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 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人教版)ppt课件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含义 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基础上,以 户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 活动的一种经济形成。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拥有部分生产资料 (2)以家庭为生产经济单位 (3)与家庭手工业结合 (4)基本上自给自足
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和牲
• 现实世界里,董永和七仙女的愿望能实现 吗?为什么?现在我国农民生活状况如何? 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材料分析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 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 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 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 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 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反映在小农经济时代,农民怎样一种生活状况? 生产与劳动状况,农民一年四季都在田里辛勤劳动,要 承担沉重劳役与赋税,他们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人教版 )
金文
小篆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金文
小篆
甲骨文
小篆
小篆
金文
小篆
小篆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 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文要点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原始农业的起源与特点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农作物丰富粟稻黍黍稷麦桑麻等双尖耒骨耜二精耕细作的传统的农业阅读书p5p6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年代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水利灌溉商西周耒耜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排水培土施肥治虫粟稻黍麦桑麻春秋战国都江堰两汉耦梨出现犁壁代田法一年一熟曹渠白渠龙首渠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翻车隋唐筒车宋明清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风力水车二精耕细作的传统的农业阅读书p5p6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年代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水利灌溉商西周耒耜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排水培土施肥治虫粟稻黍麦桑麻春秋战国垄作法都江堰两汉耦梨出现犁壁代田法一年一熟曹渠白渠龙首渠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翻车隋唐曲辕犁筒车宋高转筒车明清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风力水车二精耕细作的传统的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PPT课件
C
.
16
.
17
三、居室建筑的变化
四合院 传统建筑(北方)
上海滩老洋房 中西合璧
.
别墅 新式住宅
18
.
19
.
20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
21
•
• 第二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 基本要求:了解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了解电报、电话等 通讯工具的发展,认识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对人 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
12
四、原因: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
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的侵略,
外因
西学东渐:
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 活方式的涌入;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 政治变革: 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
事件的推动;
经济发展: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
内因
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 1.发展历程
• (1)传统工具:轿子、马车
• (2)近代交通发展:
• A.人力交通工具:洋车、三轮车、自行车
• B.机械交通工具:电车、汽车、火车、
•
轮船、飞机
(3)新中国现代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多层次性
2.特点:(1)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
(2)各地发展不平衡
(3)各层次交通. 工具并行应用
体会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 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改 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22
• 第二节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 一、交通工具更新 • (表现、特点、原因、影响)) •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 (邮政通信、电报、电话的发展)
.
16
.
17
三、居室建筑的变化
四合院 传统建筑(北方)
上海滩老洋房 中西合璧
.
别墅 新式住宅
18
.
19
.
20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
21
•
• 第二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 基本要求:了解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了解电报、电话等 通讯工具的发展,认识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对人 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
12
四、原因: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
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的侵略,
外因
西学东渐:
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 活方式的涌入;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 政治变革: 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
事件的推动;
经济发展: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
内因
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 1.发展历程
• (1)传统工具:轿子、马车
• (2)近代交通发展:
• A.人力交通工具:洋车、三轮车、自行车
• B.机械交通工具:电车、汽车、火车、
•
轮船、飞机
(3)新中国现代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多层次性
2.特点:(1)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
(2)各地发展不平衡
(3)各层次交通. 工具并行应用
体会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 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改 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22
• 第二节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 一、交通工具更新 • (表现、特点、原因、影响)) •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 (邮政通信、电报、电话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洋务运动》课件 (共19张PPT)
思维点拨: 1、整体、经济、政治等。
2、制度落后。
3、器物之变和制度之变。
三、甲午战败、举国震惊 ——历史的反思
【材料五】 国人之经营丝厂业者,则自黄佐卿(宗宪)先生始。黄君 于1882年首建丝厂于沪上北苏州河沿岸,丝车仅一百部, 定名称为公和永。怡和与公平洋行接踵而行,各建一厂, 每厂亦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 是年,三厂建筑告竣。越年,同时开工。斯时运用缫丝机 械尚无相当人才,三厂乃延意人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厂 务。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 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须时,周转 为难。自光绪八年(1882年)至十三年(1887年),营业失 败,三厂资本耗损殆尽。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送政务司丹拿返国序》 (注:政务司为港督隶属下行政机构,丹拿:人名)
1、阅读材料四,归纳王韬眼中香港的变迁及原因。 2、以王韬的视角分析中国败因何在? 3、从这个角度出发,王韬的强国之路和洋务派的强国之 路有何不同?
