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

合集下载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共25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共25张PPT)
关羽
关羽比张飞稳重得多,他听到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认为太 过,对几次远访诸葛亮也很有意 见,但是他不像张飞那样鲁莽。 刘备第三次要去卧龙岗,他和张 飞一致反对,但他的话却委婉得 多,不像张飞那样直爽。他虽然 对诸葛亮的昼眠也不耐烦,但张 飞大怒要去放火的时候,他却能 “再三劝住”,这些都表现他的 稳重。
语言描写 张飞
鲁莽、直爽。扬言将诸葛亮“用一条 麻绳缚将来”,“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 看他起不起”。尽管他认为见诸葛亮没 有益处,但刘备执意要去,他也无条件 随同去:“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 何落后”。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整体感知
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适逢诸 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
第二部分: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 之出山辅助的过程。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部 分。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读准字音
拜谒( yè ) 纶(guān)巾 鹤氅( chǎng ) 胄(zhòu) 疏( shū)懒 愧赧(nǎn)吴会( kuài ) 殆(dài ) 存恤( xù ) 箪( dān)食壶浆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部编版九年级 语文上 册(共25 张PPT)
分析人物形象
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 样的性格特征?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示范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示范教学课件

【题目解说】 “三顾茅庐”是 三次拜访茅庐 的意思,“顾”的意思 是 拜访 。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是为请他出山帮助处
境困难的自己, 兴复汉室 , 建功立业 。
二、研读课文,思考探究
(一)思考批注 1.刘备为见到诸葛亮,经历了哪些考验? 2.哪些方面体现了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诚意?
1.考验:
2.诚意:
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批注: 1.积累生字词。
2.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写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草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诸葛亮向刘备阐述了“天下三分”的形势,刘备请诸葛亮 出山,拜他为军师。
【字音字形】
拜谒( yè )
愧赧( nǎn )
鄙( bǐ )贱
叱( chì )
侥(jiǎo)幸
岂可相强( qiǎnɡ )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 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 己实现统一大业。他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 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去请诸葛 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归期不定,刘备只 得失望地回去(一顾茅庐)。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再次去拜访诸葛 亮,不料诸葛亮跟崔州平出外闲游,不知去向。张飞本不愿 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 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 家危险局面的意思,再次失望而归。(二顾茅庐)
第二课时
一、人物形象分析
(一)思考批注 1.刘备和诸葛亮分别是怎样的人? 2.文中多次写到关羽和张飞有什么作用?
1.人物形象: 【刘备】(第3段,语言描写)
谦辞:“末胄”“愚夫”“贱名”(对自己) 敬辞:“如雷贯耳”“晋谒”(对诸葛亮) 表现了刘备 谦虚恭敬的态度,求取贤能的决心。 。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

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过程与方法】1.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顾茅庐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人物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学习刘备的诚心、虚心、礼贤下士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1.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谁会背杜甫的《蜀相》?(找一名同学来背诵)你们知道“丞相祠堂何处寻”这句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谁吗?“三顾频烦天下计”中的“三顾”指的又是哪件事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诸葛亮,“三顾”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三顾茅庐》,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二、预习检测(课件出示题目)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ɡ)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沔水(miǎn)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2.重点词语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

贯:贯穿,进入。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世:治理天下。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屏:使回避。

促:靠近。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

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12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12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12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篇1 课文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

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

”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

”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

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

”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

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

刘备叫人立即备马。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

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

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

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

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书童。

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

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

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

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

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

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第23课*三顾茅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初步认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教学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初步认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情境导入】同学们,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

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新课解读】一、速读课文——理清结构速读提示及要求:1.了解作者及作品,画出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理清本文的思路。

明确:1.(1)作家作品①作者名片: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其他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

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②作品简介:《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历史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作品写的是东汉末到西晋初这一历史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三个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

通过这些描写,反映了汉末大分裂时代的苦难和明君仁政的愿望。

其结构宏伟而又严密精巧,语言简洁、明快、生动。

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突出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代表着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

(2)重点字词殆.(dài)拜谒.(yè)失礼.(lǐ)叩.门(kòu)傲.慢(ào)疏.懒(shū)愧赧.(nǎn)鄙.贱(bǐ)赐.教(cì)倾颓.(tuí)鼎.足(dǐnɡ) 躬.耕(ɡōnɡ)荒芜.(wú)如雷贯.耳(ɡuàn)思贤.如渴(xián)箪.食壶浆(dān)顿开茅塞.(sè)(3)理解词义①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部编九年级上语文《23 三顾茅庐》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九年级上语文《23 三顾茅庐》优质课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教材分析】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草庐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

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

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教学难点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习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技巧,把握人物形象。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学习重点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技巧。

学习难点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

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二、作家作品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演义小说是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开始出现这个名称。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示范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示范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示范教案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为求得诸葛亮帮助,三次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

