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

阅读会员限时特惠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

(7)间隔性原则:学习需要有间隔的、不断的重复。 2、强化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强化理论应用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在发展学生行为和提高教育质量方面,都具有很高价值意义的。强化理论在教育实践中,主要应用于:(1)利用强化引导学生主体性发展

未来社会需要学会求知、学会学习,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重要前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又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发挥和培养学生主体性便成了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须考虑的问题。自主性和积极性是主体性的基本特征,创造性是主体性的发展和升华。首先,利用积极的外部强化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积极的外部强化包括教师的表扬奖赏,激励等手段。教师运用外部强化的过程是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处于活跃状态,把教育影响转化为自觉赏识,引起需要,激发动机,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需要与诱因的结合,形成行为的动机。对学生而言,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对学习目标产生期望,这是学生求知和需要转

化为学习动机的关键所在。教师所提供的积极的外部强化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催化剂,而学生学习动机不断激发的关键是学生对成功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教师在提供外部强化的同时,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实现预期目标,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其次,利用自我强化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为自我强化可以使学生主体对自身学习行为进行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又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自我调节能力,它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层次化,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和确定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的目标,为学生自我强化确立提供参考依据。(2)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程序教学法程序教学要求,当学习者完成某一特定学习任务之后,立即给予及时的反馈,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快地了解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当学生得到了奖励,将增强其自信心,有助于他再次表现类似行为。而当他得知自己做错了,并不会影响其学习,相反会帮助他取得成功。研究者发现,及时强化是很重要的,个体表现行为之后立即给予强化,有助于个体将行为后果和行为本身建立直接的联系,从而促进该行为的出现率提高。而不适宜的延时强化,会导致学生的动机受到阻滞,迟到的强化往往不能向学生提供维持学习行为所必须的信息。斯金纳指出:“要保持行为的强度,就必须强化。”[7]将及时强化和延时强化手段在教学中因时、因地、因情制宜、灵活运用,一般知识技能学习要及时强化,对自我意识差的学生应及时强化。另外可因情因人,两种强化配合使用均起到好的效果,学生既是学习的客体,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培养学生自我强化的能力,提高自觉性,教给学生如何使用强化这一工具,对学生进行反复强化以利知识牢固掌握。

斯金纳指出:“教师也常常设想,自己的作用只是指出学生错在哪里,但是如果

指出学生对在哪里,常常会使课堂的气氛和教学效果产生巨大的差异。”[8]斯金纳认为,巴甫洛夫发现的经典条件作用适合于解释应答性行为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模式,而学习的另一种模式是由他本人发现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可用来解释操作性行为的学习。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更能代表实际生活中人的学习情境。他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艺术》一书中,依据强化学习理论对传统教学进行中批评,竭力主张改变传统的班级教学,实行程序教学和机

器教学,其程序教学的基本观点:第一,把教材分成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第二,要求学生对所内容做出积极的反应;第三,对学生的反应要有及时强化;第四,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步调,学习进度不要求一律;第五,使学生有可能每次都做出正确的反应,使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

教育工作者使用这种教学方式时,将知识学习细分为一系列过程,每一过程的复杂程度都比上一过程深,每一次学习的知识量都是比较合适的。依照这种安排,学生每次学习的量不大,学习由易到难,学习内容环环相扣,这种循序渐进使学生学习起来不会出现过多的困惑。

(3)塑造学生良好行为

行为塑造是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以连续渐进法建立个体新行为的历程,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就是行为塑造,塑造在不久的将来会对个人和别人有利的行为。”成功的

教学和训练的关键就是分析强化的效果以及设计精密的操作过程的技术,也就是建立特定的强化,他说:“只要我们安排好一种被称为强化的特殊形式的结果,我们的技术就会容许我们几乎随意地塑造一个有机体的行为。”[9]例如,在特殊学校里要训练残疾学生增强手臂的力量,就可以通过推沙袋的方法来逐步进行。教师可先让学生练习他能推动的最低重量的沙袋,并强化它,最终可使学生的手臂力量得到加强。具体实施塑造行为时,首先要确定行为目标,其次选择适当的强化物,第三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起始行为,第四制定强化程序。塑造是强化行为的一步步变化,最后达到目标行为,其中的刺激情境一般是不变的,而反应则由最初的起始反应向最终目标行为变化。强化是塑造学生行为的一种重要方法。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如何通过强化去塑造行为,斯金纳采用连续接近的方法,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反应发方向不断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要使强化发挥对学生行为的积极促进作用,需要重视以下问题:

第一,选择恰当的强化物。强化物的性质--有效强化的必要条件。强化物是进行强化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的总称。一般而言,肯定性的强化物(表扬的话、满意的表情、亲切的笑容、奖品,作业本的一朵小红花)有利于学生积极地接受和内化教师的要求;而否定性的强化物(批评的尖刻的字词、失望的神情、冷笑、嘲弄等)让学生紧张、产生心理压力(焦虑、烦躁、不安、忧郁,甚至攻击性行为)。

第二,树立教师的威信。教师的威信--有效强化的重要条件。威信是教师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威信使学生感到教师亲切,能信赖,并自觉服从于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师生关系,它是教师的人格、能力、学识及教育艺术等各个侧面在学生心理上所引起的信服而又尊敬的反应态度。教师的威信是学生接受教诲的基础和前提,是有效影响学生的重要条件,是完成教育任务的一种推动力量。德国哲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说:“绝对必要的是教师要有极大的威信,除了这种威信外,学生不会再有重视任何其它的意见。”[10]有威信的教师的表扬或批评能唤起

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有威信教师的表扬,引起学生愉快自豪的情绪,促使学生要求自己表现得更好,即使没有被老师表扬的学生也会争取表扬。

第三,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一切外部

强化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内部活动才能被接受,“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缺少学生积极参与的强化将失去价值。

四、强化理论在应用中应注意的技术性问题

在教育中应用强化理论,除了掌握一些原则外,还必须注意一些技术性问题,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真正提高教育的效果。 1、强化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结合理论灌输、感情培养、意志磨练和行为引导与矫正等方式方法进行。强化理论是有用的,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借鉴和应用,但不等于说这一理论是十全十美的、无可挑剔的,而必须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和运用。 2、慎重运用负强化

