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法》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法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重要兵书之一。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司马法》流传至今已两千多年,亡佚很多,现仅残存五篇。但就在这残存的五篇中,也还记载着从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古代作战原则和方法,对我们研究那个时期的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田穰苴,又称司马穰苴,春秋末期齐国人,因治军有方,被尊为大司马,又称司马穰苴。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一、以仁为本,以战止战
经国与治军、用兵和爱民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国家建军、养兵不是为了穷兵黩武,侵略他国,而是为了保护社稷、除暴安人。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仁见亲,义见说,智见恃,勇见身,信见信。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战也。
-《司马法·仁本》治国、用兵都要以仁爱为本,都是为了仁民、爱民、亲民、救民。从这个思想出发,提出了“以战止战”的灭战思想。用兵作战的目的不是为了侵略别国,掠夺财物,扩张势力,杀害无辜,而是为了除暴安人,解民倒悬,推行仁政。所以治国、用兵要讲究原则,按原则行事,即要注重为政之道、用兵之则:
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争义不争利,是以明其义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终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时合教,以为民纪之道也,自古之政也。
-《司马法·仁本》治国、兴兵,要“明其仁”、“明其义”、“明其礼”、“明其信”、“明其智”、“明其勇气”,以仁、义、礼、信、智、勇“六德”教民、理军,“六
德以时合教,以为明纪之道”。“六德”合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尤要“以仁为本”,“以礼为固,以仁为胜”。
仁民、爱民、亲民,在用兵作战中表现在各个方面,而在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农业国家里,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选择作战时机,不能因兵作战而违反农时,破坏农业生产。
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司马法·仁本》兴兵作战,意在“爱民”,所“爱”之民,包括爱吾之民和爱其之民,即“兼爱”敌我双方的人民。要从“兼爱”敌我双方所有之民的角度出发,选择作战时机,不违农时,不伤民力,兴师伐暴,为民除害,发动战争,以战爱民,这种战争是以“爱民”为依归的。这显然是指正义战争而言,是为正义发动的战争。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此不好战、不忘战的军事思想,实为智者之论。
表现在进行战争时,要运用合宜的手段取得胜利,取得胜利之后,要以仁德施教,不以残暴手段镇压。他说:
先王之治,顺天之道,设地之宜,官司之德,而正名治物,立国辨职,以爵分禄,诸侯说怀,海外来服,狱弭而兵寝,圣德之治也。
-《司马法·仁本》“兴甲兵”是为了“讨不义”,既然胜利了,不义者失败了,就不要穷追不舍,继续用武,杀戮百姓。要在胜利之后施行教化,以礼为固,实行德治。这种“圣德之治”要合乎自然规律,适合地理条件,任用贤德之人。因民俗而施教,使天下万民归服。
二、国家军容,不可相逾
古之教民,必立贵贱之伦经,使不相陵。德义不相逾,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而意和也。
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故德义不相逾。上贵不伐之士,不伐之士,上之器也,苟不伐则无求,无求则不争。国中之听,必得其情,军旅之听,必得其宜,故材技不相掩。从命为士上赏,犯命为士上戮,故勇力不相犯。既致教其民,然后谨选而使之。事极修,则百官给矣,教极省,则民兴良矣,习惯成,则民体俗矣,教化之至也。
-《司马法·天子之义》治国有治国的礼仪、法制、规则;治军有治军的礼仪、法制、规则两者有一
定的界限,不得相互逾越。“在国而言文而语温,在朝恭以逊,修己以待人,不召不至,不问不言,难进易退;在军抗而立,在行遂而果,介者不拜,兵车不式,城上不趋,危事不齿。”所以“军容入国,则民德废;国容入军,则民德弱”,而二者不能相逾、不可混入,但二者又相辅相成,“礼与法,表里也;文与武,左右也”。
三、两军相敌,智勇者胜
凡战,智也。斗,勇也。陈,巧也。用其所欲,行其所能,废其不欲不能。于敌反是。
-《司马法·定爵》军队的指挥者,在指挥作战时,要运用智谋,依靠勇敢,巧妙布阵,量力而行,以求实现自己的意图,取得战争的胜利。对于敌人,则恰恰相反,设计各种圈套,千方百计令其失败。
对待自己的士卒,则要以仁爱之心爱惜士卒、民众,鼓励、动员他们去进行有道义的战争,这样就能使人人和合,上下融洽,心悦诚服,积极效力,奋勇杀敌,就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以仁救,以义战,以智决,以勇斗,以信专,以利劝,以功胜。故心中仁,行中义,堪物智也,堪大勇也,堪久信也。让以和,人以洽,自予以不循,争贤以为人,说其心,效其力。
凡胜,三军一人,胜。
-《司马法·严位》取得战争胜利的因素有种,既靠智慧、勇气,又靠人心、斗志;既有天时、地利,又有武器装备等:
凡战:以力久,以气胜。以固久,以后胜,本心固,新气胜。以甲固,以兵胜。凡车以密固,徒以坐固,甲以重固,兵以轻胜。
凡战:若胜,若否。若天,若人。
-《司马法·严位》战争的胜败,取决于兵力是否持久,士气是否旺盛,阵地是否巩固,兵甲是否坚固,战车是否稳固,战机是否抓住,是否顺应天时,是否合乎民心等、诸种条件、因素。认识并掌握了这些决定战争胜败的条件、因素,还要研究敌我双方的情况,权衡利弊得失,再决定是否发动战争,只有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
人有胜心,惟敌之视。人有畏心,惟畏之视。两心交定,两利若一。两为之职,惟权视之。《司马法·严位》
称众,因地,因敌令陈;攻战守,进退止,前后序,车徒因,是谓战参。
-《司马法·定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