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对陶渊明诗风的影响
浅论魏晋玄学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浅论魏晋玄学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每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其主流的哲学思想。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本身不创造生产力,但是主流哲学却是整个社会运作的基础,统治者正是在自己认可的哲学指导下制定政策、统治国家。
具体到每一个人,也或多或少有自己的人生哲学。
它不一定会像主流哲学那样被书面化、被宣扬,它往往存在于个人看待事物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之中。
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哲学,积极入世,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逃名避世,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视隐逸为人生最高境界。
但是,从时间的长短来看,特别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几乎一直处于统治地位,这与统治者的阶级利益以及儒家自身的改良有关。
然而,有一个时代却是例外,儒学衰微而道家崛起了,这就是同样动乱的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的战乱,让文人们感到儒学的无力,他们为自己所信仰的学说而困惑,人们需要一种更适合当下环境的思想来给人慰藉和力量。
人们想到了同样产生于战乱之中的道学。
在这样的时代,避世也许才能获取平静的内心,甚至才能保住生命。
但儒道两家有太多思想是相抵牾的,那些上层士大夫,既想标榜自己为老庄的弟子,却又舍不得真正摒弃名利物质,实现庄子的“任逍遥”,这就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这种矛盾,却又恰好成为了玄学产生的必要因素。
我们往往有个误区,认为玄学就是老庄哲学。
其实,这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玄学,一般指魏晋时期崇尚老庄的思潮,它源于先秦以老庄哲学为代表的原始道家,是老庄哲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变异。
陶渊明的自然美
一、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思想家,他的诗带有浓郁的哲理意味。
沈德潜说诗“贵有理趣”,陶诗便是最富于理趣的。
他的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而是从生活出发,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
所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
陶渊明思想的核心就是崇尚自然。
《归去来兮辞》说:“质性自然”,《形影神序》说:“神群自然以释之”,“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
陶渊明说:“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
”又说:“茫茫大块,悠悠高晏,是生万物,余得为人。
”人既秉受天地之灵气而生,就应避免世俗的牵扰。
隐居山林、躬耕田园最符合人的本性。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田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的末尾两句涉及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乃是当时的士大夫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陶渊明无意用诗歌作去学的图解,他只是从生活中体验到一点真理,想说又觉得不必说,不好说,于是采取了一种含蓄的手法。
王授说:“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在这首诗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可以说是象。
象是在意的,所以说‘此中有真意”。
但真意是什么呢?没有说。
既然已经得了真意,也就可以忘象志言,不必将它说出来了。
不过我们还是能够从待的形象中体会出陶渊明的真意: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宇宙万物亦莫不顺乎自然。
人当然也要顺应自然之理,生,受气手大块;死,托体干山阿。
这就是诗人在看到南山归乌的一瞬间忽然悟出的道理。
汉代杨王孙说:“吾欲裸葬,以反吾真。
”被认为违反了礼制,连他的儿子都不敢从命。
陶渊明却说:“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在返回自然的意义上,裸葬又有什么可以厚非的呢?“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为什么说陶渊明是魏晋风度
为什么说陶渊明是魏晋风度(玄学人格)的最高代表?陶渊明是魏晋人士的典型代表。
他身上流露出的,有儒学正统的积极进取,有道家学说的乐天知命,也有魏晋风骨的特立独行。
其命途多舛的短暂一生,可粗略分为三个阶段。
其一是入仕前的二十九年。
在此期间,他经历了家道衰微,年幼丧父的凄惨童年;经历了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穷困潦倒;也经历了云游四海,寻师问迹的求学生涯。
到此时,他基本确立了要“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人生理想。
其二为仕途中的十三年。
这十三年,是他踏入官宦,施展抱负的十三年,也是他身心疲惫,与世沉浮的十三年。
在这一阶段,他的人生志向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于出仕隐居的徘徊犹豫中,他慷慨的唱出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迷途知返。
可以说,他已开始了重新斟酌人生价值的真实归属。
其三即隐居后的二十二年。
至此,陶渊明的一生,完成了辉煌的涅盘。
他的几乎全部的智慧光芒,均在此时骤然迸发。
我们要庆幸这二十二年的陶渊明,也要庆幸陶渊明的这二十二年。
与其人生轨迹如出一辙,陶诗也可细分三类:饮酒诗,咏怀诗与田园诗。
以《饮酒》二十首为代表的饮酒诗中,诗人借“醉人”的格调,鞭辟入里的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狠残暴与上层社会的腐朽堕落。
在其鄙夷厌弃的诗句里,我们读出的是一个诗人的旷洁悠远与超然志趣。
以《杂诗》《读山海经》等诗组成的咏怀诗中,诗人借物抒情,喻理于景,曲笔婉意的表达了自己的伟岸的胸襟抱负和高洁的人生目标。
而在以《归园田居》为代表的田园诗中,我们则看到的是一个节操高尚,恬静淳朴的诗人形象。
其淡薄平和的语句下,暗匿着一个诗人真挚诚善的内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一个完美的世界,完美的近乎以虚乱实。
若不是因了那狼烟四起的杀戮声响,我们也险些信以为真。
透过陶诗的字里行间,我们隐约能够略窥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河宴海清,歌舞升平。
人与人之间没有欺压伤害,国和国之间也没有冲突纷争。
其可以是黄老思想“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鸿蒙初辟,也可以是太平天国“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满”的大同世界。
魏晋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
魏晋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
刘宽文
【期刊名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23)004
【摘要】陶渊明的思想归属,历来众说纷纭,但纵观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诗人的思想及人生变化,则不难看出诗人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了魏晋玄学的影响,甚至诗人的创作风格及题材上,都打上了玄学的烙印.
