后周改都督诸州军事为总管诸州军事。
再次,北魏实行一职三员制、宗主督护制和三长制。
这一时期,北魏的地方制度比较特殊,它仿效汉制建立起州、郡、县三级地方体制,但对地方官刺史、太守和县令都各设三人,其中一人为拓跋宗室,一人为非宗室的鲜卑人,一人为汉族地主。
此即为“一职三员制”。
在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北魏则实行宗主督护制。
中国现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历程2023年了,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县制到现在的省制,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完善,已经成为世界上备受瞩目的一种行政制度。
本文将会详细介绍中国现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县制时代早期的中国是以县为单位进行地方行政管理的。
在这个时期,县长是地方最高的行政长官,他们的职责包括财政管理、司法管理、治安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县级行政机构也是一个县的全部行政管理机构,它的职责范围包括文物管理、档案管理、宗教管理等各个方面。
县制时代的行政机构简单而粗放,很难满足复杂的管理需求。
二、省制时代的初步形成在清朝末期,地方行政制度逐渐进入了省制时代。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发布《省行政规程》,规定了省、府、州、县等行政级次的权责范围,并且逐步完善了地方行政机构。
到了国民政府时期,全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已经逐步形成了省制,同时围绕省级政府逐渐建立了府、州、县、区等地方行政机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地方政府按照省、市、县的体制依次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务院在1978年开始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全面改革,逐步将中央与地方的职责和权利进行了划分,形成了现代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改革前,地方政府的一切都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指挥下进行的。
而在改革后,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适应本地区的经济情况和资源环境来制定更为细致、适宜的地方政策。
同时,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中国地方行政制度也进行了进一步细分,越来越多的城市成立了区一级机构,加强了对城市管理的层次化管理。
四、地方分权与鉴权改革在近年来的改革中,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更加注重分权、鉴权。
地方政府可以将大量事务分解到更加细致的管理层次,以便提供重要的地方性服务。
因此,政府的分级管理体系变得更加清晰、透明。
中国历代行政制度演变_理论说明
中国历代行政制度演变理论说明1. 引言1.1 概述中国历代行政制度的演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乎着中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行政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在不同朝代呈现出了多样性和独特性。
从早期行政制度发展到唐宋元明清时期,再到近现代行政制度改革,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本文将对这些行政制度演变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理论说明。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是引言部分,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的,并简要概述中国历代行政制度演变的重要意义。
然后是正文部分,具体探讨早期行政制度发展、唐宋元明清行政制度演变以及近现代行政制度改革这三个阶段。
接下来是第三部分,对行政制度演变的影响与启示进行分析和总结。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部分,总结历代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对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历代行政制度演变的理论说明,全面了解和把握中国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对行政制度演变的影响与启示进行分析,为现代化进程中改革和完善中国行政制度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最终,希望能够加深对中国行政制度的认识,并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参考和指导。
2. 正文2.1 早期行政制度发展早期中国的行政制度主要是以封建社会为背景的,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国家实力相对较弱。
在这一时期,行政管理主要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控,通过设立各级官员来实施管理和监督。
最早的行政组织可以追溯到商朝和西周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后来演变为秦朝的郡县制和汉朝的州县制。
2.2 唐宋元明清行政制度演变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行政制度发展最为繁荣和稳定的阶段。
在唐代,建立了府州县三级行政组织,并且设置了地方官员和监察机构来加强管理和监督。
宋代则进一步完善了行政体系,并引入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加入官僚体系。
元代的行政制度相对灵活多样,但也保留了部分宋代的体制。
中国行政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国行政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嘿呀!今天咱们来好好聊聊中国行政史的那些事儿!一、先秦时期哎呀呀,先秦时期的行政制度可是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呢!比如说,夏朝建立了最早的国家政权,那时候的行政管理还比较简单,但是已经有了初步的分工。
