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经济生活》第四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国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注: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并非都是按劳分配。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参与收益分配的生
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信息、土地等。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种类及对应形式
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
按土地要素分配:如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经营管理要素获得的收入主要是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
按信息要素分配: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点子)的收入。
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其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
参与分配的制度。
其二,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
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注意:三个区别
(1)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和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
社会主义性质分配:按劳分配。
非社会主义性质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2)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区别
第一,存在的范围不同。
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动成果分配存在于个体经济中,按劳动要素分配存在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
第二,性质不同。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性质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是非社会主义性质分配。
(3)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合法的劳动收入: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
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按土地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
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
附:关于科技人员收入的分配方式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鼓励自主创新,其中包含科技创新,分配制度改革要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对科技人员收入的分配方式应全面,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1)公有制企业中科技人员收入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
还有非按劳分配的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
(2)股份制企业中,科技人员凭借技术向企业投资入股,获得相应的股份,从股份制企业获取收入,属按技术要素投入所得的收入。
(3)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中,科技人员受雇于私营企业主和外商,其所得工资是按劳动要素分配。
(4)科技人员自办实休,自办公司,其科研成果或技术专利归自己所有。
通过转让成果或专利所获得的收入属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当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5.说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2)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1.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2)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其中,税收收入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2.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期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2)分配政策: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
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 财政支出的含义和种类。
(1)财政支出是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2)按照具体的用途,财政支出主要包括:
①经济建设支出。
占财政支出的首位,经济建设支出中,基本建设和支持农业的支出占了绝大部分。
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包括:设备购置、维护费,人员经费,公务费用。
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包括:政府、司法、驻外机构支出,军队、国防建设、国防科研的支出。
④社会保障支出。
国家财政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的各种费用。
⑤债务支出。
包括偿还内债和外债。
4. 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
(1)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收入和支出相等是财政收支的理想状态,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注:财政节余并非越多越好,节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的闲置和浪费。
财政赤字也并非一定不好,只要适时适度,如在通货紧缩时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社会总需求,就会出现一定的财政赤字,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若赤字过大,就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引发通货膨胀。
()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收入(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可能伴随着一定的财政赤字,所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叫赤字政策。
相反,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可能伴随着一定的财政节余。
但若是略有节余或略有赤字,则仍然保持了财政收支平衡。
5. 我国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例如,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经济平衡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要,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6.税收的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采取法律形式的分配。
注:税收属于分配范畴;
税收凭借的权力是政治权力;
税收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履行其公共职能的需要。
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是税法。
7. 税收的基本特征。
(1)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
强制性的表现:一是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二是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正因为税收具有强制性,所以它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最普遍、最可靠的一种形式。
注:社会产品的分配凭借两种权力进行,一是国家政治权力,二是所有者权力。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获得,而利润是国家凭借所有者权力获得,个人分配中的按劳分配、按个
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是凭借所有者权力获得。
(2)无偿性:国家征税后,不直接对纳税人返还利益。
无偿性是相对的。
直接无偿,间接有偿,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固定性:税收在征收前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4)三者的关系: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一,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
第二,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8. 个人所得税
第一,属于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
第二,征税对象:个人所得额。
①必须是合法所得;②并非全部所得,有一定范围和起征点。
(参阅课本,即可)
第三,纳税人: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第四,税率: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第五,作用: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运用:能够运用个人所得税的计税办法计算税收。
注意我国的个税的起征点已由1600提高到2000。
例:王某每月的工资薪金所得为6000元,请问他每月的税后收入为多少?
应纳税所得额:6000-2000=4000元
500×5%+1500×10%+2000 ×15%=475元
6000-475=5525元
判断:个人的全部收入都要征收个人所得税。
(×)
9. 税收的作用
(1)增值税作用:增值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可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偷漏税行为。
(2)个人所得税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10.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公民自觉纳税的必要性(即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①由于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国家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而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③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公民享受了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骗税、欠税、抗税
向税收优惠。
欠税和抗税比较:手段不同,前者拖欠,后者以暴力或威胁;结果一样,拒不缴税。
1.市场经济的
含义。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注:①市场起基础性作用是市场经济有别于计划经济和传统的商品经济。
②市场起基础性作用不等于完全由市场起作用,要将市场和计划结合起来。
2. 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1)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 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是通过价格、供求及市场竞争来安排和调整的。
(2)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即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
①市场能够及时、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注:市场的这一作用是通过供求和价格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
强调了市场调节资源在各部门的流入流出中达到均衡,实现了资源在不同部门的优化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③由于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禀赋不同,导致优胜劣汰,使资源向效益好的企业集中。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即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包括市场不能调节、不能让市场调节两方面)
市场不能调节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而对于可能危害公众利益的产品供给则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②在市场可以调节的领域,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自发性: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市场主体自发追逐利益→可能导致盲目竞争、不当行为和两极分化。
盲目性:盲目决策分散经营→→一哄而上(下)→供求失衡→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滞后性:闻价而行→事后调节→供求失衡→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附:区分市场的盲目性与自发性
项 目
自发性 盲目性 区 别 含
义
市场主体在价值规律支配下自发追求自身的利益 市场主体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而无法控
3. 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和措施。
(1)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来维护。
(2)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①良好的市场秩序要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②必须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③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附:市场规则
(1)市场规则的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
(2)市场规则的内容
第一,市场准入规则
如没有生产许可证照,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等违背市场准入规则。
第二,市场竞争规则
地方保护、非法垄断违背市场竞争规则。
第三,市场交易规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①自愿:反对强买强卖。
如不合理搭售违反自愿原则。
②平等:交易双方身份地位平等;交易双方机会均等。
如“霸王条款”就违背机会均等原则。
③公平:商品必须明码标价;商品质量必须合格。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交易双方的双赢。
如欺诈性价格、劣质商品就违背公平原则。
④诚实信用:完全按照合同履行;提供合格商品。
a.诚实信用的必要性
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b.怎样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制度(规范市场秩序的根本方法)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当前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附:关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
(1)是什么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想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应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
(2)为什么
A、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是规范市场经济的治本之策。
B、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精神,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原则。
C、诚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D、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减少道德失范,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节约成本;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实原因:由于体制缺陷、利益驱动、道德失范、监管不力、惩罚不严造成了目前现实存在信用缺失的问题。
(3)怎么办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全社会及政府有关部门形成合力。
国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精神,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尽快完善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使失信者得到相应的惩罚。
政府:政府应依法行政,提高全体公务员素质,建设透明、高效、务实、廉洁政府,打造法治政府、信用政府,作社会诚信的表率。
企业:经营者应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工的职业道德,遵循市场交易原则,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维护企业的信誉、形象。
公民:公民应提高自身素质,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背信弃义为耻。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也叫“根本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
第二,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这是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注:我们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来实现共同富裕是有保证的:一是公有制为基础,二是按劳分配为主体,三是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
而是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宏观调控,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更有成效。
原因在于,一是公有制决定人们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二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政治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的长处。
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
5.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1)含义:宏观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原因):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3)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其中促进经济增长是首要目标(首要目标不同于主要目标),四个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4)宏观调控的手段(即怎样加强宏观调控?)
第一,经济手段。
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经济计划如:五年计划、远景规划、十一五发展规划。
经济政策有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二者区别如下: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制
定
者
通过财政预算实
现的,由国务院财
政部门制定
中国人民银行直接
制定实施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目标提出的原因:
我们已经完成第一步和第二步发展目标,现在人们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总体小康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人们的消费结构,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的服务类消费迈进。
②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实力大大增强。
但我们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实现全面小康,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
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②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
④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
⑤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2. 经济建设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