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第三章.精讲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904人教PPT课件
温故而知新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首创皇帝制度
建立较为完备 的中央官制
从中央到地方 垂直管理
君主专制
地方全面推行 郡县制
中央集权
省掌行 为国中 表庶书 里务省
堂并置宋 ,列,承 与于宰唐 枢外相制
机印相 。紫国
綬、
。,,
密,不,
,丞
—— ——
——
明 宋 濂 、 王 袆 ︽ 元 史 ︾
统 郡 县 , 镇 边 鄙 , 与 都
宋太祖赵匡胤与 其“黄袍加身” 处-河南开封陈桥 驿
北宋削弱地方:
收归兵权;文官(知州、 通判等)主政;设转运使
思考:有何利弊?(联系 《历史纵横》)
消除割据,加强集权。
形成“三冗”,积贫积弱。
E、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的内容?创立 有何重大意义?自己的籍 贯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省? (注意少数民族地区)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 扬, 威加海内兮归 故乡, 安得勇士兮守 四方?”
——刘邦《大风歌》
七国之乱 《引言》
B、汉武帝和“推恩令”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 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 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 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 越小,力量削弱。(思考它
汉 武 帝 刘 彻
与分封制的差异)
C、节度使与藩镇割据
• 评价科举制:
•积极: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 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 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 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 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三省
1、汉武帝“中朝”和“外朝”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首创皇帝制度
建立较为完备 的中央官制
从中央到地方 垂直管理
君主专制
地方全面推行 郡县制
中央集权
省掌行 为国中 表庶书 里务省
堂并置宋 ,列,承 与于宰唐 枢外相制
机印相 。紫国
綬、
。,,
密,不,
,丞
—— ——
——
明 宋 濂 、 王 袆 ︽ 元 史 ︾
统 郡 县 , 镇 边 鄙 , 与 都
宋太祖赵匡胤与 其“黄袍加身” 处-河南开封陈桥 驿
北宋削弱地方:
收归兵权;文官(知州、 通判等)主政;设转运使
思考:有何利弊?(联系 《历史纵横》)
消除割据,加强集权。
形成“三冗”,积贫积弱。
E、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的内容?创立 有何重大意义?自己的籍 贯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省? (注意少数民族地区)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 扬, 威加海内兮归 故乡, 安得勇士兮守 四方?”
——刘邦《大风歌》
七国之乱 《引言》
B、汉武帝和“推恩令”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 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 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 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 越小,力量削弱。(思考它
汉 武 帝 刘 彻
与分封制的差异)
C、节度使与藩镇割据
• 评价科举制:
•积极: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 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 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 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 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三省
1、汉武帝“中朝”和“外朝”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03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
此后历代都在辅政权力分散与集中间摇摆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3.4 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1)
❖ 明初朱元璋永远废除丞相制度
❖ “四辅官”的失败
以四季为名,分季协助皇帝复核人事、司法及文书等事 务
分别轮班视事,不让久任,完全听从皇帝命令
❖ 朱棣重用的“七学士”
❖ 内阁制度趋于定型,内阁大学士便奉命处理重要政 务,掌握了票拟权
军机处只是一个力求准确贯彻皇帝意图的御前机 要处,不是有权威的宰相府
至此,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达到完善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3.5 清末的责任内阁
❖ 1906年拟议的内阁,仿西方的政治体制,即由皇帝 选派内阁总理大臣,由总理大臣出面组阁的责任内 阁形式。后被慈禧否决。
❖ 1911年颁布《内阁官制》,组成以庆亲王为首的内 阁。尽管为责任内阁,但必须“请对”、“入对” 和“恭请圣裁”,实质上还是保证皇帝对全国的控 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
