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合集下载

第八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

第八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

第一节 “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左联”
“革命文学”又称“左翼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在早期,经常被叫做“普罗文学”。 “革命文学”的倡导经过了一个由低潮到高潮的发展过程。 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肖楚女等, 就通过《新青年》、《中国青年》等刊物,开始宣传“革命文学”的主张。如邓中 夏在《贡献于新诗人之前》中强调,新文学应该“警醒人们使他们有革命的自觉, 和鼓吹人们使他们有革命的勇气。”恽代英在《文学与革命》中要求: “我们的文 学家,同时是一个革命家”。教导作家:“倘若你希望做一个革命文学家,你第一 件事是要投身于革命事业,培养你的革命的感情。”“要先有革命的感情,才会有 革命文学”。 除此之外,沈雁冰(茅盾)、蒋光慈(赤)、郭沫若、鲁迅等文学前辈也从不同的 角度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沈雁冰在《论无产阶级艺术》一文中强调:“无 产阶级艺术绝非仅仅描写无产阶级生活就算了事,应以无产阶级精神为中心而创造 一种适应于世界的艺术。”蒋光慈在《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中提出:“因为社会 中有阶级的差别,文化也随之含有阶级性。”郭沫若在《革命与文学》一文中号召 文艺青年“到兵间去,民间去,工厂间去,革命的漩涡中去”,指出当时时代所要 求的文学,“是替被压迫阶级说话的文学”,“是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 写实主义的文学”,“是站在第四阶级说话的文艺。”鲁迅的观点主要体现在1927 年4月8日在黄埔军官学校的讲演中,题目是《革命时代的文学》。
二、出现这种文学特征的原因 1、社会现实原因
尽管“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右翼集团取得了胜利,夺取了在全国政治、经 济、军事等方面的绝对控制权,但是在思想、文化和文艺领域,却始终未能形成具有 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领导力量。而共产党虽然力量薄弱,却因为有着为了全人类的宏伟 理想, 吸引和团结了一大批具有绝对影响力的作家。这样,就使得国共双方在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文艺等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最 终又使得它们谁也统治不了谁,在思想、文化、文艺领域,产生了一块表达较为自由 的天地。在这块天地里,一方面,左翼革命文学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发展了起来, 另一方面,与左翼文学相对立的由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创造的个人民主主义文学也一并 活跃起来,从而形成了30年代无产阶级左翼文学和自由主义个人民主主义文学并存共 荣的局面。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

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一、人性论。

(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

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

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变态心理学》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一、 创办刊物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本阶段文学的整体特征: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从整体走向世界的十年。

文学主流的政治化;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地位的确立;文学的多元化并存。

总体而论是:30年代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文学时代。

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一、本阶段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一)国民党推行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力图建立“三民主义文艺”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1929年,国民党在全国宣传会议上提出了“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参与人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傅彦长等)创办刊物,笼络文化人,公开宣称要打到“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及其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等就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1925年郭沫若和后期创造社再次倡导革命文学。

1927年底到1928年底文艺界对“革命文学”进行了论争,传播介绍马克思文艺理论,又一次提出了建立“革命文学”的口号,明确提出了创造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任务。

要求创造“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号召到“革命的漩涡中去”,?“我们的文学家,一个同时是一个革命家”。

在革命形势急变,马克思文艺理论进一步在中国传播,以及在日本左翼文学和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影响下,为了与国民党党制文化专制主义针锋相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

30年代文学思潮及运动

30年代文学思潮及运动
1.定义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 1930、3、2,上海,《拓荒者》、 《北斗》等刊物,是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的革命作家统一组织。主要成 员:鲁迅,冯雪峰,李初梨等。宣传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积极从事 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以文艺来配合 革命斗争,推动“左翼”文艺的发展。 鲁迅《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4.“两个口号”的论争 “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 学”

