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之美化语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美化语言
美化语言就是要让作文语言有文采。

“有文采”是在“发展等级”的“语言通顺”这一基础上,对作文语言提出的更高一级要求。

《考试说明》把“有文采”定位于“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这四个方面就是“有文采”的四个评分点。

其实,“有文采”就是用华丽的语言包装思想,使文章的思想情感以一种完美的形式呈现出来。

固然,辞藻华丽,语句优美,气势磅礴,朗朗上口是“有文采”的体现,但如果“文采”与“思想”脱节,文章只有华丽的语言外表,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这样的文章也是苍白无力的,是不成功的。

因此,“有文采”需要与文章的思想内涵密切结合起来。

佳作悟评——品读佳作赏析美文
[真题回放](2016高考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肺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以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证据充分,论证合理。

【优秀作文点评】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北京一考生
一声锣响,间以喇叭争鸣,板胡、大号、手锣、勾锣、铰子、梆子和木块击板等合奏出了世间最质朴、最纯正、最原生态的曲调。

极具原生态特色的“老腔”是黄土高原上的绝响,是渭水波浪的涛声,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是关中大地深处的呐喊,是八百里秦川麦浪滚滚牛哞马叫的酣畅。

老腔,千年一叹,咏唱出的是最纯正最本质的生活艺术,流淌着的是传统文化最醇厚最新鲜的血液,这扣人心弦的艺术才是最震撼灵魂的声音。

“老腔”营造了最质朴醇厚的氛围。

所有的演员都是来自乡村的演出小团队,无论是他们的衣着装束,还是眉眼间的气色,处处都透露着一目了然的农民淳朴:无论登台演唱,还是唱罢之后的谢幕,每一个环节都流露出最亲切的“交
谈”之欢;无论唱的是哪一段,都唱出一种有别于专业演员太过圆润与无缺的另一番韵味儿;而他们每个人身边都是家伙什儿,放下这个便拿起那个,毫无违和感。

忽然间明白其实生活中的一切文化艺术只要你与它配合,它自然而然地也就与你默契了,没有矫揉造作之感,没有貌合神离之觉。

“老腔”唱出了黄土高原的原汁原味。

板胡、二胡、月琴这些古老原始的乐器就是民间艺人宝贵的财富。

他们上台表演时,无论是“砸板凳、挂烟袋”,还是五六个人的边弹边唱,都是那样的不加任何修饰,处处洋溢着农业文明的传统风格,或是带着野性的原汁原味地传达给我们的“精气神”……听“老腔”让我不觉联想到那些被我们遗忘的文化遗产,只要你用心去品味它,它定能带给你“有客自远来,谈笑绿风间”的自如,亦如“惟黄花情似火,向人开得暖洋洋”的温馨,甚至让人想到晚归的鸟儿带来远方夕阳的消息或是一方桃源衔着炊烟和鸡鸣的禅趣……民间的,才是原生态的。

“老腔”是发自内心的吼声。

我们听到的是关中人民发自肺腑的呐喊,这一声声饱含着关中深厚有神韵的吼声,就是久处闹市中我们远离的时空绝响,把早已被浮躁不安的我们遗忘在心灵最底层的那或阳春或下里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本能的呼应就是人间大美的原生态心灵旋律。

酣畅淋漓的声音把人们从梦中唤醒,在感悟空灵飘逸时,又牵引出无名的感伤。

纵有高才雅量,千古文章,终抵不过岁月留下的千年“遗老”啊,它们流露着生活的顺应自然,平淡自如。

古朴淳厚中无内外之分,无贵贱之别,无衣食之忧,无世事烦忧。

让我们尽情地沉醉于“遗老”之中,看天空白云酣醉,湖面好风如水。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内容充实,材料丰盈,知识广博,史实丰厚,文化品位高,文章内涵深厚。

