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卢梭的自由哲学之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与卢梭的自由哲学之比较

摘要:庄子和卢梭都从社会现状入手,阐述了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其目的在于回归个体的自然人性。但两人在论述获得自由的途径和手段上,以及对自由的理想社会的描述上却截然不同,庄子要回归的是被动的、消极的“绝智去欲”的自然状态;卢梭要回归的是主动的、积极的建立“社会契约”的法制社会。

关键词:自由观逍遥游社会契约

自由一直是人类内心深处最迫切的愿望,它与人类同生同在,关于自由问题的探讨是哲学中永恒的话题。最早提出自由思想的人是中国的思想家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追求自由也是庄子哲学中反复申述的一个主要命题,庄子哲学之所以得到后人的不断探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自由问题的人,此后对自由的关注成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极富个性的一位思想家,其绚丽璨然的文采、激情奔狂的思想成为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思想武器,至今仍有着撼人心魄的魅力。庄子和卢梭虽然生活的时代和所处地域相差甚远,但他们却思考着同一个困扰人类的问题:自由人性。自由是庄子哲学的基本思想,也是卢梭社会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把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庄子与近代西方的哲学家卢梭做一番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

一、自由观提出的社会背景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庄子的声音最为独特惊人,他并不像其他各家那样提出各自治理社会的方案,如“礼”、“仁”、“兼爱”、“非攻”等等主张,而是以人本身为出发点,对社会文明进行反思。庄子认为:自由人性的沦丧是从社会文明的产生开始的,文明观念各不相同,但人性受到伤害这一点却是共同的。庄子云:“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庄子·骈拇》)庄子因此呼吁人应当摒弃文明的栓桔,回到自己的自然本性中去。

卢梭则闻名于十八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当人们正沾沾自喜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给社会及人类带来的巨大进步时,卢梭最早觉察到资本主义社会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和腐蚀。他在欧洲思想史上首次发出了从文明重压下拯救自然人性的呼声。卢梭“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社会契约论》)这一命题说明了人类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受到各种不自由条件的束缚。人受到的各种各样的束缚,就是不自由的根源,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要过自由的生活,就必须除去施加于人身上的各种枷锁和束缚。

庄子与卢梭都不遗余力地攻击社会文明,他们都看到了社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人性的不文明,看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弊端,其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维护人性自由。

二、“逍遥游”与“社会契约论”

《庄子》一书中《逍遥游》既是《内篇》之首,也是最能反映自

由思想特征的篇章,这已是全书的总论。因此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自由观的灵魂,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逍遥游”也叫“逍遥”或“游”,其中“游”出现更多,例如:“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可见,逍遥于无何有之乡,逍遥于无为之业,游无穷者等等,这些决不是形体的逍遥,外在的逍遥,而是想象中的逍遥,精神上的逍遥。“逍遥”与“游”意义相当,指的都是精神(心灵)的无拘无束、高度自由的状态。结合庄子的处境及思想历程来看,“逍遥游”指的应是个体摆脱尘世之后,精神的无牵无挂、怡然自得、往来无羁、无限自由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庄子的逍遥与游都是动词,尚未成为名词,与今日所说的自由有所不同,但游与逍遥的用法确实表达了庄子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庄子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注定了他不可能从社会实践中获得行动的自由,只能从个人的精神生活中,通过独特的精神修养获得超现实的、纯粹的精神自由。这种纯粹的自由是庄子哲学追求的核心,也是他自由观的最终归宿。为了提倡绝对的精神自由,庄子将其落实在对“至人”、“神人”和“圣人”的描述中,他们超出了功利束缚的生活境界,遨游于无限广大的宇宙,不受任何外物的限制,享受着无以伦比的自由和快乐。在庄子眼中,他们是得道之人,一切顺应自然,不为物役,不为情扰,居于姑射之山,吸风饮露,无牵无挂,来去自如。这其中不乏神秘化、理想化的色彩,却代表了一种追求自由人生的

美好愿望。

庄子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人生境界,并提倡通过“心斋”“坐忘”等心灵修养的方法获得自由。尤其是“齐物论”主张以“照之于天”的方法齐是非、齐物我,由此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超越境界。庄子追求的自由不是简单的回归原始状态,忘掉自己和世界,其实质是对现世的扬弃与超越。

自由思想是卢梭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卢梭看来,人的自由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天然自由,二是社会自由,三是道德自由,这三个层次呈现出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三种自由涉及到人类社会的两种状态,即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卢梭的自由观,体现了他的基本政治倾向,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政治问题的艰难思索历程。卢梭认为,原来的社会契约,是统治者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通过欺骗的手段同人民签订的,它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目的不是为了保护人民的自由,而是为了剥夺人民的自由,让人民成为统治者们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因此,人民有权利打破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契约,重新获得自由。但是,社会契约如果被打破,那么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无政府状态之中,人民的自由仍然是脆弱和无从保障的。要想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就必须建立新的公平契约。所以,“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

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就是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在契约状态下,社会自由指的是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一种关系,社会自由主要指的是政治自由,自由的内容即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自主行为,表现为对法律的尊重和服从。

根据《社会契约论》可以为卢梭的自由观下一个基本的定义:一个人只要是出于自然的,无论在精神、思想、行为各方面,他便可以是道德的,因为是道德的,所以是自由的。而自由的目的在于摆脱一切人为的不合理束缚,回归人本自然的正道。最终可以归结为卢梭的这段话:放弃自由等于放弃作为一个人,放弃人类的权利。这就是自由的价值所在,

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若夫乘天地

自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一旦失去,人类生存的价值也将失去意义。

从两人的自由观可以看出:首先,双方自由哲学的依据都是对远古社会自然状态的怀恋。思想家要展开自己的哲学,都要有一个理论出发点,庄子与卢梭将自由的依据放在人世,只不过是过去的人世,他们都认为在遥远的时代,人原本是处于一种自由而淳朴的状态,他们对这种状态的描述十分相似。其次,他们对文明社会对人造成的异化现象都进行了猛烈抨击,而他们都认为是知识和技术的进步把人类引向深渊的。最后,在如何摆脱现实的束缚而重新走向自由的问题上,庄子和卢梭却有很大的不同,庄子主张扬弃文明社会回归自然,卢梭虽热情歌颂过自然状态下的野蛮人,激烈抨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