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赏析课件

合集下载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50页)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50页)
“呜呼!二公之贤多同, 至议新法不合绝交,惜哉!”
盖 以见
以为
以利 诽
有司 理财 固前



以谓


辟邪说 难
得:清楚 所以:用来
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
以致:因此,因而招致
谤:公开议论、指责
有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为:是
举:施行
以:来
兴:兴办 利:(对天下)有利的事业,形作名
标题意思“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读 文
强聒
qiǎng
guō

音 冀君实或见恕也 jìshù
重念 chóng 再三考虑。 辟邪说 pì
难壬人 nàn rén 批驳
不恤国事 xù
胥怨者民也 xū
会晤 wù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法则 计划
度义而后动 duó
揣度,估 量,考虑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 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 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冀君实或见恕也。
府收入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兴修水利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方田均税法 清丈土地,收取赋税
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 收入
强 兵 之 法
改变 积弱 局面
将兵法 保甲法
在各路段设负责操练军队的 将官
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化 训练
提高军队战斗力 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是: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赏析《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2《答司马谏议书》翻译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

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

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

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小结: 王安石的“不为"逻辑思维:王安石是如何辩驳的?
1.提供推理前提(原则)
立 (论证的立足点)

2.摆出对方观点

破 3.逐一驳前四种说法
4.指出无须驳“致怨谤”
思考: 1.针对司马光给自己扣得“帽子”,王安石不 认为有“罪”。对于第五点指责“天下怨谤”, 他有没有否认?
他承认了
思考: 2.王安石认为导致“天下怨谤”的原因是什么?
“司马”:即司马光

“谏议”: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
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

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
“书”:文体名,书信。
“答司马谏议书”: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历仕仁 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关系
初读正音
强聒 guō
重念 chóng 再三考虑
冀君实或见恕也 jì shù
辟邪说 pì
难壬人 nàn rén 批驳
不恤国事 xù
征利 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拒谏 拒不接受反对意见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先王之政,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
(结果)以致天下怨谤也
固前知其如此
“为”源头
司马光给王安石扣了“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 怨谤也。”这样有罪的帽子,王安石却说我没有罪,判断是 非总的有个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课文原话回答)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文本探究
5、作为“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非凡的政 治胆略?
(1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 却敢于挑战,体现非凡的胆略。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 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一 种直言不讳的勇气。
没有机会(和您)见面, (我对您)情意诚挚仰慕到了极点。
文本探究
1.根据第三段概括,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①人——“习于苟且” ②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③皇帝——“上乃于变此”
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பைடு நூலகம்
①天下——“怨谤”; ②众——“汹汹然”。
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 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写作特点
①行文简洁,结构严谨。 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全文 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的几个主 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 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②论证方法多样。 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批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是直接反 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是借助论据,如“某则以谓受 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 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断专行,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 议过的法度,是合理合法的。第三是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迁都的 典故表示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改变立场,委婉地反驳了对方的责难,又 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
文本探究
1.第二段首句写“名实”之争有什么作用?

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1058年,王安石在《上

仁宗皇帝言事书》中,
指出王朝危机,提出改
革要求和方法,后受到
同僚的推许,其中就包
括司马光。宋神宗即位,
希冀扫除贫弱,启用王
安石进行改革。
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 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 者的强烈反对。
知背景
写作背景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王安石实施变法时,朝野出现了
自主思考
怎样的情形?
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 是什么?
请在文中找出对应语 句作答。
梳理内容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 天下——“怨谤”; 众——“汹汹然”。

自主思考
• 司马光认为这是王安石在变 法中“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造成的。
请在文中找出对应语 句作答。

梳理内容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 官、生事、征利、拒谏,以
读原文
致天下怨谤也。
•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请同学朗读出文中对 应的句子。
论辩技巧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司马光提出了5个方面的问题: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小组讨论
面对司马光的批评,王安石是如 何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答司马谏议书
“答”:答复、回复; “谏议”:谏议大夫; 题意: 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文言知 识梳理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 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 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 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6张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6张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④“书”,文体名。
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强聒(guō) 见恕(shù) 怨谤(bàng) 盘庚(gēng) 会晤(wù)
卤莽(lǔ mǎng) 拒谏(jiàn) 不恤(xù) 胥怨(xū)
原文朗诵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 故也。虽欲强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g)念蒙君实 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lǔ)莽,故今具道所以,冀(jì)君实或见恕也。
形容词→动词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得过且过
顾念、忧虑
附和世俗 向众人献媚讨好
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
指自己 思量、考虑
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
那么
宾语前置 形容声势浩 商王盘庚迁都 相怨,指百姓对
不仅
大或凶猛
上位者的怨恨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建言献策 变法图强
写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 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 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 (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 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 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 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 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 革运动。
结束
思考:作者在驳斥司马光的种种责难之前,为什么要强调 “名”和“实”呢?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30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30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
课文结构
一、交代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驳 “侵官”
受命于人主 议修于朝廷
二、驳斥谬论 解释原因
驳 “生事” 驳 “征利”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驳 “拒谏”
辟邪说 难壬人
三、指出保守派思想根源,表达自己坚持改革的决心反对派 反对新法
后期的诗歌被称为“王荆公体”, 尤以绝句最高,意境优美,富有诗情 画意,风格摧刚为柔,寓悲壮于闲淡 之中。
答司马谏议书
标题解读
“书” 是一种 文体, 就是书 信的意 思。
“答复、回复”
“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 司马光时任的官职
“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答司马谏议书
写作背景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
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
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
议书》回复。
答司马谏议书
课文正音
强聒(guō) 卤莽(lǔ mǎng) 见恕(shù)
拒谏(jiàn)
怨谤(bàng) 难壬人(nàn rén)
不恤(xù)
盘庚(gēng)
胥怨(xū)
度义而后动(dúo)
会晤(wù)
答司马谏议书
课文解读
1、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人
“习于苟且”
➢ 士大夫
“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
“欲变此”
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原因是什么?
➢ 天下 ➢众
“怨谤” “汹汹然”
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答司马谏议书》PPT免费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PPT免费课件