作者高屋建瓴,用自己丰厚的古典文化素养以及驾轻就熟的技法来结构全文,使得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让阅卷老师看到考生身上难得的人文精神与文学资质。

文中名句名典俯拾皆是,字里行间透射出厚重挥洒之气。

在句式上,整散结合而又以整句为主,凝练流畅,华美的语言中闪烁着理性的光彩。

【亮点】内容充实行文流畅
重难突破——研读重点突破难点
美化语言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高一层次的语言标准。

对语言的美化要特
别注意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技法一飞扬的神韵:形象化
形象化的语言载着飞扬的神韵弥漫在字里行间,是高考作文中最滋润阅卷者心灵的催化剂。

(一)词语生动
词语生动,就是要求从几个可用的词语中,选出最恰当、最准确、最生动的那一个,把所要表达的意思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力求做到“一字入文,九牛不拔”。

这就要求我们写作时要锤炼词语,精选那些准确、具体、生动、鲜明和内涵丰富的词语。

用好动词、量词和叠词,增强语言表现力。

动词运用得好,能表现动态,凸现形态,传递情感;巧用量词,不仅能使语言表达准确,还能使语句形象生动;叠词的运用能增强语言的音乐性,极尽绘情状物之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训练1下面是高考优秀作文《小巷面条香》中的片段,请指出动词的运用有何效果。

面店是没有招牌的。

每当清晨,小巷的人们尚未起身,面店的门就开了。

那面香,便从小门中涌出,漫到每家的窗台。

于是,人们被香味从睡梦中拖起,纷纷走进小店,端坐于桌前,等待着自己的一碗清香。

这时,我才明白:此店若有了招牌,便俗了。

[我的分析]
(示例)文段中的三个动词“涌”“漫”“拖起”精准地写出了面香的诱惑力,为后面写人们吃面作铺垫。

而后面的两个动词“端坐”“等待”写出了吃面人的迫不及待。

“一碗清香”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面的特点,生动贴切。

在记叙性语段中可以通过锤炼动词,反映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鲜明。

训练2下面一段文字用词生动形象,请指出在运用叠词方面有何特点。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
更见风致了。

[我的分析]
(示例)“曲曲折折”“田田”这两个叠词的使用不仅绘出了荷塘和叶子的状态,而且使语气舒缓,能产生音韵和谐的美感。

另外,本段还运用了“粒粒”“星星”“缕缕”“密密”“脉脉”等叠词,表达效果非常鲜明。

(二)语言形象
1.修辞妙饰
修辞,是语言艺术之花。

修辞手法运用得好,能使文章充满灵性,气韵流畅,形象鲜明,精彩纷呈。

(1)妙用排比,增强文章艺术感染力
排比能构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语势得到加强,感情得到加深。

用于议论则条分缕析,阐述透彻;用于叙事,则层次清楚,语意畅达;用于描写,则深刻细腻、形象生动;用于抒情,则淋漓尽致,一泻无余。

训练3下面这段文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何特点?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网上的百度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吗?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知识,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

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我的分析]
(示例)此文段连续运用“难道”引导的问句列举事例,其中隐含着自己的观点“数字自然不能尽显自然之美”,论证有力,气势磅礴。

在议论文中列举事实论据时,可以使用连续的问句列出和自己的观点相反的论据并构成排比,最后转到自己的观点上来,这样不但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观点,还可以借助问句强调自己的观点,增强文章的气势。

(2)善用比喻,让语言生动、形象
运用比喻,行文就犹如行云流水。

可化无形为有形,突出形象美;化有形为无形,突出朦胧美;突出动态美。

训练4仔细体会下面这段话,说说这样的语言妙在何处。

如梦如烟的往事,洋溢着芬芳。

童年是一首馨香的乐曲,伴我快快乐乐地生活;少年是一首清纯的乐曲,随我无忧无虑地成长;青春是一首蓬勃的乐曲,让我自由自在地飞翔。

[我的分析]
(示例)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童年是一首馨香的乐曲”“少年是一首清纯的乐曲”“青春是一首蓬勃的乐曲”这些比喻的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很好地扣住了“如梦如烟的往事,洋溢着芬芳”这一话题。