【总页数】3页(P71-73)
【作者】刘宽文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咸阳,7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陶渊明对"魏晋玄学"的别样演绎——田园与玄学渗透融合的真境再现 [J], 耿金朵
2.论陶渊明对魏晋玄学的改造与发挥 [J], 韩国良
3.从田园诗看魏晋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 [J], 卢晓河
4.魏晋玄学对陶渊明归隐的影响 [J], 马智忠;陈才
5.魏晋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 [J], 刘宽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魏晋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
魏晋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作者:刘宽文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2期提要:陶渊明的思想归属,历来众说纷纭,但纵规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诗人的思想及人生变化,则不难看出诗人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了魏晋玄学的影响,甚至诗人的创作风格及题材上,都打上了玄学的烙印。
关键词:魏晋玄学陶渊明影响不仅是东晋,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其思想较为复杂,其归属问题,历来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笔者不揣冒昧,就魏晋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发一管之见。
一历来论者多认为陶渊明的思想主要以儒、道为主,儒家使他早年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体现。
之后,诗人的生活实践使其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的结果使道家思想终于成了诗人思想的主导,他的道家思想,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了他极大的消极影响,而此时诗人所受道家思想影响,有一个明显的倾向,那就是儒家思想道家化,像诗人韵《饮酒》之二十中那样,把道家的“复真”、“远淳”的使命加到了孔子身上。
这已经是经过魏晋玄学浸染之后的道家思想了。
一定的思想产生于一定的时代,陶渊明的思想产生于他那特定的时代风潮之中。
当时,魏晋玄谈之风盛行,玄学家以及玄学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把儒道两家调和起来,其手法就是将儒家思想道家化。
这种情况,在玄学的创始人王弼、何晏身上就表现得相当明显,而到了西晋,郭象进一步用儒家思想道家化的手法,更巧妙地把儒家和道家统一起来,他在《庄子·大宗师》注中说:“圣人常游外以弘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当淡然自若。
”所谓“游外”,就是超越现实之外;“游内”,就是在现实礼法之中。
在郭象那里,“游外”与“游内”是一致的,而且只有极好的“游外”者,才能是最好的“游内”者,而“圣人常游外以弘内”,所以他既能超越现实,又能光大人事,“终日挥形神气无变,俯仰万物而淡然自若”。
浅谈陶渊明诗歌中隐逸情怀
浅谈陶渊明诗歌中隐逸情怀作者:严志波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4期摘要:陶渊明并不是天生的“隐逸”诗人。
他曾经积极入仕,归隐后甘于躬耕田园。
入仕的情怀下包涵着儒家积极入世的的思想,同时也受到当时玄学思想的影响。
他的诗歌融入了自己的情怀,寓情于景,寓情于物,隐逸情怀的产生与他的人生轨迹、性格心理紧密联系在一起。
陶渊明隐逸情怀可以说是由“闲居”到“隐居”的渐变。
只是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由从政转向属文。
解读陶渊明的诗歌可以窥探他人生轨迹以及他归隐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隐逸;情怀作者简介:严志波(1992.2-),男,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02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曾作《五柳先生传》以释自己生平,卒后亲友私谥为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
陶渊明被称为“中国隐逸诗人之宗”[1]萧統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精神价值的人。
从古至今,各派研究者多认为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以期回到真诚善良的古代社会。
而今研究者们通常认为陶一生淡泊名利,别无所求,最后走上躬耕归隐之路,依此说法来詮释其隐逸形象。
综合考查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性格本质以及诗歌中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陶渊明从“闲居”到“隐逸”,由官场回到田园,是身退而心未隐,只是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由从政转向属文。
1.处事艰难迫使陶渊明退隐陶渊明的隐逸究竟是暂时性的躲避还是本身心理的归宿,值得深思。
处世之艰难迫使陶渊明退隐,“隐逸”一词似乎包含了很多道家情怀,其实不然。
陶之隐逸是自身性格和生命历程使然。
“表面看来潇洒风流,骨子里却潜藏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忧。
”[2]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这样评价陶渊明。
“看一下陶渊明的为官历程,不难发现他是热衷仕途的,一心想实现自己的人生宏图,大济于苍生。
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