文章价值
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简洁而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 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作 者的修辞和逻辑推理是根据对具体的人、具体的场合,运 用了反驳、引导、对比、证明、启发、类推等方法,由近 及远、由远及近、层层逼进进行的,它是驳念性政论文的 典范之作。
2、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事:做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以授之于有司,不为 侵官(加粗的“为”译为“是”表判断) 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
特殊句式
2、状语后置句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2)受命于人主 (“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3、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
4、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

归纳总结
文章结构
写作特点
第一个特点,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 构严谨、没有枝蔓 第二个特点,论证方法多样。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 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第三个特点,是气势磅礴,寓刚于柔。全文所以有压倒论 敌的浩然正气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 气势。二,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 无可阻挡。第三,擅用反语
答王 司安
马 月团新碾瀹花
瓷,饮罢呼儿

课楚词。
谏 风定小轩无落
叶,青虫相对
议 吐秋丝

本课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及本文背景 2.梳理文章,掌握文言知识 3.了解文章深刻含义
目录
背景 介绍
文章 梳理
文言 知识
归纳 总结

背景介绍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怨前 诽知 之其 多如 ,此
思考: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
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 ②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 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 ③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 【咄咄逼人]
因而招致,古今异义
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
以为,认为
君主
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
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 不是,不算
施行
批驳
排斥
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
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预先
感受驳论艺术
分为五组,每个小组从课文中选择一个罪名,完成表 格,明确作者反驳的“名”与“实”内容。


侵官
生事
争利
拒谏
致怨
小组理解
名 实 之司 争马

王 安 石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天下 怨谤
受修授 举以 为 辟难 命之之 先兴 天 邪壬 于于于 王利 下 说人 人朝有 之除 理 主廷司 政弊 财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答司马谏议书》ppt课件
《资治通鉴》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 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 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 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 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 职。尚书省下六部:吏部(管文官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 现在的组织部)户部(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礼部(管典礼科 举、学校等)兵部(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刑狱. 想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 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真延续到清末。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 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理财:治理财物
辟:批驳
邪说:不正确的言论
难:排斥,形作动
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诽:非议
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 至于多之
怨诽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非议
固:本来
前:预先
译文:替国家理财政, 这不是与民争利;驳斥 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 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非 议,那本来预料到它会 这样的。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 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 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 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
——王安石《感事》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变法精神”
“变革天下之弊法” ——王安石《言事书》
为人刚正,意志坚强 “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推行变法运动的。
创作背景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 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 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译文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译文

《答司马谏议书》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熙宁二年(1069年)写给时任右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一封回信。

在这封信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对他推行新法的批评进行了反驳,并阐述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译文:我昨日接到您的指教,私下认为我们交往相好已久,但在议论国事时意见常常不合,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

虽然我想尽力解释,但恐怕最终不会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简单地回复了您,没有逐一为自己辩解。

考虑到您对我厚待,我认为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能够宽恕。

儒家学者争论的焦点在于名与实的关系,名实明确了,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

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侵犯了官吏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正,然后交给有关官员执行,这不算侵犯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以兴利除弊,这不算制造事端;为国家管理财政,不算争夺财利;驳斥错误言论,批驳巧言献媚的人,这不算拒绝接受意见。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31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31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 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 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普、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 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 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 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借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 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 9、《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直指当时北宋政坛士大夫们往往把淡漠 国事、附和流俗作为处事良方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____、____。”
• 10、《答司马谏议书》中,从“____,____”两句,也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 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 11、《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两句,开诚布公直接点明二人政 见不一及其原因所在。
• 以: ①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 • ②以授之于有司(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 • 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 • 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表原因,因为) • 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动词,认为)
• 为: ①不为侵官(判断动词,是) • ②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 • 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 • ④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 • ⑤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 • ⑥邯郸为郡(动词,变成)
• (乙)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①之盛。而安石乃 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 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 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 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 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明-张溥《宋史论》节选)【注】①二帝三王: 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 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 B.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 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 C.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 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 D.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 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必修下第八单元第二课时《答司马谏议书》优秀PPT课件