实施负强化时要格外慎重,弄不好会适得其反。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误把消退、惩罚当作了强化。我们有必要首先来了解一下强化与消退和惩罚的区别。

根据斯金纳等的研究,在条件反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具体行为与直接后果之间的联系及反馈,对主体的行为起到了制约的作用。如果其行为后果是令其感到满意的,这种行为就得到了强化,而主体则倾向于再次表现出类似的行为来,以求得更多的满足。这就是一个强化的环节,如果一个行为反复得到强化,该行为就会成为较稳固的行为。相反,如果主体已经确立了这样的行为模式后,当他继续表现出该行为却没有立即得到强化的反馈时,主体就会无法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满足,使主体产生

减少此行为的倾向。这一过程被称为消退,如果一个行为持续的被消退,就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另外一种对行为的反馈是当主体表现出某种行为后,得到了一种给他带来不良的刺激,这就是惩罚,惩罚的结果会使主体感到该行为是不受鼓励的,这样,他就会在以后的行为中避免再表现类似行为。因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技术性问题:

第一,负强化不等于罚款、斥责或变相体罚。心理学研究表明,这只会引起教育工作者与被教育对象间强烈对立情绪,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这样做即使会一时收敛,也难持久。因为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只会使被教育对象认为已经为自己的不当行为付出了代价,心理上不再有内疚感,以后这样的行为照样还会出现。

第二,在实施负强化时,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有善意的态度并要善于把这种态度传达给被教育对象,使其确实感到你的善意和用心;另一方面,要使被教育对象弄清楚自己的错误何在,为什么要受到负强化。

第三,负强化的实施要对事不对人,它只是否定某种行为而不是否定整个人。实施负强化不能“城们失火,殃及池鱼”,而应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第四,点明错误的同时,为教育对象指出努力的方向,并在其稍有改进时就及时给予正强化。

3、多运用奖励少用惩罚

在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强化原理来影响或引导学生的行为。例如,进行奖励与惩罚,通过奖励,使好的行为得到肯定,使之越来越多,通过惩罚,使不好的行为加以否定,使之越来越少。

(1)奖励、惩罚的具体应用

奖励和惩罚是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重要方法。奖励起到正面引导作用,不但使本人有成就感,增进保持荣誉的内在动力,也有利于形成学生学先进,争上游的心理气氛,激励学生上进;惩罚可以起到劝阻和警告作用,使本人与他人不再发生或减少错误行为。“奖”与“惩”好比一条航道上的左右两个航标,是保证正确航线所不可或缺的。然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应用好这两个“航标”做到赏罚分明,奖罚得当,通过奖励与惩罚达到预期的激励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却非易事。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如何正确应用强化原理进行奖励与惩罚呢?

第一,正强化(奖励)为主,而负强化偶尔为之。教育心理学上有一条重要的原理,也是一条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正强化(奖励)与负强化(负强化)相结合,而以正强化(奖励)为主。因为奖励可以使受奖励者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从中感到愉悦,受到鼓励。正视

正确行为,更易激发主动精神。然而,要在实际工作中贯彻“以奖励为主”的原则,就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发掘学生的长处上。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第二,应用奖励与惩罚---这一强化激励方法必须注意及时性。一个学生上课表现好,取得优良成绩,或者热心帮助同学共同完成任务,都应得到激励和强化,使好的行为得到保持和再现。如果,老师对这些行为漫不经心,视而不见,不作任何表示,学生的优良行为就难以保持下去。对于那些“后进生”,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更应及时肯定、奖励,才能保持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

第三,要注意奖励的时效性,被奖励者的先进性,以及奖励形式的多样性,使奖励真正起到正强化的作用。相反,对学生不好的、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行为,给予劝阻、说服、批评、制止、惩罚,使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不符合要求和社会进步准则的行为尽量减少。但惩罚不是目的,而且一定要恰如其分,否则达不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对抗抵触情绪和攻击性行为。

2、应用奖励和惩罚时要注意的两点:

第一,慎用惩罚。正如斯金纳和他的学生的研究所得的结论一样,惩罚不会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变化。虽然惩罚对行为有抑制作用,但除去惩罚后,原先的反应还会恢复。这是因为惩罚使人只注意被惩罚的不良行为,惩罚本身并不能提供任何适当行为的信息。而且,惩罚还会引起攻击性行为。为了发挥惩罚的积极作用,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明白受罚的原因,并指出改进的方法。

第二,巧用奖励。积极的正强化对于学生有促进作用,但一味的奖励易使学生目标浅近,失去远大理想,使学生成为奖励的奴隶,对奖励形成依赖心理。因此,教师不能滥用奖励,使奖励发挥最大价值。对于不同的学生,奖励运用发方式也有所不同。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所取得的进步,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延后奖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然后再景象奖励。而且在使用奖励的同时,教师更要帮助学生确立内部的奖励机制,进行自我强化。 4、及时强化并非是仓促行事常言道,“欲速则不达”。及时强化要在掌握充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可能出现对强化性质、强化强度把握失误。及时强化也不是一概而论,有时对教育对象的行为的动机、性质等尚未认识清楚前,或者发现其正当行为的出于不良动机,应当观察一段时间,再作决定。即时反馈有两个作用:一是使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更为明确;二是它增加了反馈的信

息价值。对于人的激励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时才能进行衡量和采取适当的强化措施。同时还要将目标进行分解,分成许多小目标完成每个小目标都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如果目标一次定得太高,会使人感到不易达到或者说能够达到的希望很小,这就很难充分调动人们为达到目标而做出努力的积极性。 5、控制各种心理效应克服认知偏差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以及各种定型效应普遍存在,影响人们的认知,并且不易为认知主体所察觉。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一下心理效应,并有意地克服其消极影响。

