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谈朗读

合集下载

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摘要: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存在着“三少三多”现象,即学生阅读感悟少,教师分析、讲解多;个人发表见解少,统一答案灌输多;学生积累巩固少,采用题海多。

如此就造成了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使其长期处于“低效徘徊”。

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问题,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本之“味”;鼓励质疑问难,深入阅读思考;积极阅读评价,打造个性平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开展“语文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教师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设的一座充满生命的桥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已逐渐趋向于理性的回归,课堂教学正“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味”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应有的体现。

那么,在新课标的背景之下,如何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呢?一、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本之“味”厨师烧菜不能缺少“盐味”,课堂阅读教学也不能缺少“言味”。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

”“多诵读,熟读成颂,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强化学生的朗读训练,才能读出文本之“味”,让语文课体现真正的“语文味”。

具体朗读的形式有:范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小组读、自由读、开火车读,等等。

具体的朗读方法可分为:默读、浏览读、从文本的不同角度读、联系上文读。

如此变换方法与形式进行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好地体味文本的思想,读出文本的“味”,实现“积累语言”和“促进人发展”的意义。

例:一位老师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时,通过与声情并茂地朗读,在朗读中激发了学生对和平的向往;我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充分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细节的语句”,进行反复朗读,从而让学生深入地体会了阮恒的内心世界。

点燃朗读的“火”——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艺术赏析

点燃朗读的“火”——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艺术赏析

学生~这 不仅是在指 导学生
读 书, 更是在培养 学生成人 。 在 学生自卑的心 田里撒上幸
维普资讯
惜, 这就是 同学们读了课文后 的心情。读 哪一段你最恨 、 最怒 、 最难受 ? ( 生说读第五
果实。杨梅的形状 、 颜色和滋味. 都非常惹 人喜爱 ……没熟 透的杨梅又 酸又甜 . 熟透
经地说 。 他在边看边 听的过程 中 。 “ 使劲地
咽过两次 1水 。” 2 1 学生们先是一怔 , 但很快
就 回过神来发 出一 阵笑声 。“ 课文描写 的
于永正老师在指导 学生读童 话《 小稻
秧脱 险记》 , 草被化学 除草 荆喷洒过 巾 杂 同学读一读
事物. 肯定在他 的脑海里 变成了一幅幅鲜 明生动的画面 我断定 . 他仿佛看到 了那 红得几乎发黑 的杨梅 . 仿佛 看到了作者大 吃又酸又甜 的扬梅果的情 景 . 仿佛看 到了 那诱人的杨梅 果正摇摇摆 摆地朝他走 来 . 于是才不 由得流出 了‘ 哈拉子 ’ …” 阵 … 一 更响的笑声 过后 , 于老师 郑重其事地 接着 说 :如果读 文章能像小 建那样 , “ 在脑 子里 ‘ 电影 ’ 把文字 还原成 画面 。 过 . 那就 不仅 证明你读 进去了 , 且证明你读懂 了 老 而
语言 . 再加上亲切的撇 篾. 殷切 的期待 . 给 学生 以生动而深刘的心理 暗示. 使擘生 领神套 .在妙趣横 生 中产 生理 解和 顷l 。 晤
进而领悟 朗读的要领 。 时的朗读就成为 这

动而辞发 ; 观文者 。 文以入情。” 披 当教 师
和学生一起深入作 品之 中吟咏品昧 、 受到
火索 那么“ 则是 朗读 酊“ . 趣 催化 卉 ” 0 。在
学生对课 文内罄理详不深 、 朗读的 基调把 握 不堆 时 , 老师漫有 生硬 的指导 . 于 机械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doc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doc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一、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近十年,我一直都在反思,怎样去上好语文课,怎样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作为语文老师,要向于永正老师学习,从平时教育教学的点滴中去反思,更容易理解。

语文教育,到底能给学生留下了什么?于老师回忆上过的十几年语文课,已经忘记老师上过的内容。

但他的语文老师给他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汉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资料——词汇;留下了较好的语感,使他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 ;留下来认识和情感;留下了初步书写的能力和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教的不仅仅是课文,而是语文。

用教材教识字、教写字、教读书(包括朗读)、教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因此,于永正老师十分重视朗读。

