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

12 忽视扶正 .
中医学认为 “ 邪之所凑 , 其气必虚” “ , 正气存
星篓承气汤化裁。笔者认为痰热腑实者 , 其本亏虚之体 , 又有结 聚之实 , 通腑 泻下必耗津伤气 , 故多为暂用之法 , 不宜久服 , 以免
伤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气 。
内, 邪不可干” 慢性病毒性肝炎 的主要矛盾是正气虚为主, 。 治疗
2 1 肝胆 湿热 .
主症 : 恶心厌 油、 纳呆 、 腹胀 、 大便黏臭不爽、
小 便 黄赤 短 涩 , 见胁 痛 、 热 、 滑 数 、 苔 黄 腻 。若 湿热 蕴 久 或 低 脉 舌 化火 , 可 见 口臭 口苦 、 角 口燥 、 则 唇 心烦 难 寐 、 大便 秘 结 、 便 灼 小 热 、 胁 灼 痛 、 数 大 、 苔 黄腻 而起 芒 刺 。治 法 : 利 肝 胆湿 右 脉 舌 清 热 。 方 : 陈 3 g 蒲 公 英 2g 白茅 根 3 g赤 芍 1g丹 皮 1g 处 茵 0, 0, 0, 0, 0, 车前 子 2 g郁 金 lg 六 一 散 1 g藿 香 1g 0, O, 5, 0。
康 复 作 用 , 为针 灸 可 以活 血通 络 。 临 床 证 明 , 灸 、 认 经 针 中药 以及
2 2 肝 胃不和 .
主症 : 胸胁胀满或窜痛 、 嗳气呃逆 、 灼心吞酸、
纳 呆 脘胀 或疼 痛 , 或恶 心 呕 吐 、 苔 白 、 弦 。 法 : 肝 和 胃 。 舌 脉 治 平 处
完 谷 不 化 、 呆 口淡 , 子 经 期不 准 、 纳 女 头晕 乏力 、 弦缓 、 质 淡 脉 舌 或 暗 红 、 薄 白。 法 : 脾 疏 肝 。 方 : 柴 胡 1 g党 参 2g 白 苔 治 健 处 醋 0, 0,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

它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炎症。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各异,严重者可导致肝功能损害、肝硬化甚至肝癌。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腹胀、腹泻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肝区疼痛或不适。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特别是肝功能损害的表现,以便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生化指标。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生化指标常常异常,包括ALT、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

其中,ALT和AST是最常用的肝功能指标,其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

而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升高则提示胆道梗阻或胆汁淤积。

因此,对于怀疑患者,应当及时进行血清生化检查,以便及早发现肝功能异常。

2. 病毒学检测。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离不开病毒学检测。

包括病毒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病毒血清学检测主要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anti-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anti-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anti-HBc)等。

而分子生物学检测则包括病毒RNA检测等。

这些检测项目对于明确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类型和感染情况至关重要。

三、影像学检查。

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有时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肝脏的形态和功能。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的形态、大小、结构和血流情况,对于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四、病史和临床表现。

除了上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外,医生还应当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

包括患病时间、症状表现、曾经的暴露史等,这些信息对于诊断和治疗都具有指导意义。

结语。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9页
(二)各型肝炎临床诊疗依据
• 3. 重型肝炎:
• (1)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 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显著,快速出现Ⅱ度 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 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 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还未出现 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电解 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 活动度≤20%。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12页
• 4. 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
常有显著肝脏肿大,肝功效检验血清胆红
素显著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 原活动度>60%或应用维生素K肌注后一周 可升至60%以上,血清胆汁酸、γ谷氨酰转 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水平可显著升
肝内管道走行欠清楚或轻度狭窄、扭曲;门静脉
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肿大;胆囊有时可见 “双层征”。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8页
• 慢性肝炎试验室检验异常程度参考指标
项目
轻度
中度
重度
ALT和/或AST(IU/L) 胆红素(μmol/L) 白蛋白(A)(g/L)
≤正常3倍 ≤正常2倍 ≥35
>正常3倍
>正常3倍
• (1)轻度 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效指标 仅1或2项轻度异常;
• (2)中度 症状、体征、试验室检验居于轻度和重度 之间;
• (3)重度 有显著或连续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 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 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


次 症 ① 极度 乏 力 ② 腹胀 纳 呆 ③脉 沉 迟




炎 缺 少 公认 的 临 床 经 验积 累 和 循 证 医 学 依 据 故 暂 不 拟 出 相 应 辨 证 标准
的 辨 证标 准

, ,




具备 所有 主 症 者 即 属本 证





具备主症

但 是 根 据 多 年 临 床 经 验 建 议 根 据疾 病 发 展 中 项 其 中 主 症 ① 必 备 及 次 症
次 症 ①皮 肤瘙 痒 ②胁 肋 刺 痛 ③ 脉 沉 缓 4

; ;