要善于运用全面的、辨证的,而不是以偏概全或以此类推的机械方法去

分析教育对象的行为。

强化理论有助于对人们行为的理解和引导。因为一种行为必然会有后果,而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将来是否重复发生。那么,与其对这种行为和后果的关系采取一种碰运气的态度,就不如加以分析和控制,使大家都知道应该有什么后果最好。这并不是对学生进行操纵而是使学生有一个最好的机会在各种明确规定的备择方案中进行选择。显然,强化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在教育教学中也是必要的。笔者认为,探讨教育中的强化理论的基本理论,对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于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塑造良好行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强化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远非如此简单,本文只是从总体上进行了一般性的探讨,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扎根理论案例

扎根理论 开放分类:社会学经济经济理论 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芝加哥大学的BarneyGlaser和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Strauss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 编辑摘要 目录 [隐藏 1 简介 2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1. 2.1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2. 2.2 首要任务 3. 2.3 对理论保持敏感 4. 2.4 不断比较的方法 5. 2.5 理论抽样的方法 6. 2.6 灵活运用文献 7. 2.7 理论性评价 3 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 1. 3.1 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2. 3.2 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 3. 3.3 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 4. 3.4 核心式登录的具体步骤 5. 3.5 举例论证 4 一个分析实例 1. 4.1 研究问题 2. 4.2 初步回答 3. 4.3 广泛的抽样 5 研究工具与技巧 1. 5.1 增进理论触觉的技巧 2. 5.2 条件矩阵 6 泛行动系统 1. 6.1 行动系统的几个性质 2. 6.2 使用条件矩阵的益处 扎根理论 - 简介 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首要任务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认为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是一个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建构形式理论需要大量的资料来源,需要实质理论的中介。如果从一个资料来源直接建构形式理论,这其中的跳跃性太大,有可能产生很多漏洞。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单一的构成形式,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实质性理论,将许多不同的概念和观点整合、浓缩、生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密集型的形式理论比那些单一的形式理论,其内蕴更加丰富,可以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现象领域提供意义解释。 对理论保持敏感 由于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是建构理论,因此它特别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高度的敏感。不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时候,研究者都应该对自己现有的理论、前人的理论以及资料中呈现的理论保持敏感,注意捕捉新的建构理论的线索。保持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收集资料时有一定的焦点和方向,而且在分析资料时注意寻找那些可以比较集中、浓缩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特别是当资料内容本身比较松散时。 通常,质的研究者比较擅长对研究的现象进行细密的描述性分析,而对理论建构不是特别敏感,也不是特别有兴趣。扎根理论出于自己的特殊关怀,认为理论比纯粹的描述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因此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敏感。 不断比较的方法 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较,在资料和资料之间、理论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资料与理论之间的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category)及其属性。比较通常有四个步骤:1 )根据概念的类别对资料进行比较:对资料进行编码并将资料归到尽可能多的概念类属下面以后,将编码过的资料在同样和不同的概念类属中进行对比,为每一个概念类属找到属性。2)将有关概念类属与它们的属性进行整合,对这些概念类属进行比较,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将这些关系用某种方式联系起来。3)勾勒出初步呈现的理论,确定该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将初步理论返回到原始资料进行验证,同时不断地优化现有理论,使之变得更加精细。4)对理论进行陈述,将所掌握的资料、概念类属、类属的特性以及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一层层地描述出来,作为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理论抽样的方法

扎根理论案例

目录 [隐藏] 扎根理论就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 其主要宗旨就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 (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就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就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就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就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就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首要任务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与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 ,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这就是因为,扎根理论认为知识就是积累而成的,就是一个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建构形式理论需要大量的资料来源,需要实质理论的中介。如果从一个资料来源直接建构形式理论,这其中的跳跃性太大,有可能产生很多漏洞。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单一的构成形式,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实质性理论,将许多不同的概念与观点整合、浓缩、生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密集型的形式理论比那些单一的形式理论,其内蕴更加丰富,可以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现象领域提供意义解释。 对理论保持敏感 由于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就是建构理论,因此它特别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高度的敏感。不论就是在设计阶段 ,还就是在收集与分析资料的时候,研究者都应该对自己现有的理论、前人的理论以及资料中呈现的理论保持敏感,注意捕捉新的建构理论的线索。保持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收集资料时有一定的焦点与方向,而且在分析资料时注意寻找那些可以比较集中、浓缩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特别就是当资料内容本身比较松散时。 通常,质的研究者比较擅长对研究的现象进行细密的描述性分析,而对理论建构不就是特别敏感,也不就是特别有兴趣。扎根理论出于自己的特殊关怀,认为理论比纯粹的描述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因此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敏感。 不断比较的方法 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就是比较,在资料与资料之间、理论与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资料与理论之间的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category)及其属性。比较通常有四个步骤:1 )根据概念的类别对资料进行比较:对资料进行编码并将资料归到尽可能多的概念类属下面以后,将编码过的资料在同样与不同的概念类属中进行对比,为每一个概念类属找到属性。2)将有关概念类属与它们的属性进行整合,对这些概念类属进行比较,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将这些关系用某种方式联系起来。3)勾勒出初步呈现的理论, 确定该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将初步理论返回到原始资料进行验证,同时不断地优化现有理论,使之变得更加精细。4) 对理论进行陈述,将所掌握的资料、概念类属、类属的特性以及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一层层地描述出来,作为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理论抽样的方法

TOC理论简介

T O C理论简介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1、TOC理论简介: 在现今企业管理的哲学世界里,TOC制约法被很多业界专家誉为“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专家们甚至认为,比起此前的MRP(物料需求计划)、LEAN(精益生产)和6Sigma(六西格玛)等企业生产方式,TOC 更胜一筹。 事实上,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小至不足50人的小厂,大至跨国企业,如通用汽车、宝洁,AT&;T、飞利浦、波音、3M、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英特尔等都成功运用了TOC管理法,令企业保持活力。 TOC理论的成功,让发明人高德拉特一举成名。这位曾经当过物理学家的企业管理大师,开始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光环:财富杂志称他为“工业界大师”,商业周刊形容他为“奇才”…… 不过,对于以上种种,高德拉特显得十分谦逊。他对记者说:“它们(包括TOC在内的管理哲学)都是大拼图当中很小的一部分。” 事实上,TOC理论认为,一个不管看上去多么复杂的公司系统,最终都是由一个制约因素(或称为“瓶颈”)所控制的。制约因素决定了公司上下所有的问题,找到这个因素,让其他环节都迁就它,为它“松绑”,为它“减压”,公司的改善便能卓有成效。 指约束管理/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 ,TOC) 简单的讲,约束理论是关于企业应作哪些变化以及如何最好地实现这些变化的理论。具体一些,约束理论是这样一套管理原则——帮助企业找出目标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实施必要的改变来消除这些障碍。约束理论认为,对于任何一个系统来说,如果它的投入/产出过程可以按环