是朗读让学生喜欢语文,是朗读让他们有了悟性。

他还十分重视写字,重视读写。

不管是培养学生哪方面的习惯,于永正老师都用尽心思去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这是最大的法宝。

二、重积累、重反思于永正老师教了近40年的小学语文,提出了“五重教学”,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反复品读文中的每一句话,于老师那一句句朴实的话语,看似平淡,确实于老师多年教学中宝贵的经验。

书中提及的一些现象、教学中的困扰,正是我们一线老师所面对的。

所以“五重教学”,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甚至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去实践。

下面和大家分享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1、重情趣于永正老师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太少,尤其缺情趣。

他说的情,有两方面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对学生有情,是关爱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则要关注教材,关注学生。

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这是关键。

课前功夫要下足,才能在课堂上引导、组织学生与教材对话。

他说的趣,就是上课上得很有趣味,让学生愿意学。

听于永正老师的三点感触

听于永正老师的三点感触

听于永正老师的三点感触第一点、朗读有四大技巧:1、停顿。

题目读完要停顿,并且与正文朗读也不同。

课题要庄重,文本要有情感。

如果语气没有变化,听者就会疑为题目是一句话。

读书就像说话一样。

句号要停顿。

读出停顿,才会读完整一句话。

段与段之间更要停。

文本中有情感的转换、变换也要有停顿,2、重音。

哪些是最想告诉大家的要重音,语法重音。

充当谓语的应当重读。

这样读书才有语感。

定语和状语自然也要重读。

3、语气。

自然就是好。

读书象说话一样,不要刻意的带着朗读腔。

最难读的是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读谁像谁。

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4、节奏。

哪地方快,哪地方慢,哪地方欢快,哪地方凝重。

第二点、课堂妙语1、你说得真漂亮!2、大家不必急于回答,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体会。

3、要相信自己,要有信心。

4、说得真好!大家看,她笑了,这是胜利的微笑!5、妙不可言,是不是?6、里面更多的是作者的情,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的魅力!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节,由你们自己去体会体会。

7、同学们读得很美,很有味,这就行了。

8、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不就明白了吗?9、读书不要慌忙,静下心来读慢一点,一边读一边思考。

已经看出来的同学,可以把你的看法写下来。

写完了,要读一读,看看顺不顺嘴。

10、同学们我们就要这样读书,要和生活联系起来,和自己的经验、经历联系起来,这样就会理解得比较透彻。

——第二节写得很美,大家读读,要读出感情来。

11、找一个最不喜欢作文的同学阅读;找一个习作水平最高的同学。

第三点、示范就是最好的指导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需先做到读通读顺,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再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展现给学生,这样的朗读指导才是底气十足,才引人入胜,才更有效果。

特别是在评课时,示范的那几段效果非常好,教师阵阵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

物以类聚,写字指导也是同理。

教师每一次认真工整的批语,教师每一次规范工整的板书,对学生都是一次引领。

或许,你没有一幅圆润的、富有磁性的嗓音,但你可以用你的真情投入去打动学生;或许你不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但你可以用你的认真严谨去感染学生。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学艺术赏析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学艺术赏析

摘要驰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界的于永正老师,他在多年教学工作中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他的教育理念与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相符。

领会学习其教学思想,教学艺术对青年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贯彻课程标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本文拟通过于永正的专业成长及其教育观念,解读其教学艺术。

然后,赏析艺术特点分别组织结构,板书和语言三方面探究。

最后,积极将其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应用于青年教师自身的课堂实践,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将因改革走入误区的教师指明方向,从而达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