3.3.1 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1)
❖ 酋邦时期的“四岳”:禹、皋陶、契、后稷
❖ 夏代的辅政人员有:“六卿”、“三正”、 “四辅臣”、“三老五更”等
❖ 殷商的辅政人员:商汤时的伊尹、太保时的 保衡,武丁时的甘盘等;晚期有三公(太师、 太傅、太保)
❖ 西周的周、召二公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 运作方式
原则上应该遵照皇帝的诏书和面谕办事 宰相的 宰相的职位是按照分权制约的原则设置的 君权和相权的冲突中,宰相往往成为牺牲品
❖ 宰相开府保持相对独立的施政制度,显然与君主专 制格格不入,因此也无法持久存在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3.3.2 秦汉以后早期国家的贵族辅政制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3.4 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1)
❖ 明初朱元璋永远废除丞相制度
❖ “四辅官”的失败
以四季为名,分季协助皇帝复核人事、司法及文书等事 务
分别轮班视事,不让久任,完全听从皇帝命令
❖ 朱棣重用的“七学士”
❖ 内阁制度趋于定型,内阁大学士便奉命处理重要政 务,掌握了票拟权
军机处只是一个力求准确贯彻皇帝意图的御前机 要处,不是有权威的宰相府
至此,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达到完善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3.5 清末的责任内阁
❖ 1906年拟议的内阁,仿西方的政治体制,即由皇帝 选派内阁总理大臣,由总理大臣出面组阁的责任内 阁形式。后被慈禧否决。
❖ 1911年颁布《内阁官制》,组成以庆亲王为首的内 阁。尽管为责任内阁,但必须“请对”、“入对” 和“恭请圣裁”,实质上还是保证皇帝对全国的控 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
3.3.1 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1)
❖ 酋邦时期的“四岳”:禹、皋陶、契、后稷
❖ 夏代的辅政人员有:“六卿”、“三正”、 “四辅臣”、“三老五更”等
❖ 殷商的辅政人员:商汤时的伊尹、太保时的 保衡,武丁时的甘盘等;晚期有三公(太师、 太傅、太保)
❖ 西周的周、召二公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 运作方式
原则上应该遵照皇帝的诏书和面谕办事 宰相的 宰相的职位是按照分权制约的原则设置的 君权和相权的冲突中,宰相往往成为牺牲品
❖ 宰相开府保持相对独立的施政制度,显然与君主专 制格格不入,因此也无法持久存在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3.3.2 秦汉以后早期国家的贵族辅政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第三章.精讲
2018/10/29
民国初年,五花八门的政党表明: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曾经有过“多党” 的时代,但资产阶级政党组织涣散,内部 派系纷杂,思想上严重分歧,谁都无法完 成保护共和、反对独裁的政治任务。也正 是这种“多党”的政党政治,造成了当时 资产阶级力量的严重削弱,又将资产阶级 自身的弊病暴露无遗。
2018/10/29
1912年12月底,第一届国会选举在全国展开,
各省开始竞选议员,宋教仁在全国展开了一系列 游说和拉票活动,路经湖南、湖北、安徽、江苏 到达上海,沿途发表演讲,希望通过合法的选举, 让国民党控制议会和组建内阁,制定民主宪法, 并进而通过宪政来限制袁世凯正在膨胀的权力。 1913年3月,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得票三百九 十多张,获得压倒多数的席位,国会召开前夕, 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在沪宁路上海站被刺客以 枪击伤,22日不治而死。
2018/10/29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
不可能实现的原因:
“横取他国已行之法,
强施此土。”
——章太炎
2018/10/29
民国初年的中国变革者,对西方民主 政体的兴趣和引入这一制度的期望,并不 是由于中国社会内部经济结构的契约化和 市民社会的增长,要求建立一种与社会发 展状态相适应的政治体制;而是由于中国 人在西方现代文明的示范效应的刺激下, 把摆脱专制政体的愿望投射到这种与专制 政体形成鲜明对比的异质的制度上的结果。
2018/10/29
纵观这一时期的党团,明显具有自己 的特征。尽管存在种种不足,但民初的政 党政治、议会斗争,毕竟是代表社会进步 的新生事物,它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一次史 无前例的尝试。
2018/10/29
高一历史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PPT)3-3
三、近代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晚清、民国)
(一)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1、背景:① ② ③ 2、代表人物及主其张(康、梁、严、谭) 3、主张的共同点: 4、影响:① ② ③
(二)辛亥革命——(民主共和)
1、背景: 2、主要过程:
①兴中会 ②中国同盟会 ③武昌起义 ④民国成立概况 ⑤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⑥《临时约法》⑦清帝退位
3、共同的革命主张:
4、历史意义:(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①性质 ②政治 ③经济 ④程
一、早期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夏商周)
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秦汉—明清)
三、近代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晚清、民国时期)
四、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
