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可编辑修改word版)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docx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docx](https://img.taocdn.com/s3/m/5008ba89eefdc8d376ee32ef.png)
《桃花源》教学2014年北京市第二届教教学基本功比初中一等/教、整理一、想一想,提取句生:老好!:同学好!今天,我学晋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
前面,我通了文章,疏通了文意。
在,老考考大家,大家合上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句有哪些生:“土地平,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阡陌交通,犬相。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 ,作“ zhòng”。
生:“黄垂髫,并怡然自。
”(屏。
生。
)土地平,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犬相。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垂髫,并怡然自。
(意:提取描写桃花源景象的句,明确研象。
)二、找一找,理解句:依据些句,老特意画了一幅插,想考一考大家句的理解。
同学找一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屏。
)(生真察插,相互交流后言。
):同学都在欲。
看来,你都有自己的。
来生:土地画了。
文中是“土地平”,“平”的意思是“平坦开”,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察得很仔。
(屏。
)平,平坦。
生:房屋也画了。
文中是“屋舍然”“,然”的意思是———(生眉,思考)反正中的房屋画得横七八,与原文不符。
:来帮帮他生:“ 然”的意思是“整整” ,“然” 解“⋯⋯的子” ,“ 然”可以翻成“整的子”。
:你“ 然”一的理解很到位。
(屏。
)然,整的子。
:有哪儿画了呢生:田的小路也画了。
文中是“阡陌交通” ,田的小路是交相通。
中的小路并没有交。
:“交通” 个我很熟悉。
不是指交通运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
生:不是。
在,“交通”是一个,指交通运。
古代,“交通”是两个,翻“交相通”。
(屏。
)交通,古由两个“交” “通” 成,意“交想通” ;在是一个,指交通运。
:种古今化的象,叫作———生():古今异。
:文中有哪些是“古今异”生():“妻子”“ 美”“无”“ 境”⋯⋯(屏。
)古今异古今交通妻子美无境:在,我一起梳理一下些古今异。
来第一个“妻子”———生:“妻子”的今是“男子的配偶” ,古是“妻子和儿女” 。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2ea6f8a5910ef12d2af9e785.png)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王金柱师:上课前先问大家一声,你们认识我吗?生(全体):认识。
师:是啊,我们在同一个校园内,哪有不认识的道理。
了解我吗?生(全体):不了解。
师:你们看老师我老了吗?生(全体):不老。
师:你们认为老师我帅吗?生(全体):帅!师:谢谢同学们的诚实和对我的鼓励。
今天我给大家来上一节复习课,来一次“温故而知新”。
(屏幕亮出“温故而知新”)陈老师有没有给你们说过,我们上哪篇课文。
生(全体):《桃花源记》。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
你们还能流利地背出来吗?生(全体):能!师:那好,我们一起来把课文背诵一遍。
(师生一起背诵《桃花源记》完毕。
)师:同学们记得很熟,但背得有缺点,就是没有把课文的感情诵读出来。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觉得背得有点像小和尚念经啊,(学生笑)想不想老师给你们示范。
(学生回答说“好”。
)师:那老师我就献丑了,但要请同学们原谅的是,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太好,有点“绍普”味。
(学生笑)(教师示范背诵《桃花源记》。
)师:你们认为老师背诵得好吗?生(全体):好!师:谢谢同学们的奖励。
你们的普通话肯定比老师我要好,能否推荐一位同学出来,再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一遍。
(学生推荐,被推荐学生朗读。
)师(问朗读的学生):你认为自己读得怎样。
生1:读得还可以吧。
不过没有老师你读得好。
师:自信加谦虚,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大进步。
其余的同学认为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生(全体):读得很好。
师:你看,同学们也对你的诵读给予了肯定,请坐。
那你们认为我们首先从什么地方开始复习呢?(学生沉默,众目注视着教师,一会儿低头看课文)师:看来同学们还不知道怎样复习。
从文体的角度看,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文体?生(全体):记叙文。
师:那么,我们就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开始复习。
故事发生的时间……(学生全体说出记叙文的六要素。
学生说,教师把本文的记叙文的六要素逐一投影到屏幕上。
)时间:晋太元中(公元376-396年)地点:武陵(湖南常德一带)人物:渔人和桃源中的人起因:忘路之远近。
浙江省优秀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浙江省优秀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a2405036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c.png)
浙江省优秀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引言本文档记录了浙江省优秀课《桃花源记》在课堂上的实际教学过程,旨在分享优秀教学实践,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教学环节桃花源记导入教师以桃花源记的简介为导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展示与桃花源记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营造出浓厚的桃花源记氛围。