思考题: 1.概述“左联”成立情况,主要成绩及缺失。 2.简述30年代文坛的几次论争。 3.对梁实秋的“人性论”你作何评价?
1931—1933,“文艺自由论辩”
胡秋原——“自由人”
苏 汶——“第三种人”
“文艺虽不是‘至上’,然而决不是‘至下’ 的东西。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 那是艺术的叛徒。艺术家虽不是神圣,然而 也不是叭儿狗。以不三不四的理论来强奸文 学,是对于艺术尊严不可恕的冒渎。” ——胡秋原《阿狗文艺论》 “我是一个‘自由人’”,反对“某一种文学 把持文坛。” ——《勿侵略文艺》

2.左翼阵营对“民族主义文学”运动的批判
1、黄震遐发起,《前锋周报》,《前锋月 刊》,号召作家以民族意识作为文艺的使命, 开展民族主义文学运动。
黄震遐:《陇海线上》 《黄人之血》
3.左翼阵营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 争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李初犁《怎样的建设革命文学》 麦克昂(郭沫若)《英雄树》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内部的论争
时间: 1928年初——1929年底
太阳社、后期创造社
与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
论争三方面:
文艺的社会作用;
文艺和宣传的作用; 作家世界观改造的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一)3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一)30年代文学思潮

• 《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 《孟实文抄》 • 1、生平及思想形成 • 文学是‚超功利‛的,是‚无所为而为‛的 观照,是创造者个人的能动创造。 • 2、朱光潜人文主义美学
• 美是主观情感作用的结果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集中出 现在两个时期,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 初期,其代表人物是“自由人”胡秋 原和“第三种人”苏汶。一个是抗战 胜利以后,其代表人物是沈从文、朱 光潜。这两个时期出现的这两股自由 主义文学思潮,既有明确的文学主张, 也有相应的创作成果,是在当时有相 当影响的文学思潮。
• 诗人若不是一个革命家,他绝不能凭空创 造出革命的文学来。诗人若单是一个有革 命思想的人,他亦不能创造革命的文学。 因为无论我们怎样夸称天才的创造力,文 学始终只是生活的反映。 • ——沈泽民的《文学与革命的文学》
• 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献给‚胜利不然就死‛ 的血腥的斗争。 • 艺术如果以人类的悲喜哀乐为内容,我们 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 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内 容。 • 因此,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 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 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 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 人心,它是心物婚恋后所生的婴儿。美感 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 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 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 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一 二者缺一都不能出现美。‛ • ——朱光潜
何为美?
• 美既是客观,也是主观;美既在物,也 在心。只有物我交流,婚媾之后,才生 美感,才有美。归根到底,物的美与不 美,还是取决于人的情感。 • 美感产生美,没有美感就没有美。美是 主观情感作用的结果。

现代文学第8章30年代文艺思潮与运动综述

现代文学第8章30年代文艺思潮与运动综述


第一,“五四”时代所有的相对自由的思想氛围消失,代之而起 的是文学主潮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政治化。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 的传播和初步运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其后二三十年间的文坛 面貌。 第三,在左翼文学蓬勃发展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 多种倾向的文学与左翼文学共存共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 创作。
五、30年代的文艺思想斗争

⑴批判“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左联”对“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进行了坚决的揭露
和批判。 鲁迅:《“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 、 《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茅盾《“民族主义文艺” 现形》、 《<黄人之血>及其他》 ;瞿秋白的《屠夫文 学》、《狗样的英雄》、《青年的九月》等文,从不 同角度揭露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反动性。

第五,自觉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 学运动的联系。
四、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

