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探讨 以安康学院为例
凝练办学特色 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安康学院发展纪实
要求与学 院数十年 办学积 淀相 结合 , 了以蚕 桑为特 色的农 学学 形成 科、 以秦 巴资源保护 与利用 为特 色的理 学学科 、 以秦 巴 山地非 物质 文化研 究为特 色的人 文学科 三大特 色学科方向 。同时, 学院大力实 施“21人 才工程 , 22” 聘请 国内 6J ( 余名 院士、 知名专 家教授 为兼职教 授。 引进 高层次人才近 百名 , 百余名教 师进行 高学历深造 , 形成 了一 支结 构合 理的 学术梯队 , 为优 势特 色学科 、 重点 学科 建设奠定 了坚 实的基础 。为了促进优 势特 色学科建设 , 康学院先后建成 了陕西 安
嵌
安康学院座落在秦 巴腹地 , 汉水之滨 的陕西省安康 市。其前 身
是 “ 安康师 范专科 学校 ”20 年 经教 育部批 准改建为 全 日制省属 , 6 0 本科 院校 , 办学历 史长达 5 年之 久。作 为陕西省“ 0 文明校 园”其环 , 境幽雅 秀丽 , 是读书治学的理想 园地 。
省蚕桑重点 实验 室、 陕西省安康 中药材 GA P工程技术研 究 中心 、 秦
才进行一次全 面培训 。 前两期 1o 学 员的培训 已经完成 。 o名 学院还 对安康 市中小学心理健康 骨干教 师进 行 了培训 , 中小学开展素质 为
教育提供 支持 。
巴山地非物质文化研 究基地 、 巴区域 经济发展 战略研 究中心等 多 秦 个科研机构 , 聚集学术 力量 , 密结合 区域 经济建设 开展科 学研究 , 紧 不断提升科研水平 , 打造特 色学科 。 安康 学院充分 吸收全社会及 高等教 育整个“ 生物 系统” 中的丰 富养分 , 走开放式 办学发展道路 。在 充分分析 已有优势和 面临问题 的基础上 , 安康学院果 断提 出“ 立足秦 巴、 开放 办学、 服务基 础教育 、 服务三农 、 服务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办学思路 。 的 20 年 , 06 学院 紧紧抓住 国家实施 “ 东桑西移 工程” 的战略机遇 , 依靠安康 巨大的蚕桑产 业基础 ,整合校 内外蚕桑专业 的科研 资源 , 建成 了陕西省蚕桑 重点 实验 室 , 补 了学校 省级 重点 实验 室的空 填 白, 并成为陕西省蚕桑技 术人才培训基地 。为 了更好服务地 方经济 发展 , 院与安康 市各 县级政府 签订 了科技 合作协议 , 学 建立校 外教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散落在远离信息中心的城市,虽然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但是由于办学基础与实力方面的显著差距,在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面成为本科院校中的“弱势群体”,针对这一系列尖锐的问题,迫切需要社会给予关注,学校各方面的革新。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就业问题;现状;探索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始终把高校大学生就业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
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实施与推进,全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教育部先后批准了近300所本科院校,这部分高校被称为“新建本科院校”,这些院校大部分散落在远离信息中心的城市,虽然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但是由于办学基础与实力方面的显著差距,成为本科院校中的“弱势群体”。
1.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1.1学科建设与办学特色的偏离。
学科建设侧重院校学科的特色优势,其发展能提升学校整体水平;办学特色侧重院校全局的特色优势,立足全校整体性革新。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整体与局部间发展不协调,很难做到全面发展,甚至背离初衷,延缓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
1.2就业体制亟须完善。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方针仍旧以教授知识为目的,而以市场为导向、就业为目的的体制尚未建立,旧体制模式的沿用,使学校教学侧重点有失偏颇,而需要完善这一体制,将以市场为导向、就业为目的的办学理念深入到每一位老师的头脑中需要较长时间。
1.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位于经济发展缓慢的二、三线城市,远离现代化的生活水准,这让一些优秀的高学历人才对这类院校望而却步,致使新建本科院校很难实现师资引进工作;1.4大学生就业心态的特殊性1.4.1依赖心理。
学生在择业时缺乏独立步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往往被动择业、逃避市场化就业形势,“等、靠、要”依赖心理在大学生头脑中不断涌现:等企业上门就业,靠家长关系就业、要学校保证就业,而大学生却始终不能迈出自主择业的步伐。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的中期报告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的中期报告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凸显。
本文旨在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质量和数量的提升。
一、问题分析1.1 教育质量与需求不匹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导致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存在失衡。
1.2 就业观念滞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普遍滞后,其对就业形势和职业规划缺乏准确的了解。
许多学生过于依赖学校的就业安排,缺乏主动创业和就业的意识。
1.3 人才培养模式不灵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教育模式过于传统,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实践技能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对策建议2.1 加强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深入了解各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学校可以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2 加强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教育,提醒学生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积极寻找与自己专业匹配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学校还可以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或企业经理人,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实用技能培训。
2.3 推动创业教育与就业实践学校要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可以开设相关的创业课程,组织创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培养创业思维和实践能力。
2.4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应致力于构建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
除了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可以引入跨学科的课程设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结论综上所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
提高新建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思考
提高新建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思考作者:王贵新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0年第09期摘要:在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使新组建本科高校应届毕业生尽快、充分就业,是社会各方密切关注、学校积极探索的新问题。
本文从用足用好政府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培养立刻上岗的职业人员为目的建设师资队伍,加强校外实习实训、见习就业基地建设,强化就业指导、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阐述了学校应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实践性应用型就业率我国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已由2003年的216万,增加到2010年的630万,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