三、甲午战败、举国震惊 ——历史的反思
1、阅读材料四,归纳王韬眼中香港的变迁及原因。 2、以王韬的视角分析中国败因何在? 3、从这个角度出发,王韬的强国之路和洋务派的 强国之路有何不同?
二、引西学、办洋务 ——中国的应战
材料二
问:根据材料二、三,判断洋务运动成功与否?
三、甲午战败、举国震惊 ——历史的反思
材料一 :晚清大事年表(续)
时间 1840-1842年 1851-1864年 1856-1860年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三、甲午战败、举国震惊 ——历史的反思
反思之一:器物之变不充分。经济环境制约。 反思之二:制度落后,制度之变势在必行
三、甲午战败、举国震惊 ——历史的反思
2、制度落后。
3、器物之变和制度之变。
三、甲午战败、举国震惊 ——历史的反思
【材料五】 国人之经营丝厂业者,则自黄佐卿(宗宪)先生始。黄君 于1882年首建丝厂于沪上北苏州河沿岸,丝车仅一百部, 定名称为公和永。怡和与公平洋行接踵而行,各建一厂, 每厂亦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 是年,三厂建筑告竣。越年,同时开工。斯时运用缫丝机 械尚无相当人才,三厂乃延意人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厂 务。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 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须时,周转 为难。自光绪八年(1882年)至十三年(1887年),营业失 败,三厂资本耗损殆尽。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送政务司丹拿返国序》 (注:政务司为港督隶属下行政机构,丹拿:人名)
1、阅读材料四,归纳王韬眼中香港的变迁及原因。 2、以王韬的视角分析中国败因何在? 3、从这个角度出发,王韬的强国之路和洋务派的强国之 路有何不同?
三、甲午战败、举国震惊 ——历史的反思
1、阅读材料四,归纳王韬眼中香港的变迁及原因。 2、以王韬的视角分析中国败因何在? 3、从这个角度出发,王韬的强国之路和洋务派的 强国之路有何不同?
二、引西学、办洋务 ——中国的应战
材料二
问:根据材料二、三,判断洋务运动成功与否?
三、甲午战败、举国震惊 ——历史的反思
材料一 :晚清大事年表(续)
时间 1840-1842年 1851-1864年 1856-1860年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三、甲午战败、举国震惊 ——历史的反思
反思之一:器物之变不充分。经济环境制约。 反思之二:制度落后,制度之变势在必行
三、甲午战败、举国震惊 ——历史的反思
必修二,历史,第一课,ppt,课件
12(2009·淄博模拟)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 ( 淄博模拟) 淄博模拟 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 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
双 齿 木 耒 复 原 及 使 用 方 法 示 意 图
• 4.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 A.刀耕火种 . B.耜耕 . C.石器助耕 . D.铁犁牛耕 .
5.《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 《吕氏春秋》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 无所匿其力也。 无所匿其力也。”这段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 • A.春秋时采用铁器和牛耕技术 . B.私田主人的土地私有权得到承认 . C.私田数量急剧增加 . 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
白渠
漕渠
漕渠
翻车的模型
筒车
5、评价: 评价: 积极方面: 积极方面:
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精耕细作的发展。 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精耕细作的发展。 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 政权的安危。 政权的安危。
消极方面: 消极方面:
承担沉重的赋役;抗灾能力差;(脆弱性) 承担沉重的赋役;抗灾能力差; 脆弱性) 自己自足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很难扩大再生产, 自己自足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很难扩大再生产,近代 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落后性) 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落后性)
4、小农经济地位: 小农经济地位:
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基本模式 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主导地位。 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 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共35张PPT)
75% 1925年
1932年
1937年
系列1
三、斯大林模式
材料二 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
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 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 成了最时髦的词。
三、斯大林模式
材料三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农、轻、重发展状况
农业产值
轻工业产 值
重工业产 值
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 率 8.1%
沙场练兵
1、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 界第二位是在
A、“一五”计划完成后 B、 “二五”计划完成后 C、 “三五”计划完成后 D、“四五”计划完成后
2、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变 化,实质是
A.由社会主义倒退到资本主义 B.由无产阶级专政倒退到工农民主专政 C.把超前的生产关系倒退到现实位置上来 D.把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
——列宁
3、实质: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4、评价
据材料分析说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
9446
6620
7860
8730
耕作面积 (万公顷) (万公顷) (万公顷) (万公顷)
粮食作物
三、斯大林模式
二战胜利的基石
快速发展的重工业为建立强 大的国防,为即将到来的卫国 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13
1928
1940
钢 煤炭
(百万吨)
三、斯大林模式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二次工业革命》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 高中历史 必修2 经济史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课件
课堂导入
世界第一辆汽车
世界第一辆四轮汽车
课堂导入
电灯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课堂导入
这些图片大家并不陌生,这些交通工具与照明电灯与现在现代化的设备 相比较确实比较简陋,但是正是这些产品的问世,宣告了人类历史上又一次 革命时代的到来。
那么这一次革命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 业革命。
“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世界市场的发展
➢ 特点: ➢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第
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 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
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
世界市场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相 同和不同之处?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第二 次,工业革命具有哪些特点?