⑶成立意义:
“左联”的成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 着革命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标志着党对文艺事业的直接 领导,明确了文艺同革命的密切联系,经“左联”盟员们 的共同努力,从“左联”成立到1936年初自行解散,左翼 文艺运动取得重大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左联与 其他左翼文化团体一起挫败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使 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文化,在3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光辉的一页。
“文艺自由论辩”的中心则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1910-2004)和自称“第
三种人”的苏汶(杜衡,1907-1964)。他们的文艺观 的核心,是要求文艺脱离政治,主张创作自由。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从颇密,有一段时间我们同住一个宿 舍,朝夕生活在一起。他编《大公 报·文艺副刊》,我编商务印书馆的 《文学杂志》,把北京的一些文人纠 集在一起,占据了这两个文艺阵地, 因此博得了所谓‘京派文人’的称 呼。”
“当时正逢‘京派’和‘海派’对 垒。京派大半是文艺界旧知识分子,
沈从文(19021988)
(1)命名: 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大公报·文艺副刊》,1933 年10月18日 徐懋庸:《“商业竞卖”与“名士才情”》
1928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 声称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文 学》、《文学月刊》、《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 《现代》等。
新月社创办的《新月》月刊,创造社和太阳社创办的《文化批判》月刊和《太阳》月刊。
1.左翼革命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 其组织化的文学活动推动文坛格局变化,影响深 远。 特定历史原因:部分早期共产党人从政治革命走 向文学;27年后社会政治斗争形势使建设无产阶 级文学成为需要;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红色 30年代)的影响,西方辛克莱、德莱塞等影响。 激进的青年作家相对集中在上海,提供革命文学 队伍的组织保证。
海派中有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等。他 们具体文学主张不同,在强调文艺 的独立品格,文艺和政治保持距离 等方面立场一致,观念相同。
除丰子恺、梁实秋、朱光潜、 宗白华、李健吾、梁宗岱等人在阐 述与论争中明确上面的观念以外, 更多地是通过创作实践表现出“人” 的观念来。
1.京派 “在解放前十几年中,我和从文过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
(1)代表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理想。以白璧德新 人文主义思想来反思与评价中国新文学,提出“健 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 标准,藉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 求。 (2)依据古典主义传统来否定当时文学对人类普 遍人性与文学理性的忽略。 (3)在艺术上批判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 新文学运动。

30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思潮

本章小结:
• 本时期在革命文学倡导下发展起来的左 翼文学运动,发扬了五四文学的战斗传统, 对追求革命的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加 强了新文学思想的深度,形成了30年代文学 的主潮。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和民主主义文学 思潮在发展之中,不论有怎样的缺失,应该 承认他们的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有着独特的 贡献,对左翼文学主潮起到了补充作用。
三、文艺大众化:和通俗文学抢市场
文艺大众化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学建设 中的一个根本问题。 “左联”时期,由于经过革命文学的倡 导和论争,革命作家普遍提高了思想认识, “文艺大众化”便被作为重要的理论问题和 实践问题来加以探讨。
三次有关大众化问题的讨论
• 1、1930年进行了第一讨论。集中讨论了大众化 的形式问题,即如何写出大众“看得懂”的作品。 • 2、1931年冬开始,到1932年结束。这次讨论是 在“左联”有关决议精神的推动下进行的,讨论的 重点虽然仍是文学形式的大众化问题,但已较多地 涉及了文学内容的大众化和作家思想意识的改造等 问题。 • 3、1934年进行了第三次讨论。这次讨论先由新 旧形式问题的重新讨论开始,针对一些人的错误认 识,鲁迅写文章,用辨证的观点论述了新旧形式之 间的关系,鲁迅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 论述了语言、文字、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大众语的建 设问题。
时代文学特征
• 3、艺术表现上也出现新的特点。 • 左翼作家对时代、环境与个人性格的关系 有了进一步的把握,个人命运,特别是个人性 格的描写受到重视,注意从时代、环境、社会 关系的影响上去把握与描写人的个性的形成与 发展,描写“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京 派作家创作强调文学的独立性与创作个性,在 表现“人性”的主题以及对文化的变迁与转型 的思考等方面显示出特色,艺术上也讲求独创 性。海派作家笔下出现了环境(都市)与人的 对立而导致人的异化主题,并产生了相应的艺 术形式上的特点。

