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第七章 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A.应尽可能与行人的流向一致,
尽量与道路中心线垂直。 B.人行横道要在驾驶员容易看清
楚的位置,查毒宜小于15m。在双向机
动车道达到或超过六车道的道路上, 应在道路中间设置行人安全岛。安全 岛的端部应有醒目的标志。设置在道 路中央的行人安全岛占一条车道宽, 长约5~8m不等,视过街行人数量而定。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
第一节 平面交叉口
■ 右转弯车道长度
l右 l直停 l过渡
式中 l右 ——右转弯车道展宽长度(m); l加速——直行车停车车列长度(m) 与 车列中的车辆数及车身长度有关; l过渡——过渡段长度(m),可采用横 移一个车道所需时间3s计算。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 2009.09
第七章 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1 2 3
平面交叉口
环形交叉口
立体交叉口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
第一节 平面交叉口
1.平面交叉口的作用
■ 道路与道路(或与铁路) 相交的部分称为城市交叉口。
■ 左转弯车道长度
l左 l左停 max l左减,l过渡
式中 l左 ——左转弯车道长度(m); l左停——左转车停车车列长度(m); 与车列中的车列长度及车身长度有关; l左减——左转车减速所需长度(m) l过渡——过渡段长度(m),可采用 横移一个车道所需时间3s计算。
(7-1-14)
第一节 平面交叉口
Ⅱ.向进口道右侧展宽 利用机动车道右侧的分隔带、人行道上的绿带,或拆迁部分房屋,增加一 条车道。
福州大学建筑学院
第一节 平面交叉口
Ⅲ.展宽车道的长度 利用机动车道右侧的分隔带、人行道上的绿带,或拆迁部分房屋,增加一 条车道。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中心岛半径应满足最小交织段长度的要求,否则无法完成交 织。
交织段长度所要求的中心岛半径Rd,近似地按交织段长度所围 成的圆周大小来推导
精选ppt
Rdn(l2 Bp)B 2 (m)
式中: n——相交道路的条数 l——相邻路口交织段的长度(m) B——环道宽度(m) BP——相交道路的平均路宽 由上式可知:环岛周围的路越多(应不多于6条),Rd就要 越大
三心复曲线
进出口曲线半径:
R进≦R中心-限制进环速度
R出≧R进-快速疏散
精选ppt
五. 环道的横断面
环道路脊线: 设在交织车道中间,与进口和 出口中线相连; 或设于机动与非机动之间;
环道排水: 内侧排水-中心岛设排水井 外侧排水-各路口适当位置设 排水井
精选ppt
第七节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
交叉口立面设计(又称竖向设计): 是指设计行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附近其它地面的合 理标高,达到行车舒适、排水迅速、与周围建筑物协调的目 的。
❖ 1.右转车道的长度
❖ (1)渐变段长度ld
ld
VA 3.6
B J
(m)
❖ J-侧移率(从行驶车道中心线移到右转车道中心线,按每秒钟横移1m计算)
❖ VA—路段平均车速(km/h) ❖ B —右转车道宽度(m)
精选ppt
❖ (2)减速或加速所需长度lb或la
lb(或la)
VA2 VR2 26a
点上的地面标高,计算出设计标高,标出相应的施工高度
设计等高线法:选定路脊线和标高计算线网,计算各点高程,
勾绘等高线,标出各点施工高度 优缺点:等高线法:能反映交叉口的立面形状,但施工不便
方格法:相反
二者结合: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
第七章 道路线形与交叉口设计
第七章道路线形与交叉口设计道路是一种带状三维空间结构物,包括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和沿线设施等工程实体。
道路设计由线形设计(Geometric design)和结构物设计两大部分组成,道路线形是指道路中线的立体形状。
通过研究汽车行驶特性与道路几何线形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已知设计速度、预计交通量以及地形和其他自然条件下,保证行车安全、经济、旅客舒适和路容的美观。
对于三维空间的道路,设计时既要作为整体来考虑,也要把它解剖为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来分别考虑。
交叉口是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两大类。
交叉口在完善了道路网交通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混乱、交通事故,行车延误时间的增加和道路通行能力的降低等一系列问题。
尤其是平面交叉口,它是道路交通的咽喉,各种车辆和行人在此通过、汇集和转向,车辆之间相互干扰,极易造成交通阻塞,速度降低,延误时间增多,通行能力降低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同时,在交叉口周期性的刹车、起动,对于燃料、零件和轮胎的消耗也都很大。
所以,对交叉口进行合理地规划、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道路线形设计的依据和准则一、道路的分类、分级与技术标准道路是通行各种车辆和行人的工程设施,按其交通性质和所在位置,主要分为公路和城市道路两大类。