之外,柱头顶生,小,疏被柔毛。荚果长~厘米,宽~.厘米,膨胀,荚厚,种子横径.~厘米。花果期~8月。 [] 生长环境 花生宜气候温暖,生长季节较长, 雨量适中的沙质土地区;在我国,山东生长最佳 [] 。 品种类型 按花生籽粒的大小分为大花生、中花生和小花生三大类型 [] 。 按生育期的长短分为早熟、 中熟、晚熟三种 [] 。 按植; https:/// 微商 微商代理 ;株形态分直立、蔓生、半蔓生三种 [] 。 按花生荚果和子粒的形态、皮色等分为 三类: 、普通型 普通型花生茎枝粗壮,有棱角,中空。茎枝花青素不明显,呈绿色。主茎完全是营养枝,不开花,属交替开花、分枝型。侧枝较多,常有多 次分枝,总分枝可多达个以上。小叶呈倒卵圆形,叶色呈绿色或深绿色 [] 。 、多粒型 多粒型花生株型直立,疏枝型。茎枝粗壮高大,主茎茎部有~个营养枝, 前期向上直立生长,后期向四周倾斜,各节均能长出花枝,分枝少而长,二次分枝少,但无三次分枝现象,茎枝上有疏而长的茸毛。大都有花青素,中后期呈 红色或紫色。子叶较大,叶脉明显,叶色浅绿色或绿色、深绿色都有。花期长,数量多,属连续开花型,中上部无效花多,地上部成针率高,入土成果率低。 荚果多为串珠型,果壳厚,网纹平滑,果嘴、果腰不明显,大多数荚果含种子~粒。种子呈不规则形或三角形、圆锥形、圆柱形。种子相邻处有截面。种皮 颜色多为红色或紫红色 [] 。 、珍珠豆型 该类型的花生茎粗而丛生,株型直立、紧凑。主茎较高,分枝较少,单株总分枝不超过个。茎枝花青素不明显,颜 色较浅,呈黄绿色。小叶片较大,椭圆形,浅绿色或黄绿色。开花早,主茎片真叶开始现花,主茎开花。属连续开花、分枝型。开花集中,花期短,花量少, 单株开花一般~8朵,花芽分化早,节位低,有地下花,统称为直立小花生。荚果较小,荚果茧状或葫芦状。果壳较薄,网纹较细,果嘴较明显,果仁多为桃 形,果皮多为粉色 [] 。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 我国花生分布范围虽然广泛,但是由于其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水分和适宜的生育期,因此生产布局又相对 集中。8~年种植面积达万亩的省份有豫、鲁、冀、粤、辽、川、皖、桂、鄂、赣、吉、湘、苏、闽个,它们的种植面积占全国的.%,总产占全国的.%,成 为我国花生的主要产地。其中,南方个省区的花生年种植面积超过万亩,种植面积总计占全国的. 8%;总产占全国的.% [] 。 世界分布 主要分布于亚洲、非 洲和美洲,这三个地区的花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以上。其中亚洲的花生产量为.万吨,占世界总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课堂课件全(
城邦联盟; 王权世袭; 分封: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後分封,用国为姓,故
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 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2.王权:
“后”;宫殿;礼器(eg.鼎)
3.统治方式: (1)服内:
王
六卿(六事/左右六人)
车正、庖正、牧正… 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大战于甘,乃 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 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达到某种目的的能力。多指个人之间或群体之间或国家之 间的关系特征。 权位,势力,包括职责范围内的指挥或支配力量。 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现代汉语 词典)
3.何为国家?(nation,stay)
(1)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 行专政的暴力组织,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等组成,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2)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现代汉语词典) 国家是一种人群组织,在该组织中,人被区分为 统治者及被统治者。(狄骥) 国家是一种制度性的权力运作机构,它在实施其 规则时垄断着合法的人身强制.(韦伯)
4.参考文献
史记,通典,文献通考等。 白钢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10卷)》,人民出版社1996.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杨鸿年《中国政制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7.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5.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9 .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096人教PPT课件
2 弊端? A.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B.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
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权、兵权、政权、财权),具有独断 性和随意性
汉朝: 重用皇帝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
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中朝
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 自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来,历代 封建王朝的君主们围绕着两对矛盾而进行 了不懈的努力。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中 央 集 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 大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魏晋:逐渐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三省体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增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分