世界市场的发展
相同: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 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 了 制、垄断制。
推进新课
世界市场的发展
➢ 不同: ➢ 前者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后者以电力、电动机和内
世界市场的发展
➢ 以电动机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电力与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讯等伟大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 个更光明、更美好的新时期,也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 义把全世界都作为它的活动舞台,不间断地掠夺世界各地区,到19世 纪末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终于把世界瓜分完毕,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 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而最终建立起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课件
课堂导入
世界第一辆汽车
世界第一辆四轮汽车
课堂导入
电灯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课堂导入
这些图片大家并不陌生,这些交通工具与照明电灯与现在现代化的设备 相比较确实比较简陋,但是正是这些产品的问世,宣告了人类历史上又一次 革命时代的到来。
那么这一次革命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 业革命。
“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世界市场的发展
➢ 特点: ➢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第
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 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
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
世界市场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相 同和不同之处?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第二 次,工业革命具有哪些特点?
世界市场的发展
相同: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 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 了 制、垄断制。
推进新课
世界市场的发展
➢ 不同: ➢ 前者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后者以电力、电动机和内
世界市场的发展
➢ 以电动机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电力与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讯等伟大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 个更光明、更美好的新时期,也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 义把全世界都作为它的活动舞台,不间断地掠夺世界各地区,到19世 纪末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终于把世界瓜分完毕,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 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而最终建立起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二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
3.“一五”期间,钢铁、汽车、飞机 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A 4、右边“摘棉花”的漫画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 . “大跃进” B .人民公社化 c . “文化大革命” D .改革开放 5、“一乘卫星,驾火箭,十年规划,一年实
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 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 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 9月25日报道亩产13043斤。
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亩产土豆120万斤
大跃进时在番禺“大沙地”建的“炼钢土高炉” 群
思考:大跃进运动会带来哪些 危害?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轻重),生态 环境遭到破坏,资源浪费,农业生 产下降等
13.下列四幅图表中,最准确地显示“文革” 期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趋势的是
C
农业--参加合作社
(1)内容 手工业--参加合作社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
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建 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56-66)
(一)中共八大 1、内容
(1956年,北京)
(1)国情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2)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
的现实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3)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2、评价: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例题:下列图片反映的事实,哪些是真 实的?哪些是虚假的?当年中国出现了 什195么8年重居民大将失家中误铁?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PPT
主题三 世界市场的发展
2.表现: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基本上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的同时,直接向殖民地或 半殖民地输出资本; (3)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
主题二 垄断组织的出现
3.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形成了垄断组织。 (1)原因: ①重化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资本需求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 ②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 (2)表现: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 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垄断组 织。
引起生产力领域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 革命的影响
促使工业生产结构变化
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重大变革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19世纪后半期,许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各 种新发明、新技术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这 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是 ( B ) A.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B.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C.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D.科技革命同时在几个国家进行
2.两次工业革命对一些后进国家来说是交叉进行的, 这对它们来说( C ) A.为其向帝国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B.为实现传统工业改造创造了条件 C.为其短期内实现跳跃式发展提供了机会 D.为实现社会变革奠定了物质基础
3.19世纪最后30年里,股份公司得到广泛发展,这一 “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 ( A ) A.新兴工业扩大规模的要求 B.垄断资产阶级榨取超额利润的要求 C.帝国主义进行扩张的要求 D.后起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PPT
意大利
运用凯恩斯主义 经济理论,奉行国 家干预经济政策, 实行国家对经济得 宏观调控。
一、经济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理论:凯恩斯主义 特征:国家干预经济 结果:黄金时期(战后—20世纪70年代初)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局部调整
探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发展能从根本上避免 资本主义得经济危机?为什么?