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1. 玄学的概念说到玄学,大家可能会想:“这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其实,玄学就是一种哲学思潮,强调的是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结合,讲究宇宙、人生的本质,还有那种难以捉摸的“玄”妙感觉。
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人们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哎,不就是求个心灵的寄托嘛!这种背景下,玄学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文人的心田,给他们带来了思考的空间和创作的灵感。
2. 玄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2.1 文人心态的变化在这个时期,文人们开始追求一种超然的境界。
他们不再单纯追求功名利禄,而是渴望那种与自然、宇宙合为一体的感觉。
这种心态上的变化,让他们的作品更富有哲理和深度,比如阮籍、嵇康这些人,写的东西简直是让人读了想“哦,原来人生可以这样看!”这种对自由、自然的向往,直接反映在他们的诗词中,许多作品都充满了那种“云淡风轻”的气息。
2.2 作品主题的丰富再说作品的主题,玄学的影响让文人们开始探索生命的意义,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种哲学性的思考,在文学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魏晋的山水诗就特别流行,诗人们常常把自己比作大山、流水,仿佛在和自然对话。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感悟,让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的深度,读起来就像在看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真是让人心驰神往。
3. 玄学与个人情感的交融3.1 诗词中的哲思在魏晋南北朝的诗词中,我们常常能看到那种夹杂着个人情感的哲思。
就拿陶渊明来说,他的“桃花源记”不就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吗?他希望能找到一个没有纷争、充满和谐的地方,这种思维方式和玄学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文人在表达个人情感时,往往会加入一些哲学的思考,让整首诗词变得更有层次感,仿佛在和读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3.2 人生的苦涩与甜美当然,这个时期的文人也不是总是阳光灿烂,生活的苦涩也是一部分。
有时候,他们在诗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无奈,像是对命运的感慨。
其实,正是这种苦与甜的交融,让他们的作品更真实、更有感染力。
20-陶渊明诗歌中的老庄哲学研究
陶渊明诗歌中的老庄哲学研究(1)摘要:陶渊明所生活的魏晋时期掀起一股崇尚老庄道家玄学的哲学思潮,这种思想要求人们追求一种真正的和平与自由,其精神实质是要求个人的静谧和纯净。
这种思想给陶渊明的创作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反观陶渊明本人,正是在这种精神状态的指引之下,挂印而去回到没有纷争和欲望的原始自然状态,换句话说就是追求真正的自然人性情。
本文通过研究陶渊明诗词的艺术风格,进而探究陶渊明诗词与玄学思想之间的关系,深入探究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创作态度与诗歌特点所受到老庄玄学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诗词;玄学;研究一、引言1.研究综述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阳修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很崇高的地位。
陶渊明的诗歌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这样评价,三代以下,诗歌者唯有屈子、渊明,子美、子詹四人,对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高度评价。
孙文起《东晋儒学新变与陶渊明思想》(《九江学院学报》第二期)指出汉末至东晋,荆、江地区的儒学传统是“兼容博宗”、“慕通义理”,传统观念中“仕”与“隐”的对立一度趋于淡化。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陶渊明的思想也由先秦“原儒”的“复古”发轫,沿着“黄唐”之情一路衍生开来,在对“真淳”之世的追忆中寻找着“任真”与“守志”的平衡。
张学君《向死而生: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宁夏大学学报》第一期)指出对死亡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丰富了陶渊明诗歌的内涵,增加了它的情感分量,让我们知道他的平淡下面还涌动着一种焦虑。
诗人虽然是避世的,但却不是厌世的,他的所有举动都不过因为对现世人生的热爱和留恋。
对着死亡的冰冷感受生命的热情,这就形成了他那执著而温厚的悲悯情怀。
陶渊明追求的就是真、适意的存在,本身就符合美的本质。
他的美学思想长久以来也颇受关注。
魏耕原《外淡而内奇:陶诗的审美追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四期)指出陶诗平淡的外表,或者说特意淡化的外在却包裹着让人惊奇的内在。
魏晋玄学对陶渊明的影响
不仅是东晋 , 同时 也 是 整 个 魏 晋 南 北
日挥 形 神 气 无 变 , 仰 万 物 而 淡 然 自若 ” 俯 。 这 样 的 “ 人 ” 不 正是 道 家 心 目中 的 “ 圣 , 神 人 ” ? 以郭 象 在 《 子 ・ 遥 游 》 中干 吗 所 庄 逍 注 脆 就 说 :夫 神 人 , “ 即今 所 谓 圣 人 也。 把 圣 ” 人 和 神 人 等 同起 来 , 里 儒 家 的 圣 人 彻 底 这 道 家 化 了 。 以后 , 学 的发 展 , 都 是 顺 这 玄 也 着 儒 家思 想 道 家 化 的 这条 路 子 前 行 的 。 而 陶 渊 明 的这 种把 儒 家 思 想 道 家 化 的 做 法 , 正 好 说 明 诗 人 受 到 当 时 魏 晋 玄 学 的深 刻
十 中那 样 , 道 家 的 “ 真 ” “ 淳 ” 把 复 、远 的使 命 加 到 了孑 子 身 上 。 已经 是 经 过 魏晋 玄 L 这 学 浸染 之后 的道 家 思想 了 。
一
夜 无 被 眠 ” 《 诗 楚 调 示 庞 主 簿 邓 治 (怨 中》 ,倾 壶 绝 余 沥 ,窥 灶 不见 烟 ” 《 贫 )“ (咏