(3)运用拟人,使语言活泼、灵动
运用拟人,不仅使描写的事物富有情趣,奇异可爱;而且能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训练5下面这段《令人陶醉的王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我的脚步惊醒了你繁华的美梦了吗?那根透明的琴弦还在你修长的十指下震颤,震落了美人脸上凝香的露华,是谁的眼泪这样甘之如泉?面对银烛秋光冷画屏,你叹息了吗?独步瑶台的风采,高处不胜寒的无奈,切莫乱了音律,不然古淡清醇的山水恨你,恨你弹指惊春去。

而今,你竟融成一盏铁观音,散发着在沧桑中冶炼过的从容风味,让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来品评你如盛绚的过往,一个泱泱大气的传说!
[我的分析]
(示例)在这段话中,作者将“唐朝”称作“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唐朝“令人陶醉”的神韵,让人读来亲切自然。

(4)巧用对偶,使语言富有音乐美
巧用对偶,从内容上看,凝炼集中,概括力强,表现出音韵美;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给人听觉上的愉悦。

训练6下面这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
临高远眺,思潮如流,良辰美景,总看不够。

朝看晨鸟啼柳绿,夕看晚霞染山红;晴看日丽天高远,雨看船行水迷蒙;春看雏燕吻桃红,夏看荷风剪莲舟,秋看风凉月如钩,冬看雪白洁如玉。

[我的分析]
(示例)这段文字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对“良辰美景”的喜爱之情。

整段文字句式整齐,音韵铿锵,颇具感染力。

2.描摹物象
语言的形象化离不开对物象的描摹,以寄托作者的情怀,把作者的主观感情通过物象传达给读者,艺术地展现物象的具体内涵。

训练7下面这两段文字,表现力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的?
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

(《总有那一片蛙声》)
月儿,如一枚秀气的橘子瓣,恬静地挂在天宇中。

夜空中,橘子瓣般的月儿,如微笑的眼,柔和地注视着可爱的乡村,注视着幸福的我们……(《土屋·石房·洋楼》)
[我的分析]
(示例)第一段文字通过描摹“蛙鸣”表达出对乡村的喜爱,第二、三段文字抓住夏夜“月儿”的特点,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乡村夜晚静谧的图景。

3.精绘色彩
世间万物的丰富多彩必然反映在描摹的文字里,语言的形象化恰恰就在这些色彩之中呈现出来。

训练8这段描绘秋收景色的文字具有怎样的特点?
满目的金色跳跃颤抖,像音乐里所要表示的一条河,一条流泉似的河,一条涨春水的河。

农人的脊背漉漉而湿了,细细的汗流在深深浅浅的栈道里相互交流。

土地与土地的交流,人与土地的交流。

没有泥土的黑色和人类的肤色,这灿灿阳光下的庄稼不会如此的飒飒有声,山坡与田畴的田野不会有作物的清香在滋滋啦啦地爆裂。

[我的分析]
(示例)作者抓住了秋天“金色”的特点,运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秋天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

此外,还将泥土的“黑色”与人类的“肤色”对比,感染力较强。

4.情感雅致
语言表达的形象化还需要所抒发的情感含蓄、雅致,构成文章深远的意境。

训练9下面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两扇古老的木门紧闭,黑色的门板似两位历尽沧桑的老人。

车刚启动,淅淅沥沥的春雨便敲起细密的鼓点。

氤氲的雾气,模糊了车窗遮住了视线。

我用手指轻拭玻璃,欲将沿途的美景撷入眼底。

可调皮的雾气好似故意跟我作对,我刚用手擦去一点点,它马上又攀附过来,我再拭,它再附,仿佛说:你急什么,前方美景多着呢,到时让你目不暇接!
(《一山风景一山静》)
[我的分析]
(示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描绘春雨用“淅淅沥沥”,颇具质感;写“雾气”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作者将自己对美景的渴盼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感雅致,读来别有一番情趣。

