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要点

合集下载

浅析和谐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浅析和谐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浅析和谐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提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实际上既是六大方面的惠民思想,又是六大领域的社会公平。

社会和谐,民生为重,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更是我们党执政的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

十七大将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反映我们党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十七大;改善民生;社会建设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①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内容而且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社会建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建设,内在的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狭义的社会建设,它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外延是一致的,同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是一致的。

②民生问题,是党历来都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逐步全面展开,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各类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社会活力不断增强,社会和谐水平不断提高。

但同时也应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民生改善相对滞后。

具体表现在:一是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二是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状态最重要的几个具体指标不容乐观(如教育、医疗、住房三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三是城市困难群众和低收入农民等社会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状况亟待改善和提高;四是公共资源配置上的双轨制带来新的失衡。

全面小康的科学内涵

全面小康的科学内涵

全面小康的科学内涵
全面小康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小康要求我国经济在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增长。

具体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稳步增长,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就业状况持续改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增强等。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全面小康强调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包括收入、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的福祉。

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小康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绿色、宜居的生活环境。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小康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这包括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小康目标是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将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总之,全面小康的科学内涵在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要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要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要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也是党中央确定的战略任务。

它是指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要点如下:一、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目标,也是实现其他各个领域的基础和保障。

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收入水平,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二、创新驱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创新驱动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三、人民生活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指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

努力增加人民的收入,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基本保障,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健康居住地。

五、开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动力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基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深化国有企业,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制度,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力度,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六、党的领导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的领导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全面覆盖,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

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

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懈追求的目标。

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意味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全面改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懈追求的目标。

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意味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全面改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懈追求的目标。

首先,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之一是经济全面发展。

经济全面发展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关键。

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经济全面发展,才能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经济全面发展还能够为国家提供更多的财政收入,为国家提供更多的资源,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力量,从而推动国家的全面发展。

其次,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之二是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全面进步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社会全面进步包括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等各个方面。

政治上,要建设法治社会,要建设民主社会,要建设和谐社会。

文化上,要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要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科技上,要加强科技创新,要提高科技实力,要推动科技进步。

社会上,要加强社会管理,要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要增强社会凝聚力。

只有社会全面进步,才能够为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更好的保障。

最后,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之三是人民生活全面改善。

人民生活全面改善是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

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要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要让人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要让人民有更多的安全感。

只有人民生活全面改善,才能够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总之,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是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全面改善。

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懈追求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
从对目前小康水平的总体判断出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突出以下重点:
1、从实现的程度看,农村和农民是重点。

按照国家统计局设置的小康生活标准,城市小康量的值值高,人均收入这一关键指标就高出一倍。

据估计,到2000年底,我国农村小康水平的总体实现程度尚未全面达到规定的小康生活标准。

2、从地区发展来看,西部地区是重点。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全国实现小康的程度也很不一致据国家统计局小康生活水平的分析报告,19 97年西部地区实现的程度是70%,东部实现的程度为92%西部与东部和中部分别相差22和14个百分点。

3、从结构转换来看,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是重点。

从城市化水平看,199 2年世界上已经有7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高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已达到了70%,中等收入国家已达到了62%已达到了27 %,而我国2001年为37.7%。

我国城市化水平很低,城市化道路漫长。

从产业结构看缓慢而且脆弱,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第二产业技术层次低,总体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滞比重还是就业比重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1年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为33.6%,就业比重
4、从与科技、教育、文化的整体水平看,全面提高人口的素质是重点。

我国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年限还不到6年;高级人才和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更是不足;中国科协调查的结果表明,2001年我国公素养的人数的比例仅为1.4%。

我国人口的总体素质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存在很大距离。

5、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实现程度来看,可持续发展是重点。

在国家统计局小康指标体系五类境、人均绿地面积是比较低的,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依然突出。

第十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点和思考题)

第十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点和思考题)

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点和思考题)一、要点: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几个方面,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目标。

(3)全面教刨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时间是本世纪头20年。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是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关键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7)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2.奔向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水平的原因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