士》 。除 非 心 念 坚定 , 会隐埋 于 蚕桑 而不 出仕 。其 核 心 就 源 自
于 诗 人 对 自然 的 崇 尚 , 向往 的是 一种 和 他 平安 宁 、 自耕 自食 、 竞 无 逐 无 虚 伪 的 自 无 然 大 同 的 社 会 。 而这 种 崇 尚一 部 分 因 素 , 即 来 自魏 晋 以来 谈 玄 多 隐士 。 人 常 把儒 诗
X n E , N
魏 晋 玄 对 陶稠 叼的 韶 响
口 刘 宽 文
浅析陶渊明委运任化、任真自然的生命观
浅析陶渊明委运任化、任真自然的生命观作者:吴晟熠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8期摘要:本文将以陶渊明的诗歌《连雨独饮》为例,分析陶渊明委运任化、任真自然的生命哲学的具体内涵及形成原因。
这一生命观对于我们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陶渊明;委运任化;任真自然;生命观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一位伟大诗人,他处在魏晋生命思潮背景中,又接连遭受各种生命矛盾,这使得他对个体生命的自觉认识不断深化,并最终形成了其独有的委运任化、任真自然的生命观。
在当下这个生命紧张感不断加剧的时代,探析陶渊明生命观对于我们重新思考和认识生命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委运任化、任真自然的含义“运”是天运,指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
“化”是大化,指自然物质的变化。
在陶渊明看来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化”之中,都必须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
陶渊明将生命安置在天地大化、广袤宇宙这样宏大背景中,认为生命属于万物运化的一部分。
委运任化即顺应自然,听凭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寒暑、荣枯、生死都是自然运化的结果。
《庄子·齐物论》郭象注:“任自然而忘是非者,其体中独任天真而已。
”“任真”即听其自然、率真任情。
那么何为“自然”?“自然”这个词源自道家哲学,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道大体上有两层意思:一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即宇宙本体;一指支配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
道法自然”即道以“自然”为法则,那么这个“自然”就获得了本体意义,“自然”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本然状态。
魏晋玄学继承老庄哲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反对人为矫饰,用自然否定名教。
陶渊明受魏晋玄风影响,反对虚矫名教,主张委顺自然,投身于宇宙万物的迁流变化之中。
二、《连雨独饮》中陶渊明委运任化、任真自然生命观的具体表现(一)乘化归尽,坦然处之的态度在《连雨独饮》中,陶渊明明确提出了自己对于死亡的认识:“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细谈东晋玄言诗对东晋诗人诗歌的影响——以陶渊明为例
细谈东晋⽞⾔诗对东晋诗⼈诗歌的影响——以陶渊明为例后⼈对于陶渊明及其诗歌作品多有赞誉,却对出于同⼀时代的⽂坛主流⽞⾔诗多持批评态度。
从历史唯物论的⾓度看,陶渊明不可能脱离其时代,他或多或少会受到那个时期⽞学思潮的影响。
从其⽣平思想来说,⼀⽅⾯陶渊明受魏晋风度的影响,这在其⼀⽣的⾏迹中有所体现;另⼀⽅⾯陶渊明的思想受⽞学的影响,表现在他的“桃花源”社会理想和“委任运化”地看待⽣死问题上。
从陶诗与⽞⾔诗的关系来说,陶渊明受⽞学思想的影响在其诗歌中要表现为:其⼀,陶诗中有表现⽞理和⽞学⼈⽣观的内容;其⼆,陶诗平淡⾃然的风格与⽞⾔诗阐述、体现⽞理所要求的清虚恬淡和简约风尚有着相似性;其三,陶诗与⽞⾔诗所使⽤的词汇同是承袭⽼庄⽞学⽤语发展⽽来。
因此,陶诗与⽞⾔诗的关系并不是割裂的,⽽是从⽞⾔诗中化出的。
后⼈对于陶渊明和⽞⾔诗的评价呈现出如此不同的⽴场,仿佛陶渊明⾝处东晋那个时代,是遗世独⽴的。
然⽽,陶渊明真是超出了时代⽽没有受到⽞⾔诗的影响吗?本⽂拟从陶渊明的⽣平思想与诗歌作品两⽅⾯来探析陶渊明诗歌与东晋⽞⾔诗之间的关系。
⼀、陶渊明⽣平思想与魏晋⽞学⽞⾔诗的出现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是随着魏晋⽞学的发展⽽发展的。
⽞⾔诗是魏晋⼠⼈体⽞悟道的⼀种⽅式,魏晋⼈所体悟的正是有所发展的⽼庄⽞学思想。
处在⽞学盛⾏时代的陶渊明与魏晋⽞学的关系,可从其家世⽣平和⽞学思想两⽅⾯进⾏分析。
(⼀)陶渊明的家世⽣平关于陶渊明的祖辈和⽗辈,《宋书·陶潜传》和《晋书·隐逸传》都记载其曾祖是晋⼤司马陶侃,《晋书》还记载陶潜祖⽗陶茂为武昌太守。
除此之外,陶渊明在他的《命⼦》诗中对其祖其⽗作了⼏句颂词,内容较为空泛,⽽其他⽂字中却更少提及,难以看出他们对陶渊明的影响。
⽽相⽐来说,他的外祖⽗孟嘉与陶渊明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陶渊明专门为孟嘉作《晋故征西⼤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可见,陶渊明对其外祖⽗是很熟悉的,也不免会受其影响。
从玄学角度看陶渊明的诗歌
之 德 , :人 皆有 七 窍 。 听食 息 , 独无 有 , 日 ‘ 以视 此 尝试 凿之 ’ 日凿一 。 窍 , 日而混 沌死 。 ” 庄子 ・ 王 》 一段 《 子》 七 ( 《 应帝 ) 这 庄 也说 的 是这 个
讲 , 在 朴 素简 淡 的 日常 描 写 中 , 处 不 有淡 淡 的玄 言味 道 , 味 但 无 滋 淡 而 隽永 。 它的特 点 就在 于 意境 整体 浑融 , 露痕 迹 , 不 而能 达 到人 与 自然 合一 , 我合一 , 物 心手 相应 的境 界 。
例 如《 卯 岁始春 怀 古 田舍 二首 》 癸 其二 。“ 平畴 交远 风 , 良苗 亦 怀新 。 虽未 良岁功 , 即事 多所欣 。 寸 田新 苗 的描绘 是如 此精 准 , ” 稻 仿 佛稻 田的禾 苗 也充 溢着 欢快 欢欣 的情绪 ,交”“ ” 得 那么 准 “ 、怀 用 确 . 风 是慢 慢地 吹 拂 过平 平 的 田地 , 些欢 欣 舒 展 的禾 苗 。 融 远 那 交 着 作者 自身 的情绪 ,远 风 和和 麦 田 。禾苗 都 是作 者 自己 的外化 表 现 , 的 感觉 和 思想 , 融 到 自然 天 地 之 间 , 正达 到 了 物 我合 一 人 充 真 的境 地 。 再 如《 山海经 十 三首 》 一 :孟夏 草木 长 , 屋树 扶 疏 。众 读 其 “ 绕 鸟欣有 托 , 亦爱吾 庐。既耕 亦以种 , 吾 时还读 我 书。穷巷 隔深辙 , 颇 回故人 车 。 然酌春 酒 。 我 园 中蔬。 雨从 东来 . 风与之 俱 。 欢 摘 微 好 泛 览周 王傅 。 流观 山海 图。 俯仰 终 宇宙 , 乐复何 如 。” 不 日 孟 夏 扶疏 生 长 的 草 木 。 偏僻 的巷 子 里 罕无 人 迹 . 自在 茅 屋 独
