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文本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的雨》文本解析

《昆明的雨》是作家汪曾祺在1984年寫的一篇散文,文中的一切发生在写作时间的40年前。我们感叹文章如此鲜活生动的同时,不禁为汪曾祺播散在字里行间的情怀所打动。本文立意在文本解读,从一字一句中去感悟汪曾祺先生对“昆明的雨”的情怀。

标签:汪曾祺;昆明的雨;人文

全文的开头由“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引出,作者画了倒挂的开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和牛肝菌。而这两种物引出了“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的特点,由此引出“昆明的雨”这一主题。由作画引出主题的方式无疑是高明的,文中宁坤的要求只是:有“昆明的特点”的画。而作者自然而然想到了昆明雨季中的事物,这显示出昆明雨季较其他气候对昆明影响最为突出,这也从侧面让读者看出作者对昆明的雨难以忘怀的情结。第二段的铺垫,使作者情感的吐露极其自然——“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一词奠定基调,全文都围绕这一情感基调开展。

“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一句,自然会引起读者的思考:每个城市都有雨,为何作者独独对昆明的雨情有独钟呢?在第四段,作者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昆明的雨季确实比其他地方的雨季更为典型,这说明昆明的雨季很长,也说明昆明雨季营造的雨季氛围浓厚(体现在物候、人文环境等等)。

第五段说了昆明雨季的整体特点:昆明的雨季很长,但却不使人厌烦。昆明的雨季很长,但却不使人气闷,而且还让人感到舒服。这是其他城市的雨季不可比拟的。昆明的雨季还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也是“浓绿的”,这些都是作者想念“昆明的雨”的原因。接着作者具体追忆了昆明的雨的细节。

第六段,作者再次提到了仙人掌。我们看到仙人掌在昆明的两个功用:辟邪和代替篱笆。从辟邪的习俗来看,可以体现出这时期昆明未开化的民风。往往未完全开化的地方,民风是淳朴的,当地人的性格也是纯真的,这从沈从文的《边城》可以映照。从仙人掌代替篱笆这一细节,也可以看出当地风气的淳朴、和善,“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仙人掌是用来防猪、羊的,而传统上,篱笆不仅用来防猪、羊,也是用来防人的。这恍若具备了大同世界的某些特征:“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第九》①

第七段作者详细的讲了昆明的菌子。菌子是昆明雨季一种突出的物象,菌子的种类极其繁多。但这段中,作者细数了昆明雨季的菌类,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仿佛他并不曾离开这些事物40年。或许,想念见著于细节就是:多年过去了,昆明的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的样貌作者仍记得清清楚楚,甚至“牛肝菌要多放蒜”“青头菌比牛肝菌贵”都无比清晰。

这一句话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我们不禁思考到,家家饭馆都在卖牛肝菌,说明牛肝菌并不稀奇,那为什么出现在西南联大食堂作者要用如此难得的口气呢?这说明西南联大平时的伙食条件很差。这需要联系到作者在西南联大求学时的背景。汪曾祺在昆明生活了7年:1939年至1946年。他在西南联合大学的就读时间为1939年至1944年。那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物资匮乏,食堂伙食质量自然也差。所以,在昆明的雨季,食堂的桌上可以多有一份“炒牛肝菌”,这是多么令人欣喜啊!由此也可以看出,他感念昆明雨季的物候对身处战乱年代的人生活上的庇护,这自然的馈赠使人们的心得到一些安慰。

这一段还特别提了“菌中之王”——鸡枞。鸡枞作为名贵的山珍,却随处可见,名贵而不价高,这也是昆明物候对人的一种庇护。笑话中的“火车慢”,是昆明特有的风貌。昆明十八怪之一就是“火车没有汽车快”:云南由于有众多的高山峡谷,所以云南境内的铁路坡度很大、弯道较多,使得火车的速度特慢,形成了火车没有汽车快的独特景观。②作者对昆明物候的侃侃而谈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于昆明雨季心中怀有的温情,溢于言表。

第八段讲到昆明雨季的果子——杨梅。“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作者对昆明杨梅毫不吝惜的赞赏,昆明雨季的杨梅是如此的好吃,这也是他想念昆明的原因之一。有杨梅,就有卖杨梅的人。作者从杨梅讲到了卖杨梅的苗族小姑娘,“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扳尖”可以说是作者自己发明的词,但十分贴切的形容出了苗族姑娘绣鞋鞋尖的弧度。作者在这些细节上的传达无不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昆明雨季的真实想念。“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笔者在此的理解是,光有自然物象是不够“柔和”的,人文情怀的诞生需要人与自然的融合,也表现在人类活动与自然物象的结合。苗族女孩子的吆唤声带来灵动感,使自然世界多了一份生气,使昆明的雨季更加“柔和”。

