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_民俗学概论
王娟民俗学概论摘抄笔记(3篇)

第1篇一、引言民俗学作为一门研究民间文化现象的学科,近年来在我国学术界得到了广泛关注。
王娟的《民俗学概论》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
以下是我对书中部分内容的摘抄笔记。
二、民俗学的基本概念1. 民俗:民俗是指在特定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下,由民众集体创造、传承、共享的文化现象。
民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
2. 民俗学:民俗学是研究民俗现象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民俗的产生、发展、传承、变迁、变异等。
3. 民俗学的学科特点: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三、民俗学的研究对象1. 民俗事项:民俗事项是民俗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包括节日、庆典、礼仪、信仰、民间艺术、民间传说等。
2. 民俗传承:民俗传承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包括民俗的口头传承、书面传承、实物传承等。
3. 民俗变迁:民俗变迁是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探讨民俗现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规律。
四、民俗学的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民俗学相关文献,揭示民俗现象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发展趋势。
2. 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考察,收集民俗资料,了解民俗现象的实际情况。
3. 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民俗现象,揭示民俗文化的共性和个性。
4. 实验研究法:通过设计实验,探究民俗现象的形成、发展和变迁规律。
五、民俗学的实践应用1. 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有助于传承和保护民族优秀文化。
2. 文化产业发展:民俗学研究成果可以为文化产业开发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创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3. 社会治理:民俗学有助于揭示社会问题,为社会治理提供参考。
4. 教育教学:民俗学研究成果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民俗学的理论价值1. 增强民族凝聚力:民俗学有助于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完整版)民俗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的定义与分类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二、民俗学定义的分歧♦西方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大致可分为七类:♦1.民俗是旧时的残余遗风,完整的阐述是民俗学标准辞典的两则定义:“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Entirebody),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
”“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及文明民族的传统创造,或专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造作人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那些东西。
♦3.民俗指含意广泛的传统现象。
它们比其它的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更可表现出传统的任务,内容“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的谚语”。
还包括一个民族传统的风俗、信仰、以及文学。
♦4.民俗是退化的宗教。
认为民俗是还模模糊糊地残存在文盲和乡下人生活中的古代宗教仪式。
一种民间宗教的残余物。
♦5.民俗仅指民间故事。
一种范围界说不明确,而且和神话分别不明显的故事。
同时,这些故事的内容和用意在原先传诵人心目中也不够严格和清晰.♦6.民俗是一种主要由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
即口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及其它文学方式的东西。
♦ 7.民俗是俗民文化。
换言之,民俗是文明文化中庶民的文化表现,或者说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三、民俗学定义分歧的原因♦一、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与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二、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
♦三、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分歧中所达成的共识♦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民俗学 概论

的文化内涵,更准确一点说,这一天是“男乞文、女乞巧”。男子一般在这个时候对对子、习文、练书法等等,祈求第二年能取得功名, 女孩子在这一天,对月穿针,祈求巧技,将来找个好丈夫。七夕应该叫“姻缘节”,或者叫爱情节才更贴切。如果把七夕称为中国情人 节,是用西方文化诠释华夏文化,这样显然是不妥当的。
民俗学作为一门学问,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究竟始于何时,说法不一。 许多国家很早以前就有了关于民俗材料的记载,甚至零星的或个别的议论,如果据此断定民俗学的发端,是比较难的。但民俗学研究
形成一种有组织的学术运动,其历史渊源却是比较清楚的。
一门学科的建立,往往和语言、概念的介入确立有关。学术概念是标志。
(一)国外 1、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于公元1846年,将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而为一创造“Folklore”(“ 民
众知识”或“民众学问”这个新名词;1878年,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民俗学组织——英国民俗学会,并创办了第一本民俗学杂志: 《民俗学刊》(《Folklore Record》)。“Folklore”一词慢慢为国际上所承认和使用,并由开始时的“民众知识”或“民众学问”,逐渐成 为既指民俗事象,也指研究民俗事象的科学了,国际上主张民俗学运动发端于十九世纪的英国,至今民俗学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近些年来,鉴于“Folklore”一词既指民俗,又指民俗学,容易混淆,国际学术界又以“Folkloristics”一词专指民俗学,而将“Folklore”专 指作为研究对象的民俗,以便区别。在日本,则将研究对象称为“民间传承”。 2、西方民俗学的诞生,有其特殊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一方面适应了欧洲大陆长期神权统治的崩溃,人权得到尊重和张扬,浪漫主义思潮 狂飙突起等政治、宗教、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又适应了欧洲殖民主义海外扩张的霸权政策改变的需要。
最新-民俗学概论复习 精品