阳 虚 瘀毒 证

辨 证标准




具备 所有主 症 者 即 属 本 证





具 备主 症

临 床 表现 身 目 俱黄 色 泽 晦 暗 形 寒 肢 冷 极度 乏 力 腹 胀

, , ,

项及 次 症


项 及 次 症 2 项者 即 属 本证 2



肝 肾 阴 虚证

注 具 备 主 症 及 次 症 ② 属 于 热 重 于 湿 证 具备 主 症及 次症临 床表 现 胁 肋 隐 痛 腰 膝酸软 两: ; ,,目干涅



燥咽 干 失 眠

①者 属 于 湿 重 于 热 证 具 备 全 部 主 症 及 次 症 者 属 于 湿 热 并 重

王旭高治肝卅法及病毒性肝炎辨证治

王旭高治肝卅法及病毒性肝炎辨证治

学术思想
对肝气、肝风、肝火病机的阐发是《治肝卅法》的 核心。
“肝气证治”主要提出:
1. 肝主疏泄,喜条达。气郁则两胁胀痛,疏肝宜香 附、郁金、苏梗、桔叶。化热者加丹皮、栀子; 挟痰者,加半夏,茯苓;兼寒者加吴茱萸。
2. 气郁日久,络脉瘀阻,疏肝通络宜归须、桃仁、 泽兰、旋复花。
“肝风证治”主要提出:
2. 治疗温病,变用承气与白虎
王旭高学习吴又可《温疫论》深有心得, 提出温疫治法可变用承气汤和变用白虎汤。
变用承气法
“《温疫论》中用大黄,极言神妙无比,后人不善用而强效颦(音 “频”),误事亦多,惟疫证误下之害小,伤寒误下之害大, 盖以疫多火耳”。所以说:“温病下不厌早”,“伤寒下不厌 迟”。《温疫论》云:“人方食肉而适得病,虽下之而食不下。 必加人参于下药之中,其积始行,此盖助其胃气,以敷布流行, 即又可先生聪明善用大黄处也。曾见吴济亨治一年高人,食牛 肉账满不消,诸药不效,先用人参六君子汤一剂,而后消而下 之,即又可先生之意,将一方而为二法也,”
治疗时应随证加减,两方合用,要化裁, 药味不可过多,一般以十二味为适宜。
病案1
郑XX,男,15岁,住北京市大兴县。 初诊时间:2001年2月13日 主述:发热,腹痛,黄疸,鼻衄反复发作二月余。
现病史:患者因“腹痛、腹泻”于2001年4月24日5月18日在某医院住院。经查腹水抗酸染色(+), 外周血WBC7.6×109/L,RBC4.65×1012/L, Hb138g/L, PC99×1010/L。
辨证分型
湿热中阻证 肝郁脾虚证 肝肾阴虚证 瘀血阻络证 脾肾阳虚证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 宜昌会议(2004年5月)修订
病毒性肝炎各证型演变图

中医如何从脉象辨证肝病

中医如何从脉象辨证肝病

中医如何从脉象辨证肝病中医诊断疾病,脉象是一个重要的依据。

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情况,医生能够获取关于人体内部脏腑气血盛衰的信息,从而对疾病进行判断和辨证。

对于肝病的诊断,脉象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正常的脉象应该是从容和缓、不浮不沉、节律均匀的。

而当肝脏出现病变时,脉象往往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肝郁气滞的脉象,多表现为弦脉。

弦脉就像是按在琴弦上一样,端直而长,挺然指下。

这种脉象的出现,往往提示患者情志不舒,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当情绪不畅,肝气郁滞时,气血运行受阻,脉气紧张,故而呈现弦脉。

患者可能会有胸胁胀痛、嗳气、善太息等症状。

肝火上炎的脉象,通常是弦数脉。

弦脉如前所述,数脉则是指脉搏跳动快,一息五至以上。

弦数脉的出现,意味着体内肝火旺盛。

患者多表现为头痛、目赤、口苦、烦躁易怒等症状。

肝火炽盛,灼伤阴津,气血运行加速,故而脉象弦数。

肝阴不足的脉象,常见为弦细脉。

弦脉依旧,而脉形细小。

肝阴不足,不能濡养经脉,脉道不充,所以脉象细。

同时,肝失阴柔之性,肝气偏亢,故仍见弦象。

患者常有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手足心热等症状。

肝血虚的脉象,多为细脉。

细脉形如丝线,软弱无力。

肝藏血,肝血不足,不能充盈脉道,故而脉象细弱。

此类患者往往面色苍白、爪甲不荣、肢体麻木、月经量少等。

肝风内动时,脉象又有所不同。

若为肝阳化风,脉象多弦劲有力。

这是由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亢极化风,气血逆乱所致。

患者可能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若是热极生风,脉象则是弦数有力。

多因邪热炽盛,燔灼肝经,引动肝风。

临床可见高热、神昏、抽搐等症状。

在实际的诊断过程中,中医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症状、舌象以及其他的诊断方法来综合判断肝病的类型和病情的轻重。

比如,患者除了脉象表现为弦脉外,还伴有口苦、咽干、目眩等症状,结合起来就更能明确诊断为肝郁气滞。

此外,脉象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季节、气候、年龄、体质等。

春季时,脉象稍弦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老年人脉象多弦硬;体质强壮者脉象多有力,体质虚弱者脉象多细软。

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药理学基础辨析

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药理学基础辨析

之纲 纪 , 变化 之 父母 , 杀 之 本始 , 明之府 也 。 生 神 ”
阴 阳是 天地 万物 运 动 变化 的 内在 力 量 , 当然 也 是 人 体气 化过程 的 内部动 力 。
势力 的相 互作 用是 气 化运 动 的 内部 动 力 , 气化 运 动 存 在于生命 过程 的 始终 。 因此 , 一元 论 已经成 气
茂盛 , 这一 切都是 气 的不如 渎 。 “ ” 心 肺 功 能 的气 化 表 现 ; 下 ”雾 是 “ ” 脾 胃功 能 的气 化过 程 ; 渎” 沤 是 “ 是肝 肾功 能 的 气 化结 果 。在 气化 过程 中, 方 面脏腑 、 一 经络 等器
为 中医基础 理论 的基 石 。
( 稿 0 60 —0 修 回 2 0—70 ) 收 0 —53 ; 0 6 0 — 5
32脏 腑 是气 化 的 主体 气 化 运 动 是脏 腑 、 . 经络 、 器官 等 组织 生理 机能 活 动 的本 质 和核 心 内
中药治 疗 病毒 性肝炎 的药 理 学基 础 辨析
和零担 者 。灵 枢 ・ 《 营卫 生会 》 :上焦 如雾 , 云 “ 中焦
更迭为用, 就是由于气 的升降运动推动的。《 素问 五 常政大 论 》 : 气 而 生化 , 散 而 有形 , 布 云 “ 气 气

