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及发展

合集下载

国庆节的插花艺术

国庆节的插花艺术

国庆节的插花艺术国庆节是中国人民热爱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展示美丽插花艺术的绝佳时机。

插花艺术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美感和表现力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本文将探讨国庆节的插花艺术,介绍其起源、特点以及相关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一、插花艺术的起源插花艺术起源于古代东方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汉朝时期。

当时,插花主要是作为一种宗教祭祀的形式,人们将鲜花摆放在祭坛上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愿。

随着时间的推移,插花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被视为把大自然之美带入居室的一种方式。

二、国庆节插花艺术的特点1. 喜庆氛围:国庆节是庆祝国家独立和人民团结的重要日子,因此插花艺术在这一节日中通常会强调喜庆的氛围。

例如,人们会选择鲜艳的花卉搭配,如红玫瑰、黄菊等以表达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欢乐。

2. 融合传统与现代:国庆节的插花艺术常常体现了传统元素和现代审美的结合。

传统文化的符号和图案常常融入到花艺作品中,如中国结、国旗等。

同时,艺术家也会运用创新的理念与技巧,注入当代艺术的元素,使插花作品充满新颖与艺术性。

3. 多样的表现形式:国庆节的插花艺术呈现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除了传统的插花花瓶,还可以使用花圈、花篮等器皿,以及布置在室内或室外的大型花卉艺术装置。

这些形式不仅仅美化了环境,更能营造热烈、欢乐的节日氛围。

三、国庆节插花艺术的技巧与注意事项1. 色彩搭配:在插花艺术中,色彩搭配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国庆节的插花作品,可以选择以红色、黄色、橙色为主调的花材,以体现节日的喜庆和热烈。

同时,还可以适当添加绿色的叶子和植物来增添生机和年丰的意象。

2. 花材的选择:选择适合国庆节插花的花材也非常重要。

首先,要选择具有国家意义的花材,如红玫瑰、红色康乃馨等。

其次,要根据花材的寿命和花语来选择,以确保花艺作品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并传达出特定的祝福。

3. 对称与平衡:对称与平衡是插花艺术中的重要原则。

在国庆节的插花作品中,可以尝试采用对称布局的方式,使花艺作品形态美观、稳固。

中国传统插花历史研究报告

中国传统插花历史研究报告

中国传统插花历史研究报告
中国传统插花历史研究报告
摘要:
插花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通过将花卉、叶片、枝干等自然植物材料巧妙地安排在花瓶或容器中,展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美的追求。

本文对中国传统插花的历史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其对中国文化和生活的影响。

1. 引言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中的花卉布置以及对美的追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插花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深受中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 起源与发展
插花在中国最早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

古代人们用鲜花、枝叶等自然植物材料来装饰祭台,表达对神灵的敬意。

随着时间的发展,插花逐渐从祭祀转变为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被应用到宫廷、寺庙、园林等不同的场所。

3. 插花的分类与风格
中国传统插花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如宫廷插花、寺庙插花、园林插花等。

每个类别都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美学观念和审美趣味。

4. 插花对中国文化与生活的影响
插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装饰艺术,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5. 结论
通过对中国传统插花的历史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艺术形式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并认识到其在中国文化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插花不仅是一种美的表达方式,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关键词: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文化、自然美、历史研究。

传统插花的历史历程是怎样的

传统插花的历史历程是怎样的

传统插花的历史历程是怎样的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传统插花的历史历程是怎样的,希望能帮到你。

1、秦汉的起步期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花卉进入文化领域,以花传情,以花言志,赋予花卉以某种寓意,楚国的屈原所作《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的句子,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扎根,佛教插花也随之传入,产生了中国传统插花的雏形。

如江苏连云港市孔望山的东汉佛教造像已出现了用莲花供佛的图像,在佛像之旁,一名高鼻深目的胡人右手执一枝三瓣莲花,用以供佛。

东汉的康孟祥译的《修行本起经》中写道,“须臾佛到,知童子心时,有一女持瓶盛花,佛度光明,彻照花瓶,变为琉璃?”。

南北朝时,以贮水容器插贮切花已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王子懋为其母求平安,献花供佛,众僧将所献的莲花插于铜罂之中,以水浸其根,使花不萎衰。

《南齐书》记载:“沙门于殿前诵经,武帝为感,梦见优悬钵花于经案。

宣旨使御府为铜花,插御床四角”。

以铜为花,无萎谢之忧,插于床边,象征对佛教之信奉。

汉魏六朝时期,道教插花艺术也已有雏形。

在早期的道教仪式中,就有以花果祭神的习俗,并用大量的实有或幻想的花果代表着长生、成仙等愿望,这些成为道教插花的基础。

早期的道教盛行神仙说,在汉代的画像石艺术中,多有西王母等神仙的画像石。

西王母身边常有仙人随侍,手执嘉禾、灵芝,西王母本人手执嘉禾,如山东仓山县城前村画像[]。

在当时,道教把西王母敬为善良的女神,故而以嘉禾、灵芝相伴。

又如《拾遗记》,记有青莲、素荷、冰荷等仙境之花。

在佛教和道教的双重影响下,汉魏六朝时期的插花的类型主要以宗教插花为主,其特点是追求清静恬淡,庄严肃穆。

花材也多以与宗教有关的莲、灵芝、果实类等为主。

2、隋唐兴旺期隋唐时代,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旺时期。

插花艺术在宫廷中甚是流行,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定为“花朝”,即百花生日,举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