法国国营核电站
资本主义发展得新变化
• 国家对经济得宏观调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自由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 自由放任
罗斯福新政 国家干预经 济
二战后 加强宏观
调控
实质:是资本主义内部调整,没有改变资本
主义得固有矛盾。(不足)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迅速发展得重要 原因是什么?
石油危机
二战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为了争夺土地而引发了多 次战争即中东战争。1973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同时发动 了对以色列得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军队在美 国得帮助下,扭转了战争初期被动局面。对此,阿拉伯石 油输出国以石油为武器,采用提价、减产、禁运等措施, 支持埃及和叙利亚得战争,这样1973年底到1974年初,中 东石油价格提高了近三倍,油价从每桶3美元猛涨到12美 元,上涨了4倍。由此引发了石油危机。
母五女,六人都不外出工作,她们和8条宠物狗住 在一套政府提供得房子里,收入居然也近3万英 镑,被称为英国最懒家族。虽然年入3万英镑现 钞,她一家居然还不知足,抱怨住得太挤,正申请 更宽敞得大福利房。
——《生活日报》2004、 12、7
探究: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西方福利制度得 利与弊?
利:减少贫富差距,缓和矛盾 弊:财政困难、培养懒汉、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共32张PPT)
为扩大税源,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实业救国
3、一些爱国工商人士,痛感战败之辱,发出了“实 业救国”的呼声。
爱国精神
爱国火花
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一组火花 反映了早期民族火柴业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这种精 神也是支撑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支柱。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面粉业
外国资本控制了全 国机器采矿的75%,日本 资本控制了全国钢铁生 产能力的94%。至于机器 制造业,国内几乎是空 白,机器设备完全依赖 从国外进口。
重工业基础薄弱
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
3、局限性:
(1)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很少。 (2)发展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不可 能独立发展。 (4)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经济占绝对优势。
100元法币在不同年份的购买力
1937 1938
=
= = =
=
1939
1943
人们不得不携 带大捆大捆的钱前 往抢购日用品……
1945 1948
=
大米0.000 000 001 85两
3、陷入绝境(1945-1949)
(1)原因:
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官僚资本主义的挤压; 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 (2)表现:
A.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 D.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3、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的主要原 因是 A.清政府的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 C.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阻碍 D.帝国主义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4、费正清教授曾经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下列理由中不能 正确解释这一观点的是 A.因为中国社会环境未改变 B.因为中国封建主义的阻力依然存在 C.因为帝国主义的破坏仍然未停止 D.因为它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优质课件(共28张PPT)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问题探究一: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煤炭在英国的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 色……英国有着地理上的优势,……西欧 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
——杰里﹒本特里《新全球史》第三版,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8
美国学者 杰里﹒本特里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问题探究一: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1851年,英国首开万国博览会版画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 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 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什么是工业革命?
