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税收文化比较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测试试题

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测试试题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义》中曾这样记载神农发明农业:“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

同时,汉代的很多画像石也有类似的内容(如下图)。

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A.神农教民劳作的观念在汉代比较盛行B.中国古代农业是人民群众发明的C.文献与考古结合证明了神农确有其人D.汉代的农业生产仍然以耜耕为主2.下表“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

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3.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

雇工“无资充個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

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

这一现象表明()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4.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

这一现象表明()A.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C.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D.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5.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

……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

这说明()A.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 B.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C.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 D.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6.马王堆汉墓1号墓(西汉初长沙国垂相利仓妻子墓)出土遣策竹简312枚,逐件记载了随葬物品:用漆木质鼎盛放的羹,用竹b盛放的肉食品,用陶器盛放的酱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粮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妆用品、丝织衣物、乐器等。

论税收文化

论税收文化

论税收文化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文化是基,是血脉,是灵魂,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是发展经济的强大动力,税收文化是影响个人,组织发展及其价值实现的重要因素。

因此,占据了税收文化的制高点,就把握了税收工作的主动权。

本文结合税收实践对税收文化建设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文化,税收文化的内涵及特征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总成绩,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成就的总概括,是人类全部思想和行为的总记录。

中国现代税收文化是以国家税收为载体,在文化大系统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行政管理文化,是人们在税收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群体意识,并在这种群体意识驱动下的创造过程以及由此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优秀的税收文化是推动税收事业发展和壮大的助推器。

因此,税收文化具有四大特征:——税收文化具有历史性。

税收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税收文化的出现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其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就人类历史而言,税收文化的出现以国家行政活动为前提,是社会私有制,阶级、国家等历史现象的伴随物。

税收文化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税收文化。

——税收文化具有民族性。

主要表现特定税收文化的具体形式,以及特定税收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体途经和模式上。

税收文化通过民族性和民族形式的不断发展逐步积淀成税收文化传统。

——税收文化具有变动性。

税收文化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旧的税收文化构成或因时代变迁而消失,或因条件变化而演变。

税收文化的变动或消失,实质上是社会实践及其历史条件变化和社会变化的体现。

——税收文化具有连续性。

税收文化的连续性有两重涵义。

一是指任何具体的税收文化,都是以往存在的税收文化的某种延续、继承和扬弃,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推移性,具有向其化类型税收文化渗透转移和演变的可能。

二是作为人类社会整体税收文化的连续性。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2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2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财政是国家的生命线,在以农业文明为主的古代中国,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成为传统税收文化的最高境界,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民本思想则成为传统财政最可贵的精神财富。

公共参与国家的财政预算,以此提升国家统治的合法性,增加国家能力,是我国的财政精神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所在。

一、传统财政文化中的轻税思想古代中国,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思想在我国古代长期占居主导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甚至还颁发过“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天”的劝农诏。

在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古代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田赋、工商税收和官产专卖收入,而在这三者之中,工商税收和官产专卖收入的数量很难有持续的增长,田赋成为绝大部分历史时期的支柱性财政来源,所谓“民之大命,谷米也。

国之所宝,租税也。

”可以说,古代中国是以农业田赋收入作为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国家,对于农耕文明的依赖,一方面使得古代君王可以更加轻易地凭借权力获得田赋收入;另一方面,也由此催生了很多田赋征收过程中的财政腐败,而古代思想家立足于国富民强、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的“轻税”主张,则可以看做是传统财政思想的精华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是贯穿中国古代财政史的主要内容。

财政制度的确立在先,财政政策的制定在后。

自春秋战国以后,在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朝代,均由一些著名的政治家、理财家制定和推行了指导国家财政经济活动的财政政策。

纵观历代主朝的财政政策,都具有如下一些特征:一是以儒法两家的经济思想和财政思想为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

儒家的财政思想主要是重“仁”、“义”、“罕言利”,主张薄赋敛,均节财用,反对国家干涉经济。

法家的财政思想贯彻“法治”主义,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重财利”,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二是以“人”为制定政策的中心。

历史上的一些理财家,其为政与否对于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重大影响.三是财政政策的内容较为广泛,涉及土地制度、力役制度、赋税制度、官营专卖制度、工商业政策以及货币制度等,财政政策往往构成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税收文化:税收征、纳、用和谐的底蕴

税收文化:税收征、纳、用和谐的底蕴
及各职能部 门的行为也可以增加人们对政府的信任, 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税收征 、 用和谐的文 纳、
化 底蕴 。

【 关键词】 税收文化 ; 纳税人文化 ; 征税人文化 ; 用税人文化 【 中图分类号】 80 2 F 1.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0 8 9 52 0 )2 060 10 . 3( 060 . 0 .3 6 0
【 稿 日期 】 0 6 0 - i 收 2 0 ̄ 4 0
【 作者简介】 邢树 东 16一 )吉林农安人 , (97 , 长春税 务学院税务 系副教授 ,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 事财政税收理论研究。