第五章 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第五章 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5)明代的完善期(1368-1644) 明代的完善期( ) • 瓶花成为主流 插花风格:隆盛理念花、 插花风格:隆盛理念花、清雅的文人花
隆盛理念花仍继宋代插花之重理性意念,以花自然美的象征表现人格、 哲理等,内容重于形式,花材也以梅、松等为主,以其枝条曲折迂回表 现中国书法的线条美,下则配以茶、兰、水仙、柿子、如意、灵芝、松、 柏等等。如用十种花就称十全。 文人花则以清韵脱俗为主,花材常只一种,多则两三种。选取有点、线 机能的花木为素材,枝条流畅利落,对色彩不太注重,形式多变,高洁 清雅,不尚豪华,追求中国书法和绘画之虚灵与线条之飘洒流畅的美感, 由此形成中国插花特有的风格。
明初(十五世紀) 明初(十五世紀)隆盛型新理念 花 花材: 花材:各色牡丹 花材: 山茶、 花材:松、竹、梅、柏、山茶、 水仙、瑞香、月季、天竺、 水仙、瑞香、月季、天竺、劍蘭 花器: 花器:銅尊 花型: 花型:隆盛理念花 本件隆盛型中立花比例高 大,勝於前者,結體相近 而為 繁 重 有 力 。 花 材 全 體 以劍蘭為心,枝葉向四方 引 散 ,全 體 密 而 不 亂 , 變 化多端;花色分佈或紅綠 相 間 , 或 黑白 對 比 , 枝 葉 仰俯有致,剛柔並濟,虛 實 雜 處 , 各 盡 其態 , 其 上 梅花繁星點點,堂皇極至 , 構 思 與 插 作 均 可 謂無 懈 可 花器: 花器:銅卣 花型: 花型:隆盛理念花 吊花五代時已流行,本 件有宋式小品隆盛理念 花 遺 意, 花 僅 三 朵 , 大 花在右,小花兩朵插 左 , 使 具 平 衡 感 ,以 打 破提梁的板刻生硬趣 味。中間綠葉數片漸層 中 上 ,逾 於 梁 上 , 構 成 虛密有致的空間,與有 力 的 提 梁 形 成 巧妙 的 對 比,梁上吊繩下垂,花 器虛懸,極富輕盈之 趣。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1、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1)六朝以前,萌芽;(2)六朝“佛花”;(3)五代、唐,“宫廷花”;(4)宋,“理念花”;(5)元,“自由花”;(6)明,“文人花”;(7)清,“写景花”;(8)清后,衰败阶段。

2、三大主枝构图原理花器单位:L=H+D=花器总长名称功能长度植物类别第一主枝主体,骨架作用 1.5到2倍L 木本第二主枝协调第一主枝 2/3第一主枝木本第三主枝稳定,均衡 2/3第二主枝草本丛枝烘托整体草本3、插花技法的类型:(1)脱衣换锦法(2)虚枝实叶法(3)丛枝法4、插花艺术的作用:(1)装饰美化(2)调节小气候(3)陶冶情操(4)生产主义5、插花艺术是表现植物自然美的造型艺术,凡是利用切花进行造型,以达到装饰效果的花卉艺术创作,皆可称为插花艺术。

6、插花艺术的特点:(1)时间性强(2)随意性强(3)装饰性强(4)独具自然姿色7、中国明朝著名文人袁宏道的《瓶史》,为日本文人花的逐渐兴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8、日本插花的主要形式:立花、生花、盛花、投入花、自由花等。

9、东、西方插花的主要风格和特色:1)东方插花的主要风格和特色:(1)崇尚自然(2)讲究诗情画意(3)注重个体的线条美(4)采用不对称式自然构图(5)花材人格化(6)注重季节特色(7)注重作品与环境的统一2)西方插花的主要风格和特色:(1)崇尚人的力量、人的精神(2)注重花材的色彩美(3)构图形式为规则的几何形状(4)用花材种类多、数量大、色彩丰富(5)通过外表形式体现作品主题10、按花材的性质将插花分为:鲜花插花、干花插花、人造花插花11、剑山:花插,是盆和盘等浅口插花容器的主要固定和支撑工具12、花材的类型:(1)按花材的形状分为:线状花材、团状花材、散状花材、特殊状花材(2)按花性质分为:A、干燥花材:鲜花干制方法a、自然干燥法b、常温压制法c、冷冻干燥法d、干燥剂包埋法等B、人造花材(3)按花材在构图中的作用分为:骨架花、主体花、焦点花、填充花13、花材保养技术:保持水质清洁、水中剪切、切口灼烧法、切口浸烫法、扩大切口法、萎蔫花材深水抢救、使用花材保鲜剂、灌水注水法14、花材的固定技术:浅盘、阔口容器和花篮常用花泥或剑山固定;(1)花泥固定:插花造型创作中常用手法(2)剑山固定:用剑山插花,必须向容器中加入水,水位要高过剑山针座(3)瓶口支架固定:高瓶插花,不能使用剑山,花材固定主要依靠瓶壁和瓶底的支撑A、瓶口割小法 B、丁字形固定法C、枝接法 D、弯枝固定法 E、铁丝网固定法15、插花造型的五大原则:(1)统一原则:花材之间,花材与花器的统一(2)调和原则:色彩、形态、质感、花材性质的调和(3)均衡原则:平衡稳定(4)韵律原则:层次、疏密、重复(5)比例原则:花形与花器之间的比例,环境因素,黄金分割点(三主枝机构8:5:3或者7:5:3)16、插花造型六法:1)层参错落2)疏密有致3)虚实结合(4)仰俯呼应(5)上轻下重(6)上散下聚17、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纯度:也叫彩度,色彩的饱和程度(色彩的鲜艳程度)18、盘插直立型的基本构造:第一主枝直立插在花器的左后方,第二主枝插在第一主枝的左前方,向前倾斜50到60度,第三主枝在第一主枝的右前方,向前倾斜45到50度,要点;第一主枝必须直立,第二、三主枝初向前向后倾斜不同的角度外,应略向左或向右侧倾斜,这是盛花中的基本形式。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及发展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及发展导语:插花艺术的起源应归于人们对花卉的热爱,通过对花卉的定格,表达一种意境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