元朝:中割书相权省、,强最化高皇行权)政机关,
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上承天子,下总百官
君权与相权Biblioteka 秦始皇皇创皇 帝制
权
与
丞相权 力大
相
权
汉武帝 外朝
内朝
中朝 与之制
衡
隋唐
三省六部 制
三省长官 都是丞相
分散 丞相 权力
宋
元 明清
另外设置 废三省, 废丞相 中书门下 行一省 军机处
分割 相权
权分六 部
内阁形 成皇 权达到 顶峰
读史感悟: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
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权、兵权、政权、财权),具有独断 性和随意性
汉朝: 重用皇帝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
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中朝
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 自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来,历代 封建王朝的君主们围绕着两对矛盾而进行 了不懈的努力。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中 央 集 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 大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魏晋:逐渐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三省体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增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分
元朝:中割书相权省、,强最化高皇行权)政机关,
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上承天子,下总百官
君权与相权Biblioteka 秦始皇皇创皇 帝制
权
与
丞相权 力大
相
权
汉武帝 外朝
内朝
中朝 与之制
衡
隋唐
三省六部 制
三省长官 都是丞相
分散 丞相 权力
宋
元 明清
另外设置 废三省, 废丞相 中书门下 行一省 军机处
分割 相权
权分六 部
内阁形 成皇 权达到 顶峰
读史感悟: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
殷:“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
而忠焉。”(《礼记·丧礼》) 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
焉知死?”(《论语·先进》)他的弟子也明确指 出:“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 而》)。
四、权责分离
由于权责分离,手中的权力越大,承担的 责任越小,掌握最高权力的人,则不承担任何 责任,从而导致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完全以争夺 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运转,政治制度完全以争 夺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展开。
《百官表》、《百官志》、《职官志》、《功臣侯表》、 《王子侯表》、《大臣将相年表》、《礼志》、《兵 志》、《刑法志》等。
2、政书类 “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和
《续三通》、《清三通》等
3、会要类 《春秋会要》、《七国考》、《秦会要》、《西汉
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晋会要》、 《南朝宋会要》、《南朝齐会要》、《南朝梁会要》、 《南朝陈会要》、《唐会要》、《王代会要》、《宋 会要辑稿》、《明会要》等。
4、会典类 性质与会要大致相同,如《元典章》、
《明会典》、《清会典》等。
5、专著类 《唐六典》 、《职官分纪》(宋·孙逢吉) 清·《历代职官表》、清·孙星衍的《汉官六种》
6、其他类 《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 《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
第五节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 意义和方法
上具有过总宰一切政务的执政官的地位。
(二)政务官员和机构
在《尚书·甘誓》中有“六卿”,也称“六事之 人”,注者认为是“王左右之人”,有的认为 六卿即司空、司徒、士正、虞、秩宗、纳言等。
商代的政务官员,主要有宰、卿事、多尹、御 事、事等。古代认为“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 冢宰就是后来的太宰,职位很高,其前身应该 是宰。因为甲骨文里还没有发现冢宰,只有 “宰”,多见于商代晚期的甲骨金文之中。从 文字内容未看,“宰”的活动,多是跟随商王 田猎、祭飨而受到赏赐,并能自做铜器以记荣 宠,有一定的地位,显然既是商王近臣又是参 与内廷事务的官员。史载伊尹为宰,“以滋味 说汤”而见赏识。
而忠焉。”(《礼记·丧礼》) 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
焉知死?”(《论语·先进》)他的弟子也明确指 出:“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 而》)。
四、权责分离
由于权责分离,手中的权力越大,承担的 责任越小,掌握最高权力的人,则不承担任何 责任,从而导致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完全以争夺 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运转,政治制度完全以争 夺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展开。
《百官表》、《百官志》、《职官志》、《功臣侯表》、 《王子侯表》、《大臣将相年表》、《礼志》、《兵 志》、《刑法志》等。