并且也为今后的教育改革提供新思想。

咸阳师范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设计)关键词:于永正;语文教育;教学艺术 IAbstractYu Yongzheng is our country famou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er. Studying his teaching philosophy will have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idea,reform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of teachers.This paper through case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analyses Yu Yongzheng's Chinese teaching way. First of all, from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Yu Yongzheng and its teaching view,interpretation of theart of Chinese teaching for Yongzheng road.Then, it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 the art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he art of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and the art of language, to explain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Yu Yongzheng's teaching art in Chinese activities, and to appreciate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Chinese teaching of Yu Yongzheng.Finally,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nlightenment of Yu Yongzheng's Chinese teaching to the current Chinese Education. To better study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educational ideas of Yu Yongzheng, and apply it to today's education.Key Words:Yu Yongzheng;Chinese Education;Teaching art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一、引言 1(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1(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1.文献研究法 22. 案例分析法 2二、相关概念界定 2(一)教学艺术与课堂教学艺术 21.教学艺术 22课堂教学艺术 3(二)教学艺术的特点 31.实践性 32.创造性 33.审美性 3三、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专业成长及教育观 4(一)于永正的专业成长历程 4(二)教育观 51.“影响”——教育的第一个名字 52.“激励”——教育的第二个名字 53. “五重教学”思想 5四、于永正教学艺术赏析 6(一)教学组织艺术结构艺术 61.导课艺术 6(1)激情导课 7(2)设疑导课 7(3)创境导课 7(4)温故导课 82.教学衔接艺术 8(1)启发衔接——新知与旧知 8(2)感情衔接——新知与新知 9(3)迁移衔接——练习与新知 93.结课艺术 10(1)画龙点睛,余味无穷 10(2)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10(3)干净利索,适可而止 10(二)板书艺术 111.精雕细刻,良工苦心——板书设计 112.妙手丹青,栩栩如生——板画艺术 12(三)教师语言艺术 131.幽默艺术 132.启发艺术 14五、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对当前语文教育的启示 15六、结语 16参考文献 17谢词 19咸阳师范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设计)一、引言(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随着新时期对语文课程性质和功能的深入了解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我们发现:语文要回归本源,教育要找回本真。

小学语文老师读书心得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小学语文老师读书心得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小学语文老师读书心得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篇一》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就像在语文教学的迷雾中突然看到了一盏明灯,心里那叫一个透亮。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要重情趣。

这可太对我的胃口了。

我就想啊,咱们小学语文课,要是干巴巴的,像和尚念经似的,那孩子们不得烦死。

我自己上学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经历,有的老师一板一眼地讲那些语法知识,听得我脑袋都大了,就像听天书似的。

于老师讲课时那可是充满了趣味,他就像一个魔法师,能把那些枯燥的汉字、词语变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比如说教“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吧,他可能就会模仿狐狸和老虎的样子,绘声绘色地把这个故事演出来。

孩子们一看,乐了,笑了,这成语也就记到心里去了。

这就像把知识包在糖纸里,孩子们甜滋滋地就把知识给吃下去了。

于老师还强调语文教学要扎实。

这让我有点犯嘀咕,趣味和扎实能兼顾吗?也许以前我会觉得挺难的,但是看了于老师的做法,我明白了。

他的扎实不是那种死记硬背的扎实,而是让孩子们在实实在在的读写中去掌握语文知识。

就拿写字来说,现在好多孩子写字那叫一个龙飞凤舞,根本就不把笔画笔顺当回事。

于老师肯定是会一笔一划地教孩子们写的,他可能会说:“嘿,这一撇就像一把小飞刀,可不能乱写哦。

”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又能让孩子记住笔画的特点。

我就想到我自己班上的一个孩子,这小子特别聪明,但是就是不爱写作文。

每次作文课都愁眉苦脸的,像被霜打的茄子。

我以前总是给他讲那些写作的技巧,什么开头要吸引人啦,中间要有条理啦,可他就是不买账。

看了于老师的书后,我想我可能得换个方法了。

我是不是也可以像于老师那样,带着孩子们去观察生活呢?比如说我们学校有个小花园,我可以带着他们去小花园里,让他们看看那些花花草草,闻闻花香,听听鸟儿叫。

然后回来再写作文,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肯定比坐在教室里瞎编要生动得多。

于老师的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教学中的不足。

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刚学走路的小娃娃,还在跌跌撞撞地摸索着语文教学的道路。

教育感言语文味课堂醇醇香香的“读味”

教育感言语文味课堂醇醇香香的“读味”

教育感言语文味课堂醇醇香香的“读味”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石角镇中心小学刘雪颜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味蕴藏在朗读里。

朗读是教学语文的根本大法,丢掉一个‘读’字,几乎什么都不会有了,包括‘人文性’。

”教学中,我们应创设美读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情意绵绵的朗读中读活文本,读出诗情,读出画面,品出诗味,感悟诗韵,使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语文香。