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doc

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 2020年4月

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本文关键词:扎根,选取,理论,方法 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本文简介:第三章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 3.1扎根理论方法概述。1967年,质性研究方法因为格拉斯和斯特劳斯扎根理论的提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GlaserB.&StrassA.,1967)。扎根理论作为一种定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从深度访谈所转录的文字资料或文本资料 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本文内容: 第三章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方法的选取与运用 3.1 扎根理论方法概述。 1967 年,质性研究方法因为格拉斯和斯特劳斯扎根理论的提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GlaserB. & StrassA.,1967)。扎根理论作为一种定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从深度访谈所转录的文字资料或文本资料中不断抽象出来的理论(Strauss A.,1987)。与定量研究的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种自下而上通过自然浮现构建理论的过程。即在系统

搜集的资料中,进行概念化,范畴化,并寻找出范畴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一个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并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构建出一个反映社会现象的较为系统的理论。因此,扎根理论需要研究人员具有丰富的阅历以及深厚的积累,才能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概念以及理论模型。它属于后实证主义的范式,也应用于对原本未知的理论的建构和已知理论的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来源于实际生活中。60 年代格拉斯和斯特劳斯在医院中观察医务的病人中的一系列具体行为中所得到的一种研究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的来源依然是哲学人员处理即将去世与社会学两个方面。第一体现在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米德以及皮尔士的思想,他们观察并寻找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方法。另一个方面体现在芝加哥的社会学派,该学派认为实地观察加深度访谈才能深入理解人们的行为,进而理解社会是如何互动的,如何形成以及怎么样变化的。 3.1.1 持续比较和理论抽样。 扎根理论的核心思想体现在运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而持续比较和理论抽样贯穿于整个收集过程。持

SAP&SIEBEL简介

附件1 SAP简介 一、SAP公司简介 SAP创立于1972年的德国,是全球商业软件市场的领导厂商,提供优质的应用程序和服务,帮助超过25个行业内各种规模的企业实现卓越运营。根据市值排名为全球第三大独立软件制造商。在全球120多个国家拥有109,000个企业客户,其中包括财富500强80%以上的企业,并在包括欧洲、美洲、中东及亚太地区的50个国家雇用52,921名员工。SAP是一家上市公司,其股票在包括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等全球多家证交所挂牌上市。 SAP的核心业务是销售其研发的商业软件解决方案及其服务的用户许可证。SAP解决方案包括标准商业软件及技术以及行业特定应用,主要用途是帮助企业建立或改进其业务流程,使之更为高效灵活,并不断为该企业产生新的价值。 二、SAP在中国 SAP公司早在八十年代就开始同中国的国营企业合作,并取得了成功经验。1995年在北京正式成立SAP中国公司,并陆续建立了上海、广州、大连分公司。SAP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不断推出适应企业管理需求和符合企业行业特点的商务解决方案,并汇同合作伙伴帮助中国企业进行管理改革,增强竞争力。作为中国ERP市场的绝对领导者,SAP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30%,年度业绩以50%以上的速度递增。 SAP在中国拥有众多的合作伙伴,包括中国石化、IBM、HP、Sun、美盈森、埃森哲、毕博、凯捷中国、德勤、源讯、汉得、高维信诚、神州数码、太极计算机、东软软件、汉普、新波信息科技、北京龙象信益、清华紫光,方正科技、华软新元、广东新盛通、明基逐鹿等。SAP在众多的项目中与这些伙伴密切合作,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转变为切实帮助中国企业成功的现实。 自1997年就已开始从事软件开发的SAP中国研究院于2003年11月正式成立,同时升级为SAP全球八大研究院之一。作为SAP全球分支机构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机构,目前已有来自全球的1000余名研发人员。通过与SAP全球研发网络的紧密合作,SAP中国研究院目前的工作范围覆盖了企业应用级解决方案研发流程的全部环节,并致力于为中国,亚太区乃至全球的客户提供创新的、全面的企业应用级解决方案。

管理研究方法之扎根理论

管理研究方法作 业

矩阵式结构、网格化管理与多机制保障 ——运动式治理中的纵向府际合作实现1.内容简介 运动式治理语境下,纵向府际合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效率。应用建构型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借助具体案例,对运动式治理中府际合作的实现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发现,这一特定环境下的纵向府际合作有四种微观过程,可以被归纳为隐性和显性两种实现路径,矩阵式临时指挥系统、网格化管理结构和多种常规机制的非常态运用,保障了纵向层级合作的顺利实现。上述机制与结构创新,属于官僚系统内部的自我优化,其基本思路可以延伸至常规治理环境,以提高政府常态治理水平,升华国家治理能力。 关键词:运动式治理府际合作扎根理论网格化管理 文献框架 一、问题提出 1.僵化的官僚制组织下“运动式治理”模式的产生 2.行政组织背后的特殊支撑机制和实现逻辑的提出 3.纵观分析,运动式治理中的府际合作还基本处于学术空白,因此,本文应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利用二手文本资料,对该领域进行侧面剖析和研究 二、研究建模 (一)数据采集与编码准备 1.数据来源:2014年,济南市政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活动 2.文本资料来源:会议记录、官方和门户网站的新闻报道、政府公文 3.分析主体:市政府—天桥区政府—街道管委会的关系链 4.分析软件:Nvivo8 (二)初始编码 1.Nvivo8中的自由节点功能进行编码。形成116个初始代码