第二个十年

第二个十年

1928年7月东渡日本,与中共失去组织联系,写 作《虹》等。1930年回到上海,参加中国左 翼作家联盟。1932年底《子夜》完成,它是 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剖析中国现实主义 的巨著,是五四以来艺术上最成功的现实主 义长篇小说。另有《林家铺子》《春蚕》 《秋收》《残冬》等以家乡社会为背景的小 说。
繁荣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 着都市“文明病”。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 “新”。
• 京派:一批学者型的文人,非职业化作家,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精美博
大,又置身于自由、散漫的校园氛围中,追求文学的独立与自由,既 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
• 茅盾塑造吴荪甫时所表现出的理性:完全按照资
产阶级的政治概念来塑造人物。在他身上凝聚着 所有资产阶级的性格(双重性——动摇、脆弱) 与命运,在各种力量的制约和挤压之下最终陷入 到破产危机中。在他身上叠印出了一个阶级从雄 心、辉煌到终结的悲剧命运的缩影。
• 吴荪甫的个性较为薄弱,具有较强的普遍性。
• 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表现都市社会 要求文学不仅表现古老乡村的一隅,
还要表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 击下,处于急剧变动中的、正在走向现 代化的都市生活。对鲁迅开创的中国现 代短篇小说文体作了新的拓展,向中长 篇延伸,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 生活和人的心灵深广度的可能性。
三、茅盾的小说成就
1、题材、主题
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同步,自觉地追求 “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 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人物形象系列“的自 觉创造。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 女性两个人物形象系列。
3、小说结构 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人物众多,情节复杂,

【学习】第七讲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学习】第七讲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整理ppt
30年代文学历史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到第二个十年已经逐步形成 了自己的历史特点,即:广阔的社会历史内 容,对民族灵魂开掘的历史深度,以及从沸 腾的历史潮流中所吸取的战斗激情与壮阔、 厚实的力的美,这同样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日 趋成熟的重要标志。
整理ppt
整理ppt
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梁实 秋(新月派)、朱光潜、沈从文(京派)等。 在他们的理论中提倡人性核心的道德评价的 文学标准。 其文学主张较少颓废、享乐的色 彩,显示出严肃性:严肃地自我内省,严肃 地表现、思考社会人生。
整理ppt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从1928年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 其标志是: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 社创办了《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 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 《文化批判》创刊,创造社的《创造月刊》宣传革命文 学。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梁 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 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 阵营也形成。
整理ppt
三大文学派别的时代特征
1、创作题材空前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 各派作家均取得优秀成绩。 2、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 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艺术表现上注 重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心理刻画得 到特别的注重和发展。 3、作家个人的风格和艺术世界基本形成。30 年代的一些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是中国 现代文学的丰收期。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 的作家,以都市生活为描写对象,既写出他们在都市生 活中的享受,也写出了他们在都市生活中所独有的都市 “文明病”。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早期海派作家有创作性爱小说的张资平、心理分析小说 的叶灵凤,后来新感觉派兴起,40年代以张爱玲为代表。

经典: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经典: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16
弗洛依德思想,推出《文艺心理学》。
林语堂(1895-1976)宗白华(1897-1986) 丰子恺(1898—1975) 梁实秋(1902-1987)
17
王森然(18 95-1984)
(1902-1931)、彭康(1901-1968)、李初梨(1900-1994)、阳翰笙(1902-1993)
8
3.成立“左联” (1)1930年3月2日,鲁迅、沈端先、冯乃超、柔石、李初 梨、彭康、钱杏邨、田汉、阳翰笙等四十余人在上海参加成 立大会。 (2)理论纲领:“我们的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 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援助 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3)选举冯乃超、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 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委员。远在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茅 盾等也参加了左联。 (4)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 “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9
1928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 ,声称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文学》、《文学月刊》、《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 《现代》等。
3
新月社创办的《新月》月刊,创造社和太阳社创办的《文化批判》月刊和《太阳》月刊。
4
1.左翼革命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 其组织化的文学活动推动文坛格局变化,影响深 远。 特定历史原因:部分早期共产党人从政治革命走 向文学;27年后社会政治斗争形势使建设无产阶 级文学成为需要;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红色 30年代)的影响,西方辛克莱、德莱塞等影响。 激进的青年作家相对集中在上海,提供革命文学 队伍的组织保证。
13
3.成绩与不足 1936年初,共产国际领导指示左联解散。 (1)提倡与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现代文学影 响深远。 (2)政治上搞了不少左的政治活动;组织上把作家团 体当成政党组织;文艺理论上照搬苏联文学运动和理 论,存在明显的教条主义倾向;创作上,某些作家存 在着轻视艺术规律、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总体上说,文学运动方面的影响远大于创作实践. 14

