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中介的作用
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之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之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这种关系是否受到某些调节因素的中介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理论框架的构建,我们将深入分析独处偏好对心理适应的影响机制,并探讨潜在的调节因素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
我们将关注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这两个关键发展阶段,因为这两个阶段是个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为教育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二、文献综述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的心理发展阶段是人生中极其关键的一个时期。
在这一阶段,儿童逐渐从依赖父母转向更加独立和自主的生活方式,他们开始寻求自我认同、形成价值观,并在社会交往中塑造自己的个性。
在这一过程中,独处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独处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些学者认为,适度的独处有助于个体进行自我反思和内在成长,对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过度的独处可能导致社交技能下降,增加心理问题的风险。
这些研究为后续探讨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之间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其中,中介变量主要探讨的是独处偏好如何通过某些心理机制影响心理适应。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自我意识和情绪调节能力可能是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之间的中介变量。
个体在独处时,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我反思和情绪调节,从而增强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调节变量则主要关注哪些因素可以调节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
例如,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等因素可能在这一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
一个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和丰富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缓冲独处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个体的心理适应。
现有研究已经初步揭示了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青少年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总之,青少年亲子关系对网络成瘾孤独感的中介作用提醒我们,要青少年的 成长环境、情感需求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提供多方 面的支持和关爱,我们可以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参考内容
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与感觉寻求 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与感觉寻求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孤独感是指个体感到与他人隔绝、无法建立亲密关系的一种情感状态。研究 表明,孤独感在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和感觉寻求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对于感觉寻 求者来说,他们往往通过智能手机来寻求社交和娱乐,如果缺乏人际交往或感到 孤独,他们更可能沉迷于手机。此外,过度使用智能手机也会导致青少年与现实 世界的隔离,进一步加剧他们的孤独感。
结论
结论
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与感觉寻求的关系以及孤独感的中介作用是一个值得的 问题。本次演示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然而, 解决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政府、 社区等各个方面。只有通过综合施策,才能有效地防止和减少青少年智能手机成 瘾现象的发生,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谢谢观看
感觉寻求与智能手机成瘾的关系
感觉寻求是一种人格特质,它与冒险、新奇、挑战和即刻满足的倾向有关。 研究表明,感觉寻求与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感觉寻求者更 容易对智能手机产生依赖,因为他们可以在手机应用程序中找到更多新奇、刺激 和有趣的内容。相反,感觉寻求低的人相对而言更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更 可能将智能手机作为工具而不是玩具。
2、亲子关系对孤独感的影响
2、亲子关系对孤独感的影响
亲子关系对孤独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为青少年提供 情感支持和安全感,有助于降低孤独感。相反,亲子关系疏远、沟通不畅会导致 青少年孤独感的增加。
家庭功能与孤独症儿童共情的关系教养方式的多重中介作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unction and Empathy from Children with Autism: Multiple Mediating Effects of Parenting Styles 作者: 张晓霞[1]
作者机构: [1]楚雄州特殊教育学校康复就业指导中心,云南楚雄675000
出版物刊名: 昆明学院学报
页码: 84-90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家庭功能;孤独症儿童;共情;教养方式