公路是连接城市、乡村、厂矿和林区的道路,主要供汽车行驶且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交通设施;城市道路是城市范围内的道路,是供各种车辆和行人通行、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交通设施,并具有形成和促进发展城市结构布局,提供通风、采光空间,作为上、下水道和煤气、电力、通讯设施埋设通道的功能。
1、公路的分级与技术标准为了满足经济发展、规划交通量、路网建设和功能等的要求,公路必须分等级建设。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以下简称《标准》)的规定,公路按照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技术等级。
(1)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城市道路交通 第七章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
图a 十字路口
图b T形路口 形路口
计算图a所示交叉口的设计通行能力。已知每个信号周期绿灯时 例1 间为55s,黄灯时间为5s,左、右转车辆各占本面进口道交通量的15%, tl =2.3s, til =2.5s, ψs =0.9。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解:(1)计算北面进口道设计通行能力 =(55+5)×2=120(s) tc
NA = N1r + N1s + N1l + N2s + N2l + N3l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第4条道路进环的车辆通常不会经过A点,除非在该路口掉头的车辆, 而这种情况是极少的,可忽略不计。所以:
NA = Nr + 2Ns + 3Nl ≈ 2(Nr + Ns + Nl )
有信号控制 相交道路条数 3条 2或1 2或1 1或0 0 5或2 4条 4 4 2 0 10 5条 4 6 4 0 14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 1.在平面交叉口上,冲突点数量的增加与相交道路条数的 增加成几何级数关系。其数量计算公式归纳如下:
n2(n−)(n−2) P= 6
(1)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7-1
平面交叉口的基本形式及其交通分析
一、平面交叉口的形式
有十字形、T形、Y形、X形、错位交叉、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等。详见 图6-1。
`图6-1 平面交叉口形式(一) 图 平面交叉口形式(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二、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一)交叉口对道路的影响 (二)交叉口交通迹线交错分析 交通迹线是指车辆行驶的轨迹线,即交通线。 交通迹线是指车辆行驶的轨迹线,即交通线。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环形交叉口
第二节 环形交叉口 四.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决定于各条环道的通行能力。从 图中可以看出环形交叉口内机动车的流线。环道上经过 交织点a的车流由A路的左转车(QA左)和直行(QA直)与C路 的左转车(QC左)和D路的直行车(QD直)所组成。A路与B路 间环道上还有 A路去B路的右转车,它并不进入交织点 a 和 D 路去 C 路的左转车 ( QD 左 ) ,它穿过交织点 d 进入环道 内侧行驶,其通过车数受交织点 d的制约,在A路与B路 间环道上也不参与交织点 a 的交织。所以通过一个环形 交叉口的机动车流量(Q环) ,由各条环道进入(或驶出) 交 织点的左转车 ( Qi 左 ) 和直行车 ( Qi 直 ) 之和加上各条道路进 入的右转车(Qi右)之和所组成。
第二节 环形交叉口
四.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由于经过交织点a的车流(Qa织)是进环的左转车(QA左)与直行车(QA直)和 出环的左转车(QC左)与直行车(QD直)。由A路进环道的总车流(QA入)为左 转(QA左)、直行(QA直)加右转车(QA右)。若在环道上测得由A路到B路的 右转车流量(QA右),则可以很快求得交织点a的车流量(Qa织): 由此可知,检验通过某个交织点的车数,只需将相邻两路口的总驶入 量加总驶出量减去两倍其间的右转量即可。这个方法对于多条道路相 交的环形交叉口也都适用。若交织段较长,车辆交织分散在几个交织 点上,则交织段的通行能力可达1500辆/小时。 当交织点a的通行能力(Na织)大于通过交织点 a的车流量(Qa织)时,交织 点a不会产生交通阻塞;当Na织≤Qa织时,则交织点a必然产生交通阻塞, 甚至连锁到后面一个交织点d。通常当(Qa织/ Na织)≥0.8时,就需要考虑 对该交叉口采取各种改善措施的预案。
第二节 环形交叉口 一.概述
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第七章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7.1平面交叉口7.1.1 道路交叉口的作用道路与道路(或与铁路)交叉的部位成为道路的交叉口。
道路与道路在同一个平面相交的交叉口称为平面交叉口。
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络中的节点,道路借助交叉口相互连接,形成道路系统。
交叉口在路网中起着使城市交通由线扩展到面的重要作用解决各个方向的交通联系,同时,交叉口也是制约道路通行能力的咽喉。
平面交叉口世道路交叉口的主要形式。
它是直行道路与横向道路在同一平面上交叉的道路。