新建本科高校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处在与重点大学、老牌二本院校毕业生竞争的不利境地,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的高低又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投资购买大学教育的家长、学生能否尽早得到回报,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所以,新建本科高校必须要准确定位、办出特色,通过以下途径,努力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
用足用好政府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学校在全面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的同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作为普通二本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应准确定位。
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到基层乡村社区、边远地区、艰苦地区。
寻找岗位、施展才华,为新农村建设、西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做出贡献,彰显80后大学生爱国、爱家乡,能够吃苦耐劳、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风貌。
其次,学校要大力宣传和动员毕业生应聘到“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岗位。
第三,学校要向学生宣传政府鼓励毕业生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学生创业贷款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
第四,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参军的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到部队服役,并争取任士官、军官。
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养策略探究
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养策略探究作者:张哲华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年第03期[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大学毕业生的规模迅速扩大,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受边缘化态势的影响,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更加不容乐观。
如何提升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各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对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从学生择业就业思想、语言技能与基本功、跨文化能力培养以及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探讨有效培养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安康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02704)。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既面临着更多可供选择的就业途径和机遇,又将面临择业过程中遭遇更大的困难与挑战。
特别是各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给新建本科院校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
如何使英语专业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关注的焦点之一。
要切实解决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有效培养他们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新建本科院校与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1.新建本科院校所谓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后新增的本科院校。
有统计表明,截至2010年3月,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有261所(不含独立学院),占全国同期792所普通高校的32.95,在本科院校序列中,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
新建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人才培养目标看,新建本科院校“首要目的要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建设的需要”,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他们毕业后普遍是面向基层,直接就业,到企事业单位一线工作。
这一点与其他老牌本科院校培养知识广博、理论基础宽厚的研究型人才是不同的。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探讨】2017本科大学生就业形势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探讨】2017本科大学生就业形势摘要:就业问题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大学生就业问题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和谐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因此研究解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意义重大。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4-0229-01 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亟待就业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原因主要有:国有企业为了改制减员增效,使失业待岗人员大为增加;机关事业单位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通过精减机构,裁减编制来提高工作效能,新招收人员自然也大为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不断涌入城填,努力寻找各行各业的就业岗位等等。
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社会上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就业队伍。
而另一方面单位工作所需求的人员大大减少,使社会上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呈不断下降趋势。
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大大增加。
反观地方高校所处环境与省属、直属高校恰恰相反,不但地方财政投入有限,而且在地理位置、师资力量、可用资源、信息渠道等都与老牌高校相差甚远,所以很难在吸引高水平的教师和优秀生源方面与老牌高校竞争,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与老牌高校相比。
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新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就可想而知。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优势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培养目标明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在保证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的同时,更好地发扬过去的优势和特点,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在提高实践育人质量上下功夫。
