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英语走进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英语走进生活
发表时间:2010-11-05T16:03:49.550Z 来源:《新华教育导刊》2010年第8期供稿作者:代为民[导读] 语言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发展于生活,任何脱离生活的语言是不真实的。代为民(中江县石龙乡中心学校四川中江618100)【摘要】语言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发展于生活,任何脱离生活的语言是不真实的。只有将语言融入生活,才会绽放魅力,提高学习者
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本文介绍了把英语融入生活的几种做法。【关键词】英语;生活化
当前中国的英语教育(特别是初中英语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学生有学习的热情,有学习的动力,但是没有应用英语的环境。因此我们英语教师应巧妙地将授课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英语走进生活,让生活再现英语,让我们的英语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英语贴近生活
英语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英语生活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即把英语课程定位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让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提倡学生参加、体验、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现行的新目标英语教材“Go for it!”所提供的内容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实际,处处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为我们的“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依据。我们应该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创设一个个真实的情境,使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觉得并非在完成教材某个内容的学习,而是在生活中完成某一件事情。其中的英语内容只不过是在完成这件事情所必须使用的语言,而且使用这些语言是自然而然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才能真正实现英语教育素质化。
如我在教学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Unit 8“When is your birthday?”时,事先查阅了学生的成长档案,得知讲授此课的那天是袁雨的生日,一上课,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生日字礼物带进了课堂,为本节课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Today is Yuan Yu’s birthday. Let’s celebrate together! 接着大家一阵欢呼。我们把课桌摆好,围坐在一起,唱起了“Happy birthday to you!”的英文歌……本节课的分组活动非常成功,对“When is your birthday? When is his\her birthday? ”的问答以及年月日的表达方式练得非常到位。
再如在讲授七年级(上)Unit 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时,把事先准备好的有关各种俱乐部的海报 (English club; Music club; Swimming club; Sports club……) 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使学生在学习和演练中犹如身临其境. 2.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让英语走进生活仅书中的知识点还远远不能为学生的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提供最佳的语言情景。因而,更重要的是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去收集生活中的英语,把它们带进课堂,为教学服务。如在教字母前,我收集了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缩写词:CEO, VIP, WC......搜集了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商品英语:牛奶包装上的milk,橘子汁瓶上的juice……还有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电脑英语:Windows, E-mail,wps……这些生活中的英语让学生在学习时热情高涨,思维异常活跃,效率大大提高,也让学生感到英语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当今英语教学普遍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从而使他们乐学、和谐、主动地发展。
3.多应用英语,让生活中充满英语。
英语的学习不应该只限于课堂之上,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应该努力使用英语,使学到的英语能学以致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英语的乐趣,在使用过程中找到适合自身的英语学习之路。所以,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多使用,灵活运用英语。例如:举行英语演讲比赛,演练英语情景剧,收集英语卡片和报道、海报。。。。。。
总之,要想实现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将课堂教学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中,让英语走入学生的生活。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有着非凡的魅力,它是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桥梁,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初中英语活动课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