民俗学概论复习篇一: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民俗的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
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性,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民俗的纵向延续性。
三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民俗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四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学概论》

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问: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
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l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 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 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②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a.民俗语言广义: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民俗学概论

第一节 饮食民俗
一、饮食民俗:主要指人们在加工、制作、食用有关 食物和饮料过程中形成的习俗风尚,是民俗中最有 特色的事项之一。 二、饮食民俗的形成 1、自然因素 2、经济因素 3、民俗因素 4、信仰因素 三、饮食民俗的发展 1、自然饮食阶段 2、熟食阶段 3、烹饪 阶段
29
饮食民俗
四、饮食民俗的功能 1、保障生存 2、融合食用与养生 3、社交纽带 4、提供就业机会 5、成为旅游吸引物 五、饮食民俗的范围 1、各式各样的菜肴和饮料 2、分工精细的烹饪技法 3、琳琅满目的餐具器物 4、纷繁复杂的餐饮礼节 5、饮食职业传承及其类型
8
第二节 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集体性与类型性 二、传承性与扩布性 三、稳定性与变异性 四、规范性与服务性
五、民族性与地域性
9
第三节 民俗的社会功能
一 教化功能:教育、模塑,向着社会与集体
二
规范功能: 法律、纪律、道德、民俗 三 维系功能:稳定,向心力与凝聚力 四 调节功能:娱乐、宣泄、补偿 五 审美功能:民间艺术
二 古代民俗
特点:
一是民族融合的规模远较史前时期为大, 由此引起的民俗的不断交流与同化的规模也大; 二是古代民俗无论如何变化,始终保持着以汉 民族为主体的基本体系,反映了民俗活动顽强的传 承性; 三是民间的 “俗”与官方的“礼”相互影响, 相互转化。
12
三 近现代民俗
特点: 一方面西俗东渐;另一方面传统民俗文化也蓬勃 发展,逐步生成以中国传统特色为主又兼具国际性的 民俗体系。
中大时期: 1927年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成立。1928年创办 《民俗》周刊。
7
四 民俗学内容与任务
内容: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
民俗学概述(全套课件191P)

1
第一章 民俗概述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第二节
第三节
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第四节
第五节
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2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一、民俗的定义 二、民俗的分类
3
一、民俗的定义
——Folklore
Folkloristics(民俗学)
1、文化遗留说 2、精神文化说
25
第二节 自然生态民俗与农业生产民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6
一、自然生态民俗的定义
与人类的食物链有关的民俗文 化,叫做自然生态民俗。自然生态 民俗又分为动物生态民俗和植物生 态民俗,其中自然也包括生态环境 的有关气象、季候的民俗。生态民 俗反映的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和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措施。
27
二、自然生态民俗举例
61
(三)西南民族服饰
1、藏族: 藏袍、帮典
2、傣族: 筒裙、筒帕 3、白族: 风花雪月帽 短围裙 4、纳西族: 七星披肩
62
(四)东北民族服饰
1、赫哲族: 鱼皮衣 2、鄂伦春族:狍皮服饰 3、满族: 旗袍、花盆鞋、旗头 4、朝鲜族: 七彩衣、船型胶鞋
63
第五节 外国服饰民俗举例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3、民间文学说
4、传统文化说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 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 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 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 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 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4
民俗学概论全套精美课件

