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学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中国医院文化的源头,她几千年形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浩瀚的医学典籍,丰富的临床经验,独特的医疗技术,至今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为今天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着丰富的营养。概括起来,中国古代传统医学文化有6个方面的特征:

勇于求索的精神

我国古代医学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与疾病进行斗争的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宝贵财富,一代代圣哲先贤和仁人志士怀着济世救民的社会责任,上下求索,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着历史的进步,造就了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医学文化。

1.先时期传说中华民族的先祖燧人伏義氏见其民吃生的食物而导致疾病,便钻木取火,烧烤食物,使人不生病,伏義氏还发现了药物发明了用石针针灸的方法为百姓治病。《路史?后纪>载:“伏羲氏尝草制砭,以治民病,而人滋信”。传说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神农氏为解除人民的病苦寻找药物,曾一曰尝七十毒,表现了祖先为民的伟大献身精神。〈通鉴外纪>载:"古者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曰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我国最早的医院典籍之一〈神农本草经〉便是以神农氏的名义所作。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轩辕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医学研究的带头人,根据他与他的臣子雷公、岐伯等人研究医学的记载,形成的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经》,奠定了我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

2.汉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瘟疫流行,为解除老百姓疫病之苦,救民于水火,许多医学家淡泊功利,精研医术,行走民间。"建安三神医”董奉、华佗、仲景是杰出的代表人物。董奉隐居深山,为百姓看病分文不取,病人好后只要栽种一棵杏树,日久成林,被传为"杏林佳话"。华佗多次拒绝做官,一生行走民间为老百姓看病,首创我国古代全麻手术,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外科鼻祖"。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统治阶级部出现了外戚与宦官相互争斗残杀的"党锢之祸”,军阀、豪强也为争霸中原而大动干戈,农民起义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百姓为避战乱而相继逃亡,流离失所者不下数百万。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及地区百万居民西迁长安,所有宫殿、民房都被焚毁,方圆二百里尽为焦土,百姓死于流离途中者不可胜数。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3次,灵帝时大疫5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公元168?188年)时的公元171 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10年,有 2/3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7/10。仲景从小面对瘟疫的肆虐,心十分悲愤。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对此,仲景痛下决心,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立志做个能解救人民疾苦的好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 自序)。他10岁左右时拜当时的名医伯祖为师学习医术,一生不仅"勤求古训”,仔细研读〈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 >、(胎

胪药录〉等古代医书,还 "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对民间喜用的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仲景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不断丰富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共十六卷的〈伤寒杂病论>不朽之作。〈伤寒杂病论〉集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是继〈黄帝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清代著名医学家志聪说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 (〈伤寒论 >)者不可以为医。”〈伤寒杂病论 > 奠定了仲景在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3.晋唐时期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医学的大发展时期。一批医学家执著探索,为我国古代医学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西晋太医令王叔和创著〈脉经〉,奠定了中医脉象诊断学的坚实基础,在中医诊断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隋朝太医博士巢元方倾毕生精力主持编著了〈诸病源候论 >,对后世中医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等等。在这些医学大家中,首推的还数被后世尊为"药王"的唐代大医学家思邈。思邈自幼聪明过人,7岁开始读书,有过目成诵的天才。因为少时患疾,从小立志学医。思邈的家乡,盛产药材。青年时期的思邈一面学习医书,一面不畏艰险,手执小镐,身背药篓,穿山越岭,攀登陡崖,进山采药。他走遍家乡的名山大川,还经常到“五台

山"(今药王山)采药。他采药回来,军康妇科医院亲自将药进行晾晒、加工,有时还亲自试用。苦、辛、酸、甜、咸,究竟是哪种滋味?寒热敛泻,究竟对人体发生什么作用?他都要亲自品尝。思邈20岁时,医道学成。他一心一意用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穷苦百姓服务,凡是没有钱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房子给远道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病人喝。不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一定立刻赶去救治。思邈对医术精益求精,在医疗实践中,他还发现了许多新的疾病,创造出许多新的治疗方法。世界上第一个眼科疾病夜盲症的发现者是思邈,找到治疗方法的还是思邈。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一个重要发现和突破。那时,山区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视力正常,一到了晚上,什么也看不见了,感到奇怪,便找到思邈诊治。思邈经调查发现,患这种病的都是穷苦人,他看到穷苦百姓劳苦终曰,得不到温饱,更缺乏营养食品。他想到医书中有 "肝开窍于目"的说法,又想到五台山区的飞禽和野羊、野猪很多,便让夜盲症病人吃捕获动物的肝脏。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转了。同时,在当地有几家富人找他看病,他看到病人身上浮肿,肌肉疼痛,浑身没劲,思邈诊断为脚气病。他想为啥穷人得的是夜盲症,富人得的是脚气病呢?这很可能也和饮食有关系。他比较了穷人和富人的饮食,富人多吃精米白面,鱼虾蛋肉,而穷人多吃五谷杂粮,他仔细一分析,粗粮夹杂着不少米糠麸子,精米白面把这类东西全去掉了。他估计脚气病很可能是缺少米糠和麸子这些物质引起的。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麦麸来治疗脚气病,果然很灵验,不到半年,许多富人的脚气病都陆续治好了。思邈一生淡于名利,潜心医学,隋文帝曾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