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瓷器

近现代瓷器
近现代瓷器

近现代瓷器

怎样做一个成功的新藏家?----献给喜欢瓷器的囊中羞涩的朋友

我谈谈个人看法:

从近20年的市场轨迹看看收藏的方向?

看看文革后,瓷器收藏投资运作的思路。80年代欧洲人在国人对古董避之唯恐不及时,将唐三彩宋瓷的价格推到百万。而这时新兴的收藏资本力量港台藏家没有跟风,唐三彩宋瓷由于价高量少,不合这些藏家的口味,于是他们将眼光投向了当时被藏家不屑一顾的明清瓷器。当他们大量吃进后文化宣传和资本运作双管齐下,于是人们认同了明清瓷器。当90年代没人不知明清瓷的时候,他们又将目光转向民国精瓷八友瓷器。现在看来都是地板价的价格被人从容地收纳精品。当明清瓷价格歇歇脚的时候,八友的作品已经陆续挂在富甲一方的厅堂上了。当我们还在为前几年错失底价藏件八友瓷板长吁短叹时,7501又从几元钱拍到了数万,简直有点让想早日过上富康之家的人有点反不过神来。

从此轨迹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

在经济长期向好的背景下,这些被人们认可的瓷器收藏投资离不开几个必备条件:

1、精美的品质(陶瓷历史上可以代表时代艺术水准的,后世不易仿制乱真的)

2、雄厚老到的资本运作。

3、有一定的存世量。

当一个品种市场运作到一定高度后,收藏和投资的相互关系会相互转变,良性的资本运作必定会走向收藏扩散领域。当价格不再有投资属性时,必定会有新品种来吸引新加入的收藏群体,新品种必需具备上面三个条件,因为关注者少,价格常常出乎常理的便宜。但这要求藏家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耐心。我们可以按照历史时间的主线发现当市场发掘了民国精品瓷,再向下发展只有建国后50-70年代国营厂所为国家计划经济所做的很少为人所知的这批精品了。在时间这个坐标上,如果错过对这些东西的研究发现的历史机遇,我们只有再翻过头来在前人咀嚼过的缝隙里研究发现点希奇玩意了,比如说元青花。

如果市场上所有的品种都不让新人们那么轻易上车了,那只有玩当代瓷画工艺品了。就像现在的书画市场。

其实这个帖子我想给大家探讨的是50-70年代官方用瓷,在大家都认为新中国建立后50-60年代是中国陶瓷的空白期,而本人研究和掌握的资料看,不仅不是空白期,资料详尽,而且是中国制瓷史的近150年来的一个空前的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代表瓷是海外人士称的:刘少奇时代瓷器.这个时期有不少会在陶瓷史上载入史册的新品种和高品质,这个以后专门立帖探讨.)这些东西在近十年国有瓷业改制的混乱期,许多东西流落到海外了,看到大家在疯狂收藏民国中的普瓷,感到很惋

惜,我们有可能在收藏和理念上又一次输给了海外,从今年春节后北京古玩城亚洲最大的古玩交易场所出现了几家自称为海外回流的这类的东西看,这些东西早晚会在市场的作用下回归到阳光下.而这些东西从前几年有人关注到现在来看,有心者还是可以有机会上手的.

我只是想阐明:

1\建国后,国家把陶瓷制造的工艺恢复和创新提高到了国家支柱产业的地位,这在中国的陶瓷史上是少有的.国家总理\副总理,文化部轻工部的各专业精英参与了新中国的瓷器制造的复兴.

2\藏界对建国后瓷器的收藏还只停留在文革瓷的收藏高度.文革瓷大量的普品代表不了建国后瓷业的制造水准,也不是这个时间段的工艺\艺术审美的代表.这个时间段内,可以代表建国后瓷业成就的是官方用瓷和国营厂出品的大量高档出口工艺瓷,陶瓷美术工作者忘我为地为新中国奉献的各种

创新性工作. 我们不能完全把这些一概而论为文革瓷.这么称谓是以前的所谓专家媒体研究水准不高的结果,容易误导收藏.

从陶瓷的构成要素来讲,即使文革瓷中的精品也是因为当时的生产破坏,在制造的环节也不如文革前,但是当时的美术创作题材和一些大型的政治任务用瓷还是值得珍藏的,但数量不

“世界上最富有的不是银行家,而是收藏家。”除股票、房产、储蓄、保险等几个领域外,个人最能驾驭的理财方式恐怕就是收藏了。而在这个收藏者的队伍中,有不少人初涉这个领域,是群众性收藏参与者。他们手中有些闲钱,但不多;对艺术品有兴趣爱好,但由于不是专业收藏者或专业经营者,投资能力有限。因此,他们被称为低额投资收藏者。

据《收藏拍卖导报》一个有关民间收藏的千人调查活动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人家中拥有藏品,他们中既有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也有企业职工,城郊农民。而这些人中,又有20%的人认为“收藏是为了赢利”。可见,人们已把能够保值增值的收藏活动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

“低额群”必备素质

虽说收藏投资利润颇丰,但和其他投资一样,它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首先要学会预测经济环境。从目前收藏投资的情况看,有几种倾向值得低价投资收藏者注意。

一是搞收藏要心态平衡,量力而行。一些人看到别人搞收藏赚了钱,便也向亲朋好友借钱,急功近利地依样画葫芦,想一口气吃成个大胖子,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但钱没赚到,还亏得连本都赔进去。其实,投资收藏一定要做到循序渐进,等有了相当的经验和经济基础后,才可放大投资的步伐。

二是收藏者要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作为一名投资收

藏者,要掌握的知识和技巧有很多,但如何鉴别艺术品的真伪、优劣、好坏、高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所能及。当今民间收藏者对文化知识的重视和掌握是比较贫弱的,而在收藏市场上,一件艺术品价格的高低,并不能准确反映其真伪。历代收藏热到来的时候,都伴随着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伪造的艺术品、工艺品层出不穷,而且以假乱真。对于一个各方面经验都不是很足的初涉者,一定要多看多学多问,对那些吃不准的藏品,宁可错过,也不要轻易吃进。

三是警惕跟风和炒作。一些人曾错误地认为收藏市场和股票期货市场一样,必须炒作,不炒就没行情,一些初学者往往经不起蛊惑,盲目投资,结果后悔莫及。像1995年面世的一种6张一套的电话磁卡,原价300元,2年后炒到3000多元,一些没经验的投资收藏者盲目跟进,花数万元买进,结果亏损达三分之二。

同时,作为一名低价投资收藏者,还必须了解艺术品收藏增值的几大要素:一是看发行量。发行量大的品种,存世量不一定大;二是看需求量。供不应求的品种或是市场热点品种比较容易升值;三是要注意市场炒作的度。有市场炒作肯定升值快,但如果炒作过度就要慎而待之;四是看题材。热门题材的藏品较易升值;五是看种类。一些还未成为市场热点但却相当有潜力的品种,它的增值可能性会比较大;此外,藏品的年代是否久远,是否美观且具有观赏性也很重要。

“低额群”收藏品种

由于低额投资收藏者利用的是有限的余钱从事收藏,他们不具备深厚的业务素养,仅凭兴趣“摸着石头过河”,因此他们一般不会参与高价位的文物交易,平时大多靠买一些专业书刊按图索骥。虽说这样会使收藏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还是有不少值得这些收藏爱好者关注的门类。

近现代书画是低额投资者的收藏重点。限于财力,他们大多不敢问津古代书画,但对于数百元一幅的近现代书画作品,买个几幅还是有能力的。而且近现代书画的仿品较少,不易“吃”进赝品。

其次,企业体制改革使一些国有瓷厂、陶器厂、工艺美术厂解体或重组为民营企业,而改制以前不惜工本生产的那些现代“官窑”产品,由于不可再生,现在已开始为不少低价投资收藏者所关注。特别是一些大师级的早期作品、试制品,有的尚有当年参与者见证,档案具备,如今的存世数量日减,成为艺术品中的“低价黄金”。

旧书刊中大量的绝版书或不易重版的书刊,也应是引起低价投资收藏者重视的珍品。一些中小城市因为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学校的改制与合并,大批图书资

料被当做废品流落到旧书市场低价处理。这些被抛售的旧书中有经历“文革”厄运的古籍善本,有近百年来的出版物,有建国初的编号

书或内部读物,以及“文革”期间的各种出版物、文史资料、文件档案、手稿、成套的大型工程图纸、规划图等。这些旧书刊通常价位较低,一部清代族谱不超过百元,清代契约仅5元一张,将其觅入囊中肯定会有收获。