玄学与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诗歌风格探源
第22卷第3期李开明玄学与陶渊明的田园诗9l玄学与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诗歌风格探源李开明(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岳阳4140010)摘要:陶渊明,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田园诗影响深远。
为世人耳熟能详的诗句“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不仅表现了诗人平静悠闲、自由自在的目标追求和生活情趣,同时也道出了诗人返朴守真、任性自然的哲理。
陶渊明在平淡中饱含着炽热思想感情和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歌风格,应该说和老、庄哲学是一脉相承的。
陶渊明的田园诗深深烙下了东汉“玄学”的印记,形成了朴素自然的特点,创造出一种“静穆”的美学境界。
关键词:玄学;陶渊明;田园诗;诗歌风格中图分类号:1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8x(2007)03—009l—03玄学,是一种超世的哲学,它强调人不仅在社会中存在,而且每一个人都必须直接面对宇宙而存在.一个人就是一个独立的精神主体。
人的根本意义,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得失成败,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世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
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
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现。
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
从自然中获得体悟以达到“神超形越”。
这便是玄学家极力追求的精神境界。
一、玄学思想在魏晋时期的发展魏晋时期.学者们用老、庄思想揉合儒家经义代替衰微的两汉经学。
包括谶纬之学。
东汉灭亡后,东汉末年已经形成的士族中的“名士”.为适应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把儒家的《易经》,道家的《老子》、《庄子》结合起来,统称“三玄”,作为这种思想学说的根据,而称为“玄学”。
当时的玄学家大都是所谓的名士。
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淡”相标榜,形成一时之风,在清淡之中,尽管也有人(如嵇康等)主张毁弃礼法,但多数仍是维护儒家伦理观念的。
玄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魏正始间,何晏作《道德论》、《论语集解》,王弼作《周易注》、《老子注》,提倡“贵无”,认为“有”(物质)生于“无”(精神)。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成因及影响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成因及影响摘要:陶渊明将田园生活题材成功地引入诗歌创作当中,成为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陶渊明田园诗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其个人经历、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其田园诗开辟了一种新的审美艺术表达方式,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依靠深厚的艺术底蕴和非凡的文学功力,将田园生活题材成功地引入诗歌创作当中,成为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后半生一直隐居在浔阳,田园为伴,亦耕亦读,怡情养志。
对于陶渊明来说,乡土田园并非暂时的居所,而是真实而可靠的生存空间,是精神和肉体永久的归宿。
陶渊明将自己的耕种和文学创作看作田园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田园诗所反映的不仅是田园生活,更有内心情怀的升华。
与此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是对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和对命运的感叹。
田园被陶渊明用文学手段纯化了、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这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表达手段,为后来的中国落魄文人所纷纷效仿。
一、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成因(一)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个人志向。
陶渊明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为其田园诗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其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而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也是东晋名士。
陶渊明年幼时,其家庭开始衰落,特别是在父亲去世后,陶渊明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家里生活。
家乡故园的风光和外祖父孟嘉的名士风度影响着少年时期的陶渊明,这对他将来的思想形成和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成年后的陶渊明曾做了几年的小官,但终因不得志而弃官归隐,仕宦归来的陶渊明“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晋书?隐逸传》)。