哇!到了商朝,出现了“内服”和“外服”制度,这可算是一种独特的管理方式呀!再说说周朝,实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这在当时可是影响深远呐!诸侯们在自己的封地里有着一定的权力,但也要听从周天子的号令。
二、秦汉时期嘿!秦汉时期那可是个大变革的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郡县制,这可是个了不起的举措呢!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
哎呀呀,这让国家的管理更加统一和高效啦!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隋唐时期哇哦!隋唐时期的行政制度有了新的发展。
隋朝开创了三省六部制,这分工明确,相互协作,提高了行政效率呢!唐朝进一步完善了这个制度,使得政府的运作更加顺畅。
科举制的出现更是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径,让更多有才华的人能够进入官场,为国家效力。
四、宋元时期哎呀呀!宋朝加强了中央集权,设立了三司、枢密院等机构,分散了官员的权力。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这可是中国行政区划的一大创新呀!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五、明清时期嘿哟!明清时期的行政制度又有了新变化。
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
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清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
总之呢,中国行政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完善的过程,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制度变革。
哇!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呀!哎呀呀,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呢?。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体现。
随着中国历史的演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也经历了多次变迁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地方行政制度。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到现代,从地方行政组织到行政管理制度,全面探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历程。
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
封建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主要由地方官员和地方士绅组成。
地方官员是皇帝任命的官员,主要负责管理地方政务和维护社会秩序;地方士绅则是地方上的有钱有势的人物,他们掌握着地方资源和社会关系,对地方政治和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在封建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主要由州、县和乡三级行政组织构成。
州是地方政权的最高级别,下设县和乡。
县是地方政权的基层单位,下设乡和村。
乡和村是最基层的行政组织,主要负责管理村庄和乡镇的日常事务。
在封建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地方官员和地方士绅共同管理地方政务,地方官员负责政府职能,地方士绅则负责社会调节和管理。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稳定和政治秩序,但也存在着腐败和权力滥用的问题。
二、中国近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国近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主要围绕着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两个重要历史时期展开。
清朝末期,中国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向现代化转变。
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行政管理制度,成立了各级政府机构,例如督抚、巡抚、布政使等,建立了现代化的行政管理体系。
此外,清政府还设立了省、府、州、县四级行政组织,取代了封建时期的州、县、乡三级组织。
这一改革推动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
民国时期,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后,废除了封建时期的地方行政组织,建立了省、道、县、市四级行政组织,实行了地方自治制度。
此外,民国政府还成立了各级政府机构,例如省政府、县政府、市政府等,建立了现代化的行政管理体系。
这一改革推动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向现代化、民主化、法治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引言概述:中国行政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及现代行政制度和行政管理发展的学科,它涵盖了中国行政制度的演变、行政机构的建立和改革以及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等方面。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通过对中国行政史的回顾,帮助读者理解中国行政制度的历史演进,为今日的行政实践提供参考。