如果想避热就冷,那些经常出现在眼前的生活用品倒可成为收藏的好东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正在更新换代,不少人家中的旧物被淘汰,织布机、石磨、油灯、雕花床、印花土布、刺绣品、民居雕刻正日见消亡。由于这些旧民俗文物分布面广,数量大,价位不高,往往不为人重视,挑上一两个种类加以收藏,除了能保值增值,还颇为别具一格。

“低额群”收益预期

虽然从目前看,这些近现代书画作品的价格较低,短时期内也不会有所表现,但书画作品作为一种中长期的投资门类,随着时间的推移,是金子肯定会发光的。一般10年为一个周期,可增值3-6倍。而且近现代书画相对于传统艺术,其创新性更强,因此投资近现代书画的升值空间明显大于传统艺术作品,待到其身价陡升时再转卖出去,那收益自然不言而喻。如现代艺术家方丽军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作品每幅市价为2万元人民币左右,而现在其作品在国际艺术市场上的价格达到了6万美元一张。再如前些年,一些投资者看好明清古画的市场,投资其中,在80年代还是以千元论的书画在今天均以万元论价,他们从中获得了丰厚利润。还有一些投资者,在上世纪70年代以每幅二三百元的价格收进了齐白石、傅抱石等人的作品,现在这些作品每幅都要数万元,精品更是涨到了几十万元一幅,上涨幅度达上千倍。

投资陶器和瓷器亦是如此。20年前,花几百元钱就能买一件明代的官窑,现在,一件明代青花瓷动辄上万,增值速度令人瞠目,很多古董商都是靠瓷器发家的。但这类收藏对投资者的眼光要求相对较高。

而对于那些旧书籍和杂件的收藏,获取的利润可能没有投资字画或瓷器那样丰厚,但这类投资有个最突出的优点就是投入的费用相对较低,一般收藏此类物品讲究的是数量多和品种全,如能挑中一两个冷门或具有发展潜力的品种,多花点心思进行搜罗寻觅,使其形成一个独立的门类,过不了几年,价格肯定会翻上两三倍。

总之,这类收藏投资活动正是低额投资收藏者的商机所在,应合理地把握,决不要让它轻易从身边溜走。

如今在瓷器收藏领域,明清古瓷已不再独步天下。

由于目前古玩市场里所见的古瓷十有八九都是赝品,使许多初涉收藏领域的瓷器爱好者敬而远之。而一些做工精美、价格较低的现代瓷器在近几年来反倒越来越被一些收藏爱好者所看好。

现代瓷一般指的是建国后50多年来生产的瓷器作品。由于现代瓷缺乏一定的历史积淀,原先并不被藏家们所重视。事实上,一些现代瓷作品尤其是能反映新中国制瓷工艺水平的瓷器,同样具有很高的收藏与投资价值。因此不少投资者在近年来开始瞄准了具有升值潜力的现代瓷品市场,现代瓷中既有可供传世的名家珍品,又有供收藏界交流的收藏佳品,还有一些则偏重于陈设的瓷器。如果你想做少许的投资,可以选择那些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进行收藏。现代瓷品中还有一种极具收藏价值的“文革”瓷器,眼下正成为收藏界的热门新宠。目前珍品花瓶的价格已超过万元,且仍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在北京的一次国际拍卖会上,曾有一件高40厘米、直径20厘米、图案为“毛泽东去安源”的立式瓷瓶拍出过2万元的高价。

投资现代瓷器,可从以下几点考虑:

应从美化家居、个人欣赏角度作为出发点,且买进价格不宜过高;

作为中长期的考虑,应挑选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大师们的作品,售价大致在两三千元至万余元;

收藏一些存世量较小的“文革”瓷器,其增值潜力较大;

时尚类的收藏者可挑选一些器型别致、绘图具有时代感的作品;传统类的收藏者则可以造型规整、器型传统为首选,至于选择大件还是小件则看个人的经济实力与喜好。

应该说,当今制作精良的瓷器作品,只要投资得当就会有相应的回报,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有一位朋友,前年春季在某省举办的陶瓷展销会上花5000元购藏了一件现代名家瓷器作品,这件当时作为摆放家居之用的瓷品,今年的价格已翻了一番。(信息来源:新闻晚报)

前几天,记者从广州市文物总店获悉,有收藏爱好者开始关注和收藏新宠--“红色官窑”(“文革”瓷)。

据悉,景德镇“文革”精品瓷胎是用几经精选的优质临川高岭土烧出来的,但这种高岭土在上世纪80年代基本用竭,所以“文革”精品瓷从整体上来说已不可再生。

昔日的刻坯高手如今不是故世就是年高,且后继乏人,加上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一些陶艺家的心态变得浮躁,难以造出艺术精品;文革精品瓷在特定的年代为完成政治任务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现在单靠一两个工艺大师单枪匹马,难以做出精品来;“文革”期间真正生

产“文革”精品瓷的时间没几年,所以其存世量极少,尤其是“文革”全手工蛋壳胎瓷器,总的数量也只有1000来件。

艺术品市场里的老字号广州市文物商店在近三四年中,陆续在景德镇等地收集了“文革”精品瓷达数百件,很快就被广州和港澳的藏家抢购一空,其中近百件“文革”蛋壳胎瓷器,被广州少数先知先觉的藏家所珍藏,目前市场上较难觅到。全国许多收藏者不远万里来广州寻宝,也只能得到寥寥数件而已。“文革”精品瓷近几年来价格一路飙升,当年从“7501”主席用瓷挑剩下来的“职工用瓷”,四五元钱就可买到一件,现在这批“主席用瓷”价格以万元、十万元计。目前,“文革”瓷的价格还不十分高,与清三代的官窑瓷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元一件相比,其升值空间是巨大的。尤其是小型精品瓶的文房用具,其升值空间更大。

何谓“红色官窑”

官窑通常是指皇帝专用或赏赐有功大臣的瓷器,也指供重要等级的大官使用的瓷器。

“红色官窑”指的是“文革”期间由江西景德镇生产的各种瓷器,也叫文革瓷。就其艺术价值来说,它并不比清三代的官窑瓷器逊色。这种“文革”精品瓷的科技含量尤其是胎釉颜料的科技含量要比清官窑瓷高,装饰绘画要比清官窑更生动,器形更多变,手感更润滑。清代官窑瓷,用高科技仿制几乎达到乱真的地步,而“文革”瓷精品是难以仿制的,尤其是全手工制作的蛋壳胎更难仿制。

曾经有一种误解,以为“文革”瓷都是一些粗糙的老百姓日用瓷,瓷面画的不是工农兵就是“斗私批修”之类的政治口号或是毛主席语录。诚然,这是“文革”瓷的一大特点,但其中部分精美的工艺美术瓷确实值得当精品收藏。

“文革”瓷的品种

景德镇“文革”精品瓷,除了人们较为熟知的“7501”毛主席专用瓷以外,还有下列品种:“文革”期间由景德镇制瓷名家精心绘制的工艺美术瓷作品;中央领导和中央单位专用的生活用瓷,包括毛主席用瓷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的生活用瓷;为中央制作的国家礼品瓷;供展览、摆设、收藏、评比、出口用的陈设瓷;轻工部陶研所、景德镇陶瓷学院、各瓷厂美研室研发的陶瓷新产品或献礼瓷,如稀土瓷器、半刀泥瓷器等。(作者:沈咏梅钟珮璐)

作为火与土的艺术,古今瓷器,因其既能给居家增添文化氛围和美的享受,又能给人们带来增值效应,因此,历来便倍受人们的青睐。

然而,尽管人人皆知瓷器收藏的好处,可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收藏者,

尤其是面对数不胜数的古今瓷器物件,能切实明白地知道

哪些才是最值得购藏的人,其实并不多。某单位曾请几个工艺美术大师制作一批瓷器雕件作品,结果因对瓷器市场整体情况缺乏了解,策划者竟不知道如何定价;不少本可优先获得者,也因茫然不知,而无一人购买;事后,当得知这些瓷器作品价格猛升,有人只好无奈地慨叹:“错过了一次赚大钱的机会,可惜”。这样的例子虽然特殊,但绝非个别。仔细推究原因,关键就在于许多人对不同瓷器的价值、价格缺乏了解。

在通常情况下,瓷器件的价值大小决定了价格高低,而不同的价格则对应了瓷器件的价值档次。从目前的市场实况看,古今瓷器的价格结构大致可作以下分档。

就年份已久的古旧瓷器而言,位列第一的当推各个朝代的官窑瓷器件,其中又以“御窑”和名头特别响的器件价格为高,因而也最具收藏价值。多年来的市场表现表明,明朝各代瓷器器件和“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器件,最受市场追捧,其现在的价格与10年前相比,普遍提高了10至100倍。其中如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康熙豇豆釉彩器、雍正珐琅莲子碗等,如今的市场价已达数十万元至上百万元之巨。

官窑之外,各种带堂名款的器件则次之;工艺精湛的民间窑器又次之,其市场价格也相应依次往下。

再从瓷器件的胎体、釉质、烧结、纹饰来看,一般收藏家认为,彩色釉、低温单色釉的价格比青花高;器形特殊的器件,例如官窑的灯、瓶、炉等杂件瓷价,比一般碗、盆、碟等常用器件的价格高;精工细作或器型特大、特小者,价格往往高于寻常物件。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随着岁月流逝,明、清及以前的古旧瓷器件已越来越少,而且因为市场价格越来越高,其赝品也越来越多,因此,对于缺乏经验和眼力的初入行者来说,如没有把握,还是不要轻易介入,改为购藏现代瓷为好。须知,今天是昨天的明天,也是明天的昨天,所谓古瓷是相对而言的。趁多数现代陶艺家所作器件的价格现在还处于低位,择机购藏若干,三五十年以致百年之后,这些陶艺家的作品不同样会被视为“古董”而增值吗?