车辆和行人至平面交叉口时,要与横向道路的车辆和行人分时共用交叉口空间,其通行能力比路段中的小。
另外,部分车辆和行人要在交叉口改变前进方向,交通流之间的干扰较多,通行的顺畅性、安全性都较路段中的低。
我国城市中交通阻滞主要发生在平面交叉口。
为此,当交通流量较大时,需要采取展宽交叉口的措施,弥补通行时间的不足(即:时间不足,空间补);还要按车流前进的方向划分车道,以减少相互干扰,提高通行能力及安全(图7-1-1)。
7.1.2 平面交叉口车流的矛盾7.1.2.1 分叉点、交汇点与冲突点由于车辆进出平面交叉口的行驶方向不同,在时空上相互干扰。
概括说来,交叉口车流间的基本矛盾可以分为:分岔、交汇与冲突三种形式(图7-1-2)分岔点、交叉口内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称为分岔点(或称分流点)。
在车速较慢时,或前进中没有其他方向的车人流干扰时,转向的车辆很容易驶出,对分岔点的交通没有什么影响。
但在车速较高的快速路上,转向车速要减速,或在道路上因转向时受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影响,也要减速,以策安全,就会影响到分岔点的车速和车流密度。
交汇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交汇点(或称合流点)。
对于已过交叉口的转向车流,要与横向的直行车流汇合在一起,驶离交叉口,车流产生一个交汇点。
在车流密度较稀时,转向车辆可以顺利地汇入直行车流。
当直行车流的密度很密时,尤其是在快速路上,转向车辆难以汇入直行车流,就需要有较长、较宽的交汇路段候驶。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19页word
第七章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包括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交叉口是道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
➢设计内容:确定交叉口类型、进行交通组织设计、确定车道条数并验算通行能力、视距保证、缘石半径、拓宽设计、环形交叉口设计、交叉口立面设计、排水设计、立体交叉口设计简介。
§7-1平面交叉口的形式一、按交叉口形式分类十字形、X字形、T字形、Y字形、错位交叉、复合交叉等二、按渠化交通的程度分类简单交叉口、拓宽路口式交叉口、渠化交叉口三、按交通控制分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有信号控制交叉口(点控制、线控制、面控制)(定周期和不定周期、手工控制和自动控制)§7-2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一、交叉口的交通分析交错点的种类:分流点、合流点、冲突点。
冲突点数量多,影响大,主要与左转车流有关,与车道条数成正比。
设计时要尽量减少冲突点,如采用设置信号灯、合理组织左转车、实行单向交通等方法。
二、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一)车行道的交通组织1、设置专用车道2、合理组织左转车(1)设置专用左转车道(2)实行交通管制不准左转(3)变左转为右转(4)环形交通3、渠化交通组织4、调整交通组织交通语言包括道路语言和一切关于行的标记、符号、文字指示牌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路语言。
道路语言是指道路上的交通标线、标示、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还包括以物理形式出现的交通岛、分离岛和栅栏等物理渠化设施(一种特殊的“道路语言”)。
有路必须有道路语言,道路语言是道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二)行人的交通组织1、交叉口人行道的宽度及行人的组织2、人行横道的设置(位置、形式、宽度、通行能力)3、人行天桥或人行隧道§7-3简单交叉口设计一、交叉口的车道宽度一般采用3.0~3.5米,比路段减小0.25~0.5米。
二、进口道车道的数量直行车道条数n=N h/N s高峰小时一个信号周期内进入交叉口的左(右)转车辆多于3~4(4)辆时,本进口道应增设左转(右转)专用车道。
第七章 公路交叉设计 ppt课件
无交通控制信号
有交通控制信号
危险点类型 相交道路条数
相交道路条数34534
5
分叉点
3
8
10
2
4
4
合流点
3
8
10
2
4
6
左转冲突点 3
12 45
1
2
4
直行冲突点 0
4
5
0
0
0
危险点总数 9
32 70
5
10 14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2.交叉口交错点的特点
⑴交叉口危险点的多少,视交叉口相交路线的数 量和形式而异,且随相交路线数量的增加而显著增 加。
⑷对于 主流交 通,线 形应顺 直
⑸避免 近距离 错位交 叉。
⑹畸形 和多路 交叉, 应尽量 避免号 简化
①般.情8叉0相改对除况①年口邻斜于受下代设2交9两主地干2,中为9流形道个个上十心交限与T,海字形通制干岛形其有交,,道交交中叉相线一叉 之车两形侧交交否东②③④个流间汇西...不则应不十1形交2交交间向改改改应易尽宜②③叉4字交7叉不织距斜小Y有造量选占个形形叉封调口能交交太,两成顺3。用1为占0合路整5直为角可小条干直%7TT7。并1通北双为形形以,改交0以道,个%。大T京把会交上南任,形,道通交十相影叉道北意交TT角字形形邻响路和,一叉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四、平面交叉口的类型及适用场合
⑸环形交叉
特点
交叉口范 围狭长,对 左转交通不 利(正面碰 撞),街角 建筑不好处 理。
适用 特殊地形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交叉口形式的选择和改建
⑴ 形式 要简单