2.将c级(市政府数据)和d级(区政府数据)两类初始代码分别打散,合并类似的信息得到优化代码72个 (三)聚焦编码 聚焦编码阶段(focused coding)是在上一个阶段的基础上,高度凝聚代码旨意形成具备理论导向的类属(categories)。为此,本文首先打破代码来源界限,通过对所有代码的筛选、提炼,总结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聚焦代码(编码为F,共26个)。然后以聚焦代码为基础,参考初始编码表,必要时返回原始资料,不断删减、比较,最终形成高度理论概括的类属(12个) (四)理论编码 借由聚焦代码分析,深化了对代码间的认识,并形成了具有理论开发潜质的类属。使用工具格拉泽的编码家族体系作为一种宏观社会运动中的主体动态交互,上下级政府间的协同合作同样遵循着一定的路径。本文运用的是“策略—过程”和“结构—功能’编码家族。 综合所有的原始资料以及各级编码结果,本文摘要出运动式治理中纵向府际合作的基本实现逻辑。如图 1 所示,这一合作的实现可被细分为策略、行动与结构三个层面,行动层是合作过程的直接呈现,由四个闭合循环的路径组合而成;策略层为行动提供机制支持,四种主要机制又与四个不同路径形成了多种组合方式;结构层作为底层支持,为运动式治理中活跃的府际合作注入结构性动力。三个层次的共同作用,最终推进组织战略的实现。 三、研究发现 1.策略层:多重实现机制 会议机制、文件机制、专项活动机制、激励机制 2.行动层:纵向府际合作的微观过程以及策略组合 显性路径:命令—执行—反馈—改进 隐性路径:示范—仿效鼓舞—动员 结构层:矩阵式临时组织与网格化管理

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的影响机理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彭本红1,2  周倩倩1 谷晓芬1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 210044) 2(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南京 210044) 〔摘 要〕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产业竞争的不断加剧,服务型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本文将采用以扎根理论为核心的多案例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实践探索归纳出有关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研究得出:(1)影响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的因素主要来自于项目利益相关者和项目相关的保障因素两方面,其中项目利益相容性、信任水平和合作强度影响着服务型制造项目的关系治理;项目实施和项目合作环境以及项目绩效3个因素直接影响项目保障因素;(2)针对利益相关关系和项目保障两大因素的影响,提出综合关系治理和项目环境保障协同治理的解决方案,构建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影响机理图;(3)基于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影响机理,提出了搭建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合作共赢理念、建立科学预警机制和冲突变动以及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等措施。 〔关键词〕 服务型制造 项目治理 扎根理论 多案例分析 影响机理DOI:10.3969/j.issn.1004-910X.2016.05.001〔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服务型制造项目网络治理的影响机理及机制设计研究”(项目编号:71263040);江苏省社科基金“江 苏制造业服务化的模式转型及路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3EYB013)。  作者简介:彭本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务与创新管理,项目治 理、物流管理等。周倩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谷晓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 信息化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产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市场需求不断变化,为了转变产业生产方式,制造业与服务业开始了深度融合即服务型制造。服务型制造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创新模式,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大创新,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有助于我国制造业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转型升级。而事实上,我国的服务型制造发展并不完善,经常有许多服务型制造项目出现重大事故和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其项目在治理各个阶段,没有充分掌握影响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从而导致资源无法有效协调和利用。近年来,服务型制造项目外部的影响因素不断增多,同时各个利益相关方对项目的影响能力也在增强,基于项目治理层面的研究迫在眉睫。在建立服务型制造项目各利益相关方之间治理角色关系的过程中,有效识别项目治理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对提高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 水平,促进制造业成功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1 文献综述 对服务型制造的研究源于美国,21世纪初期达到巅峰。M畅J畅Healey和B畅W畅LIbery(1990)[1] 对服务业的类型进行了划分。Szalavetz(2003)[2]从两个不同的层次阐述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含义。不管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还是经济落后的国家,他们都开始意识到服务型制造业对其经济的重要。国内学者对服务型制造也有大量研究,但由于起步较晚、研究方向分散等原因,至目前仍未形成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体系。刘炳春(2011)指出服务型制造网络是服务与制造融合的复杂系统,它是由生产性服务、服务性生产和顾客等各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 [3] 。孙林岩 (2012)[4]认为服务型制造是通过在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进行充分的服务活动和服务增值来促进整个制造业的提升。周国华(2009)[5]将一般服务模式融入传统制造业运行模式中,构建了一种以顾 — 3—

(TOC约束理论)关于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组建AOC和TOC的探讨

关于在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组建AOC和TOC 的探讨 根据集团公司对长沙机场运营管理和业务流程模式调查报告批示精神,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各一线单位管理人员对AOC和TOC的组建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汇编,以下将AOC和TOC的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AOC和TOC的概念 AOC是机场运行中心(Airport Operation Center)的简称。AOC作为机场运行控制中心和飞行区区域运行管理主体的地位,其管理范围主要包括机场运行现场和飞行区安全运行管理。它是机场运行管理和应急指挥的核心,是机场日常航班安全生产和旅客服务现场的最高协调管理机构。 TOC是航站楼运行管理中心(Terminal Operation Center)的简称,它是机场航站区运行的区域管理者,是航站楼内日常运营,安全生产和服务保障核心机构,是整个航站楼现场运行的指挥中心.TOC定位于整个航站区的日常管理主体和指挥中心,是航空公司客运的保障和支持中心,是驻楼单位和旅客遇到困难时的协调和指导中心,TOC对整个航站区的日常运营和航站区内各驻楼单位进行统一管理。 二、AOC和TOC的运作模式简介 (一)AOC的运作