▪ 二、民俗事项都有异文
▪ 有异文是民俗事项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民俗事项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民俗事项 不可能只有一个文本,因为每一个人在讲述、 表演、模仿和重复某一种民俗事项时,都可 以说是一种再创造。
▪ 另外,随着地理环境、民族、语言、生活方 式、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差异,同一个 故事也会有众多的异文。
第二节 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一、国外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 民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发端于19世纪初
期的德国。 ▪ 民俗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林兄弟。 ▪ 1806--1807年,格林兄弟开始搜集民间故事。 ▪ 1812年格林兄弟出版了《儿童和家庭故事》,
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 真正的民俗学一词是1846年由汤姆斯首次提 出的。
▪ 1922年,北大创办了《歌谣周刊》,由周作 人、常惠、顾颉刚等人担任编辑。
▪ 1927年中山大学把《民间文艺周刊》改为 《民俗周刊》,由钟敬文、容肇祖、刘万章 等人任主编。
▪ 到1949年,中国民俗学研究已取得一定的 成果:故事研究方面,如顾颉刚的《孟姜女 故事研究》;歌谣方面,如董作宾的《看见 她》、顾颉刚《吴歌甲集》、钟敬文《歌谣 论集》等;神话方面,如茅盾《中国神话研 究》等。
▪ 三、民俗事项具有强烈的地方性
▪ 尽管一些民俗事项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 都有异文,但如果把这些异文进行比较的话, 我们会发现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异文都反映出 了不同的文化传统,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 某个地区或民族的处世态度、价值观念等。
第四节 民俗的功能
▪ 一、娱乐性 ▪ 二、教育功能 ▪ 1、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 ▪ 鄂尔多斯婚礼歌 ▪ 2、强化人们的行为规范 ▪ 三、心理功能
▪ 一、神话
民俗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民俗(Folklore)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1.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2.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3.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4.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民俗的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
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民俗学(Folkloristics)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及其它生活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概述2012修改版

二、民俗的分类
1、乌丙安 (1)经济民俗
(2)社会民俗
(3)信仰民俗
(4)游艺民俗
7
经济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 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 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 交通民俗等等。
8
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 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 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 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 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 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家庭 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 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 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35
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 1.民俗信仰: 民俗信仰包括迷信信仰与 俗信信仰两个方面。 迷信信仰是由原始的万物有灵论形成的 一种现在看来是消极而落后的信仰,包 括诅咒他人、乞求祈福、念咒诵符、算 命打卦、测字相面、看袓坟风水、通灵 术等等。 俗信信仰,是约定俗成的一些观念和行 为模式,没有迷信那样执着和欺骗性, 更没有专门的司事者。其外延包括民间 气象谚语如祸殃征兆、年节书写对联、 放鞭炮、盖房子讲究风水、日常生活中 所谓不吉利征兆、讲究幸运号码与吉祥 数字等等。
民俗学
1
第一章 民俗概论
2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一、民俗的定义 二、民俗的分类
3
一、民俗的义
——Folklore
Folkloristics(民俗学)
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 的意译。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 他将萨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 (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 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民间是指民 众中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对应于官方,风俗 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 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 的集体习惯。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第一篇:《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民俗理论:1民俗的基本特征2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3民俗的社会功能4举例说明什么是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 5民俗的集体性6简述民俗的传播方式7简述历史上对民俗概念狭义理解的四种学说。
8简述民俗学的学科体系。
9简述民俗的生活性与历史性的关系10简述学习民俗学的多种实用价值。
11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12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
13谈谈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关系14物质民俗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15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关系16拟议中的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应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17结合你所居住的区域或你所属的民族所存在的节日习俗谈谈民俗的社会功能 18何为民俗?人们对民俗的一般理解有哪些?你心中的民俗概念是什么? 19中国古代民俗有哪些显著特点?20当代中国民俗学学科有何特点?你怎样看待民俗学的学科前景?21谈谈民俗志在民俗学中的作用? 22简述民俗的独立学科性质物质生产:1举例说明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2什么叫农业民俗,具体包括哪些内容3简述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4简述工匠民俗的三个特点 5坐商的主要特点物质生活: 1饮食习俗的主要类型与内容2服饰民俗中的求吉心理3简述风水观念的基本内容及其文化与心理涵义。
4简述中国民居建筑的民俗特点。
5简述服饰发展的四个阶段 6简述服饰构成的要素。
7商的交易的主要民俗形态8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有哪几个方面?9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10试举例说明民居建筑试如何反映民族传统观念的。
社会组织:1什么是宗族?宗族组织民俗的特征?2为什么说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 3家族祭祀的功能4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吗?为什么? 5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 6我国家产继承的基本类型岁时节日:1节日习俗与灵魂崇拜的关系2岁时民俗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 3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主要受哪些因素所影响4简述传统节日民俗的特点5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作用。
《民俗学概论》课件第一章绪论