⑵尽量 使相邻 交叉口 之间的 道路直 通。
第七章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3
修建立交工程首先要正确选择、才能发挥其交通功能 与社会经济效益.通常从下列几方面作为选型考虑依据:
一、考虑交通的系统特性
立体交叉作为一个单体工程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位置、 作用应予考虑,如高速公路上立交的设置应考虑所经重要 城镇的互通联系.并应从城边相切而过;在城市地区交通 系统中则要考虑各座立体交叉在路网中的地位,耍从宏观 着手,全面规划,形成系统。
第三节 立体交叉口 四.互通式立体交叉
第三节 立体交叉口 四.互通式立体交叉
第三节 立体交叉口 四.互通式立体交叉
第三节 立体交叉口 四.互通式立体交叉
第三节 立体交叉口 四.互通式立体交叉
第三节 立体交叉口 四.互通式立体交叉
第三节 立体交叉口 四.互通式立体交叉
第三节 立体交叉口
第三节 立体交叉口
四.立体交叉口选型
二.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与交通量选型
高速公路立体交叉形式的选用主要为满足机动车快速、 连续顺畅的要求.应采用交通功能完善的互通式立交。考 虑到我Z国高速公路在互通式立交处集中收费的需求.在选 型上应选择收费站集中的立交形式。对旧n城区而言,主要 是消除堵车的不利因素,即消除机非干扰和人车干扰,提 高通行能力,因此.不一定追求完善的高等级立交形式和 不切实际的高速运转,而应以选用一些低等级简单的立交 形式,重点是解决主流方向畅通,处理好四周邻近路口的 关系。
第三节 立体交叉口
四. 立体交叉口选型
五.注意环境、景观的协调 立交工程是建筑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既要满足交通
动态功能的要求,又要满足周围环境静态艺术相互协调的 要求.静态建筑景观包括立交本身选型.桥梁结构选型和 周围建筑的格调.色彩、绿化照明等。
第三节 立体交叉口
第七章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3、视距三角形的绘制
确定停车视距。 找出行车最危险冲突点: 对十字形交叉口,最危险的冲突点为最靠右侧第一条 直行机动车道的轴线与相交道路最靠中心线的第一条直 行车道的轴线所构成的交叉点。 对于T形(或Y形)交叉口,最危险的冲突点为直行道
路最靠右侧第一条直行车道的轴线与相交道路最靠中
③一般造价高于其他平面交叉。
(4)环形交叉
适用条件: 适用于多条道路相交或转弯交通量较大,且地形较平 坦的交叉口。在快速道路和交通量大的干线道路上、有大 量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位于斜坡较大地形以及桥头引道 上均不宜采用。按规划需修建立体交叉处,近期可采用环 形平面交叉作为过渡形式,并预留远期改建为立交的可能 性。 采用“入口让路”的环形交叉口,驶入车辆要等候环 行车流出现间隙时才插入行驶。一般适用于一条四车道公 路和一条双车道公路相交或两条高峰小时不明显的四车道 公路相交且行人和非机动车较小的交叉。
适用条件:车速低,交通量小,转弯车辆少的三、四 级公路或地方道路,若斜交不大时,也可用于转弯交通量 较小的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
设计重点:转角曲线半径、视距检验与保证。
三、交叉口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2、按交通特点分类
(2)分道转弯式
定义:通过设置导流岛、分隔岛及划分车道等措施,使 单向右转或双向左、右转车流以较大半径分道行驶的平面交 叉。 特点:交叉口转弯车辆,尤其是右转弯车辆行驶速度和 通行能力都较大。 适用条件:适用于车速较高,转弯车辆较多的一般道路。
心线的一条左转车道的轴线所构成的交叉点。 从最危险的冲突点向后沿行车轨迹线各量取停车视距。
连接末端构成视距三角形。
二、交叉口圆曲线半径 交叉口的圆曲线半径包括交叉范围相交道路的圆曲 线半径、分道转弯式圆曲线半径以及加铺转角式圆曲线半 径。 1、相交道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ppt课件
R1
R
B 2
F
式中:
B——机动车道宽度〔右转车道〕〔m〕 F——非机动车道宽度〔m〕 R——右转车道中心线半径〔m〕
R V2
127( ih)
第二节 平面交叉
第二节 平面交叉
第二节 平面交叉
〔四〕交叉口展宽〔P163-166〕 在交叉口处有一半以上时间要分给横向车辆使 用,因此只能用展宽交叉口进口道、添加车道数 的方法,提高交叉口通行才干。
紧缩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
第二节 平面交叉
B、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左转车道是在进口道左侧扩宽出的车道。 1.宽型中间带:当没有较宽中间带〔普通不小于5m〕时,
将道口一定长度的中间带紧缩宽度,由此增辟出左转车道。
压一面
第二节 平面交叉
2.窄型中间带:当设有较窄中间带〔宽度小于5m〕时,利 用中间带后宽度不够,可将道口单向或双向车道线向外侧偏移, 添加缺乏部分宽度。
第二节 平面交叉
• C、拓宽路口式: • 在交叉口衔接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 • 特点:减少转弯交通对直行交通的干扰,车速高,
事故率低,通行才干大,但占地多,投资较大。 • 适用:交通量大,转弯车辆多的二级公路或城市主
干路。
第二节 平面交叉
增设右转车道
增设直行车道
第二节 平面交叉
同时增设右转、左转车道
冲突点从 空间分散
开来 〔26〕
第二节 平面交叉
冲突点从 空间分散
开来 〔20〕
冲突点 从时间 分散开 来〔8〕
左转弯 制止相 交冲突 点消除
消除部 分主要 冲突点 〔相交 冲突点〕
交通导流 措施
第二节 平面交叉