理解课文教师逐段讲解课文,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问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课文分析教师分析课文的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通过解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心情朗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心情朗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
通过感性的体验,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创设情景教师设计情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验桃花源的乐园生活。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体味其中的人文关怀和美好愿景。
思考与讨论教师提出与桃花源记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表达个人观点,并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总结通过浙江省优秀课《桃花源记》的课堂实录,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这种教学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希望这份实录可以为其他教师的优秀课堂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11473f4e79563c1ec4da7144.png)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桃花源记》课堂实录一、导语师:同学们,又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你能说出有关桃花的诗句吗?生: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生: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师: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一篇以“桃花”命名的文章——《桃花源记》。
二、教学过程1.认识“记”【屏显】“记”是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2.认识作者师:在八上我们学过陶渊明的《饮酒》,说说你知道的陶渊明。
生: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
师:进入课堂第一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行行复行行师: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表明其行踪的句字,然后讲讲本文发生的故事。
1.读文章,画行踪【屏显】读出长句的节奏:(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生:(展示)渔人行踪的句子:缘溪行——复前行——从口入——复行数十步——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辞去——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2.依行踪,说故事师:请同学们依据渔人行踪,讲述本文故事。
(生讲述故事。
)师:行行复行行,以渔人“迷路”始,又以“迷路”终。
第二环节:世外与世内师:成语“世外桃源”就源自这篇文章,用来比喻与世隔绝、幽静美好的地方。
“与世隔绝”,是桃花源的重要特征,即文中的“绝境”。
【屏显】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抓“绝境”,说桃源世界之“美”师:也就是说,文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渔人生活的世内,一个是桃花源的世外。
请以渔人的视角,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桃源之境。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a605a543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6b.png)
课堂小测
总结词
课堂小测是一种有效的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通 过小测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详细描述
在课堂小测环节,教师根据《桃花源记》的教学目标 和内容,设计一些针对性的测试题目。测试题目可以 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题型,难度适中,覆 盖面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教师及时批改 并反馈给学生。通过课堂小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 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 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反思社会现实
文章通过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反 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苦难,表达了 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思。
03
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
小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桃 花源记》的主题、人物、情节等 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
见解,并倾听他人的观点。
角色扮演
学生根据《桃花源记》中的情节, 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深入理解 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
主题写作
02
布置一篇以“理想社会”为主题的作文,要求学生结合《桃花
源记》的启示进行创作。
词汇练习
03