第九章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九章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倘说因为我们是人所以以表现人性为限那么无产者就因为是无产阶级所以要做无产文学自由人代表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阿狗文艺论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第三种人的出路瞿秋白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鲁迅论第三种人生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而要做超阶级的作家生在战斗的时代而要离开战斗而独立生在现在而要做给与将来的作品这样的人实在也是一个心造的幻影在现实世界上是没有的
正式兴起
• • • • • • 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正式提出 最初是创造社、太阳社理论倡导 郭沫若(麦克昂)《英雄树》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
主要观点
“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 而起的”必将是“无产阶级文艺” • 无产阶级文学要使读者得到旧社会的认识 及新社会的预图”—性质
文坛论争
• 与右翼思潮的斗争 1930年3月“六一社” 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黄 震遐《前锋周报》《民族主义文艺运 动宣言》“文艺的中心意识” “文艺 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民族是 一个人种的集团” 黄震遐《黄人之血》人种学来抹杀民族 矛盾和阶级矛盾
梁实秋观点
• 与 “人性论”的论争
• 文艺思想上,夸大文艺作用,能“组织生活”: 冯乃超《评驳梁实秋的<文学与革命>》;“超越 时代”“创造时代”:钱杏邨《英兰的一生》
• 忽视文艺特征、轻视生活,鼓吹标语口号式文学。 冯乃超《同在黑暗的路上走》 • 主张作家世界观的突变:郭沫若《桌子的跳舞》 • 批判五四以来文学,唯我独革宗派情绪 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张资平--“社会变 革中的落伍者”
• 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很多共 产党人从政治革命直接参与文学运动; • 社会急剧变革也使革命的小资产阶级作家 首先成了无产阶级文化的代表,创造社、 太阳社(1928)酝酿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就是如此; • 大革命失败后,无产阶级独立领导中国革 命的现实政治斗争,有建设无产阶级革命 文学以形成文艺界的领导的需求; • 同时,也有来自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影响, 诸如前苏联文学、日本左翼革命文学、西 方辛克莱、巴比塞、德莱塞等作品; • 革命作家相对集中在上海,也提供了组织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队伍的可能性。