是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 劳动的过程。它使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又是社会关系的 革命;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 形成。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问题探究一: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一、市场的需求
材料二:设无广阔的国外市场, 那在幅员不大仅能提供狭小国 内市场的国家……制造业就没 有好好发展的可能。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 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第7课 ,《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 年1月,总第457期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从珍妮机到 蒸汽机
但更主要的是,在当时英国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人民的 精神风貌以及价值标准已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地步。 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没有因袭 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或做买卖; 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止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 ——《世界文明简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问题探究一: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件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共27张ppt)
从明代中叶到清朝乾隆末年,有 一支商帮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 那就是徽商。在辉煌的数百年间 ,徽商造就了一批享誉中华大地 的百年老字号,有的至今还熠熠 生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如安徽绩溪湖里村“红顶商人” 胡雪岩。
二、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
1.布局的变化 (1)坊、市分立: ①宋代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 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 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②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城市中的居民住宅区称作坊。 (2)坊、市界限被打破: ①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明清时期,汉口镇、 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发展成为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②商业经营的时间限制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 监管。
补充:宋朝时,坊市界限、现。
2.功能的变化 (1)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 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 移等,催生了一批批纯商业性质的城市,扬州、成都等一批 南方城市兴起,出现了“扬一益二”的说法。
4.宋元时期 ①两宋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业经济空前繁荣,主要表 现在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等方面。 ④元朝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⑤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5.明清时期
①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 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 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 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 行"。明清时期,广州的对 外贸易全属官营,而以牙 行经纪这些事情,所以开 设牙行的多半都能获厚利 ,赚大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 (共53张PPT)
封建土地私有制
5、耕作方式:个体小农经济
(1)出现原因: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提高了生产力,奴隶大量逃亡, 私田广泛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特点: 一家一户 男耕女织 精耕细作 自给自足 十分脆弱
(3)地位: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奠定封建 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
战国铁农具
战国双镰范和铁镰
汉朝的犁和犁壁
西汉梯形锄 西汉镂孔锄
西汉尖菱形锄
耧车(汉代)
耦犁
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甘肃嘉峪关市出土)
唐朝 曲辕犁
长直辕犁
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 回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 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 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它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
坎儿井示意图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 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 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 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 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 形。
翻车
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可用 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 行灌溉,也可以排涝。
筒车
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力水车( wind waterlift)是利用风车带动水车提水的一种 工具。
明清出现风力水车的记载。风力水车的动力装置是风帆,有 风就转且可经常工作。清代长芦利用风力水车提取海水制盐, 一具风帆可带动两部水车。
课堂练习
• 1、中国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
• A 三千年左右
骨耜
5、耕作方式:个体小农经济
(1)出现原因: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提高了生产力,奴隶大量逃亡, 私田广泛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特点: 一家一户 男耕女织 精耕细作 自给自足 十分脆弱
(3)地位: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奠定封建 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
战国铁农具
战国双镰范和铁镰
汉朝的犁和犁壁
西汉梯形锄 西汉镂孔锄
西汉尖菱形锄
耧车(汉代)
耦犁
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甘肃嘉峪关市出土)
唐朝 曲辕犁
长直辕犁
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 回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 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 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它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
坎儿井示意图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 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 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 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 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 形。