摘要:为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在家庭功能与孤独症儿童共情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Ⅲ)""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和"格里菲斯共情量表"对168名孤独症儿童的主要照顾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一是孤独症儿童家庭功能、教养方式与孤独症儿童共情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二是家庭功能显著正向预测孤独症儿童共情发展;三是教养方式(民主性/专制性)在家庭功能和孤独症儿童共情间存在完全的多重中介效应.。
家庭亲密度与孤独症儿童父母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亲职压力的中介作用
家庭亲密度与孤独症儿童父母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亲职压力的
中介作用
陈奕荣;甘昭良;吴忠良;叶增编;邵华
【期刊名称】《现代特殊教育》
【年(卷),期】2022()2
【摘要】考察家庭亲密度与孤独症儿童父母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及亲职压力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
采用家庭亲密度量表、亲职压力简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26名孤独症儿童父母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家庭亲密度与孤独症儿童父母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亲职压力在家庭亲密度与孤独症儿童父母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提升孤独症儿童家庭亲密度,有助于缓解孤独症儿童父母亲职压力,促进其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升。
【总页数】6页(P15-20)
【作者】陈奕荣;甘昭良;吴忠良;叶增编;邵华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泉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8
【相关文献】
1.脑瘫儿童父母社会支持与亲职压力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2.脑瘫儿童父母社会支持与亲职压力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3.特殊儿童父母亲职压力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养育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4.融合教育背景下儿童父母亲职压力
与幸福感的关系——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5.人工耳蜗植入患儿父母亲职压力和悦纳进取的关系——家庭坚韧力的中介作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序列中介效应分析
性 障碍 ( H i p w e l l ,e t a 1 . ,2 0 0 8 )。由于父母情感温暖 影 响个 体多 方面发 展 ,可 以作 为考察 青少 年孤 独感 的家庭影 响因素 的良好着眼点 。
1 . 1 父母情 感温暖与 个体孤独 感、人 际能力和 自尊
的 关 系
父 母 情 感 温 暖 缺 乏 的养 育 方式 导致 青 少 年 孤 独 感 升高 ( J a c k s o n ,2 0 0 7)。母 亲 情 感温 暖 对 亲
充满 温暖情 感 的亲子互 动风 格影 响青少 年 的同
奎 ,孙 晓军 ,赵冬梅 ,2 0 0 5),较 少探索 孤独感 的
家庭 影 响 因素 。儿 童 孤 独 感 与不 良家庭 功 能 存 在 正 向关 联 ( 俞 国 良,辛 自强 ,罗 晓路 ,2 0 0 0)。在 B r o n f e n b r e n n e r( 1 9 8 9)的生态 系统模型 中 ,同伴和 家庭 均属 于直接 影 响青 少年 身心 发展 的微 系统 。研 究者有必要考察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孤独感 的影响 。
向预测作 用 ( 邓 丽芳 ,徐慊 ,郑 E t 昌 ,2 0 0 6),母 亲对儿 童早期 需要 的敏感性 与儿 童孤独 感 负 向关 联 ( R a i k e s &T h o m p s o n ,2 0 0 8 )。高父母情感温暖甚至 会 降低儿 童的在 家孤独感 ( H u r t ,H o z a ,&P e l h a m, 2 0 0 7)。尽管研 究者发 现父母 情感 温暖 与孩子 孤独 感负 向关联 ,但对 父母 情感温 暖影 响青 少年孤 独感 的内在过程 缺乏探索 。
分类 号 B8 4 2 . 2
1 问题提 出
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中介的作用_图文(精)
心理学报2003,35(2:216—221Acta Psychologica Sinica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中介的作用辛自强池丽萍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中华女于学院学前教育管理系.北京100101摘要以246名小学i、四、五年级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问题行为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结果发现,儿童的外部问题行为在家庭功能与同伴接受性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同伴接受性在外部问题行为与孤独感之间起着巾介作用;内部问题行为是家庭功能影响儿童孤独感的中介,而外部问题行为与同伴接受性依次组成家庭功能与孤独感联系的另一间接作用路径;不仅如此.家庭功能对儿童孤独感还有较强的直接作用。
最后讨论r这些中介作用存在的原因以及适用范围上的限制。
关键词孤独感,同伴关系,问题行为,家庭功能,中介作用。
分类号B8441问题提出对儿童孤独感和同伴关系的研究常常是联系在一起进行的。
Cassidy和Asher的研究…表明,在j至六年级儿童中可以稳定地测到孤独感,而且被同伴拒绝的儿童比其他儿童更孤独。
Margalit近来的一项研究”1也发现,在各种社会情境中儿童的孤独感经常是和同伴关系困难联系在一起的。
儿童之所以不被同伴接纳,是因为他们存在侵犯、攻击、退缩等不良的社会行为,同时缺乏社会交往能力”’4。
由此似乎可以推论,社会能力的缺乏以及较多的问题行为会导致儿童被同伴拒绝,儿童的同伴接受性较差意味着孤独感较多。