人文主义——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人文主义——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 概述:30年代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是沉潜深入而不 激越,更深刻而淋漓尽致地闸扬了五四人的学理流派。
• 代表人物(作家)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理论家)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丰子恺等
• 主要观点:他们提倡人性论,重视与强调文学“洗刷人心”、 再造民族灵魂的作用,继承和发展了“五四”时期“改造国民 性”的文学主题。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 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他们 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 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 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前期理论: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
美、绘画美、建筑美"。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
这一主张
,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
献。
后期理论:后期新月派提出了
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
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
,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 (苦闷的象征)
• 他们采取的是贵族式的不介入的清高态度,绝对不能容忍 文艺成为政治斗争的一翼。强调文艺的超功利性与独立性, 强调“超脱现实”的原则,即所谓“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人文主义文学流派
京派、新月派、《论语》派等,海派中有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等。他们具体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30年代文学思潮和运动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30年代文学思潮和运动
第二节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人文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是沉潜深入而不激越,更深刻而淋漓尽致地阐扬了五四人的文学的流脉。三十年代文学思潮的阐扬方式是以翻译与介绍西方精神的文艺美学论著的方式延伸,同时,本土学者的学理性探索的论著也不断出现。(简单举例):被介绍的外国文艺与美学理论有柏拉图、托尔斯泰、康德、席勒、柏格森、克罗齐、叔本华、尼采、波特莱尔等人的思想,以19世纪与20世纪初的西方美学文艺思想为主,其中被介绍、引用最多的是克罗齐《美学原理》的表现论与精神分析学影响下的泛性论美学思想,其影响也最大。日本美学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显然是二三十年代最能引起当时中国美学理论界兴趣的,这本书与1925年被丰子恺、鲁迅出版两遍,同年鲁迅还翻译出版了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等等。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学的厨氏关于文艺是“苦闷的象征”的理论,显然在中国新文学家那里大受青睐。五四时期的郭沫若、郑伯奇、郁达夫等都认同文艺是苦闷的象征。而厨川白村进而将“苦闷”做了深入的开掘,提出“人间苦”、“社会苦”、“劳动苦”,这引导无论强调“为人生”还是“为艺术”的艺术家都从苦闷中契近社会人生。鲁迅对此理论大加称赞,意在推动文学走出肤浅的社会现象再现的困境。这些实与五四时期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相近。尽管三十年代的鲁迅、郭沫若不再谈厨川白村,但那一类理论的影响已经广泛存在。在此前后翻译与出版的一系列文艺、美学论著,标志着中国文学艺术的理论自觉、对于艺术与人生的表现关系的理解的深入。例如,曹禺于1936年发表的那篇阐释《雷雨》的著名论文《雷雨.序》就是体现精神分析学文艺思想的典型范本。这一时期,徐朗西、丰子恺、宗白华、梁实秋、朱光潜、王森然、向培良、李幼泉等人以一系列论著对艺术与美的本身特征、门类、构成以及它们与人生的关系作出了论述。(自己阅读)。
(三)、左联的成立

30年代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左翼文学运动的

30年代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左翼文学运动的

理论和行动有明显的错误:
(1)错误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不承认 当时的革命处于低潮,认为,中国革命的 性质,已经不是单纯的民族或民权的革命 了。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对五四文学革 命的性质,对五四以来的文学创作,包括 鲁迅的创作,作出了错误的评价。如阿英 《死去了的阿Q时代》等。
(2)文艺思想存在片面的论断
“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 “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 作方面存在宗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 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左联”的历史功绩
1、进行了反对国民党 文化“围剿”的斗争。 左联以文学为武 器,以刊物为阵地, 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 “围剿”。所办的刊 物有《拓荒者》、 《萌芽》、《十字街 头》、《北斗》等。
• 1935年,周立波受周扬委托写了介绍 “国防文学”的短文《关于国防文 学》。
• 1936年上海文艺界地下党正式提出
“国防文学”的口号。“国防文学” 口号提出后,得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
周立波
的拥护,一时间,报刊上倡导“国防
文学”的文章多了起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另一个是“民族革命战 争的大众文学”。
• 这一口号的真正提出者 是鲁迅。而发表文章谈 这个口号的是胡风。
肖楚女
沈泽民
邓中夏
其主张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
• (1)初步接触到了文艺的性质以及文艺 与生活的关系。
• (2)提出了新文学的任务。 • (3)提出了应该参加“革命的实际活
动”,培养“革命的感情”的主张。 • (4)提出了建立反帝、反封建文学的联
合战线的主张。
第三阶段:1926——1927
• 1926年,郭沫 若发表《革命与文 学》一文,提出了 “无产阶级的社会 主义的写实主义文 学”的口号。尽管 当时有人著文响应, 但革命文学的讨论 并没有广泛展开。

第八章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八章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八章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一、30年代文学的外部条件的变化1、从政治上看,阶级阵营和意识形态的对垒、对抗、对峙越来越鲜明。

文学开始强调阶级性和阵营性,五四宽松自由的时代气氛瓦解。

30年代文学政治化表现在三个层面:(1)作家的政治化。

(2)描写对象的政治化。

(3)读者的政治化。

2、三十年代中国社会迅速殖民地化和半殖民地化,社会空前动荡,商品包括资本主义开始更全面地渗透,大都市在畸形发展,农村经济的急剧破产。

3、作家队伍结构的变化,出现了第二代作家:第一代作家:来自士大夫的家庭或家族,是对士大夫家族或家庭的背叛,是启蒙的一代,而且这批作家身上有一定的贵族血统,有贵族的文化传承。