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及发展,大家快去看看吧~~插花艺术是劳动人民长期与自然亲近所形成的。

人们先出于爱美,折取野花装点鬓发,装饰居穴,所谓“菊花须插满头归”,“插了梅花便过年”,便是这一情景的写照。

这是插花艺术的雏形。

后来才渐渐发展到以鲜花和果品供神。

南北朝时期《南史》中记有:“晋安王子懋,字云昌,(齐)武帝第七子也,……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

这就是早期的佛教供花形式。

就这样,插花在佛教仪式中沿习,在民间中逐渐发展。

唐代是中国繁荣稳定的一个历史阶段,自然,插花也欣逢盛世,得以流行,不再局限于民间的采取闲花野草随便装点,也不局限于佛前的供花,插花已进入宫廷,成为宫廷喜庆不可缺少的装饰物。

唐章怀太子墓出土壁画就有瓶花、石山的图象,从中可以窥见插花在唐代宫廷以成一种风气。

当时文化兴盛,绘画、诗词文学已发展到一个为后世所瞩目的阶段。

文人雅士喜爱作画、吟诗、赏花。

文人插花便是在这时开始的。

到了宋代,插花更为流行,上至宫廷,下至平民百姓都时兴插花,如杨万里有“青瓷瓶插紫薇花”的诗句。

这时民间已有插花盛会习俗,有了制作插花用的花瓶的专业,也有了插花养护方面的理论,如《分门琐碎录》中说牡丹、芍药等先烧枝断处后插瓶,若花现萎便再剪后浸于深水中,则色鲜如初。

当时由于写意山水画,工笔花鸟画的`影响作用。

插花从构图到技法上都有了中国的绘画艺术理论作为借鉴,特别是文人插花,已从写实的技法发展到写意的技法。

中国的插花艺术直到现在也是以唐宋以来的插花风格为基础的。

明代至清代,插花艺术更是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已从一般的娱乐性质走向学术性质,渐渐地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出现了不少造诣颇深的人物,这些人物不仅工于插花艺术,不少是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界的佼佼者,故其理论也是与诸艺术是互相渗透的,如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袁宏道的《瓶史》、张德谦的《瓶花谱》、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陈淏子的《花镜》、沈复的《浮生六记》等。

简述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简史

简述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简史

简述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简史
插花艺术起源于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简史:
1. 古代插花艺术: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插花艺术。

在古代封建社会,插花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主要流行于宫廷、官府和文人雅士之间。

插花作品多以自然花卉为主,追求简约、高雅、清新的风格。

2. 近代插花艺术:清朝末年,插花艺术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逐渐融入了现代元素。

在民国时期,插花艺术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当时,插花艺术广泛应用于园林、宾馆、餐厅等场合,人们开始追求插花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3. 现代插花艺术:新中国成立后,插花艺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推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插花艺术逐渐走进了普通家庭,成为了一种时尚的装饰品。

现代插花艺术注重创新和个性化,追求自然、简约、精美的风格。

4. 当代插花艺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插花艺术经历了多次创新和变革。

当代插花艺术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装饰性,同时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中国插花艺术已经走向了世界,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中国插花艺术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不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现代插花艺术注重创新和个性化,追求自然、简约、精美的风格,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卉装饰】插花艺术历史

【花卉装饰】插花艺术历史

❖ (二)西方插花艺术发展史 ❖ 1、萌芽阶段:古埃及、古希腊、罗马时代 ❖ 2、中世纪以前的欧洲 ❖ 3、文艺复兴运动以后(14-16世纪) ❖ 4、巴洛克时期(16-17世纪) ❖ 5、洛可可时期(18世纪初)
❖ “行”介于“真”和“草”之间,表达舒畅 的美感。

生花的特点
❖ 是用较少的花材、优美的线条、精致的花器来 表现花材的自然美和色彩美。生花作品一般使 用线条秀美的自然枝条插作而成,很少使用配 件或人为任意扭曲线条。
生花正风体
生花新风体
(3)盛花
❖ 由19世纪末小原云心创建,特点是用水盆 表现写景插花并体现色彩美。盛花按三主枝 的角度不同可分为直立型盛花、倾斜型盛花、 下垂型盛
❖ 春秋时期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芍药)”
2、汉魏南北朝的初级阶段 (公元220年—581年)
❖ 《南史﹒晋安王子懋传》:子懋“七节岁时, 母“看节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时,请僧行 道.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 其茎,欲华不萎”是这最早的容器插花水养 的文字记载.
明代的完善期: 公元1368-1644年
❖ 为插花艺术复兴,繁荣, 昌盛和成熟时期,在技艺 理论上都形成了完备的体 系。初期受宋代理学影响, 以中立式厅堂插花为主, 庄严富丽,造型丰满,构 图严谨,寓意深邃 。如 《十全厅堂瓶花》
❖ 中期插花追求简洁 清新,色彩淡雅, 疏枝散点,朴实生 动,不喜豪华富贵, 常用如意、灵芝、 珊瑚等装点插花
❖ 《南齐书》记载:“沙门于殿户前诵经,武 帝为感,梦见优昙钵花于经案,宣旨使御府 以铜为花,插御床四角.”以铜为花,永不 凋谢,为我国最早的人造花.
3、隋唐五代的昌盛期 (公元581-960年)

插花艺术的名词解释

插花艺术的名词解释

插花艺术的名词解释插花艺术是一门古老而精致的艺术形式,它结合了自然美和人文情怀。

其核心原则是根据花材的属性和形状来选择和组合,通过剪枝、修整、插入容器等技术手段,创造出具有美感和情感的艺术品。

1. 插花的起源与流传插花艺术起源于古代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传统。

在中国,插花起初是为祭祀和宴会等仪式而进行的,随后逐渐发展成为富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而在日本,插花则与佛教禅宗的修行相结合,强调和谐、平衡和自然。