正文内容:一、古代中国行政制度的演变1.夏、商、周三代的行政制度特点2.秦朝的行政制度改革与统一大业3.隋唐时期的行政制度创新与繁荣4.宋、元、明三代行政制度的演变与发展5.清朝的行政制度革新与封建专制二、现代中国行政制度的建立和改革1.中国近代行政制度的形成与西方现代化的冲击2.晚清时期的新式行政机构与改革尝试3.辛亥革命后的行政制度变革与探索4.国共内战与的建立5.建国后的行政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三、中国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1.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特点2.毛泽东时期的行政管理实践与思想3.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效能4.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下的行政管理变革5.当代中国行政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四、中国行政制度改革的成果与问题1.行政制度改革的成果与社会发展2.行政体制改革带来的问题与挑战3.反腐败与廉洁政府建设的实践与探索4.行政监督与权力制约的改革尝试5.社会参与与公民权利保障的挑战与应对五、中国行政史的启示与展望1.中国行政史的历史经验与教训2.当代政府的重要职责与使命3.建立健全现代行政制度的路径与方向4.中国行政史对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启示5.中国行政史的研究前景与发展总结:通过对中国行政史的复习,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行政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历程,从而理解现代中国行政制度的特点和趋势。
古代中国的行政制度多样而独特,形成了深厚的历史传统;现代中国的行政制度建立和改革经历了许多挑战与变革,为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基础。
中国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也在不断创新,为建设现代化的行政管理体系提供了经验和思路。
行政制度改革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需要继续探索和完善。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行政管理模式。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分别探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一、古代行政制度古代中国的行政制度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从周朝开始,王国分封,形成了各个封国,各个封国之间互相独立,但是又受到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
周朝的行政制度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它的行政机构主要是以宰相、三公、九卿、州、县为主要组成部分。
在秦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秦朝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最高领导人是皇帝,下设太尉、司马、御史等官职,地方行政则由郡守、县令等官员负责管理。
汉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刘邦在位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设立了太守、从事等官职,同时还设立了县、乡等地方行政机构。
到了东汉时期,地方行政机构更加完善,设立了州、郡、县三级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的管理者也更加专业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时期的行政制度逐渐完善,唐朝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了宰相、三省六部、地方州县等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的管理者由官僚负责。
唐朝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责包括管理土地、税收、司法和警察等工作,地方行政机构的管理者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近代行政制度近代中国的行政制度主要是在清朝时期和民国时期形成的。
清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制度仍然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地方行政机构的管理者由官僚负责,职责包括管理土地、税收、司法和警察等工作。
民国时期,中国的行政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国民政府成立后,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了行政院、立法院、监察院等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的管理者由省长、市长等官员负责管理,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责也更加专业化。
三、现代行政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行政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等行政机构。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中国历史的不断发展,地方行政制度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古代到现代,梳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历程。
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在夏朝时期,地方行政机构主要是以县为单位,县官被称为“令”,主要负责管理农业、水利等方面的事务。
商朝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开始出现“三公九卿”的制度,即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和中央政府官员通过任命或考试选拔的方式,派遣官员到地方管理和监督各项事务。
周朝时期,地方行政机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郡县制”,即以“郡”为单位,下设“县”和“乡”,并设立“太守”、“县令”等官职,进行地方行政管理。
二、封建时期地方行政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地方行政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唐朝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管理范围进一步扩大,地方官吏的职权也更加明确。