6 ・
维普资讯
修养降低 ; 就无偿性而言, 无偿的字面理解是没有 回 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它无法保障纳税人的权益。因 报, 直觉告诉人们纳税是为国家而非 自 , 身 是既得利 此 , 要使纳税人诚实纳税 , 就必须享有充分 的, 如赞同 益的一种绝对牺牲 ; 就强制性而言体现为税收法律约 纳税权 、 选举代表权 、 政府服务权和税款节约权等 。 所 束, 这种约束可以看作是一种正式约束 , 尽管纳税人 以, 税法应扩大纳税人的权利范围, 或专门建立《 纳税 所享有的权利无法律具体阐释, 然而征纳用三方之间 人权益法》具体规定纳税人 的权利项 目。同时, , 应将 还有一个非正式约束的问题, 这就是税收文化方面的 纳税人的权利纳入到宪法中, 使其具有权威性的法律 体现。即是说 , 在整个税收活动中, 仅从法律层面完 保障。 纳税人明晰 自己的权益 , 相信权利与义务的对 善制度、 征管 、 复议 、 诉讼等正式约束是远远不够的, 等 , 才能提高纳税的积极性 , 使他们 自觉纳税 , 减少偷 、 还要形成非正式约束。 逃、 骗税 的行 为诱 因 。 笔者认为, 税收文化能否与时俱进是税收建构是 征 税人 文化 否合理及是否完善的又一新的衡量尺度或测度标准。 这里需要首先作出说明的是, 政府既是征税人也 具体而言 , 税收文化包括纳税人文化 、 征税人文化和 是用税人 , 但本文拟将政府细化为具体的微观主体, 用税人文化的物质积累和精神积淀三个并列的层次。 如本文的征税人主要指税务机关 , 用税人则具体指政 纳 税人 文化 府的各职能部门。 纳税人是税收的缴纳主体 , 是税源的提供者 , 也 1构建合作的税收文化观 . 是税收征管的基础 。纳税人问题是税 收问题 的关键 国外学者常把征税的艺术比喻为‘ 鹅毛”那么 拔 , 所在 , 解决 了纳税人的问题 , 税收的征管难题也就迎 税收征管就是关于 ‘ 鹅j 拔 的艺术 , 要拔最多的鹅毛 刃而解了。 因此 , 税收文化的建设应该 以纳税人为主 听最 少 的鹅 叫。因 为 , 无论 是何 种形 式 的税收 , 纳 对 体, 充分考虑纳税人的利益 , 以此提高其纳税的积极 税人而言都是一种负担 ,关键是要 消除纳税人的反 性, 进而增进税收工作的整体效益。 感, 熨平纳税人的痛感 , 降低其痛苦指数 , 以减少税收 1培养 自觉 纳税 的文化 观 . 征 管 的阻力 。因此 , 在征税 人文 化观 的塑 造 中必 须 明 从霍布斯的 ‘ 税是人们购买和平 的代价 , ‘ 纳 并使 确这样的理念 : 只有税务机关具有对公共利益的高度 人们快乐的享用 自己的财产” 到林达尔的 “ 税收价格 忠诚, 以及深邃的智 慧、 实践的储备和坚定的人格等 论’ 从拥有不同国家观的布坎南到马斯格雷夫等经 新的精神气质时 , ’ ; 才会出现符合税收发展方向的新的 济学家, 几乎都不约而同地认为, 纳税的过程同时也 制度变化 ; 只有税务机关具有容忍并 自觉使 自己置身 是等价交换的过程 , 纳税是纳税人依据等价交换的原 于法律与制度之中的精神气质时, 才会使税收制度一 只有公众将法律 、 制度、 规则看作是维护 自身 则, 为购买公共品而支付的价格或成本。 它清楚地解 以贯之 ; 释 了人们 必须纳 税 的原 因: 人 是为 自己纳税而 非 利益的信念时, 纳税 税收发展的 目 标才能最终落实。 现代 为政府纳税 , 人们纳税是符合 自己根本利益的, 不能 的中国有着五千年儒家文化传承, 依法治税应与以德 仅将 目 光盯在 自己可支配收入的直接减少上。同时, 治税互相融合并互相促进。同时现代的中国又是开 这些理论或观点又从根本上肯定 了政府征税的正当 放的, 在开放的中国要让跨国纳税人感受在东道国纳 性和合理性 , 出了人们纳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指 我 税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各种相应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特定环境与条件的产物,都与当时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既是对管理实践的反映、概括与总结,也是管理认识与理念的理论化、系统化与体系化。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同样如此。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进行必要的梳理、承启与阐释,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与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孕育了辉煌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

管理思想作为文化与实践的函数,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同样极为灿烂。

(一)管子的管理思想管子(公元前770~前476 年)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杰出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辅佐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理想,政绩卓着,。

《管子》一书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是战国中后期管子的学生们托老师之名写成的一部论集,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经济学、管理学巨着,也是世界上最早涉及并阐释管理理念及管理思想的着作,可谓管理之祖。

《管子》今本实存76 篇﹐分为8 类,其主要管理思想可概括为:第一,天地为心的治理论。

管子提出,人君应以天地为楷模,以天地为心,无私无。

天道产生权,权产生法,以法治国;地德产生义,义产生礼,以德治人。

管子的治理论还衍生了宽猛相济、刚柔并举等管理理念。

自利的人性观。

管子认为,自利是人所共有的情节。

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

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择也。

但管子并未走向极端,他认为自利与利人不仅可以调和,甚至自利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善,既有自利之德,又有利人之德,唯其如此,才不至于有二心。

