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斯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果斯基对于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强调有社会性意义的活动对人类意识的影响的重要性。
维果斯基认为社会环境对学习有关键性的作用,认为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的整合促成了学习。
社会行为是一种能够帮助解释意识变化的现象,并能建立起一种使行为与思想相统一的心理。
社会环境通过它的“工具”影响到认知;工具是指它的文化物品及它的语言和社会机构。
认知发展源于在社会交互作用中文化工具的使用,源于将这种交互作用内化和心理转换的过程中。
维果斯基的思想是一种辩证建构主义的理论,因为它强调人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中介是发展与学习中的关键机制。
维果斯基的最有争议的观点是所有的高级心理功能都来源于社会环境。
这是一个很有力量的声明,有很多的事实来支持它。
语言过程可能是最有影响的。
维果斯基认为在心理发展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掌握传播文化发展和思想的外部过程,即掌握语言、计数和写作之类的方法。
一旦这个外部过程被掌握,下一步就是运用这些符号来影响思想和行为,以及对思想行为进行自我管理。
在自我管理中使用内部言语的重要功能。
尽管这样的论述给人以深刻印象,维果斯基的理论似乎有些过于强悍。
研究证据显示,年幼的儿童在他们有机会从所处的社会文化中学习这前,就已了解很多这个世界运作的方法。
儿童也似乎有获得某种概念的生理性预设机制(如:理解做加法可以使数量增加),这是不依赖于环境的。
尽管社会学习影响到知识的建构,但是那种宣称所有学习者是源于社会环境的论点似乎过于夸张。
虽然如此,我们理解学习者的文化是很关键的,在解释学习和发展的时候需将之考虑进去。
启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看上去并不难理解,有社会性意义的活动对人类意识有很大影响,既是将人们的意识放之于社会的背景中,似乎是为如何建立人类意识指出了一条道路,将“人类的自我意识”这个词条进行分解,便是人类意识和自我意识,人类意识在众多流派哲学家中并没能被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不像星系反而像是流沙,大抵社会活动只能是对个人自我意识的参考与影响。
理论最具争议的是“所有的高级心理功能都来源于社会环境”,判断题中太过绝对的话往往是错的,且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认为事务的矛盾规律都是相对统一的,大抵可以理解成事物规律都不是绝对的。
尽管有许多事实支持这样的理论,但反正法终究比不可穷尽的枚举法更令人信服,然,我并不是站在这一理论的对立面上,而是,我不觉得这一理论也许只是为了加强语气而使用的一个程度副词让这句话变得有争议的价值:生物学角度上思维的发展基于神经元这一基本单位,但倘若心理功能形成发展独立于社会且不说科学性至少我认为是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这一理论,且认为是略霸道的,但不可否认有社会性意义的活动的确会是影响人们意识的一条明路。
维果斯基有关人的心理发展的研究,对于理解建构主义是十分重要的。
面对人的心理现象的全部真实性与复杂性,维果斯基一方面力求摆脱庸俗的行为主义观的束缚,另一方面则努力克服对心理现象的唯心主义的理解,为确定“意识”的研究对于心理学的重要意义,为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特性,提出了理解人的意识的形成与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原则,要求从历史的观点而不是抽象的观点,在社会环境之中、在与社会环境作用的相互联系之中而不是在社会环境之外,去研究意识与心理的发展。
维果斯基有关人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是以特殊的“精神生产工具”为中介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各种符号系统,尤其是语词系统。
起初,人改变的似乎只是外部物质,但随后,这些变化便作用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过程受这些特殊中介工具的特性影响,能够在改变环境的同时,调控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从而使自己能够的行为具有理性和自由度。
人也由此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动物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意识。
据此,维果斯基及其同事通过一系列研究,初步揭示了人的心理发展的两条彼此相联系的一般规律:
1、人所特有的受中介工具影响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2、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从上述两条规律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原理,即在新的心理过程结构的构成与心理过程间的联系之间,存在着双重依存关系:一方面,心理过程间的联系是新的被中介的心理过程结构产生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各心理过程间的联系发展的同时,各心理过程结构自身也必然发生变化。
这一原理对于心理活动基本形式的发生、分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维果斯基所揭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与原理,针对当时有关心理过程的一次性定性和不变性的观点,提出了另一种动态的观点,该观点表明,心理机能本身产生于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之中,并随着心理生活形式的复杂化而改变机能之间的关系。
这对于推动心理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规律与原理的另一个重大意义在于:明确提出了“意识”问题的研究应作为心理科学头等重要的基本问题。
维果斯基认为,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最高级水平的反映形式,意识问题是有关行为结构的问题,意识从来都是某种整体,意识与高级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不过,意识不仅具有机能结构,而且还具有意义结构。
“机能”与“意义”在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分别从心理形式与心理内容出发去探索意识问题。
建立唯物主义的意识心理学理论,维果斯基及其同事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因果发生分析法,试图把握心理发展过程的动态性、变化性。
同时,他党政军从“意识是统一整体”的观点出发,用“单元分析法”取代了传统的“要素分析法”。
维果斯基生前十分重视心理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密切结合。
他认为,只有通过在生活中各个领域的应用,心理学才能获得真正的科学依据。
这一观点引导他在深化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最终进入了儿童智力与学校教学的关系问题的研究领域。
他针对当时已有的有关教学与发展互不相干的观点、将教学与发展混为一谈的观点以及对上述观点简单地