而蓄 育 , 气终 而象 变 , 其致 一也 。气 的运动而 化生 ” 万物 , 故气 留散 于万 物之 中 , 的扩散 分 布便 生 物 气
问 ・阴阳应象 大论 》 : 阴 阳者 , 云 “ 天地 之 道 , 物 万
官的 生理机 能活动 实质 上就 是气 化过程 。素问 ・ 《
灵 兰 秘典论 》 :气化则 能 出矣 。 云 “ ”
4 结 语 气是《 内经 》 识 生 命 本质 的逻 认 辑起 点 , 气化 则是 人体生 命 的基本 特征 , 阳两种 阴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辨治规律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辨治规律

文献标识 码 : A
藉 中查询 到 与其 相 似 的 病 证 记 载 , 抵 相 当 于 胁 大 痛、 郁病 、 疸 、 聚 等 , 黄 积 故大 多 以此作 为 辨证 论 治 的理 论基础 。 由于 辨 证 依 据来 源 于 病 人 和医 生 的 “ 官” 且 各人经 验体会 差异甚 大 , 感 , 因而其 粗糙 、 浮
合并症 。 由于缺 乏有效治 疗手 段 , 病 已成 为严重 该
危 害 人 类 健 康 的 重 要 因 素 。 数 十 年 来 , 用 中 医 药 应
二 型, 据统 计提 出近十个 证 型 , 治则 、 法 、 且 立 选方 、 用 药差 别极大 , 因而极不 利于 临床 科研 及 中医诊治
肝 虚 则 筋 气 不 足 矣 。 阴 起 而 不 坚 不 振 者 , 气 骨 “ 精 之 藏 制 虽 在 肾 , 精 之 主 宰 则 在 心 。 … … 夫 而
未至 也 。 肾 主 骨 , 肾虚 刚骨 气 不足 矣 。 ”
精之 蓄 泄 , 无非 昕 命 于 心” 清 ( ( 名论 集 览 - 四> 。 卷 ) “ 由性感 而 动” ( 复秘 旨> , 精 《修 ) 男性正 常性 功 能的 获得 , 与心神 有较 大的关系 必 先阳还有鼓动宗筋勃 起 、 闭精 窍的作用。 启 故 肾脏 亏虚 , 可致 阳痿 。( 嗣纪 要 ・ 广 调元篇) 进一步
揭示其 机 制 ,阳 道之 不 强 , 于 肾肝 之 气 不 足也。 “ 由
… …
囊秘录・ 十四》 谓 : 痿病 “ 卷 还 阳 当以 养 心补 肾 为根
本。而 以填精补血 为佐助 。 ” 肝肾心三脏 在勃起生理上 , 各 自不同的作用 , 有 但又互相联系 , 在病理上 , 亦互 相影响 。往往 阳痿的 发生是三脏 功能 失调复 合作 用 的结 果。 当然 , 有的 情况下 各有侧重

略述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诊疗

略述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诊疗
便溏薄 。舌苔薄 白,脉沉 弦或无 力。治则 当舒肝健脾 。药用柴
中 帅 古籍没有 后. j

得了一定效 为 一 果,可使黄疸迅速消退,胃肠道症状 明显改善或消 现 娜 失,肝 功能相应进步或恢 复。 代 1 病 因病机
胡 lg o ,枳 壳 lg o ,青皮 6 ,陈皮 6 ,白芍 1 g g g 2 ,川芎 lg o, 黄芪 lg O ,白术 l g O ,茯苓 lg O 。气滞 明显者加川楝子 1g 5 ,木 香 lg O ,以右胁 痛为主者 加当归 1g 5 ,郁金 1g 脾虚大便,藿香 lg O ,半夏 lg O ,陈皮 lg o ,枳壳 lg O, 泽泻 lg O ,焦三仙各 lg O 。胃脘胀满、舌苔厚腻加 白豆蔻 lg O, 石菖蒲 1g 5 ,滑石 2 g 0 ,乏力 明显加 生黄芪 l g O ,太子参 lg O。 22 急性期 . 221 肝郁脾虚型 . . 症见右胁 隐痛 ,身倦乏力,食差纳减,大
结 , 以致 气 血 瘀 滞 ,湿 热 瘀 毒 壅 阻 ,而 作 胁 痛 ,脘 痞 ,腹 胀 ,
下痞块 。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痰 点,脉弦涩 。治则当活血通经 化瘀 。药用丹参 3 g 0 ,郁金 1g 5 ,桃仁 1g 5 ,赤芍 1g 5 ,炙鳖 甲
2g 5 ,三七粉 5 ( g兑服) 、柴胡 lg O ,香附 l g O ,白芍 1g 5 ,茯苓
五味子 1g 5 ,赤芍 1g 白芍 1 g 5, 5 ,当归 1 g 5 ,丹参 1g 5 。阴虚 内热盗汗潮热者加牡丹皮 1g 5 ,地骨皮 1g 1干渴 明显者加 5, : 3
而 导致脏腑功能 失调 ,气血 阴阳俱损 。
2 辨 证论 治
天花粉 1g 5 ,芦根 l g O 。用药时注意 ,此型病人虽然肝肾阴虚

传染病常用的中医辩证方法

传染病常用的中医辩证方法

中医辩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传染病的辨证也有一定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辩证方法:
1. 六经辩证:根据传染病的病程和症状,判断病变所在的经络,如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从而指导治疗。