在本研究中,儿童的问题行为分成内部问题行为和外部问题行为,它们对孤独感的影响被假设以同伴接受性为中介,并且内、外部问题行为可能具有不同的影响。
而上述研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同伴关系和学校背景中,家庭同样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亲子关系和家庭背景方面的变量也应该得到重视。
例如,家庭功能是家庭系统运行状况、家庭成员关系以及家庭的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定”o,它对儿童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
父母养育倦怠对幼儿孤独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父母养育倦怠对幼儿孤独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1. 内容简述本文档旨在深入探讨“父母养育倦怠对幼儿孤独感的影响”,并提出一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来解释这一复杂的关系。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迁和育儿压力的增大,父母养育倦怠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父母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父母养育倦怠是指父母在长期育儿过程中,由于过度劳累、缺乏支持和社会期望等原因,导致其心理能量耗尽、情感疏离和职业满意度下降的现象。
这种状态下的父母往往表现出对孩子的需求和感受的冷漠、忽视或过度控制,这极易引发幼儿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
本研究将探讨父母养育倦怠与幼儿孤独感之间的直接和显著联系,并分析在哪些条件下,这种联系会通过“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而变得更加复杂。
父母养育倦怠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孤独感,父母的社会支持和亲子沟通等因素可能会调节这一关系,降低幼儿的孤独感。
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父母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父母可能会出现养育倦怠的现象。
养育倦怠是指父母在养育过程中感到疲惫、无力和缺乏兴趣的一种心理状态。
养育倦怠的父母更容易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如降低亲子关系质量、增加幼儿焦虑和孤独感等。
目前关于父母养育倦怠与幼儿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尚不十分明确。
本研究旨在探讨父母养育倦怠对幼儿孤独感的影响,并试图建立一个调节性的中介模型来解释这种关系。
1.2 研究意义理论意义:本研究通过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将父母养育倦怠与幼儿孤独感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细致剖析,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理论体系,尤其是关于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
通过实证数据揭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依据。
实践意义:了解父母养育倦怠对幼儿孤独感的具体影响机制,对于预防和解决幼儿孤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通过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可以为家长提供有效的育儿指导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育儿过程中的挑战和压力,从而减轻幼儿的孤独感。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一、概述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疏离感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疏离感是指个体与社会、他人或自我之间出现的不和谐、不亲密或陌生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其功能的发挥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探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及其机制,对于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疏离感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近年来,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对青少年疏离感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影响青少年疏离感的因素。
家庭功能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在满足成员需求、解决问题、应对挑战以及促进成员成长和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一个良好的家庭功能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行为指导和社交机会,从而降低其疏离感。
相反,家庭功能不良则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情感缺失、行为失范和社交障碍等问题,进而增加其疏离感。
在探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时,研究者们发现这种影响并非直接产生,而是受到其他因素的调节和中介。
调节因素可能包括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个性特征等。
而中介因素则可能是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满足、自我认知、情绪调节等。
这些调节和中介因素在家庭功能和青少年疏离感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使得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变得更为复杂和多样。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及其机制。