第二代作家:来自更为广泛的社会阶层,平民化的倾向更趋鲜明;在动荡年代成长,有相当丰富的人生经验。

他们进入文坛之后必然会给文坛带来新的文学内容,对社会也有了全方位的思考,所以就比第一代作家的视野更为广阔。

4、三十年代“人”的观念的变化(1) 从个性进入到社会属性:(2)从灵与肉的统一到“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3)从怀疑破坏的启蒙的一代走向创造模式的行动的一代二、30年代两大文艺阵营:革命文学阵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文艺观——强调文学的阶级性、政治性、大众化人文主义文学阵营:倾向于自由主义,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强调文艺的超功利性与独立性(一)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动因:①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②无产阶级有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以形成文艺界的领导的需要和来自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③革命作家相对集中于上海提供了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队伍的可能性。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国共合作关系彻底破裂,上海聚集了一批参加了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加上一批从日本回来的激进青年,他们受了共产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认为革命虽然陷于低潮,但无产阶级文学的提倡能推动革命。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爆发:(1)1928年,上海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刊物。

30年代的文学

30年代的文学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阶段,亦称30年代文学。

这一时期:1、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

文学思潮延续了五四时期的“人的文学”的精神观念并且在理论资源方面多有开掘,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形成了以阶级为标志的、具有斗争精神与激情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念。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从1928年开始,无产阶级革命潮流强力地介入文学,令新文学的队伍发生了新的分化组合。

3、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

在30年代的文学观念与话语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人”的观念与话语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

一种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还在承续与发展;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第三类就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传统世俗社会的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30年代的中国文学,因社会的大变动而产生了诸多文艺思潮并存、纷争的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向。

反映在文学与审美的层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并由此创造出极度繁荣的文学景观,使中国新文学出现了自“五四”以来的第二个文学高峰。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是中国今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进程。

30年代后期上海的特殊环境吸引了许多从武装斗争中撤下来的革命文学青年,他们结成统一战线,与国民党进行文化斗争。

左翼文学正是这一斗争的产物。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民主主义作家的创作也收获很大,涌现了如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梁实秋、施蛰存、戴望舒、穆时英等著名作家。

在通俗文学方面,张恨水、还珠楼主等人的创作引人注目。

民主主义文学: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平民主义与人道主义传统,批判社会黑暗,展示现实人生。

代表作家:巴金、老舍、曹禺等。

自由主义文学: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个性解放精神和思想自由原则,政治上保持中立,文化上采取温和或保守的色彩,注重独立的艺术审美,以期建立一种民主、自由、文化范型。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1、基本概念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