本文通过对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他们的品质和智慧,同时也反映了人才的重要性和为国家效力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历史人物和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人才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塑造正处于关键时期,本文的教学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国家效力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对课文中所体现的人才观和国家观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发生背景。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案例教学法:以刘备和诸葛亮为例,分析他们的品质和智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历史背景,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人物关系,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刘备要三次到茅庐邀请诸葛亮?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解析字词句,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语言、动作,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刘备三次到茅庐的原因是什么?诸葛亮为何最终答应出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部编九年级上语文《23三顾茅庐》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九年级上语文《23三顾茅庐》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九年级上语文《23三顾茅庐》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九年级上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三顾茅庐【教材分析】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草庐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

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

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深切相识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打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恳切诚意。

1部编九年级上语文优质课讲授设计情绪立场与代价观进修刘备的恳切诚意、礼贤下士的品格。

【重点难点】讲授重点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教学难点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期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烽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期,是一个伟大的时期。

正是由于这个伟大的时期培养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同进修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期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2、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共46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共46张PPT)
语言描写:表现了张飞的莽撞。 云长再三动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
体现出玄德的耐心和诚意。
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 玄德日:“且勿惊动。”又立了ー个时辰, “又"“一个时辰“极言等候时间之长。 孔明才醒,口吟诗曰: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 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 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 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展望前景。 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语言描写:分析天下大势,足见诸葛亮视野及胸襟的开阔。 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 十四州之图也。 细节描写:表明早有实施计划,足见诸葛亮远大的抱负。
璋(zhāng)璋玉 嶂( zhàng)峰嶂 障( zhàng)障碍
怠慢:冷淡;表示招待不周到。 拜谒:拜访谒见。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鄙贱:指卑微下贱的人。 存恤:爱惜,体恤。 纶巾:古代用青色丝做成的头巾。 鹤氅:用鸟羽制成的外套。 冑: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大。 经世奇才:有整治天下的罕见才能。
作者名片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 通俗演义)》的作者。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 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 《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国志通俗演义》(简 称<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 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犹为深远。
第一部分(①):通过玄德、关公、张飞三人的对话,叙述 了玄德三顾茅庐前的准备,表现出三人态度的不同。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共36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共36张PPT)

做了铺垫。
当堂练习
刘备在阶下等候近三个时辰这一情节的作用是 什么?
刘备的耐心等候,不去惊醒先生,是心 诚的表现,【人物塑造】体现了刘备的礼 贤下士的诚意;【结构】使小说的情节发 展富有波澜。
英雄
第3自然段中,怎么突出诸葛亮这个形象的?
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自信聪明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淡泊名利
英雄的书写者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山西并州太 原府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 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其它 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 代史演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历史演义小说】


用通俗的语言,将王朝兴废,朝代更替
等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
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 竟自去了!
这先生如何傲慢……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 看他起不起!
暴躁、鲁莽
三顾茅庐汇英雄•刘备
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 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 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 玄德徐步而入 玄德拱立阶下。 求贤若渴 礼贤下士 恭敬诚恳
三顾茅庐汇英雄•孔明
三顾茅庐
罗贯中
使君 若称英雄 必 须胸怀大志 腹有 良谋 有包含宇宙 之机 吞吐天地之 志 上知天文 下知 地理 方为英雄也
青梅煮酒论
英雄
三 顾 茅庐
(刘备) 拜访 茅草屋 (诸葛亮)
文题直截了当地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描述的是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后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人。
1.知识与技能:了解历史演义小说的相关 知识,把握故事情节。(重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 等刻画方法,分析人物形象。(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历代英雄,争做 当代英雄。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优质课件(共64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优质课件(共64张PPT)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 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所谓 “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以争战 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 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 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 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尚依附于刘表,屯驻 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逼,不得不辞别刘备 去曹营,去曹营前他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 他“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刘备的恭敬、诚恳、推崇从侧 面表现了诸葛亮的“不俗”。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吩咐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

拱立阶下

仍命二人门外等候
行 为
犹然侍立 又立了一个时辰 玄德下拜

顿首拜谢

拜请
对待贤人非常恭敬 求贤之心热切而诚恳 谦逊 心忧天下
作泣
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关羽之言行
诸 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
葛 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
亮 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
谦逊
之 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
言 美玉而求顽石乎?
行 隆重对策
雄才大略
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孔明固辞不受。
淡泊名利
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 关心民生疾苦
酵而成的饮料。 12.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身离席,表示敬意。
内容理解
导思1.刘备为见到 诸葛亮,经历了诸 葛亮的哪些考验?
关键词: 思贤若渴
表现手法
导思2:本文主要人物是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23、三顾茅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

【过程与方法】1.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顾茅庐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人物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学习刘备的诚心、虚心、礼贤下士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理解刘备荒请诸葛亮出山的诚意。

教学难点认识课文对张飞的描写来突出刘备的为人。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三国时期,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

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资料助读1.认识作者,了解作品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2.故事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共同正音。

拜谒.(yè)侥.幸(jiǎo)拱.立(ɡǒnɡ) 半晌.(shǎnɡ) 纶.巾(ɡuān) 鹤氅.(chǎnɡ) 末胄.(zhòu) 愧赧.(nǎn) 谬.举(miù)迄.无所就(qì) 箪.食壶浆(dān)3.学生积累词语。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精品教案.docx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精品教案.docx