2. 八纲辩证:根据传染病的病程和症状,判断病变所在的八纲,包括表里、寒热、虚实等,从而指导治疗。

3. 气血津液辩证:根据传染病的病程和症状,判断气血津液的变化,如气虚、血瘀、津液不足等,从而指导治疗。

4. 脏腑辩证:根据传染病的病程和症状,判断脏腑功能的变化,如肺热、脾虚、肝郁等,从而指导治疗。

5. 寒热辩证:根据传染病的病程和症状,判断体内寒热的变化,如寒邪、热邪、寒热错杂等,从而指导治疗。

6. 湿热辩证:根据传染病的病程和症状,判断体内湿热的变化,如湿邪、热邪、湿热错杂等,从而指导治疗。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中医辩证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传染病的治疗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原则,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中医内科病毒性肝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病毒性肝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现已知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等不同类型。

甲型与戊型肝炎病毒主要由于污染的水或食物通过消化道传染而致病;乙型肝炎病毒可由血液传播,或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丙型肝炎病毒乃经血传播;丁型肝炎只在乙肝病毒存在情况下才造成感染。

临床表现有黄疸型与非黄疸型两种类型,分别属于中医学的“黄疸”和“胁痛”范畴。

多因脾胃素弱,外受时邪湿热,加之饮食不慎或嗜好饮酒,多食油腻,以致湿郁热蒸,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而发病。

如迁延不愈,湿热逗留,肝脾两伤,气滞血瘀,则可酿成慢性。

少数重症肝炎(暴发型肝炎)符合中医学“急黄”范围,其病势急骤,热毒炽盛,每易迅速内陷营血,预后多差,需中西医综合治疗,及时抢救。

【诊断】1 .本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2 .有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潜伏期:甲型肝炎2〜4周,平均1个月左右;乙型肝炎4周〜6个月,丙型肝炎2〜26周,戊型肝炎2~9周,丁型肝炎2〜11周),或有进食污染之食物或饮水史,或有近期输血史。

3 .急性肝炎之主要症状和体征乏力,纳呆,恶心,腹胀,肝脏肿大,质软或充实,多伴压痛或触痛,少数并有脾肿大。

黄疸型肝炎除上述症状外,常先有恶寒发热,持续3〜5天,自行消退,然后尿色加深,巩膜与皮肤先后出现黄疸,皮肤瘙痒,大便呈白陶土色,持续2~6周后,黄疸消退,进入恢复期。

多见于甲型病毒性肝炎。

4 .上述之主要症状与体征持续不愈,病程超过半年以上,肝功能轻度损害或正常者为慢性迁延性肝炎。

病程在1年以上,或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的症状,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并伴脾肿大或肝掌、蜘蛛痣、面色黝黑、毛细血管等扩张、肝功能明显异常者,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多见于乙型病毒性肝炎。

5 .反复进行肝功能检查,包括多种血清酶学检测,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等,及血清胆红素测定等;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包括甲肝病毒免疫球蛋白M、抗乙肝病毒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及其相应抗体、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多聚酶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等。

浅谈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位

浅谈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位

1319浅谈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位祝康健西安市华山分厂医院(710018)关键词:肝炎;中医病位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属西医学病名,由于西医以器官形态研究为主,而中医以功能研究为主要对象,两者共同点为研究对象相同,即人的生理病理,目的是共同促进人体功能恢复,同一种致病因素引起的临床表现是相同的,试运用中医理论分析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探讨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位,指导临床。

1急性肝炎1.1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1.1.1黄疸前期多以发热起病,伴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甚或呕吐常有上腹部不适、腹胀、便秘或腹泻;少数病例可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或皮疹,关节痛等症状。

尿色逐渐加深,至本期末尿色呈红茶样。

肝脏可轻度肿大,伴有触痛及叩击痛。

本期一般持续5(3~7)天。

分析:《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说明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全赖于脾的转输才能达于全身,而脾的这种功能,也是《素问厥论》所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中医认为,脾的运化水谷的功能,赖于脾的功能强健的情况下,水谷精微才得以正常消化吸收,从而使人体得到营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若脾为湿困,运化水谷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为脾虚不运,厌油、恶心甚或呕吐为湿困于脾,上腹部不适为脾病及胃,《灵枢本神》“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腹胀为病在脾,便秘为脾病不能为胃转输津液,肠道得不到津液的滋润,腹泻为脾病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杂下;发热结合上症,则为热在里之象,上呼吸道症状为脾病及肺,《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属肺”此为脾病及肺;皮疹,关节痛为湿郁于里,不得发越;尿色逐渐加深,至本期末尿色呈红茶样为湿热在里之象;肝脏可轻度肿大,伴有触痛及叩击痛为湿阻气机,脾病及肝,影响肝胆的疏泄,此期中医辨证为病位在脾胃,同时与肝胆相关,病因为湿热郁蒸,病性属实。

中医中对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的解释

中医中对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的解释

中医中对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的解释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被称为五种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的病毒侵入肝细胞引起的疾病。

在中医中,肝主疏泄,肝经上下贯通人体五脏六腑,如果肝气不畅、阻塞,就会导致肝脏功能障碍,引发各种肝病,包括五种病毒性肝炎。

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肝炎,病程较短,多数患者能在数周内康复。

中医认为甲肝主要与脾胃不和有关,脾气虚弱,能量不足,导致肝失疏泄功能,引起肝胆湿热,导致黄疸、腹泻、纳呆等症状。

治疗甲肝应以中药清热解毒、疏肝解郁为主,同时应控制脾胃之气,增强免疫力,促进肝脏的修复。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病,大多数患者病程较长,症状较严重。