当然,现代陶艺家的作品,也是按其价值、价格分档次的。首推者,自然是如秦锡麟、周国贞、王锡良、张松茂、刘远长、刘平等国家与省市级工艺大师的作品器件;起码是这些大师签名的复制品;其次为几可乱真而数量有限的高档仿品;再便是为重大事件、纪念日由名人定制、定烧的瓷器器件,如1975年的毛主席用瓷、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由国家级、省市级定制、定烧的瓷器件等。

在懂得了上述价值分档后,购藏者还务

必要了解:瓷器收藏,贵在“文火慢工”,既要心态平和,又能持之以恒。如此坚持多年,相信必有所获。

本报记者杨选

在近年的瓷器收藏中,“红色官窑”是一个逐渐被人们提得多起来的名称,也是一个比较热门的品种。“官窑”历朝历代都有,指的是官方开设的窑厂为官方生产瓷器,是各朝代瓷器的最高水平。“红色官窑”瓷指的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尤其是70年代,以湖南醴陵群力瓷厂和江西景德镇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为主要代表的一些生产研制单位,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处生产的瓷器,以及国家礼品瓷。这些瓷器从设计、原料、拉坯,到烧制、彩绘等环节,无不精良,代表了当代中国陶瓷制造的最高水平。而同时,与历代“官窑”相比,这类产品数量不多,更显得珍贵,为藏家所关注也是很自然的了。

关于“红色官窑”,由于社会对其关注的时间不长,相应的研究及著作也不多,不像对历朝历代瓷器的介绍那样俯拾皆是。2002年出版的一本《红色官窑文革瓷器》是近十余年来最全面的收集介绍,另有些回忆、介绍散见于一些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站。这些资料基本是介绍上世纪70年代的“红色官窑”,但是目前在市面上可见的“红色官窑”瓷器,有相当数量其款识却是60年代的,其绘画风格和内容也与70年代的产品有很大不同。笔者收藏有几件60年代产品,从两个不同的地方收到的两件不同器型的产品,其图案因笔法、字体、诗文相同,显然是同一人所绘,按照这样的机率推算,当时的画师不多,产量也不会很多。

这些产品究竟有什么样的产生背景?从资料上看,醴陵和景德镇从50年代开始就生产“红色官窑”了,但是,对于五六十年代的情况,已有的资料语焉不详。假如这批产品根本就是托伪之作,那么,又是什么人能做出这样一批高质量的产品?制作于什么年代?为什么而作?再者,那为何又会有对这批产品的仿品出现?此为谜之一。

70年代的“红色官窑”瓷器的图案以花卉为主,最多的是梅花,另有桃花、月季、芙蓉等,画面比较简单,注重装饰性。而60年代的产品,除梅花外,还有很多传统图案,如四季花卉、动物等,画面较大,注重整体性。绘画的笔法以传统笔法为主,有些接近于工笔,十分细腻。另外,从“中南海用瓷”来说,70年代的产品基本是以生活用品为主。而60年代的产品则除了生活用品、文房用具之外,还有不少装饰用瓷,如花瓶、鱼缸等。从这些情况看,似乎这两段时间在产品设计的主导思想上有所不同。是否真的如此?此

为谜之二。

从底款来说,70年代的产品一般是“景德镇制”、“中国醴陵”、“醴陵群力”,以及“群力厂”的商标。而60年代的产品底款则是“中南海怀仁堂珍品陶瓷研究所敬制”、“中南海西花厅珍品陶瓷研究所”等。因为中南海还有其他一些知名的场所,如丰泽园,那么,有没有其它场所的款识?底款为什么有这样一种变化?此为谜之三。

70年代产品的底款没有年代,而60年代的产品有的有年款,最多的是“一九六二年”和“一九六六年”,少数也见过有“一九六三年”和“一九六八年”的,但从品质看,很可能是仿品。底款的字体一般只有两种:楷书和隶书,有红蓝两种颜色。底款字体十分规整,凡不规整的必是仿品。那么,是不是只有这两个年份的产品,其他年份有没有生产过?此为谜之四。

从“陶瓷研究所”的款识来看,这些产品应该是设在景德镇的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研制的,那么,60年代有没有醴陵的产品?如果有,是些什么产品?醴陵的产品是否从来就没有过年款?那又为什么?此为谜之五。

这一系列的谜让人捉摸不透,愿与有此同好的藏友共同来揭开。收藏本来不是为了占有,而应该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一种探索,是一种体味。收藏的过程就是去了解历史,了解文化,学习知识,体验美、体验生活的过程。抱着这样一种目的,收藏就会使你的精神和生活更充实。

《中国教育报》

前不久,笔者一位好友告诉我,他最近制作了一个网页,请我看一下,结果让我大吃一惊,除了不少官窑瓷器以外,最让我惊喜的是那数十块新中国陶瓷中的经典瓷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1949-1979年期间创作的,几乎荟萃了当代景德镇所有的绘瓷高手,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为了亲眼目睹这批罕见的瓷板,笔者日前专程到藏家家里去观赏,可谓大开眼界、一饱眼福。

这批瓷板中,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张松茂的《政权归苏维埃》,程镇源的《农田小休》,杨树霖的《突击工程》,杨德贵的《红军烈士纪念》,景德镇艺术瓷厂制的《农业大跃进》等。六十年代王隆夫画、朱先喜设色、毕渊明题跋的《劳动归来》,章文超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松茂的《黄山》、《农家乐》、《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王云泉的《庐山老母亭》,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教师合作的《语重心长》等。“文革”时期章文超的《毛主席去安源》,张松茂的《井冈山主峰》,吴康的《毛主席和邓小平》,张京寿的《花鸟》、景德镇艺术瓷厂制的《毛主席、朱德会师》、《毛主席像》、《毛主席长征

诗》等。

纵观这批洋洋大观的瓷板,其数量之多、品相之好、内容之丰富、绘制之精湛、

题材之独特都是十分罕见的。如果将这些瓷板组成一个长廊,简直就是一部中国革命走过的光辉历史。另外,这些瓷板的作者集中了中国当今一流的工艺美术大师、科技人员和能工巧匠,他们个个是高手,个个有绝技。他们中有的是景德镇的老艺人,有的是学院派画家。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擅长运用粉彩、工笔等写意的手法绘制古代人物画,兼及山水、花鸟,作品《粉彩八仙过海》28厘米薄胎碗曾于1980年获陶瓷美术一等奖;《粉彩四爱图》瓷板于1986年获全国工艺美术评比金杯奖。景德镇文联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的特点是: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涉、无所不精,他的作品新颖、雅丽、装饰性强,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而全国五届人大代表、高级工艺美术师章文超在瓷坛有“瓷画肖像大师”之誉,他的人物注重观神察志,博诸家之长,作品达到神形兼备,工致细腻,色彩逼真的艺术效果。

尤难能可贵的是,瓷板的保存难度大,稍有不慎容易断裂,况且这批瓷板经历了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保存那么完好实属不易。据藏家介绍,这些瓷板的收集是他花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耗时20多年,可以说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到手。不少瓷板的问世,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如章文超在1968年创作的《毛主席去安源》瓷板,由于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艺术家创作一定要突出毛主席的光辉形象,画的质量必须保证高精度和高水准,因此不画和画得不好都将被打成反革命,当时,景德镇瓷像画一流高手章鉴(章文超的叔叔)和吴康都不敢或不愿画。而章文超却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废寝忘食地埋头创作,最后耗费数月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景德镇文联名誉主席、工艺美术大师余仰贤看到此瓷板后惊叹不已,认为章文超的《毛主席去安源》瓷画与刘春华油画原作有着惊人的相似。章文超画的另一幅毛主席去安源的头像现存放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纪念馆,这是经刘春华先生亲自审定,在安源纪念馆建馆的时候创作的,但是由于是露天放置,不能搬动,而且年久失修,现在已有破损。而《毛主席去安源》的原画又引发了诸多诉讼官司,现经法院判决,其所有权归国家,民间收藏已不可能。另外,《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原作由于保存不当,画面上的云朵也已经泛黄,而瓷板画是先将画画上,再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颜色不会变。因此,这幅《毛主席去安源》瓷板实属精品。