切实转变办学观念,建立“地方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根据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特别是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学校的区位优势,有重点地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科专业。
浅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4-05百花园地在目前高校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既有机会又面临着挑战。
随着大学生分配制度改革、就业市场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就业难”已成为制约国内高校发展的瓶颈。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也不例外,就业问题已经成为这些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因此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破解“就业难”鸿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2014年,将有727万大学毕业生拥入就业市场。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压力也更大,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办学历史短、学科建设起点低。
由于缺乏历史文化、科研和学术沉淀,也没有丰富的社会人才、经济、信息等资源作依托,加上不少专业学科建设起点低、底子薄、师资弱,学生可利用的相对成熟或稳定的教学、信息和校友资源极其有限。
再次是缺乏认可度,社会偏见严重。
用人单位对学生质量的检验与认可有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市场拓展难度大,就业市场依托力量既单薄又不稳定,加上社会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偏见,有的就直接否决该校毕业生,认为新建院校再优秀的学生也是二流的人才,而老牌院校再差的学生也是一流的人才。
二、就业能力的界定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将就业能力定义为“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
2004年国际劳工组织(ILO)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
国内的学者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术和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笔者认为就业能力有以下两个理解范畴:(1)多种能力的融合:就业能力是主体在接受知识传递和综合实践的过程中积累的,主动寻求满足实现就业需要的一种综合能力。
它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业相关的能力。
(2)动态的发展模式:就业能力一定是一种随着社会需要不断调整不断发展的动态能力。
分析如何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分析如何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摘要:就业问题事关高校的长远发展,文章从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出发,就如何通过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就业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就业竞争力;提升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因此,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新建本科院校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太低,主要表现在:1、综合技能严重不足。
大学生接受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应能够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与技能,同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具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
现实中,一些大学毕业生不仅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甚至缺乏实际经验和最基本的行业常识,由于经验不足,肯定在就业过程中会有困难和挫折。
2、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较差。
基本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但近年来,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岗精神,缺乏对岗位正确的认识,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择业时拈轻怕重挑三拣四,没有正确的信念来指导自己的意识,毕业后一般都要用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本岗位工作,这都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的表现[1]。
二、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一)学校方面。
新建本科院校大都有以下特点: 一是学校名气不高,缺乏老牌重点高校具有的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学校特色教育不明显,学校的一些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是不同程度存在师资管理错位和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以上这些因素造成学校在办学专业方面无特点,培养的学生也无特长可言,是影响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削弱了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2]。
(二)学生方面。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就业观念调查——以安康学院为例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就业观念调查——以安康学院为例谢安国【摘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就业观念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就业观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生重实践、轻理论,淡化了专业基础的学习;二是学生对自身定位偏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三是个体期望值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为此,可通过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科学就业观念引导、全程就业指导与服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就业观念等举措,来实现合理而充分的就业.【期刊名称】《重庆与世界(学术版)》【年(卷),期】2015(000)008【总页数】6页(P51-56)【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非师范生;就业观念【作者】谢安国【作者单位】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陕西安康7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地处远离省会城市的欠发达地区,大多是在原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整合升格为本科院校的,长期存在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专业,培养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学生。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与老牌大学毕业生相比,处于劣势地位,面临着更加严重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调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就业观念,分析探讨这两类学生就业观念的共性和差异,对于引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实现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就业观念考察大学生就业观念指的是大学生这一就业主体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意识和态度,这是由就业动机、就业定位、就业选择、就业途径及方式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1]。