陶渊明的后半生更是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乡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粗茶淡饭的贫士生活。
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田园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玄学自然观对陶渊明审美追求的影响
玄学“自然观"对陶渊明审美追求的影响李耘<摩坊裁范擘熬)摘要:玄学“任自然”的审美情趣对髓溯明深有影响。
受玄学崇尚砖素耱淡煞之芙酌澎响.晦诗黑现出鸯煞警浚砖风格特征:玄学刻意追求的不露任何人为雕琢痕迹的“和于自然”的创作境界,划在陶诗中得到完美的展示。
关键翊:璃潮镄;任鑫然;蔑格;境器魏酱南北朝燕文学审美观念转变的关键.从此时起。
中国人的荚感认识表蠛出一种赣的美的方囱。
在这一转变过程孛。
魏辑玄擎崇巍巍然懿事美潼求无疑怒辎了匿太瓣攘动作用。
作为玄学思想践行者的陶渊明.他的诗歌创作受玄学“任自然”的审美追求的影响也就成为必然。
一、“壹然茭鬟。
琴僮其人”——玄拳“燕囊然”翦枣美遥求檄魏晋玄学家们看来。
“邋”存在于万物之中.它不是超越物象酶神秘实体,更不是君冁、宰割万物豹人格威灵,两是与万貉交融一体静耩摊实体,它自然孺然缝生成,覆蘸万物,它以自然无为为最高法则.所以玄学家们的美学思想以自然清真为审美风范,酃弃人工雕饰。
矫制物性。
疆贻玄学兹代表壬弼毽萼鑫然,缝歆为:垂然之遂就像一棵树~样,越往点长。
就离_歼树根越远.越长得步也就离根越近。
一件东西,越雕琢造就越失去原来黼貌。
王弼认为,这样的东鞭是不值得赞赏的。
所以,为了褥劐*道”的真谛,入织宓须获入为巧裁串攒脱赉来,遨柃爨真。
掰泼壬弼崇濒“大美配夭华丽不作”。
认为真溅的“大美”就是绚烂之檄归予平淡,追求无为矜豢之美。
掰诱:“大美”,摇平淡、纛秀、童然、囊羚之美。
艺术上崇尚自然。
实际提出了一个新的臌大的艺术课题,这羲是皴舞处瑾鑫然觏入势静劳詹。
毕竟,强{莓艺拳,郝嚣一个艺零加工的过程。
越是感人的美的艺术.越有一个艰苦的艺术加工的过程。
但在玄学肴来,这一艺术加工的具体过程并不繁簧。
任自然才是最重要的。
所谓“饪巍然”,当然不楚说没有这个艺本热量过程.瑟是使这个过程麓光痰透。
瓣丽这是一种超越,既包宙这一过程,又淡化这一过程,淡化列没有痕迹,如同没有艺术加工。
对陶渊明“以文为诗”的再认识
对陶渊明“以文为诗”的再认识一、陶渊明“以文为诗”的自觉性所谓“以文为诗”乃是指以散文笔法,包括字法、句法、章法入诗。
这一说法最早是由赵宋文人在总结自唐代杜甫特别是韩愈之后,由于古文运动的影响,诗坛上出现的一股强劲的诗歌文本散文化的倾向时提出的。
如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
”①尽管赵宋文人并没有给“以文为诗”下一个严格的定义,但由于我国诗、文相对,诗、文并列格局及其观念的长期持存,我们可以推知:所谓“以文为诗”乃与“以诗为诗”相对而言,它是对长期的诗歌创作传统的反动,是与正统的诗歌创作倾向相违背的。
陶渊明是否“以文为诗”,我国古人并无提及,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钱钟书先生:“唐以前惟陶渊明通文于诗,稍引厥绪。
”②其后台湾学者邓中龙、内地学者高建新等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邓氏云:“把诗散文化这一点,是陶诗的基本精神。
”③高氏云:“‘以文为诗’并非始于韩愈,而是始于早韩愈400年的陶渊明。
”④但是正如上言,“以文为诗”是与“以诗为诗”相对而言的,它是与正统的诗歌创作倾向相反动的,要证明陶渊明“以文为诗”,就必须首先证明他与当时的诗歌创作主流倾向相左,否则只列举一些陶诗以虚词、虚字或散文句式入诗的文例是很难说明问题的。
因为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诗用虚字,刘彦和《文心雕龙》第三十四《章句》篇结语已略论之。
盖周秦之诗骚,汉魏以来之杂体歌行,如杨恽《拊缶歌》、魏武帝诸乐府、蔡文姬《悲愤诗》……皆往往使语助以添迤逦之概。
”⑤“而如果继续往前推,则又可发现屈原的《九章》原来早就是‘以文为诗’。
”⑥所以,要想得出陶渊明“以文为诗”的结论,就必须首先把陶渊明的诗作与当时其他人加以对比,看看他的以虚词、虚字或散文句式入诗,是否真的有反潮流的性质。
只有这样,才能说明陶渊明是否真的“以文为诗”。
而这一环节却恰恰正是以上论者所共同缺乏的。
陶渊明所处的晋宋时代的主流诗风就是追求骈偶和形似,虽然中国诗歌从《诗经》经楚辞到汉诗几经变化,但在骈偶和形似的追求上其实并无什么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玄学对陶渊明诗风的影响摘要: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主要是由所谓的“三玄”,即:《老子》,《庄子》,《周易》引发的时尚议论。
这是两汉之后,思想界一次大变革,在哲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它对于这一阶级的文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这一时期的诗歌,所受的影响更为显著。
甚至延续到唐诗。
探讨玄学对诗歌的影响,一直是文学史家所关注的文学现象。
然而长期以来,许多论著虽然就具体作家,作品涉及到玄言诗等问题,但很少集中阐述玄学的内涵,核心,表现方式,语言特征究竟如何影响诗歌和诗歌理论。
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希望引起这一领域学界的注意。
长期更进一步开掘玄学对中国古代诗歌正负两方面的积极或者消极作用。
对于深入研究这一历史阶段的文学史是有学术价值的。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玄学;诗学。
一、玄学与诗学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
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综合儒道立论,把《周易》、《老子》、《庄子》称作“三玄”。
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一章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①。
玄就是总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
玄学家们用他们改造过了的老、庄思想来注解儒家的《论语》、《周易》,对已经失去维系人心作用的两汉经学作了改造,建立起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
