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告诉你,股骨颈骨折综合评判及处理的最佳选择

用数据告诉你,股骨颈骨折综合评判及处理的最佳选择
用数据告诉你,股骨颈骨折综合评判及处理的最佳选择

用数据告诉你,股骨颈骨折综合评判及处理的最佳选择

“与常规骨折相比较,股骨颈骨折没有明显的骨坏死及相应的清除过程,没有发现明显的血肿形成、大范围的炎症反应、软骨内成骨现象和外骨痂形成。”北京大学人民医

院院长姜保国教授近日接受记者采访,介绍了股骨颈骨折治疗的最新策略。

姜保国教授指出,常规骨折愈合模式一般包括血肿形成期、炎症期、骨痂形成期和骨改建期的“四期”,临床医生

多年来一直遵循这一常规,没有人提出过质疑。其实,当遇到包括股骨颈骨折在内的骨端骨折时,应该重新考虑其愈合是否也要经过这四个阶段。“我们完成了一个骨端骨折的动

物模型实验,发现骨端骨折的愈合模式与骨干骨折完全不同,具有5个特点:一是没有明显的骨坏死及相应的清除过程;二是没有发现明显的血肿形成;三是没有发现大范围的炎症反应;四是没有发现明显的软骨内成骨现象;五是没有发现明显的外骨痂形成。我们对骨端骨折的愈合提出了新研究机制,基础研究成果发表在瑞士的骨科杂志上。这一机制未来将在临床上指导对骨折患者的复位内固定治疗,并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和下地活动。”

股骨颈骨折备受重视是因为它会造成整个人体运动功

能障碍;另外,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还容易带来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后果,也是多年来开展股骨颈骨折研究的原因之一。股骨头血供来自于4个动脉:股骨头圆韧带内的小凹动脉、股骨干滋养动脉升支、旋股内侧动脉的分支骺外侧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其中以旋股内侧动脉的分支骺外侧动脉为主要血供来源。

股骨干骨折的分型有以下几种:按骨折移位程度的分型――国际通用的Garden分型(I型:不完全性骨折;Ⅱ型:完全骨折,无移位;Ⅲ型:有部分移位;Ⅳ型:完全移位)。按骨折部位的解剖分型,则分为基底型、经颈型和头下型,这一分型是与血供密切相关的。股骨头的血供很像一条“项链”,骨折线在“项链”以上的头下型,血供损伤严重;而

骨折线接近“项链”的基底型,血运会相对好一些;大家在选择治疗原则时,都在运用资料不断地进行否定。另外还有

A0分型,但国际文献中几乎没有多少应用。

股骨颈骨折的治疗策略:药物or手术?

当制定股骨颈骨折的治疗策略时,第一个需要做的选择就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保守治疗是持续牵引及穿防

旋鞋制动,适合于GaIden I型、Ⅱ型骨折,骨折稳定,无移位,或具备手术指征,但身体素质很差,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接受手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但由于保守治疗卧床时间长、死亡率高,临床上逐步减少此种选择。

如果选择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手术方法选择内固定还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这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姜保国教授指出,国内外专家对于股骨颈骨折治疗策略的共识是,一般年轻患者(70岁)采用髋关节置换术;年龄介于两者之间年龄段(50岁至70岁)的患者应该选择何种治疗策略,目前仍无共识。

我国内固定(Intenal fixation)单钉类主要是三刃?;多钉类有空心钉、Knowtes钉、Moore钉、Neufeld钉、斯氏钉、三角针、多根螺纹钉或多根带钩螺纹钉等;滑移式钉板类:DHS、Richard钉、PFN内固定;加压类固定类:加压螺旋钉、AO松质骨螺钉。空心钉的适应证有:头下型的Garden I、Ⅱ型;基底型;骨质较好,55岁以下的股骨颈骨折;骨扫描提示股骨头有血运。

从骨密度扫描评价来看,空心钉内固定具有5个优势:骨折端有效地加压;3根螺钉和骨组织组成稳定的立体框架结构,不易发生移位;中空螺钉有效减低骨折导致的骨内高压;小切口或闭合打入的方式可极大地降低手术的风险;常用术式是闭合复位7.3mm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其结果显示空心钉内固定可大大增加愈合率,术后疗效较好,没有增加股骨头坏死率的报道,但仍有较高的中远期坏死率。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适应证主要有:70岁以上头下型GardenⅣ型,部分Ⅱ型、Ⅲ型;60岁以上部分GardenⅢ、

Ⅳ型;骨质不良疏松者。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创伤骨科医生,不管其采用如何先进的内固定技术,其前提是患者要具备承载内固定的骨质。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方法:在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路径中,半髋关节置换术适用于高龄(>75岁)、身体素质差、运动量相对小的患者,可选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术分为骨水泥型与无骨水泥型(生物型),适宜人群为55岁以上有移位的股骨颈头下型骨折患者;骨水泥主要增加低密度骨的把持力;无明显骨质疏松的患者,宜采用生物型假体。

过去很多临床问题都是依靠权威专家的临床经验来解决,最近几年全球医生更多地采用数据研究的方法。比如,对于股骨颈骨折,应该选择内固定还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专家们争论不止。我们综合了从1980年至2007年为期20

多年的随机对照11篇文献的研究数据,Garden Ⅲ型、Ⅳ型患者人组,随机选择内固定和关节置换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与关节置换的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汇总

了两者术后的外科并发症和一般并发症的数据。

对术后2年外科并发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关节置

换可显著降低术后2年外科并发症的危险性(RR=0.31,p

了解这些数据后,我们科室改变了股骨颈骨折手术方法,更多选择了关节置换手术。随着关节置换手术技术的提高,围手术期生命风险减少,一旦关节置换成功,能为股骨颈骨折

患者带来终生的缓解。

什么样的患者适宜进行手术治疗,而不会在围手术期增加死亡风险?姜保国表示,老年髋部患者往往同时伴有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而这些伴随疾病往往是临床医生判断患者是否适宜手术治疗时需要认真考虑的。目前关于未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的伴随疾病分析尚不多见,于是我们汇总了2006年至2010年北京市35家三级医院住院病案首页数据,系统分析了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的伴随疾病及数目在手