必修下第八单元第二课时《答司马谏议书》优秀PPT课件

司马光的“攻”与王安石的“驳”
“财利不以委三司 而自治之,更立制 置三司条例司。”
侵 官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 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 司,不为侵官。”
司马光的“攻”与王安石的“驳”
“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 之,上者下之,成者毁之, 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 之以夜,而不得息。”
生 事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 弊,不为生事。”
知识拓展——君子和而不同
王安石担任宰相时, 皇帝询问他对保守派司 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 加赞赏,称司马光为 “国之栋梁”,对其人 品,能力和文学造诣都 给予极高评价。
登相互评
帝言: 卿等皆君子也
司马光为相时,保守派 对下马的王安石极尽落井 下石之能事,而司马光恳 切地告诉皇帝,王安石嫉 恶如仇,忠心耿耿,胸怀 坦荡,有古君子之风,劝 谏陛下不可听信谗言。
习:习惯。 苟且:暂且,得过且过。 不恤:不忧虑,不顾念。 同俗自媚:符合世俗,献媚讨好。 量:计量,考虑。
何为:为什么,怎么会 汹汹然:形容声势浩大或凶猛。 盘庚之迁:商王盘庚迁都到殷。 胥怨:全都抱怨。胥:皆。 非特:不仅仅。
疏通文意:第三、四段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 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 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 非某之所敢知。
知识拓展——君子和而不同
为官清廉
“典地葬妻” 司马光的妻子去世后,清贫 的司马光无以为葬,拿不出给妻 子办丧事的钱,只好把仅有的三 顷薄田典当出去,置棺理丧,以 尽丈夫职责。
“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司马光的一生清贫,和他同朝 为官的王拱辰,家中富丽堂皇,好 似天宫一般,但是司马光的住宅非 常的破烂,而当时的洛阳城酷热难 耐,于是司马光就在家中的地下挖 了一个洞来避暑。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翻译及赏析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翻译及赏析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翻译及赏析原文: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翻译: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交流PPT
11
【赏析】
• 熙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 长达三千三百多字的信,他在信中除全面否定新法 外,还警告王安石,说他如固执己见,“一旦失势, 必有卖介甫以自售者矣”。作者在这封回信中,没有 和司马光在一些细节上纠缠,只是就几个关键问题 和对方辩论。他先拈出来信中指责他的几个要点, 然后对它们(“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逐一驳 斥。
学习交流PPT
4
原文及翻译
•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 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
•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 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 (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 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 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
学习交流PPT
14
常用词理解
• (1)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 “窃”,古汉语中的谦词“我”,与今义不同。 • (2) 重念蒙君遇厚 • “重”,读c h 6 n g,重复,根据上下文可解释为
“再三”。 • (3) 于反复不宜卤莽 • “反复”,文言文中指“书信往来”,与今义不同。
学习交流PPT
2
原文及翻译
• 虽欲强聒(guō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 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 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 虽然想要(向您)硬罗嗦几句,(但)终究一定 (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 (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为自 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 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 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学习交流PPT
12
【赏析】
• 再对守旧派长期来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同俗自 媚于众”的卑劣行径横扫一笔。既表现出作者对守旧 派的鄙视,也表明了他坚定不移、变法到底的决心。 作者理足气盛,行文亦矫健有力、劲悍廉厉;说的 坦率而布局谨严;言词明快简洁而少枝叶。
学习交流PPT
13
通假字
• (1) 不复一一自辨(“辩”通“辨”) • (2) 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 • (3) 故今具所以(“具”通“俱”) • (4)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以”通“已”)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及翻译
•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 我王安石说: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 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 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 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学习交流PPT
学习交流PPT
9
原文及翻译
• 无由会晤(w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非常想念和仰慕您。
学习交流PPT
10
【赏析】
•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新法限
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以及高利贷者的实际 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在朝廷也引起了 新党、旧党之争。作为守旧派的领袖司马光除多次 力谏神宗废除新法外,还一再写信给王安石,要他 放弃新法。
学习交流PPT
8
原文及翻译
•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 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 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 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 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 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 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学习交流PPT
6
原文及翻译
•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 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 (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 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 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 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 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 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学习交流PPT
7பைடு நூலகம்
原文及翻译
• 盘庚(gēng)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 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视而 不见可悔故也。
• 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 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 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 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 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学习交流PPT
3
原文及翻译
•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 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 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 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 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 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 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15
常用词理解
• (4)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 “量”,这里是动词,指“估计、估量”。 • (5) 以膏泽斯民 • “膏泽”在文言文中借指“恩惠”,这里用作动词,可
译为“施恩、造福”。
学习交流PPT
16
期待您的关注,下载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学习交流PPT
17
学习交流PPT
5
原文及翻译
•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rén)人,不 为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 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 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 (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 (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 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