笔者以为,这批特定历史时期诞生的瓷板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那时,瓷板创作从选题到设计,从选料到烧制的方案都是经过反复修改调整,最后由领导审批定夺。陶瓷艺术家们则怀着满腔热情投身到创作之中,有的甚至冒着个人的政治风险去创作,像章文超创作的《毛主席去安源》就属于此类;还有的陶瓷家甚至放弃个人的名利。如《农业大跃进》瓷板由王隆夫、赵惠民、涂菊清、康志城、杨树林等创作于五十年代,但瓷板上并没有署上他们的姓名,而是写上景德镇艺术瓷厂制。现在,这些陶瓷家都已成为当今一流工艺美术大师。(好运)

回复引用TOP

李移舟

对陶瓷研究和收藏者来说,200年前的乾隆朝瓷器是最熟悉不过的,而50年以来的新中国陶瓷却是最陌生不过的了。除了家里的餐具和各种形状的白釉毛泽东塑像,大家对其他新中国精致陶瓷美术作品几乎茫然无知。展览、出版和研究对这个领域也极少关注。

在近几个月周末拍卖会的日常征集工作中,我们遇到了多件制于50至70年代的多个品种,多种装饰风格,多种款识的新中国陶瓷作品,鲜明的时代感和特殊的工艺方法令人耳目一新。市场反应也认同了这种新鲜感,近三期“小拍”陆续推出的一、二十件作品全部成交,并达到民国时期中档瓷器

粉彩芦雁图建国周年纪念瓶和粉彩雪景人物盘是1950年和1952年的作品,底款分别为“建国瓷业公司”和“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合作社”,带有较强烈的民国“珠山八友”风格。邓必浩绘的雪景人物盘无论从厚厚的粉料堆积法和山石树木的构图上来看,都严谨地遵循了民国雪景大师何许人的法度。而人物们则脱下长衫换上了中山装,抛却钓竿挑起扁担搞生产,于是“独钓寒江雪”的文人雅趣就变成了“战严寒,斗风雪”的大生产景象。

作于1963年的“粉彩学习雷锋”盘,底款为“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显然已与从民国沿袭而来的私人公司和公私合营的“合作社”拉开了距离,工艺风格也远离景德镇传统,很象一幅水粉宣传画的陶瓷翻版。

彩绘喜鹊登梅笔筒制于70年代文革后期,采用在低温彩上罩透明釉的新技法,并于釉下暗刻填白粉饰以毛主席诗词书法,胎釉洁白细腻,底款为“中南海西花厅珍品”,其制作精细程度颇有些新中国“官窑”气息。而“喜鹊登梅”的传统图案和毛泽东书法的结合则较自然地兼顾了传统和现实。

(转载自《嘉德通讯》)

10# 发表于2005-7-15 22:35 | 只看该作者一个成功的藏家背后肯定有一个深刻的历史背景,时机只赋予抓住这个历史背景下转瞬即逝的机遇给予你我的

严苛的时间、眼力、财力等方面的集合者。即使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我们还需要机会、财力、眼力方面的准备。

这些东西已经在新入门的藏家中引起很大的关注.象广州文物商店介绍的这些种类必定是一个新的收藏机遇.

宋代瓷器

第五节 宋代瓷器 一、双凤朝阳斗笠碗 双凤朝阳斗笠碗,亦称“影青浆胎双凤朝阳碗”,北宋景德镇窑影青瓷产品。碗为倒置斗笠形。碗内外壁施以白里泛青透明釉。胎细釉纯,质薄而轻,洁润如玉,光鉴照人,扣之作金石声。碗通高5.6厘米,敞口,直径17厘米,直斜腹,平足,直径8.5厘米,碗内壁有模印花纹:上为云雷纹一周;下为双凤朝阳图案,双凤作展翅向日飞翔状,栩栩如生。稀有而珍贵。 1982年在桐城县毛河乡毛河村徐湾庄出土,计10件(其中有5只残破),由桐城县文物管理所征集,现藏桐城市博物馆。

二、“河滨遗范”青瓷碗 “河滨遗范”青瓷碗,北宋龙泉窑(今浙江省龙泉县)青瓷产品。圆唇,敞口,弧腹,圈足。通高6.2厘米,口径15.6厘米,足径5.4厘米。碗内壁有5条凸起的直线纹,碗底中心印有“河滨遗范”4字铭文,竖行,每行2字,为阴文楷书。此种铭文碗是龙泉窑的特有产品,目前完整的器物很少发现。另外碗足底部还有墨书“户元美宅庚戌年”7字,行楷,竖三行,行字不等。“户元美”为死者的名,“宅”指墓地。“庚戌”年号北宋有两个,一是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一是熙宁三年(1070年)。从碗的形制特征看,应属前者,不会晚到北宋后期。碗为白色胎,胎骨坚硬细腻。粉青色釉,釉汁滋润,有冰裂纹。此碗对研究宋代龙泉窑的有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955年在绩溪县宋墓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三、钧窑大碗 钧窑大碗,宋代瓷器。兰青色,芝麻轴边沿,冰裂纹,略带密点菟丝子纹。直口,深腹,圈足。通高9厘米,口径22厘米。1964年春,于亳州城东北25公里大杨河工地征集,系治河民工从河床东部宋代墓葬区挖出,完整无损。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从该墓葬区共同出土的大量宋代器物证实,此碗为宋代遗物。现藏亳州市博物馆。 四、青白釉刻花盖碗 青白釉刻花盖碗,宋代生活器皿。深腹、直口、矮圈足,白瓷胎。通体施青白釉,釉面光亮略泛黄色。碗外遍刻花草纹。盖折沿,中间塑一扁平纽,四周亦刻满花草纹。口径10厘米,底径6厘米,通高11厘米。该碗制作精细,造形别致,类似这种深腹直口的青白釉盖碗,在宋瓷中还不多见,宿松地处长江北岸,面临江西,距景德镇不远。根据此碗的造形和釉色,应为宋代景德镇产品。 1986年2月在宿松县佐坝乡栗树村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砖石墓出土。现藏宿松县文物管理所。 五、影青斗笠碗 影青斗笠碗,宋代瓷器。敞口,微卷唇,浅弧腹斜收至底,矮圈足、底平不施釉。通高6.7厘米,口径17.7厘米、底径5.5厘米。器体胎质较薄,全施影青色釉,光泽晶莹。碗内壁刻划水波纹,影现四尾鱼形,鱼作戏水状,形象活泼生动,可见精湛的工艺水平。 1982年6月9日,霍山县文物管理所从城南上元街村十八塔生产组小学教师刘兰芝家中征集。据介绍:1979年3月,修路工人在该地开挖路基时,在一座宋代砖室墓中发现。现藏霍山县文物管理所。 六、龙泉窑瓷盘 龙泉窑瓷盘,通高3.9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7厘米。口厚唇,直斜腹,底内收。矮圈足,直径6.1厘米,露胎,白瓷质。通身无纹饰,施以豆绿色釉,色泽温润如玉,造 ? ? 7 3 1

大清各朝官(民)窑瓷器年制款图(图样)