术和非手术患者中的患病情况,结果显示,在纳入14577例患者中,女性9171例(62.9%),男性5405例(37.1%)。FigurelA 显示,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2006年是2299例,2010年是3573例,2006年至2010年5年间增加了55.4%,显示了老龄化趋势和医院接收患者能力的提高。

FigurelB显示,75岁至84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43.7%),其次是65岁至74岁患者(27.5%)。FigurelC可以看出,不伴随有疾病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仅占18.1%,伴随有1种、2种及3种疾病的患者较多,分别占20.0%、16.4%和13.8%。Figurel-A、B、C为所有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在不同出院年份、年龄组及伴随疾病数目中的分布情况。

从老年髋部骨折非手术住院患者出院年份、年龄组及伴随疾病的分布情况来看:Figure2A可见,2006年非手术患者

所占比例为32.6%,而2010年这一比例降至20.9%;Figure2B 可见,随年龄增长,非手术患者所占比例增加(≥85岁年龄组中非手术患者占39.7%,55岁至64岁患者中非手术患者占18.3%);Figure2C可见,伴随有1种、2种疾病的非手术患者分别占17.6%及21.6%。随着伴随疾病数量的增加,非手术患者比例明显增加,伴随有6种、7种疾病的非手术患者比例分别为49.5%及56.9%。从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伴随疾病的分布情况来看,所有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最常见(40.81%),其次为骨质疏松(21.44%),2型糖尿病(不伴有并发症)占21.2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5.43%)等。

非手术治疗患者中最常见的伴随疾病是原发性高血压(44.15%),其次为2型糖尿病(不伴有并发症),占22.6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2.4%),肺部感染(19.16%)等。由结果同样发现,在不同年龄组患者中,非手术组的肺部感染、脑梗死、呼吸衰竭、褥疮发生率高于手术组患者。在≥75岁患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功能不全、泌尿道感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糖尿病并发症、不稳定性心绞痛等伴随疾病在≥75岁非手术患者中明显高于手术组

患者。而

化工原理 传热综合实验报告 数据处理

化工原理 传热综合实验报告 数据处理 七、实验数据处理 1.蒸汽冷凝与冷空气之间总传热系数K 的测定,并比较冷空气以不同流速u 流过圆形直管时,总传热系数K 的变化。 实验时蒸汽压力:0.04MPa (表压力),查表得蒸汽温度T=109.4℃。实验装置所用紫铜管的规格162mm mm φ?、 1.2l m =,求得紫铜管的外表面积 200.010.060318576281.o S d l m m m ππ=??=??=。 根据2 4s s V V u A d π= =、0.012d m =,得到流速u ,见下表2: 表2 流速数据 取冷空气进、出口温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冷空气的平均温度,查得冷空气在不同温度下的比热容p c 、黏度μ、热传导系数λ、密度ρ,如下表3所示: 表3 查得的数据 t 进/℃ t 出/℃ t 平均/℃ ()p c J kg ????? ℃ Pa s μ? ()W m λ?????℃ ()3 kg m ρ-? 22.1 77.3 49.7 1005 0.0000196 0.0283 1.093 24.3 80.9 52.6 1005 0.0000197 0.02851 1.0831 26.3 82.7 54.5 1005 0.0000198 0.02865 1.0765 27.8 83 55.4 1005 0.0000198 0.02872 1.0765 29.9 83.6 56.75 1005 0.0000199 0.02879 1.0699 31.8 83.7 57.75 1005 0.00002 0.02886 1.0666 33.7 83.8 58.75 1005 0.0000200 0.02893 1.0633 35.6 84 59.8 1005 0.0000201 0.029 1.06 根据公式()()=V s p s p Q m c t t c t t ρ=--出进出进、 ()()ln m T t T t t T t T t ---?=--进出进出 , 求出Q 序号 ()31s V m h -? ()1u m s -? 1 2.5 6.140237107 2 5 12.28047421 3 7.5 18.42071132 4 10 24.56094843 5 12.5 30.70118553 6 15 36.84142264 7 17.5 42.98165975 8 20 49.12189685

实验四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报告 化学测量与计算实验Ⅱ 实验名称:气-汽对流传热综合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院(系):年级:级班 指导教师:研究生助教: 实验日期: 2017.05.26 交报告日期: 2017.06.02

(二)强化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及强化比的测定 强化传热又被学术界称为第二代传热技术,它能减小初设计的传热面积,以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提高现有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使换热器能在较低温差下工作;并且能够减少换热器的阻力以减少换热器的动力消耗,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和资金。强化传热的方法有多种,本实验装置是采用在换热器内管插入螺旋线圈的方法来强化传热的。 螺旋线圈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螺旋线圈由直径 3mm以下的铜丝和钢丝按一定节距绕成。将金属螺旋 线圈插入并固定在管内,即可构成一种强化传热管。 在近壁区域,流体一面由于螺旋线圈的作用而发生旋 转,一面还周期性地受到线圈的螺旋金属丝的扰动,因而可以使传热强化。由于绕制线圈的金属丝直径很细,流体旋流强度也较弱,所以阻力较小,有利于节省能源。螺旋线圈是以线圈节距H与管内径d的比值技术参数,且长径比是影响传热效果和阻力系数的重要因素。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总结了形式为αα=Bααα的经验公式,其中B和m的值因螺旋丝尺寸不同而不同。 采用和光滑套管同样的实验方法确定不同流量下得Rei和αα,用线性回归方法可确定B和m的值。 单纯研究强化手段的强化效果(不考虑阻力的影响),可以用强化比的概念作为评 ?,其中αα是强化管的努塞尔准数,αα0是普通管判准则,它的形式是:αααα0 ?>1,而且它的值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的努塞尔准数,显然,强化比αααα0

常见GIS地图数据分类及来源

常见GIS地图数据分类及来源 要明白地图的数据分类和来源,必须先理解一个概念,就是地图图层的概念,如下图,电子地图对我们实际空间的表达,事实上是通过不同的图层去描述,然后通过图层叠加显示来进行表达的过程。对于我们地图应用目标的不同,叠加的图层也是不同的,用以展示我们针对目标所需要信息内容。 引入一下矢量模型和栅格模型的概念,GIS(电子地图)采用两种不同的数学模型来对现实世界进行模拟: ?矢量模型:同多X,Y(或者X,Y,Z)坐标,把自然界的地物通过点,线,面的方式进行表达 ?栅格模型(瓦片模型):用方格来模拟实体