设计一些与《桃花源记》中重点词汇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
选择和翻译等。
THANKS
感谢观看
播放与《桃花源记》情感相符的音乐 ,营造出课文中的氛围,引导学生感 受情境。
问题导向学习
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
教师根据《桃花源记》的内容,提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提高阅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学生自主提问
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对不理解或者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培 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385e910d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20.png)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实录生:有,结尾处渔人记号找不到了,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暗示了这个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师:除了结尾处的复寻而迷,还有什么地方有暗示?生:开头的桃花林,是纯一色,很少见。
师:对,桃林中无杂树,年号、地点含混,渔人也没有名字。
师:同学们,如果细心阅读全文,就会感到作者处处在暗示这个桃源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社会里根本找不到,它再美丽,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而已。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生:当时的东晋是历史上比较动乱的时期,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美好向往。
生:为了让劳动人民看到,虽然当时社会黑暗战乱,以后还会出现好社会的,不让百姓失望。
师:两位同学谈得都有道理。
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请看下面一段资料(出示字幕):请学生齐读。
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宋书荆州蛮)师:“蛮”就是南方。
据说当时的南方没有赋税。
我们刚刚学过《大道之行也》,在孔子的大同社会里,“男有——生接:“男有分,女有归”师:可是,当时的现实是男子没有职业,女子不能婚配。
由于常年的战乱和繁重的赋税,土地荒芜,民不聊生。
这是陶渊明构想理想社会的现实基础。
陶渊明生活在这样一个政治黑暗的时期,“大济于苍生”的壮志难酬,他的心中是悲愤的。
陶渊明深切体验到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忧苦,多年的农村生活使他对劳动人民产生浓厚的感情,他用一个读书人的良知为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呼唤着人间乐土,因此他的桃花源也代表了劳动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古代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盼望有这样一方净土并长期住下去啊。
同学们,我们再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没想到学生立刻喊:不——愿——意。
师:都不喜欢吗?喜欢的举手。
师:有两位。
不喜欢的呢?(其余都举手)你们先讨论讨论。
(生讨论) 师:先请两位喜欢的同学来谈。
生:那里的环境好,主要是可以不写作业。
第25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语文版初二下)1
![第25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语文版初二下)1](https://img.taocdn.com/s3/m/142da38abcd126fff6050b4f.png)
第25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语文版初二下)1教学目标1、美读感悟,明白得背诵2、研读鉴赏,认识理想3、分析比较,珍爱幸福教学方式1、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2、指导方法,学生多角度分析咨询题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感受文美师:今天,老师预备和同学们到一个漂亮的地点去,那个地点确实是──生:世外桃源二、研读课文,分析鉴赏师播放课文录音,板书课题师:上节课里我们差不多疏通了文意,朗读了课文,了解了故事内容,那个故事的内容概括的讲确实是──师与生:确实是渔人发觉桃花林,走进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师:请同学们告诉客人、渔人是如何样进入桃花源的?大伙儿自由朗读后用原文回答。
生:自由朗读。
生:沿溪行……欲穷其林。
师:这时候渔人进入桃花源了吗?生齐答:没有。
师:谁补充?生:林尽水源,便……豁然爽朗。
师:将两人的回答合在一起,就完整了。
师:这条路是如何样走的?请大伙儿结合课文内容画一幅路线示意图吧!我想如此更清晰。
生自由作画,教师巡回视查。
学生初步完成。
师:我发觉许多同学的画都已初步成型,李庆同学的专门好〔教师一边讲一边展现图片〕,李庆你能给我们大伙讲一讲你是如何样画的吗?生:课文中讲:〝沿溪行,忘路之远近〞,因此我先画了一条溪流,溪流中渔人划着一艘小船,课文中还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因此在溪流两旁画下桃树林,同时没有其它树,中间还有漂亮的草和一些落花,渔人连续朝前行路,在桃林尽头,他发觉了一座山,我就画下一座山,同时在山上画一个小洞,在小洞四周画上光线,渔人从洞口到里面去,开始狭窄,仅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就开阔了,这时我就画出开阔景象。
师:她的画为我们指明了路线,同时也为我们背诵这些内容提供了依据〔师再展现画〕。
让我们看着李庆的这幅画,背诵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这部分内容。
师举着画结合图画做出手势,引导学生背诵。