大清各朝官(民)窑瓷器年制款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 大清光绪年制

大清光绪年制 大清光绪年制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 大清光绪年制 d 大清光绪年制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光绪年制民窑款 大清乾隆年制官窑款式 款识描述: 清代乾隆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款识。乾隆朝历时达60年之久,烧造量大,写款者几经易手,所以,乾隆官窑器的款式变化较多。楷书与篆书也同时并用,以篆书款为主,有的作六字三行横排,布局与雍正官窑相同;有的作六字双行竖写,字体介于楷书与隶书之间。 乾隆早期篆书款,多作四字两行或六字三行排列,运笔转折处圆滑,“制”字左上部分写法如第9款图。还有一种“乾”字左边上部的“十”字写成“山”字形,中间的“日”字写成“由”字,这种少见的乾隆官窑款写法属于乾隆初期唐英任督窑官时使用的字体。 中晚期流行的格式,大都作六字三行排列,多数不加圈框,篆书款的字体工整,“制”字左上部分写法如第1款图。 乾隆官窑款总的特征是:大字上方一点居中且很小,四竖基本平行,最后一笔稍有弧度;“清”字左边三点水写成“米”字形;右下边的“月”字多为长四框,中间加一小竖;“乾”字下部为硬直的“S”形,“S”上部开口多向右;“隆”字的右下部左右对称;“年”字的顶上方通常有一小缺口;“衣”字常见有三种写法:款图1和款图9两种,还有一种写法如款图1,只是笔画圆滑,“衣”字下部一笔合成。 乾隆官窑款以青花款为主,色调深沉,也有抹红和珐琅料,还有金彩、红彩、蓝料彩与刻款等。总之,乾隆青花款大都字体工整,青花深沉,个别有字体偏斜草率、连笔书写和青花深浅不一的极少现象。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1·xx(1368—1402年) (1)青花云气纹碗,青花福字纹碗。此期民窑器质量很差,极粗,但有此写意瓷画的画笔简洁潇洒,如高士图,水莲纹,草书“福”、“寿”字等。 (2)青料。全部为国产料,发色灰暗,少数呈褐色。 (3)纹饰。碗外壁仅上部绘画,多见云气纹,笔法以一笔点划为多;碗内壁一般为口沿一周边饰,底心绘画,纹饰有兰草、牡丹、菊、莲、水草、蝶、螺、熊、鱼、松竹梅石、山水、高士、花托“福”字、草书福、寿字等。 (4)胎釉。胎色米灰,个别米黄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强,常有未烧透的孔隙,为窑温掌抽不好所致。釉有很浓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发青,这是造成青花发色灰暗的原因之一。釉厚浑浊,出现开片,釉面松散。 (5)造型及制作工艺。多见墩式碗与折腰盘。圈足平切,底心有乳点,有粘沙现象,多见跳刀痕,旋坯痕,制作粗糙。有的碗带涩圈,发现有涩圈上有黑字的情况,钴料若不罩釉,烧成后即成黑色。由涩圈可看出当时有一种碗摞碗的叠烧工艺。见有花瓣形款,太极图款。 2·xx、xx(1403—1435年) (1)典型器为青花寿字纹碗,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献寿纹大罐。 (2)青料、纹饰。均用国产料,发色较灰暗,也有小铁锈斑,但不及官窑的大、深。 纹饰布局同官窑。绘画多实笔。纹样中不见官窑的龙纹与藏文,除官窑中常见的各式折枝、缠枝花卉外,常见各种高士图,绘于碗心,几笔勾出人物形象,非常简炼,画面中常配有大片云,日本称为“云堂手”。犀牛望月纹一周常绘杂宝中相辅。月映梅纹的梅花,为空心梅。

绘于碗外壁的云气纹,永乐碗中亦常见,但不象洪武时仅绘上半部分,而是外壁满绘。常用楷书“福”、“寿”字,乳虎吹喇叭亦常见。梵文开始启用,永乐时多在圆器内心作主题纹饰。 而xx时多用于边饰纹样。 (3)胎釉、造型及工艺。胎质粗,见气孔,色灰白。釉发青,肥润。碗不撇口,墩式。 圈足根为两面斜削、平切。多砂底,少釉底,见跳刀痕现象。盘有圆口、花口瓜棱腹两种。 大罐有胎接痕,常因烧结不好而掉底。露胎处见窑红,盘、碗常见芝麻酱釉,俗称檀香口。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年) (1)典型器。由于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时局不安定,民窑生产受到影响而减势,但没有象官窑那样大起大落。这段时间民窑生产可以分为两期,前期继承宣德风格,后期开成化先河,是承上启下的一期。典型器有江西省新建县正统二年朱盘烒墓出土的青花缠枝莲纹盖罐,高 20、口径 8.9厘米。南京博物院藏南京牛首山弘觉寺正统七年塔基出土青花缠枝花卉纹瓜棱盖罐,青花开光杂宝纹瓜棱盖罐。景德镇市郊景泰四年严处土墓和景泰七年袁氏墓出土的一批青花瓷器。山西省博物馆藏“天顺三年大同马氏造”款青花回纹炉。这是民窑中第一件写帝王年号款的器物。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青花阿拉伯纹三足炉,底有“天顺年”楷款。香港艺术馆藏天顺五年许愿文铭青花缠枝牡丹纹盘螭龙纹瓶。另外,南京玉带河出土的瓷片、景德镇窑里、湖田等窑址中发现的这一期瓷片,都证明了此期生产的持续。景德镇昌江沿岸的十八渡为烧制此期青花的主要窑址。 (2)青料。多数为国产料。前期青料呈色兰中偏黑,后期发色淡雅的较多,铁锈斑晕散较少。青花品种有白地青花,外豆青里青花,外祭蓝内青花等。

高中美术鉴赏《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优秀教案设计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艺术》。陶瓷文 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精髓部分,本课通过对陶器的产生、发展及古代瓷器的介绍,使学生对陶瓷的 艺术价值和文化积淀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陶瓷的赏鉴和陶瓷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b5E2RGbCAP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及艺术成;了解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2.体会从造型与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3.让学生初步了解祖国传统的陶瓷艺术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环节,进行学习探究,了解陶瓷的发展史,以及不同时期陶瓷的制造 工艺和主要艺术特点。p1EanqFDPw 教学难点:了解陶瓷装饰纹样、图案的含义。动手制作一个有特色的陶器作品。 四、设计思想: 在新课程标准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等原则的指导下,这节课通过模拟“陶瓷艺术博览会”实物展 示,激发学生对陶瓷品鉴的兴趣;通过多媒体的播放,让学生对古代陶瓷艺术品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通 过视频学习,了解陶瓷的制作流程,看教材自学、分组讨论,探究实践等多元学习方式的运用,发展和提 升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DXDiTa9E3d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一些有关陶瓷的知识,(如果有条件)准备一两件陶瓷工艺品。 准备一些陶土、塑料刮刀或竹片、塑料袋、水粉颜料等。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艺术品四件。 六、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流程安排:创设情景,活动导入。——欣赏分析,尝试探索。——表演体验,主动探究。— —巩固知识,拓展探究——制作练习,实践探究——展示作品,汇报交流。——课后拓展 RTCrpUDGiT (一)创设情景,活动导入。 设置环境: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陶瓷艺术博览会”,并在教室一角布置一个小展区,在展区中布置好师 生带来的陶瓷艺术品。5PCzVD7HxA 1.教师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搞一个“陶瓷艺术博览会”活动,首先请大家来鉴赏这些生活中常见 的陶瓷艺术品。谈一谈,你最喜欢或者最为关注的一件陶瓷艺术品,同时说出你喜欢、关注的理由。如果 在鉴赏时有什么疑惑不解的地方,可以在小组交流时一并提出来。jLBHrnAILg

怎么鉴定瓷器落款真假

怎么鉴别瓷器落款 纪年款 纪年款是在器物上用写、刻、印等不同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一种款识。我国古代瓷器款式,大部分属于纪年款。 纪年款可分为两大类:书以当时的帝王年号者称年款;用六十年周而复始的甲子表明年号者称干支款。明清两代的年款有不同的书写形式:六字款常书二行,首二字为朝代名,中二字为年号,末二字则为“年制”或“年造”二字。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 四字款则缺朝代名,首二字即为年号。如“成化年制”、“雍正御 制”等。干支前加上当时帝王年号,如“大明成化元年乙酉”款。 单纯使用干支的并不多。另外,也有只书朝代,而缺年号者,如“大 明年造”、“大清年制”款,属于特殊现象。“康熙御 制” 纪年款的款字,多用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朱书等。款外多加边饰,常见有双圈、双线方框或单圈,个别也有无圈框或用双长方框的。无论何种形式,款字均为竖写,极少横排书写的。纪年款以官窑瓷器运用最多,但部分民窑尤其是景德镇民窑,亦有书写年款的。民窑纪年款字体略为草率,不及官窑规整。 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斋名和“清赏珍玩”之类的文字烧在瓷器上,作 为私家烧藏的标志,这种铭款就是堂名款,或称私家藏款、室名 款、斋名款。堂名款内容包括堂名、居名、斋名、轩名、室名、 殿名、楼名、阁名等等,制品之人有封建帝王、皇亲显贵、达官 贵人、文人雅士和少数良工名匠。 “翠竹轩信 卿” 堂名款在明代以前极其罕见,明代的亦多见于后期。入清以后则各朝皆有,尤以康熙、乾隆时盛行,且形式多种多样。同纪年款一样,堂名款也多见于官窑制品。 吉言款 在瓷器上烧上具吉祥意义的词句或短语,以表示祝愿的款识,称作吉言款。早在三国西晋时的青瓷上,就可以见到“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宜子孙,作吏高,其乐无极”等字样。宋元时期则有“金玉满堂”、“寿山福海”、“佛光普渡”、“家国永安”等吉言款。 明代的吉言款多出现于晚期,且以民窑器上最为流行。如正德时 的“天下太平”;嘉靖、万历时的“万福悠同“、“长命富贵”、 “福寿康宁”、“食禄万钟”、“三元及第”等等。还有只题一、 二字的,如“双利”、“吉兴”、“福”、“寿”、“万”、“贵”、 “善”等。“福” 清代吉言款,一般沿袭明代,也常见于官窑器,如康熙六旬庆典七寸碟,四周围以淡赭饰纹,分嵌万寿无疆篆字。有的礼器,则题“喜”字款,以有署以“庆”字或以蒙古文作吉言款识的。吉言款款试亦多种多样。像“福”即有单、双线方框或双圈内草书“福”字的,有无圈框而用粗笔道在碗内底大书一“福”字的。“长命富贵”款写法也有两种,一是双圈内书写两行;一为钱形,四字对书于穿孔四周。“万寿无疆”、“永庆常青”款则往往采取以花捧字的形式。 赞颂款