中医认为乙肝主要与肝肾不交有关,肝经受阻,导致肝失疏泄功能,促使毒素积聚在肝脏内。

治疗乙肝应以中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同时应增加膳食营养,减轻肝脏的负担,保持肝功能稳定,控制病情发展。

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病,病程也较长,症状比甲肝乙肝更为严重。

中医认为丙肝主要与肝胆木乘不和有关,如情志失调、过度疲劳、长期压力等,导致肝胆功能失调,引起肝火旺盛,导致肝脏发炎。

治疗丙肝应以中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同时应控制情绪、减轻压力,增强肝脏的免疫力,促进肝细胞的修复。

丁肝和戊肝是由丁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症状较轻,多数患者可自行恢复。

中医认为丁肝和戊肝主要与情志失调、饮食不当、疲劳等有关,导致阴阳失衡,促使肝阴亏损,引起肝阳上亢,导致肝火旺盛,产生黄疸、腹泻等症状。

治疗丁肝和戊肝应以中药清热解毒、滋阴潜阳为主,同时应遵守规律的膳食,增强体力,促进肝脏的自我修复。

综上所述,五种病毒性肝炎在中医理论中主要与肝失疏泄、肝肾不交、肝胆木乘、阴阳失衡等有关,治疗应以中药为主,同时要调节情绪,保持营养均衡,增强体力,促进肝脏的自我修复能力,有助于加速痊愈。

同时,应该注重预防病毒性肝炎的传播,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避免饮酒过度等不良生活习惯,维护自己的肝脏健康。

乙肝的中医辨证论治

乙肝的中医辨证论治

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及其预防与忌宜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是国家法定的乙类传染病之一。

一、肝炎的分型肝炎,从临床病情病程可分为五种类型:①急性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②慢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③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④淤胆型肝炎。

⑤肝炎后肝硬化。

从病原学分型亦可分为五种类型:①由甲型肝炎病毒(HAV)所致的甲型肝炎;②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的乙型肝炎;③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所致的丙型肝炎;④由丁型肝炎病毒(HDV)所致的丁型肝炎;⑤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所致的戊型肝炎。

其中甲型肝炎自愈率高,愈后良好,转为慢性者极少,如1987 年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在31万甲型肝炎患者中,仅有11人死亡(其中有一人是自杀),占0.32/万,基本都获得痊愈。

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和甲型肝炎基本相同,一般发病六周内痊愈,也不会转为慢性肝炎。

其余的乙型、丙型、丁型三种肝炎,因其治愈率低、病程长、预后差,对人类的危害极大。

不上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常由输血而感染,因此患病率比较低,但是乙型肝炎除血行感染外,还有唾涎、精液等接触感染,其患病率比较高,因此,下面重点谈谈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及其预防与忌宜。

二、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所引起的一种世界性传染性疾病,它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病毒携带率高和易转慢性等特点。

而且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亚洲、非洲和南欧地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高达15-20%。

我国则为10%左右。

当今世界约有2.5亿以上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我国竟达⒈2–⒈3亿人。

因此,我国属乙肝病的高发区,有人称我国是乙肝大国。

据有关资料报道,仅上海市区,每年因乙型肝炎而损失的劳动日约360万个,相当于在一年中有一万人因患乙型肝炎而病休。

由此可见,乙型肝炎已成为近十年来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病毒性肝炎脏腑辨治验案五则

病毒性肝炎脏腑辨治验案五则

I"C一40.50C,血象不高,经多联抗生素治疗无 效。2周后恶心、呕吐、食纳不馨加著,第3周出 现腰肾区压痛、腹水、少尿。胸片、骨穿、腰穿、 血培养、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未发现异常。查抗一 HAV・IgM两次阳性,抗一CMV两次阳性,HBV、 HCV、HEV均阴性;肝功能损害明显:ALT
L,AST L,DBIL 4501U/
参考文献
万方数据
2003年第18卷第4期
中国医药学报
’223’
HB幽.g(+)、HBeAg(+)、HBeAb(+);肝功能
按:湿热疫毒之邪久蕴脾胃,熏蒸肝胆,致使 肝胆疏泄失常,肝胃失和。治用醋柴胡、赤芍、制 香附、青皮、广郁金、金钱草等疏肝利胆,垂盆 草、鸡骨草、田基黄、蒲公英、黄芩、厚朴等清热 祛湿,陈皮、青皮、厚朴、半夏等理气和胃祛湿。 二诊在已取效的基础上,加入藿香、凤尾草、车前 草以增强和胃、清热、祛湿之功效。 邪毒内蕴.耗伤阴血,治宜滋养肝肾 慢性VII,湿热疫毒之邪耗伤肝阴,或邪从火 化,阴精(津)被灼,或脾运被遏,阴m化生无 源,导致肝之阴血亏虚,久则累及肾阴亦虚。邪毒 内蕴,壅遏脾胃,热郁亦可灼伤胃津,脾胃之阴亦 虚。重型肝炎,火热动血,肝肾之阴被劫,则常有 动风等危象。尤其瘢积、臌胀患者,肝肾本已不 足,若并发出血或过用清利,常导致阴血愈亏,病 情沉痼难解。邪毒内蕴,伤阴伤血者居多,肝肾阴 伤最为多见,但滋补肝肾之阴时,不可一昧填补, 以免壅补助邪,仍当以调养为上,使补不助邪。但 VII无纯虚证候,在运用滋养之剂时,除避免助邪 外,尤应注意祛邪时大辛大温或苦寒清利之品常可 耗伤阴血,用之宜审慎;阴虚者,多伴火旺之证候 表现,常有出血或出血征兆,临证时应兼顾,防止 出血后阴液耗竭,变生他证;慢性VII一般病程较 长,阴虚常与其他病理因素同时并见,治疗亦应考 虑。 案3邵某,男,38岁。初诊日期:1999年 10月29 It。乙肝病史多年,近日复查肝功能:

中医辨证论治“病毒性肝炎”的体会

中医辨证论治“病毒性肝炎”的体会

中医辨证论治“病毒性肝炎”的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方法总结自己临床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经验。

结果中医临床上治疗“病毒性肝炎”其疗效可靠不易复发。

结论用中医理论认识“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 根据五种不同的证型拟定不同的治疗方法, 以及治疗中应掌握的几个原则。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论治体会现代医学所称的“病毒性肝炎”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无此病名记载,但从本病的病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主要临床表现来看,则属实于中医学“湿温”、“黄疸”、“胁痛”、“积聚”、“症瘕”范畴。

1 对“病毒性肝炎”中医病因病理的认识祖国医学认为“湿温”、“黄疸”多由外感温热病邪所致,其发病常与饮酒、情志、劳倦、素体等有关。

诚如薛生白《湿热病篇》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而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吴鞠通《温病条辨》更明确指出:“夏多胆病,湿热气蒸,外干时令,内蕴水谷”。

说明了“湿温”、“黄疸”的病因及发病原理。

历代医家大都将湿热、疫毒、饮食不节等作为黄疸的主要病因。

如《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林佩琴《类证治裁》等典籍都明确记载了黄疸的病因病理。

病理变化,其主要在脾、胃、肝、胆,并影响其它脏腑,从而产生一系列全身性的变化,总之,湿热疫毒蕴结脾胃,薰蒸肝胆,以及肝脾(胃)不和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

诸证临床,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多见于“病毒性肝炎”的急性期,故以黄疸、发热及脾胃见证为常见;肝脾不和则是慢性期的主要病理,故以胁痛及脾胃见症为主。

2 中医辨证分型及治法祖国医学则以辨证论治为主,但为了便于临床掌握,结合本病诸阶段的临床表现,不外湿热交阻,热毒内陷,肝郁气滞,肝肾阴虚,脾胃不和等五种主要情况。

但也有相兼出现或不够典型的,因此,在临床上必须辨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掌握,诊疗上根据不同的证型拟定不同的治疗方法。

2.1 湿热交阻此种证型,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迁证型及慢性肝炎活动期。

治法:以清热利湿,解毒退黄为主,随湿与热之偏盛及有无兼挟证的不同,予以加减变化。

病毒性肝炎的现代中医辨病辨证概况

病毒性肝炎的现代中医辨病辨证概况
cr o i a d p r l y e tn in v r e l e r a e a c- i h ss n o t p r s : a i a mo r g , s i r ah e o c h h
张继 明 , 翁心 华. 自发性细 菌性腹膜 炎的诊 断及 治疗 [. J 】 中华肝脏病杂志 ,0 5 1 ( : 9 4 0 2 0 ,36 4 — 6 . )5 (080— 4 20 — 8 1 收稿 2 0 — 9 1 0 8 0 ~ 2修回 )
・2 3 ・ 7
F l Un l . l i a a d lb r tr au e f p n a e u i k L, a C i c l n oao yf t r s o t n o s i S n a e os
b c r l ei n iJ. at fMe ,0 4 8 0 :7 — 7 . ati ro is ]E sAr dj20 ,1 ) 4 4 9 e a p t t[ 4 R no A A ce n pnaeu at i eint [ u yn . sis dso t o s c r l rois B t a n b e a p t iM】
关 于 预 防性 抗 菌药 物 应 用 :对 S P高危 患 者 B ( 消化 道 出血 的肝 硬化 患 者 ) 有 、利 尿 剂不敏 感 者 、 腹 水蛋 白< 1 L者 ,应 给予 预 防性 抗 菌药 物 。 目 0g / 前, 喹诺 酮类 药物 由于 良好 的耐 受 l 对需 氧革 兰 阴 生, 性 杆菌 有效 且不损 伤肠 道 正常 厌氧 菌 , 已被 广泛 应 用, 如诺 氟 沙星 40mg1h 0 /2 。
吸收 、抑制 内源性脂 质合 成及 促进 体 内脂质转 运 和 排泄等作用途径而实现的[ 2 1 。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一、疑似病例: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2.血清ALT升高;3.血清抗-HAVIgM阳性;4.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IgG滴度呈四倍升高;5.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nm甲肝病毒颗粒。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两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4)、(5)中任何1项。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消毒】HAV对热和紫外线敏感,对消毒剂较敏感70%乙醇溶液3分钟、3%甲醛溶液5分钟、余氯10-15ppmm30分钟等均可灭活,100℃1分钟可灭活。

(二)乙型肝炎(HB);【诊断标准】1.急性乙型肝炎(包括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和急性黄疸型肝炎)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黄疸型肝炎皮肤巩膜黄染)。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1)病程中HBsAg阳性,或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抗-HBs转阳。

(2)抗-HBCIgM 滴度高水平,而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b)+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或+f)。

2.慢性乙型肝炎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或无急性乙肝史,有明显的肝炎症状者,或经临床体征实验检查等综合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 (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为了使本病的辨证规范化,提高对本病的科研水平,经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天津会议 (1991年12月11~14日) 讨论,特制订辨证标准 (试行)。

急性病毒性肝炎一、急性黄疸型肝炎(一) 阳黄证:临床表现为尿黄,身目俱黄,色泽鲜明,恶心,厌油,纳呆,口干苦,头身困重,胸脘痞满,乏力,大便干,小便黄赤,苔黄腻,脉弦滑数。