翻车
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可用 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 行灌溉,也可以排涝。
筒车
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力水车( wind waterlift)是利用风车带动水车提水的一种 工具。
明清出现风力水车的记载。风力水车的动力装置是风帆,有 风就转且可经常工作。清代长芦利用风力水车提取海水制盐, 一具风帆可带动两部水车。
课堂练习
• 1、中国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
• A 三千年左右
骨耜
人教版高中必修2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上课用PPT)
②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材料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③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材料二:《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 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主要线索
1.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 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南稻北粟
半这坡是遗在址河姆渡遗址发现的 已经炭化了的稻谷。它说 明河姆渡人已经学会种植 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种植水稻河的姆国渡家遗。址
2、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约七八千年前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简单协作,集体劳动
生活方式:经常迁徙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什么?
材料一: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 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故谓之神农也。
“现代农业”一般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后出现的农业现代化,它首先发轫于西欧, 然后向世界各国扩散。我国的现代农业一般认为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形成,至今 还在进程之中。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发展概况 特点影响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原始农业的起源与特点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初的科举,南人及弟者十倍于北人,以至于不得不采用南 北分卷,勉强维持南北人数的均衡。
清初顾炎武评价北方文化时曾说:‘今日北方有二患,一曰地 荒,一曰人荒。’地荒是指北方经济的衰退,人荒是指文化上的衰 落。
有清一代,著名的学者绝大多数经以 南方文化为主。”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 心的南移
研究性学习
1、研究内容
(1)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北方在前半段时间兴 盛的原因 (2)研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后的现象 (3)研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4)研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5)研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
一、四大经济区域
知识之窗
•古代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
——摘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山东大学出版社,第463—468页。
过程
1、初步开发
孙吴、东晋、南朝
完整的作物体系 耕地面积和产量提高
手工业和商业 建康
2、逐渐超过
中唐以后
水利事业 扬州
3、完全超过 北宋首都汴京
两宋以后
“苏湖熟,天下足”
我国商业中心的南移
中唐以后,长江流域的扬州和益州(成都), 商业繁荣,经济地位已凌驾于长安、洛阳之上, 当时有“扬一益二”的说法。
这一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属暖温 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为 500~800毫米,雨季集中于夏季高温 的七八月份。这一地区普遍是黄土, 保水保肥能力虽低,但有较好的毛 细作用,能将土壤下部的肥力吸收 到地表,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合对肥 力、水分要求不高,在幼苗期间特 别能耐旱,成长期又需要高温多雨 的作物粟和高粱的生长。
练习
C 1:我国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
)
A由内地流向边疆
B 由边疆流向内地
C由北方流向南方
D 由南方流向北方
D 2:两晋之际,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有(
)
战乱 少数民族内迁 自然灾难 环境恶化
A B C D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重 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 不休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 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南 方政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 在当时不得不采取措施重视经济建设,只有 这样,经济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史》山东大学出版社 齐涛主编
文化重心的南移(一)
明清时期我国农学家(共72位)的地域分布状况
地江福山江安直河陕四广湖贵山 域苏建东西徽隶南西川东北州西
人 数
18
6
5
4
3
3
2
2
2
1
1
1
1
图表解读:从中可见明清时期的农学家绝大多数集中在江苏浙 江两省,占总数的54.92%,按东南六省计,则占到总数的80.28%, 农学人才的这种集中分布,和明清时期我国东南人才研究的分布状 况非常相似,只不过农学人才的数量很少而已。
——摘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山东大学出版社第475页。
请思考:
古代的人口迁移和今天的人口迁移有 什么区别?
古代人口外迁是主要因为战争动乱,无 法进行农业生产迫使的;而现代人口的南迁 是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一是科技人员和大学 生涌向南部沿海开放区,二是农村劳力流向 城市,促进经济的发展。
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的历史启示
——改编自国学网文章《从明清时期的农业科学家看 农业人才问题》作者:游修龄
文化重心的南移(二)
汉代以来我国政治人才的地域分布演变状况
“从汉至唐,全国人才集中于黄河流域,唐朝共有宰相369人, 90%时是北方籍。
北宋和南宋是北南人才的转折点,宋代河南出宰相21人,其中 北宋18人,南宋3人;宋代浙江出宰相24人,其中北宋4人,南宋 20人,既是证明。
2、江南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河 道纵横,以种植稻耕农作物为主。西 汉时由于这一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 术落后,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 力差距较大。
3、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 瘠,由此形成传统的畜牧业和半农半 牧区。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分析一下,为什么诗人那 么怀念江南呢?
白居易
江 南 风 情
请思考:
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 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 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 得到开发?
一、四大经济区域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二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 第二次高潮——唐代安史之乱 第三次高潮——北宋靖康之乱
一、四大经济区域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拓展材料:
1、如何理解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南方户口超过北方,户口分布重心的南移 (2)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超过北方 (3)南方地区在国家财政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山东 山西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1.传统农业区,经济实力强,长期是全国经 济重心(含两个经济区) 2.经济尚未开发