第二,民富与国富相统一,以民为本和与时变思想。

管子强调,国富不民富,民富才有国富,民富是国富的必要条件。

民富可以多收税,税收增加国家就会富裕。

国家要兴盛,一定要民富。

国富兵强,诸侯就服从国家的政令,藏富于民并不是以牺牲国富为条件。

中西方慈善文化差异研究

中西方慈善文化差异研究

中西方慈善文化差异研究慈善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帮助那些处境困难的人们。

尽管慈善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但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

本文将对中西方慈善文化差异进行研究,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观念。

1. 慈善理念的差异在西方,慈善理念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愿性。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人们被鼓励去寻找和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

慈善行为在西方被视为个人责任和自愿行为,而非社会责任。

西方慈善组织更注重个体的慈善行为,如个人捐款、志愿者活动等。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理念更加注重群体主义和社会责任。

中国文化强调个体的责任是对整个社会的义务,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慈善行为在中国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而非个人行为。

中国的慈善组织更注重集体的慈善行为,如社会团体、企业的捐赠、政府的扶贫计划等。

2. 慈善行为的动机中西方慈善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慈善行为的动机上。

在西方社会,慈善行为往往受到个人利益和道德感的驱使。

个人通过慈善行为来提高个人形象、获得社会认可和获得减税优惠等。

西方社会也强调道德感和同情心,许多人会因为看到他人的困境而产生同情心,从而进行慈善行为。

在中国社会,慈善行为的动机更多地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中国人普遍认为,慈善行为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行为,从小就被家庭和社会教育着要关爱他人、助人为乐。

中国文化中强调孝道和仁爱之心,许多人会因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而进行慈善行为。

3. 慈善文化的传承方式中西方慈善文化的差异也表现在其传承方式上。

在西方,慈善文化的传承更多地是通过慈善家族和基金会的方式进行。

许多富裕家庭会设立慈善基金会,用于进行慈善捐赠和公益活动。

西方国家也鼓励富人进行慈善捐赠,提供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

相比之下,中国的慈善文化传承更多地是通过家族和社会传统的方式进行。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父母会教育子女要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责任。

中美税制

中美税制

中美税制的比较一、中美税制模式比较美国现行税制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787年~1861年)以关税为主体的间接税阶段,第二阶段(1861年—1913年)以商品税为主的复税制阶段,第三阶段(1913年至今)以所得税为主体的复税制阶段。

美国现行税制仍是以所得税为主体的复税制结构,并且是以个人所得税为主的所得税制。

我国现行税制模式是以流转税为主体、所得税为辅的复税制模式,并且是以增值税为主体税种的流转税制。

可以看出,美中两国都是复税制模式,但美国是以所得税(直接税)为主体,我国则以流转税(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其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美国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是实行鼓励竞争及自由贸易政策的要求。

第二,是缓和社会各阶层矛盾的要求。

第三,是调节控制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矛盾的要求。

第四,美国以所得税为主体税,最主要的是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很高的人均国民收入作为基础。

中国选择流转税为主体税,其原因主要在于:首先,确保财政收入的需要。

其次,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

同时,所得税在征管上难度较大,企业财务建帐状况较差,税务部门的征管条件也相对落后,税收征管的社会基础也比较差,如民众自觉纳税的意识淡薄,依法惩治偷逃税者处罚较轻等等。

因而选择流转税为主体税是客观需求,也是客观限制。

一、中美两国税收制度的现状比较(一)税收管理体制上的差别目前,我国税务机关设臵的层次和结构是:国家税务局是中央税务机关。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是税收管理的地方组织机构。

地和县税务局的机构设臵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上级税务局垂直管理;另一种是受上级和同级政府双重领导。

我国普遍推行了“征、管、查”三分离和“征管、检查”两分离征管模式,其机构也大都按照此要求设臵了征收、管理、检查三个机构。

因此,在我国的税收机构设计路上,由于征税机构职能分散,职能界限不清,而且相互之间又有隶属关系和牵连关系而导致机构十分臃肿,行政成本十分高。

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评(二十四)货币与赋税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

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测评(二十四)货币与赋税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

综合测评(二十四) 货币与赋税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史书记载,秦半两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为日常商品流通所习用。

然而留存下来的秦半两钱,轻重大小不一,且六国原来的货币仍在流通。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货币统一有名无实B.政府尚未垄断铸币权C.币制未能全面推行D.半两钱任由民间私铸2.东晋沈充为解决财政困难而铸造不足值的“沈郎钱”,南朝还铸造“永光二铢”等虚价大钱,并且允许民间滥铸轻薄的鹅眼钱、环五铢钱等小钱。

北朝发行的货币,大小轻重不一,大型者多为政府铸造,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

由此可推知,南北朝时期() A.大一统局面遭到削弱B.中央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劣币泛滥加剧了社会动荡D.货币体系呈现出灵活多样性3.[2021·山东菏泽高一期中考试]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这表明该纸币() A.在商品交易中注重“防伪”功能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C.取代金属货币成为当时主要货币D.起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力推行4.[2021·江西上饶模拟]“大明宝钞”货币制度标志着国家权力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和普遍使用,对朝廷所长期坚守的钱钞货币体系构成致命冲击。