宋朝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管理方式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知县制”,即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担任地方县级官员。
明清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管理方式更加完善,地方行政机构的层次更加丰富,如“州县制”、“府县制”等等。
三、近代地方行政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清朝末期,地方行政机构的管理方式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如“省直辖制”、“道制”等等。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地方行政制度也开始进行改革,设立了“省”、“市”、“县”等行政区划,设立了“省长”、“市长”、“县长”等官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如设立“自治区”、“地区”等行政区划,设立了“自治区主席”、“地区主席”等官职。
四、现代地方行政制度现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在这之后,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如“县乡一体化”、“市县合并”等等。
2000年以后,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步伐更加加快,如“行政区划调整”、“政府机构改革”等等。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史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史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古代地方的行政制度随着历史不断推进进行了多次演变。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是包含在封建社会制度之中,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周朝时期,是中国古代首次尝试建立行政地方制度的时期,他们以天子的权威来控制地方。
在西周时期,周天子会将国家划分为诸侯邦,诸侯们在各自的领地中充当行政地方的统治者。
而在东周时期,国家逐渐进行了中央集权,行政地方的权力则逐渐被地方官吏所掌握,他们成为了地方政治的主导者。
当时,地方官制度主要是以县令和州官为主,县令管理县,州官管理州,它们是割据地方,进行统治和收税的基本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政治权力开始向军事集团和地方势力倾斜,使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变化。
战国时期,地方行政的地位面临了比晋前的时期受到挑战,开始出现了统治割据和地方独立的现象,随着国内的混乱,战国七雄的行政管理逐渐放大,地方官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秦朝时期,中国实行了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全国划分为三级行政区,国家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郡和三十六个县,郡由郡守掌管,县由县令管理,在秦朝时期,地方行政权主要掌握在中央政权手中,地方的行政设置也在中央的直接控制之下。
汉代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开始出现分权趋势,汉武帝制定了“州牧、郡守、县令”三级管理制度,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地方行政设置逐渐合理化,但地方官员的自由裁量权也逐渐增强。
隋唐时期,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地位日益提高,隋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促进了地方行政到了一个临界点,唐朝时期,实行了州、县两级地方行政制度,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朝时期,并在明朝时期进一步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 可称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雏形,秦朝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与随后汉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的“县、州、路、府”制度和明朝的“地方官制”均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中国古代行政制度1. 背景介绍中国古代行政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中用于管理国家事务的一套制度安排和运作机制。
这些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在夏朝,由夏王帝尧、舜建立的推行郡县制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始祖。
在商朝,商王帝汤建立了郡县制的基础,但实际上还是以封建制度为主。
到了周朝,周王帝武王推行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相结合的行政管理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基础。
3. 郡县制和分封制郡县制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中的一种较为重要的制度形式。
在郡县制中,国家将国土划分为一级行政区域的郡,再将每个郡划分为二级行政区域的县。
郡县制的实行,有效地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和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而分封制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封建制度将国土划分为诸侯国,实现分散政权和统一管理的目的。
4. 中央政府的组织和职能中国古代行政制度中的中央政府起着核心和总体管理的作用。
中央政府由君主和各级官吏组成,负责领导国家的决策和施政。
君主通常由君主世袭或选拔出来,拥有绝对权力,但也受到传统礼法和士人的约束。
官吏则根据补官制度进行选拔和任命,从而形成了职位等级森严的官僚体系。
中央政府的职能包括制定法律法规、征收税收、组织军事行动等。