我们目前在互联网公开服务中,或者绝大多数手机APP里看到的,都是基于栅格(瓦片)模型的地图服务,比如大家看到的百度地图或者谷歌地图,其实对于某一块地方的描述,都是通过10多层乃是20多层不同分辨率的图片所组成,当用户进行缩放时,根据缩放的级数,选择不同分辨率的瓦片图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地图(由于一般公开服务,瓦片图都是从服务器上下载的,当网速慢的时候,用户其实能够亲眼看到这种不同分辨率图片的切换和拼接的过程) 对于矢量模型的电子地图来说,由于所有的数据以矢量的方式存放管理,事实上图层是一个比较淡薄的概念,因为任何地图元素和数据都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分类组成,或者划分成不同的图层。各种图层之间关系可以很复杂,例如可以将所有的道路数据做成一个图层,也可以将主干道做成一个图层,支路做成另外一个图层。图层中数据归类和组合比较自由。 而对于栅格模型(瓦片图)来看,图层的概念就很重要的,由于图层是生成制作出来,每个图层内包含的元素相对是固化的,因此要引入一个底图的概念。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包含了最基本,最常用的地图数据元素的图层,例如:道路,河流,桥梁,绿地,甚至有些底图会包含建筑物或者其他地物的轮廓。在底图的基础上,可以叠加各种我们需要的图层,以满足应用的需要,例如:道路堵车状况的图层,卫星图,POI图层等等。 底图通常是通过选取必要地图矢量数据项,然后通过地图美工的工作,设定颜色,字体,显示方式,显示规则等等,然后渲染得到了(通常会渲染出一整套不同分辨率的瓦片地图) 当然,即便在瓦片图的服务中,在瓦片底图之上,依然能够覆盖一些简单的矢量图层,例如道路走向(导航和线路规划必用),POI点图层(找个饭馆加油站之类的)。只不过瓦片引擎无法对所有地图数据构建在同一个空间数据引擎之中,比较难以进行复杂的地图分析和地图处理。 那么既然瓦片图引擎有那么多的限制和缺陷,为什么不都直接使用矢量引擎呢?因为瓦片图引擎有着重大的优势: 1. 能够负载起大规模并发用户,矢量引擎要耗费大量的服务器运算资源(因为有完整的空间数据引擎),哪怕只是几十上百的并发用户,都需要极其夸张的服务器运算能力了。矢量引擎是无法满足公众互联网服务的要求的。 2. 由于地图美工介入的渲染工作,瓦片图可以做得非常好看漂亮和易读,比较适合普通用户的浏览 附:一张矢量地图截图:

百度地图所用数据分析.(DOC)

鉴于在一些答案中评论区中的讨论,由于不能上图,我还是来写一下这个答案罢。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要真尽量说清楚的话需要费不少口舌,因此答案会比较长,请看官不妨耐心点。 要说数据来源,首先得对地图数据做一个分类,因为不同分类的数据,其来源,采集方法都是有大不同的。 并非想说上面高票答案的分类方式不对或者不可以,只是说,其分类方式对于完全说明这个问题,可能不是太合适和合理。里面的一些观点和描述也有一些小问题,所以做一些勘误和对问题更有针对性的补充,希望大家不要被一些谬误的概念所误导。 要明白地图的数据分类,必须先理解一个概念,就是地图图层的概念: 如上图,电子地图对我们实际空间的表达,事实上是通过不同的图层去描述,然后通过图层叠加显示来进行表达的过程。 对于我们地图应用目标的不同,叠加的图层也是不同的,用以展示我们针对目标所需要信息内容。 其次呢,我引入一下矢量模型和栅格模型的概念,GIS(电子地图)采用两种不同的数学模型来对现实世界进行模拟: 矢量模型:同多X,Y(或者X,Y,Z)坐标,把自然界的地物通过点,线,面的方式进行表达

栅格模型(瓦片模型):用方格来模拟实体 我们目前在互联网公开服务中,或者绝大多数手机APP里看到的,都是基于栅格(瓦片)模型的地图服务,比如大家看到的百度地图或者谷歌地图,其实对于某一块地方的描述,都是通过10多层乃是20多层不同分辨率的图片所组成,当用户进行缩放时,根据缩放的级数,选择不同分辨率的瓦片图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地图(由于一般公开服务,瓦片图都是从服务器上下载的,当网速慢的时候,用户其实能够亲眼看到这种不同分辨率图片的切换和拼接的过程) 对于矢量模型的电子地图来说,由于所有的数据以矢量的方式存放管理,事实上图层是一个比较淡薄的概念,因为任何地图元素和数据都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分类组成,或者划分成不同的图层。各种图层之间关系可以很复杂,例如可以将所有的道路数据做成一个图层,也可以将主干道做成一个图层,支路做成另外一个图层。图层中数据归类和组合比较自由。 而对于栅格模型(瓦片图)来看,图层的概念就很重要的,由于图层是生成制作出来,每个图层内包含的元素相对是固化的,因此要引入一个底图的概念。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包含了最基本,最常用的地图数据元素的图层,例如:道路,河流,桥梁,绿地,甚至有些底图会包含建筑物或者其他地物的轮廓。在底图的基础上,可以叠加各种我们需要的图层,以满足应用的需要,例如:道路堵车状况的图层,卫星图,POI图层等等。 底图通常是通过选取必要地图矢量数据项,然后通过地图美工的工作,设定颜色,字体,显示方式,显示规则等等,然后渲染得到了(通常会渲染出一整套不同分辨率的瓦片地图) 当然,即便在瓦片图的服务中,在瓦片底图之上,依然能够覆盖一些简单的矢量图层,例如道路走向(导航和线路规划必用),POI点图层(找个饭馆加油站之类的)。只不过瓦片引擎无法对所有地图数据构建在同一个空间数据引擎之中,比较难以进行复杂的地图分析和地图处理。 那么既然瓦片图引擎有那么多的限制和缺陷,为什么不都直接使用矢量引擎呢?因为瓦片图引擎有着重大的优势: 1. 能够负载起大规模并发用户,矢量引擎要耗费大量的服务器运算资源(因为有完整的空间数据引擎),哪怕只是几十上百的并发用户,都需要极其夸张的服务器运算能力了。矢量引擎是无