教学《山雨》一文,我巧引学生读文想画,品味雨声,体味雨景,读出醇美的语文香。

师:随着一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山雾,让我们一起来演奏这首“雨之曲”。

此时此刻,你们就是一个个小雨点,你们落在石头上、树叶上、小草上,发出“沙啦啦”的声音。

师:先是几滴小雨点落在树叶上———生:(几个学生)沙啦啦,沙啦啦,沙啦啦……师:雨声渐渐地稠密起来———生:(十几个学生)沙啦啦,沙啦啦,沙啦啦……师:雨声像一曲神奇的歌谣,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至———生:(全班学生)沙啦啦,沙啦啦,沙啦啦……师:雨声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生:(声音逐渐增大)沙啦啦,沙啦啦,沙啦啦……师:刚才我们一起演唱了一首奇妙的雨之曲,我想问问小雨点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唱的是什么?生1:我看见树叶光溜溜的,我们一边玩滑滑梯,一边唱“啦啦歌”。

生2:我是一个快活的雨中精灵,我看到小草们在翩翩起舞迎接我。

我赶紧走过去和他们手拉手一起唱:“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生3:我看到岩石被我们洗刷得闪闪发亮,我和朋友们一起跳起舞,我们唱的是小雨点圆舞曲。

在这里,学生读文想画,读出韵味,读出情致,读出味道,各种诗韵全都演绎在这美妙的“雨之曲”之中,让课堂飘溢醉人的语文香。

经典教育名家主张见解(于永正语录)

经典教育名家主张见解(于永正语录)

于永正老师语录
1、读书要有停顿,有停顿才有思考,有想象。

2、没有朗读就没有艺术,就没有情感可言。

3、“赶紧”体现了一种心情,是一种“体贴”,注意读“赶紧”时,声音急切但不能高,因为这是母亲是病人。

4、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文字,一只眼睛看到文字的背后,用两只眼睛来看“重担”,难道仅仅还是肩上的担子吗?
5、读书要注意前后的联系。

6、伟大在细节里。

7、写字: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更比一个好。

字是人的第二张脸。

8、语文就是语文。

语文教学一定要“文意兼得”。

9、我同意本色语文,同意简简单单教语文。

语文教学的应有之意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

而朗读是最经济的唯一的方法。

10、朗读是目标,也是手段。

语文课不读又怎么办?不是讲出来的。

11、语文功底是“读出来”的。

在阅读课上,要把朗读放在首位。

朗读是富有生命的,是再创造。

12\“讲解”只能让人知道,“朗读”能让人感受。

13、朗读是内化语言的渠道,能把语言符号变成有生命的东西。

14、朗读是讲变化的。

把朗读指导好了,课堂会充满生命的。

于永正朗读指导艺术

于永正朗读指导艺术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

综观阅读教学现状,诸多老师只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结果事倍功半。

在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始终是重点戏,但他把朗读指导与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积累有机融为一体,达到了令人信服的艺术境地。

一、层递推进法。

朗读是情感体会的重要方法,凭借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理解语言情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

因此,对一些情感丰富的内容的朗读指导试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须带学生走近作者,进入课文,全身心地感受,以准确体会、表达情感。

于老师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感情逐步感受、逐步把握、逐步理解,以一步步缩小他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距,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的效果。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于老师把“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儿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作为感情朗读的聚焦点,引导分步朗读,逐步体会,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后,他出示上述片断,要学生感情朗读。

虽然学生相当卖力,但感情体会不深,只是达到了初步感受的目的。

在阅读“淡水湖’,理解鲁迅先生“关心后代”的特点后,再次朗读。

此时,学生面对的不是普通的伯父,而是对自己关心爱抚的伯父,朗读时感情明显进了一步;在阅读“谈碰壁”一段,理解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憎恨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

此时,学生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关心自己的伯父,而是胸怀全国憎恨敌人的伯父,感情理解前进了一步,朗读体会也深入了一步。

在阅读“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后,再次朗读。

此时,学生已从整体上理解了伯父的特点,知道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感情体会深了,朗读中的感情表达就达到了理想的境地。

二、情境创设法。

引导学生凭借想像、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并进入其中,深入其里,去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境,理解语言技巧,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于永正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于永正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于永正不少语文老师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

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就连他们本人(不教书的理论家除外),似乎也没有把语文课上简单,包括我自己。