本调查选取安康学院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不同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方式,以就业首选地区、就业单位选择、就业影响因素、获取就业信息渠道、预期薪酬等为选题,主要了解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就业意向方面的倾向。
发出问卷208份,其中,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分别104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96%。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探索与实践
就业相结合 ,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 实现充分就业的一
条有效路子。 学校制订了有利于学 生顶 岗实 习的教学计划 , 缩短 理论课程教学 时间 , 让学生提前进入社 会岗位实 习 、 实践 , 加强
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 经过专业优化整合 , 初步凝练形成
了以蚕桑为特色 的农学学科 、以秦 巴资源保 护与利 用为特色的 理学学科 、以汉水文化研究为特色 的人文学科三大特色学科方
二 是 推行 顶 岗 实 习 制度 。 岗 实 习就 业 制 度 是 教 学 、 习 与 顶 实
能拥有广 阔的就业市 场。安康地处 汉江上游 中段秦 巴山区 , 生
物、 矿产 、 水资源等十分丰富 , 是西北最 大的蚕桑 基地 , 国有名 全 的富硒茶产 区, 国最大 的绞 股蓝、 全 黄姜种植基地 , 铁矿储量 磁 居全国第… …・ 这些优势与资源为我们培养服务 区域经济社会 发展 的应用型人才提供 了广阔舞 台。学校积极主动融入 区域经 济社会发展 , 围绕安康确定 的“ 、 、 ” 大主导产业 和建设 药 水 游 三 “ 绿色安康 ” 战略规划 , 培养用得上 、 留得住 , 有实践能力 和创 具
了师范生的“ 、 、 、 等教师基本技能与素质训练 , 业生 听 说 读 写” 毕 成 为安康地 区中小学教师的主要 力量。 通过专业 调整 , 学校服务
区 域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办 学 特 色 与 优 势 逐 步 彰 显 ,学 生 所 学 与 地 方 所需对接 , 畅通 了就 业 渠 道 。
为优 秀教 改试点专业,高等数学》 《 《 、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 》 被评
为省级精 品课程 。近年来, 学生 在全省统一组织的各类测评 中均 表现 优异,专升本 ” “ 考试成绩 连年名列全省前茅 , 平均 录取人数 占同级人数的 3 .%, 于全省 1.%的平均水平。 5 高 6 38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各高校尤其是老牌重点高校 出于对 自身办学利益的关注 , 既对 自身主 干优势进 行全 力保护 , 又在就业市 场 中拼命争夺 , 新建地方本科 院校 的各弱势 学科 的就业 空问受到严 重挤压. 加上政府 对老牌 重点 高校的支持
力度较大 , 而对 新建本 科院校 的扶持力度就 显得有 限 , 一些 优惠政 策往往难 以在新 建地方本 科 院校 得到实施
化, 导致贸易物流类 企业的招聘需求有所下降. 由于市 场萎缩 , 需求下降 , 不少高科技企业 , 尤其是硬件和软件 外包 、 芯片制造等行 业也缩减 了招聘计划. 这次金融危机持续 时间长 , 影响深 远. 0 0 , 2 1 年 虽然情况有所好转 , 但是对大学生就业仍然有较大 的影 响. 由于长期 以来中 国经济结构 片面流 向重 型产业 和劳动密 集型产业 , 而 知识型服务业则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 从而也造成属于知识性 的大学生就业 的困. 20 08年年末 以来 ,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 大学生 的就 业造成 了严重 的影响. 融危机使 金融 、 对 金 地产 、 汽 车、 广告等实体经济受到波及 ; 石油石化 、 能源 、 矿产、 口贸易 、 出 物流类也前 景不 明. 与此 同时 , 国由于经济 美 的恶化而大幅缩减 了进 口, 使中国进 出口贸易开始呈下滑 态势 , 未来 的形 势也不 明 朗,0 9年情况进一 步恶 20
第 4期
尤 建军 : 建地 方本科 院 校大学 生 就业 问题 的思考 新
9 3
面缺乏充分 的灵活性 , 致使新建地 方本科 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 式缺少创新 , 以形成 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 难 在 瞬息万变 的人才市场 中缺乏竞争力 [. 1 ]
14 各 高 校 竞 争 激 烈 。 府 支 持 有 限 . 政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践探索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践探索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
本行文通过对河池学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实践进行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坚持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和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保障毕业生充分就业。
标签: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竞争力提升实践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状况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尺度和标志。
然而,与其它老牌高校相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历史短、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不高、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不明显、在人才培养方面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造成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因此,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选择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直接关系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河池学院是在原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于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河池学院自升本以来,努力克服所处区域劣势和自身办学基础薄弱等不利因素,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准确定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立足河池,服务地方,面向基层,突出特色,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特色,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1、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首先要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要根据所处地域环境、资源禀赋和社会需要培养人才,才能拥有广阔的就业市场。
河池学院所在的广西桂西北地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富集,是中国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水电之乡”,红色文化、刘三姐文化、长寿文化等享誉世界。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与扩大,新建本科院校逐渐增多。
然而,这些新建本科院校所培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先表现为就业率较低。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声誉和实力相对较弱,其学生就业竞争力相对较低,导致就业率下降。
与名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难以与其他学生竞争。
此外,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就业环境,缺乏与企业接触的机会,也增加了就业的困难。
其次,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还表现为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匹配。