兼收并蓄等现象,提出了在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在以这种复杂关系为对象的研究中,维果斯基指出,儿童的全部心理过程是在交往过程中发展的,而表现为合作的教学正是最具有计划性与系统性的交往形式,因此,正是这种教学可以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并创造出儿童全新的心理活动形式。
这是因为,儿童今天不能独立完成的事,往往有可能在教师与伙伴的帮助下完成,而明天他就能自己独立完成。
由此出发,他首先确定了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两种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
由维果斯基首先确认和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强调着眼于“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在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儿童目前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
因此,教学应该成为促进儿童心理机能发展的决定性动力,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启示:首先,心理发展理论强调了意识问题的研究应作为心理科学头等重要的基本问题。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最高级水平的反映形式”,这是心理学中对意识的定义,有意思的是,不同于辩证唯物主义与生物学中的意识,心理学这一研究人类的科学将意识也仅仅定义于人类。
我想象若干年后,也许人类科学已经发展到可以理解动物的语言,那心理学研究是不是也会延展到动物身上,破坏性心理学实验会不会像现在医学实验一样做在动物身上,那时候心理学是不是也要接受伦理的抨击……理论将发展规律应用于教育中无疑是先鉴与智慧的,我们课堂以外的学习也应遵循发展的规律,这些看上去很自然的事情在当时实是长足的发展。
三、文化──历史理论
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
其实现的具体机制是通过物质工具,如刀斧、计算机等,以及精神工具,如各种符号、词和语言等实现的。
高级心理机能不同于低级心理机能的特点是:
(1)它们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2)它们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也就是各种机能由于有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3)它们实现过程的结构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4)它们的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5)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
为此,维果斯基特别强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尤其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
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
另外,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他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为此,就要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
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
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这一思想对正确理解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启示:这一理论直接抨击了皮亚杰教学与儿童发展是两个不同性质,基本各不相干的“无关论”。
相反地,他认为儿童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个独立的、自发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教学,没有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儿童就无从获得社会生存所需要的高级心智功能。
可见,维果斯基首先肯定了教学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肯定了教学是儿童后天的、历史的特征之发展过程中内在必需和普遍的因素,同时儿童发展又决定对其的教学。
皮亚杰的理论维果斯基并不是全盘否定,对于皮亚杰“儿童的发展必然是儿童主动建构的过程与结果,绝不可以用外部教学来代替或掩盖儿童的发展”,维果斯基是赞同的,相反地,他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同一论。
对于这两者,还有另一个“折中论”的观点,看似辩证统一,实则是没有解释清两者的任一关系。
“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及相关理论是目前对教育与儿童发展做出的最令人信服的阐述。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
在对以往的理论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维果斯基提出了自己的关于教学与发展的重要思想:最近发展区(简称ZPD),其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使用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恰当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量。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测验学生发展的准备度或在特定领域内的智力水平,可将之看做智力概念的一种不同说法。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
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
维果斯基特别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水平的两种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学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
维果斯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在最近发展区,教师和学习者(成人/儿童、指导者/被指导者、样本/观察者、专家/
新手、教师/学徒)同时完成一个任务,这个任务的难度使学习者无法独立完成。
最近发展区反映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集体行动的观点,即主张那些有更多知识和更熟练技能的人,与那些懂得的较少的人分享知识与技能,从而共同完成任务。
在最近发展区里,当教师和学生共享文化工具时,就促成了认知的发展,当学习者将这种由文化作中介的互动进行内化时,认知的发展就产生了。
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大量有人指导的参与活动;然而学生既不是从这种交互作用中被动地获得文化知识,也不一定必须要自动化地或精确地进行反应。