进一步 从时间 上分散 冲突点
左转车 辆可等 待侍机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课件
•1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2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3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4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5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6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7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8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9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10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11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12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13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14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15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16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17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18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19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20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21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22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23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24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26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27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28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29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30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的一个指标。交织角是指入环车、出环车行驶轨 迹的平均夹角这个夹角越小越安全。
(五)环形交叉口的优缺点
优点 车流可以连续不城间市道断路交叉的口规驶划设过计 交叉口 提高了通过能力 利于安全行车 交通组织简便 美化城市
缺点 占地面积大 左转车绕行距离大 交通能力有限 当非机动车交通量大时,影响机动车进出环道
交织段长度大于交织距离
V计(km/h) 交织距离m
20 25 30 35 40 50 70 25 30 35 40 45 60 80
(二)环道设计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车道条数 车道宽度
(三)环道的横向坡度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环道上应保证行车平 稳和排水通畅
(四)环形交叉口的交织角
交织角是检验车辆在环道上交织行驶时安全程度
(三)设计标准和依据
(一)平面交叉口设计内容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交叉口型式的选择 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计算 交叉口车道数量及车道宽度
的确定 附加车道设计 视距的保证 转角缘石半径的确定 人行道和过街横道的设计
(二)平面交叉口设计原则
宜采用正交,必须斜交时交角宜大于45°,不宜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停车线的设置
人行道
设计交通量
三、环形交叉口
(一)中心岛的形状和尺寸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二)环道的宽度 (三)环道的横向坡度 (四)环形交叉口的交织角 (五)环形交叉口的优缺点 (六)环形交叉口的适用条件
(一)中心岛的形状和尺寸
1、形状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2、中心岛的半径