我们将以家庭功能为核心变量,结合调节和中介因素的分析框架,全面考察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揭示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影响的内在逻辑和路径,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疏离感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认识,为家庭教育和家庭治疗等领域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其功能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留守儿童的自尊在亲子亲合和同伴接纳与孤独感的中介效应
方 法 :选取 湖北 省 4 2 7例 留守 儿 童 ( 男 2 7 5例 ,女 1 5 2例 ) ,采 用 亲 子 亲 合 量 表 ( P CS ) 、同 伴 提名 法
( P N) 、自尊 量表 ( S E S )和儿童孤独量表 ( C L S )分 别测 量其 亲子亲合 、同伴接 纳 、自尊及 孤独感 水平 ,
Me d i a t i ng e f f e c t o f s e l f - e s t e e m i n r e l a t i o ns h i p b e t we e n pa r e nt a l c o h e s i o n, pe e r ac c e pt a n c e a nd l o ne l i ne s s i n l e f t - b e h i nd c h i l dr e n
{
S ONG J i n g — J i n g , Z UO B i n , T AN Xi a o , DAI Yu e —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A d o l e s c e n t C y b e r p s y c h o l o g y a n d B e h a v i o r( Mi n i 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 , S c h o o l o f P s y c h o l o g y , C e n t r a l C h i n a No r -
考察 亲子亲合和同伴接纳与 留守儿童孤独感 的关 系 ,以及 自尊在 其中的中介作用 。结果 :留守儿 童 C L S得
分与 P CS得分 、P N得分 和 S E S得 分均呈负相关 ( r =一 0 . 3 1 、一 0 . 3 7 、一 0 . 5 0 ,均 P< 0 . 0 1 ) 。S E S得分 在
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中介的作用
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中介的作用
辛自强;池丽萍
【期刊名称】《心理学报》
【年(卷),期】2003(35)2
【摘要】以246名小学三、四、五年级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问题行为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结果发现,儿童的外部问题行为在家庭功能与同伴接受性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同伴接受性在外部问题行为与孤独感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内部问题行为是家庭功能影响儿童孤独感的中介,而外部问题行为与同伴接受性依次组成家庭功能与孤独感联系的另一间接作用路径;不仅如此,家庭功能对儿童孤独感还有较强的直接作用。
最后讨论了这些中介作用存在的原因以及适用范围上的限制。
【总页数】6页(P216-221)
【关键词】孤独感;同伴关系;问题行为;家庭功能;中介作用
【作者】辛自强;池丽萍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管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4
【相关文献】
1.群体关系结构特征与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关系:学校归属感的中介作用 [J], 陈露露;潘柳燕;万鹏宇;梅洋;冯志远;杨新国
2.农村留守儿童人际敏感性和同伴欺负的关系研究——基于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J], 卢春丽
3.农村留守儿童人际敏感性和同伴欺负的关系研究——基于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J], 卢春丽
4.家庭功能与孤独症儿童共情的关系:教养方式的多重中介作用 [J], 张晓霞
5.基于希望感中介作用的城市老年人家庭功能与孤独感关系调查——以龙岩市为例[J], 卢春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的孤独感及与同伴交往的关系
1 引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心理学领域的一些研究者认为儿童不会体验到孤独感,直到80年代才开始对儿童的孤独感进行研究。
其实孤独感是很常见的现象,不仅青少年和成人会体验到,而且儿童也能体验到。
孤独感会造成儿童相当大的痛苦,尤其在青少年时期这种孤独体验与抑郁和被遗弃感相联系,使儿童找不到社会归属感,并导致自尊下降。
并且稳定的孤独感模式,会严重威胁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因此儿童青少年的孤独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在深入探讨孤独感之前,有必要弄清楚孤单、孤独和独处这三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孤单是指周围没有其他人的客观状态,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指没有与其他人交流的状态而不是身体上的独自一人(例如,独自一人时给朋友打电话就不是孤单)。
独处是自愿、主动的孤单状态。
人格发展和创造性活动有时就是在独处时发生的。
因此,孤单的客观状态可能使人积极、建设性地利用独处的时间,也可能会使人体验到不愉快的孤独,甚至有时候即使有其他人(重要的或不重要的)在场,个体也可能会感到孤独,它是一种主观状态。
那么儿童能觉知到孤单和孤独之间的差异吗?Evangelia Galanaki以二到四年级小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学龄儿童尽管时常把孤单与感到孤独相联,但是他们仍然能够觉知到二者之间的差异。
将近一半的被试能觉知到把情愿孤单与非情愿孤单区分开来的动机因素。
极少数的小学二年级儿童能认识到孤单的益处即独处,并且这种能力在青少年前期急剧增长。
三分之二的被试体验过孤独,但是这种体验与他们对孤单的理解似乎不相关。
Goossens等人测量了五到六年级儿童对孤单的好恶态度和孤独感体验,结果表明,对待孤单的态度和孤独感体验负荷在两个不同的因素上。