2、政书类 “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和
《续三通》、《清三通》等
3、会要类 《春秋会要》、《七国考》、《秦会要》、《西汉
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晋会要》、 《南朝宋会要》、《南朝齐会要》、《南朝梁会要》、 《南朝陈会要》、《唐会要》、《王代会要》、《宋 会要辑稿》、《明会要》等。
4、会典类 性质与会要大致相同,如《元典章》、
《明会典》、《清会典》等。
5、专著类 《唐六典》 、《职官分纪》(宋·孙逢吉) 清·《历代职官表》、清·孙星衍的《汉官六种》
6、其他类 《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 《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
第五节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 意义和方法
上具有过总宰一切政务的执政官的地位。
(二)政务官员和机构
在《尚书·甘誓》中有“六卿”,也称“六事之 人”,注者认为是“王左右之人”,有的认为 六卿即司空、司徒、士正、虞、秩宗、纳言等。
商代的政务官员,主要有宰、卿事、多尹、御 事、事等。古代认为“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 冢宰就是后来的太宰,职位很高,其前身应该 是宰。因为甲骨文里还没有发现冢宰,只有 “宰”,多见于商代晚期的甲骨金文之中。从 文字内容未看,“宰”的活动,多是跟随商王 田猎、祭飨而受到赏赐,并能自做铜器以记荣 宠,有一定的地位,显然既是商王近臣又是参 与内廷事务的官员。史载伊尹为宰,“以滋味 说汤”而见赏识。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010人教PPT课件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 尚书令 、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 中书省 和门下省 三省体制。
3.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 负责 决策 、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盖中书 省出令,而门下省复之,王命之重,莫大于此”)
[拨云见日 想一想] 1.你能图示出三省六部的运作模吗?
试答 提示:
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 政事、 枢密使 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 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 宰相职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实行 察举制 ,举荐孝廉做官。 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 九品中正制 ,世家大族
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必考部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纲明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板块一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主干知识 理一理]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2.唐朝: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立节度使,导致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平息后,形成 藩镇割据 的局面, 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中国政治制度史()PPT课件
2020/3/28
28
户籍,又称版籍,《晋令》载,晋郡国诸户口为黄 籍,即正式户籍,籍用长一尺二寸的木札,凡“在 官役者” 都登记在户籍上。东晋时期,还有一种临 时户籍,登记流民,称为白籍。编制户籍的主要目 的是管理编户,向编户征收租调,摊派徭役。
户籍包括郡县乡里、户主及其家庭成员姓名、年龄、 身份(兵、散、大府吏)、性别(男、女),男性 又分为丁、次、小以及造籍年、月。
1.皇帝与皇室 ●世袭与嫡长子继承制 ●宗正 2.皇权强弱的演化 ●曹魏与司马篡权 ●西晋与八王之乱 ●东晋与侨姓擅权 ●南朝与皇室内讧
2020/3/28
17
3.宫廷制度 ●后宫:称号、数量、级别 ●东宫 4.宦官与后党 ●宦官不得干政 ●后宫不得预政 ●宦官与后宫弄权举例
2020/3/28
18
三、中央决策机构及其运行机制
1.丞相、相国及三公、八公
2.中书省的设置与职权
3.门下省的设置与职权
●晋置门下省,此后南北朝都置门下省,其长官为 侍中和给事黄门侍郎。门下省尚有散骑常侍、 散骑侍郎以及给事中、谏议大夫等官。
●晋宋时期,门下省除出纳诏命,弹劾纠察外,还
管辖禁中禁令仪制等,很大程度上成了皇帝事
务总机构。
2020/3/28
●东汉桓帝置秘书监,属太常,掌管禁中图书秘籍,校订异 同。
●曹操执政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兼管禁中图书秘籍。
●魏文帝黄初中,分秘书立中书、秘书置监,管理艺文图书, 仍属少府。
●明帝后期,少府职位卑落,秘书从少府中独立出来。
●晋武帝曾并秘书府于中书省,惠帝时复置秘书监,秘书监 一人,属官有丞、有郎;并兼辖著作省(史官)。
9
2020/3/28
10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168人教PPT课件
军事上:①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 央; ②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 央禁军。 行政上: ①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②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
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的影响是什么?