R岛应满足行车平稳的要 求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一)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第七章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交叉口的车速应与路段上的设计车速相呼应。对于快 速路,交叉口采用立体交叉,行人和非机动车流与机动车 流是分开在不同的层面上行驶的,所以交叉口的车速可以 采用道路设计车速的七折,以此设计交叉口的几何要素。
1. 交叉口转角的缘石半径值根据下列几个方面因素考虑: (1) 缘石半径取值应满足交叉口转弯车辆的最小半
径。 (2)根据相交道路等级取用半径,通常正交十字交叉口
第一节 平面交叉口
三.交叉口设计
3、交叉口缘石半径
交叉口转角缘石半径
道路类别 道路类和主次干路(不设计非机动车道路) 主干路(设非机动车道) 支路 居住区道路 货运道路 非机动车道路
矛盾点类型
分岔点(个) 交汇点(个) 冲突点 左转车冲突点(个)
直行车冲突点(个) 合计
相交道路条数
3
4
5
3
8
15
3
8
15
3
12 45
0
4
5
9
32 80
第一节 平面交叉口
二.平面交叉口车流的矛盾
2、交叉口的相交道路的条数与夹角 平面交叉口,原则上不能五条路以上相交叉。 平面交叉口处交通流的分岔、交汇、冲突点的数量随着相 交道路条数的增加而急剧增加,其中尚不包括非机动车车 流。假设每条道路仅有双车道,上下行各有一股车流到交 叉口转向,则表6-1中左转车和直行车形成的车流矛盾点 的数值可由公式计算:
第一节 平面交叉口
二.平面交叉口车流的矛盾
平面交叉口的车流矛盾点(无信号灯)
矛盾点类型
分岔点(个) 交汇点(个) 冲突点 左转车冲突点(个)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摘要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规划设计可以有效提高交通流量、减少交通事故并优化交通网络。
本文将从交叉口规划的意义、设计原则、常用设计类型以及交通信号控制等方面进行论述,为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
1. 引言城市道路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道路用户流量集中的地方。
合理的交叉口规划设计可以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减少交通堵塞、提升通行能力,同时也能保障交通安全、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良好的交叉口规划设计可以有效解决以下问题:•解决交通堵塞问题:在交叉口规划设计中,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可以增加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缓解交通堵塞的状况,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提高交通安全性:合理的交叉口规划设计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交通运行的安全系数。
•优化交通网络:交叉口规划设计需要考虑整个交通网络的布局和连接,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提高交通网络的效率和便捷性。
•促进城市发展:交叉口规划设计需要考虑城市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道路交叉口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进行交叉口规划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安全性原则:交叉口设计应保证行人和车辆的安全通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效率原则:交叉口设计应尽量减少车辆等待时间,提高通行效率。
•可行性原则:交叉口设计应符合实际情况,考虑交通需求、土地利用和道路连接等因素。
•环保原则:交叉口设计应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倡绿色交通设计。
4.1 交叉口形式根据道路布局和交通流量等因素的不同,常见的交叉口设计类型包括:•十字形交叉口:适用于交通流量相对较小的区域,设计简单、容易实施。
•T形交叉口:适用于一条主干道和一条支路交叉的情况,能够确保交通的顺畅。
•Y形交叉口:适用于三条道路交叉的情况,能够合理调度交通流。
4.2 超级交叉口设计随着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超级交叉口设计逐渐被引入。
超级交叉口设计将多个交叉口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规模的交通枢纽,有效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交叉口上的车流,在前进中有不同去向,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称为分岔点(或称分流点)。
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交汇点(或称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相互交叉的交会点称为冲突点。
夹角一般大于75︒,最小不应小于45︒机动车与机动车干扰产生的冲突点为2点,非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干扰产生的冲突点为2点,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干扰产生的冲突点竟多达14点。