由于就业市场上的就业机会有限,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往往只能选择与自己专业不相符合的岗位就业。
这导致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也给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带来了困扰。
解决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先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培养。
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加大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力度,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
学校可以举办一些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培训,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提前为就业做准备。
其次,新建本科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真实的职业环境,掌握求职技巧。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引进企业资源和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政府也应该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给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同时加大对这些学校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声誉。
最后,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也要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心态。
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是学生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积极参加各类实习、比赛和社会实践,完善自己的简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但也并非无解。
试论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试论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摘要]高校办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就业是办学、招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事关高校的长远发展。
文章从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出发,就如何通过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就业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就业竞争力提升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关系到一个高校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新建本科院校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认识就业竞争力所谓就业竞争力通俗地讲就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可以理解为高校毕业生竞争力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毕业生具有比竞争对手更能够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
从当前社会对人力资源的基本要求看,主要包含着三个基本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工作能力。
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基本的工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
第二个层次是专业技能。
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的能力就是专业技能,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它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
第三个层次是求职技能。
求职不仅需要实力,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大学生掌握了求职技巧和方法,就会使求职活动更科学有效,就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求职能力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
二、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一)观念定式影响就业竞争力受“精英教育”时代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在内的许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比较狭窄,缺乏开阔的视野,缺乏创新创业的精神准备。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以安康学院为例
2 0 1 6 年 《 中国大学教学质量排名》 和武书连 2 0 1 6 年 《 中国大学教师学术水平排名》 两大排名榜中 ,
安康 学 院均 位居 本省 地 方新 建本 科 院校前 列 。安 康 学 院转 型发 展可 以追 溯 到升本 之 初 ,大致 分 为三 个
收稿 日期 :2 0 1 7 —0 3 — 2 0 基金项 目:2 0 1 6年度 陕西省职业教育社 “ 职 业教 育研究课题 ” ( Z J S 2 0 1 6 0 2 ) ;2 0 1 6年度 陕西省社会科 学基金 项 目 ( 2 0 1 6 P 0 2 2 ) ;陕西
型人才培养和应用研究见长的有特色、高品质的综 合型本科 院校” 。 由此可见 ,安康学院在升本之初 就确立了 “ 地方性 、应用型”高校的建设 目 标。 如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 ,安康学院作为新建本
科 院校 ,尽 管 在升本 之 初就 确立 了 “ 地方 性 、应 用 型” 办学定 位 ,但 由于 中国高等 教育 长期 以来 精英 教 育 背景下 的学术 型办 学情结 影 响 ,导致 学校 的教
省教育科 学 “ 十三五”规划 2 0 1 6 年度课题 ( S G H1 6 H1 5 5 ) ;2 0 1 5 年度 陕西省教育厅 专项科研计划 项 目 ( 1 5 p  ̄ 1 o 1 1 ) ;安 康 学院 2 0 1 6年度 院校研 究项 目 ( YXY J 2 O l 6 O O 1 ) 作者简 介:胡景乾 ,男,陕西平利人 ,安康学院教务处研究员 ,主要 从事地方本科院校发展 问题研 究。
( 一 )探 索徘徊 期 ( 2 0 0 6 12 0 1 0年 )
升本 之 初 ,学 校 面 临 的首 要 问 题 是 “ 办什 么 样 的 大 学 、怎样 办这 样 的 大学 ” 。 围绕 这 一 问题 , 学 校领 导深 人 兄弟 院校 考察 学习 ,组织 开 展全 校教
提高新建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思考
作者: 王贵新
作者机构: 安康学院
出版物刊名: 人力资源管理
页码: 43-44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9期
主题词: 新建本科高校 实践性 应用型 就业率
摘要:在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使新组建本科高校应届毕业生尽快、充分就业.是社会各方密切关注、学校积极探索的新问题。
本文从用足用好政府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培养立刻上岗的职业人员为目的建设师资队伍,加强校外实习实训、见习就业基地建设。
强化就业指导、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阐述了学校应该努力的方向。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谢安国
【期刊名称】《继续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由于大学生就业时代背景的变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率偏低、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单位性质
和就业行业比较单一、自主创业举步维艰、就业观偏差等.大学生“就业难”将在
较长时期内存在,其深层次原因是毕业生对社会经济转型的不适应、就业弹性下降、高校的结构性矛盾、精英就业情结、劳动力市场中的“多峰叠加”和制度性障碍等.改变“精英就业情结”将有助于化解大学生就业难.