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联的主要成就
(1)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专制和文化围剿, 发展了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 (2)推动了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翻译和传播。 (3)加强了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 (4)开展了文艺大众化和现实主义理论的讨 论。 (5)左联文学创作丰收,巩固了革命文学的 地位。
“两个口号”的论争
(1)“国防文学” (存在右的错误和宗派主义) (2)“民主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强调了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责任) “两个口号”的论争,是当时革命文艺界 内部的一场论争,这场论争在当时具有明显 的积极作用。但旷日持久的论争,严重影响 了新文学内部的团结。
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当时的革命形势作出 错误的分析;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诸如夸 大文艺作用、忽视文艺特征、轻视生活、主 张作家世界观的突变等不正确的观点;否定 “五四”文学革命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学 运动,把小资产阶级作家当作革命对象;对 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等作家进行了 错误的批判。
鲁迅、茅盾同创造社、太阳社的争论
左翼文艺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京派”是指30年代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以后,继续活跃 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他们以《骆驼草》 《大公报•文艺副刊》等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 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 左翼文艺和“京派”之间的论争主要体现在下面: 1、京派理论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 永久的文学价值。与朱光潜鼓吹“静穆”美相反,鲁迅热烈地 提倡战斗的力的美。 2、1936年10月,沈从文发表《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指 责文学创作中题材、内容、风格“差不多”的现象,“记着时 代而忘了艺术”,号召作家脱离文学媚悦流俗。茅盾等众多左 翼作家也展开了与沈从文的论争。
左翼文艺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 1934年9月主持出版小品文半月刊《人间世》, 次年9月又创办《宇宙风》,依托三个刊物形成 了一个标榜“性灵文学”的文学流派。鲁迅等左 翼作家指责他们在“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时 候”“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犷的人心,磨得渐 渐的平滑”,是麻痹民族灵魂的“麻醉性的作 品”。 鲁迅在1933年10月1日曾发表《小品文的危 机》一文,批评小品文是“小摆设”,而提倡写 作具有战斗性的小品文。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பைடு நூலகம்历史背景原因
(1)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 (2)大革命期间,创造社和进步文学阵营的 酝酿;大革命失败后,无产阶级单独肩负领 导中国革命的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 (3)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革命作 家相对集中于上海,提供了组织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队伍的可能性。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者的主要错误
鲁迅肯定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提倡,同时 批评创造社作家的文艺思想背离了马克思主 义的精神实质。鲁迅指出他们夸大文艺作用 是“爬进唯心的城堡”;反对他们轻视生活 和文学技巧;强调文艺特征不可忽视;认为 作家世界观的转换不可能突变。茅盾在肯定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同时,主张描写小资产 阶级的生活和他们的苦闷,也批评了创造社 的革命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中的严重缺点。
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6年10月,鲁迅、郭沫若、茅盾、巴 金、叶圣陶、洪深、包天笑、周瘦鹃等文艺 界各方面代表人物,联合签名发表《文艺界 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主张 全国文学界同人应不分新旧派别,为抗日救 国而联合”。这一宣言的发表,表明两个口 号论争基本结束,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二节 左翼文艺思潮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的论战
自由主义文艺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 程中贯穿始终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它滥觞 于封建旧文学遭到彻底摧毁的新文学初创时 期,在第二个十年达到高潮,抗战时期和抗 战后期仍有一定的影响。 所谓自由主义作家,是指那些主张文学思 想上的自由主义立场和文学运动上的自由态 度的作家。
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论战
一、与“新月派”的论战(1928-1930年) 其核心问题是“人性论”。 梁实秋——鲁迅 二、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1931年12月-1933年) 胡秋原、苏汶——鲁迅、瞿秋白 三、对“论语派”散文的批判(1932-1935) 林语堂——鲁迅
左翼文艺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 称“左联”,在上海成立。鲁迅、冯雪峰、 柔石、沈端先、冯乃超、蒋光慈等人出席了 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 行动纲领和工作方针,确立了“左联”的奋 斗目标。 鲁迅在成立大会是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 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
1、以胡秋原为代表的“自由人”独立于当时的 左翼文坛和国民党的文艺派别之外,一方面反对 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文学(这是主要的),另一方 面又批评左翼作家的错误文学观点。 2、所谓“第三种人”就是指那些想认真从事创 作工作,但在当时自由派和左翼说教者的纷争中 无法有说话余地的作家。被称为“第三种人”的 除了苏汶(杜衡)外,还有施蛰存、戴望舒等人。 胡、苏的观点遭到了左翼作家的群起批判。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 30年代文学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 从整体走向世界的十年。 在30年代,“无产阶级文学”的口号代替 了笼统的“新文学”或“革命文学”的口号。 它以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为开端,1930年左联的成立为标志,至1936 年左联自动解散,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初步 形成时基本终结。
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梁实 秋(新月派)、朱光潜、沈从文(京派)等。 在他们的理论中提倡人性核心的道德评价的 文学标准。 其文学主张较少颓废、享乐的色 彩,显示出严肃性:严肃地自我内省,严肃 地表现、思考社会人生。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从1928年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 其标志是: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 社创办了《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 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 《文化批判》创刊,创造社的《创造月刊》宣传革命文 学。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梁 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 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 阵营也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