主证: (1) 尿黄,身目俱黄,色泽鲜明; (2) 恶心,厌油,纳呆 (3)苔黄腻次证: (1) 口干苦(2) 大便干(3) 头身困重(4) 胸脘痞满辨证要求:具备主证 (1) 及 (2) (3) 两项中的一项者,即属本证;具备主证 (1) 及次证 (1) 或 (2),属于热重于湿证;具备主证 (1) 及次证 (3) 或 (4),属于湿重于热证;具备主证 (1) 及次证 (1) (2) 两项中的一项以及 (3) (4) 两项中的一项者,属于湿热并重证。

(二) 阴黄证:临床表现为身目发黄,色泽晦暗,畏寒喜温,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质淡、舌体胖,苔白滑,脉沉缓无力。

主证: (1) 身目发黄,色泽晦暗 (2) 脉沉缓无力次证: (1) 畏寒喜温(2) 大便溏薄 (3) 舌质淡、舌体胖辨证要求:具备主证 (1) (2) 者,即属本证;具备主证 (1) 及次证三项中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

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一)湿阻脾胃证:临床表现为脘闷不饥. 肢体困重,怠惰嗜卧,或见浮肿,口中粘腻,大便溏泻,苔腻,脉濡缓。

主证: (1) 脘闷不饥 (2) 苔腻次证: (1) 肢体困重 (2) 口中粘腻 (3) 大便溏泻辨证要求:1. 具备主证 (1) (2) 者,即属本证。

2. 具备主证两项中的任何一项及次证三项中的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

(二)肝郁气滞证:临床表现为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情志抑郁,不欲饮食或口苦喜呕,头晕目眩,脉弦,苔白滑. 妇女月经不调,痛经或经期乳房作胀。

主证: (1) 胁肋胀痛 (2) 脉弦次证: (1) 不欲饮食 (2) 头晕目眩 (3) 情志抑郁 (4) 女子月经不调,经期乳房作胀辨证要求:具备主证 (1) (2) 者,即属本证。

具备主证 (1) 及次证四项中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

具备主证 (2) 及次证四项中任何三项者,即属本证。

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一)湿热中阻证:临床表现为胁胀脘闷,恶心厌油,纳呆,身目发黄而色泽鲜明,尿黄,口粘口苦,大便粘滞秽臭或先干后溏,口渴欲饮或饮而不多,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或弦滑数。

主证: (1) 身目发黄,色泽鲜明 (2) 苔黄腻次证: (1) 恶心,厌油,纳呆 (2) 胁胀脘闷 (3) 尿黄辨证要求:1. 具备主证 (1) (2) 者,即属本证。

2. 具备主证 (2) 及次证中的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

3. 具备主证 (1) 及次证 (1) (2) 者,即属本证。

(二)肝郁脾虚证:临床表现为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太息,精神抑郁,性情暴躁,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痞腹胀,午后为甚,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大便溏泄或食谷不化,每因进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加重,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沉弦。

主证: (1) 胁肋胀痛 (2) 腹胀便溏次证: (1) 抑郁烦闷 (2) 身倦乏力 (3) 舌淡有齿痕辨证要求:1. 具备主证 (1) (2) 者,即属本证。

2. 具备主证 (1) 及次证 (2) (3) 两项者,即属本证。

3. 具备主证 (2) 及次证 (1) 者,即属本证。

(三)肝肾阴虚证:临床表现为右胁隐痛,腰膝酸软,四肢拘急,筋惕肉, 头晕目眩, 耳鸣如蝉, 两目干涩, 口燥咽干, 失眠多梦, 潮热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面色黧黑,毛发不荣,牙龈出血,鼻衄,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舌体瘦,舌质红,少津,有裂纹,花剥苔或少苔,或光红无苔,脉细数无力。

主证: (1) 头晕目涩 (2) 腰膝酸软 (3) 舌红少津次证: (1) 五心烦热 (2) 少寐多梦 (3) 胁肋隐痛,遇劳加重 (4) 脉细数辨证要求:1. 具备主证 (1) (2) (3) 者,即属本证。

2. 具备主证三项中的任何两项及次证四项中的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

3. 具备主证三项中的任何一项及次证四项中的任何三项者,即属本证。

4. 具备次证 (1) (2) (3) (4) 者,即属本证。

(四)瘀血阻络证:临床表现为面色晦暗,或见赤缕红丝,两胁刺痛,肝脾肿大,质地较硬,蜘蛛痣,肝掌,女子行经腹痛,经水色暗有块,舌质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涩。

主证: (1) 面色晦暗或见赤缕红丝 (2) 肝脾肿大,质地较硬次证: (1) 舌质暗或有瘀斑 (2) 肝掌,蜘蛛痣 (3) 两胁刺痛 (4)女子行经腹痛,暗红有块辨证要求:1. 具备主证 (1) (2) 者,即属本证。

2. 具备主证及次证各一项者,即属本证。

3. 具备次证 (1) (2) (3) 项,女子具备次证 (1) (2) (3) 项中的两项及第(4) 项者,即属本证。

(五)脾肾阳虚证:临床表现为畏寒喜暖,四肢不温,精神疲惫,面色不华或晦黄,少腹腰膝冷痛,食少脘痞,腹胀便溏,或晨泄,完谷不化,甚则滑泄失禁,下肢或全身浮肿,甚则水臌,阴囊湿冷或阳痿,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或腻或滑,脉沉细弱或沉迟。

主证: (1) 畏寒肢冷 (2) 神疲脉弱次证: (1) 少腹腰膝冷痛 (2) 食少便溏甚至晨泄 (3) 下肢浮肿 (4)阴囊湿冷或阳痿辨证要求:1. 具备主证 (1) (2) 者,即属本证。