2. 插花的基本原则插花艺术有着一系列的基本原则,包括色彩平衡、形状对比、材质搭配、空间利用等。

色彩平衡是指在组合花材时,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和平衡,以达到视觉上的和谐。

形状对比是指通过选择不同形状和大小的花材,使整个作品更富有层次感。

材质搭配是指通过将不同的花材和容器进行搭配,以创造出丰富的质感。

空间利用是指在插花作品中巧妙地运用正、副、间等空间,使整体布局更加有力和谐。

3. 插花的风格与流派插花艺术有着丰富多样的风格和流派。

在中国,有禅宗插花、朝鲜宫廷插花、宫廷雅石插花等流派;而在日本,有生花茶会、池坊流、菩提藏流等流派。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技法,体现了当地文化和艺术的特点。

4. 插花在生活中的应用插花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插花可以为生活带来美和愉悦,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在家庭中,插花可以装点居室,营造温馨的氛围;在婚礼和庆典上,插花可以增添喜庆和祝福;在企业和公共场所,插花可以烘托环境,展现品牌形象。

5. 插花创作的技巧与要素插花创作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与要素。

首先是对花材的了解和挑选,根据花材的特点和季节性进行选择;其次是对容器和器皿的选择,不同的容器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感觉和效果;此外,还需要运用剪枝、插入、固定等技巧来打造出作品的结构和稳定性。

6. 插花艺术的意义与传承插花艺术作为一种古老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意义与价值。

它承载了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与崇敬,同时也展现了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插花艺术起源及发展

插花艺术起源及发展

• 宋代房内摆饰大小型 盆栽,仰卧有致,可 视为大型插花作品; 左下角案台上 排置盆 栽及两盆理念花。右 边化妆台上则以置小 品插花。小品插花插 饰水仙,有花形式, 花瓶护以雕空之檀木 护座,以免倒仆,上 下互映颇多美趣。
• 宋代篮花注意保持花材本身的自然美,富有 蓬勃的生命力和韵律感。如南宋李嵩的花篮 图,花篮造型制作精致美观,有优美的花纹、 萱草、石榴、牡丹、蜀葵等半开或盛开,色 彩艳丽,错落有致,姿态飘逸,生机勃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到20世纪70年代末到 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花卉园艺事业的发展,插 花这门古老的艺术,得到了迅速复苏和发展,北京、 广州、上海等地先后成立了插花组织。1987年4月, 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花卉博览会,同 时举办了全国插花展览。1990年5月19日,中国插花 花艺协会在北京成立。此后,许多大、中城市相继成 立了地方性的插花花艺协会,初步形成了遍布全国的 插花花艺系统网络。至今,结合全国花卉博览会举办 的全国插花展览和评比已有4次,大大推动了我国插 花事业的发展。
• 元代(十三世纪)吊篮式自由花 花材:银桂花、丹桂花 花器:篮架、瓷罐 花型:吊篮式自由花 • 竹编吊篮朴实古雅,上置釉色稍异之青瓷,随意分装以银桂及 丹桂花瓣, 复摆以带叶桂花枝。桂花枝呈三折如意式,枝梢上 扬,打破对称的篮花形式,有形简意赅之妙与轻盈朴质之美, 带有生命的喜悦。
• 元代(十四世纪)双体花 花材:三色堇、万寿菊、栀子花 花器:竹编方盘、铜钫 花型:元代自由花 • 茉莉,栀子均富奇香,民间常收集供佛。本件以方盘散置栀子, 右上角置古铜钫,钫内随意点插草本两花,色彩斑斓,有初夏
清代插花
• 清代初期的插花仍沿袭明代传统风格。受益 盆景术的影响,人们崇尚自然、欣赏自然美, 将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微缩在室内几案上。清 带还流行写景式插花、组合插花和谐音式插 花。如邹一桂的写景式盘花,花材有竹、棕 榈,配以太湖石, 高低错落, 疏密有致, 颇富自然之趣。

插花艺术发展简史_图文

插花艺术发展简史_图文
(2)发展期(14-—19世纪)14世纪日本贵族流行插花比赛 ,由于池坊专庆的插花水平最高,因此产生池坊流。19世纪 形成立花、生花、盛花的插法,出现小原流。出现了“花道 ”一词。
(3)第二次插花高潮期(20世纪)1926年创立了草月流, 1953年河原氏受美国的邀请,首度将日本的插花介绍到国外 。1956年创办“国际花会”,分会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
插花艺术发展简史_图文.ppt
第一节 插花艺术的起源
一、插花艺术的原始形式 • 源自佛教供花 • 源自民间风俗 二、插花艺术的发源地 • 源自古埃及 • 源自中国
第一节 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一、东方插花发展简史 1、中国插花发展史 (1)先秦的原始阶段(前10000-公元220年)
。 (2)汉魏南北朝(220-581)的初级阶段,出
文人花则以清韵脱俗为主,花材常只一种,多则两三种。选取有点、线 机能的花木为素材,枝条流畅利落,对色彩不太注重,形式多变,高洁 清雅,不尚豪华,追求中国书法和绘画之虚灵与线条之飘洒流畅的美感 ,由此形成中国插花特有的风格。
明代(十五世紀)廳堂中立型堂 花
花材:梅、松、柏、山茶、蘭、 水仙、靈芝、天竺、柿子、如意
现瓶、盆水养插花的形式,用于佛前供花或礼 宾寄情。
(3)隋唐五代的昌盛期(581-960)每年的农历二 月十五定为“花期”--百花生日;插花艺术已经深 入人们生活当中,同棋、琴、书、画一样,插花、挂 画、点茶、焚香也成为有教养之人四项基本素养。 插花特点:
• 讲究花器与道具 • 花材择配审慎 • 对花材的保养已有研究、 • 赏花方式独特
花器:銅壼 花型:隆盛理念花 本件為明代初期形成之新 理念花代表作。花材多達 十種 , 有 十 全 之 意 。 重 心 在以瓶高為半徑所繪半圓 中 , 俯仰 有 致 , 剛 矛 並 濟 ,繁而不亂;其上以梅幹 引 向 高 遠的空 間 , 白 花 點 點 , 虛 實相 映 , 至 為 隆 重