“夫银产于地,人得而私之”,相对于宝钞和铸币,白银是封建统治者们所不能控制的。

材料反映了白银货币化()A.打破了专制政府的货币垄断局面B.解决了货币恶性通货膨胀问题C.是民间私有资本迅速发展的产物D.促进了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5.下面是国民政府于1948年发行的金圆券。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国民政府()A.发行法币,统一全国货币B.刺激经济发展,进行货币改革C.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D.得到了美国大量经济军事援助6.1951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以19.5的比价,用人民币收兑东北流通券和内蒙古流通券。

同年11月,在新疆发行印有维吾尔文的人民币,按比价3501收兑新疆银元票。

中西方税收文化传统对比研究

中西方税收文化传统对比研究

步完善 , 并开设 了印花 税 。税 率制 定强调 “ 商政 抑
家 政权 的 同时 , 也形 成 了税 收体 制 , 谓 “自虞 、 所 夏 策” 。至北宋后期才开始摆脱抑商思想的传统束缚, 对 时、 贡赋备 矣 ” 《 记 ・ (史 夏本 记 》 至今 也 有 四千 多 提 出 了保证 商税 的措施 , 税 率 与 财 政 收入 的关 系 ) 年历 史 。从 夏商周 开始 , 国的税 收 , 中 经过 几 十个 朝 有 了初 步 的 定 性 认 识—— 轻 税 负 也 可 增 加 财 政 收 由于我 国传 统 文 化 价值 取 向是 以伦理 道 代 的更 迭开 拓 , 经 奴 隶社 会 、 建 社 会 、 封 建社 入 。此 外 , 历 封 半
管等 , 也存在明显 的区别。将中西方税收文化传统进行 深入地对 比分析 , 对健全我 国税制、 树立以法治税思想 不无益处 。 [ 关键 词] 收文化 ; 税 治税思想 ; 纳税意识 [ 中图分类号 ] 80 4 F 1.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4— 25 2 1 )3— 0 2一 7 10 59 (0 0 0 0 8 O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1 年 00
第3 期
中西方 税收 文 化 传 统对 比研 究
孥 产舜
( 新疆财 经大学
[ 摘
公共 经济 与管理 学 院 , 疆 新
乌鲁木 齐
80 1 ) 30 2
要] 中西方由于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 的差异 , 反映在税 收文化传统 方面 , 如税 收思想 、 征税原则 、 税制设 计 、 税收 征
[ 收稿 日期 ]0 0— 5—2 21 0 4
[ 作者 简介 ] 李广舜 (94一) 男 , 14 , 山东梁山人 , 新疆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 管理学 院教授 , 士生导师 , 硕 从事财税理 论与政

北欧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

北欧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

09制药(3)班钟桂芳 090219066北欧与中国的文化差异北欧(Nordic Europe)是政治地理名词,特指北欧理事会的五个主权国家: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冰岛。

包括欧洲北部的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和冰岛 5个国家,以及实行内部自治的法罗群岛。

北欧西临大西洋,东连东欧,北抵北冰洋,南望中欧,总面积 130 多万平方千米。

地形为台地和蚀余山地,冰蚀湖群、羊背石、蛇形丘、鼓丘交错是主要地貌特征。

北欧的绝大部分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气温较低,夏季短促凉爽。

冰岛等地属极地苔原气候,丹麦西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北欧国家的人口密度在欧洲相对较低,经济水平则最高,丹麦、瑞典等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遥居世界前列。

林业、水力发电、铁矿开采、渔业、造船业和航运业,均为北欧的传统经济部门。

一般认为,北欧模式,就是典型的民主社会主义。

很多人称之为“福利国家模式”,其突出特征是国家通过各种法定的福利保障计划形成一种体制,建立一种社会保障网,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高度社会福利,涵盖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和社会补助等方面,使个人不因生、老、病、残等原因而影响正常的生活。

长期以来,瑞典、芬兰等国一直是采取多元渠道,筹措社会保障所需资金,由政府、雇主、个人和保险市场共同负担。

当然,政府在社会保障资金上是大头,约占40%以上。

在北欧国家中,社会保障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比较高,瑞典为35%左右,在芬兰达到38%。

北欧国家的这种高福利制度的运转是以高税收为基础的。

芬兰、瑞典等北欧国家均实行高额税收和大幅度的累进收入税,芬兰最高所得税超过50%,与丹麦、瑞典等其他北欧国家一道在世界的排名都是高的。

瑞典对现金福利也要征税,瑞典人平均要拿出60%以上的收入交纳各种税费。

高税收、高福利带来的结果是收入差距较小、社会平等感强,芬兰、瑞典均属于世界上收入差距较小的国家。

高福利有赖于公平的分配体制。

经济的发展并不会自动地带来社会公平,社会公平的实现不是一个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自然而然实现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一定的制度基础、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要建构一个公平的分配体制。

中西方传统税收文化的比较

中西方传统税收文化的比较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10 9 0 (0 0)4— 0 9— 5 0 8— 3 6 2 1 0 0 2 0