为什么把简单的事反而搞复杂了?老师们说:怕别人说没有“新意”,没有“亮点”。

我何尝不是这样想!“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然不能和失败画等号,至少意味着平庸。

这是很可怕的评价。

以往,我的许多徒弟(我有时也这样),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出“彩”来,——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有“多元解读”,如此等等。

企图以旁门左道来掩饰自己的肤浅和浮躁,以花架子哗众取宠。

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前不久,我在西安苏教版语文教材培训会上执教了《第一次抱母亲》。

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却获得了老师们的好评。

如果说获得师生掌声和赞叹之处是亮点的话,那么,归纳一下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

其它还有一些,如老师的讲解和板书的字等。

由此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

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

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莲山,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莲山。

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了。

经典模板 (160于永正指导朗读人物对话的艺术 )

经典模板 (160于永正指导朗读人物对话的艺术 )

••一徐世荣先生对讲解和朗读的理解真是独到而深刻!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

”有些课文,我默读时虽然也能使眼睛湿润,但感受的程度远不能和朗读相比,朗读常常使我泪流满面。

我看《夜幕下的哈尔滨》,远不及听王刚朗读这部长篇小说感受真切,受到的震撼大。

因为王刚把这部书读活了,因为——正如徐世英先生所说——朗读如同赋予作品生命,朗读是融贯、显现。

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

吕叔湘先生曾介绍过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一位美国女教师克拉克夫人教莎士比亚戏剧课的例子,上课她和学生一起念,她念一段,学生也念一段,念完了,她就问:“有什么不懂吗?”所有需要解释的地方解释完了,她又问:“你们觉得这一段写得好不好?”学生说:“看不出。

”她就说:“再念一遍,再念一遍。

”她又和大家一起念。

念完了,她又问:“全懂了吗?”可学生的反应不那么活跃。

她又说:“再念一遍,再念一遍。

”于是又念了。

就这么念来念去,大家就觉得这个戏写得不错,是写得很好啊!好了,就下课了。

吕先生说的“念”,就是朗读。

从吕先生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几十年前,外国老师就十分强调朗读,强调自主学习、自我体验了。

当大家念得觉得“这个戏写得不错”时,实际上就是把戏中的人物读活了。

朗读是一门艺术,指导朗读也是一门艺术,这是一篇大文章。

这里只说说我是怎样指导学生朗读人物对话的。

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品德、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外在反映,或者说“物化”。

离开朗读的中介,儿童往往很难理解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当然更谈不上让人物活起来。

二读出人物的轮廓。

所谓“读出轮廓”是指开始要把课文通读几遍,对课文内容和文中人物有个大体的了解,知道每个人怎么样。

离开了具体事件、具体语境,人物语言就成了死的了。

于永正——倡导“朗读”的代名词

于永正——倡导“朗读”的代名词

于永正——倡导“朗读”的代名词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3
作者:崔晓琳
仔细聆听于永正老师的课会发现学生的“朗读”特别多,而且读得特别到位一,其根源在于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古演绎得如同天籁。

“朗读能赋予教材生命化,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读好了,就什么都有了。

”的确值得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细细品味,慢慢咀嚼。

就于老师《卜算子咏梅》课堂来说,我以为于老师提出两大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简简单单教语文”和“引导学生带着思考进教室”。

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以词的小序位抓手,理解毛泽东词和陆游词的不同意境。

从谈感受入手,不去一字一词区分,再通过读,读出感受;之后,通过了解词的时代背景来谈感受,读出感受。

读之后背、质疑。

步骤简单清晰,始终以语文问题谈语文。

于老师提倡的“简单语文”就是还原第一范文的“语文味”,就是在落实语文的工具性的基础上发展语文的人文性。

让热热闹闹的语文教学过程回归宁静、回归简洁,从而变得纯朴,变得真实。

语文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朗读的重要性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朗读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可见,只有三者并用才能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

而朗读完全可以达到这个要求。

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所以说,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

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

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

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好的朗读教学,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增强语感、开掘深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好的朗读教学,可以达到声情并茂、韵味幽回的效果;好的朗读教学可以进入动人心魄、耐人寻味的境界;好的朗读教学,它的感染力不亚于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动听的歌曲;好的朗读教学,能使学生在跌宕起伏、轻重有致的感情变化的波涛中受到多方面美的陶冶。