化工原理实验传热实验报告

传热膜系数测定实验(第四组)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套管换热器的结构和壁温的测量方法 2、了解影响给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3、体会计算机采集与控制软件对提高实验效率的作用 4、学会给热系数的实验测定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测定空气在圆管内作强制湍流时的给热系数α1 2、测定加入静态混合器后空气的强制湍流给热系数α1’ 3、回归α1和α1’联式4.0Pr Re ??=a A Nu 中的参数A 、a * 4、测定两个条件下铜管内空气的能量损失 二、实验原理 间壁式传热过程是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三个传热过程所组成。由于过程复杂,影响因素多,机理不清楚,所以采用量纲分析法来确定给热系数。 1)寻找影响因素 物性:ρ,μ ,λ,c p 设备特征尺寸:l 操作:u ,βg ΔT 则:α=f (ρ,μ,λ,c p ,l ,u ,βg ΔT ) 2)量纲分析 ρ[ML -3],μ[ML -1 T -1],λ[ML T -3 Q -1],c p [L 2 T -2 Q -1],l [L] ,u [LT -1], βg ΔT [L T -2], α[MT -3 Q -1]] 3)选基本变量(独立,含M ,L ,T ,Q-热力学温度) ρ,l ,μ, λ 4)无量纲化非基本变量 α:Nu =αl/λ u: Re =ρlu/μ c p : Pr =c p μ/λ βg ΔT : Gr =βg ΔT l 3ρ2/μ2 5)原函数无量纲化 6)实验 Nu =ARe a Pr b Gr c 强制对流圆管内表面加热:Nu =ARe a Pr 0.4 圆管传热基本方程: 热量衡算方程: 圆管传热牛顿冷却定律: 圆筒壁传导热流量:)]/()ln[)()()/ln(11221122121 2w w w w w w w w t T t T t T t T A A A A Q -----?-?=δλ 空气流量由孔板流量测量:54.02.26P q v ??= [m 3h -1,kPa] 空气的定性温度:t=(t 1+t 2)/2 [℃]

浅析专题地图中的底图数据处理方法

浅析专题地图中的底图数据处理方法

浅析专题地图中的底图数据处理方法 0 引言 专题地图中的地图要素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题要素,一类是底图要素。专题要素是指专题地图中突出表示的内容,底图要素是指在专题地图中起着地理底图作用的地理要素,如境界、交通、地貌等[1]。一般来说,底图要素主要有位置标识、显示区域地理背景等骨架作用。一幅优秀的专题地图必定是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1 - 2]。因此,底图要素的选取与表达直接关系到专题地图的传输效果,影响着专题地图的设计过程。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所表示的重点和主题不同,所选取的底图要素也不同。不同比例尺的专题地图,由于表达的详尽程度不同,所选取的底图要素也是不同的。此外,选定的底图要素,不但应分门别类,还应按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级。如何将底图要素成功抽取并分类分级,是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点。 如今,很多商用专题地图制作软件,如: MapInfo,ArcInfo,Illustrator 等都提供了较为完备的专题地图制作方法。然而,这些软件都偏重于专题要素的处理和表达,对于底图要素的研究较少。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着重研究了专题地图中底图要素的处理方法和过程,为专题地图的制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为实现专题地图制作的快速化和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1 底图要素的确定 类型不同、比例尺不同,专题地图所选取的底图要素也不同。底图要素的作用意在强调和突出专题要素,提高整个专题地图的表达和传输效果。以交通图为例,交通图的专题要素一般为陆地交通( 如铁路、公路、桥梁、里程碑等) 、海上交通( 如海上重要通道等) 、空中交通( 如航线、空中走廊等) 等与交通密切相关的要素。底图要素根据比例尺的不同而略有区别。例如: 1∶ 3 000 000 交通图的底图要素相对简单,主要包括境界与政区( 国界线、领海界、地级境界、省界等境界与政区等) 、水域陆地( 陆地海洋、主要河流) 、居民地及附属设施( 居民地逻辑中心、街区) 及主要注记等。1∶ 250 000 交通图的底图要素相对详细,主要包括测量控制点、境界与政区( 国家、领海、省、地区、县、乡、镇等) 、陆地地貌及土质( 等高线) 、居民地及附属设施( 居民地逻辑中心、街区、街区边线、独立房屋) 、植被( 森林、田地、林地) 等。 2 底图要素的处理方法 2. 1 影响底图处理的要素 为了具有良好的表达效果,选定好的底图要素不能直接显示,还需要进行一系列处理。影响底图要素处理的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地图类型 专题地图的分类标准很多,主要有地图内容、数据特征、内容的概括程度和用途等。按内容的不同,专题地图可以划分为自然地图、人文地图和其他专题地图。自然地图又包括地势图、地质图、地貌图、植被图和气象气候图等; 人文地图包括政区图、人口图、经济图、历史图、文化图等; 其他类专题图包括航海图、航空图、军用图、规划设计图等; 按照数据的特征,专题地图可以分为定性专题图和定量专题图; 按照专题内容在地图上概括的程度,专题地图可以分为解析型图、合成型图和综合型图3 种[3]。专题地图侧重表示的内容不同,对底图的要求就不同。 2) 制图区域特点