【总页数】3页(P88-90)
【作者】谢安国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思政部,陕西安康7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5
【相关文献】
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取向及引导对策
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辅修制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4.新建地方本科
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5.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思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探讨以安康学院为例作者:谢安国来源:《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3年第6期谢安国(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陕西安康,725000)[摘要]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是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重要因素,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是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依据和基础。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自觉树立“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面向地方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主动融入地方、服务地方,才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就业竞争力;区域发展需要;社会服务能力[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6?0049?0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地处远离省会城市的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才、科技和文化支撑。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共生共荣的关系,首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会影响到地方财政收入,从而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财政投入水平。
其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就业状况。
因此,自觉定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和办学的目标追求,将大大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本文以安康学院为例,就此类院校如何以社会服务为平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谈谈看法。
一、科学定位,为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作好顶层设计地方本科院校的使命和办学目标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应遵循服务地方的原则,坚持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1]。
科学确定办学定位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奠基工程。
安康学院是2006 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原安康师范专科学校、安康农校、安康教育学院基础上整合成立的地方本科院校。
升本之初,学校决策层清晰地认识到,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在继承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凝聚发展梦想才能汇集合力,只有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才能彰显地方高校的办学功能,才能赢得发展空间,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
学校把精心做好总体顶层设计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头等大事,通过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理清了办学思路,确立了“立足秦巴,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
在近几年的办学实践中,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以科研平台条件建设为基础,围绕制约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通过良好的社会服务,提高了办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实现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生就业—办学水平”的良性发展,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0%,就业质量逐步提高,为建设有特色、高品质应用性本科院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地方本科院校要依据地方的经济特征和人文特征来创办专业。
学科专业发展要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体现地方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凝练培植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又能够在区域同类高校中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学科专业[2];要探索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协调的互动机制和合作机制。
几年来,学校一直坚持以服务地方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专业设置与布局的主要依据,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在巩固教师教育传统优势专业的基础上,新增并重点建设了安康市主导产业紧密联系的电子信息工程、财务管理、旅游管理、中药制药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以及涉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园林等一批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的相关专业。
目前,学校共有本科专业30 个,其中以应用型为主的非师范专业达到17 个,占57%,综合性、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体系基本形成。
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办学特色与优势逐步彰显,学生所学与地方所需对接,畅通了就业渠道,为地方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批的技术人才,实现了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三、面向地方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要紧紧融入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为有效解决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科技进步、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就业针对性差等问题,学校及时修订和完善本专科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格局。
首先,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
推进教学规范化建设,构建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等机制在内的质量监控保障制度体系和组织体系;教学中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其次,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