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内容:1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但究竟起源于何时,是怎样产生的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两种观点:一说,源于佛前供花;二说,源于民间生活与习俗。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1)中国早在公元前11-3世纪的周初至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已有广义的原始插花形式出现。

这从中国的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公元前16-11世纪)和我国杰出诗人屈原(公元前340-278年)的《楚辞》中可以得到证实,如:“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引自《诗经——溱洧篇》。

此民歌是描述当时未婚男女青年手持花枝香草到溱河、洧水边踏青祭祀,谈情说爱,相聚相离时互赠芍药花以表达爱慕思念之情的风俗。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引自《诗经——东门之枌》。

荍即锦葵花(Malva sylvetris),椒即一种香草。

其意是“我看你像锦葵花般的美丽,你就送我一把鲜花椒吧”。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引自《楚辞——九歌•礼魂》。

这是描述祭神典礼后,击鼓舞花、跳舞送神的场面(图1)。

“薜荔柏兮蕙绸,荪挠兮兰旌”——引自《楚辞——九歌•湘君》。

这是指在柏木船上装饰许多薜荔(Ficus pumila)香草,船的绸帐上挂满兰蕙,用荪草饰桨,兰花饰旌,乘坐这美丽的花船去寻觅、迎接爱侣。

“桂栋兮兰僚,辛夷楣兮药房……”——引自《楚辞——九歌•湘夫人》。

这是描述用芬芳的花草装饰屋栋、门楣和门庭,期盼和等待心上人到来的情景(图2)。

(2)佛教是在公元前206-8年的西汉时期或公元25-220年的东汉时期才传入我国的,比周初和春秋战国时期要晚1 000年左右的时间。

由此确信中国插花起源于民间生活与习俗,非佛前供花的观点是毋庸置疑的。

2 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中国插花按广义概念(包括容器和非容器插制)计算至少有3 000余年历史。

按狭义概念(仅指容器中插制)计算也有近2 000年历史。

中国插花在此漫长岁月中,历经坎坷,几度兴衰,但是最终仍伴随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延绵不断地成长和发展,可谓生命力强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美的古典艺术之一,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1 原始萌芽阶段(先秦时期,公元11-3世纪)——广义概念的原始插花形式出现此时期折枝花(切花)得到广泛应用,每逢节庆之日,或踏青戏游,串亲访友以及举办祭祀活动时,先民们将折枝花插在头上(头花),佩带胸前(胸花),系于腰间或集把成束地摆放神座前,或悬挂于屋梁、船头、木车等上面,用来装扮自身载歌载舞,或美化环境,或传情抒怀,寄托心曲。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

最早的供花形式就是散花。 筥,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扁形竹筐。花筥大多以金属或竹编成, 也有用银线串玻璃玉珠编成。其上可放莲花瓣或花形纸片,于佛会 或特殊场合散洒,以助其盛。这种供花的方式为“散花”。散花是 用花考验即将成佛的人是否六根清净,功德圆满。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教学。
“皿花”,指以华皿(盘 类容器居多)盛鲜花或者花瓣 供佛,也叫“堆花”。
晋安王子懋的铜罂,还有观音娘娘的玉净瓶都可以算是 贤瓶的一种。
谢谢
这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器皿插花活动,也就 是佛前供花,莲花用于供佛,僧人们用一个铜罂 (罂:一种小脖大肚的容器)接满水,把莲插入 到里面,“欲华不萎”以希望莲花不要枯萎。
后 来 , 子懋的花却在斋堂里呆了七天,花色更加红艳 ,丝毫没有枯萎的迹象,甚至底部还长出根须来。子懋母亲 的病也好了,这件事情也被记录下来,成为中国最早关于 “瓶供”的记载。这是一个美好而温暖的故事。这也是最初 的佛前供花。
人们栽花、赏花,以花为伴, 交流、创新,留下无数动人的文艺 佳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教学。
2.源自佛教供花 使用器皿的插花最早起源于佛教供花。 《南史》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当时的梁武
帝有个儿子叫子懋,子懋因为母亲生病了,十分担心 ,于是就请来和尚做法事,并且以莲花供佛。
《晋安王·子懋传》 是 这 样 记 载 的 : “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泽其 茎,欲华不萎。”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
1.源自民间风俗 中华花卉文化,起源于约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古人从
劳动中发现天地间花卉果木的色、形、香之可爱,发现繁 衍不息的生机,繁华昌盛的生命活力。花卉之美就从这发 现中诞生,不断地扩展其内涵,寄托人的情意。
插花的原始形式是不使用器皿的手持花和 佩戴花,远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民间就有用 花祭祀和赠花的习俗。

简述东方传统插花艺术风格

简述东方传统插花艺术风格

简述东方传统插花艺术风格东方传统插花艺术风格简述一、概述东方传统插花艺术东方传统插花艺术是指源于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以自然为灵感,以空间为载体,以美学为基础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是一种装饰性的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二、中国传统插花艺术风格1. 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插花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中的花神信仰。

唐代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兴起,插花逐渐成为寺庙中常见的活动。

到了宋代时期,插花逐渐走向民间,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 特点中国传统插花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

它追求“静中见动”、“动中有静”的效果,在构图上讲究对称和平衡,在色彩上注重淡雅清新。

3. 代表作品中国传统插花代表作品有“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等,其中以“三友”最为著名。