历的五大名窑瓷器汝定官哥钧

历的五大名窑瓷器汝定 官哥钧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钧瓷 清乾隆胭脂红轧道锦地粉彩地缠枝花卉纹套炉钧窑釉双象耳转心瓶 苏富比春拍(2011年4月),成交价59,024,200元。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着称于世。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等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钧瓷的烧制技术复杂,还原程度难控制;加上古代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钧瓷珍贵可见一斑。唐玄宗曾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着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曾被做为国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汝瓷 汝窑粉青釉盖盒 北京中嘉国际,2008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成交价:35,200,000元。

汝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宫廷御用、“淡天青”、“蟹爪纹”为人熟知。其器形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等;“淡天青”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汝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汝瓷之乡汝州汝瓷一厂专家们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仿汝器物。 官瓷 官窑粉青釉纸搥瓶 香港苏富比,2008年春季拍卖会成交价:60,774,750元。 官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传世作品少,令人惊叹的纹裂美着称。传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巅峰之瓷,其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开片本是由于坯釉结合不好而导致釉面开裂的弊病。但北宋官窑瓷却慧眼识珠,利用这一陶瓷缺陷开创了着名的纹片釉,同时利用其独特的坯釉配方,施釉方法和烧成技术,创造出“金丝铁线”、“紫口铁足”这些不是装饰的装饰。严格地说,这些人们不能完全控制和设计的效果不能称做装饰手法,它是一种材质之美,是一种本质的美。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寻找,2004年5月,哥窑遗址在河南汝州张公巷发现。 定瓷

解答如何辨认瓷器的官窑与民窑

解答如何辨认瓷器的官窑与民窑 1、如何鉴别官窑民窑瓷器官窑有纪年款,像大明嘉靖年制,大清乾隆年制之类!而民窑没有纪年款,只有古玩堂的堂号、或某府名号、或烧制的地方窑号之类。官窑一般比较精美,民窑一般比较粗糙。官窑意指由中国历代政府营建,为其烧造瓷器的窑场,所生产的陶瓷供宫廷所用。因此除了有名的宋代官窑之外,亦有辽代官窑、明代官窑等。官窑产品必须符合皇家的审美观,客观上就限制了陶瓷工匠的艺术发展,清乾隆之后,官窑产品也就逐渐没落了。“官瓷”是一个特定的特谓,专指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设的官窑所造瓷器,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足是其特色。诸如:官窑出战戟、这种瓷器和汝瓷、哥瓷、宋钧瓷、定瓷合称中国五大名瓷。民窑是对官窑而言。广义地讲,凡属非官府经营的,进行商品性生产的瓷窑及其产品,都是民窑。民窑的历史远比官窑早得多,陶瓷器均产生于民间中,到了唐代,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远销印度,埃及和波斯等地。据考证,在这些地区都发掘有唐三彩,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等。民窑于此已有较大的发展,并带有商品生产的性质。唐代以后,各地民窑辈出,竞相媲美,往往有供不应求之势。其中著名的,宋代有钧窑,汝窑,定窑。章生一的哥窑“纹片瓷)以及章生二的弟窑(龙泉青瓷)等。宋元

时,民窑发展较快,仅景德镇的民窑就增加到三百座之多。此时的民窑完全属于商品生产的性质,民窑在产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窑大得多,在质量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到了清代,民窑占了压倒优势,官窑瓷器也为民窑所出。2、官窑的瓷器为什么会有裂纹?宋代哥窑和官窑产的瓷器大部分都含 有裂纹,也就是冰裂纹,这些裂纹是因为烧制工艺与普通工艺不同而产生的并非瑕疵带开片的宋代瓷器,最典型的要属官窑和哥窑的青瓷。冰裂纹也称璺,它是瓷器本身内部应力的一个表现,只有当内部应力在正常状态下不平衡、无法维持现有状态,釉的伸缩程度超出其弹性区间极限时才产生釉层断裂、位移,直至内部应力平衡,因而形成宏观的冰裂纹效应。产生这种现象没有固定的时刻,由于与二者膨胀系数有直接关系,所以在瓷器出窑时温差变化最大,效应最明显,另外在日常的因为其他外因导致温差变化大,以及玻璃釉老化、内部应力无法维持平衡状态时也会发生类似现象,所以没有一定时间局限。3、宋官窑瓷器底款是怎么样子宋朝时期的官窑是一个瓷器种类的意思如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另一种”官窑'指向所有宋朝各大瓷窑为皇家官府所制造的瓷器,所以它的的款式样万般变化,无法一一而足,有机会你到博物馆可以系统浏览一下即可满足。谢谢4、瓷器冰裂纹新旧判断冰裂纹又称开片,它是高温瓷器骤冷开裂形成的纹路,其中宋代哥窑出产瓷器上的冰裂纹,就是典型。

高中美术鉴赏《泥土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教案2篇

高中美术鉴赏《泥土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教案2篇 Teaching plan of clay life ancient pottery and porcelain

高中美术鉴赏《泥土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教案2篇 前言:美术指创作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间,且具有可视性的艺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本教案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艺术审美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高中美术鉴赏《泥土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教案 2、篇章2:高中美术鉴赏《泥土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教案 篇章1:高中美术鉴赏《泥土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教案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及艺术成就。 2、了解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3、体会从造型和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 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陶与瓷的区别、几大名窑的造型特征 教学难点: 瓷器的造型、装饰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陶瓷你会联想到什么?你了解哪些陶瓷哪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交流。 二、新授 板书:陶瓷 1、设问引导学生读书 2、结合教材,提问: ⑴陶瓷之间的差别:原料、烧制温度、工艺。 ⑵陶的发展:彩陶、素陶

仰韶文化——马家窑的文化——半山——马厂——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 赏析: 人面鱼面纹盘彩陶船型壶鸟纹彩陶盆 鹳鸟石斧彩陶翁舞蹈纹盘薄胎高柄陶杯 瓷的发展:按历史年代介绍 重点是宋五大窑代表作品造型与艺术特色。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 汝窑:胎质细腻,似玉之美 耀州窑:梅瓶典雅高贵 官窑:冰裂纹开片 均窑:蓝色乳浊釉 定窑:乳白釉 景德镇:青花 三、小结: 陶瓷经历了哪些发展?宋代有哪些名窑?

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

中国陶瓷文化略谈(附二)常见古代瓷器器 型辨识——瓶类 品瓷中国2018-09-13 07:07:00 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 最近有不少朋友看我写的连载文章之后,迫不及待地跑到潘家园旧货市场去“实习”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出意外,基本上都是一头雾水。我的建议,学古陶瓷,还是以领略历史文化为主,不要收藏,多走走博物馆,多看看书。潘家园和其他收藏一样,是一个铜臭味极浓、尔诈我虞的场所,走走看看无所谓,出手需慎之又慎。接下来,我将用几集的篇幅,讲讲器型的简单辨识,包括瓶、尊、炉、壶、盘、盆、碗、罐、洗、枕、其他生活器皿和其他专用冥器等,使大家在走走看看的过程中,不至于特别陌生。 第一部分,讲讲瓶类。这也是在现存的古代瓷器中,保有量最多、最常见的。 瓶——盛酒、陈设、祭祀用器。唐代越窑青釉瓶、邢窑白釉、工艺精细、釉色纯正。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大量烧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铁锈花等装饰的瓶。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穿带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多管瓶、贯耳瓶等。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转心瓶,等等形式各异的品种。 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红陶质,手工制作。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有专家说是汲水器,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见下图。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中国宋代瓷器的五大名窑

中国宋代瓷器的五大名窑 ■定窑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钧窑 钧窑分官钧窑、民钧窑。

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 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合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刚”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 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哥窑 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拒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规 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