核心模式是:“集中指挥+分级管理”。集中指挥体现在由AOC 统一管理整个机场关键性的业务,负责各中心之间的协调、应急事件的统一指挥;各中心指挥所属区域的日常运行、服务与安全。分级管理体现在AOC、各中心及各中心指挥体系下各部门的管理与运作。 AOC单体的主要功能又分解为:营运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信息中心三个核心功能。 营运指挥中心的功能定位设计主要为所辖范围内(飞行区)资源分配管理和飞行区秩序管理和飞行区保障生产业务的常态管理,并承担对基地航空公司、空管等的对外沟通协调,以及对业务和资源管理界面上出现业务链断裂或者不清(或者管理范围不明确)的状况的指挥协调。一旦在出现大范围或者影响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则AOC 启动应急指挥程序,进入非常态的应急指挥管理状态,进行全范围的指挥调度协调,因此应急指挥中心在功能设计上,必须考虑常态和非常态(战时状态)两种应用情景。 信息中心,集中了机场生产运行的主要IT信息系统,如集成、离港等,是信息的获取中心以及集中处理中心。 (二)TOC的运作 航站楼运行管理中心TOC是航站楼运行管理的核心机构,集中管理航站楼的各类业务,提高响应能力、运行效率及服务质量,在各管理职能之间及时沟通,信息共享。作为整个机场运行管理的关键管理单元从属于机场管理中心(AOC)的统一调度和指挥。特别是当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

扎根理论简介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

扎根理论简介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认为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是一个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建构形式理论需要大量的资料来源,需要实质理论的中介。如果从一个资料来源直接建构形式理论,这其中的跳跃性太大,有可能产生很多漏洞。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单一的构成形式,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实质性理论,将许多不同的概念和观点整合、浓缩、生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密集型的形式理论比那些单一的形式理论,其内蕴更加丰富,可以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现象领域提供意义解释。 2.对理论保持敏感

精益六西格玛简介

精益六西格玛简介 质量是促进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确保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发展的关键。为了在降低成本、提高速度的同时提供高质量、高可靠性的产品,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开始关注“精益的速度”与“六西格玛的质量”的融合问题—精益六西格码,这种新的管理方法可以使企业兼顾速度、成本与质量,这一点是以往任何一种管理方法都不能做到的。精益六西格玛在国外的研究和应用使得在军工领域进行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精益六西格玛管理 1. 精益生产 精益(Lean Production,LP)的思想起源于本世纪40年代后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丰田汽车公司经理大野耐一在福特汽车公司先进管理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其理念,在组织、管理和用户的关系、供应链、产品开发和生产运作等方面,使工作效率和利润率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即以越来越少的投入获得越来越多的产出。自从1996 年沃麦克和琼斯的《精益思维》一书出版以来,许多组织采用精益方法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精益生产的基本思想是消除浪费,降低成本。精益思想的关键出发点是价值,它将浪费定义为:“如果不增加价值就是浪费”,并且将浪费归结为七种,即:过剩生产浪费、过度库存浪费、不必要的材料运输浪费、不必要的动作浪费(寻找零件等)、下一道工序前的等待浪费、由于工装或产品设计问题使零件多次加工处理的浪费、产品缺陷浪费。 2. 六西格玛管理 六西格玛管理(Six Sigma)最初的起源是Motorola公司。而真正把六西格玛这一高度有效的质量战略变成管理哲学和实践,从而形成一种企业文化的是在杰克?韦尔奇领导下的通用电气公司。 六西格玛是一套系统的业务改进方法体系,旨在对组织业务过程进行突破性的持续改进,实现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它通过系统地、集成地采用业务改进过程,实现无缺陷的六西格玛过程设计(Design for Six Sigma,DFSS),并对现有过程进行定义(Define)、度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进(Improve)、控制(Control),简称DMAIC流程,消除过程缺陷和无价值作业,从而提高质量和服务、降低成本、缩短周期时间,达到顾客完全满意,增强企业竞争力。 3. 精益六西格玛 精益六西格玛(Lean Six Sigma,LSS)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统计工具和过程改进方法集成在一起,结合了精益(致力于消除非增值活动以及改进寿命周期)和六西格玛(降低过程变异和提供高质量的可重复加工过程)两者优点的持续改进方法。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整合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管理,吸收两种生产模式的优

句法学第五章约束理论翻译

句法学第五章约束理论翻译

第五章约束理论 学习目标 读完第五章后,应该掌握以下的理念和技能: 1.识别和区分指称语,代词和照应语。 2.理解先行词和照应语。 3.区分约束与同标。 4.明确并将约束理论应用于树形结构。 5.将A 、B、C三原则用于树形结构。 6.明确约束领域。 0.简介 我们暂且不看句法学,先看一些和英语名词词组意思相关的一些事实。一些名词词组从它们所处的语境和篇章中得到意义。例如,在句1)中Felicia这个词从它所在句子的情景语境中获得意义: 1)Felicia wrote a fine paper on Zapotec. (Felicia曾写过一篇与萨巴特克语言相关的好文章。) 如果在现实世界中听见这句话,你可以从说话者那里知晓谁是Felicia,有一个人叫这个名字,并且被牵涉进这个说话语境当中。尽管你不知道她是否写了和萨巴特克相关的文章,但从这个句子你可以得出Felicia在现实世界中写过一些文章,并且这些文章是有关萨巴特克的。这预示了世界上有这样的文章,并且这一文章是与萨巴特克语言相关的好文章的代名词。“一篇与萨巴特克语言相关的好文章”和“Felicia”都从现实世界中的那些指称事物获得应有之意。这种名词词组就叫做指称语(或者R-expression). 2)指称语:从现实世界中所指事物中获得意义的名词词组。 多数名词词组是指称语。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名词词组都是指称语。如下句中“herself”这个词组: 3)Heidi bopped herself on the head with a zucchini. (Heidi 用西葫芦在自己脑袋上轻轻敲了一下。) 在这个句子中Heidi是个指称词并从语境中获得意义,而herself必须回指Heidi,它不会指Arthur,,Miriam,或者Andrea。只有从前面一个词中才能获得意义(在Heidi这个例子中)。像这种词组,必须从该句中另一个名词词组中获得意义的名词词组叫做‘回指词’(anaphor)(像我们在第一章看到的那样)。 4)回指词:一个必须从该句中另一个名词词组中获得意义的名词词组叫作回指词。 有代表性的回指词有himself,herself,themselves,myself,yourself,ourselves,yourselves,以及each other等。