技法二摇曳的句式:灵动化
汉语句式多样,文言句式典雅,口语泼辣;长句周详缜密,短句简洁明快;独词句鲜明突出;感叹句便于抒情;设问、反问句加重强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对偶句铿锵凝炼;重复句余韵悠然。

一篇文章倘若句式单调,即使内容再好,也会呆板单调。

文章中如果能够注意多种句式的综合运用,使之各得其所,语言就会生动活泼,抑扬顿挫,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1.长句短句结合
一般地说,长句结构复杂,层次较多,表意严谨,精确细致,宜于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内容;短句的特点是简洁、明快、灵活,易懂。

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便于抒情,使文章显示出丰富的内涵和音乐美。

训练10下面这段文字在句式运用上有何妙处?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站在她落英缤纷的院落门口,我看到她正为丈夫送别。

丈夫即将同幕僚开始泰山之行,她不能陪同前往。

想到二人不能共处的痛苦相思,她秀眉轻蹙,吟出那篇感人至深的词,丈夫听闻,竟直言再也无甚去意。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萧条的庭院内,梧桐落叶,黄昏细雨,她提起笔,将一腔因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而生的凄苦哀怨诉诸笔端,成就了她那篇惊世也是绝世之作。

于是我明白,这或许是我最后一次见她。

此时我似乎看见纸上的墨迹一下浸开,挽出一朵绝代惊艳的墨梅花……
(《站在她的门口》)
[我的分析]
(示例)这一段文字使用情感化的语言议论、抒情,长短句交错。

如“萧条的庭院内,梧桐落叶,黄昏细雨,她提起笔,将一腔因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而生的凄苦哀怨诉诸笔端,成就了她那篇惊世也是绝世之作”连用短句,形式整齐而有气势,而长句的运用又使哲思蕴含其中,长短结合使文章句句铿锵,韵味十足。

2.整句散句错落
一篇文章中,全用整句便会呆板;全用散句,就会缺少气势。

如果整散句交错运用,在整齐中求变化,于对称中显错落,能使语言具有流动感和节奏感,写起来如行云流水,读起来朗朗上口。

训练11请指出下面这两段文字的句式特点,并说说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原来,人踮起脚,是要去望向更远的风景,去吸进一口常日里所缺少的高处的活泼,踮起脚,把希冀已久的梦揽入怀中,入目之景,春深夏浅之间,年轻的心在旷野中引吭高歌!
我想起了登埃菲尔铁塔。

它那么自然而然地平地而起。

在塔下仰望塔尖,扶住帽子,抬起头,踮起脚。

眼再抬一寸,脚再高一厘,望见的不过是塔身。

眼睛到不了的地方,让心到达。

搭乘塔内的货车,在尖顶与自己的心会合。

方才的踮脚虽是徒劳,可心中所升腾的征服感最终引我站在这里。

巴黎城慵懒地在塞纳河畔小憩。

正午的城市在午睡,而我的心却在狂跃不止。

我再次踮起脚尖,让猎猎的风灌满我的胸膺。

(《踮起脚尖》)
[我的分析]
(示例)这两段极具文采,句式整散结合,具有抑扬顿挫之美,使得文章气韵律动,显示了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技法三厚重的弹性:底蕴化
文句有意蕴是指语言不直白,不浅露,言简意赅,蕴含深邃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让读者读之如品梅花,香气清远而淡雅。

文化底蕴包括两个方面:文化底蕴成句、文化底蕴成段。

1.借助名人,人物中自有文化底蕴
由名人衍生出来的相关内容,通过铺陈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训练12下面这几段节选的文字作者是怎样表达对王勃的追思之情的?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

