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梦回繁华》学案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回繁华》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 理清文章脉络结构,整体感知文意。2.概括《清明上河图》的成画原因及其特点。3.学习写作特色,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意思。

坊.()

汴.梁()

徽.宗()

生卒.()

题跋.()

城郊.()

春寒料峭.()

长途跋涉

..()

漕.运()

舳舻

..相接()

沉檀.()

摩肩接踵.()

络绎

..不绝()

兼工带写:

遒劲

..()

2.成语辨析。

络绎不绝:

滔滔不绝:

摩肩接踵:

摩拳擦掌:

3.阅读课文,概况每段的主要内容。

【课堂探究】

(一)阅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具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为什么一上来要交代北宋时期的社会特点?

3.作者重点介绍了张择端的哪个方面?有何作用?

4.除了北宋的社会生活原因和作者原因,文章交代了《清明上河图》出现的历史缘由是什么?

(二)阅读课文三、四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绘画内容的?请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加以说明,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清明上河图》的内容虽然庞杂,作者却用相对简略的文字将画面完整地呈现在了

读者面前。作者运用了什么语言技巧来实现这一点的?找出第四段中所涉及的成语和四字短语。

(三)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在第五自然段中,作者对《清明上河图》有怎样的评价和定位?请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

【拓展练习】

1.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一处并对其好处进行阐释和说明。

2.句子“据后代文人考订

.......,《清明上河图》可能

..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中加点的部分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⒈坊.(fāng):城市居民聚居地的名称。

汴.梁(biàn):又称“汴京”,北宋都城,今河南开封。

徽.宗(huī):北宋皇帝赵佶(jí)。

生卒.(zú):出生和死亡时间。

题跋.(bá):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总称题跋。

城郊.(jiāo):指城市的郊区或者指靠近城市的区域。

春寒料峭.(qiào):形容初春的寒冷。

长途跋涉

..(bá shè):指路途遥远的翻山渡水。

漕.运(cáo):在古代利用水道调运粮食。

舳舻

..相接(zhú lú):船只首尾衔接。舳:船尾。舻:船头。

沉檀.(tán):用沉香木、檀木制作的名贵香料。

摩肩接踵.(zhóng):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挤。踵:脚后跟。

络绎

..不绝(luò yì):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兼工带写:工,工笔。中国画技法名,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意,写意。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苛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

遒劲

..(qiú jìng):雄健有力。

2.络绎不绝:绝,断。络绎: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形容车、船、人、马等前后相接,往来不断。

滔滔不绝:滔滔,形容流水不断。绝:停止,尽,穷尽。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的样子。形容口才很好,说话连续不断。

摩肩接踵:摩,摩擦。踵,脚后跟。接,碰。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摩拳擦掌:形容战斗或劳动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

3.第一段:交代北宋社会经济、城市生活的总体特点,点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是盛行风俗画的北宋的典型代表。

第二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和特殊意义。

第三段,从总体上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质地、篇幅、描绘对象、组成部分。

第四段:从细节入手,按照空间顺序,分别介绍了画作的开卷处、中段、后段各具特点的绘画内容。

第五段:从总体上评价和总结《清明上河图》绘画的特点。点名它的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

【课堂探究】

(一)

1.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北宋汴梁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

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

2.正是由于北宋社会生活的繁荣发展、城市人口的大量聚集,才使得北宋时期的绘画题材范围迅速拓展到现实生活,拓展到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市井风俗画的典型代表——《清明上河图》出现奠定了大的时代背景。

3.重点介绍了张择端“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著题跋‘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城郭,自成一家”。具体介绍张择端与北宋都城汴京的关系以及所擅长的画种,是从作者层面交代了《清明上河图》的出现的可能和原因。

4.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幅画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二)1.按照空间顺序。

(1)“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

(2)“画面中段是汴河两面的繁华情景。”

(3)“后端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

好处:按照从“开卷”到“中段”再到“后端”的空间顺序来进行表现有利于全面具体地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作内容,也能够让读者一目了然,实现说明文介绍和传播知识的文体功能。

2.大量使用成语和四字短语,发挥成语和四字短语在内容表现、信息量的涵盖方面的优势。用了相对有限的文字表现了丰富完整的画面内容。

成语和四字短语: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长途跋涉、结构精美、宛若飞虹、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呼唤叫喊、握篙盘索、呼应相接、挥臂助阵、街道纵横、房屋林立、一应俱全、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三)1.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

2.画中人物达五百之多,形态各异。采取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3.《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

4.它不是一般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

5.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性形象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