师:让我们随同渔人一起进入桃花源看一看,听一听吧,请大伙儿自由读2、3两段,然后告诉我们你喜爱桃花源那个地点吗?喜爱什么?从哪些语句看出?生;自由读2、3两段。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https://img.taocdn.com/s3/m/c97fe532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10.png)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一、导入新课师:在中国文化史上,陶渊明有两个标签:【屏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世外桃源师:去年我们已经解读过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今天,我们随他去探访一下桃花源的美丽。
去年我们学过《记承天寺夜游》,记,大概是一种怎样的文体?生:记是指记叙文。
生:记可以写山水风光,山水游记。
【屏显】记,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
师:记叙文是要讲故事的。
同学们已经对照课下注释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们先用自己的话来讲讲故事。
看要求——【屏显】任务一:用三五句话讲清楚故事。
任务二: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部分,详细讲述。
师:大家先略略思考,看看你选择哪一个任务。
生:我选任务一:晋太元间的一个武陵人,捕鱼时迷路,误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中经历了仙境般的生活,流连几日后离开。
师:我特别喜欢你用的一个词“误入”,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误入藕花深处”的李清照式的浪漫。
不论是“误入”桃花源,还是“误入”藕花深处,都是很美好的经历。
谁来挑战任务二?生: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桃花源进入的过程,很奇妙,像神话一样,像小时候读过的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
生: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遂迷,不复得路。
明明是误入,是处处志之的地方,但是最终就是找不到了。
师:你可以把这个当作疑问,看看在文中会不会有更好的解释。
生:我喜欢这个地方优美的景色,安适恬淡的生活方式,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耕女织,怡然自乐。
师:那你想不想去这个地方住一住呢?也许这样的地方现在还有哦。
通过自学,同学们基本弄懂了课文大意,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尤其是《桃花源记》,仅仅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距离桃花源真正的美丽,还有很长的距离。
二、桃花源·桃师: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渔人的脚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来一次深度的桃源行。
跳读课文,找到渔人之眼看见的两个场景,用荧光笔在课本上圈点下来。
(学生们思考片刻,相互交流)【屏显】场景一: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完整版)《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
![(完整版)《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67a9cedda45177232e60a232.png)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评价万邦中学:张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分步品味,桃源之“美”,桃源之“奇”;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学生书写心中理想的“世外桃源”。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春日里纷纷飘落的桃花,洋溢着几许浪漫,安乐祥和的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中,去寻觅那桃源的芳踪。
二、温故知新师:提问解释加点词语含义生:甚异.之,对……感到诧异欲穷.其林,尽头具.答之,详细桑竹之属.,类便扶.向路,沿、顺着及.郡下,到寻.向所志,寻找处处志.之,做标记寻.病终,随即、不久寻向所志.,标记三、熟读课文,创造性的复述。
教师提醒学生:(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丰腴。
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四、整体感知文意师:桃花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认为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请用词语加以概括。
生:思考并交流。
明确:美丽、神奇五、品味课文领悟内涵1.寻美师:让我们共同踏着桃花的芬芳,去寻觅桃花源的美,桃花源景色真是美不胜收,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有所体现呢?生:一二自然段师:请全体学生齐读生:齐读师:请根据图片寻找相应的语句生:争相回答明确: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风景秀丽)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桃花源: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土地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屋舍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桑竹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和平安宁)。
【实录】王君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实录】王君桃花源记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1bec45fb79563c1ec4da714c.png)
【关键字】实录王君桃花源记课堂实录王君桃花源记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桃花源记》,昨天预习的时候知道同学们已经学好这篇文章了。