2、“民”、“俗”
(民:非官方;俗:与雅相对)
3、民俗内涵的变迁
4、民俗与民间文化
(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文 化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 的方式扩布和传承,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
5、系统的文化整体
6、民俗与官俗?
五、民俗的形成
经济的原因 政治的原因 地缘的原因 宗教的原因 语言的原因 心理的原因
六、民俗的功能
1、教化功能 2、规范功能 3、维系功能 4、调节功能(娱乐、宣泄、补偿) 5、历史功能
第二节 民俗学
一、民俗学的概念
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众所传承的各种民俗 事象的独立学科。
二、民俗学的学科定 交叉学科性质
三、民俗学的学科体系 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民
俗学方法论;资料学
狭义:文化遗留物说(英国)、“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间文学说”(美国、苏联)、“传统 文化说”(西方)。
广义: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 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 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 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 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四、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民俗学与人类学 2、民俗学与社会学 3、民俗学与民族学 4、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 5、民俗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语 言学、宗教学等)
五、学习民俗学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节 中国民俗的起源和发展
一、史前民俗
(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之前的民俗)
二、古代民俗
(夏朝至清代鸦片战争前)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民 俗
一、“民俗”一词的出现
第一章__民俗学概论

使用这一标准造成了一些理论困扰。第一,在无书写的文化(被人类学家 成为“无文献文化” 成为“无文献文化”)里,几乎一切传播都是口头的,而且,即使语言、 狩猎 技术和婚姻法律等是一代代口头传递的,这也难得民俗学家说这些文化事 象是民俗,而且即使在有文字的文化里一些例如:怎样驾车,怎样刷牙等 不被当做是民俗,关键在于既然民俗之外还有很多是口头进行传播的。那 么这个标准就不足以区别民俗与非民俗。第二,有些民俗形式似乎只通过 与口头相对应的文字来表现和交流,如:纪念册,题词诗句、旁注、墓志 铭和传统书信(如:回文信)在实际工作中,一个专业的民俗学家不会仅 仅因为一篇故事或一首叙述诗歌在某以发展阶段以书或印刷形式传播过而 不承认它是民俗。或许他会辨别,如果一篇故事或一首叙事诗从未经口头 传承,那么它就不是民俗。它或许是以民间模式为基础的,但是它不能与 民间模式画等号,可是像我们前面提到的(autograph民间模式画等号,可是像我们前面提到的(autograph-book, verse book Marginalia, epitaphs and tradition letters)等就不在是口头的交流。第三, letters)等就不在是口头的交流。第三, 像民间舞蹈、游艺、仪态等靠手势动作的民俗形式是否是口头传承的呢? 一个孩子可以通过观摩和融入角色来习得这些形式,而此时言语训导就不 那么重要了。民间艺术也是如此。因而可以这么说,民俗就是通常直接通 过语言或动作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而有时也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例如:
4、民——农民(或文盲)——19世纪 、 农民( 农民 或文盲) 世纪 民——贵族 贵族 错误概念 民间文学——精英文学 精英文学 民间文学 5、民——任何一个人 、 任何一个人——20世纪中后期 世纪中后期 任何一个人 代表人:邓迪斯(美国) 代表人:邓迪斯(美国) 美国著名民俗学家 “社会群体”两个前提条件 社会群体” (1)两个以上人,至少有一个共同点; )两个以上人,至少有一个共同点; (2)具有自己的传统。 )具有自己的传统。 6、民——全民 、 全民——正确概念 全民 正确概念
民俗学课件(新)