影响: 积极:加强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 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 集权。 消极:形成了“三冗”局面,为北宋 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 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中央
中
地方
央 集
权
君权
君
相权
主 专
制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 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汉书》
汉初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 “郡国并行”的格局
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行
合作探究:为什么说元朝实行的行省 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从行省划分的原则、行省的性质、行省的权力以 及行省内部权力的运行机制四个方面加以探讨。
1、元朝行省划分的原则
元代行省划分主要以军事控制为目的, 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打破了山川河 流等地理条件的限制,任意将自然、人文 等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这样就削 弱了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认同感,使 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 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推恩令” 节度使,发展 为藩镇割据
削弱 加强
削弱
趋势: 中央权 力不断 加强;
地方权
加强 宋
收兵权,充实禁军;派 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加强;但“三冗”; 积贫积弱
力不断 削弱
新元
发 展
行省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三章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
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整个三国时期,是贵族与豪强政 治的充分发育阶段。
一、作为传统意识形态的经学的衰落 二、地方豪强与官僚的高度结合 三、农民变成了豪强的依附者 四、三国政府对豪强贵族的依赖 五、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度的变化,加强了贵族政治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四节 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 工的初现
1.中书省的出现,尚书台之权第一次分割 2.门下省,从侍从到谏议
3.尚书省分工的细化 :(1)吏部尚书。(2)度支 尚书。(3)祠部尚书。(4)左民尚书。(5)五 兵尚书。(6)都官尚书。(7)殿中尚书。(8) 田曹尚书。(9)起部尚书。
到了梁末,连军事贵族也腐化了,结果是有南方少数民族 血统的土著豪酋夺得了政权。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关键术语
门阀
豪强 豪强政治 九品中正 户调式 门阀政治 同姓王都督 八王之乱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各部 侨州郡 行台 宗主督护制 士家制 私兵部曲 玄学 放诞之风 世族政治 寒士用事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复习思考题
1. 为什么说三国是豪强政治?
2. 为什么九品中正制会促进门阀政治的发展? 3. “户调式”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其结果与制定者的主观 愿望相反? 4. 西晋分封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会引发“八王之乱”? 5. 为什么说三省制对于官僚制的进化有积极意义?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中国政治制度史3
• 独相——群相——兼相
明清
• 坐而论道——立而论道——跪而论道
宋
• 自唐以来,大臣见君,则列坐殿上,然后
议所进呈事,盖坐而论道之义。艺祖即位
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
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
,欲复位,已宻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
事。(邵博《闻见后录》卷一)
3、君主丞相制:秦汉
5、绝对君主制:明清
• (1)绝对君主制出现的 原因 • 1)从根本上来说,君主 宰辅制本身就有绝对专 制的倾向。 • 2)明初的政治局势和朱 元璋特殊的个性,促成 了君主宰辅制向绝对君 主制的转化。
• 朱元璋:“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
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
,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
三、秦——清:专制君主制
• 1、君主制与专制君主制的异同
• • • • • • 相同点: (1)君主职位世袭、终身。 (2)君主地位至高无上甚至被神化。 (3)君主独揽国家权力。 不同点: 君权是否受制约。
2、关于中国专制君主制的认识
•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皇权没有约束 、监督。自秦汉以来,有“廷议”、“朝 议”、“封驳”等制度,充其量不过是帝 王在行使最高统治权时的一些补充方式或 补充手段。三省制、封驳制不可能起到真 正限制或者监督皇权的作用。(p29) •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皇 权基本上不受制约。“天”、士大夫集团 对皇权专制没有制约。(p6-7)
3、两个层面的君主制政体
• (1)等级君主制
• 天下、国、家系统:天子、诸侯、卿大夫皆为君 主。 • 各级君主的关系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名义上存在 严格的等级隶属关系,一方面实质上拥有相对独 立的自主权,两者都合乎“礼法”。分封制造成 地方分权,中央集权无从建立;诸侯“天然”地 和“共主”分享国家权力,王权受到制约。是为 宗法等级君主制。
