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比较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偶比较法测量阈上感觉
1、引言
对偶比较法最早由科恩(Cohn,1894)在他的颜色爱好的研究中介绍出来。

这个方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的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

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那么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

然后依它们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

为了避免空间和时间误差,则需要再次实验,第一次实验中A先于B,第二次则B先于A。

所以每个单元格都有两个结果。

C为两次结果各刺激的和,C’为对C的调整,C指每个刺激在两轮实验中,与其他刺激比较胜出的次数,而事实上,每种刺激和它本身也应比教,只不过是不分胜负,故在每个C分数上都加0.5,因其比较两次,所以要加两个0.5,即1。

在有些情况下,实验者认为对偶比较空间和时间效应的干扰并不明显,也可以采用简化的程序,即每对刺激之间仅比较一次。

取P=C/(N-1),C’=C+5,P’=C’/N。

实验目的:正确的掌握对偶比较法对阈上感觉的测量。

2、方法
2.1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为徐州师范大学本科生一名,21岁,男生。

2.2仪器
七张带有不同图案的电话卡
2.3程序
(1)将七张电话卡分别标上A、B、C、D、E、F、G以示区别。

(2)主试以斜线式将七张卡两两配对,如图所示:
(3)如图所示,按照顺序将两张图片呈现给被试看,让被试报告两者中较好看的一张,主试记录下来。

(4)在实验过程中,主试不对被试做任何干扰。

3、结果
表1 七对样品对偶比较数据整理
4、讨论
(1)通过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被试对电话卡G的喜好程度较大,最不喜欢电话卡D上的图案,根据比较结果分布可以清楚的得出结论被试对电话卡图案喜好程度。

这是被试可以感受到的,顺序量表能够建立。

(2)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几张电话卡的喜好程度只由被试来判定,而被试的审美观存在差异,就会引起不同的结果。

(3)实验时被试也会受到外界的影响.
(4)被试看过多张电话卡之后,会产生疲劳效应。

5、结论
初步掌握对偶法,正确的使用测量阈上感觉。

6、参考文献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附录
以下为本次试验的原始数据
表2 被试对刺激的比较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