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

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

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

——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

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惆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潘碧秀《流泪的滕王阁》) [我的分析]
(示例)这几段文字以极具抒情性的笔调表达了对王勃的千古追思。

作者善于借助名人来表达自己的情怀,使得文章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

2.借助环境,环境中自有文化底蕴
以瑰丽的语言渲染意境,使文章语言意蕴丰富;有的环境本身就具有文化底蕴,那么就直接表达出来;如果没有,我们可以赋予它自己的文化底蕴。

训练13这段文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不要说戴望舒的古巷和丁香,更不要说跟戴望舒诗句一样的姑娘。

乌镇有的是江南柔情的雨丝,有的是雨丝下打伞荷笠的姑娘。

因为乌镇本身就是一束江南的丁香。

你运气正好,对面走来了一个江南的女子,背面也走来了一个江南的女子,两个女子都笑靥抿抿,两个女子都鲜若桃花,两个女子的秋波都与你在这里狭路相逢,你选择哪一个?哪一道秋波更能打湿你爱情的梦?哪一泓秋水更能漫进你温柔的梦乡?如果为难,那就别急,先跟着她们走走,往她们的家走,往乌镇的深处走,也许答案就有了。

(彭学明《一墨乌镇》)
[我的分析]
(示例)乌镇是一幅画,里面的人都是这幅画的组成因素。

这段描写乌镇的段落,表现了作者对乌镇的喜爱之情。

作者善于借助环境描写来写乌镇的文化底蕴,使得文章摇曳多姿。

提升演练——演练精题提升能力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张每天早上把甬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可是上课后甬道又是一片狼藉;老李每日精心准备每一节课的教案,可是垃圾桶中总是能见到他的“大作”;老王每一道菜肴都精心烹制,可是在饭桌上总能见到剩饭。

这些事情的发生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是习惯的问题、道德的问题,还是风气的问题?真的不好回答,但有一点不容置疑,那就是某些人对别人缺少一种最起码的尊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本则材料由一组生活中常见的事件组成。

事例材料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列举相对的事件,构成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另一种是列举相似的事件,总结出生活中的共性特征。

本则材料就是列举一组具有共性的事件,审题立意时当然要抓住事件的共性特征,但这三则材料的共性较多,材料中的提示“是习惯的问题、道德的问题,还是风气的问题”“但有一点不容置疑,那就是某些人对别人缺少一种最起码的尊重”等,对文章的立意进行了规范。

只要抓住了这些关键句,便不难准确立意。

【精彩片段】
下面的文段主要论证了“尊重他人”的观点,开头引用名言,引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用排比句连缀事例,着眼于家、国、民族的大事谈尊重的重要性,既增添了文段的文采,又使文段意蕴丰富,富有气势。

中国,一个礼仪之邦,人们相处讲究以礼相待,其核心就是尊重他人。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说的就是尊重人的人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的道理。

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看到信陵君尊重侯生虚左亲迎而救赵成功,李广尊重部下同甘共苦而名垂青史,刘备尊重孔明三顾茅庐而三分天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生动的事例,无不为我们阐释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中国文明的大厦正是在尊重的基石上巍然屹立。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林清玄对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以“窗子和镜子”为话题写一段文字,力求有文采,不少于200字。

【写作示例】
我们都需要窗子,它联通了我们与外面的世界。

透过窗子,才能看见外面世界的明亮。

卞之琳透过窗子看到了桥上的风景;李白透过窗子看到了一轮明月,勾起相思无数;你,我,他,透过窗子看到了精彩的世界,大大的世界就在这小小的窗前定格。

镜子里是自己的脸,你笑它也笑,你哭她也会伤心地落泪。

它是你最忠实的伙伴,毫无保留地将你看不见的自己展现。

我专注地看着镜面,当年木兰也是这么对镜贴花黄的吧!是的,是镜子让她更美,让她懂得去改变,去追寻最好的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