明清
• 坐而论道——立而论道——跪而论道
宋
• 自唐以来,大臣见君,则列坐殿上,然后
议所进呈事,盖坐而论道之义。艺祖即位
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
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
,欲复位,已宻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
事。(邵博《闻见后录》卷一)
3、君主丞相制:秦汉
5、绝对君主制:明清
• (1)绝对君主制出现的 原因 • 1)从根本上来说,君主 宰辅制本身就有绝对专 制的倾向。 • 2)明初的政治局势和朱 元璋特殊的个性,促成 了君主宰辅制向绝对君 主制的转化。
• 朱元璋:“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
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
,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
三、秦——清:专制君主制
• 1、君主制与专制君主制的异同
• • • • • • 相同点: (1)君主职位世袭、终身。 (2)君主地位至高无上甚至被神化。 (3)君主独揽国家权力。 不同点: 君权是否受制约。
2、关于中国专制君主制的认识
•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皇权没有约束 、监督。自秦汉以来,有“廷议”、“朝 议”、“封驳”等制度,充其量不过是帝 王在行使最高统治权时的一些补充方式或 补充手段。三省制、封驳制不可能起到真 正限制或者监督皇权的作用。(p29) •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皇 权基本上不受制约。“天”、士大夫集团 对皇权专制没有制约。(p6-7)
3、两个层面的君主制政体
• (1)等级君主制
• 天下、国、家系统:天子、诸侯、卿大夫皆为君 主。 • 各级君主的关系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名义上存在 严格的等级隶属关系,一方面实质上拥有相对独 立的自主权,两者都合乎“礼法”。分封制造成 地方分权,中央集权无从建立;诸侯“天然”地 和“共主”分享国家权力,王权受到制约。是为 宗法等级君主制。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人教PPT课件
史料一 元朝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 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 央需要。行省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 站”。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问题:(1)从史料一特别是画线部分可以看出行省制度 的哪些特点? 史料二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 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 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 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 问题:(2)从史料二特别是画线部分能够获知行省制度 的什么特点?
3.就选拔标准和方式而言,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主 要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财产、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 变迁,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形式趋向公开、公平、客 观。
4.就选拔程序而言,汉代主要是由地方推选人才为 官,隋唐以后主要是由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官,从汉至唐 选官制度的变化充分反映出封建政府将官员的选拔权收 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实质。
史料三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 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 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 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 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钱穆《国史新论》 问题:(3)根据史料三概括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史料四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 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 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 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 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问题:(4)史料四画线部分唐中宗的两个“不敢”
朝代
措施
秦朝
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 的官员
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 西汉 担;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10/29
资政院虽然多少还有官府衙门的意味,清政 府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政府机关,但它毕竟是当时 中国国内立宪斗争的一个重要果实,在中国近代政 治制度发展史上发挥过一定的作用。有些议员敢于 慷慨陈言,抨击政府,弹劾军机大臣,甚至也涉及 皇帝,这在2000多年专制政体的一潭死水中激起民 主波澜。清政府的权威受到冲击,社会变革也因此 加快了。