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

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

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第一篇: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语文建设2012.12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1962年,于永正老师踏上小学老师岗位,到2012年,从教整整50周年。

于老师跟一般的语文老师不太一样,他教语文,却提倡学生人人学一样乐器;教语文,却经常带着孩子一起玩;教语文,却很少分析课文而是跟学生一起写、一起说、一起读。

于老师还爱唱京剧,写得好书法,写得好文章。

有时候,他说自己教的不是语文,而是孩子;有时候,他说自己至今还是像孩子般好奇、贪玩;有时候,他说自己教了五十年书才知道该怎么教。

以上种种,可以归结为于老师对语文的理解:“人生是花,语文是根。

”亦可以为于老师的如下课堂教学理念做一些注解“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

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

这应是做语文教师的最高境界吧。

这样说,于老师大概要反对的,他会说:“没有什么,我只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

”至今,“于永正”三个字似乎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是简单、扎实的教学风格的象征,是细心、耐心的教学方法的象征,更是把孩子当成孩子、把语文当成人生之根的教学思想的象征。

在于老师从教50周年之际,本刊采访到他,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不简单的语文老师。

语文最有情李节(以下简称“李”)在庆祝您从教五十周年的研讨会上,您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您说:“教了五十年书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为什么这么说?于永正(以下简称“于”):类似的话,李吉林老师也说过。

她自己说是“长大的儿童”,我还说过“要蹲下来看学生”的话。

这都是形象的说法。

意思是说,老师要有一颗童心,要与儿童相似。

比如说吧,为一年级的小朋友朗读《乌鸦喝水》,就不能用“大人腔”,无论是语气还是表情,都要活泼些、生动些,就像当年孙敬修老师给小朋友讲故事一样。

如果适当加些手势之类的体态语,小朋友会更喜欢,更容易进入文本。

五十年前我这样读,五十年后还这样读,而且比年轻时读得更认真、更生动。

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朗读指导的艺术

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朗读指导的艺术

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朗读指导的艺术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朗读指导的艺术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

综观阅读教学现状,诸多老师只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结果事倍功半。

在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始终是重点戏,但他把朗读指导与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积累有机融为一体,达到了令人信服的艺术境地。

一、层递推进法。

朗读是情感体会的重要方法,凭借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理解语言情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

因此,对一些情感丰富的内容的朗读指导试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须带学生走近作者,进入课文,全身心地感受,以准确体会、表达情感。

于老师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感情逐步感受、逐步把握、逐步理解,以一步步缩小他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距,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的效果。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于老师把“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儿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作为感情朗读的聚焦点,引导分步朗读,逐步体会,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后,他出示师:读得不错。

请大家再练习读一下对话,体会人物的感情和语气。

读完后,我请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分角色朗读。

(生兴致勃勃地练习读。

)师:我要求上来的同学不能看书,而是和我一起表演对话。

谁来?没有把握用就再练习练习。

师:在座的各位都是在鲁迅家吃晚饭的客人,我们对话后你们要——(生:要笑。

)对,要哈哈大笑。

(师生分角色读课文中的对话,读得很精彩,台下哈哈大笑。

)师:这段话写得很精彩,请再读读,注意提示语,注意标点的用法。

读好了,记住了,今后写对话就感到容易了。

(生再读。

)为引导学生朗读好、体会好、理解好人物的对话内容,理解对话的表达形式,于老师通过“激发朗读,角色朗读→要求朗读,自读记忆→指名演讲,合理配合→各自再读,联系理解”的分层练读,使课文情境活现于课堂,使课文人物活现在眼前,使人物语言活现在耳边,从而使学生在朗读中达到了情境想像还原的真实,语言理解体会的准确,感情体会表达的得体,达到了以境促朗读,促理解,促感悟的多重目标。