三顾茅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演义》,把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内容,止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刘备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胸怀,及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才学,提高自身素养。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理解部分文言词语的现代意思,掌握小说的艺术特点。

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是导演根据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改编而成的,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那么,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Z处。

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环节二元末明初小说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自妆楼》。

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主2.作品介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

学习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樹、吴三国Z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3.背景介绍:官渡大战,曹操打败了刘备。

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刘备听从徐庶建议,去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三次到隆中才得以见到诸葛亮。

本文是第三次拜访。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缚(fd) 冑(zhou) 沔(mi自n) 殆(d含i) 彝(yi) 箪(dan)• • • • • •环节二吴会(kuai)纶巾(guan) 拜谒(y©) 刘璋(zhang) 存恤(xti)• • • • •鹤蹩(chang) 愧赧(nan)• •2.理解词语。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 三顾茅庐》【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 三顾茅庐》【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 三顾茅庐》【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教学重点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教学难点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了解作者罗贯中(约1330 年~约1400 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文本链接1.三顾茅庐。

“茅庐”即草庐。

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三次亲临拜访,邀请诸葛亮帮助打天下。

后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

2.刘备(161~223),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

公元221 年称帝,建都于成都,国号汉。

3.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公元207 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著作有《诸葛亮集》。

九年级语文上册-23《三顾茅庐》【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23《三顾茅庐》【教案】

23 《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把握小说的结构和内容。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的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

3.亲近经典名著,加深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整体把握人物形象,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的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二、检查预习,互动交流1.简介作家作品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蛮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是根据第三十八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2.检查字词(1)给加点字注音:拜谒.yè纶.巾ɡuān 末胄.z.hòu 愧赧.nǎn倾颓.tuí存恤.x.ù殆.尽 dài 疏懒. lǎn鄙.贱bǐ如雷贯.耳ɡuàn 顿开茅.塞 máo(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谬举:妄加举荐。

存恤:爱惜,体恤。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如雷贯耳: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顿开茅塞:比喻忽然开窍,醒悟或明白了一个道理。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 学生自由阅读,抓住文中表现刘备态度和做法的几个关键词,结合相关要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顾茅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1、谈话。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

时代。

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2、揭题。

3、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交流反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3、教师小结。

4、教学复姓。

5、介绍古人名号中的“字”。

三、细读课文,推敲重点1、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昌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支吧!”“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来理解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1)、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2)、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

3)、写话训练。

四、小结过渡。

五、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

课件并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六、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_0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_0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张飞满口答应。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述的内容概括成一个词语,并在黑板上恰当的位置板书出来,做到说要到点;
二、作家作品简介
三、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理解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诸葛亮住的茅草屋。

刘备上前敲门,里面走出一个书童,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了。

”刘备问:“上哪儿去了?”书童说:“我家先生行踪不定,不知道上哪儿去了。

”刘备又问:“什么时候回来?”书童说:“那更说不定了。

或者三五日,或者十几天,没准儿。

”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住地新野,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

过了几天,得到回报,说诸葛亮回来了。

刘备叫人立即备马。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

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

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

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张飞只得跟着走。

三人冒雪走到卧龙冈,刘备轻叩柴门,开门的还是上回那个
书童。

可是,家中只有诸葛亮的弟弟在读书,诸葛亮被人请走了。

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

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

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张飞满口答应。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书童又出来了。

书童告诉刘备,先生正在睡午觉。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好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

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

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

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诸葛亮忙答礼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国家大事。

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立大业。

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
求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

课前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作家作品简介
三、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理解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

之所以。

是因为。

、。

正因为。

所以才。

、。

如果不是。

就不会。

”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

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

(诚心诚意)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

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

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
是与众不同的。

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
刘备用了那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
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

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上具有交叉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思维又是多向、*的,只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的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

6.小组交流。

经过刚才充分的默读思考,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此时的小组交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要围绕某个小问题争论不休;
(2)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从同学的嘴里获取信息。

这是课堂立体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也是由个体学习过渡到小集体学习,个体智慧在谋求集体智慧的主体发展。

小组学习,可以达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组学习绝不是为求同而合作学习,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促进
个体发展。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

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述的内容概括成一个词语,并在黑板上恰当的位置板书出来,做到说要到点;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读好,做到读要到味。

8.引导学生整理板书。

集体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体的认识结果。

刘备的诚心:
(1)轻叩柴门——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气——用心;
(3)不达目的不罢休——恒心;
(4)斥责张飞——齐心;
(5)下拜谒见——尊心。

诸葛亮的妙计:
(1)利用书童作耳目——观察;
(2)故意回避——试探;
(3)聊天——面试。

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9.学了三顾茅庐,将来你做了老总,去招聘人才,对你会有何帮助?
跳出语文,联系学生生活,活学活用。

真正实践了把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和发展之路上。

四、结课出示教师的对联。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以文学的熏陶,知道一种新的读后感的写作形式。

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大业
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五、作业
主人公
刘备简介
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黄巾起义。

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

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

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

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

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

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称伏龙)。

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

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郡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隆中)“躬耕陇亩”。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一
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