税收 文化 的 内涵
和, 是规 范人 类行 为习惯 的社 会习俗 。
( ) 二 税收 文化 的 内涵
( ) 一 文化 的定 义
不 同的学 者对 文 化 有 不 同 的定 义 。梁 漱溟 说 ,
规则 级次和正式规则在 涉税习俗 中的运用程度 , 包括 税 收法 律 、 收管 理和 纳税遵从 三 部分 。 些是 西方 税 这
综 合起来 , 文化 应该是 物质 财 富 、 精神 财 富的总
收稿 日期 :0 0— 6— 8 2 1 0 0
作者简介 : 刘
军 (9 7一)男 , 18 , 湖南未阳人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税收理论 与实务。
的创 新能 力 。本 文从税 收 文化 的定义 出发 , 绍 了中西方传 统税 收思 想的精 华 , 点 比较 了两 者的 介 重
异同, 最后 总结 了传统税 收 思想对我 国税 收 文化建设 的借 鉴 意义 。 关键词 : 收 文化 ; 收思 想 ; 税 税 中西 比较
中图分 类号 :F 1 . 2 S04
M r s14 ) or ,9 8 。 i
把税收文化定 义为 : 是与 国家税 收制度 和执 法活动联
系在一起 的正 式 制度 与非 正式 制度 的总 和。美 国的 乔治 ・ 埃塞基亚 ( ereEai) G og. ska 和马修 ・ 莫里 ( a Mt .
te . ury 教授 认为税收文化 反映 了一 国税收正式 hw m r ) a
21 0 0年 8月

高考历史 试卷讲义 板块7 第16单元 第48讲 近代以来中国的税收与社会保障

高考历史 试卷讲义 板块7 第16单元 第48讲 近代以来中国的税收与社会保障

一、中国近代史中国古代实行赋役制度,关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则是近现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税收制度。

中国一直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但在近代经历了丧失和收回的曲折历程;新中国实行了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关税制度和个人所得税制度。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中国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得以强化和完善,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中国也逐渐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世界近代史1.民族国家与国际法: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17-19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并得到发展,外交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

2.法律教化与文官制度: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强调依法统治、法律自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司法独立,强调形式公正或程序公正,维护个人自由,主张法律的稳定性。

19世纪中后期,英国首先建立了文官制度。

后来,西方各国纷纷效仿。

西方文官管理以功绩为导向,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严格考核、奖优罚劣,有效激励了在职公务员,有利于人事管理的科学化。

3.商业贸易与社会生活: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4.人口迁徙和文化扩张: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形成了新的族群;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导致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化;华工为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多元性。

拿破仑战争后,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普遍的政治诉求。

在回应殖民者文化侵略的过程中,被殖民者会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但也会努力保护传统文化,其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第48讲近代以来中国的税收与社会保障课标要求 1.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2.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考点定位 1.近代以来中国税收制度演变历程。

中国传统村落补助标准

中国传统村落补助标准

中国传统村落补助标准一、资金补助方面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村落的独特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国家设立了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支持传统村落的维护和发展。

具体补助标准如下:1.基础建设:对于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项目,根据项目的总投资额,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资金补助。

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50%。

2.修缮保护:对于传统村落中历史建筑、古迹的修缮和保护,根据修缮保护的面积和程度,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

3.文化传承:对于传统村落中的文化传承活动,如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等,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20%。

4.生态环保:对于传统村落中的生态环保项目,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等,根据项目的实施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

二、政策支持方面除了资金补助外,国家还通过政策手段,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支持。

具体包括:1.土地政策:对传统村落中的历史建筑、古迹等,在土地使用政策上给予优惠,如减免土地出让金等。

2.税收政策:对在传统村落内从事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等活动的企业或个人,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3.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对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如贷款贴息、低息贷款等。

4.人才政策:鼓励专业人才到传统村落中从事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等工作,在人才引进政策上给予优惠。

三、协调服务方面为了更好地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国家还提供协调服务方面的支持。

具体包括:1.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成立专门的协调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部门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中的工作,解决相关问题。

2.提供技术咨询:建立专家库,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帮助解决相关技术难题。

3.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加强对传统村落的宣传推广,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4.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试论税务文化建设

试论税务文化建设

试论税务文化建设王国泉税务文化问题是当前税务工作中的新课题。

税务文化的理论和实践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从文化的定义、特性入手,就税务文化要素及建设问题作一些探讨,并认为加强税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笔者的具体阐述。

—、什么是文化“文化”这一词,可能是有最多不同解释的一个词,有专家说有300多种解释,光定义性的解释就有20多种。

商务印务馆的现代汉语词典(1999年版)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有三种:一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二是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三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1980版)则如下解释:其一: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具有阶级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

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延续性。

其二: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在内。

例如“学文化”就是指学习文字和求教一般知识。

其三: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南齐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近,不论怎么解释,地域性、历史性是文化的基本特性。

中华文化作为我国的本土文化,根基深厚,渊远流长,又具有显著的特征。

周汝昌先生对中华文化是从“文化”词义本身进行阐发的,①他说,文化首先是表现为“文”的形态的成就,是指才、情等文学艺术的特殊表现能力与方式,以《诗经》、《楚辞》为首的历代诗文大作家为代表;“化”即教化,感化、潜移默化、归化……的那个功效作用,基本脉络是仁、义等伦理社会道德准则,先秦诸子如孔、孟等是杰出代表。

概谈我国税收文化对税收遵从的影响

概谈我国税收文化对税收遵从的影响

概谈我国税收文化对税收遵从的影响作者:曾悦来源:《商情》2013年第32期【摘要】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可以指导人的行为,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在税收文化和税收遵从的辩证关系中,税收文化与税收遵从是两个相互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主体。

税收文化可分为用税人文化和征税人文化。

可分为纳税遵从和征税遵从。

加大税法的宣传力度,提升纳税人对税法的认知和理解程度,加强纳税人的“主人翁”意识,树立正确的纳税观,这将构建起健康的税收文化,提升纳税人的遵从度,也将有利于税收成本的降低,从而为社会带来更大财富。