(2)总体小康水平的特点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3)实现全面小康的措施和条件。

二、思考题:1.(1)是谁首先提出了小康社会目标?(2)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是什么?(1)邓小平在1979年首先提出的,把2000年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小康社会,其出发归宿点就是要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2)根据中国国情,这个小康的标准是人均国民生产800---1000美元,这并不是说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或只能是低标准的,而是在当时国家现有条件下,20世纪末目标不可能定得太高,所以称之为“小康社会”。

其内涵是:我们所说的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

(3)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阶段性目标。

小康社会,指的是国民经济总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文明进步、社会和谐的社会形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务,具体目标是在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首先体现在经济建设上。

经济发展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要追求经济总量的逐步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一体化等。

目标是实现总体上与中等发达国家相当的经济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包括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追求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和社会风气的良好。

全面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环境等公共服务,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此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需要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也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加强环保工作,推动绿色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建设宜居宜业的环境。

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党建工作。

党的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证,要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水平,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全方位、全领域的目标,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第十课(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一框)要点

第十课(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一框)要点

洛南中学《经济生活》导学案(19)(编辑:焦文智审核:苗军锋)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课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总体小康的特点”;②理解并识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2.能力目标:①能够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现状论证总体小康;②能够运用党的相关大政说明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特别是经济方面。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全面小康建设的自信心。

【主要知识点】1.总体小康的特点与表现;2.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自主消化】1. 到20世纪末,我国已经顺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实现了由到、再由到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个伟大奇迹。

2.我国已经达到的小康所呈现的特点是。

3._____________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4. 我们要以______为主题,以_____________为主线,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水平。

5.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之时,我国将成为____基本实现、______显著增强、___________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______普遍提高、______明显改善、______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______、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___、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_____的国家,成为更具______、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6.党的十八大依据国内外形式的变化,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方面对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

7. 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经济方面有以下三方面的新要求,即:;;。

【难点突破】1、“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的相互比较:总体小康(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更高水平、比较全面、发展比较平衡的小康)不同点标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多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生活质量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状态发展很不平衡。

法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抓手

法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抓手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础,更是深化改革的强大支撑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与之相应的法制建设也在逐步推进并渐趋成熟。我们党从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确定依法执政基本方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到建设法治政府,完善司法体制。中国发展的进程,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逐步发展的进程,也是法治进步和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逐渐成熟的过程。历史的经验和实践证明,重视法治、法治昌明的社会必定国泰民安;忽视法治、法治松弛的社会难免国乱民怨。我们党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道路,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支撑作用。
法治是强国富民的保障,更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南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处于转型期的神州大地,改革发展稳定齐头并进,社会多元利益诉求冲突融合,成熟健康的法治环境,会让深刻变革中的我国社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回顾十八大报告中突出强调的“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之进行了明确:只有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治理现代化,才能赢得新胜利,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法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抓手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现在距离实现这个目标只有几年的时间,可谓时间紧迫,世人瞩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有着深远的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伟大目标的关键一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伟大目标的关键一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伟大目标的关键一步作者:暂无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6年第9期文|田海军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现阶段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我们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建设改革发展稳定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

那么,为什么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关键一步?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由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积累而成的。

没有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一场虚话。

所以我们党提出要在建党一百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全党全国人民的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后在民族复兴之路迈出的第一步。

如果第一步踏了空,就会使全党全国人民的信心发生动摇,使党的领导能力受到怀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必定极大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干劲,增强实现伟大目标的信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全面”。

“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我们2020 年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

全面小康,一是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

与“小康”目标提出时强调经济指标相比,全面小康要求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小康社会的标准

小康社会的标准

小康社会的标准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发展目标之一。

小康社会的标准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的概念,它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

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小康社会的标准,不断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

首先,经济方面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之一。

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实现国民经济总量的翻番。

同时,人民的收入水平也应当得到提高,确保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此外,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还需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其次,政治方面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在小康社会建设中,政治稳定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必须建立健全的法制体系,加强执法司法,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政府的服务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为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再次,文化方面也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文化自信,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此外,社会方面也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总之,小康社会的标准是一个全面的、系统性的概念,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全面推进。

只有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才能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努力,为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在新时代下,建设小康社会已经不再是物质地、粗放性的建设,而是注重质量、力求更高效率的全面建设。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秉持“四个全面”、统筹发展、改革创新等原则,以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重点,推进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点。