理解定义时需注意:
1、关于民俗中的“民” 2、民俗的本质——传统文化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和表 达方式的总和,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传统应具有的特征: 必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 的东西 ;传播方式:“口头”或者“行为”或 者“风俗”或者“物质”;传播途径:非正式性; 具有持续性和连贯性 。
二、什么是民俗学
(一)民俗学名称的由来 1、国外的情况 一般认为始自英国人威廉·汤姆斯 (William Thoms)于1846年提出的 “folk-lore”一词。他在1846年写给 《雅典娜神庙》杂志的一封信中提及该词。 汤姆斯的贡献在于确定了民俗学作为一门 学科的地位。
2、中国的情况
《北京大学日刊》刊登的《征集全国歌谣简 章》:
一、有关一地方一社会或一时代之人性风 俗政教沿革者; 二、寓意深远有类格言者; 三、征夫野老游女怨妇之辞不涉淫亵而自 然成趣者; 四、童谣谶语似解非解而有天然之神韵者。
(四)中国民俗学研究历史简介
4、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的两次壮举 (1)妙峰山风俗调查 关键词:1925年;荣肇祖、顾颉刚 、孙伏圆等; 入境随俗、实地调查 ;成果最初发表在《京报》 副刊上 ,1928年作为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丛书正 式出版 ;被称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霹雳 ”、 是“中国学术界起了革命” (2)西南民族调查 关键词:中山大学;始于1928年,结束于1930 年 ;地点—云南、广西、四川等的少数民族地 区;完成大量的考察报告和研究著述
(四)中国民俗学研究历史简介
结语: 1、北大为中心的民俗学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史的 发生、发展期 ;中山大学为中心的民俗学则是 其发展繁荣期 。 2、北大民俗学时期为中山大学民俗学时期奠定 了基础,开拓了道路,培养锻炼了学者,提供了 理论上和资料上的参考,造成了影响;因而中山 大学民俗学时期能够较早地站在了一个学科意识 更为强化、学术气魄更为宏大的层面上。
民俗学——精选推荐

民俗学第⼀章:民俗学综论第⼀节民俗、民俗学的定义◇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正式提出“民俗学”这个概念。
⼀、什么是民俗、民俗学?民间风俗,指产⽣并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袭特点的⽂化事项。
昔客为齐王画者,王问画孰最难,孰最易。
⽈:“⽝马最难,⿁魅最易。
⽝马旦暮在⼈之前,不类不可,类之故难。
⿁魅⽆形,⽆形者不见,不见故易。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从三个层⾯理解“民俗”◇民俗存在于⼈们的⽇常⽣活中。
◇◇民俗是靠⼝头和⾏为的⽅式⼀代⼀代传承的。
◇◇民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化模式。
《礼记·缁⾐》:故君民者,章好以⽰民俗。
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也。
《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
民俗学就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门科学。
第⼆节民俗的形成与基本特征⼀、民俗的形成东北地区的⼩朋友在学习制作冰灯制作冰灯1、经济的原因民俗的产⽣受到社会⽣产⼒的要求和制约,产⽣在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之上。
2、政治的原因统治阶级为了达到政治⽬的,⼀⽅⾯利⽤落后民俗愚弄⼈民,另⼀⽅⾯⽤强制的⼿段,改变原有的民俗。
欣赏⼟家族⼈跳摆⼿舞3、地缘的原因。
◇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川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不同的风俗和习惯。
◇民俗对⾃然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选择性。
蒙古包吊脚⽊楼蒙古族那达慕⼤会西双版纳傣族泼⽔节4、宗教的原因。
原始⼈⽣产⼒⽔平低下对许多⾃然现象不理解采取某种⽅式,对⾃然物产⽣崇拜,靠⾏为和⼝头语⾔传承下来,这便是原始宗教,形成独特的民俗事象东北地区鄂温克族⼈拜⼭神四川羌族崇拜⽩⽯头5、语⾔的原因。
⼆、民俗的基本特征1、民俗的集体性它是民俗在产⽣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它包含两个层⾯:◇民俗是集体创造和流传的成果。
◇民俗的集体性不排除个⼈因素。
个⼈的创造——集体的响应——成为普遍传承的民间习俗。
2、民俗的地域性◇指民俗在空间上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
(⽇本⼈在饮⾷上强调保持原料的本⾊本味。
民俗学概论第一章