这都说明,儿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区分出孤单和孤独,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越来越喜欢一个人独处,并认识到独处对其成长带来的益处。
儿童能觉知到孤单和孤独之间差异的能力,对他们成熟、准确地理解孤独感的含义十分关键,这也是考察儿童孤独感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青少年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_孤独感的中介作用_张锦涛
张锦涛 刘勤学 邓林园等: 青少年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 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930 名和 1125 名。 2. 2 研究工具
( 1) 基本 人 口 学 变 量: 包 括 性 别、年 龄、学 校 类 型 、年 级 等 信 息 。
虽然以往的研究大多发现了亲子关系与青少年 网络成瘾间的负向 关 系,然 而 亲 子 关 系 如 何 引 发 了 青 少 年 的 网 络 成 瘾 行 为 ,其 中 的 影 响 机 制 是 怎 样 的 ? 这些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青春期是个体独立 自 主 意 识 不 断 增 强 的 阶 段 ,在 这 一 发 展 阶 段 ,孤 独 是 个体最为常见的情绪体验。孤独感是指个体经常由 于在亲密关系或社交关系中因不被接纳而体验到一 种沮丧、消 极 的 感 受,是 一 种 情 感 与 认 知 的 综 合 体 ( Ernst & Cacioppo, 1999; Heinrich & Gullone, 2006) 。以往有关孤独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均发现 青少年的孤独感与其不良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有 关( Hojat,1982; Uruk & Demir,2003) 。如 Uruk 等 人同时考察了家庭关系变量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孤 独感的影响,发现同 伴 关 系 和 亲 子 关 系 均 可 以 显 著 负向预测 青 少 年 孤 独 水 平 ( Uruk & Demir,2003 ) ; 另一项针对一年级大学新生孤独感的研究也发现, 个体大学时期的孤独感与其早期的亲子关系显著负 相 关 ( Wiseman,Mayseless,& Sharabany,2006 ) 。 另 一 方 面 ,从 青 少 年 问 题 行 为 的 相 关 研 究 来 看 ,个 体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1170990,81100992)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 10YJCXLX003 ) ; 北 京 师 范大学青年基金( 248-105101) . 通讯作者: 方晓义,E-mail: fangxy@ bnu. edu. cn
《青少年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_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
《青少年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_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青少年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_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而孤独感是青少年心理问题中尤为突出的一环。
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其功能是否健全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有着紧密的联系。
与此同时,同伴关系在青少年孤独感的形成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家庭功能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同伴关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二、青少年家庭功能的重要性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功能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家庭功能包括情感支持、教育指导、物质保障等。
一个功能健全的家庭能够为青少年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必要的物质保障,从而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青少年孤独感的形成与家庭功能的关联孤独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一个重要表现。
研究显示,家庭功能的缺失或不足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孤独感。
比如,缺乏家庭情感支持、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都会使青少年感到孤独和失落。
家庭是青少年安全感的主要来源,家庭功能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情感状态。
四、同伴关系在青少年孤独感中的作用同伴关系是青少年社会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缓解青少年的孤独感,而同伴关系的缺失或不良则可能加剧青少年的孤独感。
此外,同伴关系还能够影响青少年的社交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从而间接影响其家庭关系。
五、同伴关系在家庭功能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在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中,同伴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一方面,家庭功能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同伴关系。
一个功能健全的家庭能够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和社交环境,从而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另一方面,同伴关系的质量又进一步影响青少年的孤独感。
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缓解青少年的孤独感,而不良的同伴关系则可能加剧其孤独感。