2018/10/29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以议会为立法 机构,内阁为行政机构,大理院或裁判所为司法机 构。 清末在立宪的呼声中,三权分立成为立宪的主 题。 1906 年 10 月,清政府宣布立宪后,中央的立 法权将由议会行使,议会有权对内阁的工作同意或 否决,甚至弹劾。
2018/10/29
但在议会成立前,在中央先设立资政院,在地 方各省设立谘议局,作为议会成立前的过渡机构。
的政党执政或联合执
政的政治制度。
2018/10/29
实行议会制的国家,由在议会选举中 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组 织政府;实行总统制的国家,由各政党提 出总统候选人进行竞选,而后由当选总统 组织政府。
2018/10/29
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 位的政治制度,一般要具备几个特点: 第一,必须是在法治化的国家,一切 按法律程序进行;
2018/10/29
临时政府北迁后,特别是国会大选前 夕,政党迭兴的势头有增无减。但这一时 期政党政团的重新组合成为政党活动的突 出特点,形成了“小党则化合为大,多党 则并合为少”的政党合并潮流。主要形成 了四个大党:
2018/10/29
共和党
共和党是立宪派为了对抗同盟会,联 合统一党、民社、国民协进会、国民党同 志会、民国公会5个小政党政团而组成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
2018/10/10/29
一、君主专制政体向君主立宪政体 的失败实验
二、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异化
三、中华民国元首制及其特点
2018/10/29
一、君主专制政体向君主立宪政体的失 败实验
晚清政治变局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求变革旧政治体 制和社会关系,要求打破两千年来皇权独尊无上的 僵死体系。 清末的政治改革中企图仿行立宪,就是 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出现的。
第二,政府的产生是由政党间的相互 自由竞争,通过选举来决定的,这个选举 具有无上的权威,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改变 选举的结果;
2018/10/29
第三,竞选获胜的执政政党无权改变国 家的根本大法,而只能遵守根本大法,在 根本大法的约束下制定政策、执行政务; 第四,它是权力制衡的一种表现; 第五,政党政治有多种,有一党制、两 党制、多党制。
2018/10/29
※民国初年政党制度的演变
中华民国的政党政治是从西欧和美国 学来的,西欧与美国实行的是两党制和多 党制。中国的资产阶级也希望在中国实行 多党制。 与一般政党政治的特点相比,中国的政 党政治更具自己的特色。
2018/10/29
辛亥革命引起了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 出现了革命派、立宪派与封建军阀旧官僚 三足鼎立之势。三种政治势力围绕政权问 题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各方都以政党作为 斗争的工具,来扩张自己的势力。
2018/10/29
民国初年政党制度的演变:
武昌起义,尤其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政党蓬勃兴起,短短几个月,全国出现各种政治 党团200 多个。但在数百个政党政团中,具有较完整 政纲的只有几十个,而且内容多数雷同。
大致来说,这些政党政团分属两个阵营,即以孙 中山为代表的革命阵营和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反动阵营。
2018/10/29
按资政院章程,资政院可以讨论国家预算、制 定税法、各种法令的规定,以及各种皇帝认为应该 讨论的问题。资政院决议的事情,如果行政部门认 可,则通过皇帝下发成为法令;如果行政部门不认 可,则交还资政院重审;如资政院依然坚持原议, 则由皇帝裁决。此时的资政院已经基本接近日本明 治以后的议会。
2018/10/29
思考:
如何理解清末“政治制度改革是一场不彻 底的改革,假立宪中有真改革。”?
2018/10/29
所谓的“真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宣布预备立 宪和进行官制改革。 在官制改革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和地 方分别设立仿效西方议会体制的议事部门,即中央 的资政院和各省的谘议局,借以表示向近代化的君 主立宪政体靠拢。
二、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异化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
上升为统治阶级,在中国政 治发展史上呈现出前的所未 有的局面,就是政党政治、 议会斗争的出现和活跃。
2018/10/29
※政党政治的内涵
政党政治是资产
阶级民主制的表现形
式之一,一般是指资
本主义国家通过议会
或总统竞选,由获胜
2018/10/29
各省的谘议局在 1907 年到 1909 年间相继成立, 其性质有点类似中央的资政院。它的存在极大地限 制了督抚的权力,立宪派利用谘议局的阵地,大力 宣传立宪,极大地促进了新政改革向深度发展。在辛 亥革命之后,很多省的地方政权,都是在谘议局的 参与下建立起来的。
2018/10/29
2018/10/29
统一党
在统一党并入共和党8 天后,清末立宪 派章炳麟于5 月17 日在北京本部召开大会, 公开宣布与共和党分裂,统一党复行独立, 并改理事制为总理制,由他自任总理。政 治倾向与共和党基本一致,因此,并没有 什么作用,存在时间并不长。
2018/10/29
国民党
国民党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实行政党政治、 对抗立宪派、限制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在宋教仁 等人的积极主持下,由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 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等 4 个小党 派组成的,1912 年8 月25 日正式成立。国民党 改组的核心人物是宋教仁,成功地将同盟会转换 为国民党,也就是将秘密革命组织改组为共和制 度下公开活动的政党,为实现民主政治和政党内 阁的理想提供基础。
1912 年5 月9 日正式成立。黎元洪为理 事长,张謇、章太炎、程德全等为理事。
2018/10/29
政纲: 保持全国统一,取国家主义; 以国家权力扶持国民进步,应世界大势; 以平和实利立国为政纲。 在上述三项政纲中,共和党特别强调第一项, 它解释说,所谓“国家主义”,即“一切政事都 从全国统一着想”,“不准各省各自为政”。在 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国家主义就是反对同盟会、 支持袁世凯的同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