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植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日本传统插花艺术风格1. 历史渊源日本传统插花起源于7世纪时期的佛教寺庙。

在16世纪时期,随着茶道文化的兴起,插花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

2. 特点日本传统插花注重自然和生命力的表现。

它追求“生机勃勃”、“自然流畅”的效果,在构图上讲究不对称和不规则,在色彩上注重鲜艳明快。

3. 代表作品日本传统插花代表作品有“生け花”、“華道”等。

其中,“生け花”是指将各种自然元素(如植物、石头、水等)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美丽的景观,“華道”则是指以花卉为主要材料,通过精心布置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四、韩国传统插花艺术风格1. 历史渊源韩国传统插花起源于高句丽时期的祭祀活动。

在朝鲜时期,插花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礼仪和文化活动。

2. 特点韩国传统插花注重形式和色彩的表现。

它追求“简约而不失华丽”的效果,在构图上讲究对称和平衡,在色彩上注重浓郁艳丽。

3. 代表作品韩国传统插花代表作品有“碧玉瓢”、“百合花”等。

其中,“碧玉瓢”是指将各种自然元素(如植物、水、石头等)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优美的景观,“百合花”则是指以百合为主要材料,通过精心布置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中国传统插花的由来和艺术体系

中国传统插花的由来和艺术体系

中国传统插花的由来和艺术体系
中国传统插花起源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并在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达到了顶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体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插花并不仅
仅是一种简单的装饰,而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涉及到生态、文化、人文等方面。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可以分为两大流派:南派和北派。

南派以江南花鸟画为代表,常常
表现出清新、秀雅、小巧玲珑的风格;北派则以宫廷文化为主,风格大气雄伟,豪放
不羁。

中国传统插花的艺术体系可以从审美、材料、造型、技法、空间和思想意蕴等六个方
面来进行解析。

具体来说,其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追求自然、大雅、简约、清新的美感;材料则主要使用花卉、枝叶、藤络、水草、石头等自然材料;造型上讲究形态奇特、装饰性强、讲究空间感;技法则包括插法、剪法、摆法等等;空间上注重意境抒发、情感表现和动静结合;思想意蕴则主要表现在崇尚自然、平和、保留余地、以养
生为主等诸多层面。

总之,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其中内涵丰富,价值不凡,值得深入学习与探索。

中国插花艺术起源于何时?是如何发展的?

中国插花艺术起源于何时?是如何发展的?

中国插花艺术起源于何时?是如何发展的?据现有资料考证,中国插花艺术至今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我国古代插花有过昌盛发达时期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世界插花艺苑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追溯我国古代插花艺术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原始启蒙期(先秦时期)、初级发展期(汉、魏及南北朝)、兴盛期(隋、唐、五代)、全盛期(宋代)、缓慢发展期(元代)、成熟完善期(明代至清中期)、衰微期(清代后期)至复苏发展期(改革开放后)八个时期。

(1)原始启蒙期(先秦公元前11〜前3世纪)此时期,先祖已有了原始插花制作的意念,并形成了多种表现形式,折枝花(切花)得到广泛应用。

先民们将折枝花插在头上(头花)、佩戴在胸前(胸花),系于腰间或把成束的花摆放在神座前或悬挂于屋梁、船头、木车等上面,或用来装扮自身,或美化环境,或传情抒怀,寄托心曲。

这些情况在《诗经》、《楚辞》中有大量的记载。

(2)初级发展期(汉、魏及南北朝公元前206-581年)在河北望都发现的东汉(25〜220年)墓道壁画中,绘有一陶质圆盆,盆内均匀地立着六枝小红花,甚似折枝花插在陶盆中,圆盆置于方形几架之上,当为中国插花艺术产生的初期形式。

南北朝时期,容器水养插花正式见于史籍中。

文人雅士积极参与插花,极大地丰富了其文化内涵,为形成独具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做出了重要贡献。

(3)兴盛期(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在这一时期,插花在此期间已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并得到广泛普及,形成融生活、教化为一体的艺术学科。

这一时期插花已形成了多种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瓶、盘、篮、缸、筒、碗六大容器插花形式齐备,不同阶层的插花形式渐成定式,各具特色,理论著作首次问世。

在这一时期,举国上下普遍出现了以花为友、寄情花木、陶冶情操的盛况。

无论民间、寺庙或宫廷,皆盛行插花,尤以寺庙供养插花为盛,每次插千余枝,十分壮观。

插花形式不仅有瓶插、盘插,还有吊挂插花以及专门供花朵硕大的牡丹、芍药等花卉的缸插。

插花艺术的起源以及发展

插花艺术的起源以及发展

插花艺术的起源以及发展
插花艺术的起源以及发展
平时大家都有见过插花,不过大家知不知道它的起源地在哪里呢,今天店铺就告诉大家他的一些内容吧
东方式插花起源于中国,尤以中日两国为代表。

西汉时期,中国已有把花枝均匀地插在盆中的简单的插花形式;东汉末年,插花成为佛事活动的供养物之一,从此,插花被长期笼罩上浓郁的宗教色彩;隋唐时,插花从佛前供花扩展到宫廷和民间,日趋成熟的插花艺术便于这个时期随着文化、宗教等交流形式传入日本,并形成日本文化里著名的“花道”。

在追求意境的东方式插花艺术中,中国插花延续了古代贤人雅士的闲情逸致,插花讲究神韵,崇尚自东方式插花起源于中国,尤以中日两国为代表。

西汉时期,中国已有把花枝均匀地插在盆中的简单的插花形式;东汉末年,插花成为佛事活动的供养物之一,从此,插花被长期笼罩上浓郁的宗教色彩;隋唐时,插花从佛前供花扩展到宫廷和民间,日趋成熟的插花艺术便于这个时期随着文化、宗教等交流形式传入日本,并形成日本文化里著名的“花道”。