《青少年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_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
《青少年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_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青少年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_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一、引言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充满挑战和转折的阶段,家庭、同伴关系等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功能作为家庭系统运作的核心,在保护青少年免受孤独感影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同伴关系作为青少年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家庭功能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同伴关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二、文献综述(一)家庭功能与孤独感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功能的正常运作有助于青少年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社交技能。
当家庭功能出现障碍时,青少年的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行为支持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增加其孤独感。
(二)同伴关系与孤独感同伴关系是青少年社交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交技能,有助于减少孤独感。
相反,较差的同伴关系可能导致青少年在社交方面的孤立和孤独感增加。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某地区初中和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收集家庭功能、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家庭功能、同伴关系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同伴关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四、研究结果(一)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功能的正常运作对降低青少年的孤独感具有积极的影响。
具体来说,家庭的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行为支持对降低青少年的孤独感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二)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分析发现,同伴关系在家庭功能与孤独感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具体来说,良好的家庭功能可以通过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行为支持,促进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从而降低其孤独感。
相反,较差的家庭功能可能导致青少年在同伴关系方面的困难,进而增加其孤独感。
五、讨论本研究表明,家庭功能和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孤独感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功能的正常运作可以通过提供支持和资源,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社交技能,从而降低其孤独感。
《青少年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_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
《青少年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_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青少年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_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一、引言随着社会压力和人际互动复杂性的增加,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
其中,孤独感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
而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最初环境,对青少年孤独感有着深刻的影响。
与此同时,同伴关系也在青少年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家庭功能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同伴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二、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家庭功能有助于减少青少年的孤独感,而家庭功能的不完善则可能增加其孤独感。
同时,同伴关系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伴间的互动和交往对于青少年来说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
在众多研究中,学者们已初步揭示了家庭、同伴和孤独感之间的关联性,但对于具体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索。
三、研究问题与方法本研究将重点探讨以下问题:青少年家庭功能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同伴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中介作用?为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来自不同地区的青少年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进一步探究变量间的关系。
