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德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的总称。 –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
•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 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 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 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①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②不脱离学生学习 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③具有 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 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 生品德的形成。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简答)
• (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 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 的过程。要实现这“两化”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 思想矛盾和斗争。 • (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 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 用的。教育者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 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 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 (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慎独”
•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 律
• (1)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 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 练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 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 进过程。 • (2)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 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 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 意抓反复。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填空、选择)
• 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 • 1.政治教育:主要是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 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 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 • 2.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 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 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 3.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 造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 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惟 能力、道德情感、信念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第四节 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 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 求。(填空、选择) •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 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 有指导作用。
• 我国主要的德育原则及其运用(简答,至少答
前5个)
• • • • • • •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 一、德育目标
• 1、德育目标的概念(填空) •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 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 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 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 三、德育的意义(功能)(简答)
•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 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之中。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的重要阵地。 • (2)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 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 展的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 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 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 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 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 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 (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德育促进学生的品德发 展,可为他们体、智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保证和动力。
•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 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 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它常常表现为 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 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 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品德行 为坚持到底。 •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 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 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 高低的根本标志 。道德行为包括一般的行为和 经多次练习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受 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 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 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 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知、情、意、行四个基 本要素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 (2011年考题,填空),“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 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 ,即不一定遵守知、情、 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 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 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 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 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 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 谐发展。 •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简答题)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 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 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 完善。 (2)就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的目标是排 除学生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 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 疗。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 导、择业指导 三个方面。 (填空、选择)
(1)导向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4)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5)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6)知行统一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7)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在集体中教 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 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 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 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 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 •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 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 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它 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 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判断积极 或消极情绪体验好坏的标准,是看它跟何 种品德认识相联系以及它在“长善救失” 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选择、填空、简答、案例)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对学生个
• 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 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 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 1、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 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 中起主导作用 。 • 2、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 德育的对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 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 3、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品德的社会思想政 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 和内在化的客体。 • 4、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 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 德育过程是一系列矛盾运动的过程。在德育过程 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 个要素及要素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关系。 •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 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 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 程中的反映。(选择、填空)(2012年考题,填空) • 德育过程的展开,就是要解决这一基本矛盾。这 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会不断地将社会所要 求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从而完成 德育任务。
• • • • •
2、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选择) ①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③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④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 二、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 • • • 1.我国中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 2.小学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3.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2.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
(2012年考题,分析题)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 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 律(论述、选择、填空) (1)知、情、意、行 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 基本要素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品德 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 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这几个因 素简称为知、情、意、行。构成品德的知、 情、意、行这几个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 相互联系的。
第九章 德育
重点章,注意各种题型
考纲要求
• • • • • • (1)德育及其意义 (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3)德育过程的规律 (4)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5)德育方法及其运用 (6)德育的途径
第一节 德育的概念、构成及意义
• 一、德育的含义(填空、选择)
• 广义的德育泛指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 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 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一、导向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选择、填空)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 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 发展。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 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二、疏导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的原则) (选择、填空、简答、案例)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 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 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 • • • 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第三节 德育过程的规律
• 德育过程的含义: •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 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 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 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发 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 化的统一过程。(填空10年考题、填空)
•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 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 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形成一定品 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新生活的 创造。因此,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德育过 程的基础。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 人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
•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 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 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 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①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②不脱离学生学习 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③具有 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 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 生品德的形成。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简答)
• (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 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 的过程。要实现这“两化”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 思想矛盾和斗争。 • (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 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 用的。教育者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 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 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 (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慎独”
•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 律
• (1)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 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 练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 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 进过程。 • (2)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 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 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 意抓反复。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填空、选择)
• 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 • 1.政治教育:主要是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 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 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 • 2.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 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 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 3.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 造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 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惟 能力、道德情感、信念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第四节 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 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 求。(填空、选择) •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 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 有指导作用。
• 我国主要的德育原则及其运用(简答,至少答
前5个)
• • • • • • •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 一、德育目标
• 1、德育目标的概念(填空) •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 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 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 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 三、德育的意义(功能)(简答)
•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 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之中。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的重要阵地。 • (2)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 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 展的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 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 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 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 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 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 (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德育促进学生的品德发 展,可为他们体、智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保证和动力。
•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 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 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它常常表现为 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 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 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品德行 为坚持到底。 •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 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 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 高低的根本标志 。道德行为包括一般的行为和 经多次练习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受 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 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 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 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知、情、意、行四个基 本要素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 (2011年考题,填空),“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 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 ,即不一定遵守知、情、 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 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 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 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 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 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 谐发展。 •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简答题)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 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 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 完善。 (2)就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的目标是排 除学生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 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 疗。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 导、择业指导 三个方面。 (填空、选择)
(1)导向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4)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5)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6)知行统一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7)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在集体中教 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 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 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 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 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 •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 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 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它 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 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判断积极 或消极情绪体验好坏的标准,是看它跟何 种品德认识相联系以及它在“长善救失” 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选择、填空、简答、案例)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对学生个
• 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 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 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 1、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 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 中起主导作用 。 • 2、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 德育的对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 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 3、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品德的社会思想政 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 和内在化的客体。 • 4、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 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 德育过程是一系列矛盾运动的过程。在德育过程 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 个要素及要素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关系。 •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 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 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 程中的反映。(选择、填空)(2012年考题,填空) • 德育过程的展开,就是要解决这一基本矛盾。这 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会不断地将社会所要 求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从而完成 德育任务。
• • • • •
2、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选择) ①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③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④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 二、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 • • • 1.我国中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 2.小学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3.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2.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
(2012年考题,分析题)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 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 律(论述、选择、填空) (1)知、情、意、行 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 基本要素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品德 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 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这几个因 素简称为知、情、意、行。构成品德的知、 情、意、行这几个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 相互联系的。
第九章 德育
重点章,注意各种题型
考纲要求
• • • • • • (1)德育及其意义 (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3)德育过程的规律 (4)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5)德育方法及其运用 (6)德育的途径
第一节 德育的概念、构成及意义
• 一、德育的含义(填空、选择)
• 广义的德育泛指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 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 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一、导向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选择、填空)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 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 发展。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 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二、疏导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的原则) (选择、填空、简答、案例)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 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 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 • • • 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第三节 德育过程的规律
• 德育过程的含义: •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 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 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 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发 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 化的统一过程。(填空10年考题、填空)
•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 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 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形成一定品 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新生活的 创造。因此,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德育过 程的基础。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 人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