学习者对社会互动有自己的理解,并通过将这些理解与自己在具体情境中的经验整合起来,从而构建出自己的思想。
根据格式塔的学说,学习常常是偶然发生的,而不是反映为一个知识逐渐增加的过程。
启示:这大概是维果斯基较为平易近人的理论了。
最近发展区的定义为“在恰当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量”,也就是与实际的发展水平相对的潜在的发展水平,后者协助前者更科学地衡量目标的水平,对确定目标发展及对其教育有更合理的认识和方向指标。
因此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也应该最近发展区里产生。
五、社会建构理论要点
1.文化背景从两个方面影响儿童的发展,一是学习的内容,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二是思维的过程或是方法,维果茨基称其为智力的自适应的工具。
2.儿童认知发展需要一个辩论或讨论的过程(dialectical process)。
儿童学习过程需要具有解决问题的经验。
而且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和别人分享,例如和父母、教师、兄妹和同伴分享。
3.儿童开始学习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成人的引导,逐渐地,这种引导的主动权会转移到儿童自身。
4.成人将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存在的知识转移给儿童,他们之间相互交往的主要形式是语言。
5.在学习过程中,儿童自己的语言是他们智力适应的主要工具。
最后,儿童可以用内部语言(internal language)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6.内化是一种学习过程,因而内化就是增加知识和获得思维工具,这些知识和工具最初存在于儿童的外部,主要通过语言来实现内化。
7.在儿童自己能做什么,和儿童在帮助之下能够做什么,这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维果茨基把这种差异称为最邻近发展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8.由于儿童学习受到文化背景的很大影响,而且儿童解决问题需要通过成人的帮助,所以只是孤立的考虑儿童自身是不正确的,这样的研究并不能说明儿童获得新能力的过程。
9.儿童周围的文化环境和他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对象,如父母和比其更有能力的同伴,对儿童智力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六、社会建构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1.由于学习主要通过交互来实现,因而课程设计应该强调学习者和学习任务之间的交互过程。
2.借助于适当的成人的帮助,儿童常常能完成原来他们自己单独无法完成的任务,因而教师应该为儿童提供“脚手架(scaffolding)”。
脚手架是成人根据儿童成绩水平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帮助。
脚手架不仅能产生直接的效果,而且有助于培养儿童逐渐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评测方法必须要考虑儿童的最邻近发展区。
儿童自己能独立做什么,表示了儿童实际发展的水平;而儿童在成人帮助下能够完成什么,代表了他们具有潜力发展的水平。
两个孩子也许会具有同样的实际发展水平,但是他们在成人的适当帮助下,一个可能解决的问题比另一个要多,或者要好。
在设计评价方法时,应该同时考虑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和他们具有的潜力发展水平。
总之,维果茨基主张的社会建构理论更加接近教学实际和符合科学发展研究的新成果,所以目前国际上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普遍接受了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论。
不知为什么原因,在社会主义的中国维果茨基的理论却不被重视。
维果茨基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考虑儿童先天遗传基因的差异,以及人类和其他动物不同,生而具有某些学习能力倾向。
七、维果茨基的思维和语言理论
维果茨基不同意某些心理学家关于思维和言语的观点,如华生将思维简单的归纳为内部言语,思维遵循的路线是:大声言语——低声言语——内部言语,他认为,思维和言语大不相同。
维果茨基在《思维和言语》一书中,依据苛勒对类人猿的智能发展的研究和他本人进行的概念形成的实验,对思维和言语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证。
他认为,思维的进步和言语的进步并不是并行的,两者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发展系列,这两个系列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界限,又如两个交叉的圆圈,而且无论在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思维发展的语言前阶段和语言发展的智能前阶段。
如儿童在能有效运用语言之前就表现出对复杂问题具有相应的认知能力,从生物进化来看,黑猩猩在解决某些问题时也会使用工具,并通过迂回的路径去达到目标,表现出一定的智能行为来,这就是思维发展的语言前阶段。
又如婴儿的呀呀儿语,只是表达一种情感和愿望,与思维并没有联系。
黑猩猩具有相当好的发音,但只是一种情绪的迸发,在功能上与智能没有联系。
这就是语言发展的智能前阶段。
因此,他强调思维和言语都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由其史前阶段准备起来的。
八、工具理论
前面提到维果茨基的工具理论是其内化学说的理论基础。
工具理论也是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一个重要原理。
这个理论最初不是来自对心理学现象本身的研究,而是产生对劳动活动的分析。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劳动活动中首先分析出它的工具性特征,劳动过程以工具为中介。
据此维果茨基决定从类推法出发分析心理过程。
他
设想:在人的心理过程中存在着以特殊的心理工具为中介的成分。
根据维果茨基的思想,在人的心理过程中应该区分出两种水平:第一种——自然所赋予的智能;第二种——工具和辅助手段武装的智能。
同样似乎应该把实践活动也分为两种水平:第一种——“纯粹的手”,第二种——“工具和辅助手段武装的手”。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还是在人的心理范围内正是第二种的工具水平具有决定意义。
在心理现象领域维果茨基把第一种水平称为“自然”的过程,把第二种水平则称为“文化”的心理过程。
“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以特殊的心理工具和辅助手段为中介的“自然”的发展过程。
心理学家根据心理的不同特性,如理解性、随意性等,将所有的心理机能分为高级和低级两种,这种划分本身就是心理科学的重要成果。
维果茨基的假设为理解高级和简单心理机能间关系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这使他将低级、简单心理机能同自然过程的阶段结合起来,而把高级的心理机能同中介、“文化”、心理过程的阶段结合起来。
这种新方法既可以解释高级和简单心理机能的质的区别(高级心理机能以工具为中介),又可以解释它们间的联系(高级机能在低级机能基础上产生)。
最后,通过“心理工具”还能说明高级心理机能的特点(如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