插花艺术三大东方式插花起源于中国,尤以中日两国为代表。

西汉时期,中国已有把花枝均匀地插在盆中的.简单的插花形式;东汉末年,插花成为佛事活动的供养物之一,从此,插花被长期笼罩上浓郁的宗教色彩;隋唐时,插花从佛前供花扩展到宫廷和民间,日趋成熟的插花艺术便于这个时期随着文化、宗教等交流形式传入日本,并形成日本文化里著名的“花道”。

以上就是插花艺术的起源以及发展,喜欢插花艺术的朋友现在了解了吧,记得分享哦
【插花艺术的起源以及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及发展插花艺术是劳动人民长期与自然亲近所形成的。

人们先出于爱美,折取野花装点鬓发,装饰居穴,所谓“菊花须插满头归”,“插了梅花便过年”,便是这一情景的写照。

这是插花艺术的雏形。

后来才渐渐发展到以鲜花和果品供神。

南北朝时期《南史》中记有:“晋安王子懋,字云昌,(齐)武帝第七子也,……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

这就是早期的佛教供花形式。

就这样,插花在佛教仪式中沿习,在民间中逐渐发展。

唐代是中国繁荣稳定的一个历史阶段,自然,插花也欣逢盛世,得以流行,不再局限于民间的采取闲花野草随便装点,也不局限于佛前的供花,插花已进入宫廷,成为宫廷喜庆不可缺少的装饰物。

唐章怀太子墓出土壁画就有瓶花、石山的图象,从中可以窥见插花在唐代宫廷以成一种风气。

当时文化兴盛,绘画、诗词文学已发展到一个为后世所瞩目的阶段。

文人雅士喜爱作画、吟诗、赏花。

文人插花便是在这时开始的。

到了宋代,插花更为流行,上至宫廷,下至平民百姓都时兴插花,如杨万里有“青瓷瓶插紫薇花”的诗句。

这时民间已有插花盛会习俗,有了制作插花用的花瓶的专业,也有了插花养护方面的理论,如《分门琐碎录》中说牡丹、芍药等先烧枝断处后插瓶,若花现萎便再剪后浸于深水中,则色鲜如初。

当时由于写意山水画,工笔花鸟画的影响作用。

插花从构图到技法上都有了中国的绘画艺术理论作为借鉴,特别是文人插花,已从写实的技法发展到写意的技法。

中国的插花艺术直到现在也是以唐宋以来的插花风格为基础的。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及发展(下)明代至清代,插花艺术更是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已从一般的娱乐性质走向学术性质,渐渐地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出现了不少造诣颇深的人物,这些人物不仅工于插花艺术,不少是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界的佼佼者,故其理论也是与诸艺术是互相渗透的,如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袁宏道的《瓶史》、张德谦的《瓶花谱》、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陈淏子的《花镜》、沈复的《浮生六记》等。

其中袁宏道的《瓶史》最为后世所推崇,它代表了中国的文人插花,是现存最早的插花论著,它从选择花材、插花器皿、插法、花的养护,以及到如何评赏等都作了论述,此书在日本的一些插花刊物里也时有被引用。

此外,《遵生八笺》、《浮生六记》等,对插花的造型也是论述得十分生动和详尽的。

这些插花理论的问世,为中国的插花艺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的插花艺术沿习到近代,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近年来,很多大城市纷纷成立了研究插花艺术的团体,掀起了插花艺术的交流热潮,有的派员到国外去吸收外国插花艺术的精髓。

城市里的花店星罗棋布,流动的摊档更是数不胜数。

广州每年的迎春花市更是人如潮涌,摩肩接踵,真是“花潮人潮十里长,嫣红姹紫竞登场”,可见人们喜爱插花的程度。

中国现代的插花艺术不但继承了传统的风格,而且吸收了国外不少新的手法,使传统的插花艺术更具现代风采。

东方插花简史东方插花起源于中国.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终究记载了青年男女相爱试采摘花枝互赠对方,表达爱意,这可能是最早的切花应用了.到了东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插花便成为佛事活动中的供养物之一.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插花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魏晋南北朝时,文化艺术思想突破了汉代的束缚,表现出超脱食宿,陶冶于自然美的境地.出现了手持秉花,佩带襟花,发髻插花等多种日常装饰形式,插花也开始追求造型上的艺术美.隋唐,插花从佛前供花发展到宫廷和民间,并在这个时期随着文化,宗教等的交流开始传入日本.五代时,插花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花材更为广泛,花器更加考究,技术和风格都有所突破.宋代时插花得到了极为广泛的普及,擦花艺术也从花材选择,色彩,构图造型,内涵意境,理论与技艺等方面均达到了较高水准.元代时由于受到当时文人画和花鸟画的影响,插花逐渐摆脱了理学思想的影响,多以表达个人心中的冥想,所以出现了"心象花"和"自由花",表现出自由浪漫,无拘无束,轻巧秀丽和潇洒飘逸的风格.自明至清代中期时插花日趋成熟和完善的鼎盛阶段.到了清代后期,插花受到盆景的冲击,加上战乱频繁,民生困苦,传统插花日渐衰微.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插花艺术得以复苏,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作为东方插花主流之一的日本插花,对世界近现代插花起过重要作用.日本插花起源于中国,最初是由唐代佛前供花随佛教一起传入日本的.后吸收了中国佛前供花的精髓,结合日本的习俗,制定了祭祀插花时花材配置的种种规矩,这便是池坊流最早的花型--立花的基础.九世纪后,中国瓷器大量输入日本,日本武士,将军争相购买,为炫耀自己的财富,他们有时在瓶内插上鲜花供人观赏,插花遂由佛教供花转变成装饰花瓶的观赏花.十五--十六世纪以后,日本太平盛世,插花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十七世纪末,我国明代袁宏道的插花专著<<瓶史>>传入日本后,在那里得到了发扬光大,创立了独特的插花艺术流派--宏道流.十七--十八世纪以后,又相继出现"生花"和"自由花"等样式,插花在民间成为一种必备的教养,造型不在拘泥于形式,而是更趋向于自由构思.十九十几出现了"盛花"形式.明治维新后,插花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产生诸多的流派.东方风格的插花,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中国和日本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若翻开历史,日本的插花还源于中国。