大明成化年制”款瓷器真伪鉴定

“大明成化年制”款瓷器真伪鉴定 成化皇帝朱见深,是明朝第八任皇帝,在位23年。经过正统、景泰和天顺这三朝的动乱时期(后被称为空白期或黑暗期),差一点把朱元璋打下的江山毁掉。不过由于名相的辅佐,加之采取了一系列治国措施,明朝逐渐恢复生机,百姓的生活也得到安定,景德镇官窑也重新走向繁荣发展的正规之路。所以,明朝人称成化、弘治朝为太平盛世。明成化朝是我国瓷器烧造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此时的瓷器造型玲珑秀奇,胎质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以其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时,彻底摆脱了洪武、永乐、宣德时期,没有永乐瓷器和宣德瓷器的大气派,而是追求中小作品,追求赏心悦目,特别讲究线条美,使后人对成化一朝瓷器有着极高的评价。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说法。从传世的成化瓷器中可想见当朝的景象,这个时期的瓷器除了日用品之外,多是观赏瓷、把玩瓷,从艺术和审美角度上达到了历代高峰。 成化皇帝为讨万贵妃开心,烧制大量精美瓷器 说到成化瓷器的精美,自然与当朝的帝王有关。要从成化皇帝的身世说起,成化皇帝幼年就被卷在皇位之争的漩涡中,成化皇帝父皇的沉浮铸就了他的不幸,父亲英宗朱祁镇在与蒙古瓦剌部的交战中被俘后,他的叔父明代宗朱祁钰继承皇位,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当他的叔父逐渐牢固的控制了政权之后,就改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废除了他的太子身份,改封为沂王。在他11岁时,父亲朱祁镇重新成了皇帝,他又成为了太子,在18岁时朱见深继承了父亲的皇位。由于他的命运曲折,朱见深18岁即位以前由一个比他大十七岁的宫女一直服侍,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此人就是后来的万贵妃,这个女人影响到了成化

明清瓷器款一览表.

明清瓷器款一览表 款识起源于古代的彝器,至迟在东汉时期,便被移植到瓷器上。在瓷器的底部或其它部位,往往有表明年代、窑名、人名、堂名、或者表示赞颂、祝愿等内容的文字,也有的器底或器里有某种识别的图案,这些统称为"款识",一般说来,款识是瓷器装饰的附属物,好的款识与装饰画面相配,可以增强器物的艺术性。并且由于款识的内容、格式、字体、书法等各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它对瓷器的断代、断窑口和辨别真伪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下基本上包括明代--清代历年来的瓷器上所出现的官窑和名窑款识。 洪武 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造此 福、寿 永乐 永乐年制 福、禄、寿、辰 内府 宣德 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 福、寿 敬权、坛、大德吉详场 正统 正统元年正统捌年 天顺 天顺年造天顺年 天顺七年大同马氏造 成化 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大明成化年制 天、图案、银锭、 盘肠等 弘治 弘治年制大明弘治年制 金玉满堂、玉堂金马长命富贵 金、上用、正 正德 正德年制、正德年造 大明正德年制、大明年造 何玉清造 长命富贵、福、天下大平、寿

嘉靖 嘉靖年制、嘉靖年造、大明年造、大明嘉靖年制 松柏草堂、晋府造用郝府佳器、潘府佳器滋树堂、东书堂、朱府、青箩馆敦仁堂、黔府、长府制造、长府造用、晋府、秦府、黔府、腆善所、桐溪冯宅、大茶房、外膳房、内膳房署丞沈良佑造、陈守贵造、陈文显造、吴文自造、邓奎自造、程式自造、陈守钊造、陈舍自 造、王泉德记、唐地制造、陈造佳器 长命富贵、万福攸长、富贵长春、永保长春、长春寿喜、国泰民安、长春佳器、上品佳器、台阁佳器、天禄佳器、福寿康宁、长春同庆天下太平 金篆大蘸、坛用、茶、汤、酒、姜 隆庆 大明隆庆年造隆庆年制 万古长春 万历 万历年制、大明年制、 大明万历年制 德府造用、于府造用、黔府应用、太和王府、徐享庆堂、沈府佳用、玄阴堂纯思堂、灌园督造、博物斋、秦府典膳所、芝兰斋、京兆郡寿房记、靳宅仙品 程廷梓造、沈氏、仙关吴震、荆桂、园贵隆制、少溪、李衙置用、茹城家藏、永兴卞玉奇明、 紫芝主人监制 风调雨顺、清风明月、天下太平、长命富贵、永享佳器、天禄佳器、玉堂佳器、仁波佳器、万悬佳器、长春佳器、食禄万钟、富贵长春、福寿康宁、金玉满堂、万福攸同、德化长春、上品佳器、九五之尊、永葆长春、国泰民安、堂阁佳器、寿、天福佳器、玉、敬与佳器、雅、 福 金明汝平、城南隐耕、永兴九峰、上 天启 天启年制 于斯堂、其好园、白玉堂、竹石居 天启元年米石隐造 长命富贵、天下太平、天理存心、状元及第、三元及第、金榜题名、万古长青、积善之家、同乐佳器、仁波佳器、玉堂佳器、尧舜年制、福 图案、兔、灵芝、方胜等 崇祯 崇祯丁丑、大明年制、大明年造、大明崇祯年制 翔风堂、丛菊斋、雨香斋、白玉斋、仿古斋、博古斋、绿阴堂、聚贤堂、吾斋、玉兰斋、松 石居、可竹斋 王远监造、王远监制甲戌春孟、赵府造用、崇祯年冬日置茂卿用、

宋代瓷器的特征与概况

宋代瓷器的特征与概况 03级艺术设计系 瓷器最早就是由中国发明的,中国的瓷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早在8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后就已经制造和使用陶器了。从商周时期,原始青瓷的发明,到东汉成熟青瓷的产生,经历唐宋的发展,直至明清制瓷业的繁荣,中国制瓷业由陶到瓷,由粗到精,由单色到多彩,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特的特征,在所有的朝代中必须要说的就是宋代的瓷器,它是中国瓷器发展到顶峰的一个时期,宋瓷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是中国陶瓷史上颠峰。 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技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这一时期南北方各窑之间风格迥异,令后人一目了然。宋代瓷器可分为以下几种种类,汝窑、定官窑“汁水莹润如堆脂”,象青玉一般的质地;再如钧窑天兰釉,象天空般湛蓝;再如龙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种,都巧夺天工般地引起人们对美的遐想。所以说宋时代是陶瓷美学的一个划时代时期,至此,一个全新的美学时代到来了。此时官窑辈出,私窑蜂起,最为著名的窑址有定、汝、官、哥、钧等,响应者更是不计其数。 定窑属宋代民窑,窑址分布于今河北曲阳县一带,唐属定州,故名定窑。创烧于唐代,鼎盛时期在北宋,至元代停止。定窑产品繁多,白瓷为主,兼烧酱釉,黑釉和绿釉。其瓷质精良和纹饰秀美,曾被选入宫廷,定窑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瓷窑体系。北宋早、中期为装匣钵仰烧,器底部可见支钉痕迹或砂粒;北宋以后广泛使用覆烧法,口沿不施釉,俗称“芒口”,往往镶一圈金、银或铜为饰。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多种手法,图案常见花果禽鸟。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纹饰线条清晰明朗,反映了当时比较高超的刻摸与脱模技术。另外,定窑瓷釉层较薄,釉面光润,也使刻花、印花线条极为清爽悦目,形成它独特的美术风格。 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钧窑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宋代称钧州,宋初于此设窑,故名。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瓷烧成工艺不同于其它,为二次烧成,其第一次为素烧,然后施加釉彩,再进行第二次窑烧。钧窑瓷釉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的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浊不透明的感觉。宋钧窑常见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梅子青等等。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盘、炉尊、洗、碗等等,金、元时期的河北、山西等地方多有仿烧。钧瓷在宋代也被称为“花瓷”,它的釉面特征是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被称为“蚯蚓走泥纹”,加之钧釉在烧制造过程中变化无常,不为人工所控,所以后人难以仿制,有“钧瓷无双”之说。 汝窑原为民窑,产品风格近似陕西铜川耀州窑,北宋晚期开始为宫廷烧造高档瓷器。所以,宋徽宗执政时期,汝窑是其烧造史的全盛时期,其产品胎质细腻,灰中泛黄,俗称“香灰黄”,汝瓷釉面有细微的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汝窑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据说汝瓷釉中含有玛瑙成份,所以能呈现出纯净的天青色,玛瑙的主要成份是氧化硅,或许此说有些道理。 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道学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审美观。这一时期的汝窑瓷器正是这种审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无为的思想境界,成为宋时代上流社会的时尚。 哥窑瓷器的胎色呈灰色或土黄色,釉色为粉青、青黄、月白、油灰等等,其中油灰色为最常见。它的主要特点是釉面“开片”,大小不一,纹路颜色深浅不一,器形不同收缩部位也就不一,所以变化万千而又自然贴切。哥窑瓷器上往往出现较粗的裂纹呈现黑色,较细的裂纹出现黄色,前后层次错落,称为“金丝铁线”。