推进和深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特别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积极作用,努力解决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问题。
第三,强化实践教学。
引导学生善于从实践中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通过顶岗实习、校内见习,校外见习,实习等制度,增强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建立国家、省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等教学平台19 个,致力于培养满足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第四,通过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
先后与阳晨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美华酒店集团合作开办了订单式培养的“阳晨班”和“美华班”,通过与企业联合培养的特殊运行模式,达成企业与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3],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就业,直接为地方企业成长提供高水平专业人才。
通过以上措施,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2006年以来,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300 余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76 个、二等奖66 个、三等奖71 个,省级特等奖5 个、一等奖16 个、二等奖38 个、三等奖53 个;园林专业2007 级一班被团中央、教育部评为“国家先进班集体”;300 余名优秀学子考取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学生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如村官白一彤、“全国优秀大学生援教教师”全东、“全国优秀援藏志愿者”吕涛、陕西省见义勇为大学生冯浩杰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优秀毕业生。
高质量的毕业生,赢得了就业市场的青睐。
四、主动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为促进学生充分就业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通过三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在全校确立了“主动融入安康、服务安康,扎根秦巴沃土,培养应用型人才,打造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鼓励教师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项目和论文写在秦巴山区和汉水之滨,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就业。
(一)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构筑区域人才高地学校根据地方高层次科技攻关人才紧缺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实际,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产出为宗旨,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构筑区域人才高地。
重视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实施青年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和青年骨干教师进修培训计划,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达到70%。
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和田间地头,以地方需求为研究重点,增强实践能力和工程背景,提高课程实践教学能力。
涌现出了一批陕西省中小企业、示范基地首席工程师和全国科技特派员,在校县共建科技示范区、在实验农场、在地方文化建设主战场总能出现安康学院教师的身影。
他们常年活跃在地方生产一线,为学校乃至地区的科技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科研及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凝练特色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学校结合办学传统和地域特色,凝练出了“以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为重点的文学学科方向、以秦巴资源保护与开发为重点的理学学科方向、以蚕桑为重点的农学学科”三大特色学科方向。
建成省级重点扶持学科1 个,校级重点学科9 个,组建科技创新团队8 个。
围绕这些重点学科,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先后建成了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等6 个省级科研平台和14 个市校级科研平台。
学校依托这些科研平台,与安康各县区政府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开展合作研究307 项。
其中,自然科学类50 项,人文社科类257 项,到账科研经费总额 680.2 万元。
形成了蚕桑、畜牧、硒资源、陕南民间文化研究、旅游发展、文化推广以及干部、教师培训等多个校地合作亮点。
培育出我国首个利用野桑蚕茧色基因育成的天然彩色茧家蚕品种——“金丝一号”,建起了国内最大的野桑蚕种质资源库,开发出彩色丝绸服装、富硒茶叶等10 多个产品,实现经济效益20 亿余元。
实施“百名专家学者下基层”活动,启动了“三大科技创新与服务工程”计划(即组织实施十大重点科技项目、组织推广十项重点适用新技术、建立100 个专家科技服务点),深入基层培训技术人员15 000 多人次,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和农业田间地头,以地方需求为研究重点,在基层生产中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增强实践能力和工程背景。
有的教师被一些中小企业和省厅示范基地聘为首席专家、首席工程师和科技特派员;有的教师被地方政府选调到基层挂职;也有的教师长期蹲守在校县共建科技示范区进行技术指导;还有的教师默默坚守在学校恒口实验农场潜心研究;有的教师长期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地方重大文化活动,他们常年活跃在地方生产一线,为学校和安康地区的科技、文化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目前,学校80%以上在研项目与地方发展问题密切相关。
以区域主导产业需求,以项目为依托,学校与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协调创新,联合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融入地方文化建设,勇做文化传承生力军陕南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给安康学院提供了独特而又丰富的人文研究资源,学校抢抓发展机遇,于2009 年申报的“陕南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年获批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地缘优势,整合研究力量、夯实研究根基,强化研究特色,凝炼研究方向。
围绕安康地域文化开展了区域文学批评、陕南民间文艺、民俗、方言等方面的发掘研究工作,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阳民歌研究、汉调二黄研究、平利弦子腔,安康方言研究、“三沈”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地方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每年组织文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论道,建设了陕西书坛“四老”安康籍著名书法家陈少默先生纪念馆、“沈氏三贤”,即沈尹默、沈士远、沈兼士三兄弟(陕西安康人)大幅雕塑,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和第二届“三沈”学术研讨会等高规格的大型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