第一讲认识民俗和民俗学一、近现代民俗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历程民俗是历史文化的构成,文字文献之外,“中国还有大量的没有或者很少有文字记录、流传于民间的各种文化,民俗学的对象。
”-民间文化存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很少得到掌握文字和知识的人的关注,只有少数的文人学者,偶尔的记录、评价。
在很长的时期是屏蔽在正统的文化之外。
-在明代中期以后,到清代末期,这种情况发生变化。
文人学者收集歌谣、谚语和笑话,参与小说、戏曲的写作和评论。
特别是清末,在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对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观察和评价的变化。
城市民众的文学样式或者体裁,如小说、戏曲、时调等到文人的肯定和利用。
-20世纪初,民俗和启蒙精神的结合。
i.一方面是启蒙民俗思潮。
民族民俗是思想启蒙的利器,主张重视民间诗歌,提倡文人使用民歌谚语,创作新诗歌,实现思想启蒙。
ii.二是一些学者学者主张将民俗作为工具进行改良,反思政体,开化民智,进行社会弊病的补救。
-伴随着白话文的推新,报纸期刊等传媒的发展,歌谣、谚语等形式的应用,反应当时事件的口头故事的创作传播,民间文学作品的抄录等,在各个阶层流传的反抗故事等,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潮流。
-近代知识分子对民俗文艺的应用,童谣、弹词、文人竹枝词等体裁。
如章炳麟的《逐满歌》,广泛的传播和社会接受度,符合民众的理解和期待。
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还有陈天华弹词体裁的《猛回头》(1903),秋瑾的《精卫石》。
梁启超《台湾竹枝词》(1911年)。
-近代学者编撰全国风俗志。
-明代和晚清,民俗风土志主要是对一个地区活着都市的风俗的记载,《帝京景物略》《宛署杂记》《帝京岁时纪胜》等。
到了晚清,《清稗类钞》,《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扑案编写)-五四运动前夕1918年北京大学发起的歌谣采集和刊行活动,1920年成立了歌谣研究会,1922年刊行《歌谣》周刊及丛书,以及方言调查会和风俗调查会(1923年)。
这样的做法被北京和地方的报刊采纳,民间文学的采集、刊载和讨论,成为当时的文化上的热潮。
民俗学概论提纲

第一章民俗学概述一、民俗定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二、民俗的范围物质民俗:生产、交通、工艺、饮食、服饰、居住等民俗社会民俗:家庭、村落、民间职业集团、岁时节日、婚丧等民俗精神民俗:民间俗信、各种禁忌、道德礼仪等民俗游艺民俗: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游艺、竞技等民俗三、民俗学的发展历程1846 汤姆斯folklore四、民俗形成的原因(一)经济的原因(二)政治的原因(三)地缘的原因(四)宗教的原因(五)语言的原因五、民俗的基本特征(一)民俗的社会性和集体性(二)民俗的类型性和模式性(三)民俗的变异性(四)民俗的传承性和播布性六、民俗的社会功能(一)历史功能(二)教育功能(三)娱乐功能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一、生产民俗(一)农业生产民俗1.农业生产过程民俗2.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3.农业信仰民俗4.农业娱乐风习(二)牧业生产民俗(三)渔业生产民俗(四)工匠民俗1.