儒家的“礼法”、“名教”、“天道”、“人道”等思想,虽然也是玄学所讨论的内容,但玄学家主旨却是道家的,即强调崇高的是“无”、“自然”和“无为”。
这从魏晋玄学的几个重要论题就可以看出,即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辩,形神之辩,明理之辩。
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影响的是崇尚自然的一派,言不尽意的一派和得意忘言的一派。
玄学在魏晋时期已经取代两汉经学思潮成为思想主流。
其影响从思想蔓延至文学,哲学,史学等各个领域。
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变迁,学术思潮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的审美追求,带来了诗歌的变化。
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宫体诗,以及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更加丰富多采,七古也有明显进步,还出现了作为律诗开端的“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
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
我们这里主要就玄学对魏晋诗学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思考。
魏晋玄学作为一种思辨性的哲学是不宜直接转化为文学的,一个直接转化的例子就是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的玄言诗。
严格的说玄言诗不属于真正意义的诗。
它只是在诗的躯壳中放入玄理而已,没有诗之所以成为诗的重要东西。
可是相比其它类型的诗,玄言诗毕竟沉淀了至少一种可贵的东西,那就是理趣。
有的玄言诗不只是抽象的说理,而是借助山水风景形成象喻,或者借助参悟山水风景印证老庄的道理,这样就有了理趣。
从而形成了玄言构成的以理趣为点睛之笔的诗歌形式。
而这种诗歌形式字形成起便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魅力来影响后世。
于是玄言诗的外在形态逐渐淡化,而其内在的以玄理,理趣为思想的哲学思想融入了更多诗人的创作中,最后被宋代诗人发挥到极致。
二、玄理初现成玄言之体李善说:虚玄留正始之音,气质驰建安之体。
便是说始自正始的玄风对诗歌的最初的影响。
诗歌已经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其代表人物是阮籍,嵇康。
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所谓:“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②。
这主要是由于其所处时代和身世决定的。
他同情曹魏,不满司马氏,但身仕乱朝,常恐遭祸,故处事极为谨慎作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
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讽刺世俗,或借写美人香草寓写怀抱。
从而形成了“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的特点。
如他的代表作抒情组诗《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这首诗全然不同于建安诗风的风骨外显,而是形成了一种半吞半吐,隐晦曲折的新的诗风。
以象征,比喻,曲折传述思绪。
但是没有阐发抽象的玄理。
而到了两晋情况发生了变化。
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一种过渡的状态。
西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着,以王羲之,孙绰,许洵为代表的玄言诗人,并且被当时诗坛视为正宗。
玄言诗在东晋兴盛的原因:一方面是魏晋玄学以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
王羲之等人的兰亭诗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正是在这一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这样本是酝酿于一次山水游赏的雅集,证明玄理和山水的融合已是必然趋势。
文人雅集,诗酒唱和构成了兰亭诗,或抒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山水审美的情趣;或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
写游赏的乐趣,包括山水之美,游景之乐,临流赋诗之雅兴。
其中心内容是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的愉悦。
正如王羲之所诵: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
虽无啸与歌,咏言有餘馨。
另一些则是在山水的陶冶中忘记忧愁,此类诗大致相当于王羲之《兰亭集序》前半部分的意思。
在山水游览中体任玄理的作品,如王羲之的: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廖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这是从山水游赏中体认到的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
这样的诗句已初存玄理了。
而谢安:“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则是抒发万物浑一,不辨彭殇的玄理。
此外孙绰,许洵等人玄言诗的重要特点就是玄释合流。
也就是将玄学与佛学结合,将有些用佛学解释道家学说的言论引入。
这也常被一些人乐于接受。
东晋文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安定富足的生活环境中,开始追求心隐,无论在朝还是在野,只求适意而已,以优雅从容的风度,过着风流潇洒的生活。
而这一生活的主题,便是诠释,清谈和诗酒风流。
但玄释合流主要体现在思想和生活方式上,现存的玄言诗中,没有多少佛学的痕迹,即使在名僧支遁的诗中,也是以抒发老庄玄理为主。
玄言诗中也有形象性较强的作品,大都是借山水以抒情,我们这里试以孙绰的《秋日诗》为例:萧瑟仲秋月,飂戾风云高。
山居感事变,远客兴长谣。
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霄。