综合评价与决策方法

正理想解 Z 是一个方案集 A 中并不存在的虚拟的最佳方案,它的每个属性值都是决策 矩阵中该属性的最好值;而负理想解 Z 则是虚拟的最差方案,它的每个属性值都是决策矩 阵中该属性的最差值。在 n 维空间中,将方案集 A 中的各备选方案 a i 与正理想解 Z 和负理 想解 Z 的距离进行比较,既靠近正理想解又远离负理想解的方案就是方案集 A 中的最佳方 ∑ x 设由决策人给定各属性的权重向量为 w = (w 1, w 2 , , w n ) ,则 步骤三,确定正理想解 Z 和负理想解 Z 。 设正理想解 Z 的第 j 个属性值为 z j ,负理想解 Z 第 j 个属性值为 z j ,则 ??max z ij , 正理想解 z j = ? 综合评价与决策方法及其计算机软件实现 评价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其主要区别在确定权重的方法上。一类是主观赋权法,多 数采取综合咨询评分确定权重,如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层次分析法、功效系数法 等。另一类是客观赋权,根据各指标间相关关系或各指标值变异程度来确定权数,如主成分 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理想解法(也称 TOPSIS 法)等。目前国内外综合评价方法有数十种 之多,其中主要使用的评价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TOPSIS 、秩和比法、灰色关 联、熵权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灰色理论法、物元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价值工程 法、神经网络法等。 1.理想解法 目前已有许多解决多属性决策的排序法, 如理想点法、简单线性加权法、加权平方和 法、主成分分析法、功效系数法、可能满意度法、交叉增援矩阵法等。本节介绍多属性决策 问题的理想解法,理想解法亦称为 TOPSIS 法, 是一种有效的多指标评价方法。这种方法通 过构造评价问题的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即各指标的最优解和最劣解, 并用靠近正理想解 和远离负理想解的程度, 通过计算每个方案到理想方案的相对贴近度来对方案进行排序, 从而选出最优方案。 1.1 方法和原理 设 多 属 性 决 策 方 案 集 为 A = {a 1 , a 2 , , a m } , 衡 量 方 案 优 劣 的 属 性 向 量 为 X = {x 1, , x n },这时方案集 A 中的每个方案 a i ( i = 1, , m )的 n 个属性值构成的向量 是 X i = (x i 1, , x in ) ,它作为 n 维空间中的一个点,能唯一地表征方案 a i 。 * * 案;并可以据此排定方案集 A 中各备选方案的优先序。 用理想解法求解多属性决策问题的概念简单,只要在属性空间定义适当的距离测度就能 计算备选方案与理想解。TOPSIS 法所用的是欧氏距离。至于既用正理想解又用负理想解是 因为在仅仅使用正理想解时有时会出现某两个备选方案与正理想解的距离相同的情况,为了 区分这两个方案的优劣,引入负理想解并计算这两个方案与负理想解的距离,与正理想解的 距离相同的方案离负理想解远者为优。 1.2 TOPSIS 法的算法步骤 TOPSIS 法的具体算法如下。 步骤一,用向量规划化的方法求得规范决策矩阵。 设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决策矩阵 X = (x ij )m ?n ,规范化决策矩阵 Y = ( y ij )m ?n ,则 y ij = x ij m i =1 2 ij , i = 1,2, , m , j = 1,2, , n (1) 步骤二,构成加权规范阵 Z = (z ij )m ?n 。 T z ij = w j ? x ij , i = 1,2, , m , j = 1,2, , n * 0 * * 0 0 (2) * i ??min z ij , j 为效益型属性 j 为成本型属性 , j = 1,2, , n (3)

导热系数的测量实验精选报告.doc

导热系数的测量 【实验目的】 用稳态法测定出不良导热体的导热系数,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实验仪器】 导热系数测定仪、铜- 康导热电偶、游标卡尺、数字毫伏表、台秤 ( 公用 ) 、杜瓦瓶、秒表、待测样品(橡胶盘、铝芯)、冰块 【实验原理】 根据傅里叶导热方程式,在物体内部,取两个垂直于热传导方向、彼此间相距为h、温度分别为T1、 T2的平行平面(设T1>T2),若平面面积均为 S,在t 时间内通过面积S 的热量Q 免租下述表达式: Q S (T 1 T 2 ) (3-26-1 ) t h 式中,Q 为热流量; 即为该物质的导热系数,在数值上等于相距单位长度的两平面t 的温度相差 1 个单位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其单位是W (m K ) 。 在支架上先放上圆铜盘P,在 P 的上面放上待测样品B,再把带发热器的圆铜盘 A 放在B 上,发热器通电后,热量从 A 盘传到 B 盘,再传到 P 盘,由于 A,P 都是良导体,其温度即可以代表 B 盘上、下表面的温度 T1、T2,T1、 T2分别插入 A、P盘边缘小孔的热电偶 E 来测量。热电偶的冷端则浸在杜瓦瓶中的冰水混合物中,通过“传感器切换”开关G, 切换 A、P 盘中的热电偶与数字电压表的连接回路。由式(3-26-1 )可以知道,单位时间内通过待测样品 B 任一圆截面的热流量为 Q (T1 T2 ) R B2 (3-26-2) t h B B B 1 2 的值不变,式中, R 为样品的半径, h 为样品的厚度。当热传导达到稳定状态时, T 和 T 遇事通过 B 盘上表面的热流量与由铜盘 P 向周围环境散热的速率相等,因此,可通过铜 2 的散热速率来求出热流量Q 。实验中,在读得稳定时 1 2 盘 P 在稳定温度 T t T 和 T 后,即可将 B 盘移去,而使 A 盘的底面与铜盘 P 直接接触。当铜盘 P 的温度上升到高于稳定时的 T2值若干摄氏度后,在将 A 移开,让 P 自然冷却。观察其温度T 随时间 t 变化情况, 然后由此求出铜盘在T2的冷却速率T T , 而 mc , 就是铜盘 P 在温度为 T2时的散t T T2 t T T2 热速率。但要注意,这样求出的T 是铜盘 P 在完全表面暴露于空气中的冷却速率,t T T2 其散热表面积为 2 R B2 2 R P h P。然而,在观察测量样品的稳态传热时,P盘的上表面是被样品覆盖着的,并未向外界散热,所以当样品盘 B 达到稳定状态时,散热面积仅为:

气—气传热综合实验操作讲义

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 Nu = A * Re * Pr 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 Nu = B * Re 中常数 B 、m 的值和强化比 Nu / Nu 0 ,了解强化 ② 对α i 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 Nu=ARe Pr 中常数 A 、m 的值。 ② 对α i 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 Nu=BRe 中常数 B 、m 的值。 气—气传热综合实验讲义 一、 实验目的: 1. 通过对空气—水蒸气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 α i 的测定方法,加 m 0.4 中常数 A 、m 的值; 2. 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和采用螺旋扁管为内管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 m 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3. 了解套管换热器的管内压降 ?p 和 Nu 之间的关系; 二、 实验内容: 实验一: ① 测定 5~6 个不同流速下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 i 。 m 0.4 ③ 测定 5~6 个不同流速下简单套管换热器的管内压降 ?p 1。 实验二: ① 测定 5~6 个不同流速下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α i 。 m ③ 测定 5~6 个不同流速下强化套管换热器的管内压降 ?p 2 。并在同一坐标系下绘制普通管 ?p 1 ~Nu 与强化管 ?p 2 ~Nu 的关系曲线。比较实验结果。 ④ 同一流量下,按实验一所得准数关联式求得 Nu 0,计算传热强化比 Nu/Nu 0。 三、 实验原理 实验一 普通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及其准数关联式的测定 1. 对流传热系数α i 的测定 对流传热系数α i 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用实验来测定。

