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悲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以28岁终年,在秦汉之交的历史舞台上仅仅活动了八个春秋,但他的是非功过却让人评说了两千多年.一代英豪的悲剧不但处文学家扼腕长叹,更让无数历史学家、政治学家争论不已.但到底是何原因导致项羽的失败呢?本从在参考了众多学者的成果的基础上,经过细致严密的考查和深思熟虑得出以下六条观点。
一、项羽的革命目的性不是为农民
这首先要从项羽的出身说起。项羽出身于楚国将门之后,其祖父项燕在秦灭楚之时被秦大将王翦杀害。其时项羽年幼,但一下子从富贵的生活陷入汀沛流离中,历尽江湖风雨,这与正常人家成长起来的孩子在心里发育上肯定是不同的。所以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对秦国是充满满腔仇恨。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也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由此可知,幼年的项羽自小便有一颗不同于常人的叛逆心,并且在努力为那一天的到来作准备。他是充满信心的,如秦始皇游会稽时,项羽便说道“彼可取而代也!”便是明证。
但项羽在行动中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发动人民(农民)。当时“天下苦秦久也”!一但有了革命的火星,那势必成为燎原之势。陈胜吴广砍也发反秦的第一刀,果然天下各路英雄烽起云涌。众所周知,人心的背向在战争中处于决定性的作用,但项羽在灭秦的战争中和灭秦后的较长时间里并没有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好处,甚至连一个安慰性的政策也没下发。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因为刘邦入关了后,马上与当地老百姓“约法三章”征服了民心。大家都知道,项羽一旦成功。那只不过是改换了国家的名号,而老百姓,特别上中原的老百姓,更是不能从根本上翻身。再加上项羽因心恋故土的政治局限性,对江东子弟兵的过分宠爱的对秦国旧民的成见,足以让中愿之民心凉。所以导致秦国旧民的抵触和排斥。
二、残暴的性格使他失去民心
从性格上看,他的残暴也是天下少见。他太迷信武力,对自己不利之人,他唯一的处理方法就是“杀”。当时“天下苦秦久矣”。天下为什么苦秦?就是因为秦的残暴。所以老百姓需要一位仁君,一位爱民如子的君王。但项羽灵魂深处的暴戾因子,注定他将失去民心,以致失败。以下以事例述之。
(一)、坑杀降卒
秦朝统一六国时当时全国有二千多万人口,其壮年人口应远远低于此数。再加上秦国没有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反而加大了沉重的兵役、劳役。导致人口更是减少。在秦末战争中,因战乱,人口再一次减少。(到底全国当时有多少人口,因无资料显示,故不敢臆断。)人民需要和平,需要安居乐业。虽然项羽顺应了人民的意愿,灭了秦国。却继承了秦君的残暴、以武力为尊的性格。请看《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两句话,攻襄城时“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还报项梁。”在他降服了章邯,准备进入关中,路过新安时,由于无法揣测降卒的心理,因此以全部消灭以绝后患:
“项羽乃如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两段短短的文字,两个“坑”字随手而写,却让人多少的心惊肉跳啊!对于已放下武器的士兵,作为搞政治的项羽不是想办法去安抚其人之心来壮大自己的队伍。而是为了那个想象中的后患而全部击杀。死者长已也,可生者呢?他们的家人,亲人,乡亲会怎么想?杀掉二十万人,至少让二十万个家庭伤心。项羽太不了解人民的力量,不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二)、屠咸阳、杀了婴、烧秦宫
开始时,本来项羽主动请求的刘邦西进入秦,但怀王却派他与宋义去救赵国,这让许多学者认为这是项羽在怀王面前得不到信任的结果。其实从大局上来看,怀王这样安排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心,而是另有打算。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羽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以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处长者往,勿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今不可遣。独沛公宽大者,可遣。”
由此可见,大家对项羽的性格心知肚明,都知道人入关之日。,便是老百姓遭灾之时。他不会考虑到怎样去安抚、收买人心,他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心里的快感。众人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尤其在进入咸阳宫以后,他大势收刮、杀戮、放火,令人不寒而栗。《史记》描述他进咸阳的时候:“居数月,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嫔货妇女而归。”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谈项羽这一把火烧掉了一大段中国古代的文明资产,也不谈大火是否直接秧及了城里的老百姓。我们从这件事上便可以看出,项羽是一个极端的个人复仇主义者,眼前的大火他觉得是献给项燕、项梁、楚国的最好的祭品,此时的项羽我想他自己觉得他已经达到了事业的顶峰了。再也不容许别人在他的面前说三道四了,曾有人对他火烧咸阳宫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再加上游说者说了一句:“人言楚人沐猴为冠耳,果然。”的话,暴怒之下的项羽就用极其残忍的手段烹死了他。只说了这一句放便惨遭毒手,我们就可以想象,民众当时对他的恐惧与抵触情绪了。
(三)杀义帝
做大事不拘细节,一个政治家所必须的素质(在当时情况下而言)就是要分清某人是否有利用价值。如项羽在起事时,杀掉了会稽守通,后来又杀掉了宋义,在军事斗争中杀掉自己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义帝当时在名义上是牌领导的中心,是群英的精神领袖。也是天下老百姓的绝对权威,而项羽在立义帝之初并非出自自己的本意。实际上义帝也知道自己的处境,所以并没有做出特别刺激项羽的事。唯有在先遗项羽入关这件事上对项羽有失公允,但义帝对这件事有合理的的理论——即刘邦较之项羽更为仁慈。群臣也是支持这一理论。而项羽急躁的称霸心驱使他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杀了义帝。这不但冷了群臣的心,也让刘邦以古人最不可饶恕的“弑君之罪”为借口,号令天下。使政治上的优势轻而易举地让给了他人。
三性格直率,感情用事
项羽年幼时跟随项梁流落江湖,项梁乃一德高望众之人。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梁杀人避吴中后“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在民间要想成为一个德高望从之人必须“直”,公正无私。所以项羽受项梁的影响,也是心直口快之人。但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直”却是一个致使的弱点。
(一)、直与曲之比较
直,也就是项羽的性格,而曲是刘邦的性格。
项项的直有着小儿般的天真,心口如一,迅速、简单。而刘邦则善于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藏在心底,让人揣摩不透。
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一次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项羽看到秦始皇的排场时,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项羽当时只不过是一个一二十岁的毛头小子,当众说了一句可能被“族矣”的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心直口快。反观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耳”,这只不是一般人羡慕的口气罢了,不会让人怀疑其有不良之心。
再看几个《史记》中的几个例子: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入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咸阳。”
“是时,汉还定三秦,项羽闻汉王皆已并关中,且东,齐,赵叛之,大怒。”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珠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饷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