一、落实“四个全面”战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四个全面”战略,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这不仅仅是全民共识,更是实现小康社会共同的愿望。

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创新思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资源配置、环境保护,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全面开展深化改革,助力建设小康社会。

二、加强制度建设,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小康社会建设需要健全科学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保证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

建议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市场调控,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进一步完善法规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市场调节、公开透明、行政效率和市场竞争,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市场联动性。

加大政府的智力及资金的投入,保障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三、优化经济结构,打造创新驱动型经济推进小康社会建设,需要积极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深化创新驱动,把创新思维转化为现实效益。

鼓励高端技术产业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并提高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坚持“适度超前”的战略,把握我国科技飞速发展的阶段性作用。

在科技、经济、生态、教育和人口等方面采取“高端驱动——集体提升——有机转移”等多元化转型方法,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产业学院融合,打造人才强国实现小康社会建设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的基础,需要在产业结构、人才培养上打破固有的瓶颈。

在生产力发展上,提高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度,在人才培养上,促进教育与经济更加紧密的融合,加大企业人才培养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标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标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战略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

它体现了民生幸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要求,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

在经济发展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要求国民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较高水平。

这需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民营经济和外商投资健康发展,加快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在民生改善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要求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这需要不断增加居民收入,稳定就业,提高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村地区脱贫攻坚,实现共享发展、全民共富。

在社会进步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要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这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法治水平,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助,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要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这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格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准的实现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改善产业结构,支持创新创业,提升民生福祉;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注重社会责任,为小康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全体公民要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领域齐抓共管、协同推进。

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幸福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目标,最终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

怎样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怎样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怎样建设全面小康社会?1.经济: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④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动摇。

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⑥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发展环保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⑦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坚持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缩小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2.政治:①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加强民族团结,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大家作主的权利。

③发展基层民主,实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村民自治制度,完善制约和监督机构,实行听证制度。

④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政府做到执法行政,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

3.文化:①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

②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③努力学习和借鉴外国优秀文明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弘扬和培育民主精神,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让人民享受文化发展成果,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程度。

4.生态文明:①坚持科学发展观。

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④发展保护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单选题1.我国古人( C )说过“和为贵”,这也是一种社会和谐的思想。

A老子B墨子C孔子D孙子2.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B )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

A马克思B傅立叶C欧文D魏特林3.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地回答了(D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B.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D.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4.我们党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的会议是(C)A.党的十五大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C.党的十六大D.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5.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文件是(D )A.《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C.《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D.《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B)A.坚持科学发展B.坚持以人为本C.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民主法治7.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的会议是(D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六大D.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8.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观点是(A)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B.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D.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9.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是(A)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B.发展和谐文化C.经济社会协调发展D.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10.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的是(B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B.加强思想文化建设C.发展经济D.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二、多选题1.和谐社会包括(BCD)的和谐。

全面达小康的关键点解读

全面达小康的关键点解读

是很低的 要达 到第三世 界中 比较 斗几十年 .到本世 纪中 叶基本实 现
尔 系数为 4 不 过 . 3 小康是 一 个阶
段性 和动态 性的过 程 区间 .不 是一
出很 大的努力 就 算达到那样 的水 划 . 十六 大把六 个 “ 加 ” 更 的总 体 目
平. 同西方来 比 . 也还是落后 的 所 标 从经 济 、 治 、 政 文化 、 生态 四个 方 以 , 只能说 。 我 中国到那时 也还 是一
个点 从经 济社会 发展的现状 及 国
家 的综 合实力看 .我 国 目前还 仅仅
面进 一步具体 化 .使之 更加 符合 实 是刚进入小 康社会 .还处在小 康社
际 . 具 可 操 作 性 。 而 给 人 民 以 看 更 从
个小 康的状态 ”
在这里 .邓小平使 用 了一个重
会 的初级发 展阶段 .还将经历 一个
二、 用什么来衡量是否达到 全面小康? 看 .实际上就 是一 个全面 的小康社
从邓小平 所设 计 的小 康社会来
会 而十六大 提出 了全面 建设小康 小 康社 会是一个 具有鲜 明中国
社 会的任 务。 十六 大指出 , 我们要 在 特 色的概 念 .是一个 中国特色 的现
国访 问 的 日本 首 相 大 平 正芳 时 说 本世 纪头 2 0年 . 中力 量 . 集 全面 建 代化进 程。从现代化 的整体进程 来 道 : 我们 的 四个 现代化 的概 念 . “ 不 设 惠及十 几亿 人 口的更 高水平 的小 看 , 贫 困 、 在 温饱 、 康 和富裕 四个 小 是像 你们那 样 的现 代化 的概 念 . 而 康社会 . 使经济更 加发展 、 民主更 加
20 5 0年 。 诗 ・ 雅 - 《 大 民劳 》 日 : 民亦 劳 中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和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和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和目标1.引言1.1 概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和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一环。