接下来作者讲到了缅桂花,其实就是巴蜀地区所称的“黄桷兰”。文中这样描述,“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在昆明这片土地上,人似乎特别受到大自然的关照,高高的树映绿了房间,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大树旺盛的绿,也对应着前文所提到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接下来提到了他的房东。房东卖花,说明房东的经济并不富裕,但她却有一个养女。一个寡妇在社会上生存本就不易,她却愿意为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支起一片港湾。当地人的淳善,我们从作者字里行间领悟出来。而就是这样一位拮据的妇人,把她在集市上换钱的商品,时常给各家送来。“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七寸盘子直径为23.333厘米,这个面积相当于一个小脸盆了。那么多的花,晶莹雪白,就像人淳善的心,作者又怎么能不动容呢?另

外,我们也不仅感喟到作者对昆明雨季的一往情深,想念见著于细节也体现在:连40年前在昆明住在哪个巷子,房东什么样,院子里什么树都无比清晰吧。第九段着重写了作者在昆明某一天的生活。这时我们不禁觉得奇怪,为什么作者会专门写这一天,在昆明的无数个日夜里,这一天有什么独特?根据作者描述,在这一天早晨,他和朋友到莲花池去,看了满池清水,看了陈圆圆的石像,雨又下起来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在一个小酒店避雨,一直坐到了午后。乍眼一看,没什么特别的。但联系到这段前两句话,“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再细细深究,作者为什么在早上特地去看了莲花池和陈圆圆,“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其实作者是特地去看陈圆圆,因为传说陈圆圓暮年投莲花池而死,看莲花池也是因为陈圆圆。那为什么特地去看陈圆圆呢?细究之后我们发现:陈圆圆是江苏人,作者也是江苏人。作者似乎隐约在告诉我们:在这一天的下着容易勾起乡愁的雨的早上,他升起了思乡愁绪,便去看了和他来自同一个地方又同在昆明生活过的陈圆圆。虽然隔着战火烽烟的朝代,但他似乎也能从同乡人身上找到慰藉。昆明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城市有着宽广胸襟的土壤。

作者细致的描写了在小酒馆的时光。文中,作者特别注明了半市斤酒是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我们可以看出昆明人民生活的雅致。虽是普普通通的市民,但懂得如何生活,生活中的小细节都充满情调和审美趣味。还有那一棵把院子遮的严严的大木香花,“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这多美呀!木香花是蔷薇科的一种,层层叠叠的花开满枝头,给人带来沁人心脾的美的享受。酒店里的几只鸡在干什么呢?它们在睡觉!鸡睡觉有两种睡法,一种就是冬天在鸡窝里伏下来睡。一种就是体现鸡那种原始本性,睡觉时用单腿站立,另一只腿收拢在羽毛里面,脖子反转,把头插入翅膀里。在野外,不筑巢的鸡都是这样睡觉的。这是多么宁静、悠闲的、美的时光啊,作者在这样恬淡的日子里,静静地排解思乡之愁。作者就这样一直坐到了午后,店家也不会催促。现实并不安稳,但岁月静好。

“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我们不禁发问这一天的情味是什么?笔者认为,从诗中解析,这一天的情味是宁静的、悠闲的、充满自然之美的,更是可以给思乡的游子带来心灵慰藉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情味。

尾段再次重复:“我想念昆明的雨。”作者想念之情经过笔触的回忆更加浓烈。昆明的雨容纳了太多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感情,仙人掌、菌、杨梅、苗族女孩子、缅桂花、房东、小酒馆……昆明的雨里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柔和;昆明的雨里有人与人之间的质朴、淳善;昆明的雨里洋溢着美的生活情调;昆明的雨给人们以庇护,在战乱的时代为人们提供一方宁静的乐土;昆明的雨充满人文关怀,包容每一个怅怀的游子的心。给作者脉脉温情的“昆明的雨”,又怎么能不使他魂牵梦萦呢?

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倾泻于笔端,融入到读者的心中。汪老行文虽云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