我很担心:熟悉的地方哪有风景啊?不过呢,我相信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生齐说:发现美的眼睛。
今天我们来重读桃花源记,在熟悉的字里行间,发现新的风景。
孔子说了嘛,温故而知新。
我们就先来温一温故。
就先试着来背一背桃花源记,有没有信心?生齐背课文。
师:很流畅,看来大家是记忆犹新啊,那么再来回顾一下:学过了这篇文章,你了解了些什么呢?好,你来。
生:桃花源记是以时间为主要顺序写的,而且是以渔人行踪作为线索,而且它是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这篇文章,第一是发现桃花源,第二是进入桃花源,第三是复寻桃花源。
师:很好,很有条理。
生:这篇里面有个通假字,要通邀,是邀请的意思。
师:嗯,语言点,不错。
还有吗?生:这篇文章还体现了作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人民的剥削。
生:这篇文章里面说的村人是热情好客,老实淳朴,人与人之间都自相残杀,。
师:在大家对桃源的印象当中啊,特别用了两个词——美而神奇。
可是呢,放完了楠溪风光之后,马上就有同学来对我说:老师呀,我觉得我们永嘉楠溪的风光啊比桃源美多了。
我仔细一想,桃源一个宁静的山村,一群热情的村民不过是农夫山泉有点甜罢了。
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稀奇呢?你觉得呢?生:他们那里都是和平的,然后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都是自相残杀。
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看法。
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很和平,但是,当时那个社会是黑暗的充满剥削和压迫的,当时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就算是很好了。
师:当时那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生:是充满压迫和剥削的黑暗社会。
师:哪一个时代文中有提到吗?生:是秦朝(停顿,思考),东晋。
师:东晋,课文提到哪个词。
生:晋太元中。
师:好的。
她用了战乱来形容这个时代,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战乱呢,我们来看一看。
【屏显:晋太元中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
《桃花源记》实录
![《桃花源记》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6a2031263968011ca3009123.png)
《桃花源记》(第1课时)实录(文字)巍山县紫金中学左增福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个成语,比喻与外界隔绝的幽静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请问,这个成语是哪一个成语?生:世外桃源。
师:谁到黑板上写出这个成语?生:有3个同学上黑板写(其中一个把“源”写成了“园”)。
师:“源”为什么不能写为“园”,等我们学完一篇课文后就会不答自明了。
而这篇文章就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田园诗人陶渊明就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景美、人乐,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师:放幻灯片1和2.师:通过幻灯片3、4、5介绍作家就写作背景: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背景资料:1、《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
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
29岁那年,他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此后,他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时间都很短。
在这十几中,他的经济状况不断下降。
39岁那年,他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
然而,“耕织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在亲友的劝告下,他再一次出仕。
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了著名的《归去来辞》,表示归隐的决心。
浙江省优良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浙江省优良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43430c15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f.png)
浙江省优良课《桃花源记》课堂实录课堂背景本节课是浙江省优良课《桃花源记》的一堂课。
《桃花源记》是一篇著名的古代短篇小说,该课程旨在通过研究该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 了解《桃花源记》这篇文本的背景和作者;2. 掌握《桃花源记》的基本情节和主题;3. 能够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桃花源记》的理解;4.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桃花源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在文本中的重要性;2. 文本解读:学生阅读《桃花源记》,讨论文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3. 讨论:引导学生就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展开讨论,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4.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一份关于《桃花源记》的展示,包括对文本的解读和表达;5. 展示和总结: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过程1. 导入: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了解桃花源的概念;2. 文本解读:学生阅读《桃花源记》;3.