一般而论,中国是东方插花的主要发源地。

中国插花历史悠久,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六朝时期,在南史中就有这样一段描述:“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

”也许“借花献佛”之名因此而来。

作为插花一种形式——手花,是一种常用的贺礼。

南北朝的陆凯,曾自江南遥寄长安范晔一枝梅花,并提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古人当时已将花枝作为朋友间的馈赠礼品。

唐宋以后,插花渐盛。

唐人罗虬在《花九锡》中,较详细地记述了当时插花的容器、剪刀、浸水、和花台等。

唐朝李后主(李煜)每到春天,便将宫中的梁栋窗壁、柱拱阶砌,都密布插花作品,称其为“锦洞天”,让人观赏。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到洛阳做西京留守推官时,欣赏了各家独具风韵的洛阳牡丹插花后,在《洛阳牡丹记》中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惜花》诗中写到:“沙河塘上插花回,醉倒不觉关儿咳。

”苏轼还在《吉祥寺赏牡丹》诗中,描写了一老人簪花装饰的情形:“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 到了明请时期,插花技艺流传更广,可称为鼎盛时期。

文人墨客多以此作为描写对象,反映在诗画、小说里,专著也随之出现。

著名的文学家袁宏道尤为突出。

他在一首《戏题黄道元瓶花斋》诗中云,“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花枝虽浅淡,幸可托贫家。

一枝两枝正,三支四支斜;宜直不宜曲.斗清不斗奢。

傍拂杨技水,入碗酪奴茶。

以此颜君斋.一倍添妍华。

”仅用了寥寥数笔,就把插花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还在工作之余.栽培花草树木以得其乐。

袁宏道在《瓶史》中用非常简练的语言,阐明了中国传统插花的真谛,书中道:“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过二种三种,高低疏密,如画苑布置方妙。

置瓶忌两对一律.忌成行成列.忌以绳束缚。

夫花之所谓整齐者,正以参差不伦,意态天然,如子瞻之文随意断续,青莲之诗不拘对偶,此真整齐也。

若夫枝叶相当.红白相配.此省曹墀下树,墓门华表也.恶得为整齐哉?” 《瓶史》一书写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己亥春,距今近四百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详尽论述插花艺术的专著.对推动世界插花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与《瓶史》同时代出现的《瓶花谱》.是由张谦德著的插花专著,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清朝关于插花的记载更多,如邝璠著的《便民国纂》中的“养花法”,徐渭的《十四夜》诗,陈淏子著的《花镜》中的“养花插瓶法”和“香垆花瓶”.沈复著的《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以及汪灏著的《广群劳谱》和我国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中对插花的描述等。

中国插花源远流长,不同的社会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插花形式,总的可分成佛教插花、宫廷插花、文人插花和民间插花四种。

这些插花对东方各国影响很大,尤其是曰本,至今仍可寻见其踪迹。

中国传统插花的风格与特点艺术风格是一种艺术表现,它既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性情的再现,也是艺术家个人气质的表现。

而这种表现又必然受本国家本民族及本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与各自时代精神相呼应。

所以任何一门艺术的风格和特点都应当很好地体现本民族、本地域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地方乡土气息。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造型创作的共同指导思想,重形尚意,追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而深邃的意境美则是其创作的最高目标。

作为中华优秀古老文化一部分的传统插花艺术,它在许多方面都很好地把握并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这些精髓,并不断发扬光大。

例如在选用花材上,中国传统插花对待每一片叶、每一花枝都是顺其自然之势,或直或曲、或仰或俯,巧妙组合,使之各得其所,彼此和谐共处斗起i宛如生长在自然之中,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毫无刻意造作之气。

即使修剪,也不显露人工痕迹,都是很好地将各种花材的自然美构成了人工装饰美,是大自然的浓缩与升华,这正是中国传统艺术“形肖自然”理论的典型体现。

又如中国传统插花的构图中无论采用对称式造型酮巨对称式造型;都遵循既有形式又不拘于形式,既规范而又不规范化的法则,对于花材的剪截组合以及与容器的比例关系虽定为7:5:3近似黄金分割率的尺度十但对每个花枝的位置伸展方向与角度绝无固定程式和严格要求;是以顺乎花枝自然之势富有自然之趣以及合乎自然之理为原则,而在保存花材原有自然形态之下,灵活插制,随意造型,达到“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境界。

表现了构图上的自由活泼,形式上的丰富多样的变化性。

中国传统插花虽然崇尚自然,追求花枝自然情趣,但是绝不是自然主义的单纯模仿、抄袭自然或只注重花材在形、色上的自然属性美的展现,而是通过对花材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的观察与感受,萃取精华,倾注情感,并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花材的寓意和象征性或谐音、谐意等,借以表达作品的主题内涵与神韵意趣,以有限的形象表达无穷的景外之景、弦外之音,充分表现了构思上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与深邃的意境之美,这种运用诗的意境、画的构图的创作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含蓄而又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与雅俗共赏的多样性,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中国传统插花深受儒家、道教、佛教思想及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和审美情趣,认为万物有灵性,主张“天人合一”,视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更是有灵性、有情感之物,所以中国人历代都有寄情花木之凤,赋予各种花木许多象征性和寓意,被人格化和神化,借以明志,寄托情思,舒展情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