四、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经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青少年家庭功能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具体而言,具有良好家庭功能的青少年往往表现出较低的孤独感,而家庭功能较差的青少年则更容易产生孤独感。
这表明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五、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同伴关系在家庭功能与孤独感之间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具体而言,良好的家庭功能能够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社交资源,从而促进其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些良好的同伴关系为青少年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减少其孤独感。
相反,家庭功能的不完善可能导致青少年在同伴关系中遇到困难,从而增加其孤独感。
六、讨论与建议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孤独感具有重要影响,而同伴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家庭功能对同伴关系的影响共情和理智调控情绪能力的多重中介效应
家庭功能对同伴关系的影响共情和理智调控情绪能力的多重中介效应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共情和理智调控情绪能力在这其中的多重中介效应。
家庭功能作为影响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影响机制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多个维度探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影响,并重点分析共情和理智调控情绪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研究假设家庭功能对同伴关系具有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通过共情和理智调控情绪能力这两种心理机制进行传递。
共情能力是指个体在理解他人情感状态的基础上,产生与他人相似情感体验的能力而理智调控情绪能力则是指个体在面对情绪刺激时,能够运用理性思维和策略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
这两种能力在青少年的同伴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社交技巧,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综述、实证研究等方法,本文旨在揭示家庭功能对同伴关系的影响路径,以及共情和理智调控情绪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的影响,也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心理咨询等实践领域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 文献综述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在满足其成员需求方面的有效性,包括情感支持、角色履行、沟通模式等方面(Steinberg, 2001)。
研究表明,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同伴关系有显著影响。
积极的情感支持和开放的家庭沟通与青少年建立健康同伴关系的可能性呈正相关(Laursen Collins, 2004)。
相反,家庭功能障碍,如冲突和缺乏沟通,与同伴关系的负面发展有关(Bradford et al., 2010)。
共情能力是指个体理解和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Eisenberg Miller, 1987)。
研究发现,共情能力在家庭功能与同伴关系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的情感支持和积极的亲子互动,可以增强青少年的共情能力(Suldo Shaunessy, 200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 $个量表均采用 &级评分! %表示实际情况 与项目描述完全符合! &表示完全不符合% 上述所 有变量上的得分越高均表示所测量的这种属性越强 烈! 如孤独量表上得分越高表示儿童越孤独%
$ 结果与分析
! < % 中介作用检验 通常如果某个变量的介入能够更清晰地说明预 测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它就有可能是中介变 量%因此! 检验中介效应或中介作用时要考察这 $ 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首先假定预测变量与因变量之 间有较高的相关! 当在它们之间加入中介变量时! 如 果预测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或回归系数明显降低
’ * (
此! 有必要以一般儿童为被试! 探明家庭功能与儿童 孤独感的关系% 综上所述! 应该把儿童同时置于学校与家庭这 两大系统中! 从家庭功能与同伴关系相结合的角度 理解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例如探讨孤独感的影响因 素%然而! 目前很少有研究综合考察儿童的孤独感+ 问题行为+ 同伴关系以及家庭功能四者之间的关系%
( % " 孤独感的测量采用 T 9 ; . S 等人 ’ 于% ( & " " #
年编制的专用于 $’ +年级学生的儿童孤独量表% 该量表包括 % +个孤独项目和 -个关于个人爱好的 插入项目" 为了使被试在回答时放松一些 # ! 因子分 析表明插入项目与负荷于单一因子上的 % +个孤独 项目无关! 这% +个 ) 孤独 * 项目的 Q S > 4 ] 0 : ;!系数 为# < $ ! 信度较高% $ # " 家庭功能的测量采用 ^ : ^ 0 9 D . S 家庭功能评
!心!理!学!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 $ 中介的作用
辛自强 池丽萍
" #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 # , * #" 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管理系! 北京!% # # % # %
( ( 关系 ’ 将同伴关系 %这就以问题行为为中介变量! ( % # 与家庭特点联系起来了% [ 1 9 ; 1 > 4的研究 ’ 发现!