书山有路“读”为径——浅议朗读教学问题及对策

书山有路“读”为径——浅议朗读教学问题及对策

书山有路“读”为径——浅议朗读教学问题及对策
冯玲娟
【期刊名称】《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是对先哲圣贤优秀读书方法的传承,又是语文课之所以为“语”文课的最基本特点。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走进语文课堂,我们发现语文老师的确重视朗读这一环节,也在想方设法用各种朗读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中
【总页数】1页(P30-30)
【作者】冯玲娟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旧县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31
【相关文献】
1.书山有路“读”为径——浅谈小学二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J], 孙龙文;
2.书山有路“读”为径——浅析诵读在高中古诗词中的运用 [J], 郭淑金
3.书山有路“读”为径——浅议朗读教学问题及对策 [J], 冯玲娟
4.书山有路“真读”为径--浅析如何提高初中生名著阅读效率 [J], 陈晓庆
5.书山有路"悦"读为径
——统编版"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实施策略探究 [J], 苏妙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于永正老师的《朗读和朗读教学》讲座
有了语音,书面语言才有了活力,有了跳跃着的生命。

——徐世荣
于永正老师分别从朗读的意义、怎样朗读和朗读教学进行了深入、生动地阐释,并现场进行了朗读指导和示范。

首先于老师对朗读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分别是:
(一)、朗读有利于理解课文。

朗读不但要看,还得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

朗读时,会自觉发现“对味儿”或“不对味”、“贴切“或“不贴切”。

“不对味”就说明理解有偏差,于是就得再读、再体味。

这种精益求精的反复,就意味着对课文理解的不断深入。

可以这样说,只有朗读才能体会出文章的意境,体会出文中的感情。

(二)、朗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朗读语言里,除了包含文字语言的情感、理性光辉外,还包含着朗读者深刻的体味、独特的感受、熟练的技巧和声音的魅力,自然就会使听者(包括读者)动容。

白话文,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字里行间的蕴涵,有时又不可言传。

通过朗读却溢于言表,使人心领神会,获得极大的满足。

(三)、朗读融“内化”与“表达”于一体。

内化是吸收,表达是运用。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下来,文章的规范语言就基本属于自己的了。

课文的构思布局、情景描写、语言的逻辑顺序自然而然的就储存在胸中了。

朗读本身就是表达——代作者表达。

朗读训练多了,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语言流畅、表情丰富、表达到位。

(四)、朗读有助于记忆。

(五)、朗读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感。

有了语感才会有流畅的表达,才会有好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六、朗读可以发展想象力。

接着,于老师亲自指导、示范怎样朗读,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读出停顿(停连)。

停顿(停连)是朗读的重要支柱,是朗读的“王牌” 。

但它是和重音、语气、节奏一起来完成朗读的声音化再创造的。

1、读完题目要停顿。

2、句号、自然段要停顿。

3、转换性停顿,主要是涉及文本中人物情感和心情的转换。

4、回味性停顿。

5、生理性停顿,主要是由于哽咽、气喘吁吁、生命垂危形成的停顿。

6、灵活性停顿,标点符号无疑是停顿的重要参考,但标点符号是为了看的,停顿是为了听的,文中的标点可能无懈可击,但一旦形诸于声,就不大合适。

这时候就应该以有声语言的标点符号——停顿,取而代之。

(二)、读出重音。

重音——在朗读时需要强调的或突出的词、词组。

哪些词语读重音是由这句话想告诉人们什么(即目的)决定的。

1、并列性重音,并列的词语、段落都要重读。

2、对比性重音。

3呼应性重音,分为问答式呼应重音、分合性呼应重音。

4、强调性重音,强调性重音就是要把句子中要表达什么、告诉人们什么的词语加以突出。

5、比喻性重音,比喻可以使被比喻的事物鲜明活脱、生动可感。

朗读时要突出那些比喻词语。

(三)、读出语气。

语气是停顿、重音、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的综合体现。

所以说,朗读学就是语气学。

读出语气就是读出思想感情。

语气就是能较好的表达出思想感情的语调、语势。

音随意转,气随情动,因情用气,以情带声。

1、句首忌同一起点;
2、句尾忌同一落点;
3、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认真揣摩人物的性格、情感、年龄和当时的语境。

读文中人物的语言时,要进入角色。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要适度夸张,适当向朗诵靠拢。

(四)、读出节奏。

节奏是指朗读全篇课文所显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疾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

它是由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所决定的。

要想把握好朗读课文的节奏,就要紧紧把握好课文的感情基调——即课文的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

最后,于老师结合新课标对朗读教学进行深入阐释,提出深刻的见解:课文不读熟不开讲;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经常开展朗诵比赛;把朗读列入口试之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