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
抚菌悲先落,攀松羡后凋。
垂纶在林野,交情远市朝。
澹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
此诗写于仲秋十分万木萧条的景物和作者的感慨。
抚菌句用《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语义,写悲秋之感,寓人生短促之意。
“攀松”句用《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语义,写自己的节操志向。
末二句用《庄子·秋水》的典故,说自己这使逍遥林野的生活,跟庄子的濠上之游已没有什么区别了。
虽然我们这里看到的兰亭诗或玄言诗无论是写山水还是写玄理,艺术水平都不高,但是标志着诗人已经留意山水审美,并从中体悟玄理。
这种尝试预示着山水诗即将兴起。
其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如田园诗人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诗,以及后世白居易的说理诗,宋明理学家之诗,都或多或少的受其熏染。
三、玄理对陶渊明的影响东晋简历后数十年间,诗坛几乎都是被玄言诗占据着的。
但是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会使诗歌偏离艺术,从而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
陶渊明的出现才是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
陶诗沿袭着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陶渊明无疑是先驱一样的人物,他成功的将自然提升到了一种美的境地;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哲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的作品。
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田园述躬耕,咏怀发咏史之怀,行役叹其苦,赠答抒与友人的笃厚之情。
其中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诗歌史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形式。
他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的写出躬耕之甘苦。
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守拙与适俗,田园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欣悦。
这种对自然的崇尚以及对于日常生活的哲理的阐述都是通过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所叙述的。
而这些平常事物在陶渊明笔下也散发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的理趣。
这当然也表现了他的生活和创作哲理——崇尚自然。
“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和《孟子》,是老庄哲学所特有的范畴。
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所变化,无需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
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含真。
正如陶渊明所希望的那样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正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收不了绳墨的束缚。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经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化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的,其中包含着最可贵的生活的情趣。
陶诗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中所描写的对象,如实说来,并没有什么奇特实处。
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
陶诗中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
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体认,是探求其奥秘和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杂诗》其一“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杂诗》其一:“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归园田居》其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等。
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于启示性。
陶渊明五言诗中引庄子10处。
而引用最多的是《论语》。
其特点是学习“玄言”中的有些言简意赅,包含深刻哲理的语句。
如:“大器晚成”“物壮则老”。
老子的思想如:”小国寡民”就反应在《桃花源诗并记》这样他对于理想生活蓝图的描述之中。
老子治身哲学,强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陶渊明的影响也很明显。
陶渊明自身认识时,时时闪烁着乐于解剖自己,反省意识强的智慧光芒也往往来自《老子》。
很多学者在探求陶渊明诗歌的渊源时,认为其正如锺嵘所说:“其源于应璩,又协左思之风力。
”③是来源于应璩。
但是与其这样说不如说是源于汉,魏,晋诸贤,源于《古诗》,又绍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力。
不仅如此,从理念上讲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我们看到玄学的理趣在诗歌中已经达到了成熟,彻底的融入到了诗歌之中,并使诗歌在抒情,叙述,与哲理的阐述上相互融合臻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