表明! 在三
至六年级儿童中可以稳定地测到孤独感! 而且被同 伴拒绝的儿童比其他儿童更孤独% ^ 0 S 5 0 2 1 D 近来的 一项研究
’ " (
也发现! 在各种社会情境中儿童的孤
% ( 没有涉 及 情 感 变 量! 如 小 学 儿 童 的 孤 独 感’ %因
较多的问题行为会导致儿童被同伴拒绝! 儿童的同 伴接受性较差意味着孤独感较多% 在本研究中! 儿 童的问题行为分成内部问题行为和外部问题行为! 它们对孤独感的影响被假设以同伴接受性为中介! 并且内+ 外部问题行为可能具有不同的影响! 而上述 研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同伴关系和 学校背景中! 家庭同样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亲 子关系和家庭背景方面的变量也应该得到重视%例 如! 家庭功能是家庭系统运行状况+ 家庭成员关系以 及家庭的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定
独感经常是和同伴关系困难联系在一起的%儿童之 所以不被同伴接纳! 是因为他们存在侵犯+ 攻击+ 退 缩 等 不 良 的 社 会 行 为! 同时缺乏社会交往能
$ ! & ( 力’ 社会能力的缺乏以及 %由此似乎可以推论!
被同伴拒绝的 (’ % #岁男孩比其同伴遭受着更差的 家庭管理! 体验着更多的家庭压力! 而且其家庭的社 会经济地位较低! 这些儿童还同时表现出较多的行 为与学业问题%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儿童的同伴接 受性较差与父母对他们不力的管理有联系! 而这种 联系的中介是反社会行为与学业技能缺失%这些研 以儿童的问题行为 究虽然不能直接证明但都暗示! 为中介变量! 可以把家庭功能与同伴接受性联系起 来%然而! 上述几项研究大多以特殊儿童为被试! 也
% $ ( % 该量表的 工+ 情感反应+ 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 ’
因此!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这个概念模式图 见图 % 进行验证与理论分析%具体要检验 $个假 " # " 家庭功能与同伴接受性之间的联系要以内 设$ % # " # 部或外部问题行为为中介& " 同伴接受性是儿童 $ # 孤独感与问题行为联系的中介& " 家庭功能与孤 可以是直接的! 也可以间接地依次通过 独感的关系! 问题行为与同伴接受性这两个中介实现%
( + ’ 及总体的家庭功能显著落后于一般家庭 ’ % 家庭
% !问题提出
!!对儿童孤独感和同伴关系的研究常常是联系在 一起进行的% Q 0 9 9 1 E 3 和T 9 ; . S 的研究
’ % (
功能低下不仅会导致儿童的问题行为! 还可能以此 为中介影响他们的同伴接受性% 比如! = 1 . S / 0 4和 G / > > D 发现惩罚性的+ 效率低下的家庭规则能够预 测儿童的问题行为! 而问题行为导致了糟糕的同伴
孤独感! 同伴接受性与孤独感和家庭功能之间存在
! " % +
!"期
辛自强等$ 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 中介的作用
!" % ,
显著相关%因此! 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模型! 认为家 庭功能与孤独感的联系要通过社会能力和行为+ 同 伴接受性等中介变量实现% 然而! 遗憾的是在该研 究中没有测量社会行为方面的变量! 未能对该模型 进行严格的检验%
+ #个项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 < + " 表明信度较 ! 好! 其内容效度也是可靠的% 我们曾以该理论和量
+ ( 表为基础编制过访谈研究的提纲! 效果较好 ’ %
" 研究方法
# < % 被试选择方法 本研究中的被试包括儿童及其家长%儿童被试 为河北省石家庄市某社区一所普通小学三+ 四+ 五年 & +名! 其中男生 级的小学生%最后得到有效被试 " % & "人+ 女生 % # &人! 各年级的人数分别为 + , , $ + + % # + ! 被试的平均年龄为 % %岁% 这些儿童的家长也 # < , l 的家长的受教育水 参与量表的填写% 其中 , 平为中等学历! % + < , l的有高等学历! 极少数为初中 以下学历& , , < * l 的家庭的月收入在 * # #’ " # # #元 可以认为这些儿童基本来自普通市民 之间%因此! 家庭% # < # 测量程序与工具 测量分 "部分进行%孤独感量表与同伴提名法 由被试在班内完成! 施测过程由心理学专业研究生 管理%家庭功能量表与儿童问题行为量表由被试带 回家! 请家长根据详细的指导语填写% 测查过程中 同时收集有关人口统计学资料%主要变量的测量工 具如下$ " % # 同伴提名法用于测量同伴接受性% 同伴提
V > > E / 0 4 U # *检验"
! !! !!! < # * < # % < # # % !注 $ " M# & " M# & " M# %
o 在图 "中的 " 是与中介变量 " 同伴接受性 # 一 起预测时! 预测变量 " 外部问题行为 # 到因变量 " 孤 独感# 的未标准化的偏回归系数% 原来没有加入中 介变量时! 预测变量对因变量的未标准化的原始回 归系数用 " 表示%" 反映了预测变量对因变量的总 o 效应! 表示考虑中介变量的影响时预测变量对因 " )" o 变量的直接效应! 就是中介效应! 二者的差越 " 大表示中介变量的加入起到的作用越大! 如果 " 等 o 于 #就是完全中介效应% 在图 "这个例子中! 中介 效应 " o O# < " + *) # < % , " )" % 中介效应也可以用 4 h C 表示! 在理论上它与 )" o 等值! 其中 4是预测变量到中介变量的未标 " 准化的原始回归系数!C 是与外部问题行为一起预 测时! 中介变量" 同伴接受性# 到因变量 " 孤独感 # 的 未标准化的偏回归系数! 与7 分别是 4与 C 的标 7 4 C 见图 " # % 对中介效应的统计检验有 $种方 准误 "
图% !儿童与同伴群体和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系统的关系
定量表%它以 ^ : ^ 0 9 D . S 家庭功能模式理论为基础! 该理论认为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 心 理+ 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 要实现家庭基本功能! 家庭必须完成如下六个方面 的任务并具备相应的能力$ 问题解决+ 沟通+ 角色分
!" % -
心!!理!!学!!报
$ *卷
降低到 #就是完全中介作用 # ! 就可以认为中介作 " 用明显! 即中介变量能有效解释预测变量与因变量 的关系
’ ( % *
分别通过内部问题行为或外部问题行为作为中介实 现间接联系%
表% &问题行为在家庭功能与同伴接受性之间的中介作用 && 检验
中介作用的路径 4" 7 # 4 C " 7 # C U # G > ] . 2 检验" V > > E / 0 4 U # +检验" H H X Q /b /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 $ # , " 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