工匠的技艺传承百工五法:矩、规、绳、水、垂(悬)2.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师承关系的系谱性技术传授的封锁性生产活动的神秘性二、商业民俗(一)市市的民俗标志:市声(二)商商的民俗标志:招牌(幌子)三、交通运输民俗(一)交通运输设施的传承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西蜀古栈道、风雨桥(二)交通运输工具的创造与使用传承(三)交通运输职业集团的传承车、船、店、脚、牙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一.饮食民俗(一)食俗的起源和范围1.食俗的起源2.食俗的范围(二)我国的饮食结构及调制法的传承1.我国的饮食结构2.我国饮食调制法的传承(三)我国饮食的习俗惯制1.日常生活饮食2.节日仪礼饮食3.信仰上的饮食二.服饰民俗(一)服饰的产生和作用(二)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1.依据性别构成的服饰习俗2.据年龄构成的服饰习俗3.依据职业构成的服饰习俗4.依据地位构成的服饰习俗5.依据用途构成的服饰习俗6.依据民族构成的服饰习俗7.依据季节构成的服饰习浴8.依据质料构成的服饰习俗9.依据色彩构成的服饰习俗10.依据工艺构成的服饰习俗11.据样式构成的服饰习俗(三)服饰的习俗惯制1.实用的习俗惯制2.观赏的习俗惯制3.礼仪的习俗惯制4.信仰的习俗惯制三.居住民俗(一)居住民俗的形成1.住室发展的三阶段2.居住习俗的最初形态(二)居住类型1.帐篷型2.干栏型3.上栋下宇型4.窑洞型(三)居住的民俗表现1.住屋的设施和格局2.住屋的造型和工艺3.住屋的分布与坐落4.有关住屋的信仰第四章家族与亲族一、家族关系的基本构造(一))两种家族关系(二)家族关系结构的特点(三)家族与亲族二、家族的类型和职能(一)家族的类型1、以世代划分的类型2、以婚姻关系划分的类型(二)家族的职能1、对内职能2、对外职能三、我国家族的民俗传承(一)家世(二)家谱(三)家风(四)家教(五)家法(六)家产(七)家务(八)家长和亲属(九)家庙与家祭(十)家号与家讳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一、岁时节日的形成和发展(一)岁时节日的定义(二)岁时节日的由来(三)岁时节日的发展1.农事生产2.宗教祭祀3.民族传统(四)岁时节日民俗的特征二、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一)春节(二)端午节(三)中秋节三、传统节日文化第六章人生仪礼民俗一、人生仪礼概述(一)人生仪礼的概念(二)人生仪礼的特点二、人生仪礼的民俗形式(一)诞生礼三朝(洗三)、满月、百日、周岁(抓周)(二)成年礼冠礼笄(jī)礼(三)结婚礼六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亲迎(四)丧葬礼停尸、招魂、吊丧、殡仪、送葬三.人生仪礼的改革一、精神民俗的主要类型(一)巫术(二)自然崇拜(三)图腾崇拜(四)祖先崇拜(五)民间禁忌二、精神民俗的基本特征(一)极其狭隘和直接的功利性(二)极大的神秘性(三)极大的封锁性或保守性(四)明显的多样性(五)多重性一、游艺民俗概述(一)概念(二)范围二、游艺民俗的主要类别(一)民间口头文学(二)民间歌舞乐活动类(三)民间游戏活动类(四)民间竞技活动类(五)民间杂艺活动类第九章民俗旅游开发一、民俗旅游的概念与特征(一)概念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和暂时逗留中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
民俗学课件1.3