2. 具备主证 (1) 或 (2) 及次证四项中的任何两项者,即属本证。

3. 具备次证 (1) (2) (3) 项,男子具备次证 (1) (2) (3) 项中的两项及第(4) 项者,即属本证。

淤胆型肝炎本病是由于湿热之邪不解入于血分,阻滞血脉,逼迫胆液外溢,浸渍肌肤所致,故中医称之为瘀热痰阻证。

临床表现为黄疸较深,经月不退,自觉症状较轻,皮肤瘙痒或有灼热感,抓后有细小出血点及瘀斑,右胁胀痛,肝脏肿大,稍感乏力,口咽干燥,小便深黄,大便色浅或灰白,舌质淡红,苔少,脉实有力。

主证: (1) 黄疸较深,经月不退,色泽晦滞 (2) 皮肤瘙痒次证: (1) 舌质暗红 (2) 右胁胀痛 (3) 大便色浅或灰白辨证要求:1. 具备主证 (1) (2) 者,即属本证。

2. 具备主证 (1) 及次证三项中的两项者,即属本证。

急性及亚急性重症肝炎属于中医“急黄”、“瘟黄” 范畴,慢性重症肝炎由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发展而来,具有“久病入络”、“内结为瘀血” 的特点,属于中医“瘀血发黄” 的范畴,并具有正虚邪实的病理特点。

由于重症肝炎的病机复杂,病情演变快,病死率高,目前均采取中西医综合抢救措施。

临床常见的中医证候有: 毒热炽盛证、热入心包证、痰浊内闭证、瘀血发黄证、寒湿发黄证、肝肾阳衰证等六个证候,但尚难概括重症肝炎的全貌。

限于对重症肝炎的辨证经验尚不成熟,故暂不制订辨证标准。

——摘自中医杂志,1992; (5): 39~40附录二: 病毒性肝炎中医疗效判定标准 (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一、急性肝炎1. 基本治愈:(1) 该证候中的主次证消失(2) 肝脏恢复正常或明显回缩,肝区无明显压痛或叩痛(3) 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4) 对乙型肝炎病人要求HBsAg阴转(5) 以上各项随访半年无复发者2. 治愈: 除要求随访1年无异常改变外,其余各项与基本治愈标准相同。

二、慢性迁延性肝炎1. 临床基本治愈:(1) 该证候的主次证消失(2) 肝脏恢复正常或明显回缩,肝区无明显压痛或叩痛(3) 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4) 对乙型肝炎病人要求病毒复制指标阴转(5) 以上4项均需稳定8~12个月2. 显效:(1) 该证候中的主次证消失占半数以上,或好转占三分之二以上(2) 肝脏恢复正常或明显回缩,肝区无明显压痛或叩痛(3) 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4) 乙型肝炎病人要求病毒复制指标有一项阴转3. 好转:(1) 该证候中的主次证消失占三分之一以上,或好转占半数以上(2) 肝脾肿大稳定无变动或回缩,无明显压痛或叩痛(3) 肝功能检查较原检测值下降一半以上(4) 乙型肝炎病人要求病毒复制指标下降4. 无效: 未达到上述标准者三、慢性活动性肝炎1. 临床基本治愈:(1) 该证候的主次证消失(2) 肝脏肿大稳定无变动或回缩,肝区无压痛或叩痛(3) 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4) 乙型肝炎病人则要求病毒复制指标阴转而且HBsAg仍可阳性(5) 以上各项保持稳定6~12个月2. 显效:(1) 该证候的主次证消失占半数以上或好转占三分之二以上(2) 肝脏肿大稳定无变动或回缩,肝区无压痛或叩痛(3) 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或轻微异常,TTT≤8马氏单位,ALT(GPT) ≤37.5IU (正常值以30IU为准)(4) 乙型肝炎病人则要求病毒复制指标有一项阴转而HBsAg仍可阳性3. 好转:(1) 该证候的主次证消失占三分之一以上,或好转占半数以上(2) 肝脏肿大稳定无变动或回缩,肝区无压痛或叩痛(3) 肝功能检查较原检测值下降一半以上(4) 乙型肝炎病人的病毒复制指标有所下降而且HBsAg仍可阳性4. 无效: 未达到上述标准者说明: 本标准中“该证候的主次证” 均按“消失”、“好转”、“无变化” 三级判定。

——摘自中医杂志,1992; (6): 53附录三: 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方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1993年11月在洛阳召开第五届学术交流会,会上讨论制定了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

现发表于下,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临床诊断标准一、诊断依据主要指征: (1) 内镜或食管吞钡X线检查发现食管静脉曲张。

(2) B超提示肝回声明显增强、不均,光点粗大; 或肝表面欠光滑,凹凸不平或呈锯齿状; 或门静脉直径≥1.4 cm; 或脾脏增大,脾静脉直径≥1.0 cm。

(3) 腹水,伴腹壁静脉怒张。

(4) CT显示肝外缘结节状隆起,肝裂扩大,尾叶/右叶比例>0.05,脾大。

(5) 腹腔镜或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诊为肝硬化。

以上除 (5) 外,其他任一项结合部分次要指征,可以确诊。

次要指征: (1) 化验: 一般肝功能异常 (A/G倒置,蛋白电泳A 降低,γG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或血清透明质酸 (HA)、Ⅲ型前胶原肽(PⅢP)、单氨氧化酶 (MAO)、腺苷脱氨酶 (ADA)、板层素 (LN) 增高。

(2) 体征: 肝病面容 (脸色晦黯无华),可见多个蜘蛛痣,色黯,肝掌,黄疸,下肢水肿,肝脏质地偏硬,脾大,男性乳房发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