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2011243231

陈婷燕摘要:从古至今,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说他是骁勇善战、刚正直言、有勇有谋、坦率磊落、豪爽仗义;但也有的人觉得项羽是刚愎自用、寡谋轻信、优柔寡断、轻敌自大。而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形象描写,一方面以确凿的历史记录粉碎了刘邦集团对项羽的歪曲与污蔑,大力歌颂了项羽的功绩和道德,另一方面通过韩信、刘邦之口述说了项羽性格上的缺点。

关键词:项羽本纪,项羽,人物形象、评价

正文:从古至今,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说他是骁勇善战、刚正直言、有勇有谋、坦率磊落、豪爽仗义;但也有的人觉得项羽是刚愎自用、寡谋轻信、优柔寡断、轻敌自大。对于不同的评价,我们不禁要深思:“项羽到底是成王?还是败寇?”伴随着这个问题,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网、读秀网以及湖州师范学院图书馆CNKI全文数据库翻阅查找各种社会上和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对项羽这一形象分析的资料,帮助笔者研究项羽的人物形象。

翻阅众多的资料,发现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主要是从他的四次主要事件为基础的,项羽少时、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首先我们来看项羽少时。

关于项羽少时的评价,多数是赞美之词,《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么一段描

述项羽少时的话:“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以及在他二十四岁那年,在街上看到秦始皇威风凛凛的巡游时,不禁对他的叔父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这样的豪爽志气、这样的宏伟理想,使得人们纷纷称赞。何孟春说:“项籍喜兵法,略知其意而不肯竟学,是真能学兵法者。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真能解书者。”对于项羽所说的“彼可取而代也”,在康清莲的《英雄气不短,儿女情更长——以《史记》中项羽形象分析为例》中写道:“项羽尤其让人刮目相看的是他说自己可以取代秦始皇,我想这句话不仅让项梁“奇籍”,也让天下人“奇籍”。出身于贵族,父祖辈为楚国大将、霸气骄横的项羽说出的话真是气冲斗牛,这既包含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也体现了不谙世事者的无知无畏。”

再看项羽确立领导地位的钜鹿之战,楚军在于秦军正面对抗中,楚军大将宋义畏首畏尾,不敢直面抗击,当是时正值寒冬,将士寒冷饥饿,项羽重情重义,劝谏宋义不成,在军中发表声明,在博得将士的同意后,杀了宋义,自己带领楚军与秦军抗衡,《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皆沉船,破釜甄,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楚将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终于打败了秦军。战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这些人“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对于这场战争,历史上的评价有人说项羽暴力残忍、不守军纪、目无王法,但更多的人还是肯定了项羽对众将士的义气。在陈曦的《司马迁笔下项羽形象探索》中这样写道:“司马迁以确凿的历史记录粉碎了刘邦集团的歪曲与污蔑,大力歌颂了项羽在巨鹿之战力挽狂澜、力克强秦的英雄气概。巨鹿之战的伟大胜利,极大提升了项羽在反秦诸侯间的地位,“项羽由

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项羽本纪》),成为统领各路诸侯的真正意义上的盟主。”以及在张大可的《论项羽》中这样描述:“巨鹿之战,项羽全歼秦军主力,决定了秦朝覆亡的命运,有力地支援了刘邦向关中进军。”事实表明,人们认可项羽在钜鹿之战中的功绩是大于他的过错的。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最精彩的一幕,人们说到楚汉之争,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了。对于鸿门宴的争议也是整部《项羽本纪》中最大的。在周海军的《项羽不杀刘邦,何错之有——《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之我见》中这样描述:“作为传统的中学语文教材,历年来语文教师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对于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之举,基本上是给予否定的。项羽被看成不听臣言,狂妄无礼,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目光短浅,有勇无谋。时至当今,此说仍占主流地位。”这一段话表明了在深远的历史潮流中,鸿门宴中的项羽是遭到批判的,因为事实就是项羽放走了刘邦,导致了最后的战役的失败,也是楚汉之争的转折点。但是也不同声音出现。依旧是周海军的《项羽不杀刘邦,何错之有——《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之我见》中,“果真如是乎?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项羽不杀刘邦,是正确的。虽说他放走了敌手,酿成后患,但就当时敌我双方力量分析,是为上策。项羽军40万,刘邦军10万,即使项羽在宴会上杀掉了刘邦,也并不能说他就灭掉了刘邦的10万大军。今日杀掉一个刘邦,说不定明天、后天,从诸侯当中,还会出现什么张邦、李邦来领头与之争天下。而鸿门宴上实际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既降伏刘邦,又维护了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这也合符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之说。再说,项羽这样做,也遵守了“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游戏规则。更何况当时的刘邦还是跟项羽一同反秦,与之称兄道弟的盟友,只不过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而已。如果在宴会上杀掉他,则担当了诛杀有功之臣的恶名,难

免失信于天下。这种得不偿失的事,是古往今来大度一点的君王所不为的。项羽所为,不失为远见之举。”在我看来,项羽在鸿门宴中的表现,需要分层面来分析,如果是从个人道德上,那么项羽无疑是一个楷模,他不计较刘邦欲私立为王,并且接受刘邦的道歉,以客人身份来招待他,还想刘邦供出了告密者,足见项羽的光明磊落、胸襟开阔;但若从国家的意义上开分析,那么项羽显然是个不合格的领导人,不听信自己人的建议,轻信敌人的谗言,寡谋轻信,没有大将之风。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是看到事情的一方面而不去看反面,对历史评价需要客观有据。

最后看项羽悲剧落幕的垓下之战。在孙在美的《鸿门宴、垓下之战中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中这样指出:“其次,项羽更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这是古之定论。且不说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足以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以及在张大可的《论项羽》中:“项羽的人格魅力就是绝不服输,他乌江自刎,向不平的天公发出抗议。他垓下突围本意是渡过乌江返回江东,重整旗鼓与刘邦较量,但他到了乌江边,眼看在身边的26骑都不能保护,东山冉起的希望破灭,于是毅然改变主意,不渡乌江,以战死沙场来谢幕。因此,项羽的乌江自刎,不是怯懦者无可奈何的逃避,而是勇敢者的人生顿悟,是英雄伟人的自觉承担历史责任的壮举。项羽赠马亭长,又送人头给故人,以德报怨,这与刘邦背信弃义、忘恩负义形成鲜明对照。”兴许是由于司马迁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留有感情,使得后人读《项羽本纪》时,对项羽的形象褒扬的占多数,即使是他失败的战役中。诋毁项羽的也有,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刘邦集团在外面对项羽名声的诋毁,说他不守“怀王之约”,但其实这一约定也只是怀王与刘邦对项羽的一次打压。除了历史上的刘邦集团的打压外,在现代也有人对项羽过江东产生了怀疑。张港的《项羽根本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