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一、解题,激兴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我”的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亲自给“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我”受到叶圣陶先生的教导,十分感动。

可用的题目却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题与文之间表面上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揭示课题可采取两步走的方法。

1.通过“删”、“换”理解题目本身的意思。

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爬山虎——那爬山虎——爬山虎。

换: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棵绿绿的爬山虎。

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文题的语法中心是“爬山虎”,而逻辑中心则是“片、绿绿”。

2.题文对照,激发积极探究的兴趣。

揭题后,要求学生对本文内容进行推测,学生速读全文以后,会发现自己的估计与实际课文内容不符。

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这个题目?这个题目有什么深意?教师不急于求同,而要求学生再认真地阅读课文内容,并动笔将课文中写爬山虎的语句作上记号。

二、精问,理文
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以“我”为线,写“我”的获奖、感动、做客;一条以“爬山虎”为线,写爬山虎的色彩、特点。

课文从第七自然段才开始直接写第二条线。

教学时,要着重考虑围绕爬山虎设计问题并将第一条线的内容全部提挈起来,课文“预习”中的两个问题极其精要。

1.作者怎么会看到那片爬山虎的?这个问题涵盖了前面一至四自然段的内容,(五、六自然段为过渡段)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逆推:“我”作文“亲切自然”(叶老要“请”“我”)。

→叶老亲自改过“我”的作文(知道“我”的作文水平)→叶老通过“增、删、改”,运用了“圈、钩、直线、曲线”等各种符号并写了评语(对“我”注重“事实”表示赞赏)。

→“我”看了改文后,“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获奖——修改——学习——激动”构成了“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原因。

2.几十年过去了,为什么在作者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问题应一分为二,先引导学生对叶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加以理解,了解其特点。

课文四次写到“爬山虎”,教学时分三个层次进行。

(1)弄清顺序。

部分→整体,具体—抽象。

(2)理解词句。

画出时间词:“下午”、“黄昏”。

找出关键词:“小精灵”、“沉郁”、“永远”。

(3)感情朗读。

叶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好像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学生们已初步感知叶老院中爬山虎的“虎虎”生气。

三、深思,做人
1.对比思考。

把“阳光”照在绿叶上“闪烁着迷离的光点”比作“小精灵”,表面上写有了阳光,爬山虎才能生机勃勃,熠熠生辉,实际上表现出“我”受到叶老鼓励,充满了从事文学事业的信心——已“拥有”那份“心思”。

2.递进思考。

“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再望则变得“沉郁”,要指导学生理解时间的推移,懂得叶老“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

“我”开始意识到:“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预习“我”将在叶老认真、一丝不苟的品质影响下积极从事文学事业。

3.换位思考。

叶老对院中的爬山虎了如指掌,当“我”提及散文《爬山虎》时,叶老“眯起眼睛望望”,写出了叶老对爬山虎的感情,对年轻人的深切期望,这当然是十五岁的“我”无法理解的。

4.总结思考。

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作者每当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所以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5.文题对照。

“绿绿的爬山虎”就是“我”在叶老的教导下,“我”不仅懂得了怎样作文,怎样充实自己,而且懂得了要认真地、一丝不苟地做人。

课文两条线索因叶老为“我”燃起绿色希望而交融在一起。

学生对文题似不相符的误解消除了,本文教学目标也得以全面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