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本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4. 讨论:全班讨论各小组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社会现象和价值观;5. 小组活动:学生合作完成展示,包括对文本的解读和表达;6. 展示和总结:小组展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评价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对《桃花源记》的讨论和展示,可以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 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学生在小组活动和展示中的表现,可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3. 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学生在讨论环节的发言,可以评估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和合作讨论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桃花源记》这篇文本的兴趣。
小组活动和展示的形式能够促进学生的互动和主动学习,但在组织活动时需要更好地把握时间和分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和表达。
同时,在评价学生时,要注重综合评估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不仅仅局限于对文本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师:在中国,素有“ft川以人而胜”的传统。
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
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忽名声大噪。
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ft溪,探寻灵秘。
今天我们就要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
在阅读文章之前,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做一个小练习。
谁愿意一试?(生小声议论:不知道老师会出什么题目考大家?)师:不用紧张,老师出的题目是:把这篇文章的题目写在黑板上。
(生有十几人举手)师:请蔡飞飞,杨辉恒,任雪妍三位同学上台来。
(生三人分别写了题目,台下有议论声。
)师:好,这三位同学都写完了。
请大家看,题目写对了的同学是哪几位?生齐说:蔡飞飞,杨辉恒的写对了。
任雪妍的错在把“源”写成“园”。
师:那有没有同学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不能把“源”写成“花园”的“园”呢?老师打出幻灯片 1,幻灯片 1 为课文题目)(生沉默,表示不解。
)师:这样吧。
我们先看文章的一、二两段,看能否找出答案?(生纷纷仔细阅读一、二段。
2 分钟后,有一位学生举手。
)师:好。
请杨志深同学来回答。
生:“林尽水源”的“源”与题目有关。
师:能否具体点?生(想了想):应该与水有关吧,指水的源头。
师:很好,请坐下。
桃花源的“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
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
以后要注意,不要再写错了。
接下来请大家把一、二段朗读一次。
(生读完后,老师放出幻灯片 2,叫一生读幻灯片上的作者简介。
)生大声读:陶渊明,东晋人。
名潜,字元亮。
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他曾做过小官,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后弃官回乡过起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师:读的很好,吐字清晰,声音洪亮,以后有机会成为播音员。
(生窃笑)请大家注意,前人有姓名外,还取名、字,甚至还有号。
请大家从陶渊明取名、字来看,古人取名字有何特点?一生对古文颇喜爱,答:“渊”与“潜”都与水有关。
“明”与“亮”有关,都指明亮。
师:很好。
看来蔡飞飞真的是有心人,平时她看书就喜欢思考,知识面也广,我们应该学习她认真思考的精神。
古人取名、字、号往往是有关联的,不是随便取的。
下面请大家一边看课文,一边听朗读。
注意生字词、朗读的停顿和感情的把握。
(师放录音,学生看课文。
)(听完录音后。
)师:接下来,请大家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
(生认真地朗读。
师巡视,了解朗读情况。
)(生读完)师:刚才大家读得挺认真的,还有没有字不懂读啊?有生举手:“豁、俨、邑”不懂读。
师:谁能帮他解答?生:第一个读“huò”。
第二个读“yǎn”,第三个读“yì”师:对了。
请坐下。
昨晚老师已叫大家预习了全文。
文意要求先疏通,不知道大家做了没有?生齐说:做了。
师:很好。
那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老师随便挑原文几句话,请几位同学来翻译。
(抽了几个成绩大概在 30 名左右的学生)好,卢国豪,你来,请把“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出来。
生:其中来来往往耕田种地的男男女女,穿着都像外人。
师:“外人”能否译得具体点?生思考片刻,照原文答: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师:有没有同学有异议?另一生答:应是指与渔人生活那个朝代不同的人。
(生纷纷赞许)师:不是有句古话“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课本的注解是错误的,在这里李小娜同学有认真思考,大家可要学习小娜的认真学习的态度。
接下来请看第三段第 5 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谁来译?生几个人举手,由其中一位作答:其余人各自又请渔人到他们家作客,都拿出酒和食物。
师:好,译得很流利,请坐下。
看来大家对文章的翻译应该了解得很透了,学习态度都很认真,效果较好。
那接下来看看老师幻灯片上的问题。
(打出幻灯片 3)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请从原文找出来。
(由学生阅读全文 3 分钟,3 分钟后由学生作答。
)一生说:在文章第一段:“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师说:这句话是写桃花源的什么美?生答:景色优美。