【关键字】税收文化,税收遵从一.税收文化以及税收遵从概念(一)税收文化定义及分类税收与国家同在,税收文化也伴随税收的起源而滋生。

在西方,“税务文化”一词在70多年前,由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文章“economics and sociology of the income tax” 中提出来。

他将税制设计喻为一门艺术,而非单纯的工艺,因而税制设计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活跃的思维。

学术界普遍认为,德国学者比格纳瑞对税务文化的认识是比较系统和全面的。

比格纳瑞认为“一国特定的税务文化是与国家税务制度特别是执法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全部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总和,它历史性地植根于该国的文化中,因为相互影响而产生依赖与联系”。

(二)税收遵从定义及影响因素税收遵从的定义是,税收法律法规所规范的主体对涉税活动规范的遵守和服从。

根据税收征管法,这里所指的税收法律法规所规范的主体包括税收立法机关、各级政府、税收主管部门、纳税人。

国内外对税收遵从研究多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认为税收不遵从行为是理性纳税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结果,经该测算,得出稽查概率和罚款率的提高,会抑制纳税人冒险,从而增大税收遵从度的结论。

从税收成本的角度出发的研究认为,不适当的遵从成本容易使纳税人对税收产生不满情绪,进而降低税收遵从度。

从纳税心理角度出发的研究认为复杂的税制,不适当的税收管理机制,会激发纳税人的厌恶心理,从而降低税收遵从度。

基于心理契约的中西方税收文化差异比较

基于心理契约的中西方税收文化差异比较
之间 , 以及组 织将 针对 个 人期 望 收获 而有 所提 供 的 一种 配
合。” 然这 不是有 形 的契约 , 却发 挥着 和 有形 契约 一样 虽 但 的作 用。 当一 方对 另一 方存 在偏 见 , 或把 自己 的意 见 强加
给对 方 时 , 望 没有 实 现 , 会 引 起 失 望 , 坏 心理 契 约 , 期 就 破 加 剧 紧张 , 削弱 或恶化 双 方的 关系 。心理契 约是 动态 的 , 随 着 工 作环 境 、 工作 观 念 的 变化 、 织 的成 长 、 体 的发 展 , 组 个 处于不 断的 变更和 修订 的状 态 中。 心理 契 约被 广 泛 运 用 于组 织 行 为研 究和 人 力 资 源 管 理领 域 。 们认 为心理契 约 不仅存在 于 雇佣双 方之 间 , 存 我 也 在于 其他社 会群体 之 间 , 包括 税 收征纳 主体 之间 。 心理契 约 是 某一 特定 社 会关 系 中 当事 人 之 间的 一 系列 的主 观 约定 , 约定的核 心 内容 是相 互的期 望假 设和 义务承诺 。 税收 心理 契 约即是税 收征 纳主体 之间 的一 系列 相 互 的期望 以及双 方 之间的一种 责任 、 义务 的承诺 与互 惠。 即纳税 人在承 诺依 法 纳税 的 同时期望政 府提供 合意 的公 共 品 ,政府 在承诺 诚信 用 税的 同时也期望 纳税人 自觉 履行 纳税 义务 :即纳 税人 期
税 收实 践活 动所 共 同创 造 的精 神 和 物质 财 富的 总和 , 包括
价 值 观 念 、 为模 式 和 制 度 规 范 , 核 心 成 分 是 共 同 的 税 行 其 收价 值观 。 ”
二 、 收心理 契 约 的地 位 税 税 收契 约 可 分解 为 “ 济 契 约 ” “ 经 和 心理 契 约 ” 个层 两

传统中国的税收文化对当今中国的税收文化影响

传统中国的税收文化对当今中国的税收文化影响

传统中国的税收文化对当今中国的税收文化影响201400620034 许尊 14保险一、税收文化的概念分析税收文化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本文采用德国汉堡大学比格.纳瑞提出的:一国特定的税收文化是与国家税收制度和税收执法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总和,它(税收文化)历史性地扎根于该国文化,因为相互影响而产生依赖与联系。

在这一概念中,正式制度是指有明文规定和强制约束力的税收法律制度和税收征收管理制度,属于税收文化中的显性文化;非正式制度是指税收行为和税收心态,前者指一个社会中的人尤其是涉税人在税收实践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行为,后者指一个社会中的人在长期税收实践活动中蕴化出来的税收观念、心理乃至意识形态,属于税收文化中的隐性文化。

税收文化产生于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引起的一系列活动所沉淀下来的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它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性质的束缚;此外,税收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其自身尤其是其隐性的一面具有传承性。

以上两点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税收文化不仅取决于当前社会的经济性质,也会受到其传统经济形态的束缚。

二、传统中国税收文化概述正式制度层面上的传统中国税收:从法律制度层面来看,我国古代税收看似由国家颁布法律进行征收,但所谓法律却时常变动,甚至违背本意,税收还是按照统治阶级的享受特权与维护统治需要随意进行征敛,例如唐代的两税法改革将租庸调及各项杂税都已并入户税和地税,按说以后就不应该再征劳役或庸(以钱代役),然而在安史之乱后国力衰退财政困难时又以征劳役的名义增添了许多苛捐杂税;从税收征管层面来看,可以说很多好的构想如明代初期的“黄册鱼鳞图”都因为这些管理税收的工具本身受生产力限制难以做到持续精准地编制和使用而废弛,以至于后代出现了“摊丁入亩”等管理简单但并不符合税收公平原则的税收制度,可以说税收征管受生产力的影响没有给后人留下太多借鉴。