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意味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全面实现现代化,实现人民的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幸福生活。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是指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管理等方面全面实现小康。

在经济领域,要实现全面小康就需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同时,还需要加强民生保障,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动发展的成果更加均衡地惠及全体人民。

在社会管理方面,要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要求是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公平的分配结果。

在经济上,要实现居民收入水平合理增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贫富差距,让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发展成果。

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要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

在环境治理方面,要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存环境。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才能真正享有全面、全方位、全覆盖的发展成果,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的领导,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对整篇文章的框架和组织结构进行介绍和说明。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采用分章节的方式进行组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概述部分可以简要介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每个人都有幸福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每个人都有幸福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每个人都有幸福生活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国家的宏伟目标,也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梦想。

小康社会的核心理念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享受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协调发展,为每一个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一、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是小康社会的基础,只有经济不断增长,才能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为此,我们需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确保所有人都能够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消除贫困现象。

二、社会建设在小康社会中,每个人都应享受公平、公正的待遇。

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需要加强社会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我们应加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改善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覆盖范围。

同时,要坚持法治原则,加强法律意识和法治教育,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三、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既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下一代的负责。

我们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只有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够保障每个人的健康和幸福。

四、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需要注重文化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要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文明健康的时尚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支撑。

五、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反对腐败现象。

腐败是影响公平正义的毒瘤,必须予以彻底清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知识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知识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知识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之一。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保障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知识点。

一、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具体包括经济建设小康、政治建设小康、文化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小康和生态文明建设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1. 保障人民幸福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够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2. 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3. 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减少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4. 保护生态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小康,促进可持续发展,确保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的主要内容1. 经济建设小康: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经济增长速度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2. 政治建设小康:加强党的领导、改进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3. 文化建设小康: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4. 社会建设小康: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权益,加强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

5. 生态文明建设小康: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构建生态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和战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四个“全面”战略,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这四个“全面”战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全面推进,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近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人数占总人数比重正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从1999年的15%上升到2003年的19%,预计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有望达到40%左右。

专家认为,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稳定的国家,必然是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高、低收入者所占比重都不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已在逐渐崛起并稳步发展,并开始悄然改变着中国的社会结构。

&nbsp培育中等收入阶层,改变社会结构,促进社会的有效整合与持续稳定,是这几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头戏。

两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课题组的研究表明,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构成部分在中国已经具备,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过大、社会中间阶层规模太小的“金字塔型”结构,已开始向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转变,但这还只是一个初步的变化,与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理想状态及运行机制相比较,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差距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农民和城镇下岗职工的收入太低。

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坦言,“令我最感头痛的是什幺……主要是增加农民的收入”。

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相当大的篇幅强调,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任务,把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作为扩大国内需求的一项重点工作。

&nbsp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主政以来,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如何帮助包括农民在内的低收入者增加收入,使越来越多的人摆脱贫困,逐步迈进中等收入阶层,继续被摆在了执政党和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

为了帮助农民增收,进而带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了帮助农民从生产力提高的环节上直接增加收入、减免农业税费以减轻农民负担、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等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

这些政策和制度如果真正落实,将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使一部分农民成为中等收入人群,加快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使中国社会的整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nbsp培育两头小、中间大的中等收入阶层,看起来像是在走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其实反映了对人群、事理、情势、全局的清醒认识与协同把握,是中国实现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