非良导体热导率的测量带实验数据处理

本科实验报告 (阅) 实验名称:非良导体热导率的测量 实验11 非良导体热导率的测量 【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热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学习测量非良导体热导率的基本原理的方法。 3.通过做物体冷却曲线和求平衡温度下物体的冷却速度,加深对数据图事法的理解。 【实验原理】 热可以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这种现象叫做热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三种:传导,对流和辐射。 设有一厚度为l、底面积为S?的薄圆板,上下两底面的温度T ,T 不相等,且T1>T2,则有热量自上底面传乡下底面(见图1),其热量可以表示为 (1)

图1 测量样品 式中,为热流量,代表单位时间里流过薄圆板的热量;为薄圆板内热流方向上的温度梯度,式中的负号表示热流方向与温度梯度的方向相反;为待 测薄圆板的热导率。 如果能保持上下两底面的温度不变(稳恒态)和传热面均匀,则,于是 (2) 得到 关键1.使待测薄圆板中的热传导过程保持为稳恒态。 2.测出稳恒态时的。 1.建立稳恒态 为了实现稳恒态,在试验中将待测薄圆板B置于两个直径与B相同的铝圆柱A,C 之间,且紧密接触,(见图2)。 图二测量装置 C内有加热用的电阻丝和用作温度传感器的热敏电阻,前者被用来做热源。首先,

可由EH-3数字化热学实验仪将C内的电阻丝加热,并将其温度稳定在设定的数值上。B的热导率尽管很小,但并不为零,固有热量通过B传递给A,使A的温度T A逐渐升高。当T A高于周围空气的温度时,A将向四周空气中散发热量。由于C的温度恒定,随着A的温度升高,一方面通过C通过B流向A的热流速率不断减小,另一方面A向周围空气中散热的速率则不断增加。当单位时间内A 从B 获得的热量等于它向周围空气中散发的热量时,A的温度就稳定不变了。 2.测量稳恒态时的 因为流过B的热流速率就是A从B获的热量的速率,而稳恒态时流入A的热流速率与它散发的热流速率相等,所以,可以通过测A在稳恒态时散热的热流速率来测。当A单独存在时,它在稳恒温度下向周围空气中散热的速率为 (3) 式中,为A的比热容;为A的质量;n=T=T2成为在稳恒温度T2时的冷却速度。 A的冷却速度可通过做冷却曲线的方法求得。具体测法是:当A、C已达稳恒态后,记下他们各自的稳恒温度T2,T1后,再断电并将B移开。使A,C接触数秒钟,将A 的温度上升到比T2高至某一个温度,再移开C,任A自然冷却,当TA降到比T2约高To(℃)时开始计时读数。以后每隔一分钟测一次TA,直到TA 低于T2约To(℃)时止。测的数据后,以时间t为横坐标,以TA为纵坐标做A 的冷却曲线,过曲线上纵坐标为T2的点做此曲线的切线,则斜率就是A在TA 的自然冷却速度,即 (4) 于是有(5) 但要注意,A自然冷却时所测出的与试验中稳恒态时A散热是的热流速率是不同的。因为A在自然冷却时,它的所有外表面都暴漏在空气中,都可以 散热,而在实验中的稳恒态时,A的上表面是与B接触的,故上表面是不散热的。由传热定律:物体因空气对流而散热的热流速率与物体暴露空气中的表面积成正比。设A的上下底面直径为d,高为h,则有 (6)

【20170424】传热综合实验讲义(学生版)-jidx要点

7.4 传热综合实验(20170424版本) 7.4.1实验目的与要求 1.通过实验,加深对传热理论的理解,提高研究和解决传热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空气—水蒸气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3.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 掌握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4.学会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传热管关联式4 .0Pr Re m A Nu =中的常数A 和m 的数值,强化管关联式4.00Pr Re m B Nu =中B 和m 数值。 5.根据计算出的Nu 、Nu 0求出强化比Nu/Nu 0,比较强化传热的效果,加深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方式。 6.通过变换列管换热器换热面积实验测取数据计算总传热系数K ,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7.认识套管换热器(光滑、强化)、列管换热器的结构及操作方法,测定并比较不同换热器的性能。 7.4.2实验原理 在工业生产中,间壁换热是经常使用的换热方式。热流体借助于传热壁面,将热量传递给冷热体,以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影响换热器传热速率的参数有传热面积、平均温度差和传热系数三要素。为了合理选用或设计换热器,应对其性能有充分的了解。除了查阅文献外,换热器性能实测是重要的途径之一。传热系数是度量换热器性能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提高换热器的传热系数以强化传热过程,在生产实践中是经常遇到的问题。 冷热液体间的传热过程是由热流体对壁面的对流传热、间壁的热传导、以及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这三个传热子过程组成。如7.4-1所示。在忽略了换热 管内外两侧的污垢热阻后,以冷流体一侧传热面积为基准的传热系数计算式为: o o i m i i A A A A K αλδα+ += 11 (7.4-1) 式中:K ——以冷流体一侧传热面积为基准的总传热系数,)/(2℃?m W ; 图7.4-1 间壁式传热过程示意图

传热综合实验实验说课材料

传热综合实验实验

传热综合实验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1.原始数据记录表格 以下计算以次序1作为计算实例: 空气进口密度52310 4.510 1.2916t t ρ--=-?+=10-5*48.4 2 -4.5*10-3 *48.4+1.2916=1.053 kg/m 3; 空气质量流量m s2 =ρV=1.053*46.286/3600=0.0135kg/s ; 空气流速u=4V/(πd 2)=4*46.286/(3.14*0.02*0.02*3600)=40.95 m/s ; 空气定性温度(t 1+t 2)/2=(48.4+82.7)/2=65.55℃; 换热面积22A d l π== 3.14*0.016*1=0.0502m 2; 空气的比热 C p2=1005 J / (kg ?℃); 对数平均温度 ()()1 2211221ln t T t T t T t T t m -----= ?=33.001℃;