探究民窑元青花瓷器的特点

探究民窑元青花瓷器的特点 来源:亚洲陶瓷商城 https://www.360docs.net/doc/7513129978.html, 从胎体上看,由于元青花采用二元配方制胎,即瓷石与麻仓土按比例配方混合制胎,这就决定了元青花的胎体普遍较厚重、胎质坚硬;胎质与宋代青白瓷的胎质相似,胎色不是纯白色的,而是层次不一的灰白色或灰黄色或土黄色的;由于粉碎瓷石、淘洗瓷土等工艺的局限性,烧成后的胎体比后世景德镇瓷器仍然粗糙,颗粒状态突出,有偏狭形缝隙,气孔较多,远说不上细腻洁白。但小型器物尤其是民窑青花瓷器中的精品,其胎与元青花官窑瓷器差别并不大。 从成型工艺上看:民用元青花瓷器与元青花官窑瓷器的制作方法一样。如采用内模外刮削制坯、外膜内刮削制坯,再以泥浆做粘合剂合模或多层重叠成型。故大件器物的内壁、内底、腹部、口部等处胎体接痕现象明显。 从挖足、修口工艺上看,与同时代其他知名窑口(如龙泉窑、钧窑等)有一致的风格: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底厚重、圈足厚宽,圈足既向内斜削,又向外斜削,从圈足正面看,呈八字形;圈足内底普遍有螺旋状旋坯痕、跳刀痕和乳钉状突出点,圈足上往往能发现修坯不连贯的刀痕;器口向外下方斜削形成的器口极具时代感。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小瓶、小罐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小型器物(小罐、小瓶、小壶和碗、盘等)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的元代突出特点。

元代民窑青花盘碗普遍采用重叠垫烧方式,盘碗的圈足无釉,盘碗内底有宽窄不一的涩圈,圈内釉被刮去,露出胎体,这种重叠垫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上下重叠垫烧的瓷器发生粘连,既有利于提高烧成的成品率,也有利于节省窑炉空间,多装烧瓷器,节省成本,扩大产量。笔者发现:元代青花瓷小型罐和瓷壶有的瓶口也无釉,显然是被工匠有意刮去的,刮削痕迹也很明显。转于陶瓷商务信息网。这说明元代民窑青花罐、壶类瓷器也有重叠垫烧的。 总之,元代青花瓷器的垫烧工艺也具有多样性,有一匣多器重叠装烧的,有直接在细沙上焙烧的,也有匣钵单件仰烧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大件器物底部露胎不施釉,小件器则不一定,或者底部露胎,或者底部有施釉;采用铺砂直接焙烧方法的,器物烧成后即形成所谓的砂底,砂底常出现粘砂或铁质斑点,少量器物由于胎土内含有铁质,器物露胎部位经烧结呈现火石红斑痕,但小瓶、小罐和碗、盘等小件器物则也有不见明显火石红,或者不见火石红的。有的元青花民用瓷器与官用元青花瓷器一样,在底部被工匠有意甩洒釉斑点。这种现象是元青花瓷器的独特特点,是鉴定元青花瓷器的一个要点。 从元青花的釉面及青花发色上看:既有玻璃釉、青白釉,也有卵白釉(枢府釉),或偏白,或偏青,或偏青黄,或偏青白,或莹润透亮,或哑光、乳浊感强;透明感强的玻璃釉普遍开细小纹片。但总体上不及宋瓷洁白,普遍偏青,民用青花瓷的透光度比官用青花瓷差。青花发色不稳定,色泽晕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深入胎骨,俗称“黑疵”。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因此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青花上浮与釉面紧贴,晕散青花呈炸开状,

宋代瓷器的发展

摘要 北宋时期因为政策的影响,“修文”政策给这一时期的人们的素质教育都有普遍的提高。而这一时期工艺发展继承了唐代时期陶瓷的特点,打造出精美的工艺美术,为后来打造典雅,优美的工艺美术奠定了基础。 宋代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城市不断发展和壮大,许多坊制和商店逐渐被新兴的集镇所代替,社会经济相对繁荣,宋代的市民和地主阶级成为社会的主流,这些都为宋代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消费市场和物质基础。 “修文政策”的推行,是研究古代器皿成为社会的主流。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的给工艺美术在器皿的品种,造型,图案,纹样,装饰的方法上带来了一些改变,使之与之前的陶艺不同于前代的独特风貌。 关键词:修文工艺发展经济繁荣器皿社会主流独特风貌

宋代瓷业达到如此境界,绝非偶然。首先是全社会对瓷器的喜爱与重视。唐代的达官贵人仍重金银器而轻视瓷器,到了宋代,商业发展,饮茶风盛,社会对生活饮食器具的需求量加大,而官僚贵族由于受社会动荡、国力衰弱的影响,也无法再像唐代那样大量使用金银器。另外,晚唐五代以来瓷器生产水平提高,精品迭出。北宋初,南方的吴越向宋称臣,每年大量供奉越窑生产的秘色瓷,其金银装饰的瓷器,华贵富丽,宋王朝君臣十分喜爱,使瓷器身价倍增,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之物,这就刺激了各地窑业向创制精品瓷器努力。当然,由于上层社会的提倡,使各阶层的人也都趋向使用瓷器,造成瓷器的大普及。茶肆酒楼以悬挂名人字画、陈设瓷器精品为时髦。而宋代“斗茶”之风盛,所以对名贵瓷盏(如建窑的“兔毫盏”)竞相追求,各地瓷窑也竞相仿制、创新,以致新的釉色、新的造型、新的装饰手法、新的烧造工艺层出不穷,完全打破了唐代“南青北白”的单调局面,这就使得宋代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成就。 宋代瓷器的艺术特征表现在 1、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 2、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还应的有“梅瓶”、“玉壶春”等 3 釉色优美,以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除钧窑)。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体现。 4、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宋代瓷器艺术特征还可以表现在,多个窑系均烧制了独具特色的器皿,如定窑的柏油印花,耀州窑的青釉刻花和划花,磁州窑的白釉釉下黑彩和白釉釉上划花,钧窑乳光釉和焰红釉,景德镇的影青,龙泉窑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等,加上黑釉的兔毛,油滴,剪纸漏花等新兴品种和装饰手法的出现,标志着这一时期陶瓷工艺的巨大进步,各种产品争胜斗奇,异彩缤纷。 宋代时期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烧制技术上采取了“火照检查”控制窑炉温度,以及原钵和覆烧等先进工艺,使陶瓷的质量,产量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新的器皿不断出现,主要有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瓜棱瓶,葫节式壶,注子,枕等。这一时期陶瓷受政策的影响,在花纹上大多都有山水魔纹,鸟纹和人物等生活气息的纹样。 按地域划分可分为北方窑器和南方窑器。 北方窑器以定陶,耀州窑,汝窑钧窑出品的最具特点。 1)定窑 定窑始于唐,兴于北宋,终于元,窑址分布在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因唐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它的特点是以白瓷为主,也烧制如黑瓷,紫釉,红釉,绿釉。其特点是瓷胎细致,有光泽,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的造型为碗,盘,瓶,碟,盒,枕等日用品。他的纹样丰富多彩,常有龙凤纹,植物纹,样纹秀丽典雅,装饰印花有白釉刻花,白釉划花,白釉剔花。

四大名窑

四大名窑 通常所讲的四大名窑即指宋代出现的“汝窑、哥窑、官窑、钧窑”,有时也把“定窑”并入一起,并称“五大名窑”。现分别叙述四大名窑各自的产生背景和特征。 汝窑中国古代著名瓷窑,创烧于北宋晚期,因其窑址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宝丰一带),故名。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汝窑的青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被历代称颂,有“宋瓷之冠”美誉。汝窑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流传到至今的真品,已知的仅65件,珍贵非常。汝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又称汝官窑。陆游《老学庵笔记》内曾有“故都时,定窑不入禁中,惟用汝器”的记载。南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北宋出现“弃定用汝”,可能与宋微宗赵佶个人的审美观有关。因为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青色的幽玄,正合微宗之意,史籍中曾有赵佶作青词的多种记载。“弃定用汝”正是这种崇尚青色的审美观的反映。 汝窑的艺术特点: 1)胎质细洁,胎色灰中略带黄色,故称作“有灰胎”; 2)釉色青中带绿,冷暖适中,微蕴水气

3)器物形制仿古,朴素,不求复杂。 汝窑代表作是莲花式温碗,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尔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习性,汝窑代表作寓意廉洁,广为各类器所采用。本器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 哥窑 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 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 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 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 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 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 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 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 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 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 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 釉色以灰青为主。常 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哥窑的艺术特点: 1)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