5. 地方政府的组织和运作中国古代行政制度中的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下设的行政机构,负责管理本地区的行政事务。
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和中央政府类似,也由官吏组成,按照等级进行管理。
地方政府的职能主要包括统治本地区、收集地方财税、维持社会秩序等。
地方政府在具体行政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央政府的施政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6. 行政管理的运作机制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运作机制主要通过君主的诏令和官吏的行政命令来进行。
第一章绪论
第1章绪论中国行政制度史是以中国历代行政制度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以现代政治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为指导,以行政制度的历史发展变化为主线,分专题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君主、中央行政、地方行政、行政监察、官吏选拔、官吏管理、胥吏、公文,以及教科文卫等各方面的制度。
中国行政制度史着重分析历代行政制度对行政管理和社会发展的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从中国行政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1.1中国行政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每一独立存在的学科,都有其研究对象,或者说矛盾的特殊性。
毛泽东说:“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
因此,对某一现象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科学的对象。
”①中国行政制度史研究的对象从广义来说,举凡中国历史上与行政制度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等的有关部分,都必然要纳入其内容之中。
只有将行政制度的研究置放于各个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总体之内进行,才可能动态地、全面地理解行政制度,这是深入理解中国行政制度史的必由之路。
上述内容覆盖的时间,为夏商周三代奴隶制社会时期与秦汉至明清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
封建制国家的行政制度,有些虽然渊源于奴隶制国家,但由于奴隶制及其以前的社会,年代久远,文献也不足为征,所以本书便把重点放在秦汉至明清这段封建制时代。
至于秦以前的奴隶制时期行政制度,只做简要介绍。
众所周知,中国的文明史与巴比伦、埃及、印度等文明古国不同,这些国家曾多次被异族征服,都遭受过外来文明的侵略,因此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古老文化都未能完整、独立地保存下来。
只有在华夏大地上孕育生长的中华文化,一直连绵未断,持续发展。
从传说时代的黄帝开始,直到现在,中华文化传统一直保持着发展的连续性和主体的纯洁性,成为东方文化的主流。
这就决定了中国行政制度史的时间跨度大,地域辽阔,对象广博,内容丰富完整,对它的研究概括起来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历史上的行政管理及其效果,包括行政体制、行政机构设置、行政权力运行、行政环境、行政文化、行政思想,以及因此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中国古代致仕制度塔里木大学农机14-1班马全义【摘要】: 致仕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也留下了很大遗憾。
文章回顾了致仕制度的沿革历史, 总结了它的主要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评价了它的利弊得失。
【关键词】: 致仕制度历史演变利弊得失致仕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分析研究历代致仕制度的沿革变迁和利弊得失, 对于改革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退休制度当是有益的。
一、致仕制度的沿革中国古代致仕制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商周春秋时期。
西周时, 官吏致仕已有了一定的年龄标准。
春秋战国, 群雄蜂起, 为谋取霸业, 各诸侯国对告老致仕较为重视,《左传》、《国语》中有关诸侯国官员致仕的记载增多。
先秦典籍虽有官员致仕的种种记载, 但该时期仍未形成完备的致仕制度。
它的正式确立应在西汉末期。
这一时期封建制度日见巩固,官僚机构日见庞大, 官员的新老交替成为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汉平帝元年下诏:“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 三分故禄, 所一与之, 终其身。
”标志着古代致仕制度的正式确立。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出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需要,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由三公九卿向三省六部过渡, 致仕制度无定制。
隋唐以后, 三省六部确立,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致仕制度也相应完善。
明清时期, 中央集权高度发展, 官僚政治已相当成熟, 致仕制度也日臻完备。
不仅致仕范围扩大, 而且待遇相对提高, 年龄也有所下调。
进入近代, 随着封建制度的寿终正寝, 中国古代官吏致仕制度也走完了它的历程。
二、致仕的标准( 一) 以年龄为标准有关官吏致仕条件的规定不一而足, 其中年龄限制最重要, 各朝一般规定为七十致仕。
《礼记·曲礼》记载:“五十而爵, 六十不亲学, 七十致政。
”官吏是国家的管理者, 人生七十古来稀,体力、精力、智力都难以胜任治国安邦的重任, 此时告退以安享晚年, 理所应当。
虽然历代王朝致仕年龄多以七十为准, 但也有提前或推迟的例外。
在以年龄为首要条件的前提下, 酌情变通也属自然。
( 二) 以身体状况为标准除年龄标准外, 官吏退休也考虑身体状况, 开此先例的是唐朝。
唐时, 我国官制已较为完备, 在制定有关退休政策时, 已充分注意到年龄并不是决定是否退休的唯一标准, 而规定为:“年七十以上应致仕。
若齿力未衰, 亦听厘务。
”同时对年未古稀但健康欠佳的官吏又做出:“籍年虽少, 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的规定。
自此, 官吏的健康状况就成为退休的标准之一, 为以后各代所继承。