非正式制度层面上,封建王权社会“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的思想使得收税人及用税人(统治阶级)并不爱惜民力且取之于民用之于己,而纳税人(百姓)在习惯被压迫的同时也有着作弊的传统,没有伸张纳税人权利的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传统税收文化比较10级会计电算化一班戴然然指导教师:李炳先摘要文化是每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是一个国家先进程度的标杆。

税收文化是以税收为承载基础的人类税收文明的总括,具有民族性、传统性、地域性、时代性等各种各样不同的特点,其核心是税收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税收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它可以支配人的行为和信念,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对于税收文化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利于进一步提高财税政策的调控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全面地审视税收制度是否符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以提高人们的素质和民族的创新能力。

本文从税收文化的定义出发,介绍了中西方传统税收思想,重点比较了两者的异同,最后总结了中西方不同的传统税收思想对我国税收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西比较;税收文化;税收发展目录1.前言 (1)2.中国传统税收文化的发展 (2)2.1 中国税收起源 (2)2.1.1 税收概念 (2)2.1.2 中国税收萌芽阶段 (2)2.1.3 古代税收的发展 (3)2.1.3.1 秦朝 (3)2.1.3.2 秦、汉 (4)2.1.3.3 隋、唐 (4)2.1.3.4 宋、元 (5)2.1.3.5 明、清 (5)2.1.3.6 小结 (6)2.1.4 近代税收的发展 (7)2.1.4.1 民国时期的税收发展 (7)3.西方传统税收文化的发展 (8)3.1 古西欧的传统税收 (8)3.2 西方税收发展的四个阶段 (9)4.中西传统税收异同点 (10)5. 结论 (12)文献 (13)致谢 (14)1.前言本文研究论题是中西传统税收文化的比较,通过税收文化的比较来了解中西税收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这种差异下的税收收入的对比。

在比较的过程当中,找到适合现今社会大环境下税收制度。

2.中国传统税收文化的发展2.1 中国税收起源2.1.1 税收概念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方式。

它体现了国家与纳税人在征收、纳税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殊关系,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从概念上不难理解,税收是国家权力工具的一个衍生产物,当权者运用国家权力,对其公民(古时还存在周边的附属国,诸侯国等)进行强制性的征收,而并非其自愿上交给国家的财产收入,运用这些收入,当权者来对国家进行治理、建设、发展,情况好的,可以为百姓带来福祉,使得民众安居乐业,生活殷实富足,繁荣昌盛。

若当权者是“昏君”,则国家动荡不安,百姓受尽磨难,苛捐杂税徭役繁重,叫苦不迭。

怎样才能将税收与民生进行一个很好的融合这是当权者一直在致力于研究的问题。

2.1.2 中国税收萌芽阶段国家这个概念产生之始,就出现了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财政。

在我国古代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最早出现的财政征收方式是“贡”,贡——献东西给上级,古代臣下或属国把物品进献给帝王。

当时,虽然臣属必须履行这一义务,但由于贡的数量、时间尚不确定,所以,“贡”只是税的雏形。

而后出现的“赋”与“贡”不同。

“赋”原指军赋,即君主向臣属征集的军役和军用品。

但事实上,国家征集的收入不仅限于军赋,还包括用于国家其他方面支出的产品。

此外,国家对关口、集市、山地、水面等征集的收入也称“赋”。

所以,“赋”已不仅指国家征集的军用品,而且具有了“税”的涵义了。

有历史典籍可查的对土地产物的直接征税,始于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十五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按平均产量对土地征税。

后来,“赋”和“税”就往往并用了,统称赋税。

早在夏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国家凭借其政权力量进行强制课征的形式——贡。

一般认为,贡是夏代王室对其所属部落或平民根据若干年土地收获的平均数按一定比例征收的农产物。

到商代,贡逐渐演变为助法。

助法是指借助农户的力役共同耕种公田,公田的收获全部归王室所有,实际上是一种力役之征。

到周代,助法又演变为彻法。

所谓彻法,就是每个农户耕种的土地要将一定数量的土地收获量交纳给王室,即“民耗百亩者,彻取十亩以为赋。

”夏、商、周三代的贡、助、彻,都是对土地收获原始的强制课征形式,在当时的土地所有制下,地租和赋税的某些特征,从税收起源的角度看,它们是税收的原始形式,是税收发展的雏形阶段。

春秋时期,鲁国适应土地私有制发展实行的“初税亩”,标志着我国税收从雏形阶段进入了成熟时期。

春秋之前,没有土地私有制。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到春秋时期,在公田以外开垦私田增加收入,于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了“初税亩”,宣布对私田按亩征税,即“履亩十取一也。

“初税亩”首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是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措施,同时也是税收起源的一个里程碑。

除上述农业赋税外,早在商代,我国已经出现了商业手工业的赋税。

商业和手工业在商代已经有所发展,但当时还没有征收赋税,即所谓“市廛而不税,并讥而不征。

”到了周代,为适应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开始对经过关卡或上市交易的物品征收“关市之赋”,对伐木、采矿、狩猎、捕鱼、煮盐等征收“山泽之赋”。