约束理论简介

约束理论简介 约束理论(TheoryofConstraints,简称TOC)是戈德拉特博士(Dr.EliyahuM.Goldratt)在1970年代晚期到1980年代早期时,他的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ProductionTechnology,简称OP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戈德拉特最初开发的OPT软件用了有限能力排程、车间控制和决策支持,由一家叫CreativeOutput公司经销。由于戈德拉特把重点从经销软件转移到强调管理哲理和培训教育上,他被迫离开了这家公司。因此,当前存在早期以OPT命名的商品软件和戈德拉特博士进一步发展的OPT哲理或TOC,不要混淆。 OPT有9条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在约束理论中得应用。它们是: 1.重要的是平衡物流,不是平衡能力; 2.非瓶颈资源的利用率是由系统的其它约束条件决定的,而不是由其本身能力决定的; 3.让一项资源充分开动运转起来同使该项资源带来效益不是同一一个涵义; 4.瓶颈资源损失一小时相当于整个系统损失一小时,而且是无法补救的; 5.想方设法在非瓶颈资源上节约下一小时以提高生产率只是一种幻想,非瓶颈资源不应满负荷工 作; 6.产量和库存量是由瓶颈资源决定的;为保证瓶颈资源负荷饱满并保证企业的产出,在瓶颈工序和 总装配线前应有供缓冲用的物料储备。瓶颈工序前可用拉式作业,其后可用推式作业。 7.传送批量可以不等于甚至多数情况是不应等于加工批量; 8.批量是根据实际情况动态变化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加工批量应当是一个变数; 9.只有同时考虑到系统所有的约束条件后才能决定加工件计划进度的优先级。提前期只是排进度的 结果。 TOC是在OP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在能力管理和现场作业管理方面的哲理,把重点放在瓶颈工序上,保证瓶颈工序不发生停工待料.提高瓶颈工作中心的利用率,从而得到最大的有效产出。根据不同的产品结构类型、工艺流程和物料流动的总体请况,设定管理的控制点。约束是多方面的,有市场、物料、能力、工作流程、资金、管理体制,员工行为等,其中,市场、物料和能力是主要的约束。根据市场的约束制订物料的初步生产规划,同步地用能力约束修订,生成主生产计划(MPS);MRP/CRP也同步运行。 三大基本原则构成核心TOC 1.TOC形成企业目标与并作为指针体系(An organization has a goal to achieve) 2.应注重组织整体的最佳化而不是各部门的最佳化(An organization is more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 3.通常组织的限制会由少数的变量所控制(The performance of an organization is constrained by very few variables0 TOC的五大核心步骤

约束理论介绍

约束理论 1. TOC 释义 TOC是英文Theory of Constraint的首字母缩写,中文译作"约束理论"。简单来讲,TOC就是关于进行改进和如何最好地实施这些改进的一套管理理念和管理原则,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些制约因素──TOC称之为"约束",并进一步指出如何实施必要的改进来一一消除这些约束,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①一套解决约束的流程。用来逻辑地、系统地回答以下为任何企业改进过程所必然提出的三个问题:改进什么?(Whattochange?)、改成什么样子?(Whattochangeto?)以及怎样使改进得以实现?(Howtocausethechange?) ②一套日常管理工具。可用来大大提高管理效能,例如:如何有效沟通、如何双赢地解决冲突、如何团队协作、如何进行权利分配等。这些日常管理的顺利开展,是成功解决约束的必备条件和基础性工作。鉴于这方面的内容在其他管理理论中也多有涉及,本文则不再过多展开论述,而把重点放在TOC理论不同于其他理论的方面。 ③把TOC应用到具体领域的具有创新性的实证方案。这些领域涉及生产、分销、营销和销售、项目管理和企业方向的设定等等。 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 TOC)是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戈德拉特博士(Dr.Eliyahu M.Goldratt)在他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OP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哲理,该理论提出了在制造业经营生产活动中定义和消除制约因素的一些规范化方法,以支持连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ement)。同时TOC也是对MRP Ⅱ和JIT在观念和方法上的发展。 戈德拉特创立约束理论的目的是想找出各种条件下生产的内在规律,寻求一种分析经营生产问题的科学逻辑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可用一句话来表达TOC,即找出妨碍实现系统目标的约束条件,并对它进行消除的系统改善方法。 TOC强调必须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系统,从整体效益出发来考虑和处理问题,TOC的基本要点如下: 1.企业是一个系统,其目标应当十分明确,那就是在当前和今后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2.一切妨碍企业实现整体目标的因素都是约束 按照意大利经济学家帕拉图的原理,对系统有重大影响的往往是少数几个约束,为数不多,但至少有一个。约束有各种类型,不仅有物质型的,如市场、物料、能力、资金等,而且还有非物质型的,如后勤及质量保证体系、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员工行为规 范和工作态度等等o,以上这些,也可称为策略性约束。

质性研究概论

《质性研究概论》 作者: 文军 / 蒋逸民编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质性研究概论》内容简介:“质性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以了解主观意义、解释人类行为与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为宗旨,主张对调查资料的诠释和社会现象的“批判与解构”,强调对事物的复杂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的考察与体悟。《质性研究概论》不仅对质性研究的基本理念、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作了系统的探讨和分析,而且还对一些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作了详细介绍和深入浅出的案例说明,为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更好地掌握质性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质性研究的涵义 第二节质性研究的特征 第三节质性研究的历史 第四节质性研究的类型 第五节质性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六节做好质性研究的标准 第七节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比较 第二章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实证主义 第二节解释学 第三节人种学 第四节现象学 第五节建构主义 第六节批判理论 第七节女性主义 第三章质性研究设计 第一节质性研究的基本步骤 第二节质性研究课题的选择 第三节质性研究中的抽样 第四节质性资料的性质 第五节质性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技术 第六节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 第七节质性研究设计中的信度与效度

