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房室模型(单剂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服给药滞后时间
二房室血管外给药
一级动力学(线性动力学)药物的特点
1,半衰期为固定值 2,AUC与给药剂量成正比
拉普拉氏变换(Laplace transform)
返回
,拉普拉氏变换把上述线性微分方程化为象函数的代数方程, 再求出象函数F(s),然后经逆变换求得原微分方程的解
静脉注射的一房室模型
X0为给药剂量,X为体内药量,K为一级消除速率常数 体内药量的变化速率可用下列微分方程表示
经拉普拉氏变换及拉氏逆变换后得
由于
所以
一房室静注动力学特征
T
静注给药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呈现出典型的单指数函数的特 征,即血药浓度的半对数与时间呈直线关系。
该直线的斜率为-k/2.303, 截距为logC0
药动学参数的计算 滴注停止后,血药浓度的变化
若达稳态后停止滴注,则血药浓度的变化
滴注速率k0
二房室静脉滴注给药动力学 滴注停止后,血药浓度的变化
静脉注射加静脉滴注给药的动力学 临床上对于半衰期较长的药物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时,欲达 到期望的稳态水平需要较长的时间。为迅速达到并维持在 稳态水平上,可采用滴注开始时给予静注负荷剂量的方法, 使血药浓度瞬时达到稳态水平。 负荷剂量Xss=CssV, 维持该水平所需要的滴注速率为k0 = CssVk, 所以
零级反应:反应速度不受反应物量的影响而始终恒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级反应:反应速度与反应物的量的二次方成正比
房室模型的基本概念 房室模型理论 将机体看成是由若干个房室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假定药物的吸收及处置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 一级反应动力学 房室的划分依据 划分依据是药物在体内各组织或器官的转运速 划分依据 转运速 率而确定的。同一房室中的各组织部位的药物浓度并不一 定相同,但药物在其间的转运速率是相同。 房室只是数学模型中的一个抽象概念 抽象概念,并不代表解剖 抽象概念 学上的任何一个组织或器官。但房室的概念又是与体内各 组织器官的生理解剖学特性(如血流量、膜通透性等)有 一定的联系
一房室模型 多房室模型: 二房室模型(中央室、外周室) . . N房室模型
1,血管内给药 a, 静脉注射: 一房室模型、二房室模型 b, 静脉滴注: 一房室模型、二房室模型 C, 静脉注射加静脉滴注给药的动力学 2,血管外给药 口服, 肌注, 直肠, 腹腔, 皮下,舌下, 呼吸道 一房室模型、二房室模型
静脉注射给药各房室模型比较
C-T 曲线
logC-T 曲线
一房室静注
二房室静注
三房室静注
在logC-T曲线中,便于直观分辨房室情况. logC- 曲线中,便于直观分辨房室情况. 决定用药间隔的半衰期: 一室t 二室t 三室t 决定用药间隔的半衰期: 一室t1/2,二室t1/2β,三室t1/2γ 现主张统一用t 现主张统一用t1/2z 终末半衰期
C=I1e-kt-I2e-kat 血管外给药的药动学参数估算 残数法 消除速率常数 当t充分大时e-kat先趋于零即:e-kat→0,则
(1)
线性回归即可求得消除速率常数k和I1。 (2) 吸收速率常数 Cr=I2e-kat=I1e-kt-C 经线性回归即可求得吸收速率常数ka和I2。
C=I1e-kt-I2e-kat (3)分布容积 (4)滞后时间(lag time)t0 从理论上讲I1=I2,但实际上常常出现I1≠I2的现象,这是因为 药物吸收前有一释放过程,然后才能被吸收,存在一个滞后 时间,造成I位移,I1≠I2,使两条直线在t0处相交。 (5)药峰时间 tmax,药峰浓度 Cmax
药动学参数的计算 药物动力学参数采用残数法 残数法估算 残数法 (1)消除相速率常数 当t充分大时e-αt先趋于零。
(2)分布相速率常数 Cr=Ae-αt=C1-Be-βt
(3)中央室分布容积V1 当t=0时,C1=C0=A+B 由于 V1=X0/C0 ,所以 (4)房室间转运速率常数k12,k21,k10
C
一房室静注的消除 消除半衰期 t1/2 根据半衰期定义,得
T 体内消除量 1*T1/2 * 50% 3*T1/2 75% 5*T1/2 96.825%
体内残留量 50% 12.5% 12.5% 3.125% 3.125%
药动学参数的计算 对logC-T进行直线拟合 该直线的斜率为a=-k/2.303,截距为b=logC0 消除速率常数 k=-2.303*a,C0=10b 消除半衰期 t1/2 表观分布容积 清除率 AUC
一房室血管外给药 血管外给药一般指静脉以外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肌注和 直肠等途径。血管外给药后,药物不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需经一个吸收过程方能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药物以一级过程 从吸收部位吸收。 Xa为吸收部位的药量,X为体内药量,ka一级吸收速率 常数,k为一级消除速率常数。
一房室血管外给药的动力学特性 (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为一条双指数曲线,这条双指数 曲线可以看成是由两条具有相同截距的直线相减而成 C=I1e-kt-I2e-kat (2)在这条双指数曲线中因为ka>k,当t充分大时e-kat先 趋于零 (3)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可分为三相即:吸收分布相、平 衡相和消除相。
房室模型 (compartment model)
C-T曲线的研究方法 给药(动物或人) ↓ 不同的时间点取样测定 ↓ 血药浓度-时间数据 ↓ 作图确定模型 ← ← ← ← ← ↓ ↑ 经计算机曲线拟合求得药动学参数→→ 若拟合结果与实测值偏差较大,重新确定模型
一级反应动力学(线性动力学) 一级反应: 反应速度与反应物的量(或浓度)成正比
一房室静脉滴注模型 K0为滴注速率,X为体内药量,K为一级消除速率常数 滴注过程中 滴注停止后(设滴注时间为T)
静脉滴注给药的动力学特性 (1)滴注过程中,血药浓度随时间递增, 当t→∞时,e-kt→0,血药浓度达到稳态, 稳态血药浓度Css (2) 稳态水平高低取决于滴注速率,Css与k0正比关系。 (3) 达到稳态水平所需要的时间取决于药物的消除半衰期, 与滴注速率k0无关。达坪分数fss=C/Css 当t=3.32t1/2时,fss=90%,C=0.9Css; 当t=6.64t1/2时,fss=99%,C=0.99Css。 (4)期望稳态水平确定后,滴注速率即可确定
二房室静脉注射模型 X0为静注剂量,X1和X2分别为中央室与外周室药量, k10为一级消除速率常数, k12和k21为中央室与外周室间的一级转运速率常数,
解得:
二房室静注动力学特征
(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为一条双指数函数曲线,通常 α>>β。 (2)logC-t曲线可以被分解成两条直线,其截距分别为 logA和logB,斜率分别为-α/2.303和-β/2.303。 (3)由于α>>β,当t充分大时e-αt先趋于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