师:很好,请坐下。
大家先自由朗读第一段,应把景色优美读出来,在读中感受桃花源的迷人色彩。
(自由读完后)师:刚才老师看大家读得很专心,能从读中感受到景色美的同学举手。
(稍等片刻,有 1 生举手)好,许智宇你来给大家试范。
(该生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师:刚才许智宇读得最好的地方在哪?生:“忽逢”读出偶然遇到奇境的味道,还有“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读出了诗人陶醉其中,赞叹讶异不已的味道。
师:卢咏芬对许智宇的朗读评点怎么样?(生齐声说很好。
)师:那我们大家齐来一次。
(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师:文中桃花源以景美吸引人之外,它的美还体现在哪些地方?(生举手人数有十多个)一生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这里写什么美?生:景美。
师:这里的景跟前面写的景有何不同?(生思考后答不出)师提示:好,你先请坐,此处写到了人没有?一生恍悟答:前面写自然的景色美,这里写人在这里生活创造了景物美。
师:哦,发现了区别。
既然有人在此劳作,此处除写景美外,“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还体现了老少生活无忧无虑,怡然自得,那是什么美?生答:生活美。
师:很好,大家齐来读应把第二段写桃花源的生活美读出来,读出作者的向往之情。
(由生齐读第二段)师:桃花源除景美和生活美外,美还体现在哪?生齐答:桃花源人热情好客。
师:桃花源人热情好客体现在哪一段,能否找出来?(生多个人举手。
)师:好,黄贵发,你来。
生:体现在第三段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师:“要”读音是--生齐答:yāo师:对了,作邀请讲,所以不读第四声,王贵发你要注意这个注音,请坐下,既然桃花源人都好客,那此处应是指什么美?生答:人美。
师:有没有更好的词概括?台下有一生小声答:人美。
师:人美好,还是人情美好?生答:人情美好点吧。
师:(老师打出幻灯片 4)桃花源的美我们概括出了景美、生活美、人情美,这三个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们中国大ft名川,风景美,人情美,生活美的地方也不少,为什么桃花源让人魂牵梦绕,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终美好,让人向往呢?生思考后依然无人作答。
师提示:刚才我们在介绍陶渊明生活的背景时,大家有没有记住陶渊明是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生:社会动荡不安,有战争。
师:那文章第三段有没有提到桃源人是为什么举家搬迁到这里来呢?生齐答:“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师:那也就是为了躲避战乱而来此处了,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生:没有战争师:用战争好还是战乱好?一生答:战乱好,因为“战乱”指人们因社会动荡而无法安居乐业。
师:很好,请坐下,中国古代战争连连,人们确实无法过太平日子,所以安居乐业,没有战乱的社会才是人们最想得到的,在战乱的年代,桃花源的宁静,便是历代人们所向往的。
接下来,请大家把第三段朗读一下,朗读时应该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比如“乃大惊”、“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由学生自由朗读,读完后老师打出幻灯片 5)师:请大家看幻灯片 5,“……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规往。
末果,寻病终”,作者写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四人一小组讨论。
老师会请几位同学把你那组讨论的结果与大家分享或共同探讨。
(学生积极讨论,非常感兴趣,3 分钟后)师:大家刚才讨论得蛮热烈的,不知结果如何?有哪组的同学先带头发言?(多名学生举手,师请其中一名学生答)生:我们认为桃花源的人不愿意外人打扰,破坏他们的生活,比如渔人言而无信,带人来寻找,不怀好意,所以找不到。
另一生好像有异议,师:刚才这组同学有自己的见解很好,我们再看余海彬有何见解?生:我想去桃花源的人不一定个个都去破坏他们的生活,刘子骥是高尚的人,陶渊明为什么也不让他找到桃花源呢?师(赞许):余海彬看来对课文研究仔比较深,提的问题也挺有意思,那你认为陶渊明这样写有何用意?生:我想桃花源可能没有这个地方,我在网上查过武陵有个桃花源,但经考查并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我想文中的桃花源可能是陶渊明捏造出来的,因为陶渊明生活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所以他特向往,就捏造了文中的桃花源。
(生齐鼓掌表示赞同。
)师:余海彬同学的这种学习态度实在令人感动,看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还真让余海彬也去-访芳踪了,余海彬也没找到真正的桃花源,但却找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打出幻灯片 6》总结)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似梦似真,这些都不过是陶渊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让后人津津乐道,可见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了。
接下来我们再把最后两段朗读一下,朗读时应注意读出找不到桃花源的那种遗憾的感情。
(生自由朗读,读完后请一为学生范读。
)师:杨智深你来试读一下。
(生杨智深读。
)师:遗憾的感情从哪体现?生答:“遂迷,不复得路”和“后遂无问津者”。
师:那刚才杨智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没有?生有的答:还可以。
师:老师觉得杨智深已经把握了,接下来大家跟着音乐再把全文有感情朗读一次好吗?生:好。
(生跟着音乐自由朗读,读完后下课铃响。
)师:好,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点评:这节课堂教学实录概括说有以下特点:抓点、带面、释词、究义。
教者开场就抓住“源”与“园”的区别,以此为起点,带出“世外桃源”有何特点这个“面”。
然后一线串珠,拧起了“景色美”、“人情美”、“环境美”(无战乱),这样一气贯通,自然分析至结尾。
释词究义完美结合,思维始终保持一种勃发的状态,是文言文教学比较好的设计。
(点评者:吴泓)杨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