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
个人创造再加上集体再创造是各种民俗事 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关于民俗事象传播的理论
(一)关于文化的类型 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 三种文化的关系: 精英文化
通俗文化
民间文化
二、关于民俗事象传播的理论
(二)不同文化的传播方式 精英文化——特殊的教育和传播方式 通俗文化——普通的或者大众的教育传播方式 民间文化——耳濡目染
残余论:
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野蛮时
期,半开化时期,文明时期。现在我 们能看到的各种民俗事象都是野蛮时 期流传下来的“残余物” 。
文化沉降论:
下层民众根本没有能力也不可能进行
任何形式的创作,各种民俗事象首先 由上层社会有知识的人创造的,然后 才流传到民间,被下层民众所接受, 成为下层文化的一部分。
二、关于民俗事象传播的理论
(三)关于民俗事象传播的理论 1透论:民俗事象具有强烈的渗透 性,可
以超越时间和空间。 4、传播论: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交流活动,造 成不同文化中产生相似文化。
第一章 民俗学概论
第三节 关于民俗事 象的起源和传播的 理论
一、关于民俗事象起源的理论
1、共同创造理论 2、残余论 3、文化沉降论 4、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
共同创造理论:
所有的民俗事象都是一种创作,对于
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民众来说,个人 是无法进行创作的,只能依靠集体的 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图片展示
2
讨论:
一、你学习民俗学的原因是什么? 二、你心目中的民俗学是什么? 三、你学习民俗学的期望是什么?
3
视频资料
中国民俗 筷子
4
课程教学大纲
一、民族基本知识概述 1 学时 二、新疆及西北地区民俗风情 1学时 三、西藏民俗风情 1学时 四、云南民俗风情 1 学时 五、东北、内蒙民俗风情 1学时
9
一、中国民族概述 (二)、“中华民族”概念提出
“中华民族”是我们常用的词,充满了上下五千年的 历史沧桑感,实际上,这个词,或者说这一概念的提出, 只有区区一百余年的时间。
“中华民族”一词是由历史悠久的“中华”一词和近 代以来由西方传入之“民族”一词相互结合而成的。梁启 超,杨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 先驱。
8
一、中国民族概述 (一)、民族的本义
民族在英语里是指Ethnic group或者 Ethnicity,是指具有同样文化继承的人的团体 (real common heritage and common culture),也就是说民族唯一的参考标准是文化 和语言。语言、信仰和习惯就是民族之间互相区 别的标识。按英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民族的词 源是希腊语ἔθνος,民族是靠语言、民族性和文 化的束缚以来的群体(common ties of language, nationality, or culture)。不同的 民族拥有不同的祖先、文化和习俗(different ancestry, culture and costoms)。
特征: 约定俗成、自觉遵循和维护的 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思维模式
23
(三)“民俗学”
民俗——民间风俗
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4
二、民俗的分类
按内容划分
经济民俗 社会民俗 信仰民俗 游艺民俗
25
二、民俗的分类
经济民俗
——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中所形成的民俗。
包括: 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民俗、 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
《民俗学概论》
王 娟 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
《中国民俗学》
乌丙安 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4年8月
15
第一章 民俗学概论
一、什么是民俗学? 民俗学——folklore 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在1846年首次提出的 民——folk(民众、民间) 俗——lore(风俗、知识、学问)
16
(一)“民”
1、民——民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 代表人:格林兄弟(德国) 民俗学学科的创始人
针对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防止外来文化冲击
17
(一)“民”
2、民——社会群体 ——共同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
代表人:迪尔凯姆
18
(一)“民”
3、民——古人——野蛮人和半开化的人 代表人:爱德华泰勒 人类学之父
野蛮时期——半开化时期——文明时期 神话 传说和故事 都将会消失
26
二、民俗的分类
社会民俗
——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人们在 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包括:
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
27
二、民俗的分类
信仰民俗 ——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
形态方面的民俗。 包括: 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
11
一、中国民族概述
(四)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 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12
一、中国民族概述 (五)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 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 伟大民族精神。
13
民俗学
14
参考书目
《中外民俗》
吴忠军 主编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10月
19
(一)“民”
4、民——任何一个人——20世纪中后期 代表人:邓迪斯(美国) 美国著名民俗学家
“社会群体”两个前提条件 (1)两个以上人,至少有一个共同点; (2)具有自己的传统。
20
(一)“民”
5、民——全民——正确概念
21
(二)“俗”
1、简单说:知识和学问
22
(二)“俗”
2、以口头、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式和非官方的形式创造 和传播的文化现象。
28
二、民俗的分类
游艺民俗 ——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包括: 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等
5
课程教学大纲
六、东南、中南地区民俗风情 1学时 七、汉民族民俗风情 1 学时 八、印度民俗风情,吉普赛民俗风情 1 学时 九、俄罗斯民俗风情 1 学时 十、欧洲民俗风情 1学时
6
民族与民俗
7
一、中国民族概述 (一)、民族的本义
中国民族学大家林耀华先生就认为:我国 “民族”一词的使用是“受日语的影响,日人用 汉字联成‘民族’一词后,我国又从日语引入”。 日语的“民族”一词是对ethnic group的翻译, 是指“従来、共通の出自・言语・宗教・生活様 式・居住地などをもつ集団とされることが多か った”,也就是传统上具有相同语言、宗教、生 活模式和居住地的共同体。而日本的民族定义是 中国南齐书列传三十五《高逸传·顾歓传》中“今 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滥用夷礼”。 所谓“民族弗革”,“系指国人的族属未变,而 所谓族属即华、夷之分。”民族仅仅指中原和江 东的汉族。从南齐书体现出来的南北朝民族观念 跟华夷之辨的汉本位有关,是要求对汉民族文物、 衣冠、风俗、礼法的保持。
梁启超最早使用“中华民族”。但是梁启超也创造了 东方民族一词,他于1899年所撰之《东籍月旦》,中有 “日本人十年前,大率翻译西籍,袭用其体例名义,天野 为之所著万国历史,其自序乃至谓东方民族”。
10
一、中国民族概述 (三)中国民族的组成
我国56个民族,分别为汉族、壮族、满族、 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 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 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舍)族、傈 僳(礼俗)族、拉祜(拉户)族、东乡族、佤族、 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族、 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撒拉族、布朗 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 鄂温克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 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 独龙族、塔塔尔族、高山族、赫哲族、珞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