第八节电脑在质性研究中的运用 第九节质性研究成果的发表 第四章个案研究法 第一节个案研究的涵义和特点 第二节个案研究技术 第三节个案研究的资料来源 第四节个案选择的标准及其成果推广第五节个案研究的优点和局限 第六节个案研究中的常见错误 第七节个案研究法的应用 第五章参与观察研究法 第一节参与观察的含义与特点 第二节参与观察的类型与适用情形第三节参与观察的实施 第四节对参与观察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第五节参与观察研究法的应用 第六章访谈研究法 第一节访谈的涵义与类型 第二节访谈准备 第三节访谈技巧 第四节访谈记录 第五节焦点团体访谈 第六节访谈研究法的应用 第七章历史研究法 第一节历史研究的价值 第二节历史研究的步骤 第三节历史研究中的资料来源 第四节历史资料的评估和诠释 第五节历史研究法的应用 第八章民族志研究方法 第一节民族志研究的渊源和发展 第二节科学民族志时代 第三节田野工作 第四节作为民族志的深描 第五节民族志研究法的应用 第九章扎根理论研究法 第一节扎根理论的渊源 第二节扎根理论的特点 第三节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步骤 第四节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 第十章内容分析法 第一节内容分析法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节内容分析法的涵义与特征 第三节内容分析法的过程

基于约束理论的生产线物流平衡

引言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客户的产品 的需求日益趋于多样化、快捷化。企业要想 在市场中有一席之地,就要用有限的资源来 提升生产效率,夺得先机。在挖掘企业自身 潜力方面,企业物流是一个重大又棘手的课 题。[1]企业物流习惯上被分为采购物流、生产 物流、销售物流和逆向物流,核心部分是生 产物流。生产物流是生产系统的血液,时刻 决定着生产系统的效率与质量。[2]因此,生产 物流平衡成为生产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本 文结合南方某公司传动轴的生产现状,运用 IE手法和仿真技术对生产线系统分析找出瓶 颈工序,然后按照约束理论对瓶颈工序进行 优化,最终实现生产线“一个流”,以提高 生产线效率。[3] 1 传动轴生产线物流平衡优化 1.1生产系统描述 A公司是中国南方的一家生产物流运输 设备的企业,公司的业务非常好,订单比较 充裕。但是由于公司的订单种类丰富,经常 出现个别工序的能力不足,出现物料堵塞的 现象,需要别的工序或小组的支援。传动轴 机加工的生产流程的特点如下:生产线的平 面布局如下图所示,物料的流动方向是单一 向前的;物料上线的频率15min左右,每次 上线的数量为100件;该线是一个半自动的 生产线主要设备及摆放如图1所示。 图1 生产布局平面图 传动轴生产线生产物流主要存在两点问 题:(1)订单的数量、种类、订货量变动频 繁,导致生产计划不断变化,生产线的能力 使用不均,生产设备负荷参差不齐;(2)个 别工序在制品数量多,经常需要从空闲的工 序抽调操作人员支援瓶颈工序,给生产管理 带来困难。[4] 1.2 系统模型建立 1.2.1系统参数描述 设原材料以每次100件的数量主动到达 基于约束理论的生产线物流平衡 马开平 罗俊明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 210032 缓存区。各道工序缓存区的容量,是根据车 间摆放在制品周转箱的数量确定的,为仿真 方便,假定各缓存的容量均为80。输送链的 长度为5m,且输送速度是1m/s。经过生产现 场的观察和测定,传动轴的生产工艺和各工 序的工作时间如表1所示: 表1 传动轴加工时间表 1.2.2 仿真模型的假设与修正 由于所研究的生产系统比较复杂,需对 模型进行合理的简化假设。本文对传动轴的 生产线作如下假设和修正:(1)每个工序都 定义为一个机器(Machine);(2)个别的工序 之间的距离很短,运输时间很短,考虑到测 量的困难忽略不计;(3)所有机器准备时间 为零,(4)假定订单进入直接推动后续工序 的进行,当出现阻塞时,订单停止不前。 1.2.3 仿真模型的实现 经过车间的观察和实测,以及相关数据 的搜集与分析的情况下,针对本文的研究目 的,结合有限的研究资源,对模型进行了一 定的改进。在Witness的仿真平台下建立了系 统仿真模型图2所示: 图2 原有系统仿真模型 1.3 仿真实验与优化分析 1.3.1第一次方案优化 在对传动轴生产线的实际调研和系统仿 真发现,打号机和钻床的利用分别是96. 84%和100%,且打号机的产能不足导致了前 续清洗工序15.54%的堵塞,则打号机和钻 床是传动轴现阶段的瓶颈。针对这两个工序 的现有生产状况,建立DPR系统(如图3)以 控制生产物料。 由以上所述,对生产线进行优化:对打 号机上游的工序的批量进行改进以达到与瓶 颈工序同拍-各工序的批量与瓶颈工序的批 量相同(均为4),瓶颈工序上游的工序采用 拉动式生产。针对以上改进,仿真模型也作 相应的改进:(1)经过多次的模型调试,对 模型的缓冲区的设置不同地试验,发现缓冲 区的设置对模型的仿真结果不会产生任何影 响,综合考虑到现实情况决定撤除缓冲区; (2)为了瓶颈上游工序与瓶颈工序同拍,把 瓶颈上游各工序的批量均更改为4,下游工 序保持不变;(3)由于采用拉式生产方式, 运送机也可以撤除,并经过不断测试得出撤 除运输机可以平衡物流,减少阻塞。调整以 上设置后,运行仿真模型,系统运行时间参 数和原系统的运行参数相同。优化后的模型 平面布置如图4所示。 图3 第一次优化 DRP系统 图4 第一次优化模型 图5 第二次优化 DRP系统 从运行结果可知,产品的平均时间为 4513.5秒,与现有的9846.14秒有了明显的 降低,平均在制品量为33.76也原有系统的 85.33也有较大下降。各机器的忙闲程度有 一定的均衡,打号机原有96.84%的Busy状 态变为89.04%的Busy状态。瓶颈工序的数 量减少,由原来的两个工序出现堵塞到现在 的一个工序的堵塞。改进的系统没有设置缓DOI:10.3969/j.issn.1001-8972.2011.23.0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