总给热系数 ()m p t A t t c m K ?-= 1222=0.25933 W/(m 2·℃); 2.计算结果列表 密度52310 4.510 1.2916t t ρ--=-?+=10-5*50.252 -4.5*10-3 *50.25+1.2916=1.09kg/m 3 流体粘度6235(210510 1.716910t t μ---=-?+?+?) =6235(210*50.25510*50.25 1.716910----?+?+?) =1.96E-05 Pa ·s ; t=定性温度; 流体导热系数8252108100.0244t t λ--=-?+?+ =825210*50.25810*50.250.0244---?+?+= 0.0284 W/(m ·℃); 雷诺准数μ ρ du =Re =0.016*7.19*1.09/1.96E-05=6397.63; 普兰特数 λ μ 2Pr p c = =(1005*1.96E-05)/ 0.0284=0.694; 理论值 α=4.08.0Pr Re 023.0d λ =0.80.40.0284 0.023*6397.630.6940.016 =39.11 W/(m 2·℃); 努赛尔数λ αd Nu = = 39.11*0.016/0.0284=22.03。

传热综合实验实验修订稿

传热综合实验实验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传热综合实验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1.原始数据记录表格 以下计算以次序1作为计算实例: 空气进口密度52310 4.510 1.2916t t ρ--=-?+=10-5*48.4 2 -4.5*10-3 *48.4+1.2916=1.053 kg/m 3; 空气质量流量m s2 =ρV=1.053*46.286/3600=0.0135kg/s ; 空气流速u=4V/(πd 2)=4*46.286/(3.14*0.02*0.02*3600)=40.95 m/s ; 空气定性温度(t 1+t 2)/2=(48.4+82.7)/2=65.55℃;

换热面积22A d l π== 3.14*0.016*1=0.0502m 2; 空气的比热 C p2=1005 J / (kg ℃); 对数平均温度 ()()1 2211221ln t T t T t T t T t m -----= ?=33.001℃; 总给热系数 ()m p t A t t c m K ?-=1222=0.25933 W/(m 2·℃); 2.计算结果列表 密度52310 4.510 1.2916t t ρ--=-?+=10-5 *50.252 -4.5*10-3 *50.25+1.2916=1.09kg/m 3 流体粘度6235(210510 1.716910t t μ---=-?+?+?) =6235(210*50.25510*50.25 1.716910----?+?+?) =1.96E-05 Pa ·s ; t=定性温度;

数据处理方法

回归问题和一些机器学习算法中,以及训练神经网络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中心化(Zero-centered或者Mean-subtraction)处理和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或Normalization)处理。 目的:通过中心化和标准化处理,得到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服从标准正态布 的数据。计算过程由下式表示: 下面解释一下为什么需要使用这些数据预处理步骤。在一些实际问题中,我们得到的样本数据都是多个维度的,即一个样本是用多个特征来表征的。比如在预测 房价的问题中,影响房价的因素有房子面积、卧室数量等,我们得 到的样本数据就是这样一些样本点,这里的、又被称为特征。很显然,这些特征的量纲和数值得量级都是不一样的,在预测房价时,如果直接使用原始的数据值,那么他们对房价的影响程度将是不一样的,而通过标准化处理,可以使得不同的特征具有相同的尺度(Scale)。这样,在使用梯度下降法学习参数的时候,不同特征对参数的影响程度就一样了。 简言之,当原始数据不同维度上的特征的尺度(单位)不一致时,需要标准化步骤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下图中以二维数据为例:左图表示的是原始数据;中间的是中心化后的数据,数据被移动大原点周围;右图将中心化后的数据除以标准差,得到为标准化的数据,可以看出每个维度上的尺度是一致的(红色线段的长度表示尺度)。 其实,在不同的问题中,中心化和标准化有着不同的意义,

?比如在训练神经网络的过程中,通过将数据标准化,能够加速权重参数的收敛。 ?另外,对于主成分分析(PCA)问题,也需要对数据进行中心化和标准化等预处理步骤 二、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在使用各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时,首先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和无量纲化处理,本例分享利用office的Excel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用的是极值处理法。1. 1. 该种方法的算法即标准化公式如附图所示,注:对于指标值恒定的情况不适用。 2.这里以我国2007年中部地区6省的税收数据为例进行计算。易知,附图 中的税收指标为极大型数据。所以采用的公式为x=(x-min)/(Max-min),这样标准化后的数据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 3.使用Max,Min函数分别求出数据矩阵中每列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Max 146.1136 184.2366 102.9228 30.2578 25.8857 42.8733 15.656 7.8 004 18.2303 14.9975 1.9689 17.1054 35.0698 3.3696

传热综合实验(参考提供)

实验五 传热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空气—水蒸气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 m Pr 0.4中常数A 、m 的值。 2.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Nu=BRe m 中常数B 、m 的值和强化比Nu/Nu 0,了解强化传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式。 二、实验内容 1. 测定5~6个不同流速下普通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i α,对i α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ARe m Pr 0.4中常数A 、m 的值。 2.测定5~6个不同流速下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i α,对i α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求关联式Nu=BRe m 中常数B 、m 的值。 3.同一流量下,按实验1所得准数关联式求得Nu 0,计算传热强化比Nu/Nu 0。 三、实验原理 (一) 普通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及其准数关联式的测定 1.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 对流传热系数i α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用实验来测定。因为i α<

传热综合实验实验

传热综合实验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1.原始数据记录表格 以下计算以次序1作为计算实例: 空气进口密度—10”-4.5 10& 1.2916 =10-5*48.4 -4.5*10 -3 *48.4+1.2916=1.053 kg/m 空气质量流量m2 = p V=1.053*46.286/3600=0.0135kg/s ; 空气流速u=4V/( n d2)=4*46.286/(3.14*0.02*0.02*3600)=40.95 m/s 空气定性温度(t 1+t 2)/2=(48.4+82.7)/2=65.55 C; 换热面积A「d2l2 二 3.14*0.016*1=0.0502m ; 空气的比热C P2=1005 J / (kg ? C); 对数平均温度=兀12齐垃=33.001 C; In 口2