若道路越宽,车流量越多,则冲突点的干扰越严重,这就是三幅路平面交叉口的致命弱点,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在两个道路网系统上行驶最佳。
难点是如何加密城市道路网,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能各行其道,达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真正分流。
15公里/小时以下。
最靠右侧的直行机动车与右侧横向道路上最靠中心线驶入的机动车在交叉口相遇的冲突点起,向后各退一个停车视距,将这两个视点和冲突点相连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
R 1 路口最小缘石转弯半径(米);R 机动车最外侧车道中心线的圆曲线半径(米);b 最外侧机动车道的宽度(米);e 最外侧机动车道的加宽值;C 分隔带宽度(米);w 路口转弯处非机动车道宽度(米);V 右转 路口车辆右转弯计算行车速度(公里/小时),μ 横向力系数,采用0.15;i 右转弯处路面横坡度,向曲线内侧倾斜用“+”号,向外侧倾斜用“-”号。
i 值一般应按交叉口的设计等交线来计算确定。
当i 值的变化不大时,它对计算R1值的影响不大。
因此,可按一般常用的路面横坡i=0.015来计算R1值。
31 (1)有利于提高通行能力,当无信号控制不能满足通行能力的要求时,就必须选用信号控制。
R R b e C w 1=-+++()(2)有利于提高安全性,一般说来,信号控制的交叉口的事故率较低,但当车速较快时容易发生尾撞事故。
因此,盲目地采用信号控制措施也是危险的,在改善交叉口时必须对各种情况充分考虑,认真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
(3)有利于提高效率和舒适性,由于信号管制的红灯强迫车辆和行人停止和等待,在绿灯时间的机动车辆和行人就能放心前行。
(1)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合理地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线、标志等,把不同行驶方向和车速的车辆分道行驶,有较明确的轨迹线,使司机和行人很容易互相看清运动情况,避免车辆行驶时相互侵占车道、干扰行车线路,从而减少车辆之间以及车辆与行人之间碰撞的机会,提高交通安全性及通行能力。
这种交通方式称为渠化交通。
(2)在交叉口实行交通管制,用交通信号灯或由交通手势指挥,使通过交叉口的不同道路上车辆的通行时间错开,即在同一时间内是允许某一方向的车流通过交叉口。
周期长是绿灯信号显示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即红、绿、黄灯之和。
一般周期以小于120s为宜。
绿信比即在一个周期内显示的绿灯时间与周期长之比,用百分比(%)表示。
相位差一般用于线控制或面控制,它表示相邻两个交叉路口同一方向或同一相的绿灯起始时间之差,用秒表示。
3采用自动控制的交通信号指挥系统,形成“绿波”交通组织。
所谓“绿波”交通,就是在一系列交叉口上,安装一套具有一定周期的自动控制的联动信号,使主干道上的车流依次到达各交叉口时,均会遇上绿灯。
4.交叉口展宽通常在交叉口的车速较路段的低,可适当减狭车道宽度。
具体按交叉口所在位置、道路等级及交通组成面界,一般小汽车车道宽度采用3米,混入普通车和铰接车的车道、左、右转车道宽度可采用3.5米,最小3.25米。
处理好左右转交通,增加左右转车道是交叉口规划设计的重点。
向进口道左侧展宽——利用中央分隔带。
1、利用后退接近交叉口的中央分隔带来布置减速渐变段和储存车道。
2、中线偏移,占用对向车道。
将原有车行道中线向出口道适当偏移约3.0米。
以形成一条左转车专用道。
向进口道右侧展宽——利用车行道右侧的分隔带或人行道上绿带或拆迁部分房屋,增加一条车道。
(1) 左转弯车道长度计算为使最后一辆左转车能在左转车车列后端安全停车,左转车道长度应为停车车列长度与车辆减速所需长度之和,其计算公式如下:l左=l左停+max式中l左——左转弯车道长度(米);l左停——左转车停车车列长度(米)与车列中的车辆数及车身长度有关;l左减——左转车减速所需长度(米);l过渡——过渡段长度(米),可采用横移一个车道所需时间3秒计算;l左减与l过渡经计算比较,取其中的较大值作为渐变段长度依据。
(2) 右转弯车道长度计算展宽右转车道的长度,主要根据一个信号周期内红灯及黄灯时间所停候的车辆数决定,应使右转车能从停候的最后一辆直行车(或直左车)后面驶入展宽车道,以及满足右转车辆减速行程要求(取两值的和) 。
右转车道展宽长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L 右 —— 右转弯车道展宽长度(米);L 过渡 —— 过渡段长度(米),可采用横移一个车道所需时间3秒计算。
(3) 出口道展宽长度右转车辆转入相交干路以后,需要加速,待机并入直行车道。
为了不影响相交干路直行车流的正常行驶,要在出口道展宽一定的长度为加速车道长度,计算公式如下:式中 l 出 —— 出口车道展宽长度(米);l 加速 —— 车辆加速所需长度(米);l 过渡 —— 过渡段长度(米)(1) 应尽可能使其与行人的自然流向一致,尽量与道路中心线垂直。
(2) 人行横道要在驾驶员容易看清楚的位置,长度希望小于15米。
(3) 人行横道的宽度与过路行人数及行人过路时信号显示时间比例有关,应结合每个平面交叉路口的实际情况设置,宽度变化过多也不好。
通常在干道相互交叉时最小采用4m 左右,支路相互交叉时最小2米左右,结合需要可以1米为单位增减。
通常情况下把人行横道自平面交叉口附近的人行道延长线后退3∽4米。
为增加人行横道的安全性,希望把人行横道设在道路行车分隔带的端部后1∽2米的位置处。
61 为渠化设的“岛”——导向岛根据其功能,分类如下:(1)为指示和规定右、左转弯交通方向设置的岛(导向岛);(2)为把同向或对向交通(主要是直行交通流)分开而设置的岛(分隔岛)(3)为行人提供躲避车辆的场所而设置的岛(安全岛或避车岛)实际设置的岛多数兼有上述全部或两种功能。
缘石高度一般为15∽25厘米71.定义:指各进出口道单位时间内可以通过车辆数之和。