这是我国最早的工商税收。

2.1.3 古代税收的发展2.1.3.1 秦朝夏朝采取法律形式确立国有赋税制度。

即以五十亩地为计量单位,并取其平均值地十分之一,作为向国家缴纳的贡赋。

"贡"法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

商朝的赋税立法没有准确详实的直接史料。

《孟子•滕文公上》有"殷人七十而助"说。

孟子在此解释"助"就是"籍也",即耕种公有土地的平民为商王提供的力役地租。

其税率按孟子说法,应是十一税率。

周朝基本上是沿袭了夏商的赋税制度。

西周仍实行井田制,在此基础上推行"彻法"。

两周时期的赋税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很大的改变。

公元前685年左右管仲相齐,实行"井田畴均,相地而衰征","以上壤之满补下壤之虚";同时,"划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岁饥驰而税",按土地质量等级和年景的好坏向土地占有者征收赋税;公元前645年晋国"作辕田","作州兵",据说就是把土地赏给实际占有者,按占有土地地多少负担军需兵器;公元前594年始,鲁国实行"初税亩","作丘甲","用田赋",按私人占有土地面积计亩征收税、军赋、田赋等;公元前548年,楚国"书土田,量入修赋",进行私有土地的登记,根据收入的多少和土地的等级来确定赋税;公元前538年,郑国"作封洫",承认土地占有的现实;"作丘赋",按私有土地收赋税;公元前408年,秦国"初租禾",按私人耕地的收获量征税。

春秋时期的赋税制度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相关制度的改革。

战国时期,井田制为中心的土地所有制被废除,封建田赋制度确立。

当时田赋征收有"税地"和"税人"之说。

"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把土地与粟作为田赋征收依据。

2.1.3.2 秦、汉秦统一六国后,在原有赋税制度的基础上,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进。

田租、赋税是秦国家的重要财产来源。

秦除按地收租外,还论户取赋,也就是所谓的口赋,即人头税。

秦时的赋税除上述两项外,还有徭役制度,就是无偿征取力役之课,是秦赋役制度的重要部分。

赋役乃汉代国家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

汉代的赋税除最主要的税种--田租外,还有一项重要的税源就是口赋。

这是承袭秦的税制。

2.1.3.3 隋、唐赋役和力役是封建国家主要的财政来源,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赋役立法。

隋及唐前期的赋税制度均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

租庸调法始于隋朝,以人丁为基本依据和计量单位。

隋初规定,"始令人以二十一成丁,岁役不过二十日,不役者收庸"。

后来年老者收庸免役成为定制:"民年五十,免役收庸。

"唐武德七年,在实施均田制时重新颁行租庸调法。

租,即每个受田的成丁男子每年纳租粟二石或稻三石;调,即随乡土所产,蚕乡每丁每年纳绫或绢二丈,棉三两,非蚕乡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庸,即每丁每年服役二十日,如不服役,每日纳庸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

唐中后期,均田制遭破坏,大量失去土地以及没有获得足额授田的农民无力承担租庸调制下的赋役义务,国家财政大幅下降。

为解决财政危机,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主持制定两税法。

该法取消了原来租庸调法按人丁为依据征收赋役的作法,改为以户为单位,按土地、财产多少分别征收地税和户税两项。

两税法按土地及财产征税的作法,有利于税收的均衡负担,是符合当时实际的措施。

执行的结果是朝廷的税收有明显增加,对稳定唐王朝的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

唐中后期,由于国家财政困难,唐政府采纳大臣建议,开始对盐、茶、酒征税,同时沿袭前朝旧制,继续征收商税和关税。

唐代后期还恢复沿行一种税赋--契税。

契税起于东晋南朝的"估税"。

2.1.3.4 宋、元宋仍沿袭唐两税法,但将两税分为田赋,"宋田赋率每亩在一斗上下。

"宋开始实行钞盐法,商人向政府交钱领取钞盐券,凭券买盐销售。

宋盐税是国家主要财政收入。

另外,宋还对出海贸易的商舶及海外诸国来华贸易的商舶征税。

元政权占有中原的时间先后不同,各地原来的法制也有差异,形成元朝田赋法的不统一。

南北税制不同,税赋不一,素有"南重于粮,北重于役"之说。

北方仿行唐租庸调法,江南仿唐两税法。

元继续实行盐专卖,盐利是元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

元的茶税也是政府的一项大宗收入。

除上述盐茶专卖外,元对酒醋等也实行专卖并课税。

另外,元还实行市舶课税法和商税法。

2.1.3.5 明、清明和历代一样,仍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农业税、田赋是国家最大的财政进项,辅之以丁赋、差役。

明代初行两税法,田赋分夏税、秋粮,中叶以后改行一条鞭法,赋、役渐有合并之势。

明初年,为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对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户籍、土地状况进行了清查,编造了记载户籍的"黄册"和记载土地状况的"鱼鳞图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

国家仅次于赋役的税收,就是盐税,明代继承宋元制度,通过盐引专卖来收取。

明代对内对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商业十分发达。

明政府为了增加国库的收入,对投入流通的产品都依法征收赋税,国家由开始的法无明文规定任意征税到重视以法征税。

明代的商税主要包括市税、关税和舶税三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