3.地势复杂,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
我国西汉时期 的四大经济区 各有何特点?
从地理学的角度大家谈一 谈为什麽山东、山西长期居 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明代宰辅189人,南方籍占2/3以上;明代文魁(状元、榜眼、 探花、会元)244人,其中南方占88%,北方占12%。
清代博学鸿词267人,江、浙、赣、皖四省即占75%。” ——改编自国学网文章《农业和文明发展》作者:游修龄
文化重心的南移(三)
明清文化以南方文化为主
“元明清三代,南方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的地位不可动摇。 南北文化的差距伴随着南北经济差距的加大日益扩大。
与今天的山东、山西地理概念不同。 它们以河南崤山分界,以东称为山东, 以西为山西。因为崤山附近有函谷关, 所以又有关西、关东之称。山东包括了 今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及晋南、苏北、 皖北等部分地区。历史上这里被称为中 原。山西在战国属于秦地,大体是以关 中为主,后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
一 西汉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多样性、不平衡)
清初顾炎武评价北方文化时曾说:‘今日北方有二患,一曰地 荒,一曰人荒。’地荒是指北方经济的衰退,人荒是指文化上的衰 落。
有清一代,著名的学者绝大多数经以 南方文化为主。”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 心的南移
研究性学习
1、研究内容
(1)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北方在前半段时间兴 盛的原因 (2)研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后的现象 (3)研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4)研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5)研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
一、四大经济区域
知识之窗
•古代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
——摘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山东大学出版社,第463—468页。
过程
1、初步开发
孙吴、东晋、南朝
完整的作物体系 耕地面积和产量提高
手工业和商业 建康
2、逐渐超过
中唐以后
水利事业 扬州
3、完全超过 北宋首都汴京
两宋以后
“苏湖熟,天下足”
我国商业中心的南移
中唐以后,长江流域的扬州和益州(成都), 商业繁荣,经济地位已凌驾于长安、洛阳之上, 当时有“扬一益二”的说法。
这一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属暖温 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为 500~800毫米,雨季集中于夏季高温 的七八月份。这一地区普遍是黄土, 保水保肥能力虽低,但有较好的毛 细作用,能将土壤下部的肥力吸收 到地表,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合对肥 力、水分要求不高,在幼苗期间特 别能耐旱,成长期又需要高温多雨 的作物粟和高粱的生长。
练习
C 1:我国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
)
A由内地流向边疆
B 由边疆流向内地
C由北方流向南方
D 由南方流向北方
D 2:两晋之际,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有(
)
战乱 少数民族内迁 自然灾难 环境恶化
A B C D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重 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 不休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 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南 方政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 在当时不得不采取措施重视经济建设,只有 这样,经济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史》山东大学出版社 齐涛主编
文化重心的南移(一)
明清时期我国农学家(共72位)的地域分布状况
地江福山江安直河陕四广湖贵山 域苏建东西徽隶南西川东北州西
人 数
18
6
5
4
3
3
2
2
2
1
1
1
1
图表解读:从中可见明清时期的农学家绝大多数集中在江苏浙 江两省,占总数的54.92%,按东南六省计,则占到总数的80.28%, 农学人才的这种集中分布,和明清时期我国东南人才研究的分布状 况非常相似,只不过农学人才的数量很少而已。
——摘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山东大学出版社第475页。
请思考:
古代的人口迁移和今天的人口迁移有 什么区别?
古代人口外迁是主要因为战争动乱,无 法进行农业生产迫使的;而现代人口的南迁 是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一是科技人员和大学 生涌向南部沿海开放区,二是农村劳力流向 城市,促进经济的发展。
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的历史启示
——改编自国学网文章《从明清时期的农业科学家看 农业人才问题》作者:游修龄
文化重心的南移(二)
汉代以来我国政治人才的地域分布演变状况
“从汉至唐,全国人才集中于黄河流域,唐朝共有宰相369人, 90%时是北方籍。
北宋和南宋是北南人才的转折点,宋代河南出宰相21人,其中 北宋18人,南宋3人;宋代浙江出宰相24人,其中北宋4人,南宋 20人,既是证明。
2、江南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河 道纵横,以种植稻耕农作物为主。西 汉时由于这一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 术落后,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 力差距较大。
3、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 瘠,由此形成传统的畜牧业和半农半 牧区。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分析一下,为什么诗人那 么怀念江南呢?
白居易
江 南 风 情
请思考:
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 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 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 得到开发?
一、四大经济区域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二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 第二次高潮——唐代安史之乱 第三次高潮——北宋靖康之乱
一、四大经济区域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拓展材料:
1、如何理解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南方户口超过北方,户口分布重心的南移 (2)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超过北方 (3)南方地区在国家财政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山东 山西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1.传统农业区,经济实力强,长期是全国经 济重心(含两个经济区) 2.经济尚未开发
3.地势复杂,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
我国西汉时期 的四大经济区 各有何特点?
从地理学的角度大家谈一 谈为什麽山东、山西长期居 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明代宰辅189人,南方籍占2/3以上;明代文魁(状元、榜眼、 探花、会元)244人,其中南方占88%,北方占12%。
清代博学鸿词267人,江、浙、赣、皖四省即占75%。” ——改编自国学网文章《农业和文明发展》作者:游修龄
文化重心的南移(三)
明清文化以南方文化为主
“元明清三代,南方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的地位不可动摇。 南北文化的差距伴随着南北经济差距的加大日益扩大。
与今天的山东、山西地理概念不同。 它们以河南崤山分界,以东称为山东, 以西为山西。因为崤山附近有函谷关, 所以又有关西、关东之称。山东包括了 今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及晋南、苏北、 皖北等部分地区。历史上这里被称为中 原。山西在战国属于秦地,大体是以关 中为主,后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
一 西汉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多样性、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