2. 提高主干道通行能力:增加主干道的绿灯信号比例提高整个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增加此路入口车道数,使车辆队列缩短,以减少次路绿灯需求。
提高直行车道的通行能力:增辟左转车道、右转车道。
3.我国目前计算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方法,以采用停止线法为主整个交叉口设计通行能力应为四个进口道设计通行能力之和。
4①直行车道设计通行能力 过渡直停右l l l += 过渡加速出l l l += 直间隔首绿周直α⎪⎪⎭⎫ ⎝+=1t t T NN直——一条直行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辆/小时);T周——信号周期(秒),即色灯信号一个循环的时间,可取60∽90(秒);t绿——信号周期内的绿灯时间(秒);t首——色灯变为绿灯后首辆车启动并通过停车线时间(秒),可采用2.3秒,它是大型车、小型车数各据一半的平均值;t间隔——直行车辆过停止线的平均间隔时间(秒),t间隔值由小汽车组成的车流,t间隔为2.5秒,由大型车车流t间隔值为3.5秒,全部为拖挂车组成的车流,t间隔值为7.5秒,交叉口设计通行能力一般以当量小汽车为计算单位,因此采用2.5秒;直——直行车道折减系数,据北京交叉口的实测资料,建议采用0.9。
②直左车道设计通行能力N sl=N s(1-B1’/2)③直右车道设计通行能力N sr=N s④直左直右5①进口道设计通行能力Nelr=∑Ns/(1-Bl-Br)Nelr——没有专用左转与专用右转车道时,本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Ns——本面直行车道的总设计通行能力Bl——左转车占本面进口道车辆的比例Br——右转车占本面进口道车辆的比例②专用左转车道设计通行能力Nl=Nelr* Bl③专用右转车道设计通行能力Nr=Nelr* Br6.进口道设有专用右转车道而未设专用左转车道Ner=∑Nsl/(1-Br)Nr=Ner *BrNer——设有专用右转车道时,本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Nsl——本面直行车道及直左转车道设计通行能力之和7.在一个信号周期内,对面到达的左转车超过3-4辆时,应折减本面各种直行车道(包括直行、直左、直右及直左右等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每个信号周期内不影响本面直行车通过时,可容许通过对面左转车3-4pcu当Nle>Nle’Ne’=Ne-ns(Nle-Nle’)Ne’——折减后本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Ne——本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ns——本面各种直行车道数Nle——对面进口道左转车的设计交通量Nle=Ne *BlNle’——不必折减本面各种直行车道设计通行能力的对面左转车数(pcu/h),当交叉口小时为3n,大时为4n,n为每小时信号周期数。
8.自行车的交通组织交叉口自行车道的布置主要有四种方式:1.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并列布置 优点是:直行的机动车与左转停候的自行车之间互不干扰,但左转自行车的行程过长,易被直行车拦在交叉口内。
如果按“先左转后直行”的原则组织交通,上述问题可以解决。
2. 非机动车停在机动车之前利用自行车起动快的特点,抢在机动车之前进入、通过交叉口。
只是机动车与自行车干扰较多,当自行车流量或机动车流量较大时,这种方式不宜采用。
3.自行车在交叉口内绕行这种方式适合于自行车流量不大的场合。
该方法的最大好处是缩小了交叉口内冲突点的分布范围,减少了所有交通者的通过时间,换灯间隔清扫路口时间最短,相位损失最少。
4.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立体交叉机动车与自行车交通量很大,或机动车速度较快时可采用立体交叉方式处理自行车交通问题,消灭大量机非冲突点。
9.交叉口竖向规划的处理原则(1) 主要道路通过交叉口时,其设计纵坡保持不变。
(2) 同等级道路相交时,两相交道路的纵坡保持不变,而改变它们的横坡。
一般是改变纵坡较小的道路的横断面形状,使其横断面与纵坡度较大的道路纵坡一致。
(3) 主要与次要道路相交时,主要道路的纵横断面均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的纵坡应随主要道路的横断面而变,而次要道路的横断面应随主要道路的纵坡而变,即次要道路的双向倾斜的横断面,应逐渐过渡到与主要道路的纵坡一致的单向倾斜的横断面,以保证主要道路行车方便。
(4) 为了保证交叉口排水,竖向规划时至少应将一条道路的纵坡离开交叉口。
如遇特殊地形——交叉口处于盆地地形处,所有纵坡均向着交叉口时,必须考虑设置地下排水管道和进水井。
交叉口竖向规划的方法:高程箭头法、设计等高线法。
路段设计等高线的绘制对于路脊线 对于街沟 对于缘石 对于人行道 式中 l 车行道上同一等高线与两侧街沟交点的连线到路脊线上该等高线顶点的水平距离;l 1 路脊线或街沟处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l 2 同一等高线在街沟边到缘石顶面的水平距离;l 3 同一等高线与缘石顶面和人行道外边缘的交点,沿道路纵向的水平距离;h 设计等高线间距;h 1 缘石高度;I 纵 车行道、人行道和街沟的纵向坡度;I 横 车行道路拱横坡度;I 人 人行道横坡度;B 车行道宽度;十字平面路口竖向规划的基本形式(1) 坡 —— 斜坡地形上的十字交叉口iBi l o 2=i h l =1ih l 12=i bi l 13=相邻两条道路的纵坡倾向交叉口,而另外两条相邻道路的纵坡由交叉口向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