总给热系数一^^=0.25933嘶"); 2.计算结果列表 密度—10珂2 -4.5 10‘t 1.2916=10'5*50.25 2-4.5*10 *50.25+1.2916=1.09kg/m 流体粘度—(-2 10J3t2 5 10;t 1.7169 10* =(-2 10』*50.25 2 5 10 '*50.25 1.7169) 10 =1.96E-05 Pa ? s; t=定性温度; 流体导热系数'=-2 10 ” 8 10珥0.0244 =-2 10^*50.25 2 8 10 ^*50.25 0.0244 = 0.02 84 W/(m); 雷诺准数Re 二耳=0.016*7.19*1.09/1.96E-05=6397.63 ; 卩 c 普兰特数Pr — =(1005*1.96E-05)/ 0.0284=0.694 ; 扎 理论值 a =0.023 Re0.8 Pr0.4= 0.023 0.0284 *6397.63 0.80.6940.4=39.1 1 W/(m 2?C ); d 0.016

地图数据处理

地图数据一般处理过程 一数据裁剪 裁剪是按照多边形进行对空间数据裁剪。不通的数据有不通裁剪工具。我们使用到的数据一般是两种。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卫星图片数据)。两种数据的裁剪工具位置: 1 矢量数据裁剪 图1 Geoprocessing 的下拉菜单CLIP菜单里面 以上截图是矢量数据的裁剪。 2 卫星图片数据裁剪。 在ARCTOOLBOX里面的:

图2 卫星图片裁剪的位置 图3 卫星图片裁剪工具条 第一栏:输入卫星图片数据。 第二栏:输入矢量数据(行政多边形边界) 第三栏:必须放在GDB数据库里面 二数据转换。 公司目前数据转换就是CAD数据转换成ARCGIS的数据。还有是MAPINFO数据转换成ARCGIS的数据。在公司的时候经常遇到就是这两个问题。也是比较麻烦的数据。MAPINFO的数据转换成ARCGIS的数据一般使用MAPIFO9.5里面的通用转换工具条。在下记不得在那里。因为使用期只有30天所以比较麻烦。这里不多説。説下CAD数据转换吧。 CAD数据转换。直接导入到GDB数据库中。

图5 数据导入GDB 但是导入之后由于坐标系统的不一致。没有办法重叠。所以必须使用投影转换。 注意: 1导入的CAD数据是五个文件。一个线、两个多边、一个点文件、一个标注文件。但是在这里我只需要一个面文件,点文件,线文件就可以了。其它的可以删除。 2 数据导入常用得工具条是在ARCTOOLBOX里面 这里可以转换80多种空间数据的转换。自己研究吧。。没有时间瞎扯 三地图投影 这里主要説的投影是。地图投影转换。我们主要使用到西安80投影坐标系统转换大地坐标系统。当然你要知道你CAD的坐标系统。不知道你也没有事情。你知道高斯投影坐标系统的3°分带或者小比例尺6°分带。当然这个在这里説是基础知识。没有办法説清楚。自己查找下地图投影方面的知识。 我这里只説下位置和怎么使用的方法。 图6 这里红色标记第一个是投影转换工具条;第二个是空间地图投影定义。 投影转换的图如下:

浅析专题地图中的底图数据处理方法

浅析专题地图中的底图数据处理方法 0 引言 专题地图中的地图要素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题要素,一类是底图要素。专题要素是指专题地图中突出表示的内容,底图要素是指在专题地图中起着地理底图作用的地理要素,如境界、交通、地貌等[1]。一般来说,底图要素主要有位置标识、显示区域地理背景等骨架作用。一幅优秀的专题地图必定是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1 - 2]。因此,底图要素的选取与表达直接关系到专题地图的传输效果,影响着专题地图的设计过程。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所表示的重点和主题不同,所选取的底图要素也不同。不同比例尺的专题地图,由于表达的详尽程度不同,所选取的底图要素也是不同的。此外,选定的底图要素,不但应分门别类,还应按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级。如何将底图要素成功抽取并分类分级,是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点。 如今,很多商用专题地图制作软件,如: MapInfo,ArcInfo,Illustrator 等都提供了较为完备的专题地图制作方法。然而,这些软件都偏重于专题要素的处理和表达,对于底图要素的研究较少。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着重研究了专题地图中底图要素的处理方法和过程,为专题地图的制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为实现专题地图制作的快速化和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1 底图要素的确定 类型不同、比例尺不同,专题地图所选取的底图要素也不同。底图要素的作用意在强调和突出专题要素,提高整个专题地图的表达和传输效果。以交通图为例,交通图的专题要素一般为陆地交通( 如铁路、公路、桥梁、里程碑等) 、海上交通( 如海上重要通道等) 、空中交通( 如航线、空中走廊等) 等与交通密切相关的要素。底图要素根据比例尺的不同而略有区别。例如: 1∶ 3 000 000 交通图的底图要素相对简单,主要包括境界与政区( 国界线、领海界、地级境界、省界等境界与政区等) 、水域陆地( 陆地海洋、主要河流) 、居民地及附属设施( 居民地逻辑中心、街区) 及主要注记等。1∶ 250 000 交通图的底图要素相对详细,主要包括测量控制点、境界与政区( 国家、领海、省、地区、县、乡、镇等) 、陆地地貌及土质( 等高线) 、居民地及附属设施( 居民地逻辑中心、街区、街区边线、独立房屋) 、植被( 森林、田地、林地) 等。 2 底图要素的处理方法 2. 1 影响底图处理的要素 为了具有良好的表达效果,选定好的底图要素不能直接显示,还需要进行一系列处理。影响底图要素处理的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地图类型 专题地图的分类标准很多,主要有地图内容、数据特征、内容的概括程度和用途等。按内容的不同,专题地图可以划分为自然地图、人文地图和其他专题地图。自然地图又包括地势图、地质图、地貌图、植被图和气象气候图等; 人文地图包括政区图、人口图、经济图、历史图、文化图等; 其他类专题图包括航海图、航空图、军用图、规划设计图等; 按照数据的特征,专题地图可以分为定性专题图和定量专题图; 按照专题内容在地图上概括的程度,专题地图可以分为解析型图、合成型图和综合型图3 种[3]。专题地图侧重表示的内容不同,对底图的要求就不同。 2) 制图区域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