( 三) 以品职为标准古代官员致仕的品级和职务历朝历代不尽相同, 先秦致仕制度只具雏形, 致仕人数甚少, 亦无明确的品职规定。
汉平帝的诏令中, 致仕只限“比二千石以上”的官员, 亦即品职相当于中央的光禄大夫和地方的郡守或封国的相以上的高级官员。
中下级官吏无权致仕, 也就无权享受致仕后的待遇。
唐以后, 世家大姓的势力土崩瓦解, 名门望族垄断高官的现象不复存在, 等级制度在退休规定上的反映才不再明显, 以后各朝也不再用品职限制致仕与否, 只视为确定致仕后待遇厚薄的依据。
( 四) 以个人才能为标准除上述情况外, 统治者出于政治或其它需要, 对元老重臣和专职官员的致仕常做特殊对待。
一方面以种种理由拒绝、延缓其致仕, 甚至明文予以禁止。
如明代规定: 钦天监、太医院等机构的官员不参与例行考核, 一般也不许致仕, 甚至还要求其子孙后代世袭旧业, 以资国用。
另一方面, 统治者又重新召用已老病致仕的官员。
与此相反, 碌碌无为者则随时可能致仕。
据《明会典·致仕》记载: 老疾不堪任事者、德不称职者、才力不及者以及浮躁浅陋者往往被勒令致仕。
可见个人才能也是致仕的重要条件。
三、致仕的方式中国古代致仕的方式主要有主动和被动两种。
先秦及西汉初、中期, 致仕官员品级高, 人数少, 多由致仕者主动提出,皇帝批准办理。
汉以后, 也有少数官员主动致仕, 高风亮节, 彪炳史册。
按规定主动致仕, 本来完全是情理中事。
却被大书特书, 反复渲染, 正说明了贪禄不止、久仕不退者, 大有人在。
甚至耄耋之年仍服朱持笏, 必须靠强制性手段才能促其致仕。
由此可见, 大部分致仕行为均为被动, 尽管形式上往往是致仕者主动提出, 但未尝不是在执行“七十致仕”的政策。
四、致仕后的待遇为酬谢致仕老臣任职期间的贡献, 同时也为安抚人心, 各朝都从制度上保障官吏退休后的待遇有章可循, 使他们老有所养, 老有所安。
政治待遇:( 一) 升官晋阶。
魏晋时, 开始加拜散官。
诸公致仕拜“光禄大夫”, 其它则拜“谏议大夫”。
唐宋元明时期, 升职加衔多有明文规定。
《宋会要辑稿》载“国朝, 凡文武官致仕者, 皆转一官。
”这无疑促进了致仕制度的顺利实施。
( 二) 参听朝政。
对一些致仕的高官, 朝廷仍允其参与军国大事, 充任顾问。
《晋书·王祥传》云: 王祥虽以年老致仕, 皇帝诏其“不朝, 大事皆谘访之”。
这种殊遇对于官吏是一种莫大荣耀, 他们自然感恩戴德, 竭诚相报。
( 三) 恩荫子孙。
为保证致仕制度的顺利实施, 封建王朝允许致仕官按规定恩荫子孙为官。
唐以前, 尚无定制。
自唐始, 对功臣子弟实行恩荫。
唐高宗总章元年规定: 一人有功可恩及三代, 子孙无官者授官, 为官者加阶晋爵。
这既激励了在职者发奋, 以期致仕时恩及后代, 又能使老臣们安心致仕。
经济待遇:( 一) 给俸禄。
官吏致仕后, 俸禄成为主要经济来源。
自汉至清, 封建王朝对退休官员一般都给予终身俸禄, 以养余年。
俸禄多寡, 历朝不同, 也因退休官员品职高低和功业大小而有区别: 如全俸、半俸、三分之一俸、半俸之半等。
退休官员的俸禄, 一般在归养地政府领取。
居京师者, 由京师有关机关支给; 居地方者, 由所在州县支给。
唐、宋、元、明、清各朝都是这样。
( 二) 给赐物。
致仕后另一重要经济来源则是君主的赏赐,这既可为俸禄的补充, 又是皇恩浩荡的体现。
君主赏赐的种类颇多, 有土地、耕牛、佃户、黄金、钱钞、谷类以及宅第、守家户等。
西汉平帝以前, 致仕无俸禄,有些官员得到皇帝一次性的赏赐。
唐宋时期, 退休官员有了明确规定的半俸, 官吏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因此退休时皇帝于半禄之外再特恩赏赐之事大为减少。
( 三) 免赋役。
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八月,“诏凡致仕官复其家, 终身无所与”名誉待遇:以上是关于致仕待遇方面的政策规定, 在具体操作中还有若干特殊礼遇。
如为表彰老臣在职时的贡献并表示敬重长者, 高官致仕时皇帝常亲自为其举行欢送仪式。
此外, 朝廷还常遣地方官吏“存问”致仕官员。
也有将退休官吏安置在学校中, 让其教授后人, 发挥自己的专长, 这既是安置老臣的措施, 也是国家重视知识的一种体现。
五、对违反致仕规定的强制措施尽管历朝历代皆对致仕官优礼相加, 但致仕前后在待遇、权限及其他超经济所得方面仍有着很大差别。
因此, 政府虽屡申退休制度, 官吏仍是贪利者多, 知退者少。
有些官员甚至衰老到难以行走, 也不愿主动退休。
只进不出, 人事更替不能正常进行, 必致官员膨胀、机构臃肿、官制混乱、财政枯竭, 甚至可能造成统治危机。
后来又采取“特与致仕”、“直除致仕”等强制手段, 以推动致仕制度的实施。
象这种停止考核、不予转官、勒令退休, 还有不准荫补子孙、降级致仕等强制性措施, 它与退休的标准, 退休后的待遇等共同构成了古代官吏致仕制度的完整内容。
六、致仕制度评价综上所述, 致仕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它的建立和推行, 改变了“躁競求进者多, 知止求退者少”的局面, 促进了官员队伍的新陈代谢, 提高了行政效率。
既有利于开放政权, 延揽人才, 缓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形成良好政风。
又可使官民比例趋于合理, 减少财政支出, 减轻人民负担, 缓和阶级矛盾, 保持长治久安。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又根据身体健康状况, 对身患疾病无法进行正常政务活动的官员提前致仕, 对文化科学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推迟致仕, 延长任职年限。
这些灵活务实的特殊措施, 也值得称道。
因此, 我们对古代官吏致仕制度应基本予以肯定。
受阶级和时代局限, 古代致仕制度仍多有弊端。
如致仕官员的子弟不论德才, 一律恩荫, 这种变相的官位世袭, 造成大批冗官, 助长不正之风。
又如致仕制度主要施用于高级官吏,中下级官吏致仕无门, 他们为日后打算, 自然难免巧取豪夺,从而加剧吏治败坏。
尤其是在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下, 皇帝常因一己之好恶, 随意“特恩”, 破坏了制度的严肃性, 使致仕制度常常近于废止, 消极影响显而易见。
【参考文献】:1、徐佩印. 经世致用探源索流——读《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J]. 中国图书评论,1994,(06)2、韩银政. 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及退休制度[J]. 文史杂志, 2000,(03) .3、齐惠. 中国古代官员致仕制度的法学分析[J].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6) .4、黄强,胡波. 试论中国古代官吏致仕制度[J].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2,(02) .5、翟晓明. 略论中国古代的致仕制度[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2) .6、张全晓. 中国古代致仕制度散论[J]. 图书与情报, 2007,(02) .7、李万禄. 